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清朝

(中國歷史朝代)

鎖定
清朝(1616年 [1]  [281]  或1644年 [280]  —1911年 [280-281]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 [3]  ,初稱後金 [269-270] 努爾哈赤建國起,總計296年。 [4-5] 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 [6] 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7-8]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國, [9]  建元天命,國號金,或稱後金,羣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90]  自尊為天命皇帝。 [273]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10-11]  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後20年時間裏,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12]  康熙時期統一台灣,完成全國統一。 [13-14]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強盛。 [15-17]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多次遭外國列強入侵。為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先後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37-138]  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18-19]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全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葱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羣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最高峯。 [20]  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密集的商業城市,全國出現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佔世界總人口的近一半。 [21] 
中文名
清朝
外文名
Qing Dynasty
別    名
大清國
滿洲國 [274] 
皇清 [277] 
聖清 [277] 
中華大清國 [278] 
時間範圍
1616年 至 1911年(一説1644年至1911年) [2]  [280-281] 
帝    王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都    城
北京(1644年以前在盛京)
語 言
漢語滿語蒙語藏語
貨 幣
銀子銀元銅板銅錢
開創者
皇太極(努爾哈赤實際奠基)
國    旗
黃龍旗(1889-1912)
中樞機構
軍機處、內閣、六部
軍事制度
八旗制度、綠營、清末新軍
歷史貢獻
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中國版圖、奠定中國人口大國基礎
主要城市
盛京承德江寧蘇州西安成都廣州、伊犁、喇薩、烏里雅蘇台
國    歌
鞏金甌
人口數量
4.36 億(1851年)
主要民族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
疆域面積
1316萬平方公里(1820年;1790年代含羈縻地達1470萬平方公里)
監察機構
都察院

清朝國號

1605年努爾哈赤第一次稱“建州國”,也第一次稱“國王”;次年進號“昆都侖汗”(恭敬汗)。 [22]  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國號大金,或稱後金,自詡為“北朝”。 [9]  [275]  清一代自認為滿洲國。 [274]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23]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 [24]  。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 [24]  。也有以“五德説”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25]  。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藉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26]  清史學者刁書仁認為,“清”與“金”字為轉音,實際上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 [27]  松村潤認為這個國號是漢文的,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鑑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滿文寫法daicing只是漢字音譯。這是在跟明朝對比的思想下制定國號的。 [276] 
康熙年間簽署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尤其是清中葉以後,“中國”或“中華”作為與“大清國”含義相同並可互換的另一個主權國家國名,更是直接與China等詞對應,與西方列國在表面對等的主權條約國意義上使用,並得到各種國際條約的中外對照本之習慣性運用與“承認”。《清實錄》也將清朝明確表述為“中國”,這表明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即清朝已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併成為一種自覺的常態。 [275] 

清朝歷史

主詞條:清朝歷史

清朝開基立業

努爾哈赤畫像 努爾哈赤畫像
傳説滿洲起源於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裏山下。 [28-29]  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30]  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31]  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衞指揮使, [32]  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正統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正統七年(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衞,合稱“建州三衞”。 [32]  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33]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努爾哈赤生於建州左衞(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努爾哈赤的父祖有多人受明廷冊封,其本人亦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時,他採松子、挖人蔘到撫順馬市售賣。後投明遼東守將李成梁,“每戰必先登,屢立戰功,成梁厚待之。”他對遼東漢區有較深瞭解,受漢文化一定影響。萬曆十一年(1583年)初,明軍襲擊古勒寨阿台駐地時,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 [34]  [182]  努爾哈赤從朝廷得到的補償是: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以及被任命為建州都督、建州左衞都指揮使。同年,努爾哈赤以祖、父所遺之13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183]  他打着替明廷戡亂的旗號,從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女真5部。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 [184]  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 [185]  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 [186]  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187]  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建立佛阿拉城,開始成為女真人政治、軍事中心。 [197]  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部落完顏部,至此統一建州女真。六月,努爾哈赤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
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與李成梁重新建立起關係。是年9月,在李成梁的保舉推薦下,明廷正式晉封努爾哈赤為建州左衞都督僉事龍虎將軍,成為建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283]  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爾哈赤開始揮師向東,攻取鴨綠江路。萬曆二十年(1592年)2月,日本進攻朝鮮發動“壬辰倭亂”,努爾哈赤請求明廷派他去朝鮮攻打日本。雖未獲準,但他卻贏得了明廷的信任。此後,努爾哈赤便以“保境安民”為由,對於不受自己節制的女真部落不停地進行討伐和征剿。同年,努爾哈赤髮妻佟佳·哈哈納扎青去世,努爾哈赤改回原名。到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鮮的6年間,清廷不斷將遼東的兵力調往朝鮮打日本,無暇顧及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而努爾哈赤則抓住這一發展良機,採取兩面政策,攻打松花江(海西江)流域的海西女真。
因為海西女真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女真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古勒山之戰中,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九部聯軍,陣斬布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佔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189]  是年末,又相繼征服珠舍里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597年,蒙古明安貝勒把女兒嫁給35歲的努爾哈赤,表示臣服於努爾哈赤。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女真,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努爾哈赤從佛阿拉城遷都到赫圖阿拉。這是他從11歲離家後,第一次以一個王者的身份重歸故里。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停止向明廷進貢。明封閉互市二年,使女真大量馬匹無處可買,殃及人蔘也買不出去,爛掉三十餘萬斤。為應對明廷封鎖,努爾哈赤苦心研究出曬乾法,使人蔘得以保存,價格倍增。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建州攻佔烏拉城,烏拉滅亡。對外擴張的同時,努爾哈赤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 [188]  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33]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努爾哈赤為建國做準備的最後一年。他最後一次派使臣赴京朝拜,表示對明廷的忠誠,並把孔子請到遼東,興建佛寺道觀文廟等七大廟宇,三年後全部竣工。
滿洲八旗之鑲黃旗 滿洲八旗之鑲黃旗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 [9]  羣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90]  自尊為天命皇帝。帝業由清太祖開創,所以清史中尊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273]  後金國是滿族先人繼創建渤海國金國之後建立的第三個地方自治政權。 [282]  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 [191]  天命四年(1619年),明軍集結全國精鋭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 [192]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一帶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 [193]  自此,明朝在東北的統治開始瓦解。又滅亡葉赫,至此海西女真被統一。 [194] 
努爾哈赤建國時,東海“野人”還有一些部落未被征服。天命二年(1617年),努爾哈赤派兵四百,收撫沿海及海島諸部。天命三年(1618年),虎爾哈部首領率部眾一百户來降,努爾哈赤厚予賞賜。未降各部相繼來附。各部俘降人户,均被編入八旗。投附的部落,仍居原地,向後金納貢。《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四年(1619年)的情形説:“從明國以東到海濱,朝鮮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語的諸國(部),在那年都平定了。”(《滿文老檔》太祖朝卷十三)努爾哈赤征服女真諸部,得以全力來攻打明朝。 [267] 
後金在薩爾滸之戰後連下開原鐵嶺 [33]  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遼陽 [195]  幾年間席捲遼東七十餘城。 [35]  同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 [36]  緊接着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196]  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的寧遠之戰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 [37] 

清朝建立大清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建元“天聰”,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皇太極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33] 
對內,皇太極順應歷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繼位後頒佈《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佈“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户為民”政策, [198]  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 [208]  漢民由農奴恢復為民户,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一改其父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為自己“南面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剷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 [205-207]  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制,設內三院 [202]  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 [212-213] 
對外,皇太極興兵攻打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嶽託、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 [199]  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 [38]  [200]  皇太極也繼續實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天聰三年(1629年)至次年,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施反間計除掉了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林丹汗是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後金一方面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後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面積極準備大舉進攻。 [201]  [204]  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玉璽歸降後金。 [203]  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211] 
瀋陽故宮大政殿 瀋陽故宮大政殿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崇德元年(1636年)5月,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 [11]  改年號為“崇德”, [39]  尊為“寬温仁聖皇帝”。 [210]  同年,派兵攻打朝鮮。崇德二年(1637年),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盛京(瀋陽)為人質,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33]  皇太極稱帝時,黑龍江流域還有一些從事漁獵的部落,虎爾哈、瓦爾喀、索倫、達斡爾等散處在山河之間。早在天聰八年(1634年),精奇里江畔的達斡爾人巴爾達齊率部歸附後金。崇德四年(1639年),清朝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敗博木博果爾兵,攻克雅克薩城。崇德六年(1641年),又派錫特庫等出兵追擊,博木博果爾在奇洛台(赤塔附近)被擒。索倫編入八旗,稱為“新滿洲”。在此期間,清兵又先後征服烏札拉、尼滿、阿庫裏等部。原來被稱為東海女真的部落均歸於清朝統治。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後,隨即派遣使臣去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處議和。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車臣汗派遣衞徵喇嘛等六人,從者一百五十六人到盛京,叩見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土謝圖汗、車臣汗、札薩克圖汗均遣使來清朝貢,並規定此後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駝一隻,稱為“九白之貢”。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為清朝的藩部。 [268]  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松錦之戰。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着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209]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改元“順治”,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40] 

清朝統一全國

山海關關城 山海關關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41]  遣使向多爾袞乞師討伐李自成。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 [218]  李自成退出京師。 [219]  五月二日,清軍進佔京師。 [220]  多爾袞奏請福臨遷都京師。 [221]  十月初一,在多爾袞率領的諸王以及滿、漢大臣的勸進下,順治帝福臨在南郊天壇祭天,然後再次即皇帝位於皇極門(今太和門),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222]  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40]  [223]  此舉標誌着清王朝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後,南下剿滅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42]  。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 [43]  削平羣雄、統一中國成為清朝統治者的新任務。
多爾袞 多爾袞
順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 [214]  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接着清軍立刻南下江南,攻滅南明弘光政權。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佔揚州。 [215]  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 [224]  於蕪湖擒獲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權滅亡。 [216]  弘光政權被消滅後,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為徵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浙、閩。 [226]  朱以海逃亡海上,魯王政權亡。操縱隆武政權鄭芝龍秘密降清。隆武帝朱聿鍵逃往江西汀州,清軍俘殺朱聿鍵,隆武政權亡,福建平定。 [227] 
當清軍佔領北京,開始向大順軍進攻時,張獻忠於當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控制四川。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擊敗漢中農民軍, [225]  於十一月入川。後張獻忠被殺。接着,清軍分兵出擊,連破大西軍營130餘處,殺傷數萬人,佔領四川,大西政權亡。 [228]  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轉入雲、貴地區繼續抗清。同時,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餘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 [44]  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昆明, [217]  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徹底滅亡。 [43] 
清廷穩定之後,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 [230]  順治帝提前親政。 [231]  為加強皇權,順治帝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採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29] 

清朝步入盛世

康熙帝玄燁 康熙帝玄燁
1661年,康熙帝玄燁即位。康熙初年,由滿族的四位大臣輔政。 [154]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權的大臣鰲拜,親理朝政。 [155]  因為三藩割據嚴重影響國家統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 [45]  [141-142]  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143]  平定三藩之亂後,將台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140]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與大陸歸為一統。 [139]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愛琿,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捲土重來,再次佔領雅克薩城。清軍擊敗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朝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 [47]  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均為中國的領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 [148]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 [149]  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爾喀與內蒙古的王公們會聚於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此次會盟標誌着喀爾喀三部歸順清朝。 [152]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親征, [150]  昭莫多之戰,清軍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 [151]  康熙時期,清朝將喀爾喀蒙古併入版圖,為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奠定基礎。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康熙帝親政後,着手強化皇權。他一方面勤於政務,舉行御門聽政 [144]  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145]  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皇權。而且着手整頓吏治,恢復了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康熙帝還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 [147]  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46]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税, [146]  即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丁税額數便固定下來了,實現了地丁合一
康熙時期,康熙帝重視籠絡漢人。康熙帝明確宣佈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康熙帝曾舉辦博學鴻儒科,並去江寧祭拜明太祖孝陵,親臨曲阜拜謁孔廟 [153]  康熙帝還大興文治,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數理精藴》《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峯。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清朝承前啓後

主詞條:清世宗改革
清世宗雍正帝 清世宗雍正帝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鬆弛,貪污腐敗,已然成風。 [48]  為此雍正帝訓諭各級文武官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 [172]  雍正朝進行一系列政策,繼續強化專制主義君主權力。完善密摺制度,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密摺。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奏筆錄。 [179]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着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180]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 [173-174]  雍正帝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取得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175]  為此清朝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邊界。 [176]  1729年,雍正帝以傅爾丹嶽鍾琪兵分兩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 [177]  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 [178]  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勤政親賢”殿 “勤政親賢”殿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促進農業生產,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併徵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徵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181]  之後,人口急劇增長。雍正帝廢除了賤籍,於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開豁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户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户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雍正帝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清朝全盛極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後世界的浪潮。
乾隆帝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調動三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大金川 [156-157]  十四年(1749年),清軍進逼莎羅奔老巢勒烏圍,莎羅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清政府最終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 [161-163]  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164-165]  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鞏固中國西北邊防、開發邊陲作出了貢獻。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脱沙俄的統治,踏上了迴歸祖國的征途。 [166-167]  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故土。土爾扈特部迴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
乾隆中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面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耕地面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税總收入的兩倍。乾隆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糧食產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由於興修了農田水利,並且採取了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168]  乾隆帝十分重視文化,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廣泛徵集圖書,不斷頒佈求書諭旨。完成了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志》, [170]  他又下令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等。 [171]  從1772年開始,清政府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經十年編成,系統地整理和保護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然而乾隆帝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燬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 [50]  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庫銀長期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文化事業也很發達。時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康乾盛世”進入了全盛時期。 [169] 
烏什酋長獻城降圖 烏什酋長獻城降圖
乾隆朝晚期,安南阮氏對宗藩體制發起了挑戰, [158]  清朝與安南之間爆發戰爭,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君主。 [159-160]  清朝還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51]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 [52-53]  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54]  到18世紀末,清朝鼎盛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 [55-56] 

