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淨寺

鎖定
清淨寺,初名聖友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塗門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 [1] 
清淨寺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築,仿照敍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築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2] 
1961年,清淨寺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世紀90年代列為“中國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聖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蹟之一。 [4] 
中文名
清淨寺
外文名
Qingjing Temple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7:30-17:30
門票價格
3元
佔地面積
2184 m²
著名景點
門樓
奉天壇
明善堂
始建時間
北宋
被國務院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淨寺建設沿革

清淨寺簡況 清淨寺簡況
清淨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初名"聖友之寺"。
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伊斯蘭教歷7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瑪出資重修,為該寺“建築了高懸的穹頂,加闊了甬道,重修了寺門並翻新了窗户。”
至正間(1341—1368年)寺壞,里人金阿里重建。
正德二年(1507年),因元至正間吳鑑的重修《記》碑“舊碑年久朽敝無徵”,遂於重立,豎《重立清淨寺碑》。
隆慶元年(1567年),木塔壞,知府萬慶令住持夏東昇、教人蘇養正等,修塔五層(並修建明善堂)。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地震,房屋傾斜,樓角頹毀。主體建築寺門、奉天壇等仍保持了原來的規模。
清淨寺 清淨寺
萬曆三十年(1609年),時任知府的姜志禮與知縣李侍問捐俸重修,令教人林日耀住持。重修時改禮拜寺塔為七層,即所謂“七級凌日”。並按道教的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乾元、九天等來設計的改建禮拜寺大廳。採取“建築之間加甬道、留通巷”,並拆除原來用作宰牛的大片爐灶,防生火災;加甬道或留通巷更是為了避免地震時外牆或臨屋倒塌,波及毗連屋棟成列傾倒的情況發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泉州大風,禮拜寺塔圯”(《康熙志稿》),從此未能修復。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福建汀延邵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陳有功、福建陸路提標左協中軍遊擊陳美來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蘭教式微,“即延師諫督我教門諸子,學經解篆”,重興通淮街清淨寺,在寺中辦學校,學習阿拉伯文字,讀《古蘭經》,解釋《古蘭經》。
1952年,整修門樓,解決門樓漏水,移掉門樓上的大榕樹。
1957年,把斑駁不堪的黑磚圍牆改為花崗岩圍牆。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移出居住於寺內的12户回民,維修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覽館。
1997年,重建明善堂,新建兩個清淨古橋尖拱門。
2002年,重修西面圍牆。
2008年,由阿曼蘇丹國王全額捐資,在寺東邊添建新禮拜堂。 [5-8] 

清淨寺寺名含義

①指南宋清淨寺,據吳鑑1350年撰《清淨寺記》,宋紹興元年(1131)撒那威(伊朗西拉夫)富商納只卜·穆茲喜魯丁在泉州城南部創建該寺。元至正九年(1349)泉州伊斯蘭教長布爾罕丁主持,金阿里捐資重修(參見《清淨寺記》)。一些考證認為,該寺和元代泉州其它清真寺一樣,已毀於元末的戰亂之中。
②指北宋泉州艾蘇哈卜寺,初名“聖友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始建於公元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仿照敍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制建造,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清真寺。現存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名善堂。元末明初,泉州港遭受嚴重破壞,泉州清真寺僅存艾蘇哈卜寺1座。寺內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保護清真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15世紀中葉,泉州穆斯林在恢復該寺時,趙榮立“清淨寺”匾於寺額,明正德二年(1507)教長夏彥高募捐重刻吳鑑《清淨寺記》碑,立於艾蘇哈卜寺內,致使艾蘇哈卜寺享有清淨寺之名稱和歷史。而後的漢文文獻相率引載,歷代相傳。
20世紀以來,經過中外學者研究,特別是對艾蘇哈卜寺保存的阿拉伯文紀念碑的考證,艾蘇哈卜寺非清淨寺的歷史事實已昭然於世。但是,人們仍約定俗成地以清淨寺之名稱呼艾蘇哈卜寺。

