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曜

(晚清嵩武軍將領、山東巡撫)

鎖定
張曜(1832年-1891年8月22日),字亮臣,號朗齋 [95] 一説字朗齋, [6]  [96]  號亮臣 [97]  ),祖籍浙江紹興府上虞縣(今紹興市上虞區),出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 [1-2]  晚清名臣、將領。
早年在河南固始興辦團練,參與鎮壓捻軍太平天國,創建“嵩武軍”,又隨左宗棠赴西北鎮壓回民起義軍,歷任知縣知府道員布政使提督等職。陝甘平定後,率部於哈密屯田墾荒,歲獲軍糧數萬石,為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做準備。1877年(光緒三年),配合劉錦棠等收復新疆南路七克騰木、闢展吐魯番等城。1884年(光緒十年),率部入關,警備直隸北部。1885年(光緒十一年),授廣西巡撫,未行,留治京師河道。1886年(光緒十二年),調山東巡撫,督辦河工。1887年(光緒十三年),襄辦海軍。1889年(光緒十五年),加封太子少保。1891年(光緒十七年),病逝於濟南,贈太子太保,諡號勤果。 [1] 
張曜軍政才略突出,為收復新疆、阻遏英俄侵略作出了貢獻,故有“愛國將領”之稱。其在山東巡撫任上也多有建樹。有《河聲嶽色樓集》存世,《山東軍興紀略》亦由其纂訂。(概述內圖片來源 [3-4] 
亮臣(一説字朗齋) [95] 
朗齋(一説號亮臣) [95]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錢塘 [1] 
出生日期
1832年
逝世日期
1891年
主要成就
鎮壓捻軍;收復新疆;治理黃河
主要作品
《河聲嶽色樓集》
山東軍興紀略》等 [1] 
本    名
張曜
官    職
山東巡撫,恩加兵部尚書銜,太子少保
追    贈
太子太保
諡    號
勤果

張曜人物生平

張曜團練起家

張曜,1832年(道光十二年)生。祖籍浙江上虞,原籍浙江錢塘,嗣後其祖輩因肄業國子監,遂改籍直隸順天大興,後復隸錢塘。 [1]  幼時張曜曾隨姑父蒯賀蓀黎裏(今蘇州市吳江區黎裏鎮)讀書,故又稱黎里人。 [5] 清史稿》等稱他生來就頗有力氣,年幼時曾持竿結陣,部勒羣兒,夥伴們沒有敢喧譁的。 [6]  [95] 
張曜早年由監生捐為縣丞。咸豐初年,太平軍捻軍運動興起,他依附於姑父固始知縣蒯賀蓀,興辦團練,不久因智退捻軍有功,深得欽差大臣僧格林沁的賞識,受賞藍翎。 [1]  1854年回籍。1855年,升知縣。1856年,署固始知縣。1857年,升知州,換花翎。1858年,李秀成等攻固始,張曜堅守七十餘日,保住了固始城,被咸豐帝賜號霍欽巴圖魯 [6]  1859年,署理光州知州。 [7]  [8] 
1860年(咸豐十年),張曜被擢升為知府,又屢屢擊敗捻軍,晉升為道台,加按察使銜。 [7] 
1861年(咸豐十一年),張曜設計在汝寧擊敗陳大喜張鳳林所部捻軍,又擢升為河南布政使 [9] 

張曜升降浮沉

1862年(同治元年),張曜被御史劉毓楠彈劾“目不識丁”,由布政使轉任總兵 [10]  仍歸僧格林沁節制。自此,他發憤讀書,並鐫刻“目不識丁”四字印,時時佩戴在身以自勵。
1863年(同治二年),張曜在河南省嵩山和南陽等地擊退了張宗禹所部捻軍的進攻。 [11] 
1864年(同治三年),張曜在橋川一帶再次大敗捻軍,張曜率部渡丹江長途追擊,與陝西、湖南的清軍匯合後撤軍。 [12] 
1865年(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戰死,張曜出征捻軍以挽救危局,多次戰勝。僧格林沁既死,又有人彈劾張曜“養寇遺患”,幸有巡撫吳壽昌為張曜辯白。儘管如此,張曜還是以安葬親人之名請假回籍。 [13] 
1866年(同治五年),張曜受命復出,鎮壓捻軍。他整合新舊部眾,編為嵩武軍。 [14] 
1867年(同治六年),張曜協助李鴻章圍殲東捻軍。年末,又擊敗從陝西渡黃河進入山西、逼近河南的西捻軍 [15] 
1868年(同治七年),張曜與宋慶在東昌之戰中大敗西捻軍。不久,西捻軍徹底失敗,張曜受賞黃馬褂,獲騎都尉世職。 [16] 

張曜鎮壓回民

1869年(同治八年),張曜隨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主要是配合金順用兵寧夏。1870年(同治九年),升任廣東提督
1871年2月1日(同治九年十二月十二日),張曜、金順部攻佔寧夏金積堡附近的要塞王家甿 [17]  ,因怒於此前久攻不下,對回民進行了屠殺。隨後,張曜奉詔屯守於黃河以西,兼顧阿拉善旗。同年,加雲騎尉世職。 [18] 
1873年(同治十二年),張曜奉左宗棠令,頓兵金積堡,作為後路部隊協助徐佔彪等攻陷肅州,陝甘回民起義至此被平定,清軍收復新疆、消滅阿古柏的道路也由此打通。 [17]  張曜受賞雙眼花翎。 [19-20] 

張曜經略新疆

左宗棠贈張曜聯 左宗棠贈張曜聯
1874年(同治十三年),張曜率部出關,駐哈密屯田。據左宗棠在1875年(光緒元年)的奏報,張曜在哈密辦屯墾水利,事必躬親,不惜勞瘁,墾荒地一萬九千餘畝,可獲糧數千石; [21]  而《清史稿》則稱,張曜屯田每年可收穫糧食數萬石。 [22] 
1877年(光緒三年),奉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命,配合前鋒劉錦棠督軍西進收復南疆,他與徐佔彪在鹽池會師,4月21日攻克吐魯番門户七克騰木。阿古柏逃往焉耆,留其幼子駐守庫爾勒為其墊後。不久,劉、張、徐三軍合擊,於4月26日收復吐魯番。 [23-24] 
1880年(光緒六年),中俄伊犁談判期間,張曜受左宗棠命率所部駐阿克蘇,作為中路軍,準備一旦俄國挑起戰爭,就沿特克斯河進軍收復伊犁。 [17]  [25]  同年,在左宗棠的推薦下,張曜被詔署理幫辦新疆軍務, [26]  駐阿克蘇。1881年(光緒七年),實授幫辦軍務之職, [27]  移駐喀什噶爾,兼轄西四城,籌辦善後事宜。任內積極興辦教育。 [28]  [29] 

