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鎖定
中國,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是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 [1]  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代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2-6] 
中文名
中國
外文名
China
簡    稱
中、華、夏
所屬洲
亞洲
官方語言
漢語
時    區
UTC+8
主要民族
漢族
主要宗教
道教
佛教
通用文字
漢字
代表人物
炎帝黃帝孔子孫中山
代表事物
長城故宮書法 戲曲等
文化思想
諸子百家漢服文化唐詩宋詞

中國詞義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餘其宅茲中國,自之闢民”指的是當時天下的中心洛陽 [7]  [8]  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説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9]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陽)地區 [7]  [10-11]  ,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12]  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13]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中國歷史紀年

參見: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始於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
  • 原始社會
代表人物:有巢氏 [14]  燧人氏 [15]  伏羲氏 [16]  炎帝(神農氏) [17] 黃帝(軒轅氏) [18]  [19] 
中國的原始社會,起自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會經歷了原始人羣氏族公社兩個時期。氏族公社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兩個階段。
原始社會
元謀人是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北京人是原始人羣時期的典型。山頂洞人已經過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長江流域河姆渡氏族黃河流域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況。
“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認為,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前後,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1] 
傳説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提倡種植五穀,馴養牲畜,促使這個部落聯盟逐步強大。他曾率領部落打敗黃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後來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構成了以後華夏族的主幹成分。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就是這麼來的。
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先後有、舜、禹。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由推選產生。堯年老了,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大家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死後,舜繼承了堯的位置,舜年老了,也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更替首領位置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20] 
  • 奴隸社會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時期結束,是中國的奴隸社會。
禹的兒子啓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率兵滅亡。
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
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井田制。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局面。 [21] 
  • 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戰國、秦、漢
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到公元220年東漢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確立和初步發展時期。
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王朝的滅亡。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高祖劉邦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漢文帝漢景帝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初幾位統治者的穩定基礎,從而使得漢武帝時國力達到了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初期的光武帝調整了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繫加強,科學文化得到迅速發展。 [22] 
封建社會
  • 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從220年曹丕,到589年隋統一,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時期。
曹丕、劉備、孫權、司馬炎、司馬睿、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一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220年,曹丕稱帝建魏;221年,劉備稱帝建蜀;222年,孫權稱王建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時期,各國經濟都得到了發展。
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西晉的統一是短期的,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鋭,內遷的少數民族和各地流民不斷起義、反抗,終於導致了西晉的滅亡。
西晉滅亡後,皇族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東晉。北方各族統治者先後建立了許多國家,史稱十六國。383年,統一黃河流域前秦和東晉間的淝水之戰,東晉取得了勝利,不久,前秦瓦解,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南方,東晉之後,經歷了四個朝代,史稱南朝;在北方,經歷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史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江南得到了開發,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不少領域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 [23] 
  • 封建社會的繁榮——隋、唐
從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
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在民族大融合和南北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隋朝實現了統一。全國統一後,社會秩序安定下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封建經濟開始呈現了繁榮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舉制的創立,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隋末農民起義蓬勃發展時,李淵起兵攻佔長安,並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各民族間的聯繫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後期,土地兼併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
隋唐時期,中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在此基礎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 [24] 
  • 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從907年後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滅亡,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25] 
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與金對峙,南北經濟都有新的發展。 [25] 
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党項族建立的。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 [25] 
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後被尊稱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忽必烈建立的元朝,統一了全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 [25] 
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較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繫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 [25] 
  •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鴉片戰爭以前)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止,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漸衰落時期。 [26] 
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政府營建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政府派遣鄭和出使西洋。明朝中後期,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鋭,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26]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後金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於1636年稱帝,並改金為。清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還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 [26] 
明清前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朝設置台灣府,擊敗沙俄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這些鬥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清政府粉碎噶爾丹的分裂活動,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使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26] 
明清時期,出現了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出現了反專制主義的帶有民主色彩的進步思想家。文學方面也出現了幾部優秀的長篇小説。 [26]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27] 
  •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中國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向中國偷運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羣眾強烈要求禁煙。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鬥。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中,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驚醒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萌發了。 [28] 
太平天國洪秀全玉璽 太平天國洪秀全玉璽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而發動的侵華戰爭。美、俄坐收漁人之利。四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28] 
  • 太平天國運動
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1851年,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並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頒佈了《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領導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引發的天京事變大傷了太平天國的元氣;
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時代農民戰爭的特點。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勇敢地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峯。 [29] 
  • 清朝後期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30] 
19世紀60、70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30] 
19世紀後半期,隨着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户;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30] 
《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30] 
  •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甲午中日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啓蒙的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 [31]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標誌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31] 
  •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滅亡
孫中山 孫中山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人開風氣之先,創導新學。1905年,清廷頒佈廢除科舉制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隨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
1905年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32]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廣州黃花崗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着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32]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廷的統治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佈了反映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一定的解放。它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2] 
  • 中華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
袁世凱 袁世凱
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臨時政府正式遷京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了。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北洋軍力量強大,“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了復辟帝制的活動。孫中山再次組織武力討袁,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 [33]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徐州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醜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33]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33] 
  •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閥的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了。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34]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
1919年的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羣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34]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
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34]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34] 
  •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 [35] 
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接着,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35] 
北伐軍開進武昌 北伐軍開進武昌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各地工人紛紛罷工,掀起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廣東、湖南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兩次東征陳炯明後,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第一次東征後,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 [35]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國民政府開始了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上海工人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 [35]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衞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於是國民革命失敗了。 [35] 
  •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戰爭。 [36]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不久,國民政府舉行“北伐”,佔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藉國家政權,迅速聚斂鉅額財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 [36]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嚇倒,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闢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接着,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政權。 [36] 
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日本扶植溥儀傀儡皇帝,建立偽滿洲國,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
1932年,日本又發動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變,取得了日軍駐留上海的權利。 [36] 
1933年秋,蔣介石發動了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36] 
1935年《何梅協定》的簽訂和“華北五省自治”,使中華民族處在亡國滅種的生死關頭。“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936年西安事變獲得了和平解決,由此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36] 
  • 抗日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由此揭開。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9月下旬,國民黨公佈中國共產黨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37] 
國民革命軍 國民革命軍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實行的是一條片面抗戰的路線,喪失了大片國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執行持久抗戰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廣泛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抗日根據地,取得了很大勝利。 [37]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叛國投敵;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抗戰逐漸消極,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對此,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堅決地回擊和無情地揭露。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為了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終於度過了最困難時期。 [37]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大”,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經過八年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37] 
  •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重慶談判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重慶談判中的毛澤東和蔣介石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爭。 [38]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 [38]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8]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
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 [38]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38] 