清朝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帝在執政中期以後,逐漸好大喜功,乾隆帝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57]  政治日漸腐敗 [58]  。乾隆帝晚年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乾隆中葉以後、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與啼飢號寒、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預示着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後,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240]  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起義 [239]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義爆發, [238]  至嘉慶元年(1796年)底平定。 [236]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爆發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235]  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九年(1804年),歷時九載, [237]  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道光帝 道光帝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 [234]  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 [57]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 [232]  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 [241]  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 [242]  “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帝被迫下詔罪已。 [243]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同時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232] 
道光帝即位後,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鋭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59]  。道光帝即位之初,也頗思勵精圖治,振衰除弊。對漕運鹽政實行改革。以海運代替河運,既解決了漕運的困難,又節省了開支。行票鹽制,使兩淮鹽政“弊肅風清”。解除對部分礦藏開採的封禁,主張使天地自然之利還之天下。整頓吏治,扼制奢靡之風。 [233]  特別是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此後新疆地區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同時清朝開展了嚴禁毒品鴉片的鬥爭。但列強的肆意對抗和清朝的腐敗政治,使禁令形同具文,鴉片的泛濫,仍給中國造成嚴重危害。 [233]  同時,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 [60]  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西方的勢力已逐步深入,中國受到外國的侵略越來越迫近。

清朝外患內憂

洪秀全 洪秀全
由於吏治的腐敗,導致海關走私嚴重,鴉片貿易猖獗, [61]  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佈禁煙。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啓了中國近代史 [62]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併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捻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雲南回變為主。 [59]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去世,第四子奕詝繼位,年號咸豐。咸豐帝即位後,面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1851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稱天王。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改稱“天京”。太平天國以反對清朝封建統治與外國侵略為革命宗旨。太平天國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頒行曆法,制定經濟制度,製造錢幣,印刷書籍等。 [246]  並且發動兩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後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紛紛組織湘軍淮軍抵抗太平天國。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咸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 [244]  肅順掌權後,協助咸豐帝“申國法”以治積弊,鋭行誅譴。 [247]  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245]  建議鑄大錢以解決財政困難,削減八旗俸餉,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247]  同時,咸豐帝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244] 
圓明園遺址 圓明園遺址
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法國藉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咸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咸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咸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英法聯軍進攻北塘,咸豐帝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英法聯軍攻佔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咸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里橋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咸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奕訢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244] 
俄國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主權和財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62] 

清朝改良中興

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
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病逝,六歲的幼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咸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贊襄政務,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后獲得實權。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面。1864年正月,曾國藩率領的清軍攻克鐘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 [279]  東捻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捻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捻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1862年到1878年間,左宗棠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並收回伊犁。被稱為洋務派的奕訢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鑑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63] 
洋務運動中的近代企業 洋務運動中的近代企業
19世紀60年代初期,洋務派在“自強”的旗號下,通過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開始創辦軍事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有:曾國藩創建的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開辦的第一個兵工廠。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槍炮炸藥和輪船。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生產輪船,分撥海軍和各省巡防緝私之用。洋務派先後共辦了二十幾個軍事工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的湖北槍炮廠。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所有權和生產管理權完全從屬於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濃厚的封建性;但軍事工業普遍採用僱傭勞動制度,因此也具有資本主義性。70年代以後,洋務派在“求富”旗號下,在繼續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創辦了一些和民用有關的工業。洋務派辦民用工業,主要是採取“官督商辦”形式,即招商投資入股,官方派人經營管理。此外還有“官辦”和“官商合辦”的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以及張之洞興辦的漢陽鐵廠。80年代開平礦務局還修建鐵路運煤,開創了中國鐵路運輸事業。民用工業資金主要來自社會的投入,工廠採用僱傭勞動制,生產目的是追求利潤,所以其性質是資本主義的;但由於封建官僚管理企業,他們把官場腐敗的作風也帶到企業中來,因此企業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
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系、現代郵政體系、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19世紀70年代中期,洋務派開始着手建立海軍。到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具規模。以後洋務派把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北洋海軍上。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成北洋艦隊,共有軍艦2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購買外國的。洋務派還建設旅順、威海衞軍港,作為北洋艦隊的基地。因為辦洋務事業的需要,洋務派創辦了一些新式學校,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從中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技術人才。同時,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學生出國留學,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和科學技術。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后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 [64]  。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內地的民變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

清朝帝國飄搖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 [251]  醇親王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被慈禧太后選定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252]  兩宮皇太后再次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慈禧獨攬大權。中法戰爭爆發後,慈禧以越事失機之由開去恭親王奕訢一切差使,同時罷黜五軍機大臣,安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機處及內閣。從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獨家天下。 [253] 
李鴻章 李鴻章
同治以後,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都把侵略的黑手伸進中國廣大邊疆地區,使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嚴重危機。美國早有侵佔中國台灣的野心。咸豐三年(1853),美國海軍艦隊竄到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迎頭痛擊,打走了美國侵略軍。日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侵略台灣。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赴台,部署防務。與日本訂立《台事專條》,以賠償白銀50萬兩作為日本撤兵的條件。英國在同治年間不斷派人進入中國雲南、西藏偵察。光緒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國的脅迫下,派李鴻章與英國代表威妥瑪在山東煙台簽訂《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與英國談判,劃定中國和哲孟雄(錫金)的邊界。光緒十九年(1893年),清廷與英國又訂立《藏印續約》,從此,英國勢力侵入了西藏。西北方面,同治四年(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乘中國新疆地區紛亂之機,率軍侵入喀什噶爾。面對同時發生在西北和東南的兩個危機,清廷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認為應大力加強海防,但他卻以“海防、西征,力難兼顧”為由,主張放棄新疆。陝甘總督左宗棠則力主收復新疆,清廷接受了收復新疆的主張,於光緒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清軍進入新疆,收復了北疆大部分領土。光緒四年(1878年)1月,清軍最後收復和田。至此,只有伊犁地區還在沙俄侵略者手中。 [258] 
1883年,清朝和法國為越南安南)主權爆發中法戰爭。從1884年1月到4月,法國先後派全副武裝的軍艦8艦次,闖到閩、台海岸,在福州、廈門和基隆港口遊弋示威。1885年,面對嚴峻形勢,曾任廣西提督的老將馮子材奉命以幫辦廣西軍務的名義奔赴鎮南關,鎮南關之戰取得勝利,法軍倉皇逃走。隨後,馮子材乘勝追擊,法軍佔領的諒山等地被陸續奪回,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失敗的消息傳回法國,引起資產階級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挑起對中國侵略戰爭的茹費裏內閣因此倒台。 [254]  清政府決定“乘勝即收”,《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中法新約》)在天津正式簽訂,中國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開放蒙自、龍州兩地與法國通商,法軍撤出基隆、澎湖,並撤銷對中國海面的封鎖。在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國侵佔台灣的戰爭以失敗告終。 [255]  清朝失去藩屬國越南,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台灣也宣佈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任命劉銘傳為首任台灣省巡撫。在台灣任職期間,劉銘傳修建鐵路,開煤礦,創辦電訊,改革郵政,發展航運事業,促進台灣貿易,發展教育事業,促進了台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台灣防務也日益鞏固。 [255]  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1885年,英國入侵緬甸,清朝駐英公使曾紀澤向英國抗議無效,隔年被迫簽訂《中英緬甸條約》,承認緬甸為英國所有。 [256-257]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
此時,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大增,1872年,日本強迫清朝藩國琉球改屬日本,清朝拒不承認,中日交惡。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中國的旅順、威海。1895年1月20日,日軍在榮成龍鬚島登陸,佔榮成。隨即分南北兩路向威海南幫炮台進行抄襲。30日,南幫炮台陷落。2月1日,日軍佔領威海衞城。此後,日軍水陸配合,攻擊劉公島和港內北洋艦隊。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等先後自殺殉國。17日,威海衞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覆滅。最後以清軍落敗而告終 [65] 
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及其附屬島嶼,失去藩屬國朝鮮。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 [65] 

清朝維新圖存

光緒帝 光緒帝
《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光緒帝痛定思痛,他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 [248] 
1898年,光緒帝與梁啓超康有為資產階級改良派領導發動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頒佈《明定國是》詔宣佈變法。 [248]  新政在政治方面:開放言路,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又下詔,凡院、部司員欲條陳意見,可以上書,通過本衙門的“堂官”代傳,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遞;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各省也要做相應精減;任用新人,維新派楊鋭劉光第譚嗣同都被光緒任命為“軍機衙門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在軍事方面:改用西洋軍事訓練;遣散老弱殘兵,削減軍餉須支,實行團練,裁減綠營,舉辦民兵;頒發興造槍炮特賞章程;籌設武備大學堂;武科停試弓箭騎劍,改試槍炮。經濟方面:設農工商總局;開墾荒地,提倡私人辦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築路採礦;全國設郵政局通郵;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文教方面:改革科舉制,設立新式學堂、譯書局、報館等。 [250]  但是戊戌變法遭到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的痛恨和反對,他們準備乘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到天津閲兵時舉行政變,以廢黜光緒帝。帝黨得知後,企圖拉攏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救護光緒帝,結果卻被袁世凱出賣。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台,隨即殺害策劃維新變法的“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通緝康有為和梁啓超,罷免維新官員,戊戌變法徹底失敗。 [249]  變法前後只持續了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65]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1896年,清廷為聯俄製日,簽訂《中俄密約》。列強在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後,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此時在華北冀魯地區爆發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欲藉此排外,暗中默許義和團,向十一國宣戰。為保華中華南,東南各行省總督巡撫,不服從清廷對外宣戰的敕命,發起東南自保,義和團事件引發西方列強的報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6月下旬清廷對八國聯軍宣戰後,清軍一再潰敗。北京被聯軍佔領,劫殺擄掠。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逃往西安,慈禧認為此禍乃義和團引起,遂頒佈剿滅義和團的命令。最終義和團運動在清軍與八國聯軍的聯合剿殺下失敗。1901年,清朝同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1904年,日俄兩國在東北的利益衝突爆發日俄戰爭,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清朝革命風潮

梁啓超 梁啓超
清朝於八國聯軍入侵之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啓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啓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立憲君主。而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主張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制。
孫文於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66]  ;1904年,黃興長沙成立的華興會;同年,蔡元培上海成立光復會。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了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 [66] 
三歲的宣統帝溥儀 三歲的宣統帝溥儀
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頒佈《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同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1908年11月,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
1911年5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兵。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中向革命軍施壓,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的形勢。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清朝王朝後續

丁巳復辟時的宣統帝溥儀 丁巳復辟時的宣統帝溥儀
清朝滅亡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清室成員得以繼續住在紫禁城中,宮廷內尊號、待遇、年號保持不變,保留太監、侍衞、宮女,保留內務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機構,依然稱孤道寡,封官賜諡,保持帝王氣派,與民國政府分庭抗禮,儼然國中之國,史稱“遜清小朝廷”。 [67] 
1917年6月,盤踞徐州的清朝將領張勳利用黎元洪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擁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復辟,史稱丁巳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 [68]  1924年11月5日,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但依舊被部分清朝遺老舊臣尊為皇帝,在北平什剎海、天津張園、靜園等居住地內依然繼續維持着的一個微型小朝廷,史稱“後遜清小朝廷”。 [69] 

清朝疆域

清朝領土範圍

1760年,平定準噶爾的清朝疆域達到極盛,東北與俄羅斯帝國分界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這條疆線直到鄂霍次克海庫頁島;正北與沙俄分界薩彥嶺、沙畢納依嶺、恰克圖與額爾古納河;西北與哈薩克汗國等西北藩屬國分界薩彥嶺、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西南與印度莫卧兒帝國、尼泊爾、不丹等國分界喜馬拉雅山至野人山;正南大致上與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分界相近,包含南坎江心坡及緬甸北部等地 [70-72]  ;東與日本、琉球分界日本海東海,與朝鮮王朝沿圖們江鴨綠江分界;清朝還領有台灣澎湖海南南海南海諸島(時稱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 [59] 
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清朝全盛時期地圖。

清朝行政區劃

  • 內地
清朝內地行政區劃
清朝內地行政區劃
直隸省、江蘇省、安徽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1884年(光緒十年)置新疆省,
1887年(光緒十三年)置福建台灣省,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置江淮省後旋即撤裁。
  • 土司
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肅等省設有土司,分為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長官司(長官為武職),與土府、土州、土縣(長官為文職)。土司的長官以當地各族頭人充任,可以世襲,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頒給印信,歸所在地方之督撫、駐紮大臣管轄。宣慰等司的長官隸屬於兵部、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隸屬於吏部。雍正年間,雲南、貴州、廣西等省的土司開始改行流官制,史稱改土歸流。光緒、宣統之際,趙爾豐出任川滇邊務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東部的宗也開始改土歸流 [73] 
  • 東北
東北為清朝龍興之地。入關後,以駐防八旗留守盛京瀋陽,並嚴禁內地漢人出關耕種。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三個相當於行省的將軍轄區: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專城副都統分駐各城,並管理各城的臨近地區。副都統下有總管統領各旗。在漢民聚居之處,置府、州、縣、廳,如同內地。居於黑龍江、嫩江中上游的巴爾虎、達斡爾索倫(鄂温克)、鄂倫春、錫伯等族,編入八旗,由布特哈總管、呼倫貝爾總管管轄。黑龍江、裏江下游及庫頁島的赫哲費雅喀、庫頁、奇楞等漁獵部落則分設姓長、鄉長,由三姓副都統管轄 [74]  。1907年改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為省。

清朝藩屬國

清朝藩屬國最多時有19個。早在皇太極、康熙時期就有朝鮮與琉球國。到乾隆時期擴充到東南亞地區的安南越南)、南掌(今老撾)、緬甸暹羅(今泰國)、柬埔寨蘭芳共和國(今加里曼丹島西部)以及呂宋、蘇祿(於西班牙統治菲律賓羣島後相繼消失);南亞地區有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拉達克(歸駐藏大臣管轄)等國;中亞地區有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與幹竺特等國。 [75] 
18世紀中葉,中亞西部的政局在激烈的動盪中重構,動盪的局勢波及帕米爾高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在統一新疆後,再次將中原王朝的疆域拓展到帕米爾高原。當清朝介入帕米爾地區後,在處理中亞事務時的政策取向,直接影響到中亞各國未來的命運以及該地區的政局。當時,中亞諸國的實力顯然無法與清朝對抗,而清朝在西北邊疆既要面對強鄰俄國,又要強化蒙古的藩部地位。如何處理和卓後裔問題,消除內部的隱患,隔絕哈薩克、布魯特各部,構建安全屏障成為清朝中亞政策的首要目標。在平準戰爭過程中及戰後,哈薩克、布魯特、浩罕汗國、塔什干、巴達克山等政權、部族均向清朝臣服,期望清朝的中亞政策能夠惠及自身。在帕米爾以西構建郡縣制、分封制等統治構想破滅後,清朝最終決定將中亞納入藩部系統,與中亞各部族互不干涉,“永守邊界”,保持睦鄰友好。