張曜調任內地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期間,張曜受命入關移防,警備直隸北部, [30]  特賞巡撫銜。 [31] 
1885年(光緒十一年),授廣西巡撫,未行,率所部留治京師河道,賞加尚書銜。 [32] 

張曜巡撫山東

張曜全身照 張曜全身照
1886年(光緒十二年)調升為山東巡撫,當時山東河患日深,他上任後首重河工,一年中呆在河上幾乎300天。在山東任內,還在青州設立海岱書院,修葺曲阜洙泗書院 [33] 
1888年(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下懿旨命張曜襄辦海軍。1889年(光緒十五年),慈禧歸政,張曜又加太子少保銜。 [34] 
1890年(光緒十六年),張曜奏請將山東鹽斤每引加收津貼課銀二百兩,以救濟河北、京畿等地饑荒。同時准許每包在例重三百二十斤基礎上加耗鹽一百二十斤,以體恤鹽商,兩相兼顧。 [35]  同年,張曜設通志局,纂修《山東通志》,聘請著名學者孫葆田為總纂。 [36] 

張曜壯志未酬

1891年(光緒十七年),張曜聞知劉台灣巡撫劉銘傳有去職之語,預備上《請海疆自效疏》。 [37]  農曆四月,張曜奉命會同校閲北洋水師,期間聞知劉銘傳已開缺,改上《奏為自薦去台灣任巡撫請旨事》 [38]  ,毛遂自薦, [34]  但清廷人選已定,張曜未能如願。 [37]  [39] 
校閲水師結束後,張曜陪同李鴻章繼續巡視海防。6月6日,張曜陪同李鴻章抵膠州灣進行實地調查,使原本反對在膠州灣設防的李鴻章認識到該地的重要性。二人籌商,張曜許諾將山東每年的海防捐全部用於膠州灣設防,設防所需的兵力也從本地抽調。 [40]  6月11日,李鴻章與張曜聯銜奏請在膠州灣和煙台建築炮台,駐軍設防,6月14日獲准。此後,位於膠州灣的青島村一帶由漁耕之村發展成為軍事要地,城市發展也由此拉開序幕。 [41] 
不久,伏汛將至,張曜赴利津勘堤,又搶護史家塢、王陽家等處險工。工程未竣,背上發疽,仍不離工地,等被人護送回濟南時病情已經十分嚴重。 [42]  1891年8月22日(光緒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1]  ),張曜病危,口授遺折,請山東布政使福潤代遞。另致書李鴻章,陳言山東為北洋門户,應速添建炮台以防不測,並涉及新疆局勢。同日,張曜去世。(一作十九日去世 [1]  ,但據福潤奏疏當為十八日。 [1]  [43]  )清廷追贈太子太保,諡“勤果”,入祀賢良祠,並準在立功省份建立專祠。 [44] 

張曜主要影響

張曜軍事成就

張曜戎馬半生,富於謀略,他參與鎮壓捻軍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陝甘回民起義。而參與收復新疆,協助劉錦棠擊敗阿古柏主力、打開南疆門户,進而消滅阿古柏政權、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英俄對新疆的侵略,是其一大貢獻。晚年的張曜幫辦海軍,促成青島膠州灣設防,成為青島建置之始。 [40] 
張曜也善於帶兵,其所組建的“嵩武軍”,是清軍繼湘軍、淮軍、楚軍之後又一支勁旅。 [14]  張曜去世後,清廷認為嵩武軍“訓練有年,紀律尚整”,將之改隸李鴻章。 [45] 

張曜黃河治理

張曜任職山東巡撫期間,正逢山東各地遭受嚴重的河患。在治理黃河過程中,有言河務者,即使平民百姓,張曜也要請來諮詢。 [33]  儘管張曜曾聽信幕僚中有些人的錯誤主張,釀成過水患, [46]  但總的來説,還是功大於過。
  • 搶險救災
當時,每逢黃河決口張曜都親臨現場,指揮搶修堤防,曾築王家圈、姚家口、張村、高家套等處決口。此外,面對包括黃河氾濫在內的水旱災害,張曜一面積極組織救災,一面拿出自己的俸金,並動員其他官員捐俸助賑,救活了不少災民,因而深受百姓的愛戴。 [33] 
  • 分疏結合
張曜對山東黃河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他針對黃河山東段兩岸河道窄、堤壩不夠堅固、水漲易於漫決為患的特點,除帶領百姓疏浚河道、挑淤培埝、增築堤壩、加強兩岸堤防外,還提出了“分”與“疏”的治河主張,在齊河趙莊、劉家廟和東阿陶城鋪各建了減水閘壩一座,以防異漲。當時張村、殷河、大寨、西紙坊、高家套先後漫決,張曜令人規度地勢,隨時分泄。 [33] 
  • 機器疏浚
張曜認為治河如治病,用人力疏浚海口、挑挖引河已非萬全之策,應採用西法,用機器船隻節節疏浚;黃河漫口而專事堵築只能解燃眉之急,必須變通辦理。 [33]  他説:“治河如治病,氾濫沖決,此河之病也,淤灘沙嘴,橫亙河流,此又致病之由也。”認為切挖淤灘沙嘴,為治河要務。建議用平頭圓船50只,每船16人,各帶開挖工具,凡有河中淤灘沙嘴,水落登灘挑挖,水深則乘船淘爬。再於對岸築壩挑水,藉流沖刷。並提倡培堤取土遠時,採用鋪小鐵軌帶鐵車運土,當時造鐵軌1080丈。
張曜鑑於當時黃河從牡蠣口入海不順,乃因勢利導,用機船進行疏挖,改由韓家墩入海,使河口通暢無阻。 [33]  1887年(光緒十三年)鄭州十堡決口,山東段黃河斷流,他乘機對山東河道進行挑淤疏導。1889年(光緒十五年)黃河迴歸故道,時值凌汛,由於河道疏通,使冰水順利入海。
  • 利用黃河
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想法,古已有之,在黃河下游卻不是容易的事。把它付諸行動的首推清末的山東巡撫張曜,他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齊河油房趙建引黃閘三孔,不過由於羣眾擔心洪患、攔道請願,未能開閘放水。 [47] 

