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
- 隋書·經籍志
- 作 者
- 魏徵等
- 創作年代
- 唐代
- 文學體裁
- 目錄
隋書·經籍志簡介
編輯此《志》原是唐貞觀年間《五代史志》的原稿,後併入《隋書》,根據《隋大業正御書目》作為底本,並參考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分類體系而成。利用隋代一萬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合八萬九千六百六十六卷遺書,與《隋大業正御書目》核對,刪去重複,按經、史、子、集四部四十類著錄。
值得注意的是,《隋志》是經史子集四部後附入道佛二家,所以也不是完全的四分法,確切説應該算是六分之法。
隋書·經籍志體例
編輯《隋書·經籍志》按四部分類,先有總序一篇,記敍目錄學演變和編寫經籍志的原因。此後,每部下有大序,類下又有小序。序中簡要説明每類的學術源流及其演變。類下著錄書名及卷數,又常常附以簡要註釋,指明注者,記其時代爵銜,間或註明書的內容真偽及存亡殘缺,如稱“宋有”“梁有或亡”,並以夾註,附入亡佚書目。充分體現了目錄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點,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隋書·經籍志價值
編輯《隋志》確定了四分法在古代目錄學中的地位,此《志》所著錄的經部著作及其儒家類文獻,並大序、小序、註釋等,至今仍不失為考見唐以前儒家著述概況的重要資料。
清代以來,考補疏證者有十家之多,如章學誠、章宗源、姚振宗、張鵬一等人都有著作傳世,其中以張鵬一《隋書經籍志補》及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較有影響。此《志》的單行本較多,後人的考補、疏證著作皆可算單行本;另外,又有《八史經籍志》本及1955年商務印書館標點鉛印本。
隋書·經籍志分類
編輯《隋書·經籍志》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隋書·經籍志經部
其中《易》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書》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四十一部,二百九十六卷;《詩》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禮》以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二百一十一部,二幹一百八十六卷;《樂》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計亡書,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春秋》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春秋》,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孝經》十八部,六十三卷,通計亡書,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論語》,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零二十七卷;《緯書》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計亡書,合三十二部,二百三十二卷;《小學》一百零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計亡書,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2]
隋書·經籍志史部
隋書·經籍志子部
子部儒家類共著錄儒家文獻六十二部,五百三十卷,通計亡書。合六十七部,六百零九卷。分十四類: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説、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
隋書·經籍志集部
集部三類,楚辭、別集、總集
隋書·經籍志道經
道經四類,經戒、餌服、房中、符錄
隋書·經籍志佛經
- 參考資料
-
- 1. 陳尚君,張金耀主撰 .四庫提要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423
- 2. 《隋書》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一 .國學[引用日期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