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內容簡介
編輯《北史》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迄隋義寧二年(618年),記北朝北魏、西魏、東魏、北周、北齊及隋六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應當指出的是,隋代的最初九年即開皇元年至開皇九年(581-589年)的歷史,可以作為北朝歷史看待;至於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以後的歷史,本是統一的封建皇朝的歷史,把這一段歷史看成北朝史而寫入《北史》是不恰當的。當然,也許是李延壽有自己的考量,或者説在唐人眼中這樣修史並無問題。
《北史》主要在魏、齊、周、隋四書基礎上刪訂改編而成,但也參考了當時所見各種雜史,增補了不少材料。
北史作品目錄
編輯北史本紀
卷次 | 目次 | 題目 |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
---|---|---|---|
卷1 | 魏本紀第一 | 拓跋部、道武帝、明元帝 | |
卷2 | 魏本紀第二 | 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獻文帝 | |
卷3 | 魏本紀第三 | 孝文帝 | |
卷4 | 魏本紀第四 | 宣武帝、孝明帝 | |
卷5 | 魏本紀第五 | 孝莊帝、節閔帝、廢帝、孝武帝、文帝、廢帝、恭帝、孝靜帝 | |
卷6 | 齊本紀上 | 神武帝、文襄帝 | |
卷7 | 齊本紀中 | 文宣帝、廢帝、孝昭帝 | |
卷8 | 齊本紀下 | 武成帝、後主、幼主 | |
卷9 | 周本紀上 | 文帝、孝閔帝、明帝 | |
卷10 | 周本紀下 | 武帝、宣帝、靜帝 | |
卷11 | 隋本紀上 | 文帝 | |
卷12 | 隋本紀下 | 煬帝、恭帝 |
北史列傳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號人物為附傳) |
---|---|---|
卷13 | 列傳第一 | |
卷14 | 列傳第二 | |
卷15 | 列傳第三 | 魏諸宗室 |
卷16 | 列傳第四 | 道武七王、明元六王、太武五王 |
卷17 | 列傳第五 | 景穆十二王上 |
卷18 | 列傳第六 | 景穆十二王下 |
卷19 | 列傳第七 | 文成五王、獻文六王、孝文六王 |
卷20 | 列傳第八 | |
卷21 | 列傳第九 | |
卷22 | 列傳第十 | |
卷23 | 列傳第十一 | 於慄磾(孫勁,六世孫謹,謹子寔,寔子顗,仲文寔,弟翼,翼子璽,翼弟義,宣敏) |
卷24 | 列傳第十二 | |
卷25 | 列傳第十三 | |
卷26 | 列傳第十四 | |
卷27 | 列傳第十五 | |
卷28 | 列傳第十六 | |
卷29 | 列傳第十七 | |
卷30 | 列傳第十八 | |
卷31 | 列傳第十九 | 高允(從祖弟祐,祐曾孫德正,祐從子乾,昂,季式) |
卷32 | 列傳第二十 | |
卷33 | 列傳第二十一 | |
卷34 | 列傳第二十二 | |
卷35 | 列傳第二十三 | |
卷36 | 列傳第二十四 | |
卷37 | 列傳第二十五 | |
卷38 | 列傳第二十六 | |
卷39 | 列傳第二十七 | |
卷40 | 列傳第二十八 | |
卷41 | 列傳第二十九 | |
卷42 | 列傳第三十 | |
卷43 | 列傳第三十一 | |
卷44 | 列傳第三十二 | |
卷45 | 列傳第三十三 | |
卷46 | 列傳第三十四 | |
卷47 | 列傳第三十五 | |
卷48 | 列傳第三十六 | 爾朱榮(子文暢,文略,從子兆,從弟彥伯,彥伯子敞,彥伯弟仲遠,世隆,榮從父弟度律,榮從祖兄子天光) |
卷49 | 列傳第三十七 | |
卷50 | 列傳第三十八 | |
卷51 | 列傳第三十九 | |
卷52 | 列傳第四十 | 齊宗室諸王下-文襄諸子、文宣諸子、孝昭諸子、武成諸子、後主諸子 |
卷53 | 列傳第四十一 | |
卷54 | 列傳第四十二 | |
卷55 | 列傳第四十三 | |
卷56 | 列傳第四十四 | |
卷57 | 列傳第四十五 | |
卷58 | 列傳第四十六 | 周室諸王-文帝十三王、孝閔帝一王、明帝二王、武帝六王、宣帝二王 |
卷59 | 列傳第四十七 | |
卷60 | 列傳第四十八 | 李弼(曾孫密)、宇文貴(子忻,愷)、侯莫陳崇(子穎,崇兄順)、王雄(子謙) |
卷61 | 列傳第四十九 | |
卷62 | 列傳第五十 | |
卷63 | 列傳第五十一 | |
卷64 | 列傳第五十二 | 韋孝寬(兄夐,夐子世康)、韋瑱(子師)、柳虯(弟檜,慶,慶子機,機子述,機弟弘,旦肅,機從子謇之) |
卷65 | 列傳第五十三 | |
卷66 | 列傳第五十四 | |
卷67 | 列傳第五十五 | |
卷68 | 列傳第五十六 | |
卷69 | 列傳第五十七 | |
卷70 | 列傳第五十八 | |
卷71 | 列傳第五十九 | 隋宗室諸王、文帝四王、煬帝三子 |
