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庵山沙丘遺址

鎖定
庵山沙丘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顏厝村民小組東北側,是福建省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青銅時代沙丘兼貝丘類型的商朝至周朝時期聚落遺址。 [2-3] 
庵山沙丘遺址於2007年5~10月、2009年1~5月,由福建博物院與晉江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先後進行兩次搶救性發掘。在地表深厚的沙層下發現了三期具有相互疊壓的以青銅時代文化為主的古文化遺存,發現貝殼坑、夯土柱墩、房基、大型活動面等遺蹟,出土了一批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原始青瓷和骨器等文化遺物。出土的5件石範殘片對研究中國東南沿海青銅時代冶鑄史具有重要意義。庵山沙丘遺址的發掘填補了晉江市新石器至商周時代考古的歷史空白,豐富了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的文化內涵,為南島語族的最終源頭與東南沿海的史前文化密切相關提供佐證。 [2-3] 
2013年5月,庵山沙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庵山沙丘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顏厝村民小組東北側
所處時代
商朝至周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02-1-203

庵山沙丘遺址歷史沿革

庵山沙丘遺址北區挖掘現場 庵山沙丘遺址北區挖掘現場
2007年5月30日~10月12日,福建博物院與晉江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庵山沙丘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775平方米。 [3] 
庵山沙丘遺址南區發掘現場 庵山沙丘遺址南區發掘現場
2009年1~4月,福建博物院與晉江市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庵山沙丘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755平方米。 [3] 

庵山沙丘遺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庵山沙丘遺址西北距晉江市23千米,東北距深滬鎮1.6千米,南連坑邊村,西南與顏厝自然村相接,東面與北面距深滬灣各為2千米和1千米。山頂海拔為約27米,相對高度約20米,遺址西北側有顏厝溪由南向北匯入深滬灣。庵山是一座風積形成的低矮沙丘,地貌上屬海濱沙丘類型。庵山沙丘遺址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 [3] 
建築遺蹟
2007年,發掘地點分南、北兩區,南區布5×5米探方8個,北區布5×5米探方23個,實際發掘面積約775平方米。從發掘的情況看,發掘的南、北兩區由於地勢的變化及遺址功能的不同,地層堆積略有差異,統一後的遺址地層自上而下可分為7層。2009年,發掘主要集中於南區,發掘面積約755平方米。地層堆積分為8層。時間大體在3400~27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時期。主要遺蹟有貝殼坑、房基、土墩、活動面等。 [3] 
庵山沙丘遺址F1 庵山沙丘遺址F1
房址,3座,F1,位於北區南部,局部揭露。揭露夯土墩11個,分佈範圍約40平方米。它是以夯土墩為承重結構的建築遺蹟,遺蹟的中部有2個較大體量的夯土墩,周圍分佈着若干小一點的夯土墩,由於房址南部被近期取土所破壞,遺蹟向東、西兩側延伸的探方未作發掘,因此,從柱網的分佈情況尚難看出房子的平面結構。夯土墩的做法是:在平整後的沙地上挖淺坑,然後取含土量多且土質緻密的“老紅砂”,經逐層填墊夯築而成。從部分夯土墩有疊壓關係看,該房子可能是一處經歷了前後兩期相延用的建築遺蹟。F2、F3位於南區東北部和東部。本期房基的做法與前期有所不同:它取第一期地層土作為台基填土,夯築較規整的台基,然後在台基上挖淺坑夯築土墩,它延襲了前期以夯土墩為承重結構的做法,所不同的是,建築台基做得比前期更講究。F2、F3遺蹟均局部揭露,平面佈局不清。 [4] 
灰坑,4個,H1、H2、H3、H4。H1,位於F1房基北部的中心處。坑中部平置1個繩紋夾砂圜底大陶罐。從清理的情況看,H1是在第一期房子使用期間挖坑掩埋的。H1的性質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H2與H4為生活垃圾坑,含大量灰燼、炭粒、燒土粒和完整貝殼以及少量魚骨、獸骨等,其中貝殼佔絕大多數,另出土較多陶片、打製石製品和個別陶紡輪、陶塑殘件等;值得提及的是,在H2的第2層中,出土了2件用於鑄造青銅器的石範殘件。H3,含大量灰燼、炭粒、燒土粒、細碎貝殼、魚骨和少量獸骨等,出土遺物還有陶片、石環、石玦、骨錐等。從深厚的灰燼層以及大量被燒烤過的魚骨、獸骨和細碎貝殼來看,H3可能是一處兩期延用的火膛遺蹟。 [4] 
貝殼坑,34個。主要分佈於南區中部和西部。貝殼坑大部分開口於第6層下,也有小部分開口於第7A層及第7B層下。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填土一般為黑褐色沙質黏土,夾雜有大量貝殼,出土有少量陶片、石器、炭粒、紅燒土粒(塊)、動物遺骸等。陶片較碎,可復原器極少,石器主要為凹石。 [3] 
房基,2座。位於遺址南區中部,均開口於第5層下。為地面柱洞建築,殘留有柱墩、居住面。柱墩的做法是:搬來純淨的老紅沙,先在沙地上墊一層形成柱墊,然後在其上放置柱子,最後在柱子周圍用老紅沙將其敷住。有些柱洞僅遺留放置於柱子之下的柱墊部分,有些還能看出柱子移走後遺留下的柱坑。居住面也主要是用老紅沙平整填墊而成,局部地方還摻雜純淨的細沙。因破壞嚴重,無法確認房址的形狀及方向,未發現灶坑、門道等遺蹟。 [3] 
土墩,位於遺址南區中部。土墩大部分開口於第6層下,少量開口於第5層下。在不到200平方米的範圍內,共分佈有100個大小不一的土墩。土墩的做法是:先在沙地裏挖出直徑0.12~0.98米、深0.1~0.5米不等的坑,然後用純淨的老紅沙填充。土墩填土為沙質黏土,均呈棕褐色,較純淨,質地堅硬、緻密。平面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少量為方形或不規則形,縱剖面一般上大下小。土墩分佈密集,佈局無明顯規律。土墩之間為灰色沙土。每個土墩開口處的相對高差不大,大體位於同一平面上。 [3] 
庵山沙丘遺址房址與活動面(東-西) 庵山沙丘遺址房址與活動面(東-西)
活動面,1處(HD1)。位於遺址南區西側,開口於第⑤層下。東側基本與土墩分佈範圍的最西界相連,西、南及北側均為斷崖,因此無法知其延伸範圍。活動面厚0.03~0.05米,殘存面積約130平方米。活動面上部平整,包含有少量陶片、紅燒土粒、碎骨等。此活動面是由人們在第6層的基礎上經過簡單平整加工後自然踩踏而形成的。 [3] 