清朝政治

清朝中樞機關

  • 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議政王”與“議政大臣”集議諸事的一種議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當長的時間裏,為皇帝指揮下議處軍國大政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與八旗制度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密切相聯的。在清初權力很大,一旦決定事務連皇帝也不能改變,故而隨着皇權的集中被逐步削弱。1791年十月二十四日,乾隆帝下諭將其撤銷。 [76] 
  • 內閣
1631年,皇太極仿明制始設內三院。1644年五月初三,多爾袞進入北京後,諭“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與滿官一體辦事”。這樣,清廷定鼎燕京伊始,便全部承襲了明內閣等中央機構,原明官員也留任,與滿官一體辦事,中央政權機構迅速運轉起來。軍機處設立後,內閣的地位開始下降。
  • 南書房
1677年,康熙帝設立南書房,起初是為了與翰林院詞臣們研討學問,吟詩作畫而設。由於南書房“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 [77]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嚴密控制的一個核心機要機構,隨時承旨出詔行令,這使南書房“權勢日崇” [78]  。南書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同時將外朝內閣的某些職能移歸內廷,實施高度集權的重要步驟。
  • 軍機處
1729年,雍正帝為及時處理西北軍報始設軍機房,1732年改稱軍機處 [79]  。乾隆帝即位後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峯。直至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佈成立“責任內閣”,軍機處廢止。
軍機處內景 軍機處內景
  • 清朝責任內閣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佈廢除軍機處,實行內閣制,任命內閣總理大臣和諸大臣組成內閣。由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組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然而,由於內閣成員中過半數為皇族或滿人,又被稱為“皇族內閣”。該內閣在辛亥革命後倒台,由袁世凱組成的新內閣所取代。

清朝執行機關

六部(吏、户、禮、兵、刑、工)為清朝最高執行機關,各部長官稱尚書,副長官稱侍郎,入關以前尚書均由滿人擔任。1644年規定尚書及侍郎滿、漢各一。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五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都察院

清朝監察機關

清朝全國最高監察機關名為都察院。都察院負責糾劾各級衙門、官吏之奸貪劣跡,條陳政治民生之得失利弊,參加九卿議奏事議,會同刑部、大理寺審辦欽交大案及朝審、秋審,檢查註銷文書案卷和封駁事宜,以及稽察京師地方治安等事。 [80]  其所屬監察機構有:十五道、六科、宗室御史處、稽查內務府御史處、五城察院。其中的六科是清初仿明制,設吏、户、禮、兵、刑、工六科,掌勘察官府公事。初為獨立機構,至1723年始隸都察院。 [81] 

清朝選官制度

清朝品級制度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清朝刑律制度

1647年,《大清律例》編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襲《明律》的內容。後經康熙雍正兩朝屢次增刪,並於1727年公佈。但清朝最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清廷對各少數民族地區還有各種特訂的法律,如蒙古族有“蒙古律例”,維吾爾族有“回律”,藏族有“番律”等等,以加強對各少數民族人民的統治 [82] 
1907年修訂法律館“專以模範列強”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總則、分則兩編,刑種有主刑、從刑兩類;並制定了有關國交、選舉、交通、通訊等方面的犯罪條款,確立了緩刑、假釋的制度。在新刑律頒行前,修訂法律館刪修大清律例,以《大清現行刑律》作為過渡,於1910年頒行。

清朝地方制度

清朝國旗與國歌

起初,清朝沒有法定的國旗與國歌。近代以後,隨着與西方國家的交往,逐漸引入西方國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國旗與國歌。1888年,清政府認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清朝“黃龍旗”)為大清國旗。
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初,清朝曾先後使用《普天樂》《李中堂樂》《頌龍旗》作為半官方國歌或代國歌 [83]  。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鞏金甌》為正式國歌,由於辛亥革命爆發,《鞏金甌》後來沒有流行開來。
三角黃龍旗和黃龍旗
三角黃龍旗
黃龍旗
三角黃龍旗 三角黃龍旗
黃龍旗 黃龍旗

清朝軍事

清朝八旗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綠營二種。八旗制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旗都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 [84]  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84] 
從正黃、正白、鑲黃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親軍營,負責侍衞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衞內大臣統轄。兵衞負責拱衞京師,主力有驍騎、前鋒、護軍、步軍等營,還有選自各營、裝備精良的士兵組成的健鋭營火器營虎槍營神機營等。

清朝綠營和團練

綠營兵,主要是清兵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各省者,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 [85] 
清中葉以後,又有漢族地主自募自練的團練鄉勇。後因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還有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這些地主團練武裝後改編為練軍與防軍。 [86] 

清朝海軍

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 [87]  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隨後的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分別摧毀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 [88] 

清朝新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 [89]  到清朝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革命軍。 [90] 

清朝對外戰爭

對外戰爭
分期
時間
戰爭
交戰國
結果
清朝前期
1627年
朝鮮(李朝
朝鮮敗,求和,約為兄弟之國
1636年
朝鮮(李朝
朝鮮敗,成為清朝附屬國
1685年-1686年
沙俄
沙俄敗,《尼布楚條約》
1765年-1770年
緬甸(貢榜王朝
簽訂和約
1788年-1789年
安南(西山朝
安南求和
1788年-1792年
中國勝,保衞了西藏領土
清朝後期
1840年-1842年
英國
英國勝,《南京條約》
1856年-1860年
英國、法國
英法勝,俄國漁利,《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1875年-1878年
中國勝,收復新疆
1883年-1885年
法國
中國不敗而敗,《中法新約》等
1894年-1895年
日本
日本勝,《馬關條約》
1900年
英、法、德、俄、美、日、意、奧
八國勝,《辛丑條約》
1900年
沙俄
沙俄勝,但未能實現其“黃俄羅斯計劃”,《中俄收交東三省條約》

清朝經濟

主詞條:清朝經濟
清前期“康乾盛世”的國力強盛,主要體現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均取得較大幅度發展,特別是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和國庫錢糧充裕。 [91]  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峯。 [92] 

清朝農業

清朝採取開墾荒地、移民邊區及推廣新作物以提高生產量。由於國內與國外的貿易提升,經濟農業也較發達。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税的政策,雍正帝時期實行“攤丁入畝”的政策,清朝前期還多次豁免天下錢糧。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18世紀中葉,清朝的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峯 [20]  。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

清朝手工業

手工業方面改工匠的徭役製為代税役制。產業以紡織和瓷器業為重,棉織業超越絲織業,瓷器以琺琅畫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鎮為瓷器中心。

清朝商業

清朝商業發達,集市貿易是最普遍的交易形式。城鎮是商品的集散地、轉運貿易的起落點和各地集市的聯結點。城鎮與商品經濟密切相關,與商業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清代的城鎮市場有兩種:一種是市鎮集市,就是設置於市鎮的集市;另一種就是城鎮裏的商業店鋪,這是城鎮裏的經常性的和主要的商品市場。這一時期城鎮市場的繁榮,首先表現在市鎮集市有顯著發展。市鎮集市與農村集市的不同點在於,在市鎮集市進行交易的,除了市鎮四周的農民,主要是小商販,其商品的購買者主要是城鎮居民。這一時期市鎮集市和農村集市同樣有較快的發展。其次,這一時期城鎮市場的繁榮還表現為商鋪的行業和鋪面數量的增多。各城鎮所擁有的店鋪行業並不相同,有的多達六七十種行業,有的只有十幾種,一般多為二十幾種。但總的來説,行業的數量和店鋪數量日益增多是其發展趨勢。如,明代山東臨清城內擁有大小店鋪五六百家,清朝時期到達千餘家。這一時期,在某些較大的商業繁榮的城鎮,還出現了一些專業街巷,甚至一街一行、一巷一行。新的商業城鎮不斷湧現,原有城鎮的商業區不斷擴大,是城鎮市場繁榮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一時期的城鎮市場,一般都是縣級的商品市場中心,是本縣各地集市的聯結點和貿易中心,具有調劑本縣產品餘缺的功能。有些城鎮市場,由於其規模較大或商品生產比較發達,或地處交通要衝,因此不僅是本縣的商品市場中心,而且是一個地區的商品市場中心。有的則成為區域性市場,即一省或一個經濟區的商品市場中心。 [262]  隨着商業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在幾大城市形成了區域性的商業中心。 [93] 
此時,區域性市場逐漸形成。如北方的齊魯市場中原(豫章)市場、燕北(京津)市場、潞澤市場、關中市場、遼東市場南方的嶺南市場、江南市場、湖廣市場、漳泉市場、江西市場,等。各個區域性市場都形成了一個或幾個區域市場中心。如齊魯市場的中心城市有濟南、臨清、青島;關中市場的中心城市有西安、咸陽、南鄭;中原市場的中心城市有開封洛陽、南陽等。齊魯市場的中心城市之一臨清,其商品市場既為本地居民手工業者和附近州縣農民服務,也為魯西和直隸東部部分州縣服務,它是個以中轉為主的商品市場。臨清的糧食,每年銷量達500-1000萬石,是北方最大的糧食交易中心。臨清又是南方棉織品、絲織品北銷的中轉站,西、陝西、遼東的布商從這裏購貨北銷,山東、河南各州縣布商也從這裏購貨,回到本地發賣,是北方最大的紡織品市場。 [262] 
全國市場在清朝也已經形成。全國統一,社會基本安定,為全國市場的出現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併為統一商業政策、統一税制、統一幣制、統一度量衡制度的實行提供了可靠條件。全國市場已經形成,其標誌還表現在清代某些產品不僅形成了中心產地,而且這些中心產地的產品其市場已遍及全國,或者説某些商品已經有了全國市場。如明代蘇州、杭州已成為絲及絲織品的生產中心,至清代,又出現了兩個新的絲織業中心,即南京、廣州,它們的產品遍佈全國各個市場。時人稱“江綢貢緞之名甲天下”,其產品“北溯淮泗,達汝洛,趨京師;西北走晉絳,逾大河,上秦隴;西南道巴蜀,抵滇黔;南泛湖湘,越五嶺,舟車四達,悉貿遷之所及耳”。而廣州的絲織品,“金陵、蘇杭皆不及”,人稱“廣絲甲於天下”。其他,如蘇州、松江的布,佛山的鐵器,景德鎮的瓷器,台灣的糖,安徽、福建的茶等,都有了全國性的市場。三是由於區域性市場的發展,各區域性市場進一步聯結起來,已形成了幾個全國中心市場,即時人所謂的“四大聚”:“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除“四大聚”外,還有“天下商賈聚”的廣州、南京、杭州、揚州、天津等城市。康、雍、乾三朝時期,商品生產發展,商業繁榮,商路廣闊,已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與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 [262] 
同時,商業資本進入生產領域。 [94]  隨着商業的發展,形成十大商幫。其中晉商徽商支配中國的金融業閩商潮商掌握海外貿易 [95] 
清《盛世滋生圖》

清朝金融

高利貸典當業的發展:康、雍、乾三朝時期,隨着貨幣經濟的發展,高利貸業十分活躍。其計息方法,有以年計的,有月計的有以日計的而以月計者為名數。利息多為月息三分、五分,即借一兩銀子,月息三分或五分。雖有低於三分者,但很少,有的高達九分,還有加一(10%)加二(20%)加三(30%)者。據不完全統計,康熙二十四年(1685)全國共有7355家當鋪乾隆十八年(1753年)猛增至18308家,增加了將近一倍半。 [263]  其增長速度是很快的,反映了這一時期高利貸典當業的發展相當迅速。還有一種特殊的高利貸,即清廷的生息銀兩,由國庫撥出一定數量的銀兩交內務府或各鎮、各省營運,以獲得的利息解決低層官員的經濟困難等。這種生息銀兩始於康熙朝,至乾隆朝則逐步收縮,嘉慶年間再度活躍,直至鴉片戰爭後仍然存在。康熙四十二年,聖祖親自批准借給兩淮鹽商100萬銀兩年息為10%。 [264]  雍正元年(1723年)撥出90萬銀兩生息,月息“按一分生息”。 [265]  這種生息銀兩與民間的高利貸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只不過利息稍低一些而已。其月息為一分至三分不等,以一分、二分為多數。清廷將生息銀兩投放市場,擴大了高利貸資金和高利貸市場,推動了高利貸業的發展。
日升昌票號發行的憑票 日升昌票號發行的憑票
印局錢莊賬局的出現:隨着高利貸業的發展,一種專門經營高利貸的信用組織——印局出現了。約在明天啓年間,北京已有關於印局的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年)兩江地區已出現專放高利貸的組織印局。清代中期以後,各主要商業城市都出現了印局。其利息較一般高利貸要高,多在月息三分至六分。明代晚期,白銀與銅錢並用,因而出現了經營兑換業務的信用組織,開始是擺攤,稱錢桌或錢攤,後來出現以門面經營,稱錢莊、錢鋪兑店。到清代,錢莊的職能逐漸擴大,除兑換業務外,還經營放債與存款錢莊盛行於江南,以漢口、上海為中心,紹興幫的勢力最強。與錢莊職能似的信用組織北方稱之為“賬局”。第一個賬局是山西商人王廷榮出資金千萬兩在張家口開設的“祥發永”。山西商人在北京、張家口經營的賬局最多,僅北京城鴉片戰爭前就有百餘家賬局,本銀在一千數百萬兩。賬局的借款對象,一為工商店鋪,二為印局、典鋪、錢鋪,三為官吏和蒙古貴族。它為工商業融通資本,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266] 
票號的出現:雖然明代民間已有“會票”即匯票一類流通,但經營匯兑業務的信用組織票號的出現是在清代。由於票號多掌握在山西商人手裏,因此又稱“山西票號”。山西票號的分號,分佈在全國90多個城鎮,有400多莊,當時號稱“匯通天下”。在銀行出現以前,“全恃此以為匯兑”。票號的利息,存款一般為月息三至四釐,放款為月息七至八釐,較低的為五釐,較高的為一分。其服務對象為錢莊、當鋪和一般的工商業者,並對清廷提供信用,緩解了國家財政危機。從票號資金來源、服務對象及其職能來看,基本上仍屬於封建主義的生息資本,但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長途販運和大區域之間的經濟交流,推動了全國性市場的出現,也為近代銀行的出現,從人才、管理制度和經驗的積累方面,提供了條件。 [266] 

清朝貨幣

清朝貨幣大體上採銀兩銅錢並用的銀銅雙本位制,大數用銀,小數用錢,但銀的地位更見重要。因海外貿易發達,白銀大量從國外輸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國銀元除西班牙銀元外,還有葡萄牙銀元、威尼斯銀元、荷蘭銀元、法國銀元等。鴉片戰爭前後,需要固定形式的銀幣出現,正式使用機器鑄造銀幣則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鴉片戰爭前,由於英國將大量鴉片銷入中國,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銅錢才能換取白銀。由於白銀是百姓納税的固定貨幣,這帶動了通貨膨脹,嚴重惡化經濟。使得曾經於1651年順治帝發行紙幣,到1853年咸豐帝又發行大清寶鈔户部官票等紙幣,以穩定清朝經濟。 [96] 

