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光地

(清朝康熙年間大臣)

鎖定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晉卿,號厚庵, [43]  號厚庵,一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 [44]  清代康熙朝大臣,理學家。 [43] 
李光地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康熙十七年(1678年),李光地及其家族聯合清軍,在泉州擊破鄭錦部將劉國軒,遷翰林學士。康熙十九年(1680年),進京,授內閣學士。時南疆初定,台灣問題又亟待解決,李光地獻策,趁鄭克塽年幼,台灣不穩,主張迅速進兵,並推薦施琅為帥,遂收復台灣。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要職。經筵日講、起居注冊、典會試、視河工、督順天學政、治河漕運,著有功績。雖屢遭言官及臣僚參劾,但因受寵信,得以安然為官。他鑽研並篤信程朱理學,康熙帝常召入便殿與講論。康熙四十五年,奉旨編修《朱子全書》以及《周易折中》《性理精義》。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李光地去世。 [43] 
李光地在繼承和傳播封建文化中起過重要作用。在官場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善辨風向,知進退,恭敬謹慎,重視人才。思想頑固守舊,力主興禮樂,厲海禁,限制與禁止發展礦業,對康熙晚年的決策產生很大影響。康熙帝稱他“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著作有《榕村語錄》《榕村語錄續集》《榕村全集》等。 [43] 
晉卿
厚庵、榕村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安溪
出生日期
1642年9月29日
逝世日期
1718年6月26日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之亂
主要作品
《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
本    名
李光地
官    職
文淵閣大學士
諡    號
文貞
祖    籍
福建延平

李光地人物生平

李光地初入仕途

李光地祖籍福建延平(今福建南平),相傳為唐初江王李元祥後裔,後遷居於泉州府安溪縣湖頭鄉(今安溪縣湖頭鎮),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六日,李光地出生於安溪縣華地鄉,自幼聰穎。 [1]  十三歲時,全家遭遇山賊,後奮力脱險,歸家後志於勤學。清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康熙十二年(1673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同年五月,請假南下福建省親 [2-3]  [4] 

李光地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 [5]  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當時尚之信叛亂,率軍佔領贛州、南安,但未能進入福建。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自衢州攻克仙霞關,收復建寧、延平,耿精忠被迫請降。康親王傑書軍隊進駐福州,命令都統拉哈達賚塔討伐鄭錦,並打聽李光地的所在。 [6]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7]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着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不久後,鄭經派遣將領劉國軒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斷絕了清軍的南北援助。李光地派遣使者趕赴拉哈達軍告急,正遇大江漲水道路阻塞。於是李光地帶兵從漳平、安谿小道進入,與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進攻。大軍進駐泉州,擊破劉國軒部。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敍,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8]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台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台灣。 [9]  陳夢雷是福建侯官人,與李光地同年考中進士,又一同擔任編修官。正當陳夢雷在家閒居時,耿精忠舉兵作亂。李光地派叔父李日煜暗中前往陳夢雷處打探消息,得知其真實意圖後,約請他一同擬定奏疏密陳破敵之計。李光地獨自將奏疏上呈,並之後大受皇上寵幸。等到耿精忠兵敗之後,陳夢雷因為投附逆賊而被逮捕押往京師,關入大牢論斬。李光地就上疏述説與陳夢雷兩次秘密約見的情況,陳夢雷這才得以免去死罪,被髮配奉天戍守。 [10] 

李光地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御前講席上值講,併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11]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41]  ,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后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謁孝莊文皇后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將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12]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並與侍郎博霽、徐廷璽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諭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13]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復原職。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因“居官優善”、“清廉”,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帝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 [14]  康熙四十年(1701年),主持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將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御史呂覆恆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頦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帝的否決。在吏部尚書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15]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16] 

