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額雁

鎖定
白額雁是雁形目鴨科 [13]  雁屬的大型雁類 [14]  。其額部和上嘴的基部具有一個白色的寬闊帶斑,頭頂和後頸呈暗褐色;背部、肩部、腰部均為暗灰褐色,具有淡色的羽緣;尾羽為黑褐色,具有白色的端尾上覆羽白色:胸部以下逐漸變淡,腹部為污白色 [15] 雌雄無明顯差異 [16] 俗名為花斑、明斑 [17] 
白額雁分佈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極北地區,越冬於温帶地區 [18] 棲息於開闊的大型湖泊、水庫、灘塗草洲和農田等濕地生境中。一般集大羣活動。數量多時可達數百隻。主要以灘塗草洲的各種草本植物為食,偶爾在農田中取食農作物 [19] 繁殖期在6-7月,配偶較為穩定,窩卵數4-5枚 [20] 壽命18年 [21] 
白額雁曾經是中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由於近些年環境惡化和過度狩獵,種羣數量已急劇減少,所以應注意保護 [22] 目前數量極少,僅見於呼倫貝爾盟,但未找到它們的巢和卵 [23]  。現已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4] 
中文名
白額雁
拉丁學名
Anser albifrons
別    名
大雁
花斑雁
明斑雁
外文名
Greater White-fronted Goose
White-fronted Goose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雁形目
鴨科
雁屬
白額雁
亞    種
5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69

白額雁形態特徵

白額雁
白額雁(15張)
白額雁雌雄相似。額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寬闊帶斑,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和後頸暗褐色;背、肩、腰暗灰褐色,具淡色羽緣;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亦為暗灰褐色,初級覆羽灰色,外側次級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黑褐色;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白色;頦暗褐色、其前端具一細小白斑,前頸、頭側和上胸灰褐色,向後逐漸變淡;腹污白色,雜有不規則的黑色斑塊,兩脅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嘴肉色或粉紅色,腳橄欖黃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額上白斑小或沒有,腹部具小的黑色塊斑。 [2] 
大小量度:體重♂2250-3200克,♀2100-3500克;體長♂645-765毫米,♀620-770毫米;嘴峯♂40-57毫米,♀38-64毫米;翅長♂319-442毫米,♀368-440毫米;尾♂103-144毫米,♀112-115毫米;跗蹠♂62-76毫米,♀58-71毫米。(注:♂雄性;♀雌性) [2] 
(注:白額雁圖冊網址 [3] 

白額雁近種區別


白額雁
體量
體重♂2250-3200克,♀2100-3500克;體長♂645-765毫米,♀620-770毫米
體重♂2750-3750克,♀2100-3000克;體長♂790-880毫米,♀700-860毫米
特徵
其額部和上嘴的基部具有一個白色的寬闊帶斑,頭頂和後頸呈暗褐色;背部、肩部、腰部均為暗灰褐色,具有淡色的羽緣;尾羽為黑褐色,具有白色的端尾上覆羽白色:胸部以下逐漸變淡,腹部為污白色
嘴為粉紅色,頭部、頸部為黑褐色;背部和飛羽為黑褐色,且飛羽翼緣為白色;胸部和腹部為灰褐色,兩胎具有黑色橫紋,尾下覆羽為白色,雌雄無明顯差異
圖片
白額雁 白額雁
灰雁 灰雁

白額雁棲息環境

繁殖季節棲息於北極苔原帶富有矮小植物和灌叢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澤及其附近苔原等各類生境,從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帶均可被利用。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湖泊、水庫、河灣、海岸及其附近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和農田。 [2] 

白額雁生活習性

白額雁遷徙

白額雁在中國為冬候鳥。每年8月末9月初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通常到達中國的時間在9月末10月初,大量遷來的時間在10月中下旬,最遲到11月初。遷徙主要在晚上進行,白天停息下來覓食和休息。在停息地常見和豆雁、鴻雁在一起,這或許因為它們相近的食物構成和要求的棲息環境較一致的關係。遷徙時無論飛行、休息和覓食均成羣。遷飛時常單列飛行,邊飛邊叫,叫聲甚高。到達越冬地後,分成小羣或家族羣活動。通常在天氣晴暖時活動積極,且較分散;陰雨和冰雪及大風天氣則於背風處集成小羣,且不大活動。遷離中國的時間多在3月初至3月中下旬,最晚在4月末至5月初,這多是一些不參加當年繁殖的亞成體。春季遷徙羣多以對和家族羣組成,羣較秋季為小。 [2] 

白額雁習性

雖然棲息生境總是和水域相聯繫,但它們更喜歡陸地,多數時間都是在陸地上或是覓食或是休息。在陸地的時間通常較在水中的時間長,有時僅僅是為了喝水才到水中。善於在地上行走和奔跑,速度甚快,起飛和下降亦很靈活。亦善游泳,在緊急狀況時亦能潛水。常成小羣活動。飛行時隊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 [2] 