卷72 | 列傳第六十 | |
卷73 | 列傳第六十一 | |
卷74 | 列傳第六十二 | |
卷75 | 列傳第六十三 | |
卷76 | 列傳第六十四 | |
卷77 | 列傳第六十五 | |
卷78 | 列傳第六十六 | |
卷79 | 列傳第六十七 | |
卷80 | 列傳第六十八 | |
卷81 | 列傳第六十九 | |
卷82 | 列傳第七十 | |
卷83 | 列傳第七十一 | |
卷84 | 列傳第七十二 | |
卷85 | 列傳第七十三 | |
卷86 | 列傳第七十四 | |
卷87 | 列傳第七十五 | |
卷88 | 列傳第七十六 | |
卷89 | 列傳第七十七 | |
卷90 | 列傳第七十八 | |
卷91 | 列傳第七十九 | |
卷92 | 列傳第八十 | |
卷93 | 列傳第八十一 | 僭偽附庸-夏赫連氏、燕慕容氏、後秦姚氏、北燕馮氏、西秦乞伏氏、北涼沮渠氏、梁蕭氏 |
卷94 | 列傳第八十二 | 日本、高麗、百濟勿吉、奚契丹、新羅、室韋豆莫婁地豆乾、烏洛侯、流求 |
卷95 | 列傳第八十三 | |
卷96 | 列傳第八十四 | |
卷97 | 列傳第八十五 | |
卷98 | 列傳第八十六 | 蠕蠕、匈奴 |
卷99 | 列傳第八十七 | 突厥、鐵勒 |
卷100 | 列傳第八十八 |
北史創作背景
編輯《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壽撰寫這兩部書,本是為了“追終先志”,繼承父親李大師未竟的事業。李大師(570年-628年),字君威,隋唐之際人。他熟悉前代歷史,又長於評論當世人物,青年時代就產生了撰寫一部編年體南北朝史的志向。但他着手做這件工作時,已是唐朝武德初年了。不久,他因生活條件的變化,又曾一度中輟了這件事。當他再次獲得從事於此種撰述機會時,已是武德九年(626年),而他在貞觀二年(628年)就去世了。他在臨終之前,因“所撰未畢,以為沒齒之恨”。父親的事業和遺恨,深深地影響着李延壽,對他產生了一種感召的力量。李延壽,字遐齡,貞觀初年參與《隋書》編撰工作,從這時起,他就決心把南北朝史寫出來。以實現父親的遺願。李延壽用了十五、六年的時間蒐集資料,而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因參與修撰《五代史志》的工作,便得以廣泛閲讀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朝正史,於是正式開始撰寫《南史》《北史》。除八朝正史外,李延壽還參考各種雜史一千餘卷,歷時十六年,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撰成《南史》《北史》共一百八十卷。據説唐高宗還為《南史》《北史》寫了一篇序,可惜這篇序文早已失傳。
[2]
《南史》《北史》主要取材於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書。李延壽撰寫“二史”的方法是對“八書”進行“抄錄”和“連綴”,並“鳩聚遺逸,以廣異聞”,“除其冗長,捃其菁華”。這是一個改寫、補充和刪節的過程,並非一般的抄錄可比。不過,李大師原來是打算“編年以備南北”,而李延壽卻以紀傳體撰成《南史》《北史》,這是後者在“追終先志”過程中的一個變化,無礙於他們共同的目的和旨趣。
[2]
北史作品鑑賞
編輯北史思想價值
《北史》思想價值突出,尤其是宣揚“天下一家”的思想:改變了長期以來南方與北方互稱“島夷”與“索虜”的陋習。李延壽把北魏以前北方一些少數政權的歷史“編之四夷”。他在撰寫中,給南北朝各政權以同樣的地位。這種打破南、北對立和華、夷界限的認識和做法,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偉大成果,是歷史的進步。
[6]
北史藝術特點
以“二史”同“八書”作比較。“二史”出於“八書”,但又在許多方面不同於“八書”,除了上面講的兩點以外,還表現在:
第一,內容上有增刪之別。“二史”對於“八書”的增與刪,有利也有弊。其所刪部分,多是皇帝冊文、詔令,大臣奏議、文章,從而使史文緊湊、醒目,可讀性強,這是利的方面。但是“二史”也刪去了“八書”中的一些重要史實。這是弊的方面。其所增部分,因多采自雜史中的預言和故事,因而加重了某些史事、人物的神秘色彩,這是弊的方面。但李延壽撰寫“二史”,參考的書籍比較多,因而增加了“八書”中原來所沒有的一些重要史料,擴大了某些人物傳記的篇幅,甚至還增寫了一些人物傳記。這是利的方面。可見,在增刪問題上,“二史”與“八書”各有得失,不能作簡單的看待。
第二,書法上有曲直之分。南北朝時期人們作史,因多所忌諱而形成曲筆者甚多。《南史》《北史》對這些曲筆有不少改正。如魏收在北齊文宣帝高洋時撰《魏書》,凡事涉高洋父親高歡在東魏所作所為時,多曲為迴護;《北史》對此大多據實直書,予以改正。《梁書》《陳書》雖是姚思廉撰成於唐初,但因部分史稿系繼承其父姚察舊作,而姚察又多據梁、陳史官所錄,故曲筆也不少。如《梁書》對臨川王蕭宏大加褒美,稱讚他“性寬和篤厚”,“時稱其長者”;而《南史》則揭露他是個品行低劣、恣意聚斂、貪生怕死之徒。《南史》改正《陳書》曲筆之處更多,“使奸惡不能藏匿”。當然,“二史”亦並非完全沒有曲筆,但總的來看,在書法的曲直上“二史”是勝過“八書”的。