清朝賦役

至康熙五十年(1711)以前,清朝的賦役制度,儘管屢經調整,但由於積弊已久,仍十分繁雜而混亂。康熙五十一年(1712),決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97]  ,即以康熙五十年全國人丁數2462萬餘丁,丁銀335萬餘兩為定額,以後再增加的丁口,不再加徵丁銀。雍正元年(1723)直隸總督李維鈞請求將丁銀攤入田糧中徵收,得到朝廷的允許。以雍正元年逐步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長期以來的賦税不均的情況,有利於調動勞動人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乾隆帝更是多次大規模地蠲免田賦和漕糧,以及各省的積欠,並於乾隆十年、三十五年(1770)、四十五年、五十五年、嘉慶元年(1777)五次下令,分三年輪免各省的額賦和錢糧一年。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蠲免賦税的政策,儘管是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所採取的緩和矛盾的措施,但相對於橫徵暴斂,巧取豪奪來説,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一些負擔,使他們得以安心於生產而免遭顛沛流離之苦。

清朝財政

平定三藩後,地丁銀年收入二千六百萬至二千八百餘萬兩,留存地方支用約八百三十餘萬兩外,再加其他收入,一年財政收入近三千萬兩。由於財政收入税制的確立和各項税法的日趨完善,清朝的財政收入大於支出,户部庫存也日益充裕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庫存八百餘萬,雍正間漸積至六千餘萬。及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增至七千八百萬兩,清朝的財政收入以進入最佳的鼎盛時期。 [98]  (也有説法認為1777年接近8200萬兩,是為有清一代的最高紀錄)嘉慶初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成為清朝財政的轉折點。1804年平定白蓮教之後,清朝又迎來了和平時期。在接下來的16年間,內地和邊疆均未發生大規模戰事。令人訝異的是,户部盈餘量並沒有因此發生反彈,在本週期的大部分年份,盈餘量一直維持在2000—3000萬兩之間。
但是,一旦朝廷用兵邊陲或平定內亂,軍費急劇增加,其現金儲備會大幅下降。但歷次邊陲用兵並未導致清政府提高田賦税率或新設捐税以增加國庫收入。

清朝土地

主詞條:更名田一田二主

清朝文化

主詞條:清朝文化

清朝小説

主詞條:清代小説、《紅樓夢
《紅樓夢》塑造的林黛玉形象 《紅樓夢》塑造的林黛玉形象
清朝小説是中國古代創作和傳播的高峯時代。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李綠園的《歧路燈》和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99] 
吳敬梓(1701—1754)是清代小説家和思想家,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國著名古典長篇小説。全書以整個封建社會為批判對象,以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生活和心靈的描繪與剖析,勾畫了形形色色的“儒林”眾生相。 [259] 
此外還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邦額的《夜譚隨錄》、紀昀的《閲微草堂筆記》等志怪鬼神小説。 [100]  它們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白話小説文言小説藝術的最高成就。
清朝末期,譴責小説的登場,給這個時期的小説增添了光彩。代表作為《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遊記》《孽海花》等。譴責小説進一點擴大了題材的範圍,描寫以官場為主,而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101] 
清代小説中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了社會生活的萬千氣象。例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等, [102]  《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匡超人馬二先生等。和明代小説比較起來,這些成功的人物形象更接近於生活,縮短了和讀者的距離。

清朝詩詞

主詞條:清代詩清詞
清代詩詞大家厲鶚 清代詩詞大家厲鶚 [272]
清詩是唐宋之後又一個重要時期,流派紛呈,詩學主張也多樣,有其不可忽視的藝術價值。清初詩壇的主流是“遺民詩”,是富有反抗精神的。 [103]  最著名的是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稱“江左三大家”。生活於乾隆後期和嘉慶時期的著名詩人有張問陶,他的七言律絕,佳句絡繹。張問陶也好談“性靈”,贊成袁枚論詩主張,可以算是“性靈派”的詩人,張問陶與袁枚趙翼並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 [104] 
被成為“詩界革命”的詩歌改良運動產生於戊戌變法前後,其代表有黃遵憲的詩,其餘如譚嗣同唐才常康有為黃遵憲蔣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105] 
清詞號稱“中興”,僅順康兩朝,詞人就達到2500多人、詞作60000餘首,遠超前面任何一個朝代,尤其是相較於詞學衰微的元、明兩代。到了康熙時期,清詞第一次展示了其驕人的創作成績,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徵,在唐五代、兩宋詞外別立一罈。 [260]  出現王士禛陳維崧朱彝尊顧貞觀厲鶚納蘭性德等重要詞人。朱彝尊、陳維崧和納蘭性德,他們在整個詞史上的地位雖評價各異,褒貶不一,但其康熙詞壇大家”的地位,幾無人撼動,尤其是浙西詞派領袖朱彝尊,其“學南宋,尚醇雅”的理論,引領有清一代詞壇創作風氣之先。 [260]  清詞進入鼎盛時期。清末詞人王鵬運鄭文焯朱孝臧況周頤並稱“晚清四詞人”。綜觀清詞的顯著成就,可概括為三點:第一,作者多;第二,立論高;第三,功夫細。
清朝前期著名詩詞作家

清朝戲劇

主詞條:長生殿桃花扇
徽班進京 徽班進京
中國戲曲發展至清代乾隆年間,地方戲似雨後春筍,紛紛出現,蓬勃發展。崑腔經過魏良輔李玉等劇作家的改進,執劇壇牛耳者已明顯歸於崑曲大宗。經過“花雅之爭”,雅部崑曲最終衰落下來。
京劇之名始見於1876年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系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而成。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106]  [106] 

清朝散文

主詞條:桐城派

清朝繪畫

清代的畫壇由文人畫占主導地位,山水畫科和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更多畫家追求筆墨情趣,在藝術形式上翻新出奇,並湧現出諸多不同風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濤的山水花鳥畫,中期的“揚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吳昌碩的仕女花鳥畫及楊柳青、桃花塢和民間年畫均對後人有很大影響。
郎世寧《百駿圖》(局部) 郎世寧《百駿圖》(局部)

清朝篆刻

主詞條:明清篆刻
清代金石學盛行,以及歷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學者致力於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蒐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擴大了篆刻家的視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為前所未有,代表人物有:趙之謙吳昌碩厲良玉齊白石等。 [271] 

清朝學術

主詞條:考據學乾嘉學派
在學術上,清朝時期最興盛的是考據學。考據學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惠棟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孫,等等,考證方法大同小異。 [107]  到了章學誠,又提出了“六經皆史”的論點,又前進一步。 [108] 

清朝哲學

清朝新學

清朝史學

在考據學風的影響下,對古史的考訂、補撰以及金石史料的蒐集蔚成風氣,出現各種史學著作。惠棟有《後漢書補註》24卷;錢大昕有《兩漢書辨疑》40卷、《三國志辨疑》3卷、《後漢書補表》8卷、《補續漢書藝文志》2卷、《嘉定金石文字記》4卷;梁玉繩有《史記志疑》36卷;崔述有《考信錄》一書;杭世駿有《史記考證》《三國志補註》《補晉書傳贊》《北齊書疏證》《經史質疑》等;謝啓昆有《西魏書》24卷;沈欽韓有《左傳補註》12卷、《左氏地理補註》12卷、《兩漢書疏證》74卷等;雷學淇有《考定竹書紀年》14卷;洪亮吉有《四史發伏》12卷、《三國疆域志》2卷、《東晉疆域志》4卷、《十六國疆域志》16卷、《西夏國志》16卷等;畢沅組織編撰《續資治通鑑》等。史學考訂、補輯工作,是對中國曆代史書的一次全面清理和總結,為後人治史開拓了道路,最有成就者當推王鳴盛錢大昕趙翼三人。王鳴盛除《十七史商榷》外另有《蛾術編》,屬以考證為主的學術著作,以論經義、史地、小學為主,旁及制度、名物、人物、文字、詩文、碑刻等,內容十分豐富,其中《説地》《説制》《説人》《説物》四類38卷尤為精闢;錢大昕除《廿二史考異》外還參與過《續文獻通考》《續通志》《一統志》等官書的纂修。對於史學之又一貢獻是在元史學,有《元史氏族表》3卷、《元史藝文志》4卷,他有志於重修一部元史,已成《元史稿》100卷,不幸散佚;趙翼除《廿二史劄記》外尚有《皇朝武功紀盛》4卷、《陔餘叢考》43卷、《詹曝雜記》6卷。 [261] 
在官修本朝史和邊疆底定的形勢影響下,出現了一批研究撰寫本朝史和邊疆史的學者,他們的學術成就對晚清學術風氣有重要影響。趙翼的《皇朝武功紀盛》,即以紀事本末的體裁,記述了聖祖、高宗兩朝平定三藩平定朔漠,平定準噶爾及平定緬甸、兩金川台灣、廓爾喀等重大史事,頗有史料價值;蔣良騏以供奉史館之便,編寫《東華錄》32卷,記清代前期五帝六朝史事,取材以實錄、題本為主,因其成書在清廷修改實錄之前,故保存了許多重要的原始資料;陸耀輯撰有《皇朝藩部要略》18卷《西域釋地》1卷《西陲要略》4卷及《新疆識略》等;徐松博極羣書,因事戍伊犁,“自出關以來,於南北兩路,壯遊殆遍。每有所適,攜開方小冊,置指南針,記其山川曲折,下馬錄之。寫成《西域水道記》5卷。以上既為清朝的當代史,又與邊疆的鞏固與開發有關,由此形成史學研究注重當代史和邊疆史的特點。 [261] 
章學誠 章學誠
在史學理論方面,章學誠的史學理論貢獻。章學誠,字實齋,號少巖。其學説要點:一是將史籍分為“著述”和“比類”兩部分。他説:“古人一事,必具數家之學,著述與比類兩家,其大要也。”所謂著述,即指自成一家的獨斷之學;所謂比類,即指資料的記錄、整理和纂輯。基於這種見解,他贊成著述成家,提倡撰寫通史二是標舉“史意”,提倡“史德”。所謂史意,即指史家的撰著意圖和宗旨,所謂史德,即在劉知幾史學“三長’(才、學、識)理論基礎上,再倡“史德”之説。三是史學總體觀念。他説:“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傳狀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譜牒,一家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紀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後有家,比家而後有國,比國而後有天下,惟分者極其詳,然後合者能擇善而無憾也。”這是將不同的史籍視為相互聯繫的總體來看待,統稱為“史”。正是在這種總體觀的指導下,他特別重視州縣方誌的編纂,因而導在州縣建立志科,為修國史積累資料。其次是修志實踐。章學誠未入過國史館,其一生的修史實踐主要是在地方誌的纂修上,經他纂修的有《天門縣誌》《和州志》《永清縣誌》《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在修志活動中章學誠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如志乃史體,應國史所取材,重視史表的作用,史書應該有圖,方誌應該立“三書”之體例(即志、掌故、文徵各成一書)以解決學術性與資料性的矛盾,等等。這是他在修志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此外,還高揚“六經皆史”之説,不趨從於考據學風,敢於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 [261] 

清朝文字獄

主詞條:清代文字獄
清初和中期,統治者屢興文字獄柳詒徵稱:“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 [109]  。清朝諸例文字獄中,有名的有康熙時期的南山案、雍正時期的查嗣庭試題案和呂留良案等。 [110] 

清朝科技

清朝醫學

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鑑》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牀經驗的重要著作。清代名醫王清任在醫學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醫林改錯》一書。他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並對古籍中有關臟腑的記載提出了疑問。他通過對屍體內臟的解剖研究,繪製成《親見改正臟腑圖》二十五種,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為中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111] 

清朝地理

康熙時,曾組織人力對全國進行大地測量,經過三十餘年的籌劃、測繪工作,製成了《皇輿全覽圖》。這部地圖“不但是亞洲當時所有的地圖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當時所有的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112]  。最後在《皇輿全覽圖》的基礎上,根據測繪的新資料,製成了《乾隆內府皇輿全圖》。在這份地圖裏第一次詳細地繪出了中國的新疆地區。 [113] 

清朝農學

清代的農書約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兩朝為繁盛。有《欽定授時通考》《廣羣芳譜》《補農書》等著作。 [113]  其中大型綜合性農書《欽定授時通考》,是1737年由乾隆帝弘曆召集一班文人編纂的。全書規模比《農政全書》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書,各省大都有復刻,流傳很廣。

清朝數學

清朝水利

主詞條:靳輔于成龍陳潢

清朝建築

頤和園 頤和園
清朝皇帝熱愛修建園林,數三山五園最為著名。北京西郊的圓明園也是十分奢華,圓明園擁有150多座精美的宮殿、台閣、寶塔等建築。前後經歷一百五十餘年,耗費白銀約二億兩。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

清朝鐵路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業有所發展。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工程之艱鉅是當時世界鐵路史上罕見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難關,創造性地設計出“人”字形軌道,減緩了坡度,降低了造價,比原計劃提前兩年完工。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技術力量修成的。

清朝民族

清朝華夷之辨

通過《大義覺迷錄》和《清帝遜位詔書》可以看出清朝為實現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這一過程,既讓滿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轉變,同時以“華夷一家”為核心的“中華大義”還進一步演變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諸民族等“非漢世界”認同“大中華”價值的共同依據,為實現文化和疆域意義上的“中華”最大化,做出了貢獻。中國在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理念衝擊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發出“中華民族”的一體性迴應等事實,既彰顯了清朝內部凝聚之功。這兩份首尾呼應的歷史性文獻,構成了嗣後中國政府表達國家主權和領土訴求的主要法理依據。 [114] 

清朝首崇滿洲

作為統治族羣和八旗軍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滿人尤其被視為國家根本、朝廷柱石。滿洲將士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後平三藩、滅回部等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故終清一代,“首崇滿洲”(又稱“滿洲根本” [115]  )是清朝的既定國策。 [20]  [82]  清朝時期,滿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領域主要享有一下幾類特權:
特權
方面
內容
教育
清廷為宗室子弟特設宗學;覺羅子弟有覺羅學;普通八旗子弟有鹹安宮官學等八旗官學;內務府子弟有景山官學等 [115]  [116] 
律法
清代滿漢(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犯充軍、流刑罪者有免發遣以枷號代替的特權。此外,旗人司法權也獨立於民人之外。如駐防旗人觸法不歸當地督撫管制,而由該地區駐防將軍、都統負責。京旗子弟由步軍都統衙門處理、宗室則由宗人府全權裁決。
待遇
清廷分撥滿洲子弟以旗地,免賦税。旗地受國家保護,不得私自買賣 [117]  。除了旗地之外,清廷還負責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滿洲子弟未成年者有養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資 [118] 
居住
清廷在全國各處八旗駐防地均設置“滿城”供兵丁居住,漢人不得隨意出入滿城。
首崇滿洲政策和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滿人的風俗從騎射民族的勤儉樸實變為奢華糜廢 [119-120]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民國建立,“首崇滿洲”之國策也隨之壽終正寢。