李光地晚年生活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後,李光地數次上疏請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儲不當之事心中鬱郁,身體多病,對李光地這位老臣很是眷戀。他慰留李光地道:“見到卿的奏摺,朕心中慘然。回想當年一班舊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這樣的,不過只有一二人還在朝中,現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再多説什麼。” [17]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應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許多賞賜。康熙五十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請求休致,康熙暫準給假兩年,讓其處理完家中事宜即返京辦事。八月,李光地陛辭之時,康熙賜其“謨明弼諧”匾額 。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閲大學士王琰等人所纂《春秋傳説》及榆討張昭等人所輯纂字。次年正月,閣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諡號,疏中脱漏“章皇后”三字,部議將李光地降三級調用,康熙下旨寬免。 [18]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七十七歲 [19]  。皇帝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諡號“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20] 

李光地主要成就

李光地政治

李光地畫像 李光地畫像
李光地擔任直隸巡撫期間治理河務、興修水利。當時京城地區常遭受水災,漳河與滹沱河匯合後容易氾濫成災,於是康熙命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將河水引入運河,以遏制滹沱河的水勢。李光地前往當地嚴格考察,上奏稱霸州、永清、宛平、良鄉、固安、高陽、獻縣等地因為疏浚新河,佔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頃,請求豁免老百姓的賦税,得到皇帝批准。而通州等六州縣按規定設置紅剝船六百艘,轉運南來的漕糧,每艘船給供養田若干,遇到水旱災荒按例也不能免除租賦,李光地又上奏請依照民田的制度予以免除。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皇帝御駕親臨子牙河視察治河工程,令李光地在獻縣東西兩岸修築長堤,西堤連接大城,東堤連接靜海,長約二百餘里。又在靜海的廣福樓、焦家口開闢新河道,引水入湖。從此下流更加暢通無阻,再也沒有水患之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褒揚了李光地的治河之功,將其提拔為吏部尚書。 [21-22] 

李光地文學

李光地生平著作豐富,主要有《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象》十二卷、《詩所》八卷、《大學古本説》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餘論》一卷、《讀論語札記》二卷、《讀孟子雜記》二卷、《古樂經傳》五卷、《陰符經注》一卷、《參同契章句》一卷、《註解正蒙》二卷、《朱子禮纂》五卷、《榕村語錄》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別集》五卷等。 [23] 
李光地尤其在易學方面著作豐富,除康熙的《御纂周易折中》由他主編外,其個人著述還有《刷易通論》《周易觀彖》《周易觀彖大旨》《象數拾遺》等。李光地治易的特點帶有極大的綜合性和實用性,以易學為綱,三注《範》,詳註《參同契》。他對《洪範》《參同契》《中庸》三部書着力最多。他的著述盡力使易學服務於康熙朝的政治需要。“以易學致用、以性理説易”是李光地易學的重要特色。 [24] 

李光地軼事典故

相傳康熙年間,寧波會館和福建會館在上海為建館之事爭執厲害,誰也無法平息糾紛。恰遇宰相李光地到上海,福建會館的文人學士暗自歡喜:宰相李光地正是福建泉州府安溪人。論親説故,福建人有了靠山。然而宰相李光地對鄉親往來既不冷也不熱,談到會館糾紛之事,卻説:“地是別人的,爭什麼呢?"福建文人聽後頗多不滿。而寧波會館的文人得知李光地是福建人,趕忙派人去見宰相,禮數頻頻,稱是誤會。 李光地則客客氣氣地表示: “吳越比鄰,地近你們,望多照顧。”這樣一來,福建會館的人既不敢爭,寧波會館的人也不敢阻撓,一場糾紛就此平息。 [32] 

李光地史料記載

清史稿·列傳·卷四十九-李光地傳》 [42] 

李光地藝術形象

廖京生扮演的李光地 廖京生扮演的李光地
影視
年份
演員
備註
2001年
電視劇
《滄海忠魂》
2001年
京劇
2003年
電視劇
2003年
常虹
電視劇
2004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視劇
2011年
電視劇

