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尤溪

鎖定
尤溪,是福建省獨流入海河流閩江的支流。發源於戴雲山西北麓(即大田縣屏山鄉),源頭為屏山溪。紅湖至白馬寨稱均溪,白馬寨至尤溪縣城關稱坂面溪,尤溪縣城關以下稱尤溪,有文溪、湆頭溪等匯入。尤溪自南向北於尤溪口注入閩江。較大支流有:文江溪、新橋溪、清溪、青印溪、華蘭溪等。按《福建省志地理志》,尤溪流域面積5436平方公里,河長202公里,河道平均坡降2.0‰。 [1] 
尤溪流域各河落差較大,水資源、水能豐富,引水灌溉歷史悠久,民國始,即有水電站建成。2007年建成的街面水電站,為當時福建全省5大水電站之一,總裝機容量300兆瓦,多年平均發電量3.6億千瓦時。而街面水電站形成的人工湖—閩湖,則成為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2] 
尤溪下可通福州、南平。航道以青印溪匯入處為中點,上游可運單排木排、竹排和載重8噸船隻;下游61公里可通雙排的木、竹排和載重30多噸的船隻。新中國建立後,通過航道整治,上行船隻可載12噸,下行船隻可載35至40噸。沿河各重要場鎮皆有碼頭,1980年代後,隨着公路運輸的發展,航運衰落。 [3] 
中文名
尤溪
外文名
Youxi Stream
所屬水系
福建省獨流入海河流閩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
流經地區
大田、尤溪
發源地
大田縣屏山鄉的溪頭下前溪
主要支流
文江溪
主要支流
新橋溪
清溪
青印溪
華蘭溪
河    長
202 km
流域面積
5436 km²
河    口
尤溪縣尤溪口鎮

尤溪幹流概況

尤溪在閩江流域的位置 尤溪在閩江流域的位置
尤溪水系分佈 尤溪水系分佈
尤溪上游有二源:一是均溪,發源於大田縣南部,在坂面鄉街面村流入本縣;二是文江溪,發源於永安市青水鄉南部,流經大田縣(中下游約有10公里流經本縣池田鄉高士、中洋村,稱赤目溪),在坂面鎮厚祿坪村流入尤溪縣,兩溪在下尾自然村(《大田縣誌》記為街面村七里潭,2007年已建成街面水電站,兩村相鄰)匯合後始稱尤溪(1981年地名普查時確定)。一般以均溪為正源。 [4] 
均溪,發源於大田縣屏山鄉的溪頭下前溪(源頭段俗稱屏山溪)。屏山溪,為均溪源頭段,主流源出溪頭下前溪至石牌與武陵溪匯合,為均溪主幹流。均溪有一級支流7條,二級支流2條,流域面積1271.2平方公里(大田縣縣境內1039.9平方公里),經梓溪、坑口、石牌、城關、京口、崑山、高才,蜿蜒流經富裕坪於東南出境,與文江溪匯合於尤溪縣坂面鎮街面村七里潭入尤溪。 [5] 
尤溪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坂面、城關、梅仙、西濱和尤溪口五個鄉鎮,注入閩江。 [4]  《尤溪縣》稱尤溪總長125公里, [3]  《福建省志地理》稱流域面積5436平方公里,河長202公里。 [1] 
尤溪源頭屏山溪大田縣 石牌鎮段 尤溪源頭屏山溪大田縣 石牌鎮段
尤溪上游均溪大田縣城段 尤溪上游均溪大田縣城段
尤溪上游坂面溪坂面鎮段 尤溪上游坂面溪坂面鎮段
尤溪尤溪縣城關鎮段 尤溪尤溪縣城關鎮段
 尤溪尤溪縣梅仙鎮段 尤溪尤溪縣梅仙鎮段
尤溪尤溪縣尤溪口鎮入閩江處 尤溪尤溪縣尤溪口鎮入閩江處