第三,文字上有繁簡之異。“八書”共五百三十七卷,“二史”只有一百八十卷,僅佔原書卷數三分之一。這是李延壽“刪落釀辭”、“敍事簡勁”的長處。《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稱讚《南史》《北史》“敍事簡勁,比於南北正史,無繁冗、蕪穢之辭”,堪為“近世之佳史”,並認為陳壽之後,只有李延壽可以與之相比擬。正因為如此,“二史”比“八書”流傳廣、影響大。北宋以前,“八書”中有的頗多散失,而“二史”卻完整地保存下來,就是最好的證明。
李延壽自序説他補充的史料很多出於當時的“雜史”,即所謂“小説短書”,故事性較強,且多口語材料,增補入傳,常常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更能反映當時真實情況。這類資料在南史的何佟之傳,北史的東魏孝靜帝紀、高昂傳、斛律金傳、李稚廉傳、爾朱榮傳中都可以發現。但因此也摻入了大量神鬼故事、謠言讖語、戲謔笑料,這又是它的嚴重缺點。總之,南北史就史料的豐富完整來説,不加八書,但也不乏勝過八書的地方。作為研究南北朝歷史的資料,可以和八書互相補充,而不可以偏廢。
《南史》《北史》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以至於糟粕。如在歌頌帝王將相方面,在誣衊人民起義方面,在宣揚祥瑞災異、神怪荒誕之説方面,散佈了許多封建主義思想和唯心主義歷史觀點。不僅“二史”如此,“八書”也如此,只是形式和程度不盡相同罷了。這是我們在閲讀“八書”、“二史”時不能不注意的。
以“二史”與“八書”相比,不是説“二史”可以代替“八書”,或者相反,那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在“二史”與“八書”的關係的問題上,正確的看法應當是:
(一)對於“二史”和“八書”撰述的歷史條件的不同,對於它們的作者在思想上的異趣,以及它們在材料運用上和表述形式上的區別,都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説明;(二)“二史”和“八書”在反映南北朝時期歷史面貌方面,在保存和傳播這一時期的歷史知識方面,各自都有貢獻,都有應當受到重視的理由和根據,我們不應在它們之間進行抑揚和褒貶;
(三)對“二史”和“八書”作比較,目的在於總結和説明它們的特點和優點,以便更好地認識它們,運用它們所提供的而又確實經過我們鑑別的歷史知識為當代的社會實踐服務。讀“八書”、“二史”如此,讀其他史書也是如此。
北史不足之處
首先,《南史》、《北史》被後世學者批評最多的,是對南北“八書”的刪削、改編不當。“二史”對“八書”的刪削大多是詔誥、冊文、事表、疏、議、書、賦等,這無疑使史書的文字更加精煉,增強了可讀性。但一些重要的議論、奏章和好的作品不應刪節而刪節,則使重要史實闕書。如北魏李安世關於均田的奏疏,是研究當時階級關係的寶貴資料,《北史·李孝伯傳》附《李安世傳》刪去了,《北史》還將《北齊書》中不少有關北魏、東魏以及北齊時期人民起來反抗的史事一一刪去,這些都是極為不妥的。
第二,《南史》、《北史》對“八書”中某些改編安排不當。南北朝原為一個歷史時期,李延壽分寫成二書,各自成一體系,於南朝和北朝之間互相關聯的事、關聯的人,往往各據原史書機械地編錄,因而割裂、錯置以及矛盾、重複之處,仍所在多有。如譙國夫人洗氏,世為南越(今廣東境內)首領,歷梁、陳二代,卒於隋文帝時,是南方重要人物之一,應在《南史》中為之立專傳,而因原傳在《隋書·列女傳》中,便收於《北史·列女傳》中。而林邑、蠕蠕、宕昌、高麗、劉昶、薛安都、蕭寶寅、蕭綜、蕭大圜、蕭祗、蕭泰,南北史均各立傳。雖然上述諸人在南北朝的主要事蹟,都分別載於《南史》、《北史》中,並不重複,但如將一人的事蹟集中於一傳中敍述,則更為清晰簡明。
[7]
北史後世影響
編輯總的來看,《北史》雖有內容偶呈蕪雜之弊,但畢竟體例完整、材料充實、文字簡練,在後代頗受重視,以致魏、齊、週三書唐以後皆殘缺不完,後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補足。作為研究北朝歷史的資料,《北史》與魏、齊、周、隋四書有互相補充的作用,不可偏廢。
南北朝產生的《宋書》、《南齊書》、《魏書》是分裂時代產生的歷史著作,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和一家一姓的皇朝史格局的束縛,即使唐初修撰的梁、陳、齊、周、隋“五代史”,除《隋書》而外,其他各史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消極的歷史影響。在新的統一的歷史條件下,用“天下一家”的思想重新撰述分裂時期的歷史,這不僅是當時政話上的需要,而且對整個國家和民族在精神財富的建設與積累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應當肯定其較舊史“敍事簡徑,無繁冗、蕪穢之詞”。《宋書》等“八書”共五百三十七卷,而《南史》、《北史》僅一百八十卷,佔原書的三分之一。這是孕延壽“刪落釀評”,”敍手簡徑”的功勞。李延壽刪削“八書”,在很大程度上進行了再製作,《南史》、《北史》比之於原作,不僅在篇幅上大為壓縮,在史事上更加連貫,敍述部分就顯得集中突出了,文字上也簡潔易讀,而且在史料上也有所增益。《南史》、《北史》以簡潔有條理,為後世學者所公認。就《南史》、《北史》而言,《北史》詳贍而《南史》疏略。
