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於謹

鎖定
於謹(493年~568年),本姓萬忸於氏,字思敬,小名巨彌,馮翊高陵(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祖籍河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38]  鮮卑族北朝傑出政治家戰略家,八柱國之一,鎮南將軍於慄磾六世孫、隴西太守於提之子。 [1] 
於謹年輕從軍,參與鎮壓破六韓拔陵起義。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從廣陽王元深北伐,引為長流參軍,大破斛律野谷祿。通曉鐵勒語言,單騎招降西部鐵勒部酋乜列河等三萬餘户。在析郭嶺以乜列河為餌,大破破六韓拔陵,擊敗柔然,平定鮮于修禮葛榮邢杲万俟醜奴起義。太昌元年(532年),從爾朱天光大戰高歡於韓陵,兵敗,投奔賀拔嶽,授衞將軍、咸陽太守。宇文泰繼任首領後,於謹進獻西遷天子之策。西魏大統三年(537年),參與沙苑之戰,封常山郡公,拜丞相長史、大行台尚書、太子太保。領軍滅亡南梁,攻克江陵,殺死梁元帝,扶植蕭詧為西梁皇帝,封新野郡公。宇文覺建立北周後,進封燕國公,拜大宗伯、太傅,立為三老,參議朝政,領雍州牧。 [2-21] 
天和三年(568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朝廷追贈太師、雍州刺史,諡號為文。 [23-24]  [35-37] 
全    名
於謹
別    名
於巨彌
思敬
所處時代
北魏→西魏→北周
民族族羣
鮮卑族
出生地
河南洛陽
出生日期
493年
逝世日期
568年
主要成就
大破破六韓拔陵、沙苑之戰、邙山之戰,擊敗高歡、滅亡梁朝
封    爵
常山郡公→新野郡公→燕國公
官    位
太傅、柱國、大司寇、雍州牧
諡    號

於謹人物生平

於謹王佐之材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於謹出生,河南洛陽人。少年時代的他性情深沉,頗有見識,而且度量過人。喜好讀經史書籍,尤其愛好《孫子兵法》。他早年隱居在鄉里,沒有做官出仕的志向。有人勉勵他,於謹説:“州郡級別的官職,是前人所鄙視的,想要做到三公的職位,必須等待時機的到來。我之所以在郡邑悠閒自得,是暫且打發時光而已。”太宰元天穆看到他之後,讚歎説:“他將來是輔佐帝王的人才。” [1]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破六韓拔陵在北部邊境起事,引柔然作為應援,大行台僕射元纂率軍討伐他。元纂一向聽説過於謹的名聲,就徵召他任鑑曹參軍事,讓他從軍北伐破六韓拔陵。柔然聽説北魏軍逼近,就逃出邊塞。元纂命於謹率兩千騎兵追趕柔然,追到鬱對原,前後交戰十七次,把柔然的兵眾全都招降。後來,他率輕裝騎兵出塞窺視柔然軍,碰上鐵勒的幾千騎兵突然來到,於謹認為寡不敵眾,如要退軍必然走不脱,於是分散他的騎兵,讓他們躲藏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又派人登山指揮,好像佈置兵馬的模樣。鐵勒兵看見了,雖疑心有伏兵,但仗恃着人多勢眾,並不恐懼,就進兵逼近於謹。於謹因為常常騎一匹紫色和一匹黑嘴黃色的駿馬,敵兵先前都認識,於謹就派兩個人各騎一匹,衝出敵陣而去。敵兵以為是於謹,都爭着追趕。於謹於是率領其餘的人馬殺過去,追趕的騎兵就逃走了,於謹因此得以進入邊塞。 [2] 