尤溪水文特徵

  • 徑流
尤溪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達29億立方米。其中:地面徑流量24.9億立方米(不包括外縣、市流入本縣的水量),地下徑流量4.1億立方米。1985年人均佔有徑流量8660立方米,耕地畝均佔有徑流量8121立方米。年徑流量的時、空分佈與降水基本吻合:在時間分佈上,50%集中在春末、夏初(4至6月);在空間分佈上,中部尤溪沿岸一帶略少,西北、東南地區略多。 [6] 
據西洋水文站觀測資料,尤溪多年平均年徑流量46.21億立方米。徑流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大。通常,每年的3至9月為汛期,徑流量約佔年總徑流量的85%,其中5至6月一般為洪水發生期,徑流量約佔年總徑流量的35%;10月至次年2月為枯水期,徑流量約佔年總徑流量的15%。 [6] 
  • 水位
尤溪水位的季節和年際變化都較大,屬暴漲暴落的山區性河流。據尤溪縣城關水位站(測點在福星塔附近)觀測:通常,每年的5至7月水位最高,11月至次年2月水位最低,年內最高與最低水位相差最大的記錄達11至12米、最小的亦在3米以上;尤溪多年平均水位為海拔102.57米,極端最高水位達海拔113.56米(出現於1960年6月10日),極端最低水位僅海拔101.81米(出現於1963年5月26日)。 [7] 
尤溪縣城關水位站確定,尤溪的警戒水位為海拔104.82米(羅零基面107.00米。平均一年一遇),達到海拔107.82米(羅零基面110.00米)即進入危險狀態(平均五年一遇)。 [7] 
  • 含沙量
尤溪流域河流含沙量小。據西洋水文站觀測:尤溪多年平均含沙量僅0.274公斤/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為138萬噸,最大的年份(1961)為331萬噸;平均年泥沙侵蝕模數為250~400噸/平方公里,最大的年份(1961)為613噸/平方公里。 [8] 

尤溪主要支流

  • 均溪及其支流
均溪主要一、二級支流有:
武陵溪,發源武陵雪山,經百束、半路和上巖、桃溪出大石、上坡至石牌與小湖溪匯合入均溪。 [5] 
小湖溪,發源於上京梅林村,經小湖、桃山、長溪至石牌與武陵溪匯合入均溪。
周田溪,發源於均溪上華,經和豐、建成、周田、郭村至城關鎮東橋入均溪。 [5] 
仙峯溪,源出德化縣赤水銘愛村(九仙山南麓),於濟陽大墘村入境,經大儒(為大儒溪)、仙峯、京口匯入均溪。 [5] 
洪崎溪,源出德化縣雙瀚,於早興張墘入境,經杞溪洪崎坂至宏才匯入均溪。 [5] 
湖美溪,發源於前坪上地村,經前進、西燕、仁東、仁美至通尾匯入均溪。 [5] 
富裕坪溪,發源於梅山高泉村,經嶺後、龍口、黎坑,於富裕坪邊界出境,匯入均溪。 [5] 
和平溪,為均溪二級支流,發源於吳山村,主流經尾宮、再與科山小溪匯合,經下落又與吳山經吉州小溪匯合入下坪溪,與濟陽、錦山、張坑等3小溪匯合後入仙峯溪。 [5] 
  • 文江溪及其支流
文江溪上游蘇坑溪永安市槐南鎮段 文江溪上游蘇坑溪永安市槐南鎮段