李光地親屬成員

  • 叔父
李日煌
  • 弟弟
李光坡:性格非常孝順,在家不出仕,潛心經史學問。 [33] 
李光垤
李光垠
  • 兒子
  1. 李鍾倫:舉人,致力鑽研經史性理,乃及諸子百家。尤其精通周官、禮記,稱之為自己的“家學”。 [34] 
  2. 李天寵(養子):進士,官居翰林編修,有志向,致力經學,與弟弟李鍾僑、李鍾旺均以窮經講學為業。 [35] 
  3. 李鍾僑:進士,官居翰林編修,督學江西,後被降職為國子監丞。 [36] 
  4. 李鍾旺:舉人,官居中書,任性理精義纂修官。 [37] 

李光地後世紀念

李光地墓葬

李光地墓在安溪縣蓬萊鎮新坂村柏葉林。墓原為石構,外觀呈“風”字形,墓碑、石翁仲、石獸、華表、御製豐碑等均毀於1958年,石料被用於修渠。其後裔重修,恢復墓碑,草創墓型。1988年,安溪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8]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故居位於湖頭鎮中山街,由明初李氏先祖李森建。經清初擴建重修,前後三進,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被稱為“大宗祠堂”,乃湖頭李氏祀先祖、明宗規、行族事的所在地,春秋兩祭,祭祀規模盛大。廟內尚保留有明英宗皇帝敕文。第二進大廳廳前懸掛“夾輔高風”匾額,為康熙皇帝表彰李光地所賜,廳中高懸“急公尚義”匾額。第三進廳堂前橫掛“鳴臬聞天”匾額,為正統年間宰相葉向高題贈。廳堂後側懸掛“保世滋大”匾額,疑為李光地所題。廟並有許多金碧輝煌的柱聯,有較高的文物價值。1988年,李氏家廟經海外族親李氏昆仲獻資修復,煥然一新。 [39] 

