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菴石刻

鎖定
草菴石刻,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石刻主要雕鑿於元代(1271~1368年),是世界上現存較好的摩尼教遺址。 [4] 
草菴石刻由摩尼光佛造像和兩方紀年具名記事崖刻組成。摩尼光佛浮雕於庵內崖壁上,圓形佛龕高190釐米,佛像高154釐米,寬80釐米,面貌慈祥,眉彎隆起,顎下兩條長髯,臉呈草綠色,手為粉紅色,由岩石中的不同顏色雕成,風格迥異。身披佛裳,結帶為扣,雙手掌心向上,結跏端坐蓮座之上,背雕毫光四射紋飾,保存完好。壁龕的上方左右角有兩方紀年具名的記事崖刻。草菴石刻的發現,對於研究摩尼教的面貌、發展及其在中國的流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2-4] 
1996年11月20日,草菴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草菴石刻
地理位置
福建省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4-0198-4-01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草菴石刻歷史沿革

草菴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依山崖傍築,初為草築,故名。 [3] 
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石室,面寬進深各三間,並雕摩尼光佛石像。 [2] 
1979年,在草菴前處建大華嚴寺,挖地基時發現一古井,發掘出一件“明教會”褐釉碗和幾十塊殘片。 [3] 
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學舉行的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上,草菴摩尼光佛造像被選為會徽。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參觀草菴,視其為“海上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最大成就”。
2004年,金庸先生到訪後稱草菴的存在證明“明教不是我杜撰的”。 [6] 
草菴 草菴

草菴石刻建築格局

草菴石刻由摩尼光佛造像和兩方紀年具名記事崖刻組成。石刻主要雕鑿於元代(1271~1368年),是世界上現存較好的摩尼教遺址。 [3]  [4] 

草菴石刻主要建築

草菴石刻摩尼光佛造像

元至元五年(1339年),草菴內正面崖壁上雕刻摩尼教創始人摩尼端坐在圓龕上的形象,稱為“摩尼光佛"。圓龕直徑1.68 米,象徵摩尼教的日、月崇拜。摩尼光佛坐像高1.54米,寬0.83米,儀態端莊,神態安詳,雙耳垂肩,身着寬袖對衽長袍,領口有飄帶飄於胸前,長袍結帶為扣,雙手相疊,結跏趺坐於蓮座之上,背雕十八道毫光四射紋飾,與摩尼教崇尚光明之教義相合。摩尼光佛造像的臉、服飾、手依石質自然天成三種顏色。其形象與敦煌出土的唐代寫本摩尼教重要經典《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中所描述的“摩尼光佛”基本形似。 [3] 
摩尼光佛造像

草菴石刻記事崖刻

壁龕的上方左右角有兩方紀年具名的記事崖刻。左上角陰刻五行豎排楷書:“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捨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右上角同樣陰刻五行豎排楷書:“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 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這些文字是草菴立寺時間、立寺人、摩尼光佛石雕像鐫刻時間和石構建築始建年代可靠的原始文字記載。 [3] 

草菴石刻文物遺存

草菴下還曾出土宋代黑釉碗及數十殘片,碗內陰刻“明教會”字樣。庵內存有弘一法師撰書的重興碑記一方,以及“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現影;史乘記載,於此有明賢瀆書”等楹聯石刻。 [2] 
“明教會”褐釉碗 “明教會”褐釉碗

草菴石刻歷史文化

據粘良圖《晉江草菴研究》所述,大約在公元6~7世紀,摩尼教從陸路傳入新疆,又由新疆傳入中原。唐朝大曆年間正式在長安、洛陽建立寺院,賜額“大雲光明寺”。會昌年間(841~846年),唐武宗滅佛,摩尼教一併遭禁,有摩尼教法師南逃福建,摩尼教遂傳至晉江。 [5] 

草菴石刻文物價值

草菴摩尼光佛造像作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具有珍稀性,是摩尼教在宋元泉州傳播與發展的珍貴物證,其與泉州本土文化的融合,顯現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為宋元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羣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 [3] 

草菴石刻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草菴石刻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草菴石刻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草菴石刻位於福建省晉江市羅山鎮華表山麓。 [2] 
  • 交通信息
乘坐晉江市內公共交通晉江3路至文明南路站下車,步行1.1千米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