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灰雁

(鴨科雁屬的一種鳥類)

鎖定
灰雁,脊索動物門鳥綱雁形目鴨科 [11]  雁屬 [12]  鳥類 [13]  。灰雁屬於體型較大(約76釐米)的雁。嘴為粉紅色,頭部、頸部為黑褐色;背部和飛羽為黑褐色,且飛羽翼緣為白色;胸部和腹部為灰褐色,兩胎具有黑色橫紋,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雄無明顯差異。又名:灰腰雁、紅嘴釐、沙雁。 [14] 
灰雁分佈於中國東北、西北、華北、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游等地,歐洲、俄羅斯、非洲北部、亞洲中部、伊拉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分佈。 [15]  棲息於開闊的大型湖泊、水庫、灘塗草洲和農田等濕地生境中。一般集大羣活動,羣體數量多時可達數千只。主要以灘塗草洲的各種草本植物為食,偶爾在農田中取食散落的稻穀。 [16]  灰雁繁殖期為6~7月,營巢於水邊草叢或蘆葦叢中。每窩產卵4~8枚,卵呈白色,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27~29天。 [17] 
灰雁是中國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18]  其在雲南分佈範圍內,建有蒼山洱海、會澤、大山包、拉市海、納帕海、劍湖等中國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灰雁也被列入中國雲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19]  中國江西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0] 
中文名
灰雁
拉丁學名
Anser anser
別    名
大雁
沙鵝
灰腰雁
紅嘴雁
沙雁 展開
別名
大雁
沙鵝
灰腰雁
紅嘴雁
沙雁
黃嘴灰鵝 收起
外文名
Greylag Goos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雁屬
灰雁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雁形目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雁亞科
雁族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灰雁形態特徵

灰雁雌雄相似,雄略大於雌。頭頂和後頸褐色;嘴基有一條窄的白紋,繁殖期間呈鏽黃色,有時白紋不明顯。背和兩肩灰褐色,具棕白色羽緣;腰灰色,腰的兩側白色,翅上初級覆羽灰色,其餘翅上覆羽灰褐色至暗褐色,飛羽黑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羽緣;最外側兩對尾羽全白色。頭側、頦和前頸灰色,胸、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暗褐色斑,由胸向腹逐漸增多。兩脅淡灰褐色,羽端灰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跗蹠亦為肉色。幼鳥上體暗灰褐色,胸和腹前部灰褐色,沒有黑色斑塊,兩脅亦缺少白色橫斑。 [2] 
大小量度:體重♂2750-3750克,♀2100-3000克;體長♂790-880毫米,♀700-860毫米;嘴峯♂63-68毫米;♀52-67毫米;翅♂420-489毫米,♀319-435毫米;尾♂130-168毫米,♀116-145毫米;跗蹠♂67-77毫米,♀67-74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注:灰雁圖冊網址 [3] 

灰雁近種區別


灰雁
體量
體重♂2750-3750克,♀2100-3000克;體長♂790-880毫米,♀700-860毫米
體重♂2250-3200克,♀2100-3500克;體長♂645-765毫米,♀620-770毫米
特徵
嘴為粉紅色,頭部、頸部為黑褐色;背部和飛羽為黑褐色,且飛羽翼緣為白色;胸部和腹部為灰褐色,兩胎具有黑色橫紋,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雄無明顯差異
其額部和上嘴的基部具有一個白色的寬闊帶斑,頭頂和後頸呈暗褐色;背部、肩部、腰部均為暗灰褐色,具有淡色的羽緣;尾羽為黑褐色,具有白色的端尾上覆羽白色:胸部以下逐漸變淡,腹部為污白色
圖片
灰雁 灰雁
白額雁 白額雁

灰雁棲息環境

灰雁主要棲息在不同生境的淡水水域中,常見出入於富有蘆葦和水草的湖泊、水庫、河口、水淹平原、濕草原、沼澤和草地。 [2] 

