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磁灶窯址

鎖定
磁灶窯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分佈梅溪兩岸。興起於宋元時期,以歷代燒製陶瓷而得名。磁灶窯生產始於南朝,發展於隋唐,宋元時期達到鼎盛,一直延續到明清及近現代。 [2]  [8] 
磁灶窯址已發現的南朝至明清的窯址共26處,南朝至清代(6~20世紀)窯址26處,其中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12處,均分佈於晉江支流九十九溪兩岸的小山坡上,其中,以金交椅山窯址、土尾庵窯址、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保護較為完整。器物有碗、盞、盤、軍持、瓶、花插、碟、小口瓶、執壺、盆、爐和建材等。磁灶窯址集中、系統反映古代陶瓷生產——外銷完整過程的難得歷史遺蹟,是一處具有較高學術研究、科學展示和保護價值的考古遺址。 [2]  [4]  [9] 
2006年5月25日,磁灶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磁灶窯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分佈梅溪兩岸
所處時代
宋至元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96-1-096

磁灶窯址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考古調查時發現金交椅山窯址,當時的窯址遺物堆積主要分佈於金交椅山的北坡和西坡,面積達萬餘平方米。 [9] 
1979年,由福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磁灶窯考古調查小組對童子山窯址進行小規模的試掘,發掘一條長4米、寬2米的探溝。同年9月,晉江縣文管會又對磁灶窯進行復查,確認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5處,唐宋混疊窯址1處,宋元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共計26處。 [6]  [9] 
1995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博物館考古部對該窯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了龍窯窯基一段,出土了大批瓷器和窯具標本。 [3]  [9] 
2002年6~8月,金交椅山窯址第一期發掘。
2003年2~6月,金交椅山窯址第二期發掘。 [9] 

磁灶窯址建築格局

磁灶窯址是泉州城郊規模最大的古窯址羣,古窯址多沿溪分佈,數量眾多,尤以下官路至嶺畔的土尾庵、童子山、金交椅山一帶最為密集。考古調查共發現南朝至清代(6~20世紀)窯址26處,其中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12處,均分佈於晉江支流九十九溪兩岸的小山坡上。代表性窯址有:金交椅山窯址、土尾庵窯址、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等。 [9] 
磁灶窯址

磁灶窯址主要窯址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

金交椅山窯址在溝邊村的金交椅山坡地,東北臨大溪(即梅溪上段),東鄰溝邊村,西界南安縣境,南靠邱山,山上草木叢中,散佈成堆的宋代青瓷片及窯具。金交椅山窯址的考古發掘分兩期進行,共計發掘面積約1500平方米,發現和揭露有疊壓、打破關係的龍窯遺址4條(Y1~Y4)和一處作坊遺址(F1)。金交椅山窯址的作坊、密集分佈的4條龍窯及其所在的山體、水系構成陶瓷生產的完整體系。 [9] 
Y1位於金交椅山西坡北側,平面呈直長條形,窯頭方向310;窯頭、窯尾均遭破壞,僅存中段殘斜長13.6米,水平殘長13米、寬2.20~2.30米;窯璧由紅磚或土坯磚砌成,窯壁殘高0~0.36米,窯底燒結層厚0.04~0.06米;窯門共發現7處(北側3處,南側4處);護窯牆由石塊疊砌於窯壁外側,保存較好的有4段;西南側的上窯路保存稍好;窯壁內側還保存數處可判明是投柴孔位置的痕跡。推斷Y1的龍窯窯爐經兩期使用,燒造青瓷、醬黑釉器,年代約為北宋末至南宋。
Y2位於金交椅山西北側,平面呈長條狀,窯頭方向333;窯爐受損程度較重,水平殘長58.78米,殘斜長60.88米,寬0.78~2.28米;窯牆殘高0.04~0.68米,窯底前、中段坡度約16°,窯頂是楔形磚橫向錯縫立砌;窯頭殘存火膛後壁、兩側窯牆(有3重,為早晚3期);窯門共發現12座,護窯牆為大石壘砌,南側窯牆外的上窯路為紅褐土、瓷片堆墊;窯壁內側保存5處可判明是投柴孔的痕跡。Y2分為三期,燒造青瓷、醬黑釉器,年代約為北宋末至南宋。
Y3位於金交椅山西坡中北部,平面呈直長條形,窯頭方向292°,窯頭、窯尾及中段被破壞,水平殘長40.02米,殘斜長41.12米,寬2.00~2.36米,窯底坡度均為14°,尚存出煙室的一小段前壁,殘長0.50米,厚0.12~0.14米,高0.18米,共發現7處窯門;護窯牆較完整的有五段,為石塊、殘磚砌成窯乳式;南側的上窯路保存較好;推斷Y3為兩期使用,燒造青瓷、醬黑釉器,約為五代末至北宋末。
Y4位於窯址西北坡,窯爐呈長方形,窯頭方向284°,窯頭被破壞,窯尾保存北側的一部分,殘斜長44.5米,水平長42.7米,寬1.6~2.20米;窯璧殘高0.1~0.3米,窯底平均坡度15°,有2道擋;窯門共計14個(北側8個,南側6個);窯爐南側用石塊壘成護窯牆;窯旁路面均為紅褐色窯沙雜少量瓷片、瓦片。Y1為兩期,燒造青瓷、醬黑釉器,年代約為北宋末至南宋。
作坊遺址(F1)位於金交椅山北坡西側的坡地上,介於Y1與Y3之間,面積約250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分6個梯狀台地,發掘總面積約200平方米,發現貯泥池1處,沉澱池1處,柱洞3個,磉墩4個,灰坑6處,陶缸10口,路面一段;推斷該作坊是拉坯、上釉的工作場所,使用年代約為五代至南宋。出土遺物以陶瓷器及窯具標本為主,此外,還有少量的制瓷工具。 [9] 