清朝漢族政策

科舉優待
清政府尊崇儒學,按歷代漢族王朝傳統開設科舉,從中選拔士人以贏得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另外科舉考試中還制定了滿不點元旗人不列鼎甲等防止旗人蔘加科舉考試與漢人競爭的優待政策,在此政策下,終清一朝,除開朝滿漢分榜時期有兩位滿人狀元外,狀元這一最高殊榮全部給了漢人。
重用漢官
清朝為奪取和鞏固對全中國的統治,除起用范文程等人外,在入關過程中先後招降了前明漢族重臣還有洪承疇,將領吳三桂李成棟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統領的漢族軍隊。後因其叛亂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個主要的藩王,被稱為平三藩。帶兵收復台灣的施琅也是漢族前明軍官。
晚清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國及洋務運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甲午戰爭後清廷實行新式練軍,亦以漢族官兵為主。其中如袁世凱、留學普魯士學習軍事的段祺瑞國璋、留學日本的王士珍,和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關鍵作用,併成為後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剃髮易服
外國人眼中的剃頭風景 外國人眼中的剃頭風景
滿族在關外已然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對被征服的漢人一律強令改變髮式、更換服裝,投降的明朝將士也必須剃髮易服,作為臣服的標誌。
清兵入關時曾頒發“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攝政王多爾袞提出重新頒發“剃髮令”。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121-122]  。一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才剪辮。

清朝蒙古政策

清朝對內蒙古實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聯姻來籠絡蒙古各部首領,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亦即盟旗制度
按照這種制度,原蒙古各部稱為盟,是內蒙古地區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旗設旗長,即“札薩克”,為世襲之職位。旗下設佐、什,受旗長管制。若干相鄰的旗為一盟,盟有盟長,由清廷中央直接任命。盟為監察區,不屬行政單位。當時主要有哲里木、昭烏達、錫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對清廷中央負責,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內蒙古地區設熱河都統察哈爾都統和綏遠副將軍,率軍駐防要地,以加強軍事控制。
清朝統一了蒙古各部後,對蒙古的統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為朔方邊患的勢力,又要籠絡其奴隸主們統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為清廷統治全國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和帝國北部疆域不設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廣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維護了蒙古地區安定局面。

清朝西藏政策

清朝對西藏管轄的舉措是冊封制度、駐藏大臣和金瓶掣籤制度。
五世達賴見順治帝 五世達賴見順治帝
清朝初年,五世達賴來京朝賀,順治帝隆重接待並正式冊封他為“達賴喇嘛”;後來,康熙帝又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並賜以冊印;從此,“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正式固定下來,以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成為定製。
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設駐藏大臣,辦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駐藏大臣的設置,標誌着中央政府對西藏管轄的加強。乾隆年間。清廷陸續頒佈《西藏善後章程》和《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確定了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共同處理政務的平等地位,鞏固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統治。清廷在西藏改革烏拉、租賦、錢法、貿易制度;活躍民族貿易;創報、興學、發展農牧工礦業和加強交通、郵電事業的開發等。
清朝還設置了金瓶掣籤制度。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體制,確立系統治藏法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金奔巴瓶 金奔巴瓶

清朝西南土司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時期羈縻州縣制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其實質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並承擔賦役以進行間接統治,朝廷中央的敕詔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得到真正的貫徹。但有些土官以世襲故,恣肆虐殺百姓,為患邊境,“漢民被其摧殘,夷人受其荼毒。” [123] 
康雍乾時期,國力強盛,中央政府已經有足夠的力量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爾泰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選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務,“改流之法,計擒為上策,兵剿為下策,令其投獻為上策,敕令投獻為下策。”“制苗之法,固應恩威並用”。

清朝回族政策

清代是歷史上回族反抗統治者最頻繁的一個朝代,回民起義“從清朝初年繼續到它的覆滅的那一天,方告停止” [124]  。回族人反抗清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清朝推行歧視回族的法律法規,是引發回族起而反抗的一個重要原因,“清政府對穆斯林,由歧視而壓迫,清律上有若干條文,對穆斯林之犯罪者,特別加重處罪。” [125]  “從1762年起,清帝頒發了歧視他們(回族)的嚴厲的法律,使得回族人在一些情況下所受處罰比同類案件中的漢族人要重得多” [126] 
清廷一方面“回人久隸編,即與百姓元異” [127]  ,“回豈非民乎” [128]  針對普通百姓的法律均可適用於回族,另一方面又誣稱“回民獷悍成習,結黨為匪,僅照常辦理不足示懲” [129]  。實際生活中,官府欺壓回民的事屢見不鮮,一些漢族士大夫也頗有感慨,向來地方官偏袒漢民,只要是爭訟鬥毆,無論曲直,都是抑壓回民 [130] 

清朝外交

清朝外交機構

清朝中西交流

清朝中俄關系

清朝周邊關係

清朝簽訂條約

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平等條約
條約名稱
時間
國家
內容
1689年
中俄
劃定中俄東段邊界
1727年
中俄
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1728年
中俄
劃定中俄中段邊界
1909年
中日,日代韓
明確中國對間島(吉林延邊)的領土主權,中韓以圖們江為界
近代清政府與西方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覽
條約名稱
中方簽約人
失地
賠款
時間
六百七十萬兩
1841年5月27日
中英南京條約(舊稱江寧條約)
二千一百萬圓
1842年8月29日
耆英
六百七十萬兩
1843年7月22日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
耆英
1844年7月3日
耆英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黃埔條約
耆英
1844年10月24日
麟桂
1854年7月5日
中俄璦琿條約
6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以北)
1858年5月28日
1858年6月13日
桂良,花沙納
1858年6月18日
桂良,花沙納
四百萬兩
1858年6月26日
桂良,花沙納
二百萬兩
1858年6月27日
桂良
1858年11月8日
奕訢
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萬兩
1860年10月24日
奕訢
八百萬兩
1860年10月25日
奕訢
40萬平方公里
(烏蘇里江以東,含庫頁島)
1860年11月4日
明誼
44萬平方公里
(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1864年10月7日
1868年7月28日
1871年8月13日
奕訢
五十萬兩
1874年10月31日
李鴻章
二十萬兩
1876年9月13日
7萬平方公里
九百萬盧布
1881年2月24日
李鴻章
1884年11月5日
李鴻章
1885年4月18日
李鴻章
1885年6月9日
中英煙台條約續增條約
桂良
1885年6月9日
奕劻
1887年12月1日
1890年3月17日
1894年3月7日
中日馬關條約
李鴻章
3.6萬平方公里
(台灣及澎湖列島)
二億兩
1895年4月7日
李鴻章
贖回遼東半島
叁千萬兩
1895年11月8日
李鴻章
1896年6月3日
李鴻章
1896年6月3日
李鴻章
(租借九十九年)
1898年6月9日
李鴻章
十億兩,實際賠付約60%
1901年9月7日
唐紹儀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滿州善後條約
又稱《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
奕劻
袁世凱
1905年12月22日
1400平方公里
額爾古納河北部)
1911年12月20日

清朝社會

清朝節慶

清代的歲時節日風俗很多,它反映了清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首先是元旦的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是元旦,又稱元日、新年。新年元旦的慶祝活動一般要持續數日,清人的記載多為“交賀三日”、“三五日乃止”、“自元日至上元無虛日”之類的語言。大致來説,初一至初五是新年元旦的高潮。元旦風俗豐富多采,是大型的綜合性節日。上元節往往要持續數天,在北方,大部分地區從十四日到十六日,歡慶三天,南方的時間要長些,一般是四五天,甚至更長的時間。當然也有些貧瘠地區,只是一兩天。清明與端午清代的清明節是一個較大的節日,全國普遍舉行。 [131]  此外,清代還有填倉、龍頭、春社、文昌會、花朝、三月“上巳”、浴佛、天貺、重陽等重要歲時節日。 [132] 

清朝宗族

宗族法規維護社會秩序,受到朝廷歡迎。宗族為更好地行使權力,管好族人,往往請求政府予以支持,而朝廷則批准祠規,承認祠堂族長的審判權、族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不過清朝並不是予以宗族法規全部支持,在祠堂族長依據家法處死族人問題上,乾隆帝認為是“鄉曲之累”, [133]  採取反對態度。清代的宗族,多修有族譜,族譜又稱家譜、家乘、宗譜等。雍正朝以後,清朝在聚族而居的福建、廣東、江西等省曾大規模地推行族正制。 [134] 

清朝學校

清代的學校與科舉,大體上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內容上有所損益,措施上更為周密。清代由政府管轄的學校,共有兩級,即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中央官學主要指京師的國子監,包括附屬於國子監的算學、八旗官學。另外,還有中央政府為皇室貴族設立的宗學、覺羅學等。地方官學主要指府、州、縣學,這些學校只有規模大小的區分,而無程度等級的差異。除此而外,社會上還有書院、社學、私塾等,這些雖不包括在正規的學校制度內,但在培養人才、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5] 

清朝服飾

清代時期,服飾皆以滿族的旗裝為主,旗裝外輪廓成長方形,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形象莊嚴肅穆。

清朝人口

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末,已達到三億以上,道光時突破四億。 [136] 