從歷史編纂上看,《南史》、《北史》繼承了《史記》所開創的中國史學史上的通史家風,也效法班固、范曄和陳壽,他把南朝宋、齊、梁、陳及北朝之魏、齊、周、隋八國的歷史發展,從頭到尾作縱的敍述,成為通史一段,深得司馬遷《史記》的遺規,又把分立的南北各國分別敍述,但又互相照應,極縱橫離合之妙,符合陳壽《三國志》的體裁,合國別史和通史為一門。
《南史》、《北史》流傳廣,影響大,對傳播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知識起了積極的作用,對後人研究南北朝史、中國史學史做了貢獻。從唐至宋,南j匕‘‘八書”除《隋書》附有《五代史志》,為人們重視外,其餘七書則流傳不廣,讀者甚少。在唐宋時期,“八書”流傳和影響遠遠不及“二史”。所以,世人瞭解南北朝史主要靠着讀《南史》、《北史》,對後人研究歷史所發揮的作用,可從司馬光《資治通鑑考異》和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中不少地方採用南北史説法為證。
[7]
北史相關文獻
編輯關於南北史的補表補志有:
周嘉猷:《南北史年表》。
周嘉猷:《南北史帝王世系表》。
周嘉猷:《南北朝世系表》。計收一百十餘姓,各姓又接不同郡望分列,頗有用。
汪士鐸(1802—1889):《南北史補志》。存天文、地理、五行、禮儀,共十四卷。地理志以宋齊為一篇,梁陳為一篇,魏齊為一篇,周隋為一篇。宋以大明八年為準,魏以武定之世為準,皆仍《宋書·州郡志》、《魏書·地形志》之舊,參考價值不大。禮志依據紀傳諸志及《通典》等,而未注出處,唯五行志註明出處,徵引時須檢原書。
汪士鐸:《南北史補志未刊稿》。存輿服、樂律、刑法、職官、氏族、道釋,共十三卷,體例與天文志等相同。《廿五史補編》首次據稿本印行。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分南史、北史、載記三篇,以見於南北史紀傳者為準。不見於南北史僅見於八書者入載記。《隋書·經籍志》未收者居十之六七。各條皆註明出處,便於利用。
徐文範:《東晉南北朝輿地表》。分年表、州郡表、郡縣沿革表三部分。年表自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起至隋煬帝大業四年(608年)止,按年排列。以西晉末的二十一州為綱,每州下舉出當年變遷沿革,各朝重要年份舉出當時全疆域所統州郡名稱數目。州郡衰接二十一州次序,每州下依朝代舉出本州及所統郡的變遷。郡縣表按各州所統郡為次序,每郡及所統縣下又依朝代敍述變遷。南北朝皆有僑州郡縣,大抵多在淮南、淮西、沔北、漢東。徐氏注意考出實土所在,以免讀史者為空名所惑,故詳州郡之建置分合於郡縣之下,因而州郡表及郡縣沿革表有重複處。此書與周嘉猷世系表為讀南北朝史的兩部重要工具書。
宋書音義4卷(清洪亮吉)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刻
宋書考證4卷(清孫?)北平圖書館館刊第9卷第1-4期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251-472頁題宋書考論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叢書集成第169冊
宋書補表4卷(清盛大士)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據南京??裏國學圖書館寫本
補紀元表、諸侯王表、王子侯表、功臣侯表、外戚侯表、恩幸侯表六種
宋將相年表1卷(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宋方鎮年表1卷(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據歷代史表原刊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附刊胡承珙校語(以下各本同)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
叢書集成第766、781冊
晉宋書故(清郝懿行) 嘉慶21年自刊本 郝氏遺書本 粵雅堂叢書二十九集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孫: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499-519頁
禹貢半月刊第6卷第7期
齊諸王世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齊將相大臣年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齊方鎮年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3冊