文江溪,源出永安青水,經槐南於鯉魚坑入境,經下坪、桃舟、大安、朱坂、文江、大中、德州、滄州、大安坂至璞溪口,與璞溪小溪匯合後,於尤溪街面七里潭與均溪匯合。流域面積1385.5平方公里(境內838.2平方公里)。 [9] 
文江溪一、二級支流有:
朱坂溪,發源於上京上坪村,經華溪、羣團、西埔(為東埔溪)、甲魁、錦溪、花橋、大同、瓊口至朱坂匯入文江主幹流。 [9] 
銘溪,發源於廣平大吉村,經豐莊、西園、東景、棟仁至銘溪下坪匯入文江溪。 [9] 
廣平溪,發源於廣平萬宅村,經萬籌、五峯、廣平至蘇橋雙澗匯入文江溪。
奇韜溪,發源於奇韜洋地村,經龍坪、奇韜、文經、橋下至文江匯入文江溪。 [9] 
建設小溪,發源於建設元山村,經建國、建強、建設、建愛匯入文江溪。
民主小溪,發源於文江聯盟,經大文至民主匯入文江溪。
梅山小溪,發源於梅山長坑,經西書、梅山、秀嶺至德州匯入文江溪。 [9] 
張地小溪,發源於太華仕坑(為文江溪二級支流),經温坑至西埔匯入朱坂溪。
湯泉小溪,發源於太華德安(為文江溪二級支流),經池園、湯泉至黃沙匯入朱坂溪。 [9] 
  • 幹流段支流
主要支流(指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下同)有:
新橋溪,源流於尤溪縣管前鄉東上村,池田鄉上地、溪坂、林尾、上井、池田、文山、下橋、坎裏、夏陽、中洋村,注入赤目溪。 [4] 
溪口溪,源流於大田縣及本縣坂面鄉厚祿坪村。 [4] 
街面溪,源流於德化縣及本縣坂面鄉街面村。 [4] 
京口溪,源流於尤溪縣池田鄉葛竹、寶山村,坂面鄉京口、坂面村。 [4] 
清溪,源流於尤溪縣中仙鄉雙溪口、竹峯、劍溪村,台溪鄉漈坑、玉澗、象山、清溪、鳳山、西吉、園兜、大頭橋村,坂面鄉下川村。 [4] 
清溪主要支流有:
玉肖溪,源流於尤溪縣坂面鄉肖坂、華園、大坪村,中仙鄉華口村,台溪鄉玉澗村。主要支流有華口溪(源流於德化縣及本縣中仙鄉東華、西華、華口村)。 [4] 
台溪,源流於尤溪縣台溪鄉蓋竹、洋頭、台溪、洋尾、莒洋、書京村,城關鎮園溪村。 [4] 
青印溪,源流於尤溪縣八字橋鄉坑頭、黃壟、村頭、洪田、洪牌村,管前鄉柳塘、真地、林源、浯溪村,團結鄉新坑、山連、湆頭、後洋、玉池、解建、聯建、團結、光林、安林村,城關。 [4] 
青印溪主要支流有:
西溪口溪,源流於大田縣,本縣池田鄉瓷廠村,管前鄉建設、西溪口、洪坑村。
管前溪,源流於尤溪縣池田鄉龍上村,管前鄉東上、管前、村尾村。
文峯溪,源流於尤溪縣團結鄉文峯、新坑村。
東村溪,源流於尤溪縣團結鄉三山、東村、後洋村。
七尺溪,源流於尤溪縣池田鄉大坋、雙鯉村,團結鄉七尺、團結村。 [4] 
新洋溪,源流於尤溪縣城關鎮星明、騰洋、新洋、下村村,梅仙鄉汶潭村。
源湖溪,源流於尤溪縣聯合鄉連雲、下雲村,梅仙鄉丁地、乾美、下保、玉石、源湖村。
吉木溪,發源於尤溪縣蓮花山,流經聯合鄉聯合、聯東、聯南、惠州、吉木村。 [4] 
華蘭溪,發源於尤溪縣湯川鄉北山岩,流經湯川鄉光明、下井、黃林村,台溪鄉安陽村,溪尾鄉秀嶠、長華、溪尾村,西濱鄉華蘭、雍口村。 [4] 
華蘭溪主要支流有:
綱紀溪,源流於尤溪縣台溪鄉丁巖、後隔村,溪尾鄉大寧、綱紀村,西濱鄉華蘭村。
後樓溪,源流於尤溪縣洋中鄉後樓、康林,西濱鄉雍口村。
際後溪,源流於尤溪縣西濱鄉彩城、厚豐、際後、西洋村。 [4] 