中國現代史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實現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着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黨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取得的勝利是輝煌的。 [39] 
建國後的頭三年,肅清了國民黨反動派在大陸的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級的人民政府,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並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統一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穩定了物價,完成了新解放區土地制度的改革,鎮壓了反革命,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開展了打退資產階級進攻的反行賄、反偷税漏税、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對舊中國的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進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在勝利完成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和進行偉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戰爭的同時,迅速恢復了在舊中國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全國工農業生產1952年底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 [39] 
  •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中,雖然遭到過嚴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了3倍。棉紗、原煤、發電量、原油、鋼和機械設備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巨大的增長。從1965年起實現了石油全部自給。電子工業、石油化工等一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建設了起來。工業佈局有了改善。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地展開,並逐漸收到成效。全國農業用拖拉機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長6倍以上,農村用電量增長70倍。高等學校的畢業生為前7年的4.9倍。經過整頓,教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科學技術工作也有比較突出的成果。 [39]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這場“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他的主要論點是:一大批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已經混進黨裏、政府裏、軍隊裏和文化領域的各界裏,相當大的一個多數的單位的領導權已經不在馬克思主義者和人民羣眾手裏。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在中央形成了一個資產階級司令部,它有一條修正主義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在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都有代理人。過去的各種鬥爭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實行文化大革命,公開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羣眾來揭發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這實質上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政治大革命,以後還要進行多次。這些論點主要地出現在作為“文化大革命”綱領性文件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九大”的政治報告中,並曾被概括成為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從而使“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一語有了特定的含義。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這些“左”傾錯誤論點,明顯地脱離了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必須把它們同毛澤東思想完全區別開來。至於毛澤東所重用過的林彪、江青等人,他們組成兩個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的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的錯誤,揹着他進行了大量禍國殃民的罪惡活動,這完全是另外一種性質的問題。 [39] 
  • 開闢在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道路
粉碎“四人幫”的勝利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但“文化大革命”遺留下來的政治、思想、組織和經濟上的混亂還極其嚴重。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以毛澤東為核心,鄧小平是其重要成員),承擔起艱鉅的使命,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39] 
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領導和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惟一標準的大討論。這場討論衝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是經當時中央主要負責人華國鋒批准的《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聯合社論中提出的。)的束縛,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39] 