清淨寺主要建築

清淨寺門樓

清淨寺 清淨寺
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形式。大門朝南,入口凹進,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重。除了第三重為磚砌圓頂,第一、二重皆為青石作圓形穹頂拱門,有着和中國古建築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第一尖拱大門穹頂正中銜接外層,倒懸一朵雕刻精緻的輝綠岩蓮花。以此垂蓮為中心,砌嵌成放射狀,由上端沿外層各側延伸,有如蜘蛛網狀拱形寶蓋。表示伊斯蘭教崇尚聖潔清淨,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中層輝綠岩尖拱門內的結構,是用花崗岩精工雕砌成半穹窿形。穹窿壁上,砌飾着層層疊疊87個精工雕琢的小型尖拱,狀似蜂巢。連同門樓東西兩牆砌飾的8個巨大尖拱壁門、壁龕,以及構成門樓分成3層的4道尖拱大門,整座門欞共有大小尖拱99個,象徵讚頌真主的99個尊美之名。門樓內層為石砌正方形,東西兩壁各砌飾一巨大尖拱壁龕。上部為青磚塊圈築的圓形大穹頂,塗堊潔白,無任何裝飾,象徵無限宇宙空間。
門樓後牆上兩行阿拉伯文石刻,則記載着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 [9-11] 

清淨寺望月台

清淨寺 清淨寺
門樓頂部為平台,前半部是“望月台”,乃伊斯蘭教“齋月”前,伊瑪目(教長、阿訇)率鄉老在齋月前及齋月末站立於台上觀望初升新月,決定穆斯林封齋(齋戒)和開齋日期的地方。望月台上,築砌牆垣環繞。南牆正中,內、外各砌飾一尖拱牆龕。北牆正中,築開一登台人口,左右壁嵌鑲兩塊漢語陰字“月”、“台”石刻。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望月台亦採用了中國建築文化結構與文化含意,月台周圍東、西、北三面牆體上端砌築24個“回”字形垛子,狀如城堞(原應是24個尖拱小窗),象徵中國農曆四季氣候之分季節。台之四角,聳立四座造型獨特,纖巧玲瓏的阿拉伯式尖塔,成為融中西文化為一體的特色建築。
清淨寺
清淨寺(18張)
平台上原來還有一座富有伊斯蘭特色的拱形圓頂小亭,名曰“望月亭”,供伊瑪目、阿訇率眾鄉老登台望月時休憩。望月台上之亭、塔,均毀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泉州大地震,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府姜志禮、知縣李侍問捐俸以助,清淨寺教長夏日禹、教友林日耀等募緣重予修復,後又因長期遭受狂風暴雨侵襲,電閃雷擊,尤其受地震擺動,年久失修而再度毀於清初。 [12-13] 

清淨寺南牆

南牆臨塗門街,全長23米,高6米,厚1.02米,立面於牆高1.82米處並排築開8個長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寬1.80米,街上人們可望見裏面;朝街外壁的窗頂楣各橫嵌一長列浮雕阿拉伯文《古蘭經》石刻。 [14] 

清淨寺奉天壇

奉天壇 奉天壇
與門樓相聯的禮拜大殿又稱奉天壇,阿拉伯名叫“麥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佔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門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
奉天壇坐西朝東,西牆為朝向伊斯蘭聖地麥加的正向牆,西牆上從南至北共有六個小壁龕和四座長方形門,龕與龕間開設高2.95米、寬1.60~1.65米的長方形大門各2個。中部砌飾一座雕刻阿拉伯文《古蘭經》的巨大尖弓寶蓋狀壁龕,伊斯蘭教稱為“米哈拉布”,即穆斯林禮拜安拉的“拜壇”。右側放置一裝“敏拜爾”(狀似台階的宣講台)和一支長棗木杖(虎圖白棍)。壇正面為一尖拱形大壁龕,左右各闢一門。
東牆闢一尖拱形大門,高4.45米,寬2.25米,平面為橫長方形,四壁都是花崗岩石砌成。南牆開八個長方形大窗,北牆開一門。南牆外壁窗上及室內大小壁龕上,均有古阿拉伯文字的石刻《古蘭經》經句。
奉天壇屋頂原為巨大的圓頂,於明萬曆年間地震中坍圮,留花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頂窗户。圓柱雖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礎卻大部分依舊遺留原地。為體現原結構風貌,1998年又將倒塌後四散數百年的12根石柱礎及9根殘柱收集重新豎立於原位。但是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埋於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15-16] 

