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
[1]
,嬴姓,趙氏
[2]
,名政(一説名“正”),又稱趙政、祖龍
[3-4]
,也有呂政一説(詳見“人物爭議-姓名之爭”目錄)。
[139]
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
[5]
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後回到秦國。前247年繼承王位,時年十三歲。
[6]
前238年,平定長信侯嫪毐的叛亂,之後又除掉權臣呂不韋,開始獨攬大政。
[7]
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8]
。
- 本 名
- 嬴政
- 別 名
-
趙政
趙正
呂政
祖龍 - 所處時代
- 秦朝
- 民族族羣
- 華夏族
- 出生地
- 邯鄲
目錄
秦始皇人物生平
編輯秦始皇趙國時期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
[5]
(宋忠並稱系該月旦日;
[14]
另,曆法轉換尚有爭議
[15-17]
),嬴政出生在當時趙國的邯鄲廓城(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帶)。當時的秦國王孫異人(秦莊襄王)之子。異人是安國君之子,母子均不受安國君的寵愛,加上安國君有子二十多人,異人於是被送往趙國邯鄲作為質子。其時秦、趙兩國關係惡化,不時發生戰爭,異人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車馬和日用的財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
[18]
衞國商人呂不韋在邯鄲做生意,知道了異人的情況,認為他“奇貨可居”,於是用重金見到安國君的寵妃華陽夫人,異人認其為母,改名子楚。
[19-20]
子楚見到的呂不韋的姬妾趙姬,臨幸之後生下了嬴政。
[5]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國派王齮圍攻趙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與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才得以脱身,逃到秦軍大營,得以順利回國。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趙政,因為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才得以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21]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華陽夫人乘機勸秦王立之為太子。秦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此時趙國亦奉子楚夫人趙姬及子趙政歸秦。此時趙政才得以回到秦國。
[22]
安國君繼秦王位,守孝一年後,加冕才三天就突發疾病去世了,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華陽夫人為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后。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
[23]
秦始皇繼位掌權
秦始皇畫像(6張)
秦王政漸長,太后也懷上了嫪毐的孩子,怕被人發現,便藉口寢宮風水不好,要搬到別處。
[27]
秦王政准許,於是他們搬到雍縣的離宮,結果太后生下了兩個私生子,
[28]
而嫪毐也以秦王政假父自居,嫪毐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把嫪毐和太后的關係告訴秦王政,秦王政得知後非常生氣,嫪毐慌了,準備叛亂。
[29]
而當時嫪毐在太后的幫助下被封為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30-31]
是秦國中僅次於呂不韋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始皇帝九年(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
[33]
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
[34]
秦王政早已在蘄年宮佈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攻咸陽宮,那裏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
[7]
秦王政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
[35]
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
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政的關係已無法挽回,便飲毒酒自殺。
[36]
其後,雖然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之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還是重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37]
秦始皇併吞六國
秦王政繼位時,秦國已吞併了巴、蜀、漢中,西南越過宛城到達郢都,設置了南郡;北面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並且吞滅了二週,在其故地設置三川郡。
[38]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始皇帝十一年(前236年),趙、燕兩國發生戰爭。趙國出兵攻燕,而秦國以救燕為名派王翦等將出兵分別夾攻趙國,先後攻取了趙的閼與、轑陽(南陽西北)、河間(河北省獻縣東南)、安陽(河北陽原縣東南)等邑,漳水流域已為秦所佔有。始皇帝十三年(前234年),秦國又大舉向趙國進攻,以所取的趙地建立雁門郡和雲中郡。
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國被迫把部分土地獻秦,韓國亦被迫把南陽地獻給了秦。秦派內史騰做南陽假守。
[40]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了韓王安,於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41]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將王翦率領士兵直下井陘(河北省井陘縣西),秦將楊端和率領河內兵進圍趙都邯鄲。
[42]
趙派李牧、司馬尚帶領大軍抵禦。趙王寵臣郭開受了秦國賄賂,散佈流言説李牧、司馬尚謀反。趙王因此改用趙葱和顏聚代替李牧、司馬尚,並且殺死李牧。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大破趙軍,王翦、羌瘣盡定趙地,俘虜趙王。
[43]
秦王政親赴邯鄲,坑殺了自己幼年居住邯鄲時的仇家,然後從太原、上郡返回。
[152]
趙公子嘉率領其宗族數百人逃到趙的代郡,自立為代王。
[44]
秦國在趙都邯鄲一帶建立邯鄲郡。
始皇帝二十年(前227年),秦王政派大將王翦、辛勝攻燕國。燕、代兩國發兵抵抗,被秦軍敗於易水以西。次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城。
[45]
燕王喜遷都到遼東。
[46]
秦將李信帶兵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的計策,殺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求和。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政派將軍王賁攻魏,包圍了魏都大梁(開封市),引黃河水灌城,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出降,魏國滅亡。
[47]
秦王政就在魏的東部地區建立碭郡。同年,秦王政派李信、蒙恬帶20萬大軍攻楚。李信攻楚的平輿(平輿縣北),蒙恬攻楚的寢(安徽臨泉縣),取得初步勝利。秦楚兩軍在城父邑(今安徽省亳州東南城父集)相遇,楚軍乘秦軍不備發起反攻,大敗秦軍。
[149]
後秦王政派王翦和蒙武帶60萬大軍出征,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州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
[48-49]
接着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九江郡(安徽壽縣)、長沙郡(湖南長沙市)。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置會稽郡,楚國滅亡。
[50]
秦王政在滅楚的同時,不斷地向東擴展,陸續設郡,並攻取魯地,設置薛郡(山東曲阜)。同年,秦王政派王賁攻燕的遼東,虜燕王喜,滅亡燕國。接着又回師攻代,虜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
[51]
秦國從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併了六國,繼而於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開始平定南方百越。從此,秦王政完成統一大業,進入了帝國時代。
秦始皇開創帝制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政滅六國後,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9]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乃稱皇帝。他還繼續執行孝公變法以來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強君主專制,削弱舊貴族勢力,提拔由軍功而上升起來的貴族。此外,他還信奉陰陽家所提出的“五德終始”説,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故以十月為歲首。
[54]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
[53]
以後隨着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陝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置34縣,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秦始皇巡遊求仙
從齊燕來的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始皇帝二十七年(前219年)至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連續到東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邊等地巡遊,所到之處,無不刻石頌其功德。