於謹大敗叛軍

正光五年(524年),行台廣陽王元深出兵北伐,引薦於謹為長流參軍,對他特別禮遇。所有的謀議,都和於謹商量。元深還讓自己的兒子元佛陀拜見於謹,如此親密地對待他。於謹和元深打敗了敵軍首領斛律野谷祿等人。當時已是北魏末年動亂時候,羣盜蜂擁而起,於謹就從容地對元深説:“自從正光以後,海內紛擾,郡國殘破,農商廢業。如今殿下奉行大義征討,從遠方來到邊關塞地,然而醜惡的人像螞蟻一樣聚集,他們的徒眾實在很多,如果窮兵黷武,恐怕不是上策。我於謹願憑藉大王的威略,快馬前去曉諭他們,一定可以不用兵甲,就達到平定他們的目的。”元深深以為然,於是派於謹前去招撫。
於謹同時懂得幾族的語言,就單騎進入敵軍當中,向他們宣示恩信。於是西部鐵勒的酋長乜列河等人,率領三萬多户人家一起歸附,相隨着往南遷徙。元深準備和於謹去折敦嶺迎接他們。於謹説:“破六韓拔陵的兵眾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來歸附,一定會來攔擊。他如果先佔據了險要,就難和他爭勝。如今用乜列河等人來引誘他,他必然會來搶掠,然後我們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敗他。”元深同意這個計策。破六韓拔陵果然前來攔擊,在嶺上把乜列河打敗,乜列河的部眾都被他掠走。於謹的伏兵衝出來,叛軍就此大敗,全部將乜列河的部眾收降過來。孝明帝元詡嘉賞於謹,任命他為積射將軍。 [3] 

於謹屢隨征戰

孝昌二年(526年),於謹又隨廣陽王元深征討鮮于修禮。大軍停駐在白牛邏,正逢章武王元融被鮮于修禮殺害,於是將軍隊停駐在中山。侍中元晏告訴太后胡氏(胡太后)説:“廣陽王以宗室的重要身份,受命負責征伐,現在卻徘徊不前,坐觀待變圖謀不軌。又有個叫於謹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謀劃者。在戰亂之際,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胡太后完全採納了他的話。下詔命在尚書省門外張貼告示,招募能抓獲於謹的人,答應予以重賞。於謹聽説後,就對元深説:“現在女主臨朝執政,信任讒佞的小人,如果不能表白殿下的真心,便恐怕災禍很快就會降臨。我於謹請求親自到朝廷投案,向有關部門自首,表白真心,自會免除災禍。”元深答應了他。於謹就來到佈告下説:“我知道這個人。”眾人都問他。於謹説:“我就是。”有關官吏得知後上報。胡太后引見於謹,十分惱怒。於謹詳細地訴説了元深的忠誠,並陳述了停駐軍隊的情況。胡太后的怒意逐漸緩解,於是放了他。不久他被加授為別將。 [4] 
當時,南朝梁將領曹義宗據守穰城,多次在北魏邊境侵擾。孝明帝就命於謹和行台尚書辛纂率兵征討。相持數年,經歷了幾十次戰鬥。於謹升任為都督、宣威將軍、冗從僕射。 [5] 
武泰元年(528年),孝莊帝元子攸即位,任命於謹為鎮遠將軍,不久改任直寢。又跟隨太宰元天穆征討葛榮,平定邢杲,拜為徵虜將軍。
永安二年(529年)——建明元年(530年),於謹跟隨爾朱天光打敗万俟醜奴,被封為石城縣伯,食邑五百户。 [6] 
普泰元年(531年),於謹任徵北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又跟隨爾朱天光平定宿勤明達,另外再討伐夏州賊寇賀遂有伐等人,將他們平定,授任大都督。他跟隨爾朱天光同高歡在韓陵山作戰。
太昌元年(532年)二月,爾朱天光戰敗,於謹就進入潼關,投奔賀拔嶽
賀拔嶽上表將於謹留下鎮守,任命於謹為衞將軍、咸陽郡守。 [7] 

