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提線木偶

(線牽木偶)

鎖定
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閩南俗稱嘉禮,又名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表演時,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乃流行於閩南方言區的古老珍稀的傳統戲劇劇種,數百年形成了一套穩定而完整的演出規制和700餘出傳統劇目。
中文名
提線木偶
簡    介
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
藝術特色
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
屬    性
木偶戲
方    法
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

提線木偶表演介紹

提線木偶戲劇介紹

被讚譽為“讓木偶活起來”的福建提線木偶戲,即“嘉禮”戲,又稱“加禮”戲,古稱“懸絲傀儡”,又名線戲。 “嘉禮”、“加禮”,意即隆重的殯婚嘉會中的大禮。福建地區每逢民間婚嫁、壽辰、嬰兒週歲、新建屋廈奠基上樑或落成、迎神賽會、謝天酬願,都必須演提線木偶戲以示大禮。因此,泉州自古以來便稱提線木偶戲為“嘉禮”戲、“加禮”戲。此戲目前在福建地區仍然很興盛!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都保留得較為完好。
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
在全國各類木偶戲中,福建提線木偶戲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戲種,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將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調及南鼓(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
福建提線木偶形象結構完整,製作精美,尤其是木偶頭的雕刻、粉彩工藝,獨具匠心,巧奪天工,泉州木偶頭輪廓清晰,線條洗練,繼承了唐宋雕刻、繪畫風格,當代木偶頭製作,在師承的傳統技藝基礎上,更側重於誇張與變形,尤為強調性格化和表現力,乃馳名中外的傳統工藝珍品。
泉州提線木偶形象,一般都繫有16條以上,甚至多達30餘條纖細懸絲,線條繁多,操弄複雜,與我國多數傳統木偶戲相比,技巧表演難度最高。

提線木偶歷史背景

據傳,唐末王審知入閩在今福州稱王時,大建宮院,由中州聘請不少名士學子,並攜帶傀儡戲具,置於宮中以供娛樂,傀儡戲隨之傳入泉州,故“嘉禮戲”的道白有中州音。
提線木偶 提線木偶
到了宋代,“嘉禮戲”已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的泉州傀儡戲,進一步與民俗儀式結合起來,得到較大發展。明代泉州李廷機曾為木偶戲撰聯:"頃刻驅馳千里外,古今事業一宵中。"可見當時木偶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具備了表現縱橫千里、包容古今的功力。到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泉州的“嘉禮”戲已經十分成熟,脱離了屬於片斷、雜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形成規範的劇本體系,能夠演規模宏大且細緻複雜的歷史戲了。雖然形象只有固定的36個,但行當已分生、旦、北、雜四大類,可演42部大戲,如傳統連台本《目連救母》可演七天七夜。
清末民初,泉州一帶有50多個木偶戲班遍佈城鄉。泉州東嶽廟、關帝廟、元妙觀、城隍廟等"四大廟",均有固定戲班為祈天酬神專門演出。號稱"嘉禮才子"的林承池曾與文人楊秀眉創作了《説岳》、《水滸》等連本戲,從而把木偶戲脱出僅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林承池、連天章等人,還創造和改進了不少表演藝術技巧,如拔劍、插劍、弄蛇、傘舞、織布、弄鈸等,大大豐富了提線木偶戲的表演藝術。
千年來,泉州傀儡不僅成為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戲曲藝術。

提線木偶藝術特色

歷經千年不間斷傳承與積累,泉州傀儡戲至今保存七百餘出傳統劇目和由三百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包括“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並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和精美絕倫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在泉州傀儡戲傳統劇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區民間婚喪喜慶及民間信仰、習俗的內容。保存着“古河洛語”與閩南方言俚語的語詞、語彙、古讀音。並且也保存着許多宋元南戲的劇目、音樂、演劇方法、演出形態等珍貴資料。因而,對"閩南文化學"、"閩南方言學"與"宋元南戲學"等,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已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提線木偶傳承價值

由於泉州與台灣及東南亞地區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等關係,泉州傀儡戲於明末清初即開始向台灣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流播,並在當地生根開花。為傳播閩南方言、文化,延續民族文化傳承,溝通海峽兩岸同胞及東南亞各國僑胞感情,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發揮了重要的橋樑作用。

