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

鎖定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城東南隅,是一處從唐代到民國的窯址。 [3]  [6]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包括龍潯鎮、潯中鎮、三班鎮及蓋德鄉四個鄉鎮範圍內的宋代至明代的古瓷窯址。其中,龍潯、潯中兩鎮宋元窯址20處,明代窯址20處;蓋德鄉宋元窯址6處,三班鎮宋元窯址11處,明代窯址8處,共計65處。 窯址出土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點,對研究宋元時代德化窯瓷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和瓷器外銷,有着重要的價值。 [3]  [6] 
1988年1月13日,屈鬥宮德化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城東南隅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3-0229-5-04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歷史沿革

1953年,屈鬥宮窯址在德化縣城龍潯鎮寶美村破寨南山坡上被發現。 [2] 
1966年,碗坪侖窯址被發現。 [7] 
1976年,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原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對屈鬥官窯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15平方米。 [2]  [7] 
2001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考古人員對甲杯山窯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總髮掘面積120平方米,揭露出有疊壓、打破關係的窯爐遺蹟3座。
2003年,考古人員對南坑窯址的格仔口1號窯、嵛坪壙窯和寮仔窯進行了局部科學發掘,格仔口窯、嵛坪壙窯發掘後進行回填。格仔口1號窯地處南坑行政村加冬井自然村村口東側,發掘面積約180平方米。 [7] 
2016年和2019年,考古人員兩次對尾林—內坂窯址進行調查勘探。
2020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德化縣文管辦攜手對尾林窯址、內坂窯址進行考古發掘,共揭露5座窯爐遺蹟(尾林窯4座、內坂窯1座)、解剖2處作坊遺蹟,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 [2]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建築格局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包括龍潯鎮、潯中鎮、三班鎮及蓋德鄉四個鄉鎮範圍內的宋代至明代的古瓷窯址。其中,龍潯、潯中兩鎮宋元窯址20處,明代窯址20處;蓋德鄉宋元窯址6處,三班鎮宋元窯址11處,明代窯址8處,共計65處。 經考古發掘的有屈鬥宮窯址、碗坪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祖龍宮窯址和甲杯山窯址等。 [6-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主要建築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屈鬥宮窯址

屈鬥宮窯址位於德化縣城龍潯鎮寶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是一處元代窯爐遺址。窯爐全長57.1米,寬1.4~2.95米。該窯為分室龍窯,共有17間窯室,發現有14個窯門,保留有部分窯壁和窯室間的隔牆,窯璧外還有護牆。窯室一般呈長方形,縱長2.45~3.95米,各窯室底部斜平,分室但不分階級。分室龍窯是龍窯向階級窯轉化的過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時期窯爐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窯牀上發現有大量燒瓷所用的窯具,證實該窯的生產規模龐大。 [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尾林—內坂窯址

尾林—內坂窯址位於德化縣三班鎮西北,窯址分佈在上寮溪的南北兩岸,面積約12200平方米。遺址周邊的山水空間環境保存完整,反映出宋元時期陶瓷生產的一般選址特徵、生產規模與技術水平。該區域山地環境既適宜建設窯爐,也可提供瓷土原料和燒窯燃料,沿溪流便於利用水碓等水力設施進行瓷土加工以及部分原料和產品的運輸。考古工作已發現部分窯爐、作坊、廢品堆積等窯業遺存。其中:考古發掘發現南宋至元代(1127~1368年)窯爐遺蹟7座,窯室內寬1.7~2.7米,最長的一座殘長90米。出土青白瓷、白瓷兩類產品和各類窯具。瓷土加工作坊遺蹟2組,包括尾林瓷土加工作坊約800平方米,內坂瓷土加工作坊約900平方米,分別分佈在上寮溪兩岸,保存有多處水碓坑、水池、白坑、壘石水渠、石壩等。兩處加工作坊為後代長期沿用。窯爐周邊的瓷片堆積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以廢棄瓷器與窯具碎片為主,最厚處達2米。此外,遺址周邊的梅嶺等區域還發現有部分明清時期的窯址,都反映出該區域持續燒造瓷器的歷史。 [7] 
尾林遺址 尾林遺址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碗坪侖窯址