於謹獻策西遷

永熙二年(533年)八月,賀拔嶽任命宇文泰為使持節、武衞將軍、夏州刺史。宇文泰到了夏州後,任命於謹為防城大都督,兼任夏州長史。
永熙三年(534年),賀拔嶽被殺害,宇文泰前往平涼,繼任首領。於謹就對宇文泰説:“魏朝國運衰微,權臣專權,成羣的盜賊蜂擁而起,百姓嗷然。明公仗着世間少有的英姿,胸懷濟世的才略,四方遠近的人,都已歸心。希望您早作打算,不要辜負眾人的期望。”宇文泰説:“我應該怎麼做呢?”於謹回答説:“關中秦漢舊都,古人稱之為天府,這裏將士驍勇,土地肥沃,南邊有富饒的巴蜀可以依靠,北邊有豐饒的牛羊牧產。現在我們如果佔據要害的關內,召集關內英雄,養兵勸農,富國強兵,足以坐觀關東時局的變化。況且魏天子在洛陽為羣雄所逼迫,如果向天子陳説你的誠意,説明時局的利害,請求天子建都在關西,天子必定嘉許而西遷。然後您挾天子以令諸侯,奉皇命以伐暴亂,這是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事業,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宇文泰深以為然。正好孝武帝元修敕令將於謹調回任閣內大都督,於謹趁機獻上遷都關中的計策,北魏孝武帝採納了他的意見。 [8]  不久,高歡聽説孝武帝有西遷的打算後率軍進逼洛陽,於謹隨北魏孝武帝西遷。接着他又跟隨宇文泰出征潼關,攻下回洛城,被任命為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雍州刺史,晉爵為藍田縣公,食邑一千户。 [9] 

於謹交戰東魏

大統元年(535年),於謹被授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統三年(537年),夏陽人王遊浪聚眾佔據楊氏壁叛亂,於謹出兵討伐並擒獲了他。同年,西魏軍東出征討東魏,於謹充當前鋒,進軍到盤豆。東魏將領高叔禮據守險要城池與西魏對峙,於謹擊敗了他,俘虜兵眾一千人。趁此又攻下弘農,擒獲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
大統三年(537年)十月,高歡抵達沙苑,沙苑之戰爆發。於謹隨宇文泰和將領們奮力作戰,打敗了高歡,晉爵為常山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大統四年(538年)八月,於謹又隨宇文泰在河橋作戰,任大丞相府長史,兼任大行台尚書。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叛亂,於謹率兵討伐平定了他。因功任大都督、恆並燕肆雲五州諸軍事、大將軍、恆州刺史,入任太子太師。 [10] 
大統九年(543年),於謹又跟宇文泰東出征討,進攻柏谷塢,大勝。同年,東西魏爆發邙山之戰,西魏軍失利,於謹率領他手下的兵馬假裝投降東魏,站在路旁。高歡的軍隊乘勝追擊逃兵,不曾戒備。等追擊的騎兵過完了,於謹就從後面攻擊他們,東魏軍驚慌失措。獨孤信又聚集兵士在後奮力衝殺,高歡的軍隊就亂了起來,因此西魏軍得以保全。 [11] 
大統十二年(546年),於謹任尚書左僕射,領司農卿。到侯景歸附西魏時,請求西魏派兵作為支援,宇文泰命李弼帶兵接應他。於謹勸諫説:“侯景年輕的時候就通曉軍事謀略,他如今的意圖很難窺測。應當先給他厚禮高官,看他有什麼動作。現在馬上派兵去接應,大為不可。”宇文泰沒有聽從於謹的勸告。不久宇文泰又讓於謹兼任大行台尚書、丞相府長史,帶兵鎮守潼關,加授華州刺史,贈給他秬蒨酒一卣,附帶上圭瓚。不久任司空,增加食邑四百户。 [12] 
大統十五年(549年),於謹升為柱國大將軍。大統十六年(550年),高歡之子高洋篡位稱帝,建立北齊,宇文泰出兵征討,任命於謹為後軍大都督。另封他的一個兒子為鹽亭縣侯,食邑一千户。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任雍州刺史。 [13] 

