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安中憲第

鎖定
南安中憲第,又稱“九十九間”,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12號。南安石井鄭運錦往台灣經商致富後,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因其子鄭汝成由貢監生授司馬加五級誥封中憲大夫,故稱“中憲第”。 [1-2]  [4] 
南安中憲第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3986平方米,總體規模較為壯觀。主體建築由門廳、大廳、中廳、後廳和東西廂房組成。前有大塌、圍牆,兩側建護厝,並建有演武廳、書院、花園等。內建大小用房112間,因非皇親國戚建造房子不得超過百間,故佯稱“九十九間”。南安中憲第的建造過程與台灣有着密切的聯繫,是研究閩南古建築和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1-2] 
2001年,南安中憲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南安中憲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中文名
南安中憲第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12號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13986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093-3-39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南安中憲第歷史沿革

南安中憲第於清雍正六年(1728年)開始興建,歷經祖孫三代完工。 [1]  [2] 
2019年,石井鎮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服務隊對中憲第的屋頂部分完成修葺。 [5] 

南安中憲第建築格局

南安中憲第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3986平方米,總體規模較為壯觀。主體建築由門廳、大廳、中廳、後廳和東西廂房組成。前有大塌、圍牆,兩側建護厝,並建有演武廳、書院、花園等,內建大小用房112間。 [1]  [2] 
南安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主要建築

  • 綜述
南安中憲第沿中軸線為主體建築,三進二落五開間。主體建築與護厝、花園等附屬建築構成整體。
  • 三進
一進前作“塌壽”,後作門廳,兩翼下房各2間。大門後退半間,東西側開邊門,大門額上高懸木製金字“中憲第”匾。二進與三進中軸線為高大的廳堂,兩翼大房各2間。每進各有一堵磚牆相隔,中間闢石門相通,進門石坦兩側築櫸頭與上下落銜接並作通道。廳堂高7.2米,寬7.8米,深9.1米。穿鬥式木構架,依進深立圓形杉木柱,下置台灣青石柱礎,最高柱長(含柱礎)7.2米,直徑0.4米,由通梁貫穿各柱,柱直接承梁痹。屋面硬山式,鋪筒瓦,燕尾形屋脊,沿山牆作規帶。
  • 外牆
外牆體為下石上磚砌築,紅磚封面,條石透窗,內牆廳房以木板格堵。門窗都用木作,以台灣楠木雕花並着漆。地面用0.5米見方的紅磚鋪設,臨天井石吟為台灣白石,中間有石階。
  • 護厝
主體建築的西面、北面各有護厝一列,東面有護厝二列,每列護厝有小門通門坦,另作8個邊門與主體建築相通。
  • 其他建築
護厝之東築有書院、演武廳、梳妝樓,以及魚池、曲橋、水榭。再往東的大花園裏,壘假山三峯,挖月亮潭一泓,築亭台與廊,沿曲徑種植花草樹木,設圓形或方形的石椅石桌以供休息。宅第外環築圍牆,花崗岩石牆裙,其上用紅磚砌築,開大門一個。 [2] 
南安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清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大批鄭家軍留居寶島墾荒耕田。據傳,鄭運錦富甲一方時,曾購置船隻在台灣一廈門兩地進行貿易,並在台灣彰化縣開設“勃興行”“勃興港”。當時建造府第用的不少木石都是從台灣海運過來的,廳口台階長7.9米、寬0.78米、厚0.33米的石條就是一個例證。另外大石柱、門框等均用台灣青白兩色的花崗岩雕琢而成,房上頂梁等其他木結構建築則採用了台灣名貴的杉木、楠木。據鄭氏後裔介紹,鄭運錦因傾力賑濟台灣災民看功,在府第落成時,台灣知府曾贈予“恩倫世寵”匾額,懸掛於大廳堂上。 [2] 

南安中憲第文物價值

南安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
南安中憲第的建造過程與台灣有着密切的聯繫,是研究閩南古建築和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2] 

南安中憲第文物保護

2001年,南安中憲第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南安中憲第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南安中憲第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南安中憲第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鎮延平東路12號。
  • 開放時間
8:00一17:30。 [4] 
  • 交通指引
南安市內乘坐105路、783路公交車,石井鎮政府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