到了統治後期,秦始皇迷戀長生不死之術,篤信命數。又説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島,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不死之藥”,服後便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想成為“長生不老”的神仙。有些怪迂苟合之徒,如盧生、韓終、徐福、侯生,都投奔秦朝。
盧生勸説秦始皇道:“我們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一定是有什麼東西與它們相剋。我們建議您要不時秘密出行,來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真人才會來到。您居住的地方如果讓臣子們知道,就會妨害與神仙交往,希望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秦始皇就對外宣稱説:“我慕神仙真人,我自己就叫‘真人’,不再稱‘朕’了。”
[55]
他還下令咸陽附近二百里內的二百七十座宮觀都用天橋、甬道相互連接起來,把帷帳、鐘鼓和美人都安置在裏邊,全部按照所登記的位置不得移動。皇帝所到的地方,如果有人説出去,就判死罪。
[56]
徐福等人入海尋找仙藥,花費了很多時間和錢財也沒找到。他害怕遭受責罰,就欺騙秦始皇説:稱海中有三神山。但我們時常被大鯊魚困擾,所以無法到達。希望皇上派善射之人一起前往,遇到大鯊魚就用連發的弓弩射它。”恰巧秦始皇做夢與海神交戰,海神的形狀與人形相似。占夢的博士説:“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他用大魚蛟龍做偵探。現在皇上的祭祀周到而恭敬,卻出現這種惡神,只有把它除掉才能找到真正的善神。”於是秦始皇命令入海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親自帶着弓弩去射殺了一條大魚。
[57]
秦始皇派他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乘樓船入海求仙山,後不知所終,或許是遇海難,或許是漂到某海島定居,後者可能性更大,民間傳説是到日本去了。
[58]
秦始皇焚書坑儒
主詞條:焚書坑儒
始皇帝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又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等仙人蹤跡,後來又使韓佟、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59]
對於秦始皇這種行為,也有儒生表示勸諫的,博士齊人淳于越建議始皇仍實行分封宗室子弟為諸侯的政策,始皇交給臣下討論。丞相李斯反對。李斯的奏議促成了秦始皇帝下令焚書禁書,規定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論》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準保存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願學法令,則以吏為師。
始皇心裏已感到受騙,於是命令御史案問諸生,互相揭發牽連四百六十餘人,始皇下令把他們都在咸陽活埋。有人認為《史記》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乃是術士,
[60]
並不是儒生,但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坑殺的人“皆誦法孔子”。
[61]
秦始皇病逝沙丘
主詞條:沙丘之變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縣)。
[10]
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説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段,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佈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逼迫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於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鮑魚”裝在車上,“鮑魚”的味道掩蓋了屍體的腐臭味,迷惑了大家。
[62]
回到咸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佈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秦始皇為政舉措
編輯秦始皇政治
- 首稱皇帝
秦始皇畫像(2張)
首先取消諡法。諡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蹟,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佈廢除諡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72]
第三,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最後,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 中央集權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户的郎中令,掌宮門衞屯兵的衞尉,掌京畿警衞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税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諮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
- 地方機構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掌監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縣,萬户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户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令、縣長領有縣丞、縣尉及其他屬員。縣令、縣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縣以下設鄉,其主要職能有四:1.攤派徭役;2.徵收田賦;3.查證本鄉被告案情;4.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
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税,遊徼掌治安。鄉下設裏,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裏有裏典,後代稱里正、裏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裏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户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税。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採購、傳遞(文書)等事。
秦始皇軍事
- 統一六國
韓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弱,但地理位置卻是秦國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秦始皇首選的攻擊目標為韓國。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內史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內史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
[40]
內史騰於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41]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始皇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佈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趙葱和顏聚替代李牧,此後李牧被殺害。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
[42]
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
[43]
但是公子嘉卻帶着一夥人逃到代郡(河北蔚縣),自立為王。
[44]
後秦軍在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
始皇帝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始皇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河南開封)。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三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47]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攻佔楚都壽春(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併入秦的版圖。
[50]
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係,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46]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齊國。
[74]
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投降。
[52]
齊國滅亡。
- 南征百越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
[76]