李光地人物評價

康熙帝:“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25] 
雍正帝:“一代完人。” [26] 
全祖望:“其初年則賣友,中年則奪情,暮年則居然以外婦之子來歸。”(《鮚琦亭集》) [27]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光地之學,源於朱子,而能心知其意,得所變通,故不拘墟於門户之見。其詁經兼取漢唐之説,其講學亦酌採陸王之義,而於其是非得失,毫釐千里之介,則辨之甚明,往往一語而決疑似。” [28] 
清代名人傳略》:李光地在其政治活動中,清廉勤政,公忠體國,秉持大義,不拘小節。早年他積極配合清廷平定福建耿精忠、鄭經之兵亂,力主收復台灣維護國家統一。中年他用治理畿輔政務,注重關心民眾疾苦,大力興修河道水利,提倡發展社會生產。晚年他竭誠輔佐康熙帝治國,極力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曾奉敕編纂了《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周易折中》等彰揚程朱理學之書,經康熙帝審定以御纂、御定名義頒行於學宮,對於當時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 [29]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第3卷:“其純然為學界蟊賊,煽三百年來惡風,而流毒及於今日者,莫如徐乾學、湯斌、李光地、毛奇齡。……湯斌、李光地,皆以大儒聞於清初,而斌以計斬明舊將李玉廷,光地賣其友陳夢雷,而主謀滅耿、鄭,皆坐是貴顯。然斌之欺君,聖祖察之,光地之忘親貪位,彭鵬閩人,給事中,與光地同鄉。劾之,即微論大節,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而皆竊附程朱、陸王,以一代儒宗相扇耀,天下莫或非之。質而言之,彼二氏者,學術之醇,不及許衡,而隳棄名節與之相類;階進之正,不及公孫弘,而作偽日拙與之相類。程朱、陸王之學統,不幸而見纂於豎子,自茲以往,而宋明理學之末日至矣。” [30]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第3卷 新民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11頁)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第3卷:“而李光地、湯斌,乃以朱學聞。以李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諛,(李紿、鄭成功以覆明祀,前人無譏,全謝山始訶之。)湯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湯斌雖貴,而食不御炙雞,帷帳不過枲絅,嘗奏對出語人曰:生平未嘗作如此欺人語,後為聖祖所覺,蓋公孫弘之流也。).而以為一代開國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鑄,豈待問矣!”後此則陸隴其、陸世儀、張履祥、方苞、徐乾學輩,以媕婀夸毗之學術, 文致其奸,其人格殆猶在元許衡、吳澄之下,所謂《國朝宋學淵源記》者,殆盡於是矣。 [31]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第3卷 新民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18頁)
參考資料
  • 1.    《李光地年譜》:明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秋九月癸酉,公生。公諱光地,字晉卿,號厚庵。先世居劍州,相傳為唐江王元祥後...公在孕時,山海訌沸,母吳氏避居於外氏之華地鄉,以九月初六日亥時生公。
  • 2.    中文:泉州安溪縣誌-卷四十一人物-第一章 人物傳-李光地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08-09]
  • 3.    中文:《榕村語錄》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3-02-28[引用日期2018-08-09]
  • 4.    《清史稿 李光地傳》:李光地,字晉卿,福建安溪人。幼穎異。年十三,舉家陷山賊中,得脱歸。力學慕古。康熙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二年,乞省親歸。
  • 5.    《清史稿 李光地傳》: 十三年,耿精忠反,鄭錦據泉州,光地奉親匿山谷間,錦與精忠並遣人招之,力拒。
  • 6.    《清史稿 李光地傳》:十四年,密疏。置疏蠟丸中,遣使間道赴京師,因內閣學士富鴻基上之。上得疏動容,嘉其忠,下兵部錄付領兵大臣。時尚之信亦叛,師次贛州、南安,未能入福建。康親王傑書自衢州克仙霞關,復建寧、延平,精忠請降。師進駐福州,令都統拉哈達、賚塔等討鄭錦,並求光地所在。
  • 7.    《清史稿 李光地傳》:十六年,復泉州,光地謁拉哈達於漳州。拉哈達白王,疏稱“光地矢志為國,顛沛不渝,宜予褒揚”,命優敍,擢侍讀學士。行至福州,以父喪歸。
  • 8.    《清史稿 李光地傳》:十七年,同安賊蔡寅結眾萬餘,以白巾為號,掠安溪。光地募鄉勇百餘人扼守,絕其糧道,賊解去。未幾,錦遣其將劉國軒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諸縣,進逼泉州,斷萬安、江東二橋,南北援絕。光地遣使赴拉哈達軍告急,值江水漲,道阻,乃導軍自漳平、安谿小道入。光地從父日蠁率鄉勇度石珠嶺,芟荊棘,架浮橋以濟。光地出迎,具牛酒犒軍。又使弟光垤、光垠以鄉兵千度白鴿嶺,迎巡撫吳興祚軍於永春。師次泉州,擊破國軒,竄入海。拉哈達上其功,再予優敍,遷翰林學士。光地上疏推功將帥,辭新命,不允;並官日蠁,後積功官至永州總兵。
  • 9.    《清史稿 李光地傳》:十九年,光地至京師,授內閣學士。入對,言:“鄭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爭權,宜急取之。”且舉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上用其言,卒平台灣。