提線木偶泉州懸絲傀儡

泉州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源於秦漢。據文獻記載,至遲於唐未五代已在泉州及周邊地區流行。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以至當代,傳承不輟。至今保存700餘出傳統劇目和由300餘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含“壓腳鼓”、“鉦鑼”等古稀樂器及相應的演奏技法)。同時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規範的操線功夫(傳統基本線規),以及獨具特色的偶頭雕刻,偶像造型藝術與製作工藝。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統劇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閩南語系地區的民間信仰及婚喪喜慶等習俗內容。保存着大量“古河洛話”與閩南方言的語法、詞彙及古讀音。保存着許多宋元南戲劇目、音樂、表演形態等方面的珍貴資料,具有多學科研究價值。千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不但與閩南方言區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禮俗相伴共生。而且從明代開始,即向台灣省和東南亞一帶華人華僑聚居地流播。

提線木偶泉州形象

在全國各類木偶戲中,泉州提線木偶戲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劇種音樂“傀儡調”的戲種,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將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調及南鼓(壓腳鼓)、鉦鑼等古樂器。

提線木偶泉州劇團

泉州提線木偶戲主要傳承者——泉州市木偶劇團創建於1952年。建團以來,相繼創作排演了大批劇節目,足跡幾乎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海峽兩岸、以及世界五大洲的近50個國家和地區。所創作演出的神話劇《水漫金山》、兒童劇《慶豐收》,赴羅馬尼亞“第二屆國際木偶聯歡節”獲集體二等獎(一等獎缺)和銀質獎章;神話劇《火焰山》、童話劇《千桃巖》晉京參加“慶祝建國三十週年獻禮演出”,分別榮獲演出一等獎、創作演出三等獎;童話劇《讒貓》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觀摩會演”,榮獲文化部獎勵;神話劇《太極圖》參加“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展演”榮獲“木偶劇革新獎”,並應調赴京參加“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神話劇《劈山救母》,小戲《馴猴》、《鍾馗醉酒》、《獅子舞》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獲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獎勵。國際著名木偶大師黃奕缺榮獲文化部“特別榮譽獎”及福建省“百花文藝一等獎”;童話劇《小黑·小金落難記》榮獲“福建省第二十一屆戲劇會演”演出獎等多項獎勵;現代戲《赴宴鬥鳩山》、歌舞劇《元宵樂》、童話劇《千桃巖》赴“克羅地亞第32屆國際木偶比賽”,榮獲最高獎——集體特別獎。並獲斯洛文尼亞“馬裏博爾藝術節獎”。2002年創作演出《古藝新姿活傀儡》,榮獲“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及木偶表演、木偶製作兩個單項獎。2003年創作演出大型古典諷刺喜劇《欽差大臣》榮獲“金獅獎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比賽”劇目金獎、編劇獎、導演獎、造型設計獎及3個表演獎。2004年《欽差大臣》入選“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並榮獲“第十一屆文華新劇目獎”及“文華集體表演獎”、“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此後,《欽差大臣》入選“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劇目”、“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劇目”。2009年10月神話劇《火焰山》榮獲文化部首屆“國家優秀保留劇目大獎”。除此之外,該團還多次進京參加全國會演、調演、獻演活動及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春節聯歡晚會”等重大藝術活動。同時,150餘次出訪世界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多次在國際藝術節及比賽中獲得殊榮。2005年應邀在聯合國總部舉辦“2005聯合國中國春節文藝晚會”。2007年奉調赴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參加“聯合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2008年8月8日,泉州市木偶劇團在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文藝演出上,向全球40多億電視觀眾展示了中國提線木偶戲的獨特風采。2009年10月應邀赴世界著名藝術殿堂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為“古今迴響中國藝術節”作開幕式場演出。2009年11月赴比利時國家劇院參加“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演出。2009年11月榮獲中國人民對外友協“人民友誼貢獻獎”。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我國不間斷傳承史最長,文化積澱、藝術積累最為豐厚的傀儡戲種。也是我國懸絲傀儡藝術的珍稀範本和不爭代表。2002年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泉州提線木偶戲同崑曲等10個項目,被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泉州市木偶劇團,被聯合國南南合作網示範基地授予“聯合國南南合作網木偶藝術項目示範基地”。2005年10月泉州市木偶劇團被國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獲文化部“文化遺產日”獎。2008年11月被福建省文化廳授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範點”稱號及“第三批福建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稱號。2009年1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UNIMA)中國中心、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授予“藝術交流實驗基地”。