南齊書校勘記清(周星詒)上海文管會藏稿本
南齊書夷貊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20-523頁
補南齊書藝文志4卷(今人陳述)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據稿本
補南齊書經籍志(陳鴻儒等編)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33-459頁 民國間?印本、抄本
梁書斠議(羅振玉)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61-469頁
毛本梁書校議(清陳灃) 信古閣小叢書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25-530頁
梁書札記1卷(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31-54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59-461頁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叢書集成第3080-82冊
梁書夷貊傳地理考證(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補梁書藝文志1卷(清王仁俊)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梁諸王世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梁將相大臣年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3冊
陳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69-477頁
補陳疆域志(近人臧勵龢)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據稿本
陳州府職官備考1卷(清朱撰卿) 1916年淮陽縣誌附刻本
陳諸王世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陳將相大臣年表1卷(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冊
南史佚文1卷(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42頁
讀南史記疑1卷(王懋竑)讀書記疑卷8
南史存校1卷(清王懋竑) 讀書記疑卷13
南史札記1卷(清李慈銘) 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43-557頁
宋齊梁陳方鎮年表4卷(近人吳廷燮)景杜堂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58-683頁
魏書校勘記1卷(清王先謙等)思賢講舍刊本 廣雅書局刊本 史學叢書二集影印廣雅本 叢書集成第168冊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684-701頁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89-525頁
魏書札記1卷(清李慈銘)1930年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852-859頁
魏書宗室傳注12卷世系表2卷(近人羅振玉) 1924年東方學會鉛印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702-832頁題傳注12卷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537-669頁 民國印本
魏書宗室傳注校補1卷(近人羅振玉) 貞松老人遺稿乙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833-851頁實冊數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669-687頁
魏書鐵佛劉虎傳注(近人羅振玉)
魏書地形志校錄3卷(清温曰鑑)道光16年拾香草堂刻巾箱本題作校異有附錄 適園叢書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冊據適園叢書本
讀魏書地形志隨筆1卷(清温曰鑑) 北京圖書館藏管廷芬輯花近樓叢書抄本
延昌地形志20卷(清張穆)傳抄本
稿本舊藏祁氏,後歸陳士可,僅存卷1-3司州及目錄1卷。各家傳抄本多從何秋濤抄本轉錄。
魏書外國傳地理考證1卷西域傳地理考證1卷外國傳補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955-985頁
魏書校補1卷(清盧文弨)羣書拾補本 二十五史補編本第4冊魏書禮志校補1卷