磁灶窯址土尾庵窯址

土尾庵窯址在嶺畔村的梅溪南岸小山坡,東鄰後宅村,西界水尾宮,南接蜘蛛山。發掘面積共100平方米,發現龍窯遺址一處,址出土一批陶瓷器和窯具標本,推斷士尾庵窯址的年代為南宋晚期至元代。 [9] 

磁灶窯址蜘蛛山窯址

蜘蛛山窯址在梅溪南畔的嶺畔村蜘蛛山上,與土尾庵窯毗鄰。至20世紀80年代,遺物堆積範圍僅存600餘平方米。其出土器物風格與土尾庵窯的產品較接近。蜘蛛山窯址的黑釉盞、青釉碟、軍持等,皆為宋元時期磁灶窯址的典型器物,因此推斷蜘蛛山窯址的年代為南宋至元代。 [9] 

磁灶窯址童子山窯址

童子山窯址在磁灶村的梅溪北岸,東南距橫跨梅溪的下板橋約100米。地勢依山傍水,山高約40米,窯址遺物散佈面積達萬餘平方米。童子山窯址歷經多次考古調查。其產品大量外銷,居各窯之首。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青釉碟等專供外銷,且童子山一號窯生產的黃釉鐵繪花紋盆(盤)開創了泉州釉下彩繪之先河。根據考古調查和試掘推斷童子山一號窯的年代為宋元時期。 [9] 