中國自然環境

參見:中國地理

中國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丘陵約佔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佔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橫斷山等山脈。 [40]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86米,為世界第一高峯。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武陵山雪峯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藴藏着豐富的海底資源。 [40-41]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從空中俯瞰中國大地,地勢就像階梯一樣,自西向東,逐漸下降。受印度板塊歐亞板塊的撞擊,青藏高原不斷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構成了中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高原上的喜瑪拉雅山主峯珠穆朗瑪峯高達8848.86米,是世界第一高峯。第二階梯由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40-41] 
跨過第二階梯東緣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向東直達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階梯,此階梯地勢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佈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邊緣鑲嵌着低山和丘陵。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40] 
中國地勢 中國地勢

中國地形

地形的主要特徵
1.地形多種多樣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有雄偉的高原、起伏的山嶺、廣闊的平原、低緩的丘陵,還有四周羣山環抱、中間低平的大小盆地。陸地上的5種基本地形類型,中國均有分佈,這為中國工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條件。
2.山區面積廣大 通常人們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稱為山區。中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2/3,這是中國地形的又一顯著特徵。山區面積廣大,給交通運輸和農業發展帶來一定困難,但山區可提供林產、礦產、水能和旅遊資源,為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供了資源保證。
3.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地勢是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佈。
地勢的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與東部邊緣分佈有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是地勢一、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分佈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間,其東面的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峯山是地勢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地勢的第三級階梯上分佈着廣闊的平原,間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過北緯32°線,自西向東作一幅中國地形剖面圖,從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東部平原,西高東低,呈階梯狀逐級下降的地勢特點十分明顯。
從中國陸地的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淺海大陸架,這是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較緩,海洋資源豐富。 [42] 
  • 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山脈
中國有三大平原,它們分佈在中國東部地勢第三級階梯上。由於位置、成因、氣候條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連,土壤肥沃,是中國最重要的農耕區。除此以外,中國還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灣西部平原等,它們也都是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有四大盆地,它們多分佈在地勢的第二級階梯上,由於所在位置不同,其特點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魯番盆地也分佈在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它是中國地勢最低的盆地(-155米)。
中國有四大高原,它們集中分佈在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上。由於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蝕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徵各異。
中國丘陵眾多,分佈廣泛。在東部地區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有些丘陵地區林木茂密,礦產豐富;有些丘陵被闢為梯田,或藴藏水能,還有的丘陵峯巒競秀,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42] 
山地延伸成脈狀即為山脈。山脈構成中國地形的骨架,常常是不同地形區的分界,山脈延伸的方向稱作走向,中國山脈的分佈按其走向可分為5種情況。東西走向的山脈主要有3列(主要包括5條山脈):北列為天山一陰山;中列為崑崙山—秦嶺;南列為南嶺。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多分佈在中國東部,主要也有3列(主要包括7條山脈):西列為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中列為長白山—武夷山;東列為台灣山脈。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分佈在中國西部,著名山脈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南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兩條,分佈在西南和西北,分別是橫斷山脈和賀蘭山脈。弧形山系由幾條並列的山脈組成,由基本上東西走向轉為南北走向而與橫斷山脈相接,其中最著名的山脈為喜馬拉雅山,分佈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邊界上,綿延2400多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其主峯珠穆朗瑪峯,海拔為8848.86米,是世界最高峯。 [41] 