張曜文教興辦

  • 設立書院
張曜在新疆期間,曾積極興辦義塾,使當地非漢族人羣也“頗聞弦誦聲”。 [28]  在擔任山東巡撫,他還在青州設立海岱書院,修復曲阜洙泗書院,這使他得到當地士民的擁戴。 [33]  他還曾面見興辦義塾的武訓,並向朝廷奏請為武訓建造牌坊。 [48] 
  • 編纂文獻
《山東通志》書影 《山東通志》書影 [49]
在山東巡撫任上,張曜曾發起重編《山東通志》,後經楊士驤等經營、孫葆田等撰寫,幾經波折,形成宣統版《山東通志》,1915年(民國四年,一説1919年,即民國七年 [49]  )由山東通志刊印局鉛印出版。 [36]  該書被《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之為清代山東地方之巨帙佳乘,保存齊魯文獻完備,學術價值高。 [49-50]  (參見宣統山東通志
山東軍興紀略書影(有修飾) 山東軍興紀略書影(有修飾)
張曜還曾參與編撰《山東軍興紀略》。該書先由江蘇武進人、山東候補知縣管晏編輯,湖南善化人、卸署兗沂兵備道張曜定稿,最後由“北京大興人”張曜(即本詞條主人公)在任山東巡撫時纂訂,或因避其諱,遂不再署名,故有些版本未註明編者。 [51]  書中記述太平軍、捻軍在山東的活動,當地幅軍教軍等起義,以及咸豐、同治年間清政府用兵山東始末。 [36]  該書申報館聚珍版印本共22卷,《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捻軍》據以著錄。 [51] 

張曜人物評價

左宗棠:①治事之才,人不易及,必有可成。②自同治十二年十月經臣奏派出關,克復各城,勳勤丕著。厥後辦理南疆東四城善後事宜,田地施治,措置裕如。該提督文武兼資,實一時之選。 [52] 
周德潤:其餘因時制宜,頭緒紛繁,尤非凡庸所能臆度,如劉錦棠之雄略,張曜之老成,實勝任而愉快。 [98] 
翁同龢:本非武人,極明白,極閲歷也。 [53] 
愛新覺羅·載湉:秉性忠勇,歷著勳勤。咸豐同治年間,南知縣從戎,創立嵩武軍,轉戰皖、鄂、直等省,迭克名城,戰功甚偉······調任山東巡撫,于山東黃河尤能悉心擘畫,親歷河干,督率工員,力籌修守,實屬勤勞罔懈。 [54]  [55] 
劉鶚:莊勤果公(指張曜)慈祥愷悌,齊人至今思之。惟治河一端,不免乖謬。而廢濟陽以下民埝,退守大堤之舉尤屬荒謬之至。慘不忍聞,況目見乎! [56] 
趙爾巽等《清史稿》:①(張)曜魁梧倜儻,自少從戎,不廢書史,字法橅顏平原,書疏雅馴猶餘事。······居官垂四十年,不言治產事,性尚義,所得廉俸輒散盡。尤禮賢下士,士爭往歸之。其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凡有利於民者,靡不畢舉。死之日,百姓巷哭失聲,喪歸,且傾城以送。②從左宗棠立功西陲最名者,湘軍中稱二劉(劉錦棠、劉典),豫軍中稱(張)曜。之數人者,投袂攘難,不數月,廓清萬里,雖張騫班超,奚多讓焉! [57] 
郭廷以:幫辦海軍事務山東巡撫張曜亦是同光年間軍政上有數的人物,他的事功與為人頗似劉銘傳。西北遠征的軍事表現,治理魯省的政治成績,均為值得稱道的事。他對於海防亦極為重視······他自願去魯之台,舍大就小,舍易就難,足見其負責之勇,謀國之誠。 [37] 
蔡丙圻:錢塘張朗齋中丞,詩才高曠,天籟自流。書法顏魯公,遒勁飛舞。不知言者何以謂其目不識丁也。 [58] 

張曜軼事典故

張曜負米殺人

據《同光風雲錄》等記載,張曜早年力氣過人,好勇鬥狠。因貧窮,為人舂米。一次他揹負數石米經過街市,見到一羣人在圍觀一位啼哭求死的少婦。張曜經詢問,得知是少婦在丈夫去世後不肯改嫁,但被自己的婆婆逼迫改嫁,張曜發火説:“天下豈有此事理!”就把自己揹負的米丟到那位婆婆的身上,將她壓死。事後,張曜畏罪離開錢塘亡命河南。 [59-60] 
此事亦見西方人士記述,但情節略有差異。 [61-63] 

張曜目不識丁

張曜在河南布政使任上,曾被劉毓楠彈劾“目不識丁”,大受刺激。日後,他鐫刻“目不識丁”的印章,時時佩戴以勉勵自己,並以妻為師 [64]  ,結果文化水平大有長進,在寧夏期間還曾築“河聲嶽色樓”,登樓吟詠,被認為有羊祜登峴山的風韻。 [65] 
此事尚有下文。一説劉毓楠省墓出汴道,張曜還留宴竟旬,尊為師傅,敬禮有加。另説劉毓楠外放知府,又被罷官,生活拮据之時竟然想到向張曜投函求助。張曜贈予銀兩,附信問候,信末除姓名印章之外,還加蓋了那方目不識丁的印章。 [66]  長沙學者胡有猷曾就此賦詩一首:“笳鼓歸來操錦瑟,鈴韜收拾事丹青。河聲山色供吟詠,誰謂將軍不識丁?”

張曜以妻為師

張曜的妻子是蒯氏。《同光風雲錄》稱,張曜在因殺人而逃到河南固始之後,憑藉其悍勇被當地人推為領袖,稱作“張大哥”。一次捻軍攻固始城,固始縣令見城池將陷,發榜説願意把女兒嫁給能夠守住城池的人。眾人對張曜説:“非張大哥不能享此豔福!”張曜笑着答應了這件事,拜謁縣令,奮勇退敵,因功被任命署任固始縣令,而原任固始縣令也如約將女兒嫁給了他。 [64] 
蒯夫人美麗嫺靜,擅長文辭。張曜以“目不識丁”為恥,於是拜蒯夫人為師,對她執弟子禮。蒯夫人動輒責罵張曜,有時還用教鞭(夏楚)打他,但張曜神色更加恭敬、禮節也更加謹備。後來,左宗棠欲調張曜赴西北平回,張曜不願再當武將,故不應命。蒯夫人責備他説:“你抗命,難道以為朝廷不能殺了你嗎?”張曜聞言立即改變主意。 [67]  [68]  後來,在左宗棠的奏請下,張曜如願在1881年(光緒七年)改為文職。(一説蒯夫人於當年去世 [1]  ,但1891年尚有嘉獎蒯夫人“閨閣振捐”的上諭。 [69-70] 
晚年,張曜任山東巡撫,還經常對屬下誇讚蒯夫人的才能,一誇起來就喋喋不休。他還問屬下説:“你們怕妻子嗎?”有人回答説不怕,張曜就一本正經地對他説:“你膽子好大,妻子難道可以不怕嗎?” [68]  又曾對自己親近的人説:“把夫人當做自己的老師,白天對她執弟子禮,這其中的樂趣,有不可思議的地方!” [67] 
張曜以妻為師及懼內之事,流傳甚廣。1952年毛澤東大明湖,見張曜祠,還曾對陪同者講起了“張曜怕婆子”的故事。 [71] 

