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泉州天后宮

鎖定
泉州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后路,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是海內外媽祖廟宇中年代最早、規格最高的古建築。 [3] 
初建時以宋徽宗賜額“順濟”為廟名。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從泉州浯江啓航,回國後奏請朝廷鼎力重修,並把“順濟廟”改為“天妃宮”。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施琅準備徵台,奏報“神湧潮濟師”、“有助順功”,清朝廷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天妃宮”又改名為“天后宮”。天后宮建築羣保存有宋代構件和明清時期木構建築。主體建築分佈於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台、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和梳妝樓等。作為媽祖信仰文化物質載體的泉州天后宮,對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3] 
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天后宮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天后路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約 1200 m² [4]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07:00-18:00
編    號
3-0133-3-08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泉州天后宮歷史沿革

宮牆 宮牆
泉州天后宮原為“順濟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宋代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商貿港口之一。
大德三年(1299年),為發展海上貿易,下詔“加泉州海神日護國庇民明著天妃” [8]  ,在泉州天后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媽祖的典禮。
明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翻修此廟。
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加里曼丹島文萊一帶),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出發,出發前再次重修並改為“天妃宮”。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平定台灣,皇帝敕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更宮名為“天后宮”。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禮部郎中雅虎到天后宮祭拜。
清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牌匾“神昭海表”懸掛於殿中。
泉州天后宮後經歷朝歷代的修復,現存的建築羣仍保存有宋代和明清時期的一些構件。 [4] 

泉州天后宮建築格局

泉州天后宮總建築面積12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總體佈局大致是: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佈置山門、戲台、正殿(天后殿)、寢殿、梳妝樓,中軸線兩側依次設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等。其中正殿、涼亭和廊軒為明清時構件。
泉州天后宮屬於寺廟建築,所以建築佈局以祭祀功能的天后殿為中心,沿南北向前後展開,且山門兩邊設有鐘鼓樓。天后殿規模較大,採用廊院式,前面設有一重門殿,門殿後為供奉媽祖的正殿,殿前與戲台共同形成天后宮中重要的祭祀與觀演空間。正殿前院落寬敞,其後還有兩進較為私密的院落,院落兩邊佈置廊道及涼亭等附屬建築,建築羣的周圍設有牆垣及角樓。泉州天后宮是現存天后宮中少有保留梳妝樓的天后宮之一。 [4] 

泉州天后宮主要建築

泉州天后宮山門

泉州天后宮原山門、馬戲台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台灣鹿港天后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山門移用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捲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台連接于山門後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泉州天后宮戲台

戲台與山門相連,面向正殿,坐南朝北。戲台台高1.3米,寬6.4米,深5.15米,總高8米。室內頂部結構形式為木構斗拱及藻井,並施以彩繪、雕飾,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築特色。從戲台的功能來説,泉州天后宮的戲台為正殿服務,在舉行祭祀媽祖活動時供演戲酬神用,因此使用頻率不高,故戲台等級較低,規模較小。 [4] 

泉州天后宮東西厥

緊接山門兩側為東西厥建築,所謂“秦宮漢闕”以示天后宮之尊。建築為二層樓閣,面臨通衢,兩樓高聳,樓上分置鐘鼓,樓下塑造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像,威武莊嚴。 [5] 

泉州天后宮天后殿

標誌 標誌
泉州天后宮天后殿即正殿,是天后宮中明清木構建築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之一。天后殿高12米,進深25.6米,面闊24.6米,佔地面積635.5平方米,殿前有專為祭祀活動所用的場所空間。天后殿周圍設有高出地面1米的由花崗岩砌築的台基。與其他天后宮有所不同,泉州天后宮天后殿在結構上增設拜廊,也稱檐廊,使得進深大於開間,增大了祭拜空間。天后殿屋頂採用重檐歇山頂,整個建築高大挺拔,象徵了媽祖崇高的地位。天后殿是泉州天后宮中裝飾較為華麗的建築之一,屋頂以灰塑為主,多以龍、鳳為裝飾內容,梁、柱、枋等木構件上也多有彩繪、雕刻。 [4] 