碗坪侖窯址位於蓋德村北面山包的東南側,南距溪流約200米,西南距公田侖窯約300米,海拔583米,相對高度約40米,窯址面積10000平方米。東北一西南走向,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50米。堆積層厚度2米左右。早期窯爐保存窯頭和部分窯室,殘長3.7米,最寬處1.4米;晚期窯爐首尾均被破壞,僅存中間一段,殘長12米,寬2.6~2.8米。該窯址為宋代德化最具特色的古窯遺址之一。 [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甲杯山窯址

甲杯山窯址位於寶美村東部的甲杯山東側山坡,屬中低山地形,山頂海拔520米,高差約25米。山體渾厚,坡形連續,窯址主要分佈於坡腰至山腳平台上,窯址範圍約1700平方米。 [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南坑窯址

  • 綜述
南坑窯址由南坑窯址和寮仔窯址組成,南坑窯址位於南安市東田鎮南坑村,寮仔窯址位於南安市東田鎮藍溪村大壠內的寮仔山。 [7] 
  • 南坑窯址
南坑窯址已查明有宋元窯址20多處。其中南坑村的窯址分佈於該村的槍仔嶺、頂南埔、嵛坪壙、大壩、格仔口等20處山坡上,範圍綿延數里,面積約20萬平方米。南坑窯址創燒於北宋,約廢燒於元末,以燒製青瓷、青白瓷為主,堆積層最厚達5米。發掘揭露出的宋代龍窯有保存較為完整的窯頭、火膛及窯前工作面等,其中火膛部分平面呈半圓形,直徑1.5米,深約1.2米,前後壁及底部出灰口、窯汗等相對完好,是迄今為止福建省已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宋代窯爐火膛。
格仔口窯坐北朝南,下臨弓蔗溪。窯牀依格仔口山南坡而建,窯壁殘存高度在0.12~0.5米之間,窯底斜坡形,前緩後陡,前段寬約1.9米,使用筒形匣缽;中段寬約2.4米,改用凸底形匣缽裝燒。該窯的後半部尚未發掘,已發掘揭露出的窯爐水平長度19.8米。
嵛坪壙窯位於南坑村通往加冬井村的山路南側,早期因村民取土鋪路,廢品堆被挖開,窯爐亦暴露於斷坎之上。此次局部發掘面積約100平方米,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窯爐長10.2米,發現窯爐兩側的路面、通道、工作間等遺蹟。因嵛坪壙窯後段基礎直接建在早期的廢品堆積層上,故在窯壁外圍堆砌了許多大塊的卵石,或利用匣缽塊,砌成護窯牆來加固窯體。在窯爐的內部,保存有比較好的窯牆塌磚堆積,兩側窯壁保存較高,窯底可見到比較明顯的排列整齊的匣缽和匣缽窩,該段窯爐使用凸底形匣缽裝燒。在窯爐的兩旁,是厚達1.5~3.5米的廢品及匣缽堆積。從該窯發掘中層位關係來看,產品以珠光青瓷為主的嵛坪壙窯建在內含大量青白瓷的廢棄堆積層上,從而為青白瓷與珠光青瓷之間的早晚提供了直接的依據。 [7] 
  • 寮仔窯
寮仔窯位於藍溪行政村大仁內自然村東側的寮仔山,共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揭露的窯爐遺蹟為長條形斜坡式龍窯,窯爐前段的窯頭情況不明。窯尾保存情況較好,殘高約1米。出煙室與窯室以匣缽柱相隔,寬0.1~0.5米。整個窯爐殘長4.3米,除了在窯尾部分利用山體基岩,其餘均用紅磚砌成,窯磚絕大多數為楔形磚,僅少數為長方形。殘存窯壁高0.3~0.75米,內寬1.8~2.5米。窯頭朝向西南,窯底坡度不一,前段與後段稍平緩,中段稍陡。窯底匣缽保留較好,有漏斗形和簡形兩種,簡形匣缽主要分佈在窯爐後段,匣缽大小不一,直徑一般在15~34釐米之間。窯旁遺蹟發現有護窯牆3個,磉墩8個,窯門5個及道路遺蹟等。其中磉墩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磉墩均由磚塊砌成,圓形磉墩則由石塊和磚砌成。道路路面鋪有墊餅和匣缽殘片等。 [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文物遺存