於謹攻殺梁帝

主詞條:江陵之戰
當初,南朝梁元帝蕭繹平定侯景之亂,在江陵繼位,秘密與北齊通使,打算侵犯西魏。梁元帝兄長的兒子岳陽王蕭詧當時任雍州刺史,因為梁元帝殺死了蕭詧的哥哥蕭譽,雙方就結下怨仇。蕭詧佔據着襄陽前去歸附西魏,並請求西魏派兵支援。
西魏江陵形勢 西魏江陵形勢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西魏朝廷就命於謹率兵出征,宇文泰在青泥谷(在今陝西藍田縣城側)為他餞行。長孫儉問於謹説:“你替蕭繹打算一下,他會採取什麼樣的辦法?”於謹説:“在漢、沔炫耀兵威,把軍民財物統統帶上渡過長江,只據守丹陽(今湖北省枝江市東北),這是他的上策;遷徙外城內居民,退守子城,加高外牆,等待外援,這是他的中策;如果難於遷徙,據守外城,這是他的下策。”長孫儉説:“那蕭繹會用哪個計策呢?”於謹説:“他一定會用下策。”長孫儉説:“他為何會放棄上策而用下策?”於謹回答説:“蕭氏據守江南,經歷了幾十年。正逢中原多事,沒有顧得上向外經略。又認為我們有北齊為患,一定分不出兵力。而且蕭繹怯懦無謀,多疑慮而少決斷。愚民難以與之謀劃事情的開始,都留戀城裏原來的住宅,既然不願意遷移,就得據守外城。所以説他會用下策。” [14] 
於謹於是派中山公宇文護和大將軍楊忠等人,率領精鋭騎兵先佔據長江渡口,切斷梁人出逃的道路。梁人在外城豎立木柵,周圍六十里。不久於謹就到了,將軍隊全部調來把城圍起來。梁元帝多次派兵在城南出戰,立即就被於謹打敗。圍了十六天,外城陷落。梁元帝退守子城。第二天,梁元帝率領太子以下的臣民,反綁着手出城投降。於謹俘虜了南梁男女十多萬人,收繳了府庫中的珍寶。得到南朝宋的渾天儀、南梁的日晷銅表、曹魏的相風烏、銅蟠螭趺、直徑四尺周圍七尺的大玉和那些輿輦法物都帶回獻上,軍隊沒有私佔財物。立蕭詧為梁國皇帝,整頓部隊凱旋而歸。宇文泰親自到他的第宅,和於謹飲宴笑談極為歡洽。賞賜於謹奴婢一千口,還有南梁的寶物,以及金石絲竹樂一部,另外加封新野郡公,食邑二千户。於謹堅決推辭,宇文泰不准許。又命樂官作了十首《常山公平梁歌》,叫樂工歌唱。 [15] 

於謹擁護輔政

於謹自認為長期掌握權勢,地位聲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願保住悠閒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駿馬和所穿的銷甲等獻上。宇文泰明白他的意思就説:“如今巨猾還沒有平定,你豈能就獨善其身。”就沒有接受。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正月,六官制度建立,於謹任大司寇。 [16]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宇文泰去世,宇文泰世子宇文覺還幼小,中山公宇文護雖然接受了宇文泰的臨終遺託,但名望地位向來低下,各位王公大臣們都圖謀執掌朝政,沒有誰肯順服他。宇文護很是擔憂,私下找於謹請教。於謹説:“我早就蒙受丞相的特別關懷,遺恩情和骨肉至親一樣深。今天的事情,我一定會以死相爭。如果面對眾人確定國策,那您一定不要辭讓。”
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議。於謹説:“過去帝室傾覆危敗時,人人企圖問鼎。丞相立志匡扶拯救帝室,揮袖操戈,才使國家的命運得以中興,百姓得以安生。如今上天降禍,丞相突然離棄百官。嗣位的世子雖然幼小,中山公則像他的兒子那樣親,加上他親自接受了丞相臨終的委託,軍國大事,理所當然應該歸他掌理。”説的時候言語神色嚴厲,眾人都被震驚了。宇文護説:“這是我們的家事,我平時雖然平庸愚昧,但怎敢推辭。”
於謹既和宇文泰的資歷地位相等,字文護常對他表示禮貌尊敬。到此時,於謹就走上前説:“您如果統理軍國大事,那我們這些人就有依靠了。”於是向宇文護跪拜了兩次。王公大臣們受到於謹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兩次,因此大家的意見才確定下來。 [17] 