張曜燕然何在

張曜拓本《燕然山銘》 張曜拓本《燕然山銘》 [72]
1879年(光緒五年)夏間,張曜出師新疆,遣士卒探尋天山南北捷徑,其間一兵士迷路亂山中,夜宿於巖洞,次日仰視崖壁,微露斧鑿痕,似有縱橫文字,疑為漢刻。此事傳説至張曜幕客施補華處,他請示節帥張曜,要求傳拓研究,張曜遂命令總戎王得魁、大令張廷楫備足乾糧、捶拓工具和馬匹,前往椎拓,共得點畫完具者九十餘字,始知為東漢摩崖刻石。後來,施補華還曾自帶拓工監拓數十紙。這處刻石,就是龜茲左將軍劉平國摩崖(即永壽四年劉國平碑)。 [73] 
與張曜有關的西域碑銘不止“劉國平碑”一處。1909年(宣統元年),有一種所謂的“張曜拓本《燕然山銘》”,以剪裱本的形式,由“浙江官紙局”石印行世。書商石印時附有名殷松年者所撰題識,聲稱是光緒初年張曜駐軍伊犁時,命部下借雲梯登高拓印數十紙而始傳於世。 [74]  國家圖書館也藏有其改拓本。 [72]  然而,西極邊地的伊犁,絕非當年竇憲北征所能經行的地方。 [74]  2017年,蒙古和中國內蒙古大學的學者在蒙古國境內發現並確認了《燕然山銘》(即“封燕然山銘”)刻石。 [75]  此次發現,確定“張曜拓本”的原型不是班固原刻。不過,有觀點認為“張曜拓本《燕然山銘》”的題識所記“張曜拓本”的傳佈過程仍非全不可信,拓本原型也未必是清末贗品,而可能是東漢及後世所重刻或仿刻的。 [72] 

張曜親屬成員

張曜之妻為蒯氏,一説為蒯賀蓀之女 [1]  ,另説為蒯賀蓀堂兄弟蒯善培之女 [76]  。有子張端本、張端理、張端瑾,又有端棻、端藜、端蔭等四女 [1]  。張曜死後,一等輕車都尉和雲騎尉兩世職合併為二等男爵,由端本承襲。 [54]  端本官至南韶連道台。 [65] 

張曜個人作品

張曜著有《河聲嶽色樓集》(“嶽”一作“山”)。 [1]  (部分詩作見 [77]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錄有其部分手跡。 [1]  張曜還曾纂訂《山東軍興紀略》,併發起重編《山東通志》,詳見詞條“主要成就”部分。

張曜後世紀念

張曜墓葬紀念

張曜墓舊影 張曜墓舊影 [1]
張曜墓,1892年(光緒十八年)建於浙江省杭州市鳳山門外鳳凰山東麓,佔地約十八畝,有神道碑亭四座。 [1] 
杭州市園林文物局2015年的公告顯示,張曜墓位於杭州市上城區省軍區後勤部倉庫。 [78] 

張曜人物故居

退一步處位於黎裏鎮老街中段滸涇街新蒯家弄底18號,系張曜故居。清同治三年(1864年),張曜在黎裏新蒯家弄底東側建造宅第,自書匾額“退一步處”,有退隱之意,但後又復出。故居主體建築為一“船廳”,四樓四底,西面是“船頭”,東面為“船艄”,中間兩間為“船艙”。1986年7月,退一步處被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 [5]  後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79] 

張曜祠堂紀念

張曜祠舊影 張曜祠舊影 [1]
張曜在山東巡撫任上曾帶頭植樹造林,在黃河大壩和從洛口到市中心的路旁遍植柳樹,形成了一道柳樹風景帶,有人稱這些柳樹叫“張曜柳”。張曜死後,濟南人民感其恩德,尊他為黃河的“大王”,繼任巡撫福潤亦奉旨在大明湖邊為他修建祠堂,以資紀念。 [80]  20世紀五十年代,原用於紀念曾鞏南豐祠坍塌後,原張曜祠被改作南豐祠。 [81] 
杭州西湖張公祠,系卞寶第崧駿於1893年(光緒十九年四月)於杭州西湖斷橋之東、昭慶寺(今少年宮)以西建成,望湖樓處為其舊址。 [1]  [82] 
此外,在河南固始 [83]  、光州 [84]  、商城 [85]  等地亦曾興建張曜祠。 [1]  [86-87] 

張曜史料記載

《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山東巡撫霍欽巴圖魯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加一雲騎尉贈太子太保予諡勤果張公神道碑銘》 [94]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大臣劃一傳檔後編十一·張曜傳》 [88]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傳二百四十一·張曜傳》 [57]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 [89] 
《清碑傳集續集》 [90] 
《中興將帥別傳》 [90]  [96] 
《清代七百名人傳》 [90] 

張曜藝術形象

張曜文學戲曲

劉鶚所著小説《老殘遊記》中的人物莊宮保,以張曜為原型。 [66] 
秦腔曲目《鎮台唸書》,演繹張曜被彈劾“目不識丁”後拜妻為師、刻苦學習的故事。 [91] 

