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德濟門遺址

鎖定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與天后宮隔街相望,瀕臨晉江,為泉州古城南城門遺址。始建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2001年,經過考古發掘,德濟門遺址被完全披露出來。 [7] 
德濟門遺址坐北面南,面積近2000平方米,由早期城垣遺蹟、內濠溝、古拱橋、德濟門城垣、月城(甕城)城垣、外濠溝等遺蹟組成。現存遺址皆由大小不一的規則花崗岩石條、廢舊石建築構件築砌而成。遺址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建築遺存疊壓打破關係清晰。遺址文化層內還出土南宋修城官磚、宋元外來宗教石刻,明崇禎年間的“盤詰奸細”石碑以及明清鐵炮、彈丸、錢幣等文物,它印證了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的興盛,較完整地保存了11世紀泉州南城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具有重要考古和文物價值。 [7] 
2006年5月25日,德濟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1年7月25日,德濟門遺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2] 
中文名
德濟門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097-1-097
面    積
約 2000 m²

德濟門遺址歷史沿革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1張)
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郡守遊九功於瀕江一線建設了兼具防洪功能的城牆,開設兩門,始稱鎮南門。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郡守契玉立拓展翼城,廢鎮南門改稱德濟門。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德濟門的城牆被加厚增高,並建築月城,即甕城。
清代,德濟門再次被重修加固。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濟門附近大部分城垣被拆。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德濟門城樓毀於大火。
2001年下半年,泉州天后宮前德濟門遺址區域內發現殘存城垣。市文物部門及時介入並聯合多個部門人員組成考古隊,對德濟門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
2004年,德濟門遺址公園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分別設計了入口、參觀平台、門址展示、遺址標誌等。 [3-5] 

德濟門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德濟門遺址
德濟門遺址(2張)
德濟門遺址坐北面南,面積近2000平方米,由花崗岩條石、廢舊石建築構件等砌築而成,局部以白灰灌漿加固。根據建築遺蹟之間的關係,考古工作區分出南宋、元、明、清等各朝代修建的遺蹟,遺址由北向南分別由南宋城牆遺蹟、內壕溝及古拱橋、元明城牆及城門、明代甕城、外壕溝等遺蹟組成,整體呈現出由北向南擴建的趨勢。 [3] 
  • 宋代城牆遺址
德濟門遺址宋代城牆建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沿宋代晉江岸線成弧狀東西向延伸。考古發掘揭露長度31.5米,牆寬7.2~7.6米,牆體外壁用條石丁順分層築砌,牆心填土及少量碎石並稍加夯築而成。 [3] 
  • 壕溝
德濟門遺址壕溝建於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初為宋代城牆南側的外城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南擴城牆至壕溝以南,並改砌壕溝側壁及溝底,作為內壕溝使用。壕溝考古發掘揭露長度47.2米,溝寬1.93~2.88米,深2.5~2.75米。壕溝兩側壁由條石丁順分層砌築。 [3] 
明代城牆與甕城
德濟門遺址明代城牆在元代城牆基礎上修建。現存城垣、門樓基礎、門道、甕城等遺蹟。甕城西牆內側還保留有清代為加寬和加固明代甕城而增補的一段城牆。明代城牆在宋代城牆及壕溝南側,東西向延伸,考古發掘揭露長度43.1米,殘高0.5~1米,基寬4.8~5.45米。牆體外壁用條石丁順分層砌築,牆心填土及少量碎石並稍加夯築而成。城門門道南窄北寬,平面呈“凸”字形,北端東西兩側保存有城樓墩台遺蹟。門道鋪架五條石橋板橫跨於內壕溝之上。 [3] 

德濟門遺址文物遺存

德濟門遺址出土遺物
德濟門遺址出土遺物(2張)
德濟門遺址內出土了修城磚、石質建築構件、明清時期的鐵炮、鐵彈丸等文物,並發現有一方17世紀刻有“盤詰奸細“四字的石碑。還發現了眾多宗教石刻,包括12塊古伊斯蘭教石刻,4塊古基督教石刻,5塊印度教石刻,2塊佛教石刻。 [3]  [5] 

德濟門遺址歷史文化

  •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見證
德濟門遺址出土的一塊石墓蓋,它的一側刻着基督教的十字架,一側卻刻着伊斯蘭教的雲月圖案,十分罕見的組合圖案,也成為多元文化在泉州融合的生動物證。既反映出了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狀況,也體現出泉州對世界各地不同信仰的接納,以及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包容。抱鼓石還留有寶珠、犀角杯、畫軸、靈芝、祥雲圖案,還有六角星紋飾,以及與元青花瓷類同的裝飾元素,這些文物同樣也都印證了泉州宋元時期興盛的海外貿易和廣泛的中外文化交流,也成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有力見證。 [5] 
  • 歷史見證
德濟門遺址是海港城市泉州古城發展的歷史見證,是泉州古城的南門遺址、溝通城內外的主要孔道,遺址歷史信息豐富,宋、元、明、清各期遺存疊壓打破關係較清晰,體現出完整的城市設施發展演變,實證了泉州古城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的發展,特別展現了宋元以來泉州城南一帶在江岸線變遷和海外商貿活動繁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城市發展軌跡,其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痕跡是宋元以來泉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標本。 [6] 

德濟門遺址文物價值

德濟門遺址在價值上主要有三大方面特點:一是證實了宋元泉州城市在海洋貿易促進下向南部沿江區域拓展的史實,其各個歷史時期的建造痕跡是宋元以來泉州城市發展的歷史標本。二是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展現了宋元泉州地區政府對城市商業區的管理,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三是德濟門遺址出土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石構件是宋元泉州城市人羣匯聚、多元文化共存的重要佐證。 [3] 

德濟門遺址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德濟門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21年7月25日,德濟門遺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處代表性古蹟遺址之一,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6處世界遺產。 [2] 

德濟門遺址旅遊信息

德濟門遺址地理位置

德濟門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天后路。 [7] 

德濟門遺址交通信息

乘坐公共交通27路至土地後站下車,步行130米後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