庵山沙丘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遺物豐富,主要有陶器、原始瓷器、石器、玉器、銅器、骨角器、貝器等。 [3]  [4] 
陶器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尊形器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尊形器(4張)
陶器,以陶片為大宗,陶片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另有少量泥質陶。夾砂陶有紅褐色、灰色、灰黃色、灰褐色、灰黑色等,其中以紅褐陶和灰黑陶數量最多,其次是灰褐陶和灰黃陶,灰陶最少。大部分夾砂陶火候較低,質地粗糙,陶胎存在夾心或內外胎色不一樣的現象。夾砂陶以手製為主,並加以慢輪修整,一些夾砂陶內壁可見因手製而形成的凹凸不平的現象。可辨器形有罐、釜、甗、尊、壺、缽、支座、網墜、陶拍、環等。紋飾的裝飾手法有拍印、施衣、堆貼、刻劃、鏤孔數種。拍印的紋飾有梯格填點紋、葉脈紋、曲折紋、方格紋、間斷繩紋、柵籬紋、網格紋、席紋、繩紋等,其中以梯格填點紋、葉脈紋、曲折紋最多。施衣主要為紅衣,零星陶片施黑衣或赭衣,施衣部位大多位於唇、頸部,少量施於腹部。施衣陶多見於素面陶,少量為拍印紋飾後再施衣。堆貼手法主要運用於器耳與罐的連接部位。刻劃和鏤孔僅在個別陶器中出現。幾種裝飾手法有時在一個器物上組合使用。泥質陶大多為殘片,製法多為輪制,可辨器形有壺、紡輪、網墜、環等。器表以素面為主,少量拍印方格紋等。印紋硬陶大多為殘片,胎大多呈灰色,火候較高。可辨器形有罐、豆等,器表飾方格紋、席紋等。 [3]  [4] 
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胎呈淺灰色、灰白色、灰黃色等,質地緻密。火候較高,吸水性差。釉色有青色、灰綠色、青黃色等,胎釉結合不均勻,大多有脱釉現象。器形主要有豆、罐等,紋飾有弦紋、刻劃紋等。 [3] 
石器
石器,大多數為打製石器,僅見一件小型磨製石斧,打製石製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打製錛形器、石核、石片、斷塊、碎塊等。另有一些石質加工工具如石砧、石錘、礪石與凹石等;鑄造青銅器的工具有石範。 [3]  [4] 
裝飾品
裝飾品有玉玦、玉環、玉璜、石玦等。 [3]  [4] 
骨角器
骨器,錐、鏃、匕、笄等,為動物肋骨或肢骨加工而成。角器有錐等,為鹿角或羊角製作而成。 [3]  [4] 
銅器
銅器,有青銅錛、魚鈎和矛、簪、短條等。 [3]  [4] 

庵山沙丘遺址研究價值

庵山沙丘遺址已發現的建築遺蹟和文化遺物,顯示出獨特的地域特點,豐富了福建省乃至東南沿海地區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內涵。從發掘成果分析,庵山第一期遺存與雲霄墓林山、惠安蟻山和音樓山、龍海許林頭以及最近在東山發現的白塘澳等貝丘遺址的文化內涵相似。 [3]  [4]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石範 庵山沙丘遺址出土石範
庵山沙丘遺址不同地層、遺蹟單位出土的5件石範殘片是福建省第一次發現,填補了福建省青銅時代冶鑄史考古的空白,對研究東南沿海青銅時代冶鑄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3]  [4] 
庵山沙丘遺址的發現不但對考古學本身有很高學術價值,而且對全新世以來東南沿海環境變遷的研究也是一處重要地點。 [3] 

庵山沙丘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庵山沙丘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庵山沙丘遺址旅遊信息

庵山沙丘遺址地理位置

庵山沙丘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深滬鎮坑邊村顏厝村民小組東北側。

庵山沙丘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深滬鎮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庵山沙丘遺址,路程約2.6千米,用時約7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