,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發動了南征百越的戰爭,這場戰爭是秦朝諸戰中最艱難激烈一仗。秦軍共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征百越的艱難歷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餘干等地,向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該戰使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史籍稱先秦時期嶺南是煙瘴南蠻之地,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至秦軍南下帶來先進技術始融入文明。秦軍南下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秦攻百越戰爭是秦始皇統一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中原與百越的融合及百越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75-76]
- 北擊匈奴
戰國時期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秦始皇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覆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北)。這場反擊戰,解除了匈奴貴族的侵擾與破壞,“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內外,大河南北的廣大地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擺脱了兵禍的災難。
- 開發北疆
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始皇帝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
- 開拓西南
秦始皇為開拓西南,由於西南各族人民和內地有着長期的交往,決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發眾開鑿了一條從今四川宜賓通往雲南滇池一帶的棧道,因“其處險阨”,“道廣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棧道開通後,大秦的勢力直接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裏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繫,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
[77]
從此,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僅密切了與內地的關係,而且成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部分。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78]
- 修築長城
秦長城(5張)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儘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其騎兵活動範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秦始皇經濟
- 統一度量衡
貨幣(3張)
- 統一幣制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79]
- 整一交通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説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説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説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土地制度
在土地制度方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實田也。”即佔有土地的人自動呈報實際佔有土地的數量,並按照規定繳納賦税。這個法令承認各類土地的實際佔有狀況,在客觀上具有推動私有土地數量不斷髮展的意義。他還改變各地“田疇異畝” 的狀況,統一土地度量制度,規定6尺為步,240方步為一畝。這一畝制沿用千年而大致不變。
[160]
- 手工業、商業政策
秦始皇與秦國國君一樣,奉行“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的經濟政策,力圖使“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在對商業有所抑制的同時,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法律,加強對手工業和商業的管理。為了加強管理,秦朝設立了“漆園嗇夫”、“司空嗇夫”、“採鐵嗇夫”等職官,還制定了《工律》《工人程》《均工律》《效律》等法規。秦朝法律在保護合法商業活動的同時,明令禁止一切非法的經商活動,沒有特許權力的政府機構以及官吏、農民從事商業經營一律屬於違法行為。《田律》禁止農民賣酒。《廄苑律》禁止乘用公家車馬的官吏出賣死馬的肉和皮,這類物品必須統一交縣一級政府處理。《金布律》禁止都官自行出售需要處理的物品,必須統一送大內或縣處理。《秦律雜抄》有一條法律規定:嚴禁低級官吏利用為其配備的馬匹和差役進行牟利活動,否則處以流放的重刑。
秦朝法律還有限制商品價格、保護公平交易、禁止走私等規定。《金布律》明文規定:除價格在一錢的小商品外,出售者必須明碼標價。《司空律》規定:糧食價格每擔三十錢,勞動力價格“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法律問答》規定:其他國家的商販必須呈驗經營憑證,禁止百姓與非法的外商進行交易。珠玉等貴重商 品不準賣給“邦客”、“旅人”等其他國家的商人。破獲的走私珠寶必須繳送內史,由內史酌情獎賞。
[160]
秦始皇一方面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另一方面承認並保護大商人的社會地位。例如烏氏倮以畜牧和貿易致富,“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允許其“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巴寡婦清一家靠開採丹穴致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枱”。
[161]
秦始皇民族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係和文化關係。在統一以後,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秦滅楚後,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於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在今福建福州市)。
戰國後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遊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陰山北麓),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趙武靈王因此採取防禦措施,移民開墾。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佔有。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遷3萬户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裏的長城。
秦始皇文化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着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80]
小篆(10張)
秦始皇社會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裏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81]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82]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 大移民
大規模移民是秦始皇維護國家統一、政治安定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特點是次數眾多,規模巨大,持續時間很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關記載達十二條之多。其中一次遷徙達三萬户以上的大規模移民至少有五、六次之多。其中在統一六國當年遷徙到咸陽的“天下豪富”就達十二萬户之多。此外還有許多沒有見於具體記載的遷移,如《史記·貨殖列傳》中的一批富豪曾被遷往各地。根據上述記載估算,秦始皇下令遷徙的人口數以百萬計,甚至很可能達二三百萬人以上。秦始皇大規模移民的原因和目的主要有充實邊疆地區、直接控制豪強大族、懲罰反賊和罪人、充實皇帝特別關照的地區。
[162]
秦始皇歷史評價
編輯- 盧生: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
- 賈誼: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②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63]
- 主父偃:①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②務勝不休,欲攻匈奴,……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饟,女子紡績不足於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養,道路死者相望,蓋天下始畔秦也。 [83-84]
- 伍被: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 [85]
- 嚴安:秦王蠶食天下,併吞戰國,稱號皇帝。一海內之政,壞諸侯之城。銷其兵,鑄以為鍾虡,示不復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鄉使秦緩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佞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矣。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掛于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 [84]
- 司馬遷:①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63] [86] ②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67] ③始皇既立,併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幹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 [87]