尤溪治理開發

尤溪蓄水工程

坑口水庫,屬均溪河首級控制性水利樞紐,位於大田縣謝洋坑口村,距縣城18公里。集雨面積84.5平方公里,總庫容270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245萬立方米,除發電外,可灌溉4458畝,防洪980畝,養魚水面1100畝。1984年動工,1986年建成。 [10] 
元沙水庫,位於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頭五龍頂山麓,集雨面積6.3平方公里,總庫容376萬立方米。1965年12月動工,由廣平、建設、文江、奇韜等鄉民工參加興建。1967年8月,樞紐基本建成,因“文化大革命”影響,至1971年12月竣工,投入運行。大壩為均質土壩,採用“水中填土”施工,最大壩高35.45米,壩頂長130米,副壩高14.84米,溢洪道淨寬19.4米,輸水涵洞長140米;放水口安裝2台轉動門蓋,以2台5噸手動捲揚機啓閉;干支渠8條,總長38.9公里;渡槽3座、117米,隧洞6座、631米,倒虹吸管2座、510米;灌溉元沙、蘇橋、廣平、五豐、萬籌村及廣平良種場,合計面積4200畝,除澇2200畝。庫區淹沒土地200畝。工程總投資202.94萬元(國家補助125.25萬元),投工90.14萬工日,完成土石方78.9萬立方米。 [11] 
高雲水庫,位於大田縣建設鄉建國村高雲山谷,集雨面積2.2平方公里,總庫容134.4萬立方米。1974年10月動工,由建設鄉各村民工參加興建,1976年12月,投入運行。大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6米,壩頂長118米,溢洪道淨寬8米,輸水涵洞長106米;放水口安裝2台針閥,手動螺桿啓閉;干支渠3條,共15.18公里;渡槽3座、80米,隧洞1座、208米,倒虹吸管1座、692米,灌溉建國、建樂、和平、建豐、建強、建民等村農田2000畝,除澇面積1600畝。庫區淹沒土地140畝,遷移11户63人。工程總投資121.57萬元(國家補助75.1萬元),投工50.97萬工日,完成土石方48.75萬立方米。 [11] 
小蓋竹水庫,位於大田縣石牌鄉桃坑村,集雨面積2.8平方公里,總庫容132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33米,頂長115米;副壩為均質土壩,高19米,頂長98.2米。溢洪道淨寬10米,無壓輸水涵洞長110米。放水口2台針閥,手動螺桿啓閉。1975年10月動工,1982年12月壩區樞紐工程基本完成。干支渠26公里,渡槽2座、107.5米,隧洞1座、651米(左干支渠未配套)。庫區淹沒土地110畝。工程總投資129.24萬元(國家補助115.64萬元),使用勞力56萬工日,完成土石方35萬立方米。設計灌溉石牌鄉鰲江、桃山、小湖、後坑村土地3000畝,因渠道未配套,僅灌田500畝。 [11] 
柳塘水庫,樞紐工程建在尤溪縣管前鄉綠柳村,橫截青印溪,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建有粘土心牆土石壩(高43.6米,寬6米,長250米),總庫容44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管前、池田、坂面、團結等4個鄉中40個村的耕地3.45萬畝,其中保灌2.5萬畝(但未實現)。設計開渠99公里,其中隧洞了道總長8公里。已開通一道穿通管前與池田鄉界,主洞長5290米,斜井1眼長123米,洞身開炸斷面寬2.15米,高2.58米。主洞工程歷3年完工。1977年9月動工,1979年10月水庫樞紐工程完成,1980年6月閉閘,初期蓄水量限制1000萬立方米,1986年7月15日最多蓄水量3826.8萬立方米。 [12] 
雙鯉水庫,建在尤溪縣池田鄉雙鯉村東兜自然村,攔截青印溪支流七尺溪,集雨面積34平方公里。總庫容1047萬立方米。設計保灌1.18萬畝(分佈在11個村)。開乾渠29.7公里,支渠72.5公里。沿線有隧洞4道共長533米,渡槽5座共長53米,倒虹吸管3條共長745米,大壩投工165萬工日。1970年7月勘測,1971年動工,1975年冬基本竣工。。 [12] 

尤溪引水工程

上游大田縣修渠築壩,引水灌田,歷史悠久。民國17年(1928年)縣誌記載,渠壩引水設施有:奇韜鄉的官陂、蛤蟆陂、龍潭陂(奇韜村)、長圳(桃舟村);文江鄉的西竅圳、曾七公陂、橋頭陂、溪口陂、車碓陂、水鼎潭陂、太監陂(均在朱坂村);建設鄉的手捧圳(又名簸箕圳);湖美鄉的七井陂(湖上村);石牌鄉的長潭陂(鰲江村);廣平鎮的萬稷陂、東巖陂(廣平村)、洪兜圳陂、魚泗陂(銘溪村);均溪鎮的鎮南陂、張氏陂、南澗陂、關岳廟陂(城關)、小溪圳(温鎮村)、官圳(京口村)、仙水圳(華安村);太華鄉的長圳、官陂(中華村)、和尚陂(太華東坑口)、坂頭陂(太華洋頭)、白馬湖陂(玉井村)、黃陂(錦溪村)、茅楻陂(甲魁村)、曲潭陂、大圳頭陂(湯泉村)、石圳(黃沙村)。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普查、摸底、澄清工程實況,對民國以前的渠壩引水工程分期進行修復和改建。50年代初,以興建小型灌溉工程為主,至1957年,修復南澗陂、手捧圳、大圳頭陂等處,新建武陵水圳、百束上洋圳、建國下□亭圳等百畝以上渠壩引水工程12處和小小型引水400餘處,灌溉8000餘畝。 [13] 
1958~1965年,除改建太華長圳,重建曲潭陂、白馬湖陂、石圳等處外,新建均溪仙京渠、羣樂路下圳、建國圍樓厝壩、桃東小兜圳等29處,其中灌溉500畝以上渠壩引水重點工程有仙京渠(灌溉540畝)、湯泉後甲洋圳(灌溉800畝)、大中塔頭圳(灌溉500畝)、福塘洋左、右引水渠(灌溉500畝)等。 [13] 
1966~1978年,改建太華茅楻陂,新建梓溪洋頭圳、大墘羣力圳、上巖後頭林渠、上坪下坪圳、甲魁小溪圳、東西坑環山圳、金華石金渠等引水工程20處。其中,500畝以上重點渠壩有經東渠,設計灌溉1000畝,發電1000千瓦;東錦渠灌溉590畝。 [13] 
1978年後,新建建民角樓壩、大同過坑渠、金奇渠、下地渠、棟仁倒虹吸管、崑山渠等。至1992年底,全縣共擁有渠壩引水工程7928處,有效灌溉面積11.6萬畝。其中,百畝以上渠壩引水136處,灌溉2.66萬畝;百畝以下7792處,灌溉8.94萬畝。 [13] 
清溪引水渠,在台溪鄉象山村玉澗溪上築壩,1975年動工,1979年冬竣工,投資113萬元(含投工48萬個工日折款),渠長25.2公里,灌溉1500畝。
改正渠道,在坂面鄉改正村(今厚祿坪),於長灘溪築壩,開引水渠15公里,設計灌田3600畝,實灌2100畝。此渠於1956年由南平專署水電局勘測並主持修建,1958年4月建成。工程土石10萬立方米,投資37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1萬元),投工39.5萬工日。 [12] 

