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天寺

(福建省晉江市寺廟)

鎖定
南天寺,俗稱石佛寺,在福建省晉江市東石岱峯山,距泉州市區34公里。南天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前殿、正殿和廊廡。
南天寺,大雄寶殿重檐歇山式,軒昂宏敞。寺內崖壁佛龕,通高6.9米,龕內石佛,各高6.25米,結跏趺坐蓮台上。
中文名
南天寺
地理位置
福建晉江
氣候條件
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石佛
摩崖石刻泉南佛國
保護類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天寺寺廟簡介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人守淨依崖鐫佛三尊,現為泉州最大石雕佛像 [1]  中彌陀,螺發,披衣露乳,胸有□字佛號;左觀音,花冠,持淨瓶;右勢至,花冠,執經書。
南天寺,佛像偉岸肅穆、端莊慈祥。寺西北一坪石山,南坡有摩崖石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岱峯山來脈龍源山,鴻江、龍江、港灣和東海環繞山前,山青水碧,古佛梵宮。明黃伯善詩讚:“步出津亭一水東,閒雲斷處見孤峯。白蘋紅蓼江天淨,曲徑叢林野寺通。海氣侵階晴亦雨,潮聲著樹晚多風。遊人不是悲秋客,萬里關河眺望中。”

南天寺寺內石刻

南天寺 南天寺
石佛山因石佛而得名,因南天寺而揚名。然而,使石佛山聲名在外的,並不止這些。石佛山上眾多的摩崖石刻,及南天寺內的名匾楹聯都是石佛山珍貴的一部分,是吸引四方賓客的魅力所在。石佛山眾多的摩崖石刻中,最有名的當屬南天寺西側巨岩石坡上刻的“泉南佛國”四個大字,勁秀雅麗,每字高達2米,據説為南宋泉州王十朋所書,另一説乃出自僧人釋守淨(即一庵淨師)之筆。
在“泉南佛國”右側的石坡上,則是清光緒年間泉州知府李增蔚題刻的“嵩嶽降神”四字,筆力粗壯豐潤。在不遠處的巖上另有圓石一珠,中鐫“寶藏”二字,未落款。這些崖刻都集中在同一石坡上,交相輝映,自成一獨立景觀。而南天寺內石壁上有僧人鐫一“心”字,“心”中一點放於下端,旁題雲:“放下全無事,提起千萬端”,頗富禪意,發人深省。

南天寺相關典故

南天寺 南天寺
“南天禪寺”題匾由清將軍吳英親書。“石上異光”則一語道破石佛的由來。
移步南天寺山門,抬頭便可見山門橫額上懸掛着清將軍吳英的題匾“南天禪寺”,字體瀟灑雋勁,很有氣勢,可謂為書法上品。再入內,行至大殿前,又可見清乾隆間狀元及第福建陸路提督馬負書題的“自在佛”題匾,其書渾厚蒼勁,與南天寺這座巍巍大寺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石佛山:又名岱峯山、青牛山,位於晉江東石安海之間,海拔76.6米,為晉江風景名勝之地。山上有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南天寺,寺內有三尊天然石頭雕刻而成的石佛,各高6米,寺旁巖上有“泉南佛國”石刻。山與寺的崢嶸。

南天寺寺名由來

石佛山最初名為黛峯,因其山為黛青色而名,後因黛衍為岱,故又稱為岱峯。由於山形似一卧牛,故又稱做青牛山。宋石佛雕刻而成時,因佛像而名,人們遂稱之為石佛山。
我們是在一個細雨迷濛的冬季早上來到這石佛山的,遠遠地便看見一座小小的山,山上一簇古老的建築掩映在綠林之中,有種説不出的靜謐感覺。山不高,遠遠看去細而長。在老人的指點下,那細而長的山體果真漸漸顯露出一隻“卧牛”的樣子來:頭在南尾在北,南邊山體比北邊高一些,中間的山體微微聳起,像一隻剛睡醒的牛正準備抬頭站起一樣。山的北邊是鬱鬱葱葱的樹木,南邊聚集着一簇紅牆黃瓦的寺院建築,許是由於雨的沖刷,無論是綠樹,還是紅牆黃瓦,顏色都亮得清澈通透,一眼清新。

南天寺民間傳説

那片片紅牆黃瓦所在便是石佛山最引人注目的南天禪寺了。如今的南天禪寺不止是一個寺廟,而是佛教叢林:大山門、護寺山牆、自在佛大殿、大雄寶殿鐘鼓樓、東西護廊、法堂、唸佛堂、弘法慈善堂、僧舍、祖師堂、普同塔等佛教建築錯落有致地坐落於石佛山這隻“卧牛”的前胸位置,規模之大,在泉州也極為少見,令人讚歎。
山形如卧牛初醒
石佛山海拔只有76.6米,在許多巍峨大山面前,它幾乎是小巫見大巫,但在晉江,在泉州,甚至在全省,它的名字都是響噹噹的。都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但石佛山的名不在於“仙”,而在於南天寺及南天寺裏三尊石佛。