- “鹽鐵會議”中文學:棄仁義而尚刑罰,以為今時不師於文而決於武。趙高治獄於內,蒙恬用兵於外,百姓愁苦,同心而患秦。 [88]
- 班彪:漢承秦制,改立郡縣,主有專已之威,臣無百年之柄。 [89]
- 班固:①周曆已移,仁不代母。秦直其位,呂政殘虐。然以諸侯十三,併兼天下,極情縱慾,養育宗親。三十七年,兵無所不加,製作政令,施於后王。蓋得聖人之威,河神授圖,據狼、狐,蹈參、伐,佐政驅除,距之稱始皇。 [63] ②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 [90]
- 王朗:無德之君,不應見祀。 [91]
-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 [92]
- 虞世南:彼始皇者,棄仁義而用威力,此可以吞併而不可以守成,貽訓子孫,貪暴而已。 [140]
- 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 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 張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 李贄: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 夏曾佑:“有為漢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為中國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漢武是也。”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裏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蓋秦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惟秦雖有經營統一之功,而未能盡行其規劃一統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漢行之。秦人啓其端,漢人竟其緒。”
- 呂思勉:秦始皇,向來都説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 [93] 秦始皇的政策雖好,行之卻似過於急進。北築長城,南收兩越,除當時的征戰外,還要發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運糧餉去供給;這樣,人民業已不堪賦役的負擔。他還沿着戰國以前的舊習慣,虐民以自奉。 [93] 秦人致敗之由,在嚴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上不量民力,皆可諉為施政之誤,淫侈則不可恕矣。 [94]
- 翦伯贊:“在我看來,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我説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個傑出的人物,不是因為他是一個王朝的創立者,而是因為他不自覺地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傾向,充當了中國新興地主階級開闢道路的先鋒,在中國歷史上,消滅了封建領主制,開創了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新的歷史時代。”
- 魯迅:①德國的希特勒先生們一燒書,中國和日本的論者們都比之於秦始皇。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但是結果往往和英雄們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傳至萬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農書和醫書,而秦以前的這一類書,現卻偏偏一部也不剩。 [95] ②許多史書對人物的評價是靠不住的。歷代王朝,統治時間長的,評論者都是本朝的人,對他們本朝的皇帝多半是歌功頌德;統治時間短的,那朝代的皇帝就很容易被貶為“暴君“,因為評論者是另一個朝代的人了。秦始皇在歷史上有貢獻,但是吃了秦朝年代太短的虧。 [159]
- 陳登原《國史舊聞》:“始皇剛毅戾深,樂以刑殺為威,專任獄吏而親倖之,海內愁困無聊”
- 梁啓超《戰國載記》:“秦始皇寧為中國之雄,求諸世界,見亦罕矣。其武功焜耀眾所共知不必論,其政治所設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並認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創建制度的規模上都不失為蓋世之雄主,而其失敗在於奢侈、專制、忌刻。漢代所撰成的史籍多敍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讀史者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不應被前人有所偏執的記載所左右,需要以客觀的態度作公允的評價。
- 黃仁宇:“秦始皇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96]
- 毛澤東:
- “要馬克思與秦始皇結合起來,民主與集中結合起來。”
- “殷紂王(通常稱之為暴君)精通文學和軍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壞人,這是不正確的。”
- 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秦始皇人際關係
編輯秦始皇長輩
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
祖父:秦孝文王嬴柱
祖母:夏姬
父親:秦莊襄王子楚(異人)
母親:趙姬
秦始皇兄弟
秦始皇子女
秦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
[102]
少子胡亥繼位,即秦二世,其對秦始皇其他子女展開清洗。除長公子扶蘇被賜死於軍中外,
[103-104]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迫拔劍自殺,另有六名公子被戮死於杜縣。
[105]
而據《史記·李斯傳》,有十二名公子在咸陽市中受戮;公子高則在胡亥清洗兄弟時自請為秦始皇殉葬,獲准;
[106]
[107]
另有十名公主,被害於杜縣。
[106]
不過,以上尚非秦始皇的全部子女。
[108]
另外,1977年,在陝西省臨潼縣上焦村秦墓發掘時,曾有銅印章“榮祿”和“陰嫚”出土,一説與秦始皇子女有關,
[109-110]
另説實與之無關,
[108]
還有觀點稱“陰嫚”可能為秦始皇之妃。
[111]
秦始皇軼事典故
編輯秦始皇接納死諫
秦王嬴政處死嫪毐後,將母親趙姬遷至萯陽宮居住,並下令説:“誰敢進諫太后的事,就把誰殺掉,犁開他脊背,切斷他的四肢,放在闕下!”因進諫而死的已有二十七人。齊人茅焦請求見嬴政,嬴政派侍者問:“你是不是進諫太后事的?”茅焦回答:“是。”侍者回去稟告嬴政。嬴政説:“去告訴他,他沒看見闕下堆的死人嗎?”侍者告訴茅焦,茅焦説:“我聽説,天上有二十八宿,現在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來就是為了湊夠這個數。我不是怕死的人,去稟告吧!”侍者又將此言稟知嬴政,嬴政大怒説:“這傢伙故意來違抗我的禁令,快燒開水煮他,還想堆在闕下嗎?”嬴政按着劍坐,滿嘴噴沫。使者召茅焦進宮。茅焦對嬴政説:“陛下將假父車裂,這是嫉妒;把兩弟摔死,這是不慈;把母親遷走,這是不孝;用酷刑殺死諫士,這是暴君桀紂的行徑。天下知道,不會有人再傾向秦國,我恐怕秦會滅亡,真為陛下擔憂。我的話已説完,請將我處死。”於是自己解衣伏在鍘刀座上。嬴政下殿,一手扶起他,一手揮開左右説:“赦免他,先生穿好衣服,我願聽你的話。”馬上封立茅焦為仲父,官爵為上卿,並將太后迎回。
[143]
秦始皇荊軻刺秦
秦始皇十二金人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器,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即十二金人。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説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112]
秦始皇傳國玉璽
秦始皇刻“傳國玉璽”,一説取材於“和氏璧”。據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
秦始皇結識外星人
據《拾遺記》稱,秦始皇時期與天外之民有過接觸,從他們那裏學來了鉻金屬鍍到青銅劍上的鑄造技術。
[113-114]
秦始皇跑馬修堤
參見:秦始皇跑馬脩金堤
秦始皇封禪泰山
秦始皇神秘讖語
- 阿房阿房亡始皇
- 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書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發生了熒惑守心的凶兆。同年,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有個“黔首”(老百姓)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聽説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燬了那塊隕石。
[115]
- 今年祖龍死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深秋的一天,秦始皇還在巡遊,前面忽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住馬車。這人手裏拿了一塊玉璧,不聲不響地塞給使者。使者狐疑接過,未及開口,對方就搶先説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擲地有聲。使者嚇得夠嗆。“今年祖龍死”,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説今年秦始皇要死。陌生人撂下這句石頭般冷硬的話,掉臉兒飛快走掉,使者回過神再想找,人早已不知去向。
[116]
- 亡秦者胡
秦始皇出巡逸事
- 五大夫松
- 大怒湘君
《史記》記載,秦始皇出巡時,在湘山祠遇到大風,幾乎不能渡河。秦始皇問博士(一種官職)説:“湘君是什麼神?”博士回答説:“聽説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埋葬在這裏。”秦始皇對這個湘君非常生氣,認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樹全部砍光。因為當地是紅土,湘山也變成了紅色的禿山。
[158]
不過出土的秦代簡牘記載與之相反,秦始皇在巡遊湘山時讚歎“其樹木野美”,明令“皆禁勿伐”。
[154]
- 始皇射魚
秦始皇巡遊海上,方士徐市(徐福)等入海求長生不老藥,幾年也找不到,害怕始皇責罰,謊説:“蓬萊仙藥可以求得,但海中有大魚阻礙,到不了那裏,希望派善射的武士一同往,用弩箭射它。”始皇又夢見與海神作戰,博士官解夢,説:“水神常化做大魚蛟龍的樣子,這種惡神應當除去,善神自會來臨。”於是始皇命令海船帶上捕大魚的器具,自己親自帶上連弩,等大魚出現射殺。船行至之罘時,射殺一條巨魚,是為始皇射魚的典故。
[145]
- 鞭石入海
