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半楓荷

(金縷梅科半楓荷屬植物)

鎖定
半楓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 T. Chang)是金縷梅科半楓荷屬的常綠喬木。株高約17米,樹皮灰色略有短柔毛;葉簇生於枝頂,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兩側的較纖細,葉柄較粗壯;短穗狀雄花序組成總狀,萼齒為針形;宿存萼齒比花柱短。 [1]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7-9月份。因其部分葉片呈掌狀,貌似楓樹葉,而得名“半楓荷”。 [12] 
半楓荷主產於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台灣等地。 [13]  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紅壤、磚紅壤或黃壤上生長良好,多生於溪旁林中。 [14]  半楓荷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易危(VU),曾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8-9]  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亦可用扦插繁殖。 [16] 
半楓荷為1962年發表的新屬半楓荷屬的模式種,具有楓香屬和草樹屬的綜合性狀,對研究金縷梅科系統發育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半楓荷由於其獨特的葉形而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是園林綠化觀賞的優良樹種。該類植物的藥用部位廣泛,包括根、莖、枝、葉以及樹皮和花蜜。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消腫的獨特功效。 [16] 
中文名
半楓荷 [11] 
拉丁學名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 T. Chang [11] 
別    名
金縷半楓荷
木荷樹
小葉半楓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虎耳草目
蕈樹科
半楓荷屬
半楓荷
命名者及年代
Chang,1962
國際瀕危等級
易危(VU) [10] 

半楓荷植物學史

因其部分葉片呈掌狀,貌似楓樹葉,而得名“半楓荷”。 [12] 

半楓荷形態特徵

半楓荷
半楓荷(5張)
半楓荷是金縷梅科半楓荷屬的常綠喬木。 [1]  高約17米,胸徑達60釐米,樹皮灰色,稍粗糙;芽體長卵形,略有短柔毛;當年枝幹後暗褐色,無毛;老枝灰色,有皮孔。
葉簇生於枝頂,革質,異型,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3釐米,寬3.5-6釐米;先端漸尖,尾部長1-1.5釐米;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稍不等側;上面深綠色,發亮,下面淺綠色,無毛;或為掌狀3裂,中央裂片長3-5釐米,兩側裂片卵狀三角形,長2-2.5釐米,斜行向上,有時為單側叉狀分裂;邊緣有具腺鋸齒;掌狀脈3條,兩側的較纖細,在不分裂的葉上常離基5-8毫米,中央的主脈還有側脈4-5對,與網狀小脈在上面很明顯,在下面突起;葉柄長3-4釐米,較粗壯,上部有槽,無毛。
雄花的短穗狀花序常數個排成總狀,長6釐米,花被全缺,雄蕊多數,花絲極短,花葯先端凹入,長1.2毫米。雌花的頭狀花序單生,萼齒針形,長2-5毫米,有短柔毛,花柱長6-8毫米,先端捲曲,有柔毛,花序柄長4.5釐米,無毛。頭狀果序直徑2.5釐米,有蒴果22-28個,宿存萼齒比花柱短。 [1]  花期在5-6月份,果期在7-9月份。 [12]  [18] 

半楓荷近種區別


半楓荷
枝葉
株高約17米,樹皮灰色略有短柔毛;葉簇生於枝頂,不分裂的葉片卵狀橢圓形,兩側的較纖細,葉柄較粗壯
常綠喬木高15米,小枝無毛,常屈曲。葉橢圓形,葉柄長1.7—2.5釐米
花果
短穗狀雄花序組成總狀,萼齒為針形;宿存萼齒比花柱短
頭狀果序直徑2.2釐米;蒴果上半部突出,萼齒長2--3毫米,花柱長3—5毫米
圖片
半楓荷 半楓荷
閩半楓荷 閩半楓荷

半楓荷產地生境

半楓荷分佈於中國福建東南部永春,西南部龍巖、漳平、南靖和中部南平,江西東南部石城、瑞金和南部龍南、金南、尋烏安遠,湖南南部宜章,廣東東部大埔和北部乳源、連山,海南瓊中、陵水、保亭、樂東,廣西東北部灌陽、賀縣、尢勝、臨桂、永福、大苗山、貴州東南部雷山、榕江、荔波、南部冊亭以及台灣等地。半楓荷生長在海拔950米以下的林中或溪旁疏林內。 [4]  [13-14] 
半楓荷

半楓荷生長習性

在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紅壤、磚紅壤或黃壤上生長良好。中國多屬南亞熱帶低山至中山,向南楔入熱帶。氣候温暖濕潤,年平均温18-24℃,最冷月平均温7-18℃,極端最低温3-5℃,最熱月平均温20-28℃,年降水量1300-2000毫米。 [4]  [14] 

