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是一座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橋,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小石橋)。趙州橋始建於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後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並以之為正名。
[1-3]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樑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雕作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橋體飾紋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後代橋樑建築有着深遠的影響。
[2-3]
1961年3月4日,安濟橋(大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10年,趙州橋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18]
2023年7月22日,趙州橋被中國僑聯評為第十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19]
- 中文名
- 趙州橋
- 外文名
- Zhaozhou Bridge
- 所屬地區
-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
- 類 型
- 石拱橋
- 所處年代
- 隋代
- 保護級別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州橋歷史沿革
編輯唐貞元八年(792年)七月,趙州橋第一次修繕。據劉超然《新修石橋記》載:建橋200年,因大水沖壞橋北面西側的金剛牆,橋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現象,用補石重砌方法,恢復了原狀,並複製欄板望柱,以還原貌,橋工堅固。
宋治平三年(1066年),趙州橋第二次修繕。《宋史》載:宋治平三年(1066年),因鑿鐵腐蝕脱落,被盜使外側拱出現側傾現象,於是眾工扶正復原。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趙州橋第四次修繕。主要修繕了南北碼頭及欄檻柱腳,並仿照原來欄板、望柱上的龍獸圖案雕刻,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展象。同年,趙州橋第五次修繕。因停息橋下的船民生火煮食所致,修復橋石縫隙,加固了腰鐵。
趙州橋(7張)
清道光元年(1821年),趙州橋第七次修繕。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春,中國營造學社橋樑專家梁思成對趙州橋進行了詳細考察、測繪,並寫成《趙州大石橋即安濟橋》一文。
1952年冬、1953年冬、1954年夏和1955年2月份,國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等單位先後派出專家、學者四次對趙州橋進行發掘勘測工作。
1958年,趙州橋修繕工程全部竣工,為趙州橋第八次修繕。此次修繕對趙州橋進行了全面測量和修整,整個工程採用原來的護拱石、鈎石、腰鐵、鐵拉桿和收分五種做法,還在橋面上下加設了二粘三油防水層(二層防水亞麻布和三層瀝青),防止漏水腐蝕現象發生。橋面的所有欄板、望術按早期式樣新制。
[6]
趙州橋建築特色
編輯趙州橋選址特點
現代勘測表明,趙州橋的橋址區域地層分佈穩定,地基土主要以密實的粉質粘土為主,中間有粉土和砂土夾層,是修建這種特大跨度單孔橋樑的比較理想的場所。根據化驗分析,這種土層基本承載力為34噸/平方米,並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產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其穩定的地基基礎是這座古老的橋樑能承受多次地震考驗的重要原因之一。
[8]
趙州橋結構特點
趙州橋(3張)
三、兩端寬中間窄。
趙州橋建造工藝
趙州橋結構(8張)
趙州橋施工時採用縱向並列砌置法,就是整個大橋由28道各自獨立的拱券沿寬度方向並列組合在一起,每道券獨立砌置,可靈活地針對每一道拱券進行施工。每砌置完一道拱券時,只需移動鷹架(施工時用以撐託結構構件的臨時支架)再繼續砌置另一道相鄰拱。這種砌置方法利於修繕,如果一道拱券的石塊損壞,只需要替換成新石,而不必對整個橋進行調整。
[7]