尤溪水電工程

  • 水能利用
小水電開發早在民國33年(1944年),肖冠英在上京桂坑利用山澗瀑布,以低壩引水,開渠130米,水頭21米,流量0.05立方米/秒,自制壓力管、水輪機,以牛皮帶帶動10千瓦直流發電機,次年2月建成。當年搬遷至城關菜花樓,以7.5匹馬力木炭機帶動發電。民國38年6月機座損毀停機。 [14] 
民國34年9月,肖冠英在桃源潭兜瀑布處,開渠155米,取水頭14米,以自制25型混流式水輪機帶10千瓦發電機,因渠堤多次崩塌、經費不繼停建。 [14] 
民國35年初,肖冠英拓寬城關南澗陂右岸竹筒車戽水場流道,取水頭1.8米,引用流量2立方米/秒,自制一台木、鐵、鋁混合結構的立軸明槽調漿式軸流水輪機。民國36年4月建成,帶1台10千瓦發電機發電,供城關部分照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維修赤巖10千瓦的小水電站(原城關南澗陂),1954年,赤巖小水電站改建為16千瓦。1959年,建成均溪電站,裝機容量100千瓦(渠道長6公里,取水頭14米,引用流量2立方米/秒),供應城區照明。70年代,掀起縣、社、隊三級辦電熱潮,1976年後,桃源溪、朱坂溪、均溪等進行小流域、梯級、調節開發,電站規模,從單站幾千瓦到單機1600千瓦,並聯成縣級電網。至1992年,全縣先後共建電站233處,總裝機容量3.47萬千瓦,其中在縣電網的覆蓋下陸續報廢早年建的小電站146處、4716千瓦。 [14] 
  • 主要電站
坑口一級水電站,位於大田縣謝洋坑口村,是坑口水庫調節下的一級(壩後)電站,屬坑口水庫管理。發電引水隧洞進口位於壩上游160米的右岸山麓,洞長315米,內徑2米,最大過水流量為4.3立方米/秒,以定輪平面鋼閘門控制。廠房、開關站,在壩下游800米右岸河彎處。主廠房面積336平方米,安裝3台500千瓦發電機組。1984年7月動工,1986年7月發電,1987年3月,併入縣電網運行。 [15] 
坑口二級水電站,位於大田縣石牌拱橋村,裝機2×800千瓦,屬坑口水庫管理。1978年3月動工,全縣1800餘名民工參加修建。第一台800千瓦機組於1983年10月建成併入縣電網運行。第二台機組於1986年10月投入運行。該站原為逕流開發,坑口水庫建成後,直接引用一級尾水。主要建築:渠長5.7公里;一號渡槽為鋼筋混凝土肋拱式,橫跨坑口村尾,全長6跨、132米、高18米;二號渡槽為雙曲拱,單跨,長57米,高11米,“U”型鋼筋混凝土槽身;壓力鋼管131米,管徑140釐米,水頭53米,流量4.2立方米/秒;廠房位於拱橋村尾河道左岸,主廠房面積360平方米。 [15] 
坑口三級水電站(老厝坪電站),位於石牌老厝坪村,裝機容量2×800千瓦,水頭92米,流量2.38立方米/秒。1975年11月動工,1977年6月建成,併入城關片臨時小電網,1982年併入縣電網運行。總造價14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0萬元。主要建築:漿砌塊石重力壩,高1.5米,壩頂長22米;渠道長5.5公里,隧洞3座、440米,壓力鋼管長246米,廠房建於老厝坪村頭河道右岸,主廠房為磚木結構,面積255平方米;副廠房76平方米,進廠雙孔拱橋1座淨跨15米。 [15] 
仙峯一級電站,位於大田縣均溪仙峯村,引用仙峯溪逕流。裝機容量2×400千瓦,水頭25米,流量4.8立方米/秒,工程投資62.29萬元。1960年動工後,因國家困難時期,基建調整停工。1972年5月復建,1973年4月建成併入城關片臨時小電網,1982年併入縣電網。主要建築:漿砌塊石重力壩,高1.5米,長25米,渠長3.2公里,壓力鋼管長68米,廠房位於大(田)德(化)公路仙峯大橋右下側,主廠房面積120平方米。 [15] 
仙峯二級電站,位於大田縣均溪仙峯村尾,引用一級電站尾水,1969年10月電站建成。裝機容量2×115千瓦+125千瓦,水頭19米,流量2.5立方米/秒。1990年技改,引用流量5.5立方米/秒,裝機容量3×160千瓦+200千瓦。 [15] 
五七五電站,位於大田縣廣平棟仁村頭,引用銘溪逕流,1970年動工,1971年4月建成。裝機2台、381千瓦(125+256),1974年併入銘溪片臨時小電網,1982年,併入縣電網,1985年,將原256機組改為400千瓦機組,裝機仍為2台,容量增至525千瓦。水頭93米,壩址上游集雨面積60平方公里,引用流量0.5立方米/秒。主要建築:漿砌塊石壩高3米,長25米,渠長1.8公里,壓力鋼管長430米,主廠房面積84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8.81萬元。 [15] 