傳説秦始皇作石橋,想東渡大海,觀日出之處。當時有神人,能驅趕石頭下海自動成橋,嫌石頭行得慢,神人就用鞭子抽打,石頭都被鞭得流血。到晉代時石頭還向東傾斜,顏色還是紅的,是為鞭石入海的典故。
[146-147]
秦始皇秦鏡照膽
據説秦始皇有一面寬四尺、高五尺九寸的方鏡,人正面來照,鏡裏映像卻是倒的。用手捫住心照,可以清楚看到腸胃五臟。如果人有疾病,就掩心來照,可以知道病在什麼部位。女子如果有邪心,就照出她膽張心動。秦始皇常用這面方鏡來照宮人,有膽張心動的就處死。
[148]
秦始皇人物爭議
編輯秦始皇姓名之爭
秦始皇的姓名有如下多種説法:
- 趙政/趙正:史載秦始皇的“氏”為趙,故也有“趙政”之説,也作“趙正”,如出土文獻《趙正書》。有觀點認為,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改“姓”為趙,所以才有趙政或趙正之説;
秦始皇外貌之謎
- 《太平御覽》引用《河圖》記載秦始皇“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長八尺六寸,大七圍。” [151]
第一段史料描述秦始皇高鼻樑、細長眼睛、胸脯似鷹、聲音如豺,這種人刻薄少恩,心如虎狼。郭沫若甚至依據這段描述認為,秦始皇的這些特徵是“生理上的缺陷”,因為他患有“軟骨症”。第二段史料記載秦始皇高大魁梧,身高接近2米,腰身粗大、濃眉大眼。而研究人員依據秦陵附近出土的男性頭骨,對其樣貌進行了復原。有説法認為,該頭骨的主人或許是秦始皇諸多兒子中的一個,因此可能會接近秦始皇的相貌。
[150]
秦始皇身世之謎
秦始皇的身世,史書記載含糊不清,《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母為呂不韋的姬妾。
[64]
《史記·呂不韋列傳》則稱始皇生母嫁給異人時,已經懷有身孕,至大期(懷孕十二個月
[65]
)而生下了他,
[66]
有人據此認為始皇是呂不韋之子。
秦始皇配偶之謎
秦始皇的皇后在史書中完全沒有記載。其觀點有如下幾種:
- 秦始皇沒有立過皇后,之所以沒有立,是因為後宮太多,無法確定;
- 秦始皇信方士追求長生不老,這種厚望的特殊要求延遲了他立後的進程;
- 秦始皇的母親私生活不檢點,以致有私生子,對秦始皇影響甚大,產生了仇恨女人的心理障礙,使他遲遲未能立後;
秦始皇死亡之謎
秦始皇之死,留下了不少疑點,例如:
死亡時間:《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駕崩於三十七年七月丙寅,
[64]
但在周家台秦墓出土的歷譜中,該年七月並沒有丙寅日。日本學者鶴間和幸認為此“七月丙寅”應當看成是八月丙寅(二十一日)之誤。
[118]
中國學者辛德勇則認為,更有可能是月份無誤而日期有誤。
[119]
遺命內容:《史記》記載始皇遺詔令扶蘇返回,實際上是以扶蘇為繼承人,但未及發出即崩,趙高等趁機偽造了賜死扶蘇、以胡亥繼位的詔令;
[64]
[68]
《趙正書》則載始皇召李斯等議事,同意了他們以胡亥繼位的意見。
[118]
就《史記》和《趙正書》的內容差異而言,從成書時間上看,《史記》作者司馬遷未必不曾見過《趙正書》或所謂始皇以胡亥為繼承人的説法,但這種説法被排除在《史記》的敍事之外。對於後人來説,進一步的探究尚缺乏更多的線索。
[118]
秦始皇暴君之議
秦朝在統一後不久就頻繁的大興土木,儘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長城靈渠是利國利民的,但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
[120]
民眾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等。但從考古看來,”焚書“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書在咸陽宮和民間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貴史籍沒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從此絕跡。
[121]
“坑儒”是後世的説法,《史記》中記載為坑殺術士,但同時也提到“諸生皆誦法孔子”,也就是説這些術士和儒生算是一類的。阿房宮經考古發掘,沒有建成,只有一個地基。但是為了修建規模龐大的阿房宮要備工備料,同樣耗費巨大,後人有”阿房出,蜀山禿“之語,更不用説秦始皇在咸陽周圍複製六國宮殿二百七十餘座,還以甬道相連,耗費的民力就無法計算了。秦始皇背離了秦國崇尚節儉的傳統,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着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有醜化也有美化,後人讀書也難免接受了這些理論。
秦始皇後世紀念
編輯秦始皇秦始皇陵
秦始皇死後埋在驪山墓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向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122]
驪山墓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頂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秦始皇陵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着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着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着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156]
。
[123]
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可看出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秦二世將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秦始皇始皇故里
秦始皇生在邯鄲。當時作為人質的秦異人在趙國娶趙姬為妻,在河北省的邯鄲生下秦始皇,也稱嬴政或趙政。秦始皇生於河北省邯鄲市串城街朱家巷一帶,邯鄲市2014年在其出生地串城街建了秦始皇出生地紀念館,展出了當地戰國時期出土文物和有關秦始皇的史料、學術論著和文學作品。
[124]
秦始皇詩詞歌賦
作者 | 作品 |
---|---|
《古風五十九首》
[125-126]
| |
《途經秦始皇墓》
[127]
| |
《焚書坑》
[128]
| |
《博浪沙》
[130]
| |
《聊齋志異·書痴》
[132]
| |
《野叟曝言》
[133]
| |
秦始皇地名
秦始皇建築
秦始皇金幣
參見:秦始皇金幣
秦始皇史料索引
編輯秦始皇藝術形象
編輯秦始皇文學形象
秦始皇影視形象
- 電視劇
時間 | 電視劇名稱 | 扮演者 |
---|---|---|
1974 | 《一代暴君》 | |
1986 | 《秦始皇》 | |
1995 | 《秦始皇與阿房女》 | |
1996 | 《千秋英烈傳》 | |
2000 | 《東周列國·戰國篇》 | |
2000 | ||
2001 | 《尋秦記》 | |
2001 | 《呂不韋傳奇》 | 吳軍忱、王帆(少年) |
2002 | 《宰相小甘羅》 | |
2004 | 《天劍羣俠》 | |
2004 | 《荊軻傳奇》 | |
2006 | 《楚漢風雲》 | |
2007 | 《大秦直道》 | |
2007 | 《秦始皇》 | |
2008 | 《南越王》 | |
2010 | 《神話》 | |
2011 | 《古今大戰秦俑情》 | 羅嘉良
[135]
|
2012 | 《楚漢爭雄》 | |
2012 | 《楚漢傳奇》 | |
2014 | 《古劍奇譚》 | |
2015 | 《秦時明月》 | |
2017 | 《秦時麗人明月心》 | |
2018 | 《尋秦記》 | |
2018 | 《天意》 | |
2018 | 《皓鑭傳》 | |
2018 | 《巴清傳》 | |
2020 | 《大秦賦》 | 張魯一
[136]
、李卓釗(少年)、延鴻峯(幼年) |
2023 | 《三體》 |
- 電影
時間 | 電影名稱 | 扮演者 |
---|---|---|
1962 | 《秦始皇帝》 | 勝新太郎
[137]
|
1990 | 《古今大戰秦俑情》 | |
1995 | 《秦頌》 | |
1999 | 《荊軻刺秦王》 | |
2000 | 《劍客春秋》 | |
2002 | 《英雄》 | |
2008 | 《木乃伊:龍帝之墓》 | |
2017 | 《時空特戰隊》 | |
2018 | 《王者天下》 |
- 參考資料
-
- 1. 林若初.《秦始皇全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04:第1頁
- 2. 《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名為政,姓趙氏”
- 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裴駰《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 4.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8:57
- 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 6.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 7.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戰咸陽,斬首數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戰中,亦拜爵一級。毐等敗走。即令國中:有生得毐,賜錢百萬;殺之,五十萬。盡得毐等。
- 8. 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的凝聚 .中國文明網[引用日期2019-08-29]
- 9.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
- 10.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 11. 秦始皇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3-29]
- 12. 李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霍達《公子扶蘇》:“大纛下的御座上,儼然端坐着千古一帝秦始皇.”
- 13. 朱步衝:布衣將相們遺留的歷史啓示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9-11-18]
- 14. 《三家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集解】:徐廣曰:“一作‘正’。”宋忠雲:“以正月旦生,故名正。”【索隱】:系本作“政”,又生於趙,故曰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為榮,故姓趙氏。【正義】: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旦生於趙,因為政,後以始皇諱,故音徵。
- 15. 黃一農.秦漢之際(前220~前202年)朔閏考[J].文物,2001(05):59-64