清淨寺明善堂

明善堂 明善堂
明隆慶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內西北角增建一間小禮拜殿,泉州太守萬靈湖題匾曰“明善堂”,在眾多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中別具一格,是磚木結構的閩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間建築形式。初為伊瑪目(阿訇)居住生活區,並設有廳堂接待賓客和商討教務與登殿禮拜前後休息場所。由於萬曆年間地震,古禮拜大殿塌毀後無法復建,穆斯林不能在此舉行禮拜,明善堂即改為穆斯林禮拜安拉的場所。
明善堂多次塌毀重建,至1952年,政府撥款幫助在原址搭蓋了水泥柱、木三角框架的簡易瓦片平屋,供穆斯林禮拜。1998年初,利用約旦哈哲爾先生夫婦10萬美元捐款,重予修建,恢復清同治年間建築原貌。
明善堂大門上額,懸掛廈門關監督唐柯三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題寫橫匾“認主獨一”。大門內上端掛着一匾額,亦是唐柯三調任山東濟南道道尹後,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六月敬立的,文曰“三畏四箴”。從伊斯蘭教義解釋,三畏即“畏天命、畏聖言、畏末日”,四箴即“箴信真主安拉、箴順先知穆罕默德聖人、箴遵天經《古蘭經》、箴行五功”; [17] 

清淨寺新禮拜堂

新禮拜堂位於清淨寺東側,尖拱式仿伊斯蘭文化風格,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478平方米,形制同奉天壇,可容納500多人。 [15]  [18-19] 

清淨寺祝聖亭

祝聖亭位於寺門及露庭的東側、古禮拜殿正東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淨寺碑記》碑和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碑。由於小平台被居民佔築為灶舍,兩石碑長期隱藏於廚房內,不見天日。1953年維修清淨寺時,為保護這兩塊石碑,拆除了廚房。1983年夏修繕清淨寺時,又新建石構碑亭(祝聖亭)予以保護。 [20] 

清淨寺宣禮塔

清淨寺
清淨寺(25張)
門樓的正東、寺門樓與禮拜殿之間的夾道內,原有一石築七級宣禮塔,名邦克樓。塔體如柱,高40米左右,是一座古阿拉伯伊斯蘭建築的尖塔,可與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媲美。明代李光縉《重修清淨寺募緣疏》中描繪道,“一柱千雲,並紫帽峯而作對,七級凌日,參開元塔為三”——指明它與東西雙塔當時是泉州的三大高層建築。
古時,穆斯林即將舉行禮拜之時,“穆安津”(宣禮員)登塔之最上層,高聲讚頌真主至大、至聖穆罕默德,召喚穆斯林禮拜(即念邦克)。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祈求並贊感萬能的安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
宣禮塔初為石砌,後來毀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中。明隆慶元年(1567年),泉州知府曾重建五層木塔。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木塔毀於颶風中,宣禮塔就此銷聲匿跡。 [14] 

清淨寺古井

古井 古井
古禮拜大殿北牆邊,有一口古井,周邊圍有鏈鎖,水至今豐盈,可照人影。古時這口古井是供伊斯蘭教穆斯林前來舉行禮拜之前,汲水淨身和寺眾日常飲水之用。 [14] 

清淨寺建築格局

清淨寺建築格局 清淨寺建築格局
清淨寺佔地面積2184平方米,寺門朝南,主體建築有門樓、奉天壇、明善堂三部分,類敍利亞大馬士革風格,仿照中世紀阿拉伯地區伊斯蘭教寺形式而建。
由於一般清真寺的主體建築禮拜殿的朝向必須面向聖地麥加,而麥加位於中國的西方,故清淨寺佈局也像國內大部分清真寺一樣,整體是東西向。內部雖然沒有明確的佈局形制,但在建築分佈上也有“主次”之分。如雖然經過多年改建、擴建,清淨寺重要空間的禮拜大殿——奉天壇仍處於整個組羣的前部並緊挨着清淨寺入口 。而那些輔助或較次要的空間,如寺內人員住房和水房等則建在較隱秘的後部區域。
清淨寺 清淨寺
除分佈靈活、主次明顯外,清淨寺還體現了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隨着歷代擴建和改建,逐漸有了所見的院落式格局:整體無明確軸線關係,但是寺門樓、明善堂和新建禮拜大殿各自形成了三條單體軸線。即各個建築單體看似分佈較為分散和無序,但有些建築單體本身又自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如明善堂和新建禮拜大殿內部都包括了禮拜、沐浴、輔助等伊斯蘭宗教活動必需的空間。 [21-22] 