南天寺碑文記載

南天寺最初叫石佛巖,也叫石佛寺,皆因山上的三尊石佛。據清康熙三十八年《重興南天禪寺碑》記載:“宋嘉定丙子(1216年)一庵淨師過此,夜見峭壁燦光三道,是山萃眾嶽之靈,遂募鐫彌陀、觀音、勢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為號……”這是康熙時提督全閩陸師軍務統制水師吳英捐俸重修並撰寫的碑文。
青牛山上以岩石居多,三尊石佛便是按照山石的走勢雕刻的。南天禪寺的住持釋理山告訴記者,南天寺三石佛是泉州現存的摩崖造像中規模最大的,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龕的特點,在泉州地區也極為罕見。三尊石佛雕在巨巖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7米,寬16米,石佛均高6米、寬3米。正中雕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頭拘螺髻,鼻直高隆,兩耳垂肩,兩眼平視,眼角上斜,口唇上薄,嘴角微深,披衣露乳,右臂半露,腰間緊繫念珠,衣褶粗獷,雙手相疊端放腿上,不露足趾。
觸目所感,威嚴而又兼文靜,魁偉又顯慈祥。東側刻觀音菩薩像,頭戴花冠,右手前屈,掌持淨瓶,左手上彎,手掌向外,面形比彌陀略窄。西側刻勢至,頭戴出緣雲片花冠,左手前曲,執經書,右手上彎,手掌向外,氣勢雄偉,神態温和。前中有一小佛與寶瓶,身着寬袖大衣,袒胸,披巾向外飄垂。三尊造像相隔1米。彌陀兩內側,浮雕一對神采飛揚的蟠龍石柱,龍首在上,龍尾在下,一伸向東側,一伸向西側。
龍首之上雕出斗拱,承託檐蓋,構成佛龕形狀。三尊石佛,體型高大雄偉,平腴瑩潤,神態威嚴,温和慈善,形象逼真,是乃精雕細琢,雲石生輝,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風格餘韻,應是宋代繼承唐代石刻藝術風格的作品。這三尊佛像,雖然已歷經900多年時光,猶素潔清新,栩栩如生。

南天寺重建時期

石佛雕成後,僧人即依崖壁建造濱海梵宮南天寺,遂曰“石佛寺”。斗轉星移,南天寺屢有興廢。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年)寺廢,遂即重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殿宇丘墟,及明成化己酉(1489年)始復新構。明永樂年間(1573~1619年),黃鳳翔(晉江潘湖人,任過尚書)於《岱峯山石佛寺一》中,有“百年勝蹟已蒿萊”之句,黃伯善(詩人,字達兼,號菊山。明晉江人。官至衢州府同知。著有《菊山文集》、《菊山詩集》等)於《石佛寺一律》中,亦有“古石無光纏紫蔓,殘碑半滅卧蒼苔”之説。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將軍吳英(清晉江大浯塘人)重建,並取泉南佛國之意,始更其匾額曰:“南天佛寺”;同治、光緒、宣統相繼修葺。現廟宇經塘東旅菲華僑蔡玉峯於1935年和1982年兩次捐資重修,內外一新。
為我們指引石佛山之路的老人叫王世炳,今年已68歲。王世炳的家在山前村,山前村的“山”指的便是石佛山,山前村靜靜地橫亙於石佛山腳下已數百年。王世炳從小便與這石佛山結下不解之緣,幼時便常常來石佛山上玩耍,有時累了便躺在巖上那“泉南佛國”四個字之旁休息。他還清晰地記得,南天寺裏的老住持每每看到他,便會把他叫到大殿裏,給他讀佛經,講石佛山裏的故事。
“守淨雕石佛的故事是我聽得最多的。”老住持説,有一天夜裏,守淨法師(南天寺開山祖師)正在山腳下的小庵裏休息,突見山腰巖壁上發出三道光,連着數夜如此。守淨認為這是“山萃眾嶽之靈”的徵象,就開始四方雲遊化緣,將所得銀兩用來鐫刻佛像。守淨在三道光的地方分別雕刻了彌陀、觀音、勢至三尊菩薩,使名不見經傳的岱峯山成為石佛山,開始廣為人知。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傳説,但是還有一個傳説,知道的人就少了!”王世炳説的是“石頭流血説”。傳説那時雕刻完三尊佛像後,守淨準備在巖壁的左右各雕刻兩尊護法,可是在雕韋馱胸部時,竟有紅血自石中注出,匠人大驚,不敢再往下雕,左右護法的雕像便只是個初樣。現在,你還可以在三尊石佛的左右兩邊看到那半途中止的頭像。

南天寺佛教意義

這些傳説曾經陪伴王世炳從少年一直到現在,除了這些傳説,還有一些有趣的俗語,像“去了江東,誤了石佛”、“石佛好坐不坐,西資好站不站”等,這些又有什麼典故呢?
原來,當時石佛雕成後要建殿宇,上樑的那一天,正好是漳州江東虎跳橋要鋪橋板的日子,這兩個都是難得一見的大工程,石佛寺的屋高18米,上樑非常困難;而虎跳橋的橋板一條石條有十幾米長,也極難鋪設。因為吸引了很多人去看,可是兩者同一天,兩地相距又遠,不可能兩者都看得到,固有“去了江東,誤了石佛”之説。而“石佛好站不站,西資好坐不坐”是説石佛山的岩石高而廣,適合雕刻站立的佛像,而西資巖的岩石較矮,適合雕刻坐像,然而恰恰相反,石佛山的佛像便是坐着的,為此,民間便有了這樣的俗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