- 16. 雷寶,詹石窗.太歲系統差異形成考[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9(01):89-94.
- 17. 辛德勇讀《趙正書》︱趙正之“正”的別樣意味 .澎湃新聞.2019-05-18[引用日期2021-01-12]
- 18.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
- 19.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安國君有所甚愛姬,立以為正夫人,號曰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愛。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
- 20.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説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正義適音嫡。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即大王薨,安國君立為王,則子毋幾得與長子。(華陽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原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安國君及夫人因厚餽遺子楚,而請呂不韋傅之,子楚以此名譽益盛於諸侯。
- 21.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子楚與呂不韋謀,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軍,遂以得歸。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 22.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 23.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秦王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所母華陽後為華陽太后,真母夏姬尊以為夏太后。莊襄王元年,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户。
- 2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呂不韋)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 25.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始皇帝益壯,太后淫不止。
- 26.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呂不韋恐覺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時縱倡樂,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令太后聞之,以啗太后。太后聞,果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不韋又陰謂太后曰:“可事詐腐,則得給事中。”太后乃陰厚賜主腐者吏,詐論之,拔其鬚眉為宦者,遂得侍太后。
- 27.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太后私與通,絕愛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詐卜當避時,徙宮居雍。
- 28.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
- 29. 《説苑·正諫》:秦始皇帝、太后不謹,幸郎嫪毐,封以為長信侯,為生兩子。毐專國事,浸益驕奢,與侍中左右貴臣俱博飲,酒醉爭言而鬥,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窶人子何敢乃與我亢!”所與鬥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毐懼誅,因作亂。
- 30.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嫪毐常從,賞賜甚厚,事皆決於嫪毐。嫪毐家僮數千人,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餘人。
- 3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嫪毐封為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宮室車馬衣服苑囿馳獵恣毐。事無小大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
- 3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 3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帶劍。
- 3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衞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
- 3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衞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車裂以徇,滅其宗。
- 36.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八十五》: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諸嫪毐舍人皆沒其家而遷之蜀。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説者眾,王不忍致法。
- 37.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書説,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説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於是使斯下韓。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大梁人尉繚來,説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繚曰:“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乃亡去。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 38.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週,置三川郡。
- 39. 秦滅六國 .中國古代史地圖[引用日期2013-10-17]
- 40.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
- 4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 4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 4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 4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 4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賁攻(薊)[荊]。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
- 46.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
- 47.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 48.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彊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 49.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 50.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 5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
- 5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 5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 5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 5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盧生説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 56.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羣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 57.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 58.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 59.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刻碣石門。
- 60.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 6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 上郡。
- 6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上輼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 63. 三家注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64.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6]
- 65. 三家注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6]
- 66. 史記·卷八十五·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6]
- 67. 三家注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68. 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6]