為加強各道拱券間的橫向聯繫,使28道拱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連接緊密牢固,趙州橋建造採用了一系列技術措施:
每一拱券採用”下寬上窄、略有收分“方法,使每個拱券向裏傾斜、相互擠靠,增強其橫向聯繫,防止拱石向外傾倒;在橋的寬度上也採用”少量收分“方法,從橋兩端到橋頂逐漸收縮橋寬度,加強橋的穩定性。
在主券上均勻沿橋寬方向設置5個鐵拉桿,穿過28道拱券,每個拉桿的兩端有半圓形杆頭露在石外,以夾住28道拱券,增強其橫向聯繫;4個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鐵拉桿起同樣作用。
在靠外側的幾道拱石上和兩端小拱上蓋有護拱石一層,以保護拱石;在護拱石的兩側設有勾石6塊,勾住主拱石使其連接牢固。
為使相鄰拱石緊密貼合,在主孔兩側外券相鄰拱石之間設有起連接作用的“腰鐵”,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也都在拱背設有“腰鐵”,把拱石連鎖起來;每塊拱石的側面鑿有細密斜紋以增大摩擦力,加強各券橫向聯繫。
[9]
趙州橋文物遺存
編輯趙州橋綜述
趙州橋橋台
趙州橋橋台長約5米,寬為9.6米。基礎寬度為9.6—10米左右,長度約5.5米。基礎的埋置深度為2—2.5米;橋台厚度1.549米,拱腳下為5層平鋪條石,灰縫很薄,無裂縫,每層略有出台,石料下層較上層稍厚。
[8]
趙州橋橋身
趙州橋橋身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主拱的兩端各有兩個小拱,小拱淨跨為2.85米和3.81米。橋體由28道並列券拱砌築,並用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鐵”連結加固,提高了整體性。橋面兩側有42塊欄板和望柱,雕刻精美,欄板上雕的“斗子卷葉”和“行龍”,半圓雕刻,比例適度,線條流暢。
[2-3]
趙州橋出土文物
1952年冬、1953年冬、1954年夏和1955年2月份,國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等單位先後挖掘出土大小橋石1500傳餘塊。經選擇可拼成較完整且有雕欄和銘記的石塊。其中有欄板20餘塊,包括較古的隋代饕餮欄板2塊,各式隋代雕龍欄板7塊,走馬欄板1塊,斗子卷葉欄板16塊,鳳凰欄板1塊;石刻獅子兩個;仰天石52塊,唐代修橋記、銘刻各1塊;明代修橋記石碑2塊;有題刻的殘石6塊;印有“仙蹟”的橋面石1塊等。在拆除橋面時,在橋身砌石內發現故事欄板3塊、金代“佈施”欄板5塊、仰天石2塊等。
趙州橋歷史文化
編輯趙州橋年代考證
《趙州橋建造年代考》一文説:“一塊隋代碑石上的一些有關趙州橋的刻字,保存在宋代陳思編撰的《寶刻叢編》(《寶刻叢編》)一書中。這些刻字是:
‘欒(今欒字)州使君江夏徐公碑
郝士威撰侯彥直分書大業二年丙寅七月十五日
立在汶州石橋前’。”
可以斷定隋大業二年七月十五日(606年8月23日)或稍前一些時日,趙州橋建成。
宋《文苑英華》所載唐代張彧《趙郡南石橋銘並序》(《趙郡南石橋銘並序》)一文中,有“窮琛莫等盈紀方就”之句。“琛”,珍寶,這裏借指錢財;“算”,同算;“紀”是中國古代紀年的單位,一紀為歲星一週,12年。這句話是説,用盡了不可勝數的錢財,滿12年才建成這座橋。據此可知,趙州橋始建於建成年隋大業二年(606年)前12年的隋開皇十四年(594年)。
趙州橋名字由來
趙州橋(2張)
趙州橋建成後,始名(初名)為趙郡河石橋。唐中書令張嘉貞於開元十三年(725年)撰文的《趙州大石橋銘》曰:“趙郡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它以當時的地名、水名命名,初名始見於此。
趙州大石橋,為當地人的俗稱。因為趙州城西門外冶河(清水河)上建有永通橋,它晚於趙郡河石橋,建築結構、藝術風格與其相似,只是形體較小,且與趙郡河石橋相距僅2.5千米,為區別南北二橋,冠以大小,故稱趙州大石橋(永通橋則稱趙州小石橋)。
趙州橋,是根據地名命名的。自北齊天寶二年(551年)改殷州為趙州,趙州之名始於此。40年以後建成趙郡河石橋,至民國二年(1913年)趙州,更名趙縣,1100多年,歷盡隋、唐、宋、元、明、清代,期間曾設置趙郡、欒州、殷州、慶源府(軍)、沃州、永安州等,歷史上只存在290年;而趙州之名則經歷了近千年,歷史最久遠。故以地名為橋名,俗呼趙州橋,或曰趙州石橋。
安濟橋是以後的改名。趙郡河石橋建成590年後,由北宋哲宗皇帝趙煦賜名,並以此為正名。據考,北宋周輝《北轅錄》載:“未至城(趙州)五里渡河石橋,石橋從空架起,工極堅緻,南北長十三丈,闊四之一,實隋人李春所造。元祜間賜名安濟,有張果老驢跡”。乃取“利貫金石,強濟天下,通濟利涉,安全渡過,萬民以福”之意。
趙州橋文藝作品
《水龍吟·蕭公弼生朝》(元代:李庭)
喜逢天上天人,一尊共醉梅花底。朝元已了,讀書未遍,復來人世。憩鶴台邊,景龍門外,十年遊戲。自歸來,卻過趙州橋上,閲橋下,東流水......