中國河流

中國河流湖泊眾多,這些河流、湖泊不僅是中國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藴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中國的河湖地區分佈不均,內外流區域兼備。
中國水系
河流中國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有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江大河。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條。中國的河流,按照河流徑流的循環形式,有注入海洋的外流河,也有與海洋不相溝通的內流河。 [43] 

中國湖泊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佈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説,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佈着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羣;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
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43] 

中國政治

中國禪讓和世襲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中央政權。、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史學家認為禹的兒子啓建立夏王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秦朝將行之已久的郡縣制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域的主體架構,皇帝取代天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44]  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 宗法制、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通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 [45] 
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法治並行。古代法治與現代法治在概念上有所區別,古時法治是公民必須守法,現代法治是政府必須首先守法。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了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了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循環的歷史。

中國三公九卿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己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中國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繼漢代察舉制和徵辟制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大體上應該是在東漢末年曹操家族掌政的時候萌芽的。曹操在漢末羣雄割據,不拘一格起用人才成為一個迫切的課題。同時,曹操也從漢代的選人制度中發現了察舉不實和過分注重品德的弊病,因此提出“唯才是舉”的主張。曹操曾數次發佈求賢令,他明確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異質”,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可以起用他們來治國安邦。這無疑是對當時用人標準的一次有力糾正。這一指導思想的改變,帶來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從而為建立新的選人制度創造了條件。 [46] 
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確實包含了“唯才是舉”的精神,但由於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人士擔任,於是品評的標準逐步轉向由家世(門第高下)來決定,豪門大族把持了人才選拔的大權,漸漸形成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腐敗現象。 [46] 

中國三省六部

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他們議政的場所叫政事堂。尚書令位高權大,自隋以來,基本不設(煬帝曾封楊素為尚書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職,故此後,唐朝不再授人以尚書令之職。左、右僕射代領尚書省事,亦職為宰相。 [47] 
從隋唐開始,對中央行政機構中的吏部、户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又稱“六曹”。發端於秦少府尚書,經後漢尚書枱諸曹演化而成。 [47] 
六部的職務在秦漢時為九卿所分掌,魏晉以後,尚書分曹治事,由曹漸變為部,至隋唐始確定以六部為尚書省的組成部分。以吏、户(隋稱民部)、禮、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禮》中的六官,秦漢九卿的職務大部併入。元代六部改屬中書省。明太祖廢宰相不置,以尚書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地位更加提高。清末,新設外務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廢。 [47] 

中國內閣

中國軍機處

軍機處作為清代最重要、存在時間最長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在成立時間上,學術界尚有分歧,有雍正四年、七年、八年、十年説。大部分學者認為,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對西北準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並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雍正十年(1732年)軍機房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中國民主共和

清朝末期,清朝統治者受到內外壓力,中國出現了立憲與保皇之爭。清朝統治的結束後,中國告別了兩千多年的帝制。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開啓了共和的大門。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北伐結束後,時任東北領導者的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得到了統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和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啓了新的歷史紀元。 [50-51] 