張曜影視動畫

電影《武訓傳》中,姜修飾演“張撫台”。 [92] 
電視劇《左宗棠》中,董子年飾張曜。
2011年拍攝的動畫片《三字經裏的故事》中,第六集為《張曜升官》。 [93] 
參考資料
  • 1.    張懷恭,張銘 著.清勤果公張曜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前言頁,緒言第3-4頁,正文第1-4頁、第142-148頁、第158頁
  • 2.    張曜《上虞縣誌·敍》:桑梓之恭,松楸之望,固無日不繫諸懷……。邑人張曜拜撰。
  • 3.    Expedição Científica-Comercial Russa à China 1874-1875,現藏巴西國家圖書館,該館官網可檢索。
  • 4.    新疆哈密軍事總督,1875 年  .世界數字圖書館[引用日期2018-10-14]
  • 5.    走進黎裏——上海畫家畫黎裏作品展  .人民網.2016-11-14[引用日期2018-10-14]
  • 6.    《清史稿·張曜傳》:張曜,字朗齋,其先上虞人,改籍大興,既,復隸錢塘。生有神力,幼嘗持竿結陣,部勒羣兒,無敢譁者。少長,依舊姻蒯賀蓀。賀蓀宰固始,適豫捻起,集團勇三百屬之。捻欻至,時已昏。曜獻策,謂:“伏軍城外,彼不知眾寡,可以計走也。”夜半,捻縱掠,轟擊退。僧格林沁追捻亟,遙見火光,詢知為曜部,召與語,其悦,命從軍。積勳為知縣,權知固始。皖捻來犯,嬰城守,寇駸駸西去。亡何,李秀成又構捻入,圍城三匝。捍禦七十餘日,城獲全。上嘉其功,賜號霍欽巴圖魯。
  • 7.    郭毅生,史式 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440
  • 8.    《清史列傳·張曜傳》:張曜,順天大興人,祖籍浙江。由監生捐縣丞。咸豐初年,依 河南固始縣知縣蒯賀蓀。固始近捻匪窟穴,曜佐賀蓀謀守禦有功, 大吏檄曜帶勇剿敵,以千餘人破巨敵李士林、胡金斗、丁心田等,又 敗安徽霍邱李昭受之眾。河南巡撫英桂保奏以縣丞留河南補用, 並賞戴藍翎。四年,請假回籍。五年二月,有稱曜力平巨敵地方愛 戴者,詔英桂調令回豫差遣委用。時敵易添幅等連陷息縣、光山, 曜招集練勇,會南陽鎮總兵邱聯恩躡賊追剿,擒斬五千人,敍功。 五年擢知縣,加同知銜。六年,署固始縣事。光州被圍急,曜赴援, 一戰解之。七年七月.御皖敵張落刑等十餘萬眾,屢戰屢捷,詔以 直隸州知州用,賞換花翎。十二月.粵太平軍丞相李秀成、韋志俊 糾皖捻,長驅而北,為蹂躪全豫計,圍固始數幣,地雷三發,曜嬰城 固守七十餘FI,城卒得全,上嘉曜力保危城,厥功甚大,先行賞給霍 欽巴圖魯名號。八年二月,率勇開城與各路援軍內外夾擊,圍解, 擢知府。八月,卸固始縣事,巡撫恆福檄領陝西延榆綏官兵,防剿 太平軍。十月,以出境剿賊,不分畛域,加道銜。九年,署光州直隸州知州事。
  • 9.    《清史稿·張曜傳》:咸豐十年,擢知府。先後遭憂,仍留軍討皖捻。屢捷,晉道員。明年,除河南布政使。是時陳大喜、張鳳林各樹幟,延擾數千裏。曜謂寇援斷,師未能驟克,寨中患飢乏,多猜貳,宜廣設購募間其黨。乃縱降者為內應,捻乃竄,諷諭各寨,皆款服。鳳林偽降,計擒之。
  • 10.    《清史稿·張曜傳》:同治元年,御史劉毓楠劾其目不識丁,詔改總兵。
  • 11.    《清史稿·張曜傳》:二年,大喜走阜陽,戰秦宣寨。皖捻復入,曜慮華莊失,亟斂兵退,以鋭師宵加之,殲渠率。時張總愚走鄢陵、臨潁欲西,曜拒之嵩山麓,令不得西。攻大金店,援寇四起,遣總兵保英略中路,為寇乘。擢手刃退縮者,士氣乃奮,卒敗之。攻太子望寨,久相持。曜曰:“捻詭悍,堅守山口,阻我進兵。坐為所綴,非策也。”間道出奇擊之。總愚西北走鎮平,追殺黑龍集。犯南陽,又戰卻之。
  • 12.    《清史稿·張曜傳》:三年,捻會宛南,總愚赴盧氏,嗾粵寇入豫。曜扼之,使不能合。次橋川,寇自西北至,狙伏以擊,寇奔楚。曜浮渡丹江,追越鄖西百四十里,會陝、楚軍至而還。
  • 13.    《清史稿·張曜傳》:四年,僧格林沁軍麻城,騶騎失利。曜赴難,七戰皆克。僧王既戰死,台臣劾其養寇遺患。巡撫吳昌壽按覆,事白,曜假歸葬親。
  • 14.    《清史稿·張曜傳》:逾年,淮北捻益亟。朝旨趣復出,曜遂部合新舊選鋒號嵩武軍。厥後軍氣大振,論者謂為湘、淮軍後勁雲。
  • 15.    《清史稿·張曜傳》:六年,出頓許州八里橋,任柱等見曜大纛,駴走。梁山寇與合,五日至鉅野,渡運而東。曜與總兵宋慶往馳之。當是時,李鴻章議防運河北。首安山訖沈家口。曜等至,令慶築長牆。慶留副將蔣東才、參將李承先二軍屬曜。曜以沈家口黃、運交匯,調黃河水師入運助守。守河防運自此始。久之,總愚陷陝綏德,分擾米脂。朝命防河北。捻濟河入晉,犯吉州鄉寧,平、蒲告警。檄曜還豫,而捻已自絳州曲沃入逼豫疆,曜乃追敗之湯陰。
  • 16.    《清史稿·張曜傳》:七年,捻東走,扼晉州西北路,折而南。諸將謀逐之,曜謂賊勢未蹙遽南奔,必有深謀。乃卷甲北趨,出其前二百里,至饒陽,果遇捻。捻不敢擊,錯愕去,潛渡滹沱。亟引兵至河干,未渡者殲焉。濟漳次清化,捻伐木為矛,又擊破之。長驅滄州,劉松山軍運東,曜自南夾搫,捻披靡,追至臨邑。初,李鴻章遣郭松林自臨邑築牆,屬之馬頰河,虛西南以餌敵。逮曜馳至,捻不肯深入,走濟陽。鴻章知計不售,使曜趨武定,遇捻於濱州,始敗退。會天大雨,河暴漲,諸將慮捻東逸,謀扼徒駭河。曜自博平守至東昌,誘捻入河套,與慶合擊之。捻眾陷泥淖中,死者枕藉。自是總愚不復能軍,逐北茌平,殺其黨且盡,騎能屬者十餘人耳。總愚自度不得脱,乃沉於河。論功,賞黃馬褂,予騎都尉世職。
  • 17.    沈傳經 劉泱泱.左宗棠傳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256,289,404
  • 18.    《清史稿·張曜傳》:八年,詔趣左宗棠赴涇州,責金順以邊外事,命曜自古城西進為後路,軍次蘭扇,破回於察漠綽爾,又敗之紅柳樹,阿拉善圍解。抵纏金,詗知寧夏西岸自石嘴山至中衞,陝回麕集。遣將要擊之,回遁走。金順赴沙金託海與議進兵事,方將鼓行而西,而寧夏降回復叛,圍郡城。遂倍道應赴,敗之城下。俄而陝回入賀蘭山。曜赴河北,南破漢渠集,圍納中閘,拔其壘,與金順夾渠而軍,殲守賊殆盡。會金積撫局成,通昌、通貴乞款附,獨王家甿不下。曜怒,破其堡,屠之。攻剋納家寨,河西無悍寇。詔屯之,兼顧阿拉善旗。是為寧郡河北之師。九年,授廣東提督,仍留軍。明年,加雲騎尉世職。
  • 19.    《清史稿·張曜傳》:白彥虎據肅州,徐佔彪攻弗克,請益師,宗棠檄曜頓金積助之。上以為勇,賞雙眼花翎。
  • 20.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張曜傳》:諭曰:“張曜扼紥寧夏,剿辦王家疃等處逆匪,地方得以安謐。近由涼州馳赴肅州,勇氣可嘉!賞戴雙眼花翎。”
  • 21.    督辦新疆軍務敬陳籌畫情形折(1875年7月30日)  .歷史追學網.2015-10-24[引用日期2018-09-28]
  • 22.    《清史稿·張曜傳》:十三年,彥虎亡命出嘉峪關,窟烏魯木齊,哈密城南北附之。俄羅斯方擁伊犁,巴里坤且岌岌。朝命總防討,亟援哈密。曜剋日出關,師行乏水草,絕幕二千餘裏,運餽艱阻,於是議立屯田。十三年,出屯,大興水利,墾荒地二萬畝,歲獲數萬石濟軍。
  • 23.    嵩武軍蜀軍連克城隘會同收復吐魯番兩城請獎折(1877年6月6日)  .歷史追學網.2015-10-24[引用日期2018-09-28]