清朝帝王世系

主詞條:清朝君主
清朝君主畫像
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 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
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 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 清世祖順治帝福臨
清聖祖康熙帝玄燁 清聖祖康熙帝玄燁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
清高宗乾隆帝弘曆 清高宗乾隆帝弘曆
清仁宗嘉慶帝顒琰 清仁宗嘉慶帝顒琰
清宣宗道光帝旻寧 清宣宗道光帝旻寧
清文宗咸豐帝奕詝 清文宗咸豐帝奕詝
清穆宗同治帝載淳 清穆宗同治帝載淳
清德宗光緒帝載湉 清德宗光緒帝載湉
宣統帝溥儀 宣統帝溥儀
參考資料
  • 1.    清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之五 天命元年正月一日  .明清實錄[引用日期2023-06-20]
  • 2.    李治亭主編.《清史》下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839-1840頁
  • 3.    閻崇年.《正説清朝十二帝》.北京:中華書局,2006:前言頁
  • 4.    遼寧省海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海城文史資料 第3輯》.海城:遼寧省海城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90:第96頁
  • 5.    鄭永安.《清朝全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前言頁
  • 6.    劉江華.《中國曆代王朝盛衰興亡週期率》.北京:西苑出版社,2014:第295頁
  • 7.    楚雙志.《晚清中央與地方關係演變史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第1頁
  • 8.    (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鬥》.北京:世界圖書北京出版公司,2013:第339頁
  • 9.    王臻.《清朝興起時期中朝政治秩序變遷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7:第79頁
  • 10.    譚其驤. 歷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曆代疆域[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1.
  • 11.    撫順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撫順清前史研究會編著.《清朝開國曆史人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第30頁
  • 12.    崔光弼.《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源流》.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第145頁
  • 13.    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九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 1994,第220頁 .
  • 14.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22-133頁 .
  • 15.    戴逸.《戴逸自選集》.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160
  • 16.    馬君.《禮法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第435頁
  • 17.    申萬里,鄭鵬.《長江流域的法制與社會》.武漢:長江出版社,2014:第178頁
  • 18.    百年前清帝退位細節解密:袁世凱和隆裕一起落淚  .中國新聞網.2012-02-15[引用日期2019-04-03]
  • 19.    李雲漢. 《中國近代史·〈第九章 ·訓政時期的憂患與建設〉》,三民書局 ,1985,第399頁.
  • 20.    錢穆.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第五講·清代〉》,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12,第138頁.
  • 21.    清中葉,中國龐大人口基數奠定  .光明網.2015-11-05[引用日期2019-10-09]
  • 22.    李治亭.《清史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142頁
  • 23.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第308-313頁.
  • 24.    陳述.哈喇契丹説[J]:歷史研究,1956(02)
  • 25.    孫文良.《滿族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 :第694頁
  • 26.    鮑明 .大清國號詞源詞義試探[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 27.    李治亭 主編.《清史 上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243
  • 28.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一)。
  • 29.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938頁
  • 30.    姜公韜. 《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10-115頁 .
  • 31.    施建中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第318頁
  • 32.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第940-942頁
  • 33.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10-121頁 .
  • 34.    蔡美彪,李燕光等.《中國通史·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1頁
  • 35.    李治亭 主編.《清史 上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142
  • 36.    李治亭 主編.《清史 上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155-157
  • 37.    趙爾巽. 《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寧遠。....城上放西洋炮,頗傷士卒,乃罷攻。....二月壬午,上還瀋陽,語諸貝勒曰:“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愛雞堡,上崩,入宮發喪。
  • 38.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第89頁
  • 39.    尹子主編.《大清十二帝》.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第48頁
  • 40.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25-126頁 .
  • 41.    鄭顯文.《中國法制史教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第221頁
  • 42.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2滿清的綏服》,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第37頁。
  • 43.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際》,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28-133頁 .
  • 44.    李楠編著.《康熙:雄才大略》.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第8頁
  • 45.    《清聖祖實錄‧第42卷》:聖祖(康熙帝)曰:“三桂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
  • 46.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54-161頁 .
  • 47.    湯景泰.《白山黑水:滿族傳播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第64頁
  • 48.    喜子.《中國皇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 ,2006:第404頁
  • 49.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62-166頁 .
  • 50.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46-148頁 .
  • 51.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 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66-169頁 .
  • 52.    許明龍.《歐洲十八世紀“中國熱”》.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2007,第59頁.
  • 53.    James I. Wong. 《Chinoiserie and Sinophilism in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Europe》(17至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和中國熱). Koinonia Productions. 1984.
  • 54.    (美)William Worthen Appleton. A Cycle of Cathay: The Chinese vogue in England during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17至18世紀英國的中國熱).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 1951.
  • 55.    愛尼斯·安德遜著,費振東譯,《在大清帝國裏的航行——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頁。
  • 56.    愛尼斯·安德遜著,費振東譯,《在大清帝國裏的航行——英國人眼中的乾隆盛世》: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頁。
  • 57.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73-179頁 .
  • 58.    《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各省督撫中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
  • 59.    [美] 羅茲·墨菲著/黃磷譯. 《亞洲史》(第四版). 海南出版社、三環出版社. 2004年10月. ISBN 369-371/452-453 ISBN 7-80700-092-9.
  • 60.    曾國藩. 《應詔陳言疏》禮部右侍郎曾國藩批評道光時代:“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京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退縮、曰瑣屑。外官之辦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顢頇。”
  • 61.    魏源. 《海國圖志》:“鴉煙流毒,為中國三千年未有之禍。”
  • 62.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7 與西方世界的初次衝突》,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第182-200頁.
  • 63.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9 改革的中興之治》,上海遠東出版社,第239-269頁.
  • 64.    芮瑪麗(美). 《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 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
  • 65.    史景遷. 《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10晚清的新動亂》,上海遠東出版社,第279-291頁.
  • 66.    羅家倫. 《興中會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訂》,載《中山先生行誼》下冊. 台北:台灣書局(1995年10月初版).
  • 67.    趙雅麗,《遜清小朝廷時期宮規習俗的變遷與動因之考察》,《北京歷史文化研究》,2007。
  • 68.    李雲漢. 《中國近代史·〈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與外交〉》 : 第258頁.
  • 69.    劉平、孫防,《紫禁城小朝廷(1912-1924)的社會史研究》,《清帝遜位與民國肇建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
  • 7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 71.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中國古代史全一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 72.    默克爾向習近平贈德1735年繪製的中國地圖  .搜狐.2014-03-30[引用日期2019-01-23]
  • 73.    《清史稿‧志四十八、四十九、五十 地理志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 74.    《清史稿‧志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 地理志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 75.    姜公韜,《中國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極盛與中衰》,九州出版社, 2010-1,第169-173頁.
  • 76.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578-581頁
  • 77.    肖奭:《永憲錄·卷一》。
  • 78.    趙翼:《瞻曝雜記·卷一》。
  • 79.    梁章鉅《樞垣記略》卷廿七“(雍正七年),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
  • 80.    王霞雲.論清代六科給事中制度的異化與借鑑[J]:蘇州大學,2011
  • 81.    《清文獻通考》卷七十七《職官一》,萬有文庫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 82.    (英)約·羅伯茨編著,蔣重躍 劉林海譯. 《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 北京:時事出版社. 1999年: 第21-22頁.
  • 83.    薛福成. 《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5月11日: 「又查舊卷,英外部於丁亥年(1887年)諮送兵部尚書節略, 詢及中國國樂樂譜,以備兵丁譜奏之用。前任劉大臣照復雲:「查中國樂章,譯為歐洲宮商, 可合泰西樂器之用者,僅有一闕,名曰《普天樂》。相應將樂譜一冊,備文照送查收。」,按《普天樂》者,曾侯(曾紀澤)所制也。」.
  • 84.    中山八郎. 《明末女真和八旗素描》,載《滿洲史研究》,東京四海書房出版. 1926年.
  • 8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104
  • 86.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00-201
  • 87.    《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五·志一百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22]
  • 88.    長沙晚報:海軍青島閲兵更增航母情結  .中新網[引用日期2013-10-12]
  • 89.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378-379
  • 90.    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下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534
  • 91.    施建中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第368頁
  • 92.    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368-369頁
  • 93.    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370-371頁
  • 94.    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 (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第373頁
  • 95.    侯龍,解洪文,薛軍.《晉商發展史話》.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98
  • 96.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六章 〈封建社會明清的經濟〉:復旦大學,1982:第174-177頁
  • 97.    《清聖祖實錄》卷249。
  • 98.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594頁:平定三藩後,地丁銀年收入二千六百萬至二千八百餘萬兩,留存地方支用約八百三十餘萬兩外,再加其他收入,一年財政收入近三千萬兩。由於財政收入税制的確立和各項税法的日趨完善,清朝的財政收入大於支出,户部庫存也日益充裕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庫存八百餘萬,雍正間漸積至六千餘萬。及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增至七千八百萬兩,清朝的財政收入以進入最佳的鼎盛時期。
  • 99.    歐陽健 .橫看成嶺側成峯——清代小説的批評與鑑賞[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 100.    羅志祥 .清朝小説中的狐狸形象芻議[J]:長治學院學報,2013
  • 101.    楊玉榮;餘冬林.晚清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矛盾與衝突——以晚清四大譴責小説和《申報》為中心的考察[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
  • 102.    郭社霞 .清代小説中幾種典型的女性形象分析[J]:河南農業,2016
  • 103.    潘靜如 .清遺民詩詞結社考[J]:中國韻文學刊,2017
  • 104.    袁美麗 .性靈説視野下的清代嘉道詞壇[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 105.    嵇哲. 《中國詩詞演進史》: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第298頁.
  • 106.    傅謹,,京劇崛起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近代轉型——以崑曲的文化角色為背景[J],文藝研究, 2007(09) .
  • 107.    孔定芳; 王新傑 .乾嘉考據學的展開路徑及其發展演變三階段[J]:學術界,2017
  • 108.    章益國 .從“六經皆史”到“四部皆通”——論章學誠的知識分類學[J]:學術月刊,2017
  • 109.    柳詒徵. 《中國文化史》下冊.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第731頁.
  • 110.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III》.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2: 1222頁.
  • 111.    關建軍、 張養生.《醫林改錯》的解剖學貢獻[J]:陝西中醫,2000(09)
  • 112.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五卷,劍橋大學,1983年
  • 113.    史仲文、胡曉林,《中國全史·第087卷 ·清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
  • 114.    韓東育,清朝對“非漢世界”的“大中華”表達[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04).
  • 115.    《清世宗實錄·卷十二》元年十月辛未條.
  • 116.    昭璉. 《嘯亭雜錄·卷九·八旗官學》,中華書局1980年版.
  • 117.    史玉瑛.試論清中葉對旗地私有化的法律控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 118.    安雙成,清代養育兵的初建[J],歷史檔案,1991(04).
  • 119.    周敏. 首崇滿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J],滄桑,2008(05).