《朝野僉載》卷五(唐代:張鷟)
河北民歌《小放牛》裏的: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杆對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唐代中書令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説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為”。
[2]
趙州橋歷史人物
李春
從諗
從諗(778—897年),俗姓郝,唐代曹州(今山東曹縣)郝鄉人。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年屆80歲的從諗禪師駐錫趙州觀音院(今趙州柏林禪寺)傳禪弘法40載。在從諗的禪理中有關趙州橋的故事頗多,對弘揚遠播趙州橋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張居敬、張居仁
張居敬、張居仁,明代趙州棘蒲社大石橋村張時泰之子。居敬,字伯簡,號可齋。明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居仁,時泰次子,字叔廣,號育華。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士。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因賣柴者在趙州大石橋下烤火至橋體受損,居敬兄弟二人為修繕趙州橋捐助、倡導,負責施工和管理,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秋,修復竣工。
王元治
陶冶
陶冶(1909—1992年),趙縣東楊村人。原名安慶梅,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後化名陶冶。1957年任趙縣文物保管所長。1966年9月,有人以破“四舊”為名,要搗毀趙州橋。身為所長的陶冶以理服人,保護趙州橋不受破壞。陶冶還向趙縣黨史辦公室、趙縣地方誌編委員會辦公室和趙縣文化志編輯辦公室提供了許多有關趙州橋的資料。
趙州橋傳説軼事
傳説中趙州橋上的仙蹟主要指:(1)張果老倒騎毛驢在橋上走留下的驢蹄子印;(2)柴王爺推車過橋軋下的車道溝印和膝蓋跪下的膝蓋印;(3)魯班為救自己用綿羊(傳説魯班會點石術)做的石橋躍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頂石橋的手掌印。
趙州橋文化活動
2005年,趙州橋景區新建趙州民俗博物館和趙州民俗購物一條街,舉辦趙州橋建成1400年慶典活動。
趙州橋文物價值
編輯
趙州橋碑(2張)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樑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雕作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橋體飾紋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對全世界後代橋樑建築有着深遠的影響。
[2]
趙州橋文物保護
編輯1961年3月4日,安濟橋(大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4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決定,以趙州橋為中心建成趙州橋公園,用以保護趙州橋。
1993年,河北省政府決定進行趙州橋污水治理,制定了“污水繞流、建壩蓄清、保護古橋”的治污方案。
1995年3月底,趙州橋污水治理工程完工。
趙州橋旅遊信息
編輯- 地理位置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交通信息
從石家莊火車站乘坐215路公交到南焦客運站下車,然後從南焦客運站坐到趙縣的大客車,下車向西走,在柏林禪寺西側的紅綠燈處的站牌乘坐趙縣2路公交,終點站趙州橋站下車即到。
- 參考資料
-
- 1. 林樹涵.趙州橋建造年代辨正[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5(03):88-94.
- 2. 趙州橋 .趙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1-14]
- 3. 趙州橋 .石家莊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1-14]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4-07-21[引用日期2020-01-14]
- 5. 楊玉榮.隋代橋樑工匠李春與其趙州橋的歷史意義[J].蘭台世界,2014(24):87-88.
- 6. 羅哲文與趙州橋的情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0-01-14]
- 7. 周天成.淺析趙州橋的建築特點與文化內涵[J].門窗,2019(02):112-113.
- 8. 範志偉.探尋趙州橋抗震之謎[J].防災博覽,2015(04):64-67.
- 9. 中國古建築調查報告.梁思成.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8
- 10. 李白薇.趙州橋:跨越千年的奇蹟[J].中國科技獎勵,2012(11):76-77.
- 11. 石家莊150名市民觀摩趙州橋欄板修復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2-04]
- 12. 江成,呂吉應,許志強.趙州橋抗震性能的初步研究[J].工程質量,2014,32(11):38-40+44.
- 13. 趙學勐. 古為今用:趙州橋啓示錄[C].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第二十一屆全國橋樑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樑及結構工程分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2014:302-307.
- 14. 新華社:“天下第一橋”趙州橋完成首次文物修復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14]
- 15. 趙縣趙州橋攻略,趙縣趙州橋門票/遊玩攻略/地址/圖片/門票價格【攜程攻略】 .攜程[引用日期2021-04-26]
- 16.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文化古蹟 .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8-11]
- 17. 地震科普 | 千年古橋的抗震秘籍 .宜賓市地震監測中心[引用日期2022-08-11]
- 18. 沿着高速看中國——趙州橋長通古今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引用日期2022-08-12]
- 19. 喜訊 ! 趙州橋被中國僑聯評為第十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3-07-25]
- 20. 免費對外開放! .河北廣播電視台[引用日期2023-11-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