中國軍事

中國有悠久的軍事史。中國歷史上歷次王朝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爭導致的。在清朝以前,中華帝國連續三千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商王朝即使在滅亡時還擁有三十萬正規軍(當時在南方執行作戰任務),歷史上不斷有民變和起義。 [48] 
中國和周邊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北方遊牧民族,有不斷的衝突。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落後的軍事力量無力抗擊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清政府統治時期中國和西方列強的戰爭幾乎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一次例外,即中法戰爭,還迫使法國內閣倒台,但是最終法國“不勝而勝”,取得了對越南的宗主權,還讓中國開放了西南口岸,允許法國在西南地區築路。
自清朝後期,中國的軍事開始效仿西方。十九世紀末期以來,日本作為新興的工業國家,大規模侵略中國。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七七事變後,抗擊侵略、救亡圖存成為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動,中國由此進入全民族抗戰階段,並開闢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社會動員之廣泛,民族覺醒之深刻,戰鬥意志之頑強,必勝信念之堅定,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以前仆後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52] 
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為了爭取國內的和平,1945年8月,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在談判期間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解放區軍民打退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並在重慶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帝國主義援助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標誌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53] 

中國經濟

古代中國有着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週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儘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佈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普遍認為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繫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

中國文化

中國語言文字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中國的官方語言。漢字是中國人感受最親切的文字,是中國的國粹。
甲骨文 甲骨文
現代漢語有標準語(普通話國語)和方言之分。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2000年10月3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
漢語方言通常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各方言區內又分佈着若干次方言和許多種土語。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北方方言分為北方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四個次方言。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使用的漢字是從古文字逐漸演變而來。漢字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自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對現行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總表》《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等標準。2000年10月31日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規範漢字為國家通用文字。規範漢字是指經過整理簡化的字和未經整理簡化的傳承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21個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先後為壯、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納西、侗、佤、黎等民族制訂了文字方案。
從文字的體系和字母的形式來看,中國的文字有意音文字、音節文字、字母文字體系和古印度字母、回鶻文字母、阿拉伯字母、方塊形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形式等。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公佈《漢語拼音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的工具。《漢語拼音方案》也是拼寫中國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獻等的國際標準。

中國禮制

孔子與孔廟 孔子與孔廟
儒教傳統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行笄禮,為成人之道。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日本近代以來稱之為成人式。
中國遵循婚禮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納采就是求婚,問名為請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納吉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適,納徵為交納彩禮,請期為確定迎親日期,親迎為迎接新娘。
中國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主要表現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禮節。辦喪禮的時間越長,越能表現家人對死者的敬重和愛意。在古時代,在葬禮過後還需守一百天的哀悼期,並且在接下來的一到三年內,家中的人都不可嫁娶。
根據儒教經典,漢人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

中國文學

從先秦始,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説、民國雜文,描繪了中華古代文學史的燦爛。
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中國音樂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自新石器時代中國就出現了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包括了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類別。中國傳統音樂有鮮明的特色。常用的樂器有箏、琴、簫等,音律以宮、商、角、徵、羽五音為基礎。
中國傳統舞蹈有着悠久的歷史,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而且和武術、雜技、戲曲有着密切關係。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舞台藝術,綜合了唱唸做打等多種表演方式,包括了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秦腔、評劇、粵劇、越劇、崑曲、黃梅戲、潮劇、晉劇、花鼓戲等多個劇種。

中國繪畫

松鶴圖 松鶴圖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千里江山圖

中國科技

中國是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有着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科技傳統。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了諸多發明創造,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冶金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
一些由中國先於其他國家發明的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地震儀算盤(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牙刷馬鐙絲綢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釣竿扇子船塢投石機等等。
進入近代社會以後,中國學習西方文明,科學研究不斷髮展。2003年開始的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發射標誌着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中國社會