灰雁生活習性

灰雁遷徒

灰雁3月末至4月初成羣從南方越冬地遷到中國黑龍江、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等北部地區繁殖,9月末開始成羣遷往中國南方越冬,大批遷徙在10月初至10月末,少數持續到11月初,人們曾於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見到3000只的大羣。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顯得有些笨拙,但較有力,不慌不忙,徐徐而飛,成單列或“V”字形隊形。飛行高度亦很高,通常晚上遷徙,白天休息和覓食。有時邊飛邊叫,鳴聲宏亮、清脆而高。 [2] 

灰雁行為

除繁殖期外,成羣活動,羣通常由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組成,特別是遷徙期間。在地上行走靈活,行動敏捷,休息時常用一隻腳站立。游泳、潛水均好,但不能持久非不得已時,很少潛水。行動極為謹慎小心,警惕性很高,特別是成羣在一起覓食和休息的時候,常有一隻或數只灰雁擔當警衞,不吃、不睡,警惕的伸長脖子,觀察着四方,一旦發現敵人臨近,它們首先起飛,然後其他成員跟着飛走。 [2] 

灰雁食性

主要在白天覓食,夜間休息。常成家族羣或由數個家族組成的小羣在一起覓食。清晨太陽還未出來時就成羣飛往覓食地覓食,然後飛到其他水域中較為隱蔽的地方休息,直到日落黃昏才又飛回夜間休息地。冬季在無干擾的情況下,通常覓食和休息都在同一地方,覓食地多在富有植物的水域岸邊、草原、農田、荒地和淺水處。食物主要為各種水生和陸生植物的葉、根、莖、嫩芽、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有時也吃螺、蝦、昆蟲等動物食物;遷徙期間和冬季,亦吃散落的農作物種子和幼苗。 [2] 

灰雁分佈範圍

灰雁分佈圖 灰雁分佈圖 [4]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里蘭卡、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偶見:阿根廷福克蘭羣島(馬爾維納斯)
旅鳥:埃及直布羅陀、中國香港、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阿曼、西班牙、泰國、也門。 [1] 

灰雁繁殖方式

一般2-3齡性成熟,但亦有在不到2齡時雄鳥即開始追逐雌鳥和驅趕其他雄鳥,並開始形成對。繁殖期4-6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營巢。營巢環境多為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草叢或蘆葦叢,也有在島嶼、草原和沼澤地上營巢的。多成對或成小羣營巢,有時在一些營巢環境好的地方巢特別集中,巢間距僅10米左右。雌雄共同營巢。巢由蘆葦、蒲草和其他乾草構成,巢四周和內部墊以絨羽。每窩產卵4-8枚,一般4-5枚。卵白色、綴有橙黃色斑點,大小為84.5-90.5毫米×60-63.2毫米,重156-178克。4月初至4月末產卵,通常1天1枚。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7-29天。5月初至5月末雛鳥陸續孵出,6月中旬成鳥集中在偏僻、人跡罕至的水邊蘆葦叢中換羽。 [2] 

灰雁亞種分化

灰雁(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灰雁指名亞種
Anser anser anser
2.
灰雁東方亞種
Anser anser rubrirostris
[5] 

灰雁保護現狀

灰雁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注:第42項) [8]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發佈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灰雁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户停止養殖。 [7] 

灰雁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6] 
灰雁在中國種羣數量較大,特別是越冬種羣,歷史上曾和鴻雁豆雁白額雁一起是中國傳統的狩獵對象,由於過度狩獵和越冬環境惡化,種羣數量下降很大。世界水禽研究局(IWRB)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僅統計到4906只。1992年10月中旬至10月末,在吉林省西部草原見到3000多隻,估計中國灰雁的種羣數量已有所恢復。 [2] 

灰雁各地發現

2022年11月,灰雁首次在泉州被記錄到。 [9] 
2022年11月,福建省武夷山生物研究所調查員在武夷山馬場洲濕地公園記錄到一隻灰雁,這一發現使武夷山國家公園鳥類名錄中再增添新成員。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