  • 10.    《清史稿 李光地傳》:陳夢雷者,侯官人。與光地同歲舉進士,同官編修。方家居,精忠亂作,光地使日蠁潛詣夢雷探消息,得虛實,約並具疏密陳破賊狀,光地獨上之,由是大受寵眷。及精忠敗,夢雷以附逆逮京師,下獄論斬。光地乃疏陳兩次密約狀,夢雷得減死戍奉天。
  • 11.    《清史稿 李光地傳》:二十一年,乞假奉母歸。二十五年,還京,授翰林院掌院學士,直經筵,兼充日講起居注官,教習庶吉士。逾年,以母病乞歸省。
  • 12.    《清史稿 李光地傳》:二十七年,至京。初,光地與侍讀學士德格勒善,於上前互相稱引。上召德格勒與諸詞臣試乾清宮,以文字劣,鐫秩。旋掌院庫勒訥劾其私抹起居注事,下獄論罪。詔責光地,光地引罪,乞嚴譴,上原之。尋擢兵部侍郎。
  • 13.    《清史稿 李光地傳》:三十年,典會試。偕侍郎博霽、徐廷璽,原任河督靳輔勘視河工。三十三年,督順天學政。聞母喪,命在任守制。光地乞假九月回裏治喪。御史沈愷曾、楊敬儒交章論劾,上令遵初命。給事中彭鵬復疏論光地十不可留,目為貪位忘親,排詆尤力。乃下九卿議,命光地解任,在京守制。
  • 14.    《清史稿 李光地傳》:三十五年,服闋,仍督順天學政。三十六年,授工部侍郎。三十七年,出為直隸巡撫。四十二年,上褒其治績,擢吏部尚書,仍管巡撫事。
  • 15.    《清史稿 李光地傳》:四十三年,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許志進、宋駿業、王原等合疏劾光地撫綏無狀,致河間饑民流入京畿,並寧津縣匿災不報狀。光地疏辨,引咎乞罷,詔原之。再疏辭尚書,不許。
  • 16.    《清史稿 李光地傳》: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
  • 17.    論李光地對清初統一事業的貢獻 作者:陳梧桐 來源:《清史研究》
  • 18.    車吉心主編.中國宰相全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4291-4299
  • 19.    《李光地年譜》:清康熙五十七戊戍(1718)年,公七十七歲...五月丙子,公薨。前一日,改定《洪範》訖,憮然曰:“吾年二十三始注洪範,今又詮此,大體猶是,但沉意融理治,不必多著註釋耳。”有頃,疝疾大作。翌日午時,薨於正寢。
  • 20.    《清史稿 李光地傳》: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遣恆親王允祺奠醊,賜金千兩,諡文貞。雍正初,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 21.    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作者:陳祖武 來源:《清史研究》1993年01期
  • 22.    名臣李光地 作者:張曉彤 來源:文史天地 2013-10-03 期刊
  • 23.    白壽彝總主編 .中國通史 第10卷 中古時代 清時期 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86
  • 24.    牛力達編著 .易學辯證思維方法論綱: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第74頁
  • 25.    《清史稿 李光地傳》: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 26.    《清史稿 世宗實錄》:雍正初,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 27.    為李光地翻案 作者: 陳其芳 來源:福建論壇(文史哲版) 1992-10-27
  • 28.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紀昀主編。
  • 29.    恆慕義.清代名人傳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 30.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611頁
  • 31.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718頁
  • 32.    曾閲 .望夫山:海峽文藝出版社,1986年:53-54
  • 33.    《清史稿 李光地傳》:弟光坡,性至孝,家居不仕,潛心經術。
  • 34.    《清史稿 李光地傳》:子鍾倫,舉人,治經史性理,旁及諸子百家,從其叔父光坡治三禮,於周官、禮記尤精,稱其家學。
  • 35.    《清史稿 李光地傳》:從子天寵,進士,官編修,有志操,邃於經學,與弟鍾僑、鍾旺俱以窮經講學為業。
  • 36.    《清史稿 李光地傳》:鍾僑進士,官編修,督學江西,以實行課士,左遷國子監丞。
  • 37.    《清史稿 李光地傳》:鍾旺,舉人,授中書,充性理精義纂修官。
  • 38.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誌 福建省志 文物志:方誌出版社,2002年:91
  • 39.    《泉州11處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40.    《大漠英豪》演員介紹:高蘭村飾李光地  .搜狐娛樂[引用日期2015-05-21]
  • 41.    張體雲.張廷玉年譜: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06:26
  • 42.    清史稿·列傳·卷四十九  .古詩文網-清史稿[引用日期2022-12-08]
  • 43.    李光地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44.    方克立主編;盧育三,呂希晨,周德豐副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345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