魏書源流考(李正奮)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477-489頁 抄本
魏諸帝統系圖1卷魏諸王世表1卷魏異姓諸王世表1卷魏外戚諸王世表1卷魏將相大臣年表1卷西魏將相大臣年表1卷東魏將相大臣年表1卷(清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魏書官氏志疏證1卷(清陳毅)光緒23年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補魏書兵志1卷(清?今人谷霽光)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補後魏書藝文志(近人李正奮) 北京圖書館有抄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687-733頁 民國抄本
元魏方鎮年表2卷(近人吳廷燮)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據排印本
北齊書佚文1卷(清王仁俊輯) 上海圖書館藏稿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524頁
北齊書疏證(清杭世駿)見南獻遺徵 書目答問雲未見傳本
北齊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911-917頁
北齊書校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917-947頁 稿本
北齊書旁證(願學齋主人)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947-1019頁 稿本
補北齊書疆域志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1019-1031頁
北齊諸王世表1卷北齊異姓諸王世表1卷北齊將相大臣年表1卷(萬斯同) 歷代史表原刊本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周書斠議(羅振玉) 二十四史訂補第7冊第1031-1037頁
周諸王世表1卷周公卿年表1卷(清萬斯同)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北周公卿表(清練恕) 多識錄卷2 二十五史補編第4冊
周書異域傳地理考證1卷(清丁謙) 浙江圖書館叢書一集本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986-991頁
隋書札記1卷(清李慈銘) 1930北京圖書館鉛印本 二十四史訂補第8冊第21-29頁影印讀史札記之九
二十五史三編第5冊第860-863頁
縮印本,刪去附錄
北史作者簡介
編輯李延壽者,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陽市)。貞觀中,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以脩撰勞,轉御史台主簿,兼直國史。初,延壽父大師,多識前世舊事,常以宋、齊、梁、陳、齊、周、隋天下參隔,南方謂北為“索虜”,北方指南為“島夷”。其史於本國詳,它國略,往往訾美失傳,思所以改正,擬《春秋》編年,刊究南北事,未成而歿。
延壽既數與論撰,所見益廣,乃追終先志。本魏登國元年,盡隋義寧二年,作本紀十二、列傳八十八,謂之北史;本宋永初元年,盡陳禎明三年,作本紀十、列傳七十,謂之南史。凡八代,合二書百八十篇,上之。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時人見年少位下,不甚稱其書。遷符璽郎,兼脩國史,卒。(《新唐書》)
[1]
- 參考資料
-
- 1. 《新唐書》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第一範文網[引用日期2013-06-05]
- 2. 瞿林東:怎樣讀《南史》、《北史》 .網易[引用日期2023-05-08]
- 3. 北史全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05-08]
- 4. 北史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3-05-08]
- 5. 星漢.不可不知的3000個文化常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2:第180頁
- 6. 本社編.四庫全書精華: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01:第109-110頁
- 7. 陳佩雄主編.二十四史: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04:第5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