坑口四級(石牌)水電站,位於大田縣福塘村樂祠。裝機2台,容量1260千瓦,利用水頭35米,流量5立方米/秒。1987年12月動工,1989年10月建成併入縣電網運行。主要建築:漿砌塊石重力壩一座,壩頂長58米,高3.5米;引水渠長4.3公里,渡槽1座、長76.5米,隧洞2座、長260米;主廠房面積240平方米,副廠房面積153平方米。工程總投資470萬元。 [15] 
坂水電站,位於尤溪縣文江朱坂村,引用文江溪逕流發電,屬文江、奇韜兩鄉聯辦。裝機2台,容量1600千瓦,水頭14.5米,流量21.1立方米/秒。1976年9月動工,1979年12月投產,併入銘溪片臨時小電網。1982年,併入縣電網運行。主要建築:砌石拱壩一座,高6.8米,弧長42米;引水渠長3.45公里;壓力鋼管2條,單管長35米,管徑200釐米;主廠房面積273平方米,副廠房面積202.8平方米。工程總投資26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45萬元。 [15] 
金雞車電站,又稱青印溪四級電站,位於大田縣青印溪幹流的金雞車,是縣與各鄉鎮聯辦,屬柳塘水庫管理處管轄。利用水頭78米,引用流量8立方米/秒,集雨面積200平方公里。裝機3×1250+1×1600,總容量5350千瓦。1976年9月動工興建,1978年12月第一台機組發電,1979年2月全部建成投產。1985年發電量1754萬度,佔全縣發電量19.93% [16] 
後山連電站,位於尤溪縣團結鄉後山連,現名青印溪五級電站(原是縣地方國營的第三個電站),直屬於地方國營尤溪縣發電廠。利用青印溪流量2.8立方米/秒,水頭75.4米,集雨面積320平方公里。1969年6月動工興建,1971年8月第一台高壓發電機組試車發電,1974年4月3台高壓發電機組全部投產,總容量1890千瓦。建站15年發電量14171.9萬度,其中1985年發電量1363.26萬度,利用小時達7810小時。1980年,柳塘水庫建成,增加了調蓄能力,經勘測設計,裝機容量可擴大到7500千瓦。 [17] 
林源電站,位於尤溪縣管前鄉林源村,屬管前鄉和八字橋鄉聯辦。原用徑流發電,柳塘水庫建成後,有了調蓄能力,為青印溪二級電站。1969年11月動工興建,1974年4月建成發電。裝機2×320+2×250,總容量1140千瓦。1985年發電量646萬度。 [18] 
坪寨水輪泵站。尤溪縣梅仙鄉創辦,是尤溪第一個築壩截流工程,提水灌田,併發電。利用水頭4.6米,設計流量42立方米/秒,集雨面積4588平方公里。工程樞紐在梅仙鄉半山村與汶潭村間的尤溪河段。1966年11月動工時,1970年11月復工。兩岸皆設機坑,左機坑裝機4台:120~12型綜合泵3台,並聯運行;同時,帶動發電裝機3×125,總容量375千瓦,另裝發電機組1台,裝機容量125千瓦,共計裝機容量500千瓦。右機坑安裝60~6型水輪泵16台,4串4聯,揚程68米,出水量0.6立方米/秒,專供提水灌田。1974年7月全面竣工。 [19] 
坂面水輪泵站,尤溪縣坂面鄉創辦,是提水灌溉、發電、交通三效益工程。1974年10月動工興建。利用水頭5米,設計流量21立方米/秒,集雨面積3070平方公里。1978年10月發電投產,1985年發電量168萬度。 [20] 
國坪電站,尤溪縣聯合鄉創辦。引用源湖溪徑流發電,利用水頭95米,設計流量1.07立方米/秒,集雨面積30平方公里。裝機2×400,容量800千瓦。1984年2月動工,1985年12月試車發電。 [21] 
街面水電站 街面水電站
街面水電站,尤溪上游均溪支流嶺腳溪匯入均,於2002年12月動工。2007年2月14日電站成功下閘蓄水,同年11月28日,首台機組實現併網發電。2008年5月30日,第二台機組正式併網發電,標誌着省重點工程街面水電站全面建成,成為全省5大水電站之一。水電站位於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604平方公里,庫面最大寬度2.5公里,水庫總庫容20億立方米,具有多年調節性能。水電站廠房總裝機容量300MW,多年平均發電量3.6億千瓦時。而街面水電站形成的人工湖——閩湖,則成為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閩湖水面面積達36.7平方公里,為全省之冠。 [2] 