於謹武帝尊崇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宇文護擁立宇文覺為帝,建立北周,史稱孝閔帝,於謹被進封為燕國公,食邑一萬户。升任太傅、大宗伯,和李弼侯莫陳崇等人蔘議朝政。到賀蘭祥討伐吐谷渾時,於謹遙領軍隊,教授策略。 [18] 
保定二年(562年),於謹因年老,上表請求辭去官職。周武帝宇文邕下詔説:“過去姜尚年過九十,召公奭幾乎接近一百歲,都為王室效勞,自強不息。如今朝內元兇尚未剷除,九州還沒有統一,正打算以您作為舟楫,廣泛救助解脱艱難,豈能讓您忘記姜尚、召公二公的美好情操,而有這樣的請求。我為此感到慚愧。您如果再堅持謙遜,有關官員應當拒絕啓奏。” [19] 
保定三年(563年)四月,周武帝下詔説:“樹立元首,主持教化,讓百姓遵奉孝悌,使仁者長壽。所以古代賢明的帝王,都按這種典制,設立三老五更,親袒右膊切割牲肉舉行敬老的禮儀。我以渺小之身,居於帝王之位,怎敢遺棄老人,不加以尊敬。太傅、燕國公於謹,品德淳樸,是國家的元老,給他舉行鎖食乞言的禮儀,讓朝廷內外都矚目。可任命他為三老,有關官員應備好禮儀,選擇好日子上報。”於謹上表堅決推辭,周武帝下詔不準。又賜給他延年杖。 [20] 
周武帝宇文邕前往大學為他饋食。三老入門,周武帝在大門和屏風之間迎拜,三老回拜。有關官員在中楹設置三老的席位,面向南方。太師、晉國公宇文護登上台階,在席前設置几案。三老入席,向南緊靠几案坐下,以老師的身份自居。大司寇、楚國公豆盧寧登上台階,把於謹的木屐放正。周武帝登上台階,站在畫着斧頭的屏風之前,面向西方。有關官員遞上菜飯,周武帝跪着擺設醬碟,親自捲袖露臂切肉。三老進食完後,周武帝又親自跪着遞送漱口的酒。有關官員撤掉了筵席。周武帝面向北面站立着向於謹請教治國之道。 [21] 

於謹死於任上

保定四年(564年),晉公宇文護出兵東伐北齊,於謹當時已經因年老病倒,宇文護因為他是宿將舊臣,仍請求他一同前往,在軍事戰略上請教他。大軍回來,賜給他鐘磬一部。
天和二年(567年),宇文護又賜給他安車一乘,不久授任雍州牧。
天和三年(568年)三月二十三日,於謹死於任上 [22-23]  ,終年七十六歲。周武帝宇文邕親自前往弔唁,下詔令譙王宇文儉監護喪事,賜給繒彩一千段,粟麥五千斛,追贈他原有的官職,加授使持節、太師、雍恆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號為文。到下葬時,王公以下的官員,都送葬到郊外。將他配祭在太祖的廟庭。 [24] 

於謹史籍記載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 [26] 
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27] 

於謹人物評價

於謹總評

於謹有智謀,善於為主上效力。他的名望地位雖然很高,但他更加謙讓。每次上朝參拜回來時,只有兩三個侍騎跟隨而已。朝廷凡是有軍國大事,大多由於謹決斷。於謹也竭盡自己的才智能力,輔佐調和帝室。所以在功臣當中,特別受到委用信任,始終如一,人們也沒有説閒話的。他常教訓兒子們,一定要恬靜謙退。加上他年壽很長,受到的禮遇隆重,他的子孫綿延,都官位顯達,當時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比。 [25] 

於謹歷代評價

元天穆:王佐材也。” [26] 
元晏:又有於謹者,智略過人 [26] 
令狐德棻周書》:李弼、於謹懷佐時之略,達啓聖之運,綢繆顧遇,締構艱難,帷幄盡其謨猷,方面宣其庸績。擬巨川之舟艥,為大廈之棟樑。非惟攀附成名,抑亦材謀自取。及謹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為戒,覆折是憂。不有君子,何以能國。 [26]  ;性沉深,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法》 [26] 
李延壽北史》:負佐時之略,逢興運之期,為大廈之棟樑,擬巨川之舟楫。卒以耆年碩德,譽高望重。禮備上庠,功歌司樂。而常以滿盈為誡,覆折是憂,不有君子,何以能國。” [27]  深沉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書。” [27] 
張預十七史百將傳》:“於謹,字思恭,河南洛陽人。性沉深,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書。孫子曰:‘退而不可追。’謹令人乘己馬而誤敵之追。又曰:‘佯北勿從。’謹偽降而破神武。又曰:‘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謹料蕭繹必出下策。又曰:‘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謹因蕭詧與梁主結隙而聽其來附是也。” [28] 
陳元靚:“道作兵鈐,言為帝則。懸運嘉謀,立傾敵國 。取貴以功,鎮時以德。善始令終,人臣楷式。” [29] 