- 69.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 70.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秦王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 7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 7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 73.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 74. 顧頡剛,《秦始皇傳》,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
- 75. 大型交響史詩《趙佗》河源首演獲圓滿成功 .人民網 [引用日期2020-05-20]
- 76. 客人開埠與海洋精神之展現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引用日期2020-05-20]
- 77. 《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第十八卷》司馬相如曰:“邛、筰、冉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時常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
- 78.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迴歸線以南),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 79. 統一貨幣 控制經濟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10-17]
- 80. 秦始皇 .西陸網[引用日期2013-10-17]
- 81.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淨,施於後嗣”
- 8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其文曰: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脩長。三十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首高明。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強。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闢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妻為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脩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 83.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84. 漢書·卷六十四上·嚴硃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85.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86. 《史記·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勳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間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於西垂①。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
- 87. 《太史公自序》:“始皇既立,併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幹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二世受運,子嬰降虜。作始皇本紀第六。”
- 88. 鹽鐵論·卷四·褒賢第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89. 後漢書 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自東都主人以下分為下卷)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29]
- 90.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0-18]
- 91. 卷十三 魏書十三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2-02]
- 92. 貞觀政要·卷八·貢賦第三十三 凡五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18]
- 93. 中國通史·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18]
- 94. 呂思勉著.秦漢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15
- 95. 《華德焚書異同論》
- 96. 黃仁宇評價秦始皇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06-05]
- 97. 陳登才主編,《毛澤東的領導藝術》: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第28頁.
- 98.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下冊,第1154~1155頁。
- 99.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下冊,第1273頁。1973年8月5日,毛澤東作《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
- 100. 陳晉主編《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1973年9月23日,毛澤東會見埃及副總統沙菲時又説到秦始皇。下冊,第1155頁。
- 101. 全球通史·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第十章 中國文明 .爾雅教育導航[引用日期2019-10-18]
- 102. 《史記·李斯傳》: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
- 103. 《史記·李斯傳》: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以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 10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語具在李斯傳中。
- 10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諸公子必與我爭,為之柰何?”高曰:“臣固原言而未敢也。先帝之大臣,皆天下累世名貴人也,積功勞世以相傳久矣。今高素小賤,陛下幸稱舉,令在上位,管中事。大臣鞅鞅,特以貌從臣,其心實不服。今上出,不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時不師文而決於武力,原陛下遂從時毋疑,即羣臣不及謀。明主收舉餘民,賤者貴之,貧者富之,遠者近之,則上下集而國安矣。”二世曰:“善。”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將閭昆弟三人囚於內宮,議其罪獨後。二世使使令將閭曰:“公子不臣,罪當死,吏致法焉。”將閭曰:“闕廷之禮,吾未嘗敢不從賓贊也;廊廟之位,吾未嘗敢失節也;受命應對,吾未嘗敢失辭也。何謂不臣?原聞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與謀,奉書從事。”將閭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無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劍自殺。宗室振恐。羣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 106. 《史記·李斯傳》: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吾既已臨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以安宗廟而樂萬姓,長有天下,終吾年壽,其道可乎?”高曰:“此賢主之所能行也,而昬亂主之所禁也。臣請言之,不敢避斧鉞之誅,願陛下少留意焉。夫沙丘之謀,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諸公子盡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屬意怏怏皆不服,恐為變。且蒙恬已死,蒙毅將兵居外,臣戰戰慄慄,唯恐不終。且陛下安得為此樂乎?”二世曰:“為之奈何?”趙高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貧者富之,賤者貴之。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此則陰德歸陛下,害除而奸謀塞,羣臣莫不被潤澤,蒙厚德,陛下則高枕肆志寵樂矣。計莫出於此。”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於是羣臣諸公子有罪,輒下高,令鞠治之。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
- 107. 《史記·李斯傳》: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書曰:“先帝無恙時,臣入則賜食,出則乘輿。御府之衣,臣得賜之;中廄之寶馬,臣得賜之。臣當從死而不能,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不忠者無名以立於世,臣請從死,願葬酈山之足。唯上幸哀憐之。”書上,胡亥大説,召趙高而示之,曰:“此可謂急乎?”趙高曰:“人臣當憂死而不暇,何變之得謀!”胡亥可其書,賜錢十萬以葬。
- 108.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週年紀念文集 下.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515-521
- 109. 李淑萍. 臨潼上焦村秦墓發微[J]. 文博, 1996(2):81-85.
- 110. 第二節 秦始皇陵園 .爾雅教育導航[引用日期2019-10-16]
- 111. 吳仝[1]. 先秦兩漢時期女性用印者身份的初步考察[J]. 中國書畫, 2006(3):38-39.