半楓荷主要變種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var. fukienensis Hung T. Chang
Hung T. Chang,1962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var. parvifolia (Chun) Hung T. Chang
(Chun) Hung T. Chang,1962
(主要變種參考資料: [1-3] 

半楓荷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為種子繁殖,亦可用扦插繁殖。 [16] 
半楓荷 半楓荷
採種:半楓荷2-3月開花,霜降前後果實大量成熟,果實為蒴果,成熟果球呈黃綠色。採集果實應選擇生長健壯、幹形通直、無病蟲害的15年生以上的優良母樹作為採種樹。採集時用竹竿將果球敲落拾取,置於陽光下曝曬,促蒴果開裂,用棍棒敲擊脱粒,篩去果殼、果柄等雜質,即得純淨種子,曬至種子含水量8%後貯藏越冬。一般場圃發芽率為60%。
整地播種:半楓荷種子極小,對圃地應進行細緻整地,下足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堆漚腐熟土雜肥1000千克,磷肥100千克,整地時用2%福爾馬林進行土壤消毒,然後築畦作牀。牀寬1米、牀高25釐米、步行溝寬30釐米,苗牀做好後用油茶麩餅水淋一次,以防治地下蟲害。苗牀要求平整,土要細碎,整好後在2-3月開始播種,冬藏後種子不必經過其它處理,採取條播,條間距15釐米,條內溝2釐米,每平方米播種2.5-4克,篩細土覆蓋,以不見種子為度,稍加壓實後蓋稻草。 [5] 

半楓荷栽培技術

半楓荷
半楓荷(3張)
苗木種植:造林前要選好造林地半楓荷生長對土壤水肥的條件要求較高,在陽光充足,土壤疏鬆、深厚、肥沃、濕潤之地生長較好,反之則生長較差。種植前要高規格整地,施足基肥。要求挖大穴,規格為70釐米×60釐米×60釐米,每穴施土雜肥25-50千克或漚熟雞糞5千克作基肥,穴施3%的呋喃丹1克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半楓荷種植株行距以4米×4米或4米×5米為宜。
栽植和管理:栽植以春季為好,栽植時樹身要栽直,根系要舒展,分層踏實土壤,淋足定根水。幼樹栽植後頭3年要加強撫育管理半楓荷的生長季節在5-9月間,因此,半楓荷的撫育管理,應在4月開始,到8月結束。全年進行2次鬆土除草並進行追肥。每次每株施肥量約為250-500克複合肥。施肥時在植株滴水線外10釐米開溝埋肥,不要讓肥料直接與根系接觸,以防灼傷根系。撫育時應結合修枝、整形,使主幹通直生長,促進早日成林。 [5] 

半楓荷病蟲防治

金龜子危害半楓荷頂芽及葉。金龜子的幼蟲(蠐螬)危害幼樹根系,導致樹體水分和營養缺乏,幼蟲破壞的爛根容易被真菌感染,嚴重時導致枯死。小面積防治金龜子,可利用其假死性,搖樹墜地捕殺之;或噴50%敵敵畏0.125%濃度的溶液噴殺。
蠐螬的防治主要在造林前,用呋喃丹進行土壤處理。如造林後發現,可灌注50%敵敵畏0.125%濃度的溶液進行毒殺。 [5] 

半楓荷主要價值

藥用:半楓荷是一種珍貴的藥用植物,藥用部位廣泛,包括根、莖、枝、葉以及樹皮和花蜜。常用來舒筋活絡、祛風除濕、活血消腫。臨牀應用上,內服半楓荷製劑對風濕、類風濕病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採用不同方法配伍的藥物,對於治療腰肌勞損、半身不遂、老年增生性脊柱炎和支氣管哮喘等病症也有良好的效果。 [6]  [16] 
觀賞:半楓荷由於其獨特的葉形而具有較高的觀賞性,是園林綠化觀賞的優良樹種。 [16] 
經濟:木材材質優良,旋刨性良好,可作旋刨製品。 [7] 
研究:半楓荷是金縷梅科新發現的寡種屬植物,為1962年發表的新屬半楓荷屬的模式種,是中國特產。具有楓香屬和蕈樹屬兩屬間的綜合性狀,對研究金縷梅科系統發育有學術價值、科學價值。 [7]  [16] 

半楓荷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 [8]  在2021年新版《名錄》中已刪除。 [9]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易危(VU)。 [10]  [15] 
2023年3月,入選《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17] 
種羣現狀:半楓荷是1962年發現的新屬的模式種。殘存於中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該種儘管分佈較廣,但一般零散分佈,單個居羣種數較少(地點多,但多在5株以下,超過10株極少)。 [7] 
瀕危原因:因天然林分受人為干擾嚴重,分佈範圍越來越窄,保存的植株也較稀少。
保護措施:半楓荷分佈星散,植株稀少,除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嚴禁砍伐外,產區各植物園、樹木園應引種保存,各林場可營造人工林。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