  • 24.    《清史稿·張曜傳》:光緒二年,師規南路,西取七克騰木、闢展及魯克沁台、勝金台、哈拉和卓城,降纏回萬餘,遂復吐魯番。
  • 25.    《清史稿·左宗棠傳》:崇厚得罪去,命曾紀澤使俄,更前約。於是宗棠乃自請出屯哈密,規復伊犁。以金順出精河為東路,張曜沿特克斯河為中路,錦棠經布魯特遊牧為西路;而分遣譚上連等分屯喀什噶爾、阿克蘇、哈密為後路聲援:合馬步卒四萬餘人。
  • 26.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二十三 光緒六年 十一月 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18]
  • 27.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一百三十五 光緒七年 八月 二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18]
  • 28.    《清史稿·張曜傳》:俄歸伊犁,宗棠疏薦堪重任。六年,詔贊軍事,命移駐喀什噶爾,兼轄西四城,籌善後,所至創立義塾。回夙獷噬,至是頗聞弦誦聲。
  • 29.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 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445
  • 30.    吳如蒿 著.中華軍事人物大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1989:1088
  • 31.    《清史稿·張曜傳》:十年,入關防直北,賞巡撫銜,敍邊功,晉秩頭品。
  • 32.    《清史稿·張曜傳》:明年,除廣西巡撫,未行,董所部治都城河,加尚書銜。
  • 33.    《清史稿·張曜傳》:旋命赴山東勘河,喻歲至壽張,調撫山東。東省河患日深,曜蒞任,首重河工,以黃、運並淤,非總濬通海不為功。時王家圈等處先後漫口,先議疏濬海口,挑淤培埝,並增築徒駭河兩岸堤工,以防氾濫,然後挑挖全河,參用西法,以機船疏運。凡南北兩岸堤埝口門,一律籌辦。疏上,皆從之。又先後築王家圈、姚家口、張村、殷河大寨、西紙坊、高家套各決口,復改濬韓家垣,以泄尾閭,莫不身親其事,計一歲中奔走河上幾三百日。有言河務者,雖布衣末僚,皆延致諮詢,唯恐失之。民或遇災,常籌粟賑濟。復建海岱書院於青州,葺洙泗書院於曲阜,士民德之。
  • 34.    《清史稿·張曜傳》:十四年,被命襄辦海軍。明年,晉太子少保,命會閲南、北洋海軍。至煙台,聞台灣巡撫劉銘傳稱疾去,則抗章請行,優詔答之。
  • 35.    宋良曦,林建宇,黃健等 主編.中國鹽業史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 36.    李學勤,呂文鬱 主編.四庫大辭典·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21-922,1185-1186
  • 37.    郭廷以 著.近代中國的變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49
  • 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軍機處全宗·錄副奏摺》,光緒十七年四月十二日,檔號03-6027-034.
  • 39.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張曜》:四月,命會閲南北洋海軍,至煙台,聞台灣巡撫劉銘傳移疾歸裏,曜請行,優詔答之。
  • 40.    青島誕生日(圖)  .搜狐網.2013-12-05[引用日期2018-10-12]
  • 41.    膠澳設防始末(圖)  .網易新聞.2011-05-16[引用日期2018-10-12]
  • 42.    《清史列傳·卷五十五·張曜傳》:七月,疽發於背,回省就醫,未旬日卒。
  • 43.    時任山東布政使福潤疏言: “曜疾初起時.因病奏請賞假,所有日行事件,委潤代拆代行。每日進署閲牘.必看視曜病狀,所患背疽未能透發,即隱為慮之,而曜精神周匝,猶日以地方吏治河防,諄諄指示,迄未少休。力勸安心靜養,冀獲速痊。乃自本月十五日以後,加患脾泄,日十餘次,神氣漸覺不支。 十八日子初,熱衷益增劇,漏夜催促潤至署,伏枕叩頭,聲言受國厚恩,至優極渥,本期努力邊徼,獲展馬革之忠,乃所志未伸,長負君國。口授遺摺,囑奴才代遞。遺書與大學士直隸督臣李鴻章,首言山東為北洋第一重門户.必應及早繕治炮台,用備不虞。次言新疆報銷,部文飭令裁營清釐,緩不濟急,誠恐失信外域,貽口舌而負朝廷。至其家室之私,曾無一語計及。疏奏封完,潸然涕下。口呼辜負天恩者三,遂至綿惙。 潤邀同學政工部侍郎裕德、冀署臬司趙國華、運司王作孚、濟東泰武臨道張上達及在城府縣等,環榻慰問,強進參耆,競延至是日辰時出缺。蓋曜自濼口工次遄歸,即居辦公外室,故得疾以迄易簀,始終在簿書填委之中,未嘗一至內寢。身後蕭然.一如寒素。 附身附棺,由潤妥為照料,官民悽感,相向失聲,良由儉德清風,實足令人感慟也。曜自奮跡行間,由牧令復膺節鉞,其平身戰伐政績,久在宸鑑。惟曜宅心精,篤志忠貞。自守極嚴,而不惜巨資以養將士。待人極厚,而不屑居積以營身家。察吏則明而不刻,期養其廉恥之心,治軍則恩以濟威,務作其忠義之氣。課士則講求實學,為國家儲有用之才,臨民則周悉輿情,使閭閻無不達之隱。且複頻年辦賑,全活百萬生靈。是以政聲所被,婦孺知名,至誠所孚,官寮受範。 而尤以時方多故,將帥凋零,每倦倦於東北根本之區,江海形勢之要,畫圖百本必極其精,搜訪羣材必拔其萃,此古大臣忠純之誼。潤從事最久,相知最深,茲遽淪亡,殊深感痛。謹詳陳戰略治狀,上達宸聽.所有山東巡撫員缺緊要,應請迅賜簡放,以重職守。”(錄自《清勤果張公年譜》,參校中國第一歷史館藏錄副奏摺)
  • 44.    《清史稿·張曜傳》:十七年,方駐河干督工,疽發於背,回省就醫,遽卒。疾革時,猶貽書鴻章,首言山東為北洋門户,亟宜治炮台備不虞;次言新疆軍糈,部令裁營清釐,緩不濟急,恐失信外域,貽君父憂。遺疏入,上震悼,贈太子太保,諡勤果,予建祠。
  • 45.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九(光緒十七年辛卯秋七月):丁亥······又諭、張曜所部嵩武一軍。訓練有年。紀律尚整。且所辦皆海防之事。著歸李鴻章節制調遣。仍著該統領孫金彪認真約束操演。工作兼營。務期一律整齊。緩急足恃。不得日久生懈。將此諭令知之。現月
  • 46.    郭發明. 劉鶚和晚清的一段治河工案[J]. 文史雜誌, 1995(1):40-41.
  • 47.    呂振東. 對引黃灌溉歷史經驗的反思[J]. 灌溉排水學報, 1989(2).
  • 48.    《武訓傳》批判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8-10-14]
  • 49.    影印宣統版《山東通志》出版發行  .山東省情網.2014-09-10[引用日期2018-10-15]
  • 50.    張莉, 點校.山東通志·藝文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6