白額雁食性

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食。覓食多在白天,通常天一亮即成羣飛往陸地上的覓食地,中午回到晚上棲息地休息和喝水,然後再次成羣飛到覓食地覓食,直到太陽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食物在夏季主要為馬尾草、棉花草等苔原植物,秋、冬季則主要以水邊植物,如蘆葦、三稜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莖,也吃農作物幼苗。 [2] 

白額雁分佈範圍

白額雁世界分佈

分佈於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 、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伯利茲、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法羅羣島、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格陵蘭、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韓國、朝鮮、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盧森堡、馬其頓、墨西哥、黑山、緬甸、荷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蘭、卡塔爾、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 、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 [1] 
旅鳥:阿富汗、阿魯巴、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島、庫拉索島、約旦、科威特、利比亞、列支敦士登、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爾、尼日利亞、巴勒斯坦、葡萄牙、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聖馬丁島(荷屬) 、蘇丹、塔吉克斯坦、突尼斯、也門。 [1] 
白額雁分佈圖 白額雁分佈圖 [4]

白額雁中國分佈

中國黑龍江,包括呼倫貝爾盟、哈爾濱、遼寧(營口、遼河、朝陽)、新疆(喀什)、西藏(昌都西南部)重慶,東部沿海各省至台灣,西至湖北、湖南。 [2]  [25] 
2023年3月3日,2023年湖北越冬水鳥調查報告正式發佈,在86種水鳥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9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白額雁、小白額雁等13種。 [11] 

白額雁繁殖方式

繁殖在北極苔原帶。在第3齡時性成熟和首次繁殖。對的形成通常在第2年或開始繁殖前的冬天,對的結合較為穩固,一旦形成,不再變化。求偶行為和其他雁相似,首先是彼此進行頭浸水運動,同時張翅和鳴叫。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成小羣到達繁殖地,不久即成對或成家族羣分散開來覓找適合的營巢地。一般不利用上年的舊巢。開始營巢後跟隨親鳥到達繁殖地的上年幼鳥和亞成體離開親鳥,成羣漫遊在整個苔原地上,也有不離開而是伴隨親鳥在巢附近活動。營巢在河流與湖泊密佈、且有小灌木生長的苔原地帶。置巢在高的河岸、寬闊的低山崗頂部、土丘或斜坡上等較為乾燥的地方。巢極為簡陋,僅系一凹坑,內放以乾草和絨羽。6月中旬產卵,1天1枚,偶爾隔天1枚,窩卵數通常4-5枚,最多可到7枚,最少3枚。卵白色或淡黃色,大小為76-88.5毫米×49.5-56.5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有的資料為21-23天,有的為26-28天。雛鳥早成性,雛鳥孵出後的第二天,成鳥即帶領雛鳥進入富有蘆葦等水生植物的水域中,大約經過45天的雛鳥期後,幼鳥即可飛翔。與此同時,成鳥亦集中開始換羽,在此階段,它們亦失去了飛翔能力。 [2] 

白額雁亞種分化

(5種)
1. 白額雁指名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albifrons)分佈於俄羅斯北部和西伯利亞的卡寧半島到科雷馬河。
2. 白額雁太平洋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frontalis)分佈於西伯利亞東部沿科雷馬河東部到加拿大北極地區。
3. 白額雁加拿大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gambeli)分佈於加拿大中西部。
4. 白額雁阿拉斯加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elgasi)分佈於阿拉斯加西南部。
5. 白額雁格陵蘭亞種(學名:Anser albifrons flavirostris)分佈於格陵蘭西部。 [5] 

白額雁保護現狀

白額雁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1]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6] 
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3年1月)。 [12] 

白額雁種羣現狀

白額雁過去一直是中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擁有較大的種羣數量。近30年來,由於環境惡化和過度狩獵,種羣數量已急劇減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的越冬種羣數量僅為2170只。國外報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種羣數量為20萬隻,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別為25萬和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亞種;歐洲約為30萬隻,主要是指名亞種;加拿大亞種估計為1800只,阿拉斯加亞種估計為1500只,格陵蘭亞種估計為12000-15000只。 [7]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7] 

白額雁發現記錄

2022年8月,青海省林草局在全省鳥類保護管理新聞發佈會上公佈,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額雁為青海有記錄但無影像記錄的稀有罕見鳥種。 [8] 
2022年12月,駐馬店市宿鴨湖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額雁。 [9] 
2013年1月10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伍和啓博士在晉寧滇池一濕地調查越冬鳥類時,發現滇池鳥類新紀錄兩隻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白額雁和三隻短嘴豆雁,這是2017年在滇池記錄到灰雁後再次記錄到雁類在滇池越冬。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