尤溪航道航運

尤溪航道

均溪航道從均溪鎮東橋起,經崑山、高才進入尤溪縣的街面,而達尤溪縣城。在境內全程40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冬,“知縣謝廷訓,捐俸資,率民疏導鑿石決堤”,明嘉靖二十四年開始通行小船。至民國15年,因長期沒有疏浚,逐漸淤塞,不再有船隻通航。1949年後,僅崑山以下航道可以流放竹、木排。1988年後,停止竹、木排筏運。 [22] 
文江溪航道從瓊口起,經文江到尤溪坂面雙溪口,全程30公里。置縣前已通航。至1960年洪水後,航道淤積,不再通船,只能流放木排。 [23] 
尤溪上接均溪、文江溪,可抵大田縣城關和大田縣文江鄉,流入閩江,可通福州、南平。航道以青印溪匯入處為中點,上游64公里可運單排木排、竹排和載重8噸船隻;下游61公里可通雙排的木、竹排和載重30多噸的船隻。據民國29年(1940)福建省《統計副鐫》中“全省各縣行駛船隻上下水載重量統計表”記載:尤溪航道上行船隻載重量為2.05噸,下行船隻載重量為5.2噸。新中國建立後,通過航道整治,上行船隻可載12噸,下行船隻可載35至40噸。 [3] 