  • 120.    劉小萌. 《清代八旗子弟》,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第89-148頁 .
  • 121.    魏斐德著 陳蘇鎮等譯. 《洪業: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 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第689-747頁.
  • 122.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一·列傳七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1-22]
  • 123.    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賦,以靖地方事》折.
  • 124.    民族問題研究會編:《回回民族間題》,民族出版社,1982,第21頁 .
  • 125.    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載《中國伊斯蘭史存椅》,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第28頁 .
  • 126.    崔瑞德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漢譯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42頁 .
  • 127.    《清高宗實錄》卷1233,乾隆五十年六月癸卯。
  • 128.    《清高宗實錄》卷1319,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丁已。
  • 129.    《清高宗實錄》卷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子。
  • 130.    張集馨:《臨潼紀事》,載白壽彝、《回民起義》卷三,第17頁。
  • 131.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806-811頁
  • 132.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682頁
  • 133.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九《户口考》。
  • 134.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438-439頁
  • 135.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 17 第10卷 中古時代 清時期 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第616頁
  • 136.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市國權路579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 137.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57
  • 138.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95
  • 139.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夏四月己酉,設台灣府縣官,隸福建行省。
  • 140.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五月甲子,命施琅徵台灣。閏六月戊午,施琅克澎湖。八月戊辰,施琅疏報師入台灣,鄭克塽率其屬劉國軒等迎降,台灣平。詔錫克塽、國軒封爵,封施琅靖海侯,將士擢賚有差。冬十月丁未,羣臣以台灣平,請上尊號,不許。
  • 141.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十二年三月壬午,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請以其子之信嗣封鎮粵,不許,令其撤藩還駐遼東。秋七月庚午,平西王吳三桂疏請撤藩。許之。丙子,嗣靖南王耿精忠疏請撤藩。許之。十二月壬子,以姚文然為左都御史。吳三桂反,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貴州提督李本深、巡撫曹申吉俱降賊,總督甘文焜死之。丙辰,反問至,命前鋒統領碩岱率禁旅守荊州。丁巳,召梁清標、陳一炳還,停撤二藩。
  • 142.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己未,命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討吳三桂。執三桂子額駙吳應熊下之獄。庚申,命副都統馬哈達帥師駐兗州,擴爾坤駐太原,備調遣。辛酉,命直省巡撫仍管軍務。壬戌,詔削吳三桂爵,宣示中外。命都統赫業為安西將軍,會瓦爾喀守漢中。以倭內為奉天將軍。
  • 143.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二十年十一月辛亥,詔從賊諸人,除顯抗王師外,餘俱削官放還。以諾邁為漢軍都統。癸亥,定遠平寇大將軍貝子彰泰、平南大將軍都統賴塔、勇略將軍總督趙良棟、綏遠將軍總督蔡毓榮疏報王師於十月二十八日入雲南城,吳世璠自殺,傳首,吳三桂析骸,示中外,誅偽相方光琛,餘黨降,雲南平。
  • 144.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秋七月己酉,上親政,御太和殿受賀,加恩中外,罪非殊死,鹹赦除之。是日,始御乾清門聽政。甲寅,命武職官一體引見。
  • 145.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十六年十月癸亥,始設南書房,命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入直。
  • 146.    《清史稿·卷八·本紀八·聖祖本紀三》:五十一年二月壬午,詔曰:“承平日久,生齒日繁。嗣後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錢,即以本年丁數為定額,著為令。”
  • 147.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八年六月戊寅,詔滿兵有規佔民間房地者,永行禁止,仍還諸民。
  • 148.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二十九年七月辛卯,噶爾丹入犯烏珠穆秦。命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皇子胤禔副之,出古北口。恭親王常寧為安遠大將軍,簡親王喇布、信郡王鄂紥副之,出喜峯口。內大臣佟國綱、索額圖、明珠、彭春等俱參軍事,阿密達、阿拉尼、阿南達俱會軍前。己亥,以陳廷敬為工部尚書,于成龍為左都御史。癸卯,上親征,發京師。己酉,上駐博洛和屯,有疾迴鑾。
  • 149.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八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撫遠大將軍裕親王福全大敗噶爾丹於烏闌布通。
  • 150.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三十五年丙子春正月甲午,下詔親征噶爾丹。賚隨徵大臣軍校宴。甲申,命公彭春參贊西路軍務。
  • 151.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撫遠大將軍伯費揚古大敗噶爾丹於昭莫多,斬級三千,陣斬其妻阿奴。噶爾丹以數騎遁。
  • 152.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三十年五月丙戌,上駐多羅諾爾。喀爾喀來朝。上御行幄,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入覲,俯伏請罪。大臣宣赦,泣涕謝恩。賜茶賜宴賜坐,大合樂,九叩首而退。戊子,復召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策旺紥布、車臣汗及喀爾喀諸部濟農、偉徵、諾顏、阿玉錫諸大台吉三十五人賜宴。上御甲冑乘馬,遍閲各部。下馬親射,十矢九中。
  • 153.    《清史稿·卷七·本紀七·聖祖本紀二》:二十三年十一月壬戌朔,上駐江寧。癸亥,詣明陵致奠。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詣先師廟,入大成門,行九叩禮。至詩禮堂,講易經。上大成殿,瞻先聖像,觀禮器。至聖蹟殿,覽圖書。至杏壇,觀植檜。入承聖門,汲孔井水嘗之。顧問魯壁遺蹟,博士孔毓圻佔對甚詳,賜官助教。詣孔林墓前酹酒。書“萬世師表”額。留曲柄黃蓋。賜衍聖公孔毓埏以次日講諸經各一。免曲阜明年租賦。庚寅,上還京。
  • 154.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順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歲,改元康熙。遺詔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 155.    《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本紀一》:八年五月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衞、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衞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詔曰:“鰲拜愚悖無知,誠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
  • 156.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三月,辛丑,召慶復入閣辦事,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復設雲貴總督,以張允隨為之。命圖爾炳阿為雲南巡撫,孫紹武為貴州巡撫。賑河南水災。以大金川土司掠革布什咱、明正各土司,擾及汛地,命慶復留四川,同張廣泗商進剿,並飭張廣泗撫馭郭羅克、曲曲烏、瞻對、巴塘諸番。
  • 157.    《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紀二》:(乾隆十二年)六月丙子,小金川土司澤旺率眾降,並歸沃日三寨。官兵進剿大金川,攻毛牛及馬桑等寨,克之。召慶復回京。
  • 158.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三年六月)戊申,安南人阮惠等叛逐其國王黎維祁,維祁來求援。命孫士毅赴廣西撫諭之。
  • 15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第六》:(五十四年四月)丁未,宣諭:“安南水土惡劣,決計不復用兵。阮惠已三次乞降,果赴闕求恩,可量加封號。朕撫馭外夷,無不體上天好生之德,從未敢窮兵黷武。”
  • 160.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三年陰曆)十二月己丑,釋富勒渾、雅德。孫士毅奏敗賊於壽昌江。癸巳,又敗賊於市球江。丙申,收復黎城,復封黎維祁安南國王,封孫士毅為一等謀勇公,許世亨為一等子。戊申,命孫士毅班師。
  • 161.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秋七月己酉朔,兆惠等奏喀什噶爾、葉爾羌回眾迎降。布拉呢敦、霍集佔遁巴達克山。命阿里袞等率兵攻巴爾楚克。庚戌,諭兆惠等追捕布拉呢敦、霍集佔。命車布登紥布駐伊犁,防霍集佔等入俄羅斯。
  • 162.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八月庚子,富德奏兵至葉什勒庫勒諾爾,霍集佔竄巴達克山。
  • 163.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十月庚子,富德奏巴達克山素勒坦沙獻霍集佔首級,全部投誠。命宣諭中外。將軍兆惠加賞宗室公品級鞍轡。將軍富德晉封侯爵,並賞戴雙眼花翎。參贊大臣公明瑞、公阿里袞賞戴雙眼花翎。舒赫德以下,均從優議敍。晉封額敏和卓為郡王,賞玉素布郡王品級。辛丑,以平定準、回兩部用兵本末,制開惑論,宣示中外。
  • 164.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庚子,建伊犁之固勒札、烏哈爾裏克兩城,賜名綏定、安遠。
  • 165.    《清史稿·卷十二·高宗本紀三》:乾隆二十七年九月甲申,建烏魯木齊城堡,賜城名曰寧邊、輯懷,堡名曰宣仁、懷義、樂全、寶昌、惠徠、屢豐。
  • 166.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乙巳,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等入覲,賞頂戴冠服有差。辛亥,封渥巴錫為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卓哩克圖汗,策伯克多爾濟為烏納恩素珠克圖舊土爾扈特部布延圖親王,舍楞為青塞特奇勒圖新土爾扈特部弼哩克圖郡王,巴木巴爾為畢錫哷勒圖郡王,餘各錫爵有差。
  • 167.    《清史稿·卷十三·高宗本紀四》:乾隆三十六年六月戊寅,命巴圖濟爾噶勒赴伊犁辦土爾扈特投誠事宜。己卯,諭土爾扈特投誠大台吉均令來避暑山莊朝覲,命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馳驛迎之。
  • 168.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18,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232
  • 169.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17·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81
  • 170.    乾隆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0-27]
  • 171.    李思平.《大清十二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3
  • 172.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辛巳朔,頒詔訓飭督、撫、提、鎮,文吏至於守、令,武將至於參、遊,凡十一道。
  • 173.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戊寅,羅卜藏丹津入寇西寧,守備馬有仁、參將宋可進敗之於申中堡,賊遁。丙戌,年羹堯奏總兵楊盡信進剿番賊於莊浪椅子山,斬賊數百。得旨嘉獎。
  • 174.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冬十月戊申,敕授年羹堯撫遠大將軍,改延信為平逆將軍。癸亥,羅卜藏丹津執我使臣常壽,筆帖式多爾濟死之。
  • 175.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戊午,嶽鍾琪兵至青海,擒阿爾布坦温布等三虜,收撫逃散部落。詔以青海軍事將竣,策旺阿拉布坦恭順,罷阿爾泰及烏蘭古木兵。
  • 176.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雍正五年八月乙巳,喀爾喀郡王額駙策凌與鄂羅斯使臣薩瓦定界,以恰克圖為貿易之所,理藩院派員管理。
  • 177.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丙申,上以準噶爾噶爾丹策零稔惡藏奸,終為邊患,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北路出師,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西路出師,征討準噶爾。
  • 178.    《清史稿·卷九·世宗本紀》:雍正九年七月癸酉,傅爾丹奏官兵進擊準噶爾不利,退至科布多。是役也,輕進中伏,傅爾丹棄大軍先退,至於大敗。
  • 179.    曹大為,孫燕京.《中國歷史》明清(鴉片戰爭前):農耕文明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8:120
  • 180.    禹平,韓雪松主編.《中國古代史》封建專制的進一步強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7:180
  • 181.    林濤.《正説清朝三百年》.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5:28
  • 182.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景祖挈子若孫往視。有尼堪外蘭者,誘阿太開城,明兵入殲之,二祖皆及於難。太祖及弟舒爾哈齊沒於兵間,成梁妻奇其貌,陰縱之歸。途遇額亦都,以其徒九人從。
  • 183.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太祖既歸,有甲十三。五城族人龍敦等忌之,以畏明為辭,屢謀侵害,遣人中夜狙擊,侍衞帕海死焉。額亦都、安費揚古備禦甚謹,嘗夜獲一人,太祖曰:“縱之,毋植怨也。”使人愬於明曰:“我先人何罪而殲於兵?”明人歸其喪。又曰:“尼堪外蘭,吾仇也,原得而執之。”明人不許。會薩爾虎城主諾米納、嘉木瑚城主噶哈善哈思虎、沾河城主常書率其屬來歸,太祖與之盟,並妻以女,於是有用兵之志焉。是歲癸未,明萬曆十一年也,太祖年二十五。
  • 184.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癸未夏五月,太祖起兵討尼堪外蘭,諾米納兵不至,尼堪外蘭遁之甲版。太祖兵克圖倫城,尼堪外蘭遁之河口台。兵逐之,近明邊,明兵出,尼堪外蘭遁之鵝爾渾。
  • 185.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甲申春正月,攻兆佳城,報瑚濟寨之役也。途遇大雪,眾請還。太祖曰:“城主李岱,我同姓兄弟,乃為哈達導,豈可恕耶!”進之,卒下其城。
  • 186.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夏四月,徵哲陳部,大水,令諸軍還,以八十騎前進。至渾河,遙見敵軍八百憑河而陣。包朗阿之孫紥親桑古裏懼,解甲與人。太祖斥之曰:“爾平日雄族黨間,今乃畏葸如是耶!”去之。獨與弟穆爾哈齊、近侍顏布祿、武陵噶直前衝擊,殺二十餘人,敵爭遁,追至吉林岡而還。
  • 187.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丙戌夏五月,徵渾河部播一混寨,下之。秋七月,征服哲陳部託漠河城。聞尼堪外蘭在鵝爾渾,疾進兵,攻下其城,求之弗獲。登城遙望,一人氈笠青棉甲,以為尼堪外蘭也,單騎逐之,為土人所圍,被創力戰,射殺八人,斬一人,乃出。既知尼堪外蘭入明邊,使人向邊吏求之,使齋薩就斬之。以罪人斯得,始與明通貢焉。
  • 188.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丁亥春正月,城虎闌哈達南岡,始建宮室,佈教令於部中,禁暴亂,戢盜竊,立法制。
  • 189.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癸巳夏六月,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合兵侵户布察,遣兵擊敗之。秋九月,葉赫以不得志於我也,乃糾約扈倫三部烏拉、哈達、輝發,蒙古三部科爾沁、錫伯、卦爾察,長白二部訥殷、朱舍裏,凡九部之兵三萬來犯。太祖使武裏堪偵敵,至渾河,將以夜渡河,逾嶺馳以告。太祖曰:“葉赫兵果至耶?其語諸將以旦日戰。”及旦,引兵出,諭於眾曰:“解爾蔽手,去爾護項,毋自拘縶,不便於奮擊。”又申令曰:“烏合之眾,其志不一,敗其前軍,軍必反走,我師乘之,靡弗勝矣。”眾皆奮。太祖令額亦都以百人挑戰。葉赫貝勒布齋策馬拒戰,馬觸木而踣,我兵吳談斬之。科爾沁貝勒明安馬陷淖中,易〈馬孱〉馬而遁。敵大潰,我軍逐北,俘獲無算,擒烏拉貝勒之弟布佔泰以歸。
  • 190.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諸貝勒大臣上尊號曰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 191.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三年戊午二月,詔將士簡軍實,頒兵法。壬寅,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祭堂子而行。分兵左四旗趨東州、馬根單二城,下之。上帥右四旗兵趨撫順。明撫順遊擊李永芳降,以為總兵官,轄輯降人,毀其城。
  • 192.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四年己未春正月,伐葉赫,取二十餘寨。聞有明師,乃還。明經略楊鎬遣使來議罷兵,覆書拒之。楊鎬督師二十萬來伐,並徵葉赫、朝鮮之兵,分四路進。杜松軍由東路渡渾河出撫順、薩爾滸,劉綎軍由南路入董鄂。
  • 193.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是時,上至太蘭察兵勢,命大軍攻薩爾滸,垂暮墮其壘,入夜夾攻松軍。松不支,及其副王宣、趙夢麟等皆死。追北至勺琴山,西路軍破。是日,馬林軍由東北清河、三岔至尚間崖。乙酉,代善聞報,以三百騎赴之。馬林斂軍入壕,外列火器,護以騎兵,別將潘宗顏屯飛芬山相犄角。上率四貝勒逐杜松後隊,殲其軍,聞馬林軍馳至。上趨登山下擊,代善陷陣,阿敏、莽古爾泰麾兵繼進,上下交擊,馬林遁,副將麻巖戰死,全軍奔潰。移攻飛芬,上率騎突入,斬宗顏,西北路軍破,葉赫兵遁。是時劉綎南路之軍由寬甸間道敗我戍將五百人,乘勢深入。上命扈爾漢將千兵往援,戍將託保以餘兵會之。丙戌,覆命阿敏將二千人繼往。上至界凡,刲八牛祭纛。丁亥,命大貝勒代善、四貝勒皇太極南御,遇綎精騎萬餘前進。四貝勒以突騎三十奪阿布達裏岡,代善冒杜松衣幟入其軍,軍亂,四貝勒馳下會戰,斬綎,又敗其後軍。乘勝至富察,綎監軍道康應乾以火器迎戰,大風起,煙焰返射,復大破之,應乾遁,朝鮮兵降。凡四日而破三路明兵。其北路李如柏之軍,為楊鎬急檄引還,至虎欄,遇我遊騎二十人,登山鳴螺,呼噪逐之,如柏軍奔迸,踐斃又千餘人。
  • 194.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八月己巳,徵葉赫。葉赫有二城,貝勒金台什守東城,其弟布揚古、布爾杭古守西城。分軍圍之,隳其郛,穴城,城摧,我軍入城。命四貝勒領金台什之子德爾格勒諭降再四,金台什終不從,乃執而縊之。布爾杭古降。布揚古不遜,殺之。葉赫亡。師還駐界凡。
  • 195.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六年辛酉春二月,上伐明,略奉集堡,至武靖營。三月壬子,上大舉攻明瀋陽,以舟載攻具,自渾河下。瀋陽守禦甚備,環濠植籤,我軍拔籤猛進,明軍殊死戰,陣斬總兵賀世賢以下。乙卯,入瀋陽。覆敗其援軍總兵陳策等於渾河,敗總兵李秉誠於白塔鋪,援軍盡走。庚申,乘勝趨遼陽。袁應泰引水注濠,環城列炮,督軍出戰,不支而退,守城樓。壬戌,我右翼軍毀閘,左翼軍毀橋,右翼傅西城升陴,左翼聞之,畢登。明軍猶列炬巷戰,達旦皆潰,袁應泰自焚死,御史張銓被執,不屈死。癸亥,入遼陽。遼人具乘輿鼓樂迎上,夾道呼萬歲。命皇子德格類徇遼以南,所至迎降,兵宿城上,不入民舍。