  • 51.    郭毅生,史式 主編.太平天國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832
  • 52.    左宗棠 著 劉泱泱等 校點.左宗棠全集·奏稿七.長沙:嶽麓書社,2014:533
  • 53.    《翁同龢日記》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六日。
  • 54.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二百九十九(光緒十七年辛卯秋七月):乙酉。諭內閣。山東巡撫張曜,秉性忠勇,歷著勳勤。咸豐同治年間,南知縣從戎,創立嵩武軍,轉戰皖、鄂、直等省,迭克名城,戰功甚偉。歷蒙先朝知遇,賞給騎都尉世職,賞戴雙眼花翎,升授布政使,改補總兵,擢任提督。朕御極後,因同疆肅清,給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補授廣西巡撫,加尚書銜,調任山東巡撫,于山東黃河尤能悉心擘畫,親歷河干,督率工員,力籌修守,實屬勤勞罔懈。前經迭奉懿旨,幫辦海軍事務,賞加太子少保銜。方冀克享遐齡,長承倚畀。昨因患病,甫經賞假調理,遽聞溘逝,軫惜殊深。張曜著晉贈太子太保銜,入祀賢良祠,並於立功省份建立專祠,生平戰績事實宣付國史館立傳。加恩予諡,賞銀一千兩治喪,由山東藩庫給發. 照總督例賜卹,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卹典該衙門察例具 奏,靈柩回籍時,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伊子知府張端本著遇有道員缺出,請旨簡放;主事張端理著賞給員外郎;張端瑾及伊孫張爾常俟及歲時,由吏部帶領引見,用示篤念藎臣至意。所遺世職.併為二等男爵,子端本兼襲。尋予諡勤果。
  • 55.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九 光緒十七年 七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18]
  • 56.    劉鶚在山東治理黃河的日子(圖)  .中新網.2011-07-14[引用日期2018-10-02]
  • 57.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四·列傳二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8]
  • 58.    蔡丙圻編寫《黎裏續志》
  • 59.    《同光風雲錄》卷十二:先是,貧甚,為人賃舂,負米數石過市間,偶見羣眾聚觀一少 婦,啼泣求死,問之,則夫死不肯嫁,而姑迫之,張慨然日:“天下豈 有此事理!”乃以所負米壓其姑,斃之,畏罪亡命河南。
  • 60.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早棄舉業,輒工負奇,曾役米店倌於當地某糧店,每能負米二 石,人稱“大力張”。一日,路見一悍婦逼媳改嫁,媳不從,涕哭欲求 一死,而嫗猶堅拒眾勸,脅之使從。公見狀怒眥欲裂,憤日:“天下 競有如是事理者!”於周圍不平聲中以所負米押之競斃,圍觀者鬨然稱快,而公則離錢塘去他鄉。
  • 61.    (美)聶會東(James Boyd Neal),Tsinanfu, the Capital of Shandong一:張曜年輕的時候是一名普通的苦力,一天,當他肩扛搬運一袋鹽時, 他看到一個人正在毆打他的父親,隨之,如此不孝行為把他激怒以至於用鹽袋子將那個不孝子立即擊殺。之後,被迫走上了逃亡的道 路,他逃到了很遠的城市,加入到這一帶的逃犯行列中,變成了首領。(見法思遠(Robert Conventry Forsyth)主編、 上海廣學會1912年出版的《中國的聖省山東》(Shantung, 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 in Some of Its Aspect)一書)
  • 62.    聶會東, 郭莉娜. 清末外國人眼中的省會城市濟南[J]. 人間, 2016, 196(1):54-54.
  • 63.    (美)W.L.貝爾斯著,王紀卿譯.左宗棠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210
  • 64.    《同光風雲錄》卷十二:以悍勇為豫人所服,眾推為領袖,呼日:“張大哥。”時捻匪圍攻固始縣城,縣令儒者也,有女美甚,懼城陷俱死,乃榜於市曰:“有能守此城者,以女妻之。”眾曰:“非張大哥不能享此豔福!”笑而應之。謁縣令,籌守禦。揮奇兵出城,與匪肉搏戰,匪大驚潰。清將亦率大軍來援,未至數里,遙望火光下,一將往來軍中,如入無人之境.驚日:“此神兵也!”及至勞問,因奏署固始縣事。舊令果以女妻之。
  • 65.    《清史稿·張曜傳》:曜魁梧倜儻,自少從戎,不廢書史,字法橅顏平原,書疏雅馴猶餘事。嘗鐫“目不識丁”四字印,佩以自勵。寧夏平,築樓面黃河,對賀蘭山,顏曰“河聲嶽色”,日嘯詠其中,人謂有羊叔子登峴風。居官垂四十年,不言治產事,性尚義,所得廉俸輒散盡。尤禮賢下士,士爭往歸之。其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凡有利於民者,靡不畢舉。死之日,百姓巷哭失聲,喪歸,且傾城以送。以兩世職併為男爵,子端本襲,官南韶連道。
  • 66.    目不識丁怕張曜為啥當上了山東巡撫  .搜狐網.2013-12-05[引用日期2018-10-12]
  • 67.    《同光風雲錄》卷十二:夫人美麗而嫺靜,又擅詞翰。情愛益篤。後,張以功擢河南布政使,御史劉毓楠劾其目不識丁,乃改任總兵。大恥之,遂學於夫人,執弟子禮,夫人輒訶罵,或以夏楚擊之。色益恭,而禮益謹。迨左文襄督師,奏調領兵,張恥為武官,不應,夫人詔之曰:“汝抗命.將謂朝廷不能殺汝耶?”聞言,立往從左軍。後,文襄聞其事,又奏改文職。巡撫山東,輒對僚屬稱夫人之能,刺刺不休。並問眾日: “汝等畏妻否?”或答以不畏者.乃正色曰:“汝膽好大,妻乃敢不畏耶?”又嘗語其私暱日:“以夫人為師,白日執弟子禮,此中樂趣,有不可思議者也!”
  • 68.    天台野叟《大清聞見錄·張勤果之畏妻》:夫人博古通今,嫺吏事,為公閲案牘,批窮導要,皆驚為老吏。 公固不知書,任河南佈政時,御史劉毓楠劾公目不識丁,遂改總兵。 公憤甚,就夫人學,執業如弟子,夫人時訶罵之,公怡然也,後遂通 知文史。偶行軍歸,蒯夫人輒多聽陳訴,張甚苦之,因日:“容我開 一單細細看之。”公自改官頗不平,數偃蹇朝命。左文襄公督師平 回,奏請公領兵,公不應,時嚴旨促公,門下客多方説公,皆不應。 夫人謂公日:“汝以功自負,數逆上命,將謂朝廷不能殺汝耶?”公聞 言蹶起,即往從之,公咋舌日:“夫人言可畏。”文襄復奏改公文職,後遂巡撫山東。與屬吏輒言其夫人之能,且日:“汝等畏妻否?”有 答之以不畏者,公正色日:“汝好膽大,妻乃敢不畏耶?”蓋公之畏夫人為世所罕見也。
  • 69.    德宗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九 光緒十七年 七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18]