清淨寺文物遺存

清淨寺敕諭

清淨寺敕諭 清淨寺敕諭
寺門內北面圍牆正中,完好無損地鑲嵌着一方明永樂五年(1407年)刻有《永樂上諭》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頒發保護伊斯蘭教寺院的文告。
碑石高100釐米、長160釐米,四周邊框繞刻浮雕龍飾;上框正中雕刻一條張牙舞爪的蟠龍,左右篆刻“敕”“諭”,兩條奔龍從左右朝敕諭飛舞。左、右邊框各雕刻一奔龍,下框為雙龍戲珠。 [12] 

清淨寺碑記

清淨寺碑記 清淨寺碑記
穿過門樓進寺右側,立有元至正十年(1350年)的《重立清淨寺碑記》碑和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淨寺碑記》碑,均為以花崗岩石琢成。
其中《重修清淨寺碑記》碑高277釐米、寬117釐米;《重立清淨寺碑記》碑通高260、寬110釐米。碑面陰刻文字,風化剝蝕嚴重。碑首橫刻篆體六大字“重立清淨寺碑”,以下豎刻22行,每行60字。 [12] 

清淨寺香爐

清淨寺香爐 清淨寺香爐
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蓮花”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後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於此。石香爐高90釐米,直徑35釐米,重數百斤,以葉蠟石(壽山石)雕制而成,色白微灰,質純無瑕。香爐上部是一朵盛開的巨大蓮花,花心中凹下一個大洞,以放置香料。盛開的大蓮花周圍,再圍繞一圈小蓮花;往下是永不凋謝而各有特色與靈氣的蓮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底層雕刻了動盪的波濤。其真意為“清淨”與“潔白”。伊斯蘭教忌燒香祈禱,此爐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焚燒檀香調節空氣時用的。 [23] 

清淨寺文物價值

寺內的阿拉伯文碑 寺內的阿拉伯文碑
中國的東南沿海清真寺除了清淨寺,其他寺都漢化成了標準的中國殿式建築。清淨寺為石構建築,石構建築的特點是石頭的耐久性不易腐朽,所以能保存千年,保留了很多原始信息。
祝聖亭內立《重修清淨寺碑記》與《重立清淨寺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如果不算撰寫年代尚存疑問的河北定州《重建禮拜寺碑記》(碑署撰寫年代為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則元·吳鑑的《重立清淨寺碑記》(撰寫於1350年),與廣州《重建懷聖寺記》(1350年),被白壽彝在1940年代稱“為中國伊斯蘭寺院中可考的最古漢字碑記。”該碑不但“最古”,而且與後來為數頗多的漢文伊斯蘭碑銘相比較,它對中國穆斯林信仰的記載之“平正忠實”,“迄於今日,實尚未見一文足以當之”(白壽彝《跋吳鑑》)。對研究早期阿拉伯與中國宗教文化交流史,伊斯蘭教在中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傳播與清真寺的建置、組織機構等,具有重要的歷史資料價值。 [24-25] 

清淨寺文物保護

清淨寺自創建以來,一直受到泉州羣眾保護。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的保護穆斯林和清真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地嵌安於寺北牆壁上。
文獻記載該寺曾於1310至1311年艾哈瑪德和1350年金阿里等在元代2次修繕;1403年至1424年間徐迥遜、1507年夏彥高、1567年夏東昇、1608年林日耀等明代的4次擴修。然而通過發掘,發現地層中的建築遺存保存有宋代3次,元代3次,明代4次等修建地面,
1952年,整修門樓,解決門樓漏水,移掉門樓上的大榕樹。1957年,把黑磚圍牆改為花崗岩圍牆。
1961年,清淨寺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保護範圍為寺門樓、奉天壇、明善堂等建築物,東至通巷,西至圍牆,南至塗門街,北至八卦溝。清淨寺進行全面修繕,移出居住於寺內的12户回民,修繕明善堂,新建小型展覽館,重修西面圍牆。 [12] 

清淨寺旅遊信息

地址
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中段。
開放時間
7:30-17:30 [26] 
交通
乘坐3路、4路、5路、6路、7路、8路、14路、16路、18路、19路、26路、31路、32路、48路、601路、602路,到關帝廟下車,下車後往西步行100米即可。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