  • 196.    《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七年壬戌春正月甲寅,上伐明,攻廣寧。丙辰,克西平堡。明軍三萬來御,擊敗之,斬其總兵劉渠、祁秉忠,巡撫王化貞遁,遊擊孫得功以城降。庚申,上入廣寧,降其城堡四十,進兵山海關,熊廷弼盡焚沿途村堡而走。
  • 197.    新賓滿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概況叢書:新賓滿族自治縣概況》.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156-157
  • 198.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先是漢人十三壯丁為一莊,給滿官為奴。至是,每備禦止留八人,餘悉編為民户,處以別屯,擇漢官廉正者理之。
  • 199.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天聰元年春正月丙子,命二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嶽託、碩託率兵徵朝鮮。上曰:“朝鮮累世得罪,今明毛文龍近彼海島,納我叛民,宜兩圖之。”
  • 200.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三月壬申,阿敏等克朝鮮義州,別遣兵搗鐵山,明守將毛文龍遁走。又克安州,進至平壤城,渡大同江。朝鮮國王李倧遣使迎師。阿敏等數其七罪,仍遣使趣和。倧懼,率妻子遁江華島,其長子李遁全州。阿敏復遣副將劉興祚入島面諭倧。倧遣其族弟原昌君李覺獻馬百匹、虎豹皮百、錦苧各四百、布一萬五千。庚子,與朝鮮盟,定議罷兵。壬申,明袁崇煥遣杜明忠偕方吉納等以書來,並李喇嘛書,欲釋恨修好。惟請減金幣之數,而以我稱兵朝鮮為疑。辛巳,阿敏等遣使奏捷。乙酉,命留滿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義州,滿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鎮江城。並諭李倧曰:“我留兵義州者,防毛文龍耳。”阿敏等旋師,以李覺歸。
  • 201.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天聰二年九月庚申,徵外藩兵共徵蒙古察哈爾。癸亥,上率大軍西發。丙寅,次遼陽。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喀喇沁諸貝勒、台吉各以兵來會。己巳,駐師綽洛郭爾。甲戌,宴來會諸貝勒。科爾沁諸貝勒不至。土謝圖汗額駙奧巴、哈談巴圖魯、滿朱習禮如約,請先侵掠而後合軍。上怒,遣使趣之。時奧巴違命,徑歸。滿朱習禮及台吉巴敦以所俘來獻,上賜滿朱習禮號達爾漢巴圖魯,巴敦號達爾漢卓禮克圖,厚賚之。丙子,進兵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圖諸處,克之,獲人畜無算。
  • 202.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天聰十年辛亥,改文館為內國史、內秘書、內弘文三院。
  • 203.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天聰九年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袞等師還,獻玉璽,告天受之。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及其母來朝。
  • 204.    《清史稿·卷二·太宗本紀一》:天聰六年丁巳,徵察哈爾,徵蒙古兵,頒軍令。夏四月戊辰朔,上率大軍西發,阿巴泰、杜度、揚古利、伊爾登、佟養性留守。己巳,次遼河。丙子,次西拉木輪河。己卯,次札滾烏達,諸蒙古部兵以次來會。乙酉,次哈納崖。察哈爾汗林丹聞我師至,大懼,驅歸化城富民牲畜渡河西奔,盡委輜重而去。庚寅,次都勒河,聞察哈爾林丹遠遁,上趨歸化城。丙申,大軍自阿濟格和爾戈還趨察哈爾。
  • 205.    《清史稿·卷二百十五·阿敏傳》:上責以擅棄汛地,將有異志,阿敏不能答。上出征,令阿敏留守,惟耽逸樂,屢出行獵。嶽託、豪格出師先還,坐受其拜,儼如國君。及代守永平,妄曰:‘既克城,何故不殺其民?’又明告眾兵曰:‘我既來此,豈能令爾等不飽欲而歸?’略榛子鎮,盡掠其財物,又驅降人分給八家為奴。明兵圍灤州三晝夜,擁兵不親援,屠永平、遷安官民,悉載財帛牲畜以歸。毀壞基業,故令我軍傷殘。”命眾議其罪。僉曰:“當誅。”命幽之。留莊六所、園二所、奴僕二十、羊五百、牛二十,餘財產悉畀濟爾哈朗。
  • 206.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莽古爾泰傳》:天聰五年,從圍大淩河,正藍旗圍其南,莽古爾泰與德格類率巴牙喇兵策應。……當圍大淩河時,莽古爾泰以所部兵被創,言於上。上偶詰之曰:“聞爾所部兵每有違誤。”莽古爾泰恚曰:“寧有是耶?”上曰:“若告者誣,當治告者;果實,爾所部兵豈得無罪?”言已,將起乘馬,莽古爾泰曰:“上何獨與我為難?我固承順,乃猶欲殺我耶?”撫佩刀,頻目之。貝勒德格類,其母弟也,斥其悖,拳毆之,莽古爾泰益怒,抽刃出鞘。左右揮之出,上憤曰:“是固嘗弒其母以邀寵者!”諸貝勒議莽古爾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多羅貝勒,削五牛錄。
  • 207.    《清史稿·卷二百十六·代善傳》:初,太祖命四和碩貝勒分直理政事,每御殿,和碩貝勒皆列坐。至是,禮部參政李伯龍請定朝會班制。時和碩貝勒阿敏已得罪,莽古爾泰亦以罪降多羅貝勒,諸貝勒議不得列坐。代善曰:“奚獨莽古爾泰?上居大位,我亦不當並列。自今請上南面,我與莽古爾泰侍坐於側,諸貝勒坐於下。”
  • 208.    趙巖主編.《中國通史 第4卷》.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4:1013
  • 209.    江耀琴.《中國古代史》.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17:536-537
  • 210.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17,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02
  • 211.    方元.《清史耕讀》.上海:文匯出版社,2015:9
  • 212.    《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紀二》:崇德三年六月庚申,始設理藩院,專治蒙古諸部事。
  • 213.    《清史稿·卷三·太宗本紀二》:崇德元年五月丁巳,設都察院,諭曰:“朕或奢侈無度,誤誅功臣;或畋獵逸樂,不理政事;或棄忠任奸,黜陟未當;爾其直陳無隱。諸貝勒或廢職業,黷貨偷安,爾其指參。六部或斷事偏謬,審讞淹遲,爾其察奏。明國陋習,此衙門亦賄賂之府也,宜相防檢。挾劾人,例當加罪。餘所言是,即行;所言非,不問。”
  • 214.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二年春正月戊子,圖賴等破李自成於潼關,賊倚山為陣,圖賴率騎兵百人掩擊,多所斬獲。至是,自成親率馬步兵迎戰,又數敗之,賊眾奔潰。己未,大軍圍潼關,賊築重壕,堅壁以守。穆成格、俄羅塞臣先登,諸軍繼進,復大敗之。自成遁走西安。
  • 215.    《清史稿·列傳五多鐸傳》:五月,師再進,次揚子江北岸,明將鄭鴻逵等以水師守瓜洲、儀真。師列營相持,造船二百餘,遣固山額真拜音圖將水師薄南岸,復遣梅勒額真李率泰護諸軍渡江。明福王由崧走太平。師再進,明忻城伯趙之龍等率文武將吏,籍馬步兵二十三萬有奇,使迎師。
  • 216.    《清史稿·列傳五·多鐸傳》:遣貝勒尼堪、貝子屯齊徇太平,追擊明福王。福王復走蕪湖,圖賴等邀之江口,擊殺明將黃得功,獲福王。
  • 217.    《清史稿·卷五·世祖本紀二》:十六年春正月庚子,多尼克雲南,以捷聞。初,多尼、吳三桂、趙布泰會師於平越府之楊老堡,分三路取雲南。多尼自貴陽入,渡盤江至松嶺衞,與白文選遇,大敗之。三桂自遵義至七星關,不得進,乃由水西間道趨烏撒。趙布泰自都勻至盤江之羅顏渡,敗守將李成爵於山谷口,又敗李定國於雙河口,所向皆捷,遂俱抵雲南,入省城。李定國、白文選奉桂王奔永昌。
  • 218.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元年四月壬申,睿親王多爾袞師次翁後,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遣使致書,乞師討賊。丁丑,師次連山,三桂復致書告急,大軍疾馳赴之。戊寅,李自成率眾圍山海關,我軍逆擊之,敗賊將唐通於一片石。己卯,師至山海關,三桂開關出迎,大軍入關。自成率眾二十餘萬,自北山橫亙至海,嚴陣以待。是日,大風,塵沙蔽天。睿親王多爾袞命擊賊陣尾,以三桂居右翼,大呼薄之。風旋定,賊兵大潰,追奔四十餘裏,自成遁還燕京。
  • 219.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乙酉,自成棄燕京西走,我軍疾追之。
  • 220.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元年五月戊子朔,以捷書宣示朝鮮、蒙古。己丑,大軍抵燕京,故明文武諸臣士庶郊迎五里外。睿親王多爾袞入居武英殿。令諸將士乘城,廝養人等毋入民家,百姓安堵如故。
  • 221.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丁卯,睿親王多爾袞及諸王、貝勒、貝子、大臣定議建都燕京,遣輔國公屯齊喀、和託、固山額真何洛會奉迎車駕。
  • 222.    《世祖章皇帝實錄》卷9,順治元年十月乙卯  .明清史料[引用日期2021-11-06]
  • 223.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元年冬十月乙卯朔,上親詣南郊告祭天地,即皇帝位,遣官告祭太廟、社稷。
  • 224.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二年五月丙申,多鐸師至南京,故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學士馬士英遁走太平,忻城伯趙之龍、大學士王鐸、禮部尚書錢謙益等三十一人以城迎降。興平伯高傑子元照、廣昌伯劉良佐等二十三人率馬步兵二十三萬餘人先後來降。
  • 225.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三年正月己巳,以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暨多羅衍禧郡王羅洛宏、貝勒尼堪、貝子屯齊喀、滿達海等帥師徵四川。
  • 226.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三年二月丙午,命貝勒博洛為徵南大將軍,同圖賴率師徵福建、浙江。
  • 227.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三年十一月癸卯朔,貝勒博洛自浙江分軍進取福建,圖賴等敗故明閣部黃鳴駿於仙霞關,遂克浦城、建寧、延平。故明唐王朱聿釗走汀州,阿濟格尼堪等追斬之,遂定汀州、漳州、泉州、興化,進克福州,悉降其眾。福建平。
  • 228.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三年十一月己巳,豪格師至南部,時張獻忠列寨西充,鰲拜等兼程進擊,大破之,斬獻忠於陣,復分兵擊餘賊,破一百三十餘營。四川平。
  • 229.    順治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06]
  • 230.    《清史稿·卷四·世祖本紀一》:順治七年十二月戊子,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袞薨於喀喇城。壬辰,赴聞,上震悼,臣民為制服。丙申,喪至,上親奠於郊。
  • 231.    《清史稿·卷五·世祖本紀二》:順治八年正月庚申,上親政,御殿受賀,大赦。詔曰:“朕躬親大政,總理萬幾。天地祖宗,付託甚重。海內臣庶,望治甚殷。自惟涼德,夙夜祗懼。天下至大,政務至繁,非朕躬所能獨理。凡我諸王貝勒及文武羣臣,其各〈歹佔〉忠盡職,潔己愛人,利弊悉以上聞,德意期於下究。百姓亦宜鹹體朕心,務本樂業,共享泰寧之慶。”
  • 232.    嘉慶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06]
  • 233.    道光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06]
  • 234.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嘉慶元年丙辰春正月戊辰朔,舉行內禪,上侍高宗遍禮於堂子、奉先殿、壽皇殿。高宗御太和殿,授璽。上即位,尊高宗為太上皇帝,訓政。
  • 235.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嘉慶元年正月湖北枝江、宜都教匪起。
  • 236.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嘉慶元年十二月戊子,湖南苗匪平,封明亮伯爵,額勒登保侯爵,及德楞泰等世職有差。
  • 237.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嘉慶九年九月辛卯,以搜捕三省餘匪淨盡,甄敍額勒登保以次有差。
  • 238.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六十年二月,貴州松桃廳苗匪石柳鄧等、湖南永綏苗匪石三保等作亂。戊午,湖南苗匪陷乾州廳,同知宋如椿等死之。……辛酉,貴州苗匪圍鎮遠鎮總兵珠隆阿於正大營。……己巳,苗匪陷永綏廳鴉酉寨,鎮筸鎮總兵明安圖等死之。辛未,湖南永順苗匪張廷仲等作亂,擾保靖、瀘溪。
  • 239.    《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紀六》:乾隆五十二年春正月辛未,林爽文陷諸羅竹塹。……癸未,林爽文陷鳳山,知縣湯大全死之。甲申,常青以守備陳邦光督義民守鹿仔港,收復彰化奏聞。……丁酉,命常青渡台剿匪。
  • 240.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孫文良主編.《中國通史17·第10卷·中古時代·清時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83
  • 241.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四年己未春正月壬戌,太上皇帝崩,上始親政。丁卯,大學士和珅有罪,及尚書福長安俱下獄鞫訊。丁丑,和珅賜死於獄,福長安論斬。
  • 242.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十八年九月,河南滑縣八卦教匪李文成糾眾謀逆,知縣強克捷捕繫獄。其黨馮克善、牛亮臣陷縣城,克捷死之。直隸長垣、山東曹縣賊黨鹹應。上命高杞、同興防堵,温承惠佩欽差大臣關防剿之。召楊遇春統兵北上。賊黨徐安幗陷長垣,戕知縣趙綸。金鄉知縣吳階捕賊崔士俊等。戊寅,上行次棽髻山。是日,奸人陳爽數十人突入紫禁城,將逼內宮,皇次子用槍殪其一人。
  • 243.    《清史稿·卷十六 ·仁宗本紀》:九月庚辰,詔曰:“朕紹承大統,不敢暇逸,不敢為虐民之事。自川、楚教匪平後,方期與吾民共享承平之福,乃昨九月十五日,大內突有非常之事。漢、唐、宋、明之所未有,朕實恧焉。然變起一朝,禍積有素。當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雖經再三誥誡,舌敝筆禿,終不足以動諸臣之聽,朕惟返躬修省耳。諸臣原為忠良,即盡心力,匡朕之咎,正民之志,切勿依前尸位,益增朕失。通諭知之。”
  • 244.    咸豐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5]
  • 245.    《清史稿·卷三百八十七·肅順傳》:大學士柏葰典順天鄉試,以縱容家人靳祥舞弊,命肅順會同刑部鞫訊,讞大辟,上念柏葰舊臣,獄情可原,欲寬之;肅順力爭,遂命斬。
  • 246.    太平天國起義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5]
  • 247.    肅順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5]
  • 248.    光緒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9]
  • 249.    戊戌政變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9]
  • 250.    戊戌變法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19]
  • 251.    《清史稿·卷二十二·穆宗本紀二》:十三年十二月上疾大漸,崩於養心殿,年十九。
  • 252.    《清史稿·卷二十三·德宗本紀一》:十二月癸酉,穆宗崩,無嗣。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召惇親王奕誴、恭親王奕、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澂,鎮國公奕謨,暨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弘德殿、南書房諸臣等定議,傳懿旨,以上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有子,即承繼大行皇帝。
  • 253.    慈禧太后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11-20]
  • 254.    馮子材:金戈鐵馬鎮南關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8-10-19[引用日期2021-11-20]
  • 255.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抗法保台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1-11-20]
  • 256.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八·緬甸》:時出使大臣曾紀澤駐英,帝以屬國故,命與英外部會商緬事。初議立君存祀,俾守十年一貢之例,不可得。旋議由英駐緬大員按期遣使齎送儀物,其界務、商務兩事,則擬先定分界,再議通商。
  • 257.    《清史稿·卷五百二十八·緬甸》:紀澤又向英外部索還八募。八募即蠻幕之新街。昔時蠻幕土司地甚大,後悉並於緬,其商貨彙集之區謂之新街,洋圖譯音則為八募,距騰越邊外百數十里,在大金沙江上游之東,龍川江下游之北,檳榔江下游之南,向為滇、緬通商巨鎮。英人以其為全緬菁華所萃,不許。爭論久之,克蕾始雲,英廷已飭駐緬英官勘驗一地,以便允中國立埠,且可在彼設關收税。參贊官馬格里言八募雖不可得,其東二三十里舊有八募城,似肯讓與中國,日後貿易亦可大興。且允將大金沙江為兩國公共之江,如此,則利益與彼分之,其隱裨大局,尤較得潞東之地為勝。議未定,紀澤旋迴國。
  • 258.    白壽彝總主編;周遠廉,龔書鐸主編.《中國通史19·第11卷·近代前編·1840-1919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77-179
  • 259.    《儒林外史》描繪的學術不端及腐敗行為  .人民網.2013-10-28[引用日期2021-12-31]
  • 260.    李宏哲.康熙詞壇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3:1
  • 261.    李治亭.《清史 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1014-1016
  • 262.    李治亭.《清史 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813-817
  • 263.    [日]安部健夫:《清代に於け萬典當業の趨勢》,轉引自潘敏德:《中國近代典當業之研究》,中國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1985年,第131頁
  • 264.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李煦奏摺》,《兩淮眾商求代題再借皇帑折》,中華書局,1976年,第219-220頁
  • 265.    清官方.《清雍正朝鑲紅旗檔》:東北師大出版社,1985:4546
  • 266.    李治亭.《清史 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819-821
  • 267.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 第九冊》:人民出版社,2015:32-33
  • 268.    蔡美彪等.《中國通史 第九冊》:人民出版社,2015:86-87
  • 269.    曾國慶編.中國古代史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06:218
  • 270.    商務印書館.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5:693
  • 271.    中國篆刻 —— 以書法和鐫刻結合製作印章的藝術  .成都市錦江區圖書館
  • 272.    厲鶚:寄情山水的詩意人生  .杭州市下城區人民政府《下城發佈》
  • 273.    孟森.清史講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0:11
  • 274.    孟森.清史講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10:15
  • 275.    武沐.清朝即中國不容置疑[J]:歷史評論,2021(05):106
  • 276.    李勤璞.駁斥歐立德:關於清朝國號的再討論[J]:文化縱橫,2017:124
  • 277.    李勤璞.駁斥歐立德:關於清朝國號的再討論[J]:文化縱橫,2017:125
  • 278.    戴逸,鄭永福主編.中國近代史通鑑 1840-1949 鴉片戰爭 1[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07:734
  • 279.    《清史稿》:賊之都金陵也,堅築壕壘,餉械足,猝不可拔。疾疫大作,將士死亡山積,幾不能軍。國藩自以德薄,請簡大臣馳赴軍,俾分己責,上優詔慰勉之,謂:“天災流行,豈卿一人之咎?意者朝廷政多缺失,我君臣當勉圖禳救,為民請命。且環顧中外,才力、氣量無逾卿者!時勢艱難,無稍懈也。”國藩讀詔感泣。時洪秀全被圍久,召李秀成蘇州,李世賢浙江,悉眾來援,號六十萬,圍雨花台軍。國荃拒戰六十四日,解去。三年五月,水師克九洑洲,江寧城合圍。十月,鴻章克蘇州。四年二月,宗棠克杭州。國藩以江寧久不下,請鴻章來會師,未發,國荃攻益急,克之。江寧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賞雙眼翎。
  • 280.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3-07]
  • 2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9月:1785
  • 282.    努爾哈赤創大業,“佟佳老營”築根基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引用日期2024-04-23]
  • 283.    努爾哈赤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4-04-2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