提線木偶瀕臨失傳遺產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又名“吊線子戲”,是古老珍稀戲種。江西興國提線木偶所演劇目既有從民間説唱本和傳説故事改編的,也有來源於元曲及明清雜劇的,內容十分豐富。這裏的木偶戲班一般7人左右,演出時台前一至二人操作,連説帶唱,後台三五人伴奏,其中操作木偶者還能根據劇中人物分別喬裝男女老幼角色,可謂一身多能。但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隨着時間的流逝,已漸漸淡出觀眾的視野。

提線木偶淵源

據傳,提線木偶戲起源於公元前180年,當時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白登城,他的軍師陳平出謀劃策,用木頭製作成人的模樣,在東、西、南城門唱木偶戲,敵方全部集中在東、西、南城門看戲,只有北門空虛,沒有防守。所以,漢高祖從北門逃脱,俗有“陳平先師做傀儡,漢旨天下保萬民”之説。
“興國縣的提線木偶,主要流行於均村、永豐、隆坪、社富、樟木、梅窖等鄉鎮。”興國縣文化館館長肖遠明説。現存提線木偶劇目劇本文學性強,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台詞詼諧風趣,唱詞婉轉優美、富有變化。不僅如此,興國提線木偶形象完整、製作精美、神韻含蓄、栩栩如生,堪稱民間工藝珍品。興國的提線木偶一般都是額頭天庭飽滿、下頜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鼻頭渾圓、嘴唇小巧、温柔秀麗、楚楚動人。提線木偶臉譜在設計上也頗具匠心,如旦角多用平眉,線條圓熟,給人以柔和、飄灑之感。武角多為“縱眉子”,呈倒八字形,線條簡練、筆鋒遒勁,給人以英武果斷之感。線偶的系線根據角色的不同,為5到12根不等,甚至有多到20餘根的。通過藝人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讓人眼花繚亂,讚歎不已。

提線木偶困境

看提線木偶戲曾經是興國人民十分喜愛的文化娛樂活動,但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觀賞興國提線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由於受眾的萎縮,最近10多年來,各提線木偶戲班的經濟效益差,演出次數越來越少,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人更是難找,從而使提線木偶演員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現有的線戲藝人逐漸步入古稀之年,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尤其是一些木偶製作技藝和演出技法瀕臨失傳。
目前,興國縣經常能開展活動的提線木偶戲班僅存七八個,每支隊伍6至8人,每年平均演出100場左右,不及原來高峯時期的一半,演出時間也基本集中在春節期間。楊振銓是興國縣均村鄉石溪村木偶戲團的骨幹,今年已經72歲了,不僅帶了徒弟,還有了徒孫。可是最近幾年徒孫都外出務工去了,戲班人手不夠,外出表演時經常要到別的村子請人。

提線木偶出路

提線木偶戲是極富文化傳統特色的戲種,在當地有着較大影響。做好興國提線木偶戲的保護傳承工作,顯得十分迫切而重要。
為此,近年來,興國縣採取了靜態和動態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對這一民間文藝進行保護傳承。一是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對興國提線木偶戲進行研究、蒐集與整理,並出版相關書籍,拍攝電視專題片以及相關音像資料,並深入調研論證,從選題、表演技巧、傳承發展等環節,分別制定有關標準。現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劇本60餘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訓基地,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培訓班,建立以師帶徒的人才培養機制,現已舉辦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培訓班3期。三是繼續舉辦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和民俗調演,投入10萬多元舉行了首屆全縣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比賽。四是成立由縣文化局領導、企業負責人、專家組成的提線木偶民間傳統戲劇保護領導小組,組建了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制定了興國提線木偶傳統戲劇協會章程。現已投入6萬餘元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線木偶戲班6個。

提線木偶國外戲劇

提線木偶
亦作string puppet。
從上空提線操縱或藉縛在控制器上的細線而操縱的木偶形體。在簡單的提線木偶中,腿、手、肩和耳以及脊骨底部各縛繩一根。某些提線木偶幾乎能模仿人和動物的所有動作。該類型木偶直到19世紀中葉才得到充分發展,但用鐵棒替代細繩來操縱的原始活動木偶仍殘留在西西里島等處。根據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演出的提線木偶歌劇在18世紀極其風行。

提線木偶福鼎戲劇

福鼎提線木偶戲是用木偶來表演歷史故事和傳統演義的戲劇,是閩浙地區傳統戲的一種。2008年8月,福鼎提線木偶戲列入福鼎市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5月,福鼎提線木偶戲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