磁灶窯址文物遺存

  • 金交椅山窯址
金交椅山窯址Y1、Y2、Y3、Y4出土遺物以陶瓷器和窯具標本為主,此外還有少量制瓷工具。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釉、醬釉、素胎三種,器類不多,皆為生活用器。胎質大多夾有細砂,胎色多呈淺灰色或灰白色。其中,青釉器佔了半數以上,釉色以青灰、青綠、青黃為主,大多數釉面瑩潤,玻璃質感強,開細碎冰裂紋。器型以執壺為主,還有水注、罐、小罐、碗、碟、盒、瓶、器蓋、燈盞、盞託、網墜、硯台、香薰、漏斗、軸頂碗、陶車零件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印花,花紋有弦紋、寬條紋、草葉紋、篦劃紋、卷葉紋、菊花紋、瓜稜紋、卷草纏枝紋、蓮瓣紋等。出土的窯具多數有刻畫符號或文字,如1至4道的豎條以及“吳”“李”“王二”等。作坊遺址(F1)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有青釉器、醬釉器、素胎器和少量陶器;種類不多,皆為生活用器。胎質大多夾有細砂,胎色多呈淺灰色或灰白色。器形主要有執壺、水注、碗、盞、碟、缽、小罐、器蓋、燈盞、燈託、漏斗、瓷塑等。裝飾技法主要是刻劃和模印,紋樣主要有凹、凸弦紋,螺旋形弦紋、寬條紋、六瓣花形、十瓣花形、八瓣瓜稜形、寶相花等。
  • 土尾庵窯址
土尾庵窯址出土陶瓷器 土尾庵窯址出土陶瓷器
土尾庵窯址出土陶瓷器的器類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此外,供器、陳設器等亦有相當數量。除常見的生活用品如碗、盤、碟、盞、杯、缽、盆、罐、壺、盞託、水注、執壺等之外,還有燈、爐、瓶、枕、硯、硯滴、急須、軍持、花盆、撲滿、香薰、鳥食罐、腰鼓以及神像(如力士)、動物模型等。釉色有青黃釉、綠釉或黃、綠釉兼施,青、黑釉兼施(青口黑釉盞、內青釉外黑釉的碗等)以及青釉褐斑、釉下褐彩等。裝飾技法有刻劃、剔刻、模印、堆貼、雕塑、繪畫等多種。紋樣和圖案有龍、鳳、龜、蟾、獅、蓮花、牡丹、壽桃、蔓草、荷葉、捲雲、雲雷、幾何形、弦紋等等。
  • 蜘蛛山窯址
蜘蛛山窯址的陶瓷器品種有青釉器、醬黑釉器、綠釉器以及素胎器等,胎質基本相同,一般質地較粗松,胎色呈灰、灰褐,施釉不到底。器形種類較多,有碗、益、碟、缽、盅、杯、罐、小罐、執壺、水注、盆、爐、盞託、器蓋、硯滴、瓶、腰鼓等。其中茶盞、小罐、香爐、腰鼓為金交椅山窯址所未見。裝飾技法有刻劃、篦劃、模印、繪畫、貼塑等,紋樣有弦紋、曲線紋、水波紋、直條紋、弧線紋、蓮瓣紋、菊花紋、荷花紋、牡丹紋、瓜稜紋、纏枝花紋、草葉紋、雲雷紋等。此外,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中,多次發現器物中有“程”姓的銘文。如瓦板和託缽刻劃有“程乾”“程二”的字樣,外銷軍持的底部記有“程家工夫”等。
  • 童子山窯址
童子山窯址採集的陶瓷器標本主要是青釉器和素胎器,二者的胎質類似,均為陶質,較粗松,呈灰或深灰色;釉色多偏青黃,一般器內滿釉,器外施半釉,底部露胎。有的在釉下用褐彩繪畫或圖案、文字等。主要器形是各式盆,其他還有缸、罐、壺、洗、枕、陶拍、器蓋、器座和建築材料等。釉色有黃、綠、青、青黃、青綠、青灰、黑和醬色等。裝飾技法有劃花、印花、堆花和繪花等,花紋有龍紋、纏枝花紋、蓮瓣紋、牡丹花紋等。 [9] 

磁灶窯址文物價值

金交椅山窯址的窯爐遺蹟為典型的閩南龍窯,金交椅山窯址成為集中、系統反映古代陶瓷生產——外銷完整過程的難得歷史遺蹟,是一處具有較高學術研究、科學展示和保護價值的考古遺址。 [4] 

磁灶窯址保護措施

1982年,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被晉江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 
2006年5月25日,磁灶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保護範圍:
1、金交椅山窯址:東:金交椅山東側梅溪,西:金交椅山西側村道,南:金交椅山南側村道,北:金交椅山北側村道。
2、童子山窯址:整座童子山。
3、土尾庵窯址:遺址堆積區外,東向外延伸24米,西向外延伸24米,南向外延伸25米,北向外延伸20米。
4、蜘蛛山窯址:窯址堆積區外,東向外延伸11米,西向外延伸38米,南向外延伸17米,北向外延伸16米。 [5] 
2021年7月,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遺產點之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7] 
2022年6月17日,金交椅山窯址被福建省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7] 

磁灶窯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磁灶窯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磁灶鎮,分佈梅溪兩岸。 [2] 
  • 交通信息
晉江市內乘坐公共交通晉江14路至嶺畔站下車,步行90米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