  • 70.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 》 卷之二百九十九(光緒十七年辛卯秋七月):丁卯······以倡辦閨閣賑捐。安徽舒城縣貞女孫明義、山東巡撫張曜之妻蒯氏、傳旨嘉獎。廣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妻陶氏核給父母封典。
  • 71.    毛澤東主席首次來濟南(圖)  .網易新聞.2013-07-14[引用日期2018-10-12]
  • 72.    張清文. 歷代《燕然山銘》流傳版本源流略論[J]. 中國書法, 2017(24):82-86.
  • 73.    關於《龜茲左將軍劉平國摩崖》王懿榮藏本  .新浪網.2013-01-07[引用日期2018-10-12]
  • 74.    歷史上的《燕然山銘》拓本、仿刻和贗品  .騰訊網.2017-08-21[引用日期2018-10-12]
  • 75.    辛德勇漫談《燕然山銘》︱登高何處是燕然  .澎湃新聞.2017-11-04[引用日期2018-10-12]
  • 76.    《垂虹識小錄》卷八蒯善培條:蒯善培,字艮齋,吳江監生,以婿張曜貴,封贈朝議大夫。《黎裏續志》卷五封贈表中:蒯善培,字見恆,號艮齋,以女婿張曜覃恩封朝議大夫,河南光州直隸州知州加一級。室陳氏,封恭人。《黎裏續志》張曜條:(咸豐)四年,來黎就昏(婚),娶蒯善培女。同治五年,乞假葬親,事畢,寓蒯氏退一步處及周氏景疏齋,有買山終隱之志。
  • 77.    張曜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1-21]
  • 78.    關於擬公佈的杭州市文物保護點名單的公示  .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2015-09-06[引用日期2018-10-15]
  • 79.    江南黎裏古鎮  .新華網.2018-03-27[引用日期2018-10-14]
  • 80.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實錄卷之三百十九(光緒十八年壬辰十二月):癸亥······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濟南專祠。列入祀典。從山東巡撫福潤請也。
  • 81.    楊曙明. 逝於任所的山東巡撫——張曜[J]. 春秋, 2015(2).
  • 82.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三百二十(光緒十九年癸巳春正月):甲申······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於本籍捐建專祠。從浙江巡撫崧駿請也。
  • 83.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四百七十三(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九月):丙申······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河南固始縣專祠。列入祀典。從河南巡撫裕長請也。
  • 84.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四百六十一(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三月):己巳······以功德在民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於河南光州地方建立專祠。列入祀典從河南巡撫裕長請也。 
  • 85.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四百四十一(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三月):丙子······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於河南商城縣建立專祠從護理河南巡撫景星請也。 
  • 86.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實錄卷之三百十一(光緒十八年壬辰五月):甲申······河南巡撫裕寬奏、請將故河南巡撫李鶴年與故山東巡撫張曜建祠合祀。得旨、張曜功績卓著。業於立功省分建祠。至李鶴年系曾經獲咎之員。所請著毋庸議。摺包。
  • 87.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三百五十六(光緒二十年甲午十二月):癸丑······予故山東巡撫張曜河南專祠列入祀典。從河南巡撫劉樹堂請也。
  • 88.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4341-4351
  • 89.    《清勤果公張曜年譜》出版  .浙江文化信息網.2010-04-06[引用日期2018-10-02]
  • 90.    歷史傳承的民間讀本-錢塘張氏父子著書立説  .浙江日報網[引用日期2019-03-17]
  • 91.    馬良春,李福田 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6242
  • 92.    武訓傳 的全部演職員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8-10-14]
  • 93.    三字經裏的故事第6集   .愛奇藝[引用日期2018-10-02]
  • 94.    吳國良編纂;蘇州市吳江區太湖旅遊文化研究會,吳江博物館編.吳江歷史人物碑傳集 下.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1010-1012
  • 95.    譚廷獻《皇清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山東巡撫霍欽巴圖魯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加一雲騎尉贈太子太保予諡勤果張公神道碑銘》:咸豐以來,宣力三朝,戡難勤民,文武勳臣曰張公,諱曜,字亮臣,號朗齋。順天大興人,祖貫浙江錢塘縣,家世儒術。曾祖志銘,縣學生。祖濤,順天副榜貢生,山西絳州直隸州知州。考世桐,候選知州。三代贈如公官。公生穎異,有神力,就傅日,恆部勒羣兒持竿結陳,兒無歡者。少長能詩,習顏平原書,輒工負奇。
  • 96.    朱孔彰撰.中興將帥別傳.長沙:嶽麓書社,2008:300-304
  • 97.    徐耀新主編.黎裏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 98.    王延熙、王樹敏.道鹹同光四朝奏議選輯:台灣大通書局,1987: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