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雕鴞

(鴟鴞科雕鴞屬動物)

鎖定
雕鴞是鴞形目鴟鴞科雕鴞屬的一種大型鳥類 。 [7]  雕鴞全長55—71釐米,體羽大部分為黃褐色;喉白色;頭有耳簇羽;後頸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幹紋;頦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虹膜金黃色;喙和爪均鉛色,端部黑色。 [8] 
雕鴞遍佈歐亞非地區。在中國分佈廣泛,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至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廣西、雲南、西藏等地均有發現。 [9]  雕鴞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環境中。以農田鼠、野兔及雉類為食,有時也吃蛙、蛇和蜥蜴等。 [8]  雕鴞繁殖期在中國東北為4—7月,在中國南方12月開始繁殖,營巢於樹洞、巖縫或地面,窩卵數通常3枚,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約35天。 [10] 
雕鴞是世界上體形較大的貓頭鷹之一。 [12]  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II。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稀有”鳥類,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 [11] 
中文名
雕鴞
拉丁學名
Bubo bubo
別    名
鷲兔
怪鴟
角鴟
雕梟
鷲魚鴞
外文名
Eurasian Eagle-owl, Eurasian Eagle Owl, Eurasian Eagle-Owl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雕鴞屬
雕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17亞種 [4]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1]  [5] 

雕鴞形態特徵

雕鴞面盤顯著,淡棕黃色,雜以褐色細斑;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或慄棕色,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羽緣棕白色,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長達55-97毫米,其外側黑色,內側棕色。後頸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端部兩綴以黑褐色細斑點;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雜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紋或橫斑,並具粗闊的黑色羽幹紋;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塊斑狀。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飛羽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和褐色斑點。頦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兩翈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和兩脅的羽幹紋變細,但兩翈黑褐色波狀橫斑增多而顯著。下腹中央幾純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 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鉛灰黑色。 [2] 
大小量度:體重♀1410-3959克,♂1025-2200克;體長♂555-732毫米,♀650-890毫米;嘴峯♂40-49毫米,♀44-50毫米;翅♂430-480毫米,♀410-500毫米;尾♂225-300毫米,♀ 260-295毫米;跗蹠♂66-99毫米,♀73-84毫米。(注:♂雄性;♀雌性) [2] 

雕鴞近種區別


雕鴞
體量
體重♀1410-3959克,♂1025-2200克;體長♂555-732毫米,♀650-890毫米
體長60-71釐米,翼展50-56釐米,尾長24-29釐米
特徵
體羽大部分為黃褐色;喉白色;頭有耳簇羽;後頸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幹紋;頦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
外形和雕鴞相似,但耳羽長而尖,面盤不明顯。頭頂中央有白斑。通體體羽大都灰褐色,具黑色羽幹紋
圖片
雕鴞 雕鴞
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

雕鴞棲息環境

雕鴞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區,棲息地的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左右。 [2] 

雕鴞生活習性

雕鴞
雕鴞(4張)
雕鴞通常遠離人羣,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鋭,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發現人立即飛走。飛行慢而無聲,通常貼地低空飛行。聽覺和視覺在夜間異常敏鋭。白天隱蔽在茂密的樹叢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動物骨頭會被雕鴞吐出,丟棄在休息處周圍,稱為食團。雕鴞在夜間常發出“狠、呼,狠、呼”叫聲互相聯絡,感到不安時會發出響亮的“嗒、嗒”聲威脅對方。
以各種鼠類為主要食物。被譽為“捕鼠專家”。也吃兔類、刺蝟、狐狸、豪豬、野貓、鼬、昆蟲、蛙、雉雞以及其他鳥類,有時甚至會捕食有蹄類動物。 [2] 

雕鴞分佈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脱維亞、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蒙古、黑山、尼泊爾、荷蘭、北馬其頓、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敍利亞、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巴林。
遊蕩:直布羅陀。 [1] 
雕鴞分佈圖 雕鴞分佈圖

雕鴞繁殖方式

繁殖期隨地區而不同,中國東北地區繁殖期4-7月。在四川繁殖期從12月開始。此時雌雄鳥成對棲息在一起,拂曉或黃昏時相互追逐戲耍,並不時發出相互召喚的鳴聲。3-5天后進行交配,交配後約1周雌鳥即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樹洞、懸崖峭壁下的凹處或直接產卵於地上,由雌鳥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內無任何內墊物,產卵後則墊以稀疏的絨羽。巢的大小視營巢環境而不同,每窩產卵2-5枚,以3枚較常見。卵白色,卵呈橢圓形,卵的大小為55-58毫米×44-47.2毫米,重50-60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35天。 [2] 

雕鴞亞種分化

雕鴞(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Bubo bubo auspicabilis
Hesse, 1915
2
Bubo bubo bubo
Linnaeus, 1758
3
Bubo bubo hemachalana
Hume, 1873
4
Bubo bubo hispanus
Rothschild & Hartert, 1910
5
Bubo bubo interpositus
Rothschild & Hartert, 1910
6
Bubo bubo jakutensis
Buturlin, 1908
7
Bubo bubo kiautschensis
Reichenow, 1903
8
Bubo bubo nikolskii
Zarudny, 1905
9
Bubo bubo omissus
Dementiev, 1932
10
Bubo bubo ruthenus
Zhitkov & Buturlin, 1906
11
Bubo bubo sibiricus
Gloger, 1833
12
Bubo bubo swinhoei
Buturlin, 1928
13
Bubo bubo tarimensis
Buturlin, 1928
14
Bubo bubo tibetanus
Bianchi, 1906
15
Bubo bubo turcomanus
Eversmann, 1835
16
Bubo bubo ussuriensis
Poliakov, 1915
17
Bubo bubo yenisseensis
Buturlin, 1911
[3-4] 

雕鴞保護現狀

雕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Ⅱ級保護動物。 [1] 
1989年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被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1996年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被列為稀有種。 [2] 

雕鴞種羣現狀

在歐洲,估計雕鴞的繁殖種羣數量為18,500-30,300對,相當於36,900-60,600只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歐洲約佔全球範圍的20%,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為180,000-300,000只成熟個體,但需要進一步驗證該估計。因此,該種羣被置於100,000-499,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 [1] 
趨勢論證:懷疑總體物種數量趨勢正在下降。歐洲數量估計會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亞洲數量顯然經歷了顯著下降(Holt等人,2013年)。 [1] 
2022年9月16日,2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雕鴞在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放歸大自然。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