尤溪碼頭

大田縣內航道碼頭有均溪的鎮東、京口、崑山、高才和文江溪的瓊口、朱坂、文江、滄州等8處。這些碼頭均是利用水勢及岸邊地勢選定貨物裝卸點。 [24] 
鎮東碼頭,是均溪航道的起點碼頭。址在城關鎮東橋上游百米的張家祖祠門口。當時碼頭僅是挑水踏步,船系在河邊的樹幹上。 [24] 
京口碼頭,址在均溪鎮京口村小橋亭旁邊的河灘上。通航時船停靠在河灘上,裝卸貨物。 [24] 
崑山碼頭,址在早興鄉崑山村渡頭店鋪前。
高才碼頭,址在湖美鄉高才村原渡口的河灘上。因洪水沖刷,碼頭常易址,已難尋跡。
瓊口碼頭,址在文江鄉的瓊口村,是文江溪的始發碼頭。 [24] 
朱坂碼頭,據舊縣誌載:“太監陂在朱坂鄉,傳有太監設爐冶於此,因溪流湍急運礦停駛不便,特築此陂,使成深潭,以便停舶之所,故名”。 [24] 
文江城碼頭,古時文江有城。文江溪自西向東流過其南門,文江城碼頭就在南門外的河灘上,用河卵石鋪成一條簡易的碼頭路,以利裝卸物資。幾十條船舶沿着半月形河灘停靠。夜間裝卸時,船燈、炊火、河灘路旁照明的油柴火,照亮整個河灘,顯出文江城碼頭的繁榮景象。1960年後,文江溪斷航,其碼頭也逐漸消失。 [24] 
尤溪口碼頭,建於民國14年(1925),在閩江南岸、尤溪西岸。1955年前,碼頭僅有石砌堤狀江岸1處,可停泊閩江輪船3艘。中、低水位時,輪船就停靠在離碼頭200米處江中巨石旁(客、貨由木船駁運到岸)。1955年6月,在巨石處用石塊漿砌成有200平方米平台和50米長堤岸的外碼頭,可停泊輪船5艘;並建1條高1米、寬1.5米的石砌大路與內碼頭連接,當年12月完工。1957年9月至12月,又將石路墊高0.5米,增寬1米,路面覆蓋水泥沙漿,可通板車和小型拖拉機。1973年9月,省航管局投資12萬元,把外碼頭平台擴建到400平方米,可停泊輪船6艘;並建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售票處和旅客休息室,面積115平方米。此碼頭現成為本縣最大的碼頭。 [25] 
西濱碼頭,原名西洋碼頭,在尤溪北岸,建於民國14年。碼頭長33米,寬2米,可停泊木船10艘。碼頭有51層石砌台階,搬運艱難。1967年,縣竹柴炭公司在碼頭下游處築1條拖拉機路(長139米、寬2.5米,縱坡10%),連接尤口公路西洋站。1969年,碼頭向上遊擴建堤岸20米,可停泊木船20艘。 [26] 
劉坂碼頭,在尤溪北岸,於1984年建成。由西濱鄉經濟聯合社與縣企業局建材建築公司聯辦。總投資20萬元,設計年吞吐量5萬噸。碼頭有石砌堤岸150米,3個停泊位,可容納20噸位的機帆船15艘。並建有鋼筋混凝土倉庫1座、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堆場3500平方米。 [27] 
雍口碼頭,原來在尤溪南岸,只有幾塊石頭可供2艘木船停泊。1959年,縣森工局投資6千元,在此修築長30米、寬1.3米的石塊水泥漿砌碼頭,可停泊木船3艘。1960年1月,又修築了北岸碼頭,堤岸長24米,可停泊木船5艘。
大排碼頭是尤溪北岸沙質河岸自然形成的,可停泊木船7艘。從民國12年起成為十二都(今聯合鄉)貨物進出口碼頭。1959年6月,城關——尤溪口公路先通車至大排,碼頭便成為公路、水路聯運的中轉站。1960年1月,城關~尤溪口公路全線通車後,在吉木溪口站修支線公路到聯合,碼頭廢棄。 [28] 
源湖碼頭在尤溪北岸,設於民國14年。碼頭原利用河邊一平坦巨石(叫寸堡),可停靠木船2艘。城關——尤溪口公路通車後,其效用減低。1976年,縣竹柴炭公司和梅仙供銷社在坑口尾建貨場,並開拖拉機路(長100米)與碼頭相接,成為竹柴炭公司專用碼頭。 [29] 
梅仙碼頭在梅仙渡口、尤溪北岸,利用溪邊自然巨石,可停泊木船5艘。1972至次年9月,縣交通部門投資1.5萬元,建石砌碼頭,堤岸長7米,裝卸平台面2了3平方米,並建石砌大道通到梅仙街。1982年,梅仙航運公司投資1.2萬元,三明市交通局補助9000元,在碼頭邊建裝卸平台898平方米,貨場400平方米。擴建後的碼頭可停泊木船15艘。 [30] 
福州門碼頭,又稱沈福門碼頭,在尤溪北岸。此碼頭原是自然形成的沙灘,可停泊木船20艘。1964年冬,縣航運管理站投資7500元,在此建石砌碼頭。其堤岸長14.5米,寬14米,並建裝卸場202平方米。1974年秋,縣航運管理站投資1.8萬元,在碼頭下方擴建長22米、寬13米的塊石堤岸及裝卸場286平方米,增加6艘木船泊位。同時,從碼頭修築泥結碎石路(寬2.5米,長200米)與解放路相接。1976年,縣竹柴炭公司在碼頭對岸、青印橋南端附近建堆場。1982至次年冬,又在青印橋橋墩邊修築塊石砌的弧形碼頭(堤岸長60米、寬1米、下水石階5級),可同時編制3排竹排。 [31] 

尤溪治理

尤溪坡降大、水流急、暗礁多,行船難度大。據1957年省航管局工程處勘測,尤溪險灘惡瀨有55個。新中國建立後,尤溪沿線興建多處水利電力和防洪攔木工程,其中有3處妨礙航運:1、尤溪口攔河綆,1960年10月在尤墩渡口建造。此處航道由柏樹灣改到渡口岸邊,航道變直,水流湍急,木船上行難度增大。2、坪寨水輪泵,1974年在半山村魚瀨處建造,設有船筏道寬7米、長170米,正常水位落差3.4米,坡降大、水流急,上行木船空載還需6人拉縴。1978年,省、縣交通部門撥款40萬元建過船閘。1982年6月,閘門鋼板被洪水衝歪一角,次年5月,閘口下方河牀被急流衝空,閘不住水。至此,過船閘失去效用,上行船隻依然困難。3、坂面水輪泵,1978年在漁倉建造。設船筏道寬5.4米、長200米、落差3.6米。從此木船上行拉縴人數要比建水輪泵前加2人。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