  • 屈鬥宮窯址
屈鬥宮窯址出土各類瓷器殘件主要為元代白瓷,產品有碗、盤、執壺、粉盒、杯、軍持等10餘種。 [7] 
  • 尾林—內坂窯址
尾林窯址遺存
尾林窯址遺存(3張)
尾林—內坂窯址出土青白瓷、白瓷兩類產品和各類窯具。瓷土加工作坊遺蹟2組,包括尾林瓷土加工作坊約800平方米,內坂瓷土加工作坊約900平方米,分別分佈在上寮溪兩岸,保存有多處水碓坑、水池、白坑、壘石水渠、石壩等。窯爐周邊的瓷片堆積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以廢棄瓷器與窯具碎片為主,最厚處達2米。 [7] 
  • 碗坪侖窯址
碗坪侖窯址文化層堆積分上下二層,上層為南宋龍窯,下層為北宋龍窯,出土1700多件瓷器及窯具。下層出土青白瓷,器形有碗、盤、碟、爐、瓶、執壺、盒,年代為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上層出土青瓷和少量醬黑釉瓷,器形有碗、盤、碟、瓶、軍持、盞等,年代為南宋中晚期。釉色以白釉和青白釉為主,紋飾以刻劃花卉、水波紋、雲雷紋等。 [7] 
  • 甲杯山窯址
甲杯山窯址出土了一批陶瓷器標本及窯具。其中Y3出土標本有青白瓷和白瓷,器形有碗、盤、碟、洗、盒等,其年代為元代。Y2、Y1出土標本大部分為乳白色瓷器,器形以杯、碗、盤、盞、碟、洗、爐、罐、燈、盒、硯滴等為主,主要紋飾有堆貼梅花、刻畫花草、文字、人物等,年代為明代。 [7] 
  • 南坑窯址
南坑窯址中格仔口窯產品胎質灰白,釉色以青白釉為主,產品除碗之外,還有大量尺寸不一、形式各樣的盒。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盞、淨瓶、小罐、小杯、執壺、香爐、盤、碟、器蓋、燈盞等。嵛坪壙窯產品以青瓷為主,在晚期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的珠光青瓷標本,這些器物胎質青白,釉色晶瑩翠綠,施釉均勻,器形主要有碗、盞、盤、碟等,器物絕大多數飾有斜直線、弦紋、纏枝草葉紋、篦劃紋等,被窯爐疊壓的早期地層中的出土物則以青白瓷為特色,主要器形有碗、盞、杯、盒等,多為素面。 [7] 
  • 寮仔窯
寮仔窯產品均為青白瓷。產品種類以碗為大宗,此外還有盒、盤、盞、罐、壺、爐、水注、燈盞、器蓋等。胎質細膩,釉色瑩潤,多有開片,大多數產品都刻畫有草葉紋等。 [7]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文物價值

甲杯山窯址的考古發掘,獲取了大量白瓷燒造技術的寶貴資料,出土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白瓷精美器物標本,尤其是發現了一批傳世品中罕見的器型,為德化白瓷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田野資料,意義重大。 [7] 
尾林-內坂窯址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第一次較為完整地揭示德化窯從宋元時期的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窯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5]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出土的瓷器造型和燒製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點,對研究宋元時代德化窯瓷業生產的組織形式、生產規模、窯爐結構、燒製工藝和瓷器外銷,有着重要的價值。 [3]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保護措施

1961年,屈鬥宮德化窯遺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屈鬥宮德化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5月25日,南坑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合併。 [8] 
2016年,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入選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 [4] 
2021年7月,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鬥宮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城東南隅。 [3] 
  • 交通信息
自駕:從泉州市出發經南惠支線高速—泉南高速—通州大道—南環路—桃源南路—福巴線—茶具城大道—屈鬥宮德化窯遺址,全程大約90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