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崇武城牆

鎖定
崇武城牆,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崇武半島東端海濱,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1] 
崇武城牆用花崗岩石塊砌築,外牆用長方形石作丁順砌,內之跑馬道擋牆用亂塊石或卵石花砌,中間夯以三合土。周長2567米,平面略呈梯形,面積37萬平方米。城牆四方設門,城牆上建有烽火台、嘹望台和安放銃炮的炮台,城內外原來還置軍房,並建有公署、兵馬司、演武場、墩台、倉廒、鐵局(兵工廠)、館驛和捍寨等,構成一套比較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崇武城牆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防禦體系最完整的明代所城。 [4-5] 
1988年1月13日,崇武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崇武城牆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崇武半島東端海濱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3-0061-3-00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面    積
370000 m²

崇武城牆歷史沿革

崇武城牆
崇武城牆(3張)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因沿海倭寇侵擾嚴重,江夏侯周德興奉命加強海防,於崇武建城牆,並置崇武千户所。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城增高4尺並築東西兩月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陷城洗劫。明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督師操練,並在城內倉兜山置中軍台,一旦倭寇來犯,便於報警和指揮。
清順治八年(165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駐此抗清,督師奪糧。清順治九年(1652年),清軍集舟師數百艘南攻廈門,鄭軍派水師萬餘迎戰於崇武海域並取勝。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崇武海戰中鄭成功之子鄭經軍隊失利。康熙、道光年間,進行兩次較大規模的整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16日,日寇侵崇武城,上岸焚船,入城洗劫。 [4] 
1979年12月,福建省文化廳撥款修復了因颱風倒塌的北城樓及附近一段城牆。
1983年至1987年,國家文物局分三期撥款72萬元進行全面修復。
1987年9月底,崇武城牆修復竣工。
199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撥款人民幣22萬元,作為被颱風暴雨摧倒的崇武城牆及全城上下損壞部份的修復經費。
1996年,崇武鎮政府拆遷了古城牆外圍法定25米保護範圍內的違章民宅,同時,修補了環城大道和近城牆的7米綠化帶。
1997年,南城角牆體錯位,國家文物局撥款人民幣20萬元進行維修。 [2] 

崇武城牆建築格局

崇武城牆用花崗岩石塊砌築,外牆用長方形石作丁順砌,內之跑馬道擋牆用亂塊石或卵石花砌,中間夯以三合土。城周長2567米,平面略呈梯形,面積37萬平方米。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基寬4.5米,牆高6.3米,設有窩鋪26座,軍房987座,城堞1304個,箭窗1300個。城牆四方設門,建有門樓,東、西、北門外加築半弧形月城,即各有城門二道,唯南城門外只築照牆,以為屏蔽。城牆上建有烽火台、嘹望台和安放銃炮的炮台5座,城牆內建有二層或三層的跑馬道。城內外還鑿有13口水井及4條涵溝;城外周圍原開有濠溝護城,城內外原來還置軍房987座,依10個軍伍佈防,並建有公署、兵馬司、演武場、墩台、倉廒、鐵局(兵工廠)、館驛和捍寨等,構成一套比較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 [4] 
委派江夏候

崇武城牆文物遺存

崇武城牆北城門的石匾額“威鎮海邦”四字,相傳是抗倭名將戚繼光所題。城南門不遠處的峭壁間勒有“海門深處”四大字,據《崇武所城志》記載,為明代畫家、詩人黃吾野所書。 [4] 

崇武城牆文物保護

1985年,崇武城牆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88年1月13日,崇武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崇武城牆榮譽稱號

2002年8月13日,崇武城牆被中共惠安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之一。 [2] 
2003年7月,崇武城牆被泉州市評選為“泉州十八景”之一,景點命名為“崇武聽濤”。 [2] 

崇武城牆旅遊信息

崇武城牆地理位置

崇武城牆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崇武半島東端海濱。 [1] 

崇武城牆票務信息

開放時間:7:30(上午)—17:30(下午)

崇武城牆交通信息

從廈門前往崇武古城,乘巴士前往時,在松柏汽車站上車,(經停集美汽車站)最早一班是早6:40,接後為7:40,約每小時一班,行程時間為2小時20分鐘。票價為40元+2元(保險),回程時間最晚17:20,前一班為16:20。票價40元。
從崇武長途汽車站(廈門點)至崇武古城,可乘坐摩的前往,二人5元,3~5分鐘即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