泉州天后宮殿頂

殿頂築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豔,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泉州天后宮寢殿

寢殿又稱後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樑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掛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後德配天”的橫匾。

泉州天后宮梳妝樓

在寢殿之後,座落於全宮最高阜處。舊時為木構雙層牌樓式建築,樓前有扶欄長廊,面闊七開間,進深三間。歷久傾圯,基礎侵作他用,任意改築。遠景規劃擬因循舊址恢復原有木構樓閣,以圖天后宮之全貌。 [6] 

泉州天后宮文物遺存

泉州天后宮建築的山牆、屋檐、入口、天井四周以及門框、門檻、抱鼓石、柱、梁、勒角、台階、柱礎、欄杆等建築裝飾部位上,隨處可見飛禽走獸、花草、人物等各類雕刻精美的圖案。
泉州天后宮的寢殿保留了一對十六面青石雕元代印度教寺廟石柱,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其石礎為花崗岩質的圓形仰蓮瓣的浮雕,石柱之上再接2/3木柱,上刻有一副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 [4] 

泉州天后宮歷史文化

  • 媽祖傳説
媽祖、本名林默,清源軍莆田縣(今福建莆田)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甘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於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餘,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
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入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凶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
鄉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宋雍熙四年(987年),重陽佳節,媽祖父兄駕舟渡北上,西風正急,途中遇到狂風惡浪,船在狂風怒濤中劇烈顛簸,媽祖感到父兄的遇難,親臨救駕,父親救起,兄長與自己身亡,就這樣鄉民贊她“通悟秘法,預知休咎事,鄉民以病苦輒愈。長能乘席渡海,乘雲遊島嶼間,人呼曰神女,又曰龍女”。
泉州天后宮
因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後被沿海人民尊為海上女神。莆田漁民在媽祖昇天處為其造廟供奉,這座廟宇就是被稱為天下5000多座媽祖廟祖庭的莆田湄州媽祖祖廟。漁民們定期禱告拜祭,祈求讓媽祖能夠繼續保護他們。
  • 媽祖信仰
清代,私商貿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着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並從家鄉請來媽祖祀奉。泉州天后宮內原本就設有蘇、寧、福、寮郊等許多商郊,附近還有鹿港郊公堂。天后宮每次修建,各大商郊會館都傾力資助,以表虔誠。
據統計,台灣現有八百多座媽祖廟,媽祖的信徒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從台灣媽祖廟宇的級別來看,無不屬於“分靈”。一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神符或香火到台灣奉祀,稱為“分香”,二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的神像到台灣奉祀,稱為“分身”。台灣的媽祖基本上可分為從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直接分靈的湄洲媽、温陵(泉州)媽、銀同(同安)媽三大類別,即分別為湄洲媽祖、泉州媽祖、同安媽祖的分靈,但天下媽祖祖湄洲,其最初的發源地都是相同的,就是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其源蓋出於明清時期福建向台灣大規模的移民。 [7] 

泉州天后宮文物價值

泉州天后宮以弘揚媽祖文化為核心,先後數次組織和參與訪問團體赴台進行文物展覽與交流,在泉台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7年7月,泉州天后宮媽祖金身神像巡遊台灣澎湖縣,被譽為“創世紀的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宮還曾連續舉辦兩屆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接待了眾多前來謁祖進香的台灣信徒。
泉州天后宮修復二十年來,前來尋根謁祖和進香的台胞絡繹不絕,從泉州天后宮請走了媽祖神像數百尊。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台南大天后宮等數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從天后宮建宮以來,到泉州天后宮謁祖進香、參觀旅遊的台灣同胞不完全統計達一百多萬人次。泉州天后宮已成為聯結海峽兩岸人民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泉州天后宮保護措施

1984年,泉州天后宮正殿進行重修。 [1] 
1988年1月13日,泉州天后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泉州天后宮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泉州天后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門天后路。
  • 交通信息
可乘坐泉州市內公交31路至天后宮站下,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