中國宗教

道教創始人—老子 道教創始人—老子
一般認為,道教是中國本土創立的宗教。春秋時期(約公元前六世紀),老子創立道家,戰國以後又產生了神仙家,秦漢時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礎上,吸收陰陽家、墨家、儒家諸家思想,先後興起方仙道、黃老道,經過長期發展,到東漢,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釋迦摩尼 釋迦摩尼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遣使赴天竺求經,史稱“永平求法”,自此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亂,人民開始廣泛尋求精神信仰,自此佛教得到大興起,但深受當時的玄學影響。由於儒傢俱有的包容性,加之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以及相互的影響,形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宗教信仰傳統。
回教禮拜 回教禮拜
中國伊斯蘭教起源於穆罕默德的叔父帶領使團出使中國,並且修建了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懷聖寺。宋朝時期,中國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貿易,也在朝廷中逐漸有了影響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鄭和、帶領設計和修建汗八里(今為北京)的也黑迭兒丁等。明朝時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後代在語言、姓名及習俗方面融入了中國社會, 同時南京也成為了重要的伊斯蘭教學習中心。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羣主要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個民族
中國基督徒 中國基督徒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早,唐代時景教傳入,到元、明,天主教傳入中國,伴隨天主教傳入的還有西方科技,這些宗教傳入中國後為適應儒家社會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羅馬教廷禁止中國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間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國活動,1840年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並先後在大清帝國和中華民國開辦了一些教育、醫療等事業。

中國服飾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唐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紀中葉)這近4000年中,以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傳統服裝的服裝體系。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以儒教聖經《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體現了漢族千年不變的民族特色,並通過周禮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
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佈法律效仿華夏的冠服制度。直到清軍入關後的1645年,多爾袞下達剃髮令,要求所有人民必須剃髮易服,因此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漢族男子基本上改用了在原滿族服飾的基礎上經過改良後的服飾,辛亥革命後,曾有一段時間男人流行孫中山從南洋華人改制中山裝而女人則流行穿着源自滿族服飾的旗袍,現代中國人的衣着逐漸與西方國家趨同。復興漢服在近些年來也成為新一代恢復傳統的漢民族的一項運動。同時,中國各個少數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

中國節日

中國主要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日期
農曆正月初一
農曆正月十五
頭牙(農曆二月初二)
清明節前一天
節氣清明
農曆五月初五
農曆七月初七
農曆七月十五
農曆八月十五
農曆九月九
節氣冬至
農曆臘月初八
農曆臘月十六
農曆臘月廿四
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

中國飲食

中國是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是造酒的古國。
先秦時期出現了曲法釀酒;漢代以後發展了制曲技術;東漢引進了葡萄酒;宋代出現了藥酒;元代、明代出現從阿拉伯傳入的蒸餾法釀製的燒酒。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酒不但用於祭祀、會盟、祝捷等公務活動,還用於民間的喜喪禮儀、歡聚迎送等場合。
中國菜已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風味的地方菜系所組成。著名的菜系有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等等。中國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塊宜食的尺寸,固體食物使用筷子進食。

中國民族

1.漢族 2.滿族 3.朝鮮族 4.赫哲族 5.蒙古族 6.達斡爾族 7.鄂温克族 8.鄂倫春族 9.回族 10.東鄉族 11.土族 12.撒拉族 13.保安族 14.裕固族 15.維吾爾族 16.哈薩克族 17.柯爾克孜族 18.錫伯族 19.塔吉克族 20.烏孜別克族 21.俄羅斯族 22.塔塔爾族 23.藏族 24.門巴族 25.珞巴族 26.羌族 27.彝族 28.白族 29.哈尼族 30.傣族 31.傈僳族 32.佤族 33.拉祜族 34.納西族 35.景頗族 36.布朗族 37.阿昌族 38.普米族 39.怒族 40.德昂族 41.獨龍族 42.基諾族 43.苗族 44.布依族 45.侗族 46.水族 47.仡佬族 48.壯族 49.瑤族 50.仫佬族 51.毛南族 52.京族 53.土家族 54.黎族 55.畬族 56.高山族.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