- 112.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 113. 《拾遺記》“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論波舟’。其國人長十丈,編鳥獸之毛以蔽形。始皇與之語及天地衫開之時,瞭如親睹”。
- 114. 秦始皇跟外星人密切接觸過?《拾遺記》獨特記載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6-07-10]
- 115.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 116.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遊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
- 117.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 118. 鶴間和幸:秦始皇之死與遺囑的真相 .澎湃新聞.2019-09-11[引用日期2020-01-02]
- 119. 辛德勇讀《趙正書》︱一件事 兩支筆:胡亥繼位的是與非 .澎湃新聞.2018-12-27[引用日期2020-01-02]
- 120.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 121. 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
- 122. 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3-03-07]
- 123. 遠古奇蹟 秦兵馬俑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3-10-17]
- 124. 秦始皇故里——邯鄲串城街的歷史文化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07-14]
- 125. 秦皇按寶劍,赫怒震神威。逐日巡海右,軀石駕滄津。徵卒空九宇,作橋傷萬人。但求蓬島藥,豈思農鳸春。力盡功不贍,千載為悲辛。
- 126.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羣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台。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楊波噴雲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 127. 龍盤虎踞樹層層,勢入浮雲亦是崩。 一種青山秋草裏,路人唯拜漢文陵。
- 128.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 129. 天方獵中原,狐兔在所憎。傷哉六孱王,當此鷙鳥膺。搏取已掃地,翰飛尚憑凌。遊將跨蓬萊,以海為丘陵。勒石頌功德,羣臣助驕矜。舉世不讀易,但以刑名稱。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堅冰。
- 130. 一擊車中膽氣豪, 祖龍社稷已驚搖; 如何十二金人外, 猶有人間鐵未銷
- 131. 秦始皇一篇雲:“祖龍並六國,勢大莫與爭。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羣經化灰燼,法令徔吾行。劇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鴻鵠驟一舉,四海如沸鐺。不逄赤帝子,天下誰能平。”
- 132. 異史氏曰:‘天下之物,積則招妒,好則生魔:女之妖,書之魔也。事近怪誕,治之未為不可;而祖龍之虐,不已慘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報也。
- 133. 第148回:“將坊間一切刻板,世上一切時文,俱付之祖龍一炬。”
- 134.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135. 《古今大戰秦俑情》熱播 羅嘉良成“理想情人”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9-10-20]
- 136. 大秦帝國之天下 (2020) .豆瓣網[引用日期2019-10-20]
- 137. 秦始皇帝 (日本1962年田中重雄執導電影)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2020-02-06]
- 138. 《晉書·苻堅載記》:堅自平諸國之後,國內殷實,遂示人以侈,懸珠簾於正殿,以朝羣臣,宮宇車乘,器物服御,悉以珠璣、琅玕、奇寶、珍怪飾之。尚書郎裴元略諫曰:「臣聞堯舜茅茨,周卑宮室,故致和平,慶隆八百。始皇窮極奢麗,嗣不及孫。願陛下則採椽之不琢,鄙瓊室而不居,敷純風於天下,流休範於無窮,賤金玉,珍谷帛,勤恤人隱,勸課農桑,捐無用之器,棄難得之貨,敦至道以厲薄俗,修文德以懷遠人。然後一軌九州,同風天下,刑措既登,先成東嶽,蹤軒皇以齊美,哂二漢之徙封,臣之願也。」
- 139.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18:57
- 140.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48頁
- 141. 李開元:秦始皇的後宮之迷與亡國之因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21-06-08]
- 142. 秦始皇后宮之謎與亡國之因 下篇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6-08]
- 143. 漢·劉向《説苑·正諫》:“ (秦始皇) 取皇太后遷之於萯(bei)陽宮。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 從蒺䔧其脊肉, 幹四支而積之闕下。’諫而死者二十七人矣。齊客茅焦乃往,上謁曰:‘齊客茅焦願上諫皇帝。’皇帝使使者出問:‘客得無以太后事諫也?’茅焦曰:‘然。’使者還白曰:‘果以太后事諫。’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見闕下積死人耶?’使者問茅焦,茅焦曰:‘臣聞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來者,欲滿其數耳。臣非畏死人也,走入白之。’……使者入白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來犯吾禁,趣炊鑊湯煮之,是安得積闕下乎?趣召之入!’皇帝按劍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對曰:‘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 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萯陽宮, 有不孝之行; 從蒺䔧於諫士,有桀紂之治。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所言已畢,乞行就質。”乃解衣伏質。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願受事!’乃立焦為仲父,爵之為上卿。”
- 14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始皇)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 14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始皇)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 146. 《初學記》 卷七引 《齊地記》曰:“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觀日出處。舊説始皇以術召石,石自行,至今皆東首,隱軫似鞭撻瘢,勢似馳逐。”
- 147. 《藝文類聚》卷七十九引 《三齊略記》曰:“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於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
- 148. 葛洪:《西京雜記》卷三:“高祖初人咸陽宮,周行庫府,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人有疾病在內,則掩心而照之,則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 149.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 150. 《大秦賦》引熱議,秦始皇到底長啥樣?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6-10]
- 151. 《太平御覽 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6-10]
- 152.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
- 153. 二世而亡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1-06-17]
- 154. 曹旅寧:《嶽麓秦簡所見秦始皇南征史事考釋》,《秦漢研究》2018年,第70-71頁。
- 155. 辛德勇讀《趙正書》︱嬴政怎麼就姓“趙”了?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9-22]
- 156. 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04-07]
- 157. 任昉:《述異記》卷下:始皇二十六年,童謠雲:“阿房、阿房,亡始皇。“
- 158.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風,幾不得渡。上問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
- 159. 本社編.《魯迅回憶錄》一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78年:第85頁
- 160. 張分田.《秦始皇傳》: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06—408頁
- 161. 張分田.《秦始皇傳》: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7頁
- 162. 張分田.《秦始皇傳》: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97頁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