於謹後世地位

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 [30]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於謹。 [31]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於謹亦位列其中。 [32] 

於謹親屬成員

於謹父祖

曾祖:於婆,字仁生,太中大夫,懷荒鎮將。
祖父:於子安,字安定,平原郡守、高平鎮將。
父親:於提,隴西郡守、茌平縣伯, [26]  贈使持節、柱國大將軍、太保、建平郡公。

於謹兒子

於實(寔),上柱國、大左輔,襲爵燕國公。
於翼,上柱國、大司徒、太尉,封常山郡公,娶宇文泰之女平原公主 [33] 
於義,上柱國、潼州總管,封建平郡公。
於禮,上大將軍、趙州刺史,封安平郡公。
於智,上柱國、涼州總管、大司空,封武威郡公,加封齊國公,追贈太師、雍州牧。
於紹,上開府、綏州刺史,封華陽郡公。
於弼,上儀同,封平恩縣公,官至。
於蘭,上儀同,封襄陽縣公。
於曠,上儀同,追贈恆州刺史。 [26-27] 
孫子
於顗,於實之子,吳州總管、澤州刺史,襲爵燕國公。 [26] 
於仲文,於顗弟,柱國、光祿大夫,封延壽郡公。 [26] 
於象賢,於仲文弟,儀同三司,娶北周武帝宇文邕之女。 [34] 
於璽,於翼之子,上大將軍、汴邵洛熊四州刺史,封黎陽郡公。 [27] 
於詮,於璽弟,上儀同、小吏部下大夫,封常山郡公。 [27] 
於讓,於詮弟,儀同三司。 [27] 
參考資料
  • 1.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謹性沉深,有識量,略窺經史,尤好《孫子兵書》。屏居閭里,未有仕進之志。或有勸之者,謹曰:“州郡之職,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須待時來。吾所以優遊郡邑,聊以卒歲耳。”太宰元穆見之,嘆曰:“王佐材也。”
  • 2.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及破六汗拔陵首亂北境,引茹茹為援,大行台僕射元纂率眾討之。宿聞謹名,闢為鎧曹參軍事,從軍北伐。茹茹聞大軍之逼,遂逃出塞。纂令謹率二千騎追之,至鬱對原,前後十七戰,盡降其眾。後率輕騎出塞覘賊,屬鐵勒數千騎奄至,謹以眾寡不敵,退必不免,乃散其眾騎,使匿叢薄之間,又遣人升山指麾,若分部軍眾者。賊望見,雖疑有伏兵,既恃其眾,不以為慮,乃進軍逼謹。謹以常乘駿馬一紫一騧,賊先所識,乃使二人各乘一馬,突陣而出。賊以為謹也,皆爭逐之。謹乃率餘軍擊之,其追騎遂奔走。因得入塞。
  • 3.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正光五年,行台廣陽王元淵治兵北伐,引謹為長流參軍,特相禮接。所有謀議,皆與謹參之。乃使其子佛陀拜焉,其見待如此。遂與廣陽王破賊主斛律谷祿等。時魏末亂,羣盜蜂起,謹乃從容謂廣陽王曰:“自正光以後,海內沸騰,郡國荒殘,農商廢業。今殿下奉義行誅,遠臨關塞,然醜類蟻聚,其徒實繁,若極武窮兵,恐非計之上者。謹願稟大王之威略,馳往喻之,必不勞兵甲,可致清蕩。”廣陽王然之。謹兼解諸國語,乃單騎入賊,示以恩信。於是西部鐵勒酋長乜列河等,領三萬餘户並款附,相率南遷。廣陽王欲與謹至折敦嶺迎接之。謹曰:“破六汗拔陵兵眾不少,聞乜列河等歸附,必來要擊。彼若先據險要,則難與爭鋒。今以乜列河等餌之,當競來抄掠,然後設伏以待,必指掌破之。”廣陽然其計。拔陵果來要擊,破乜列河於嶺上,部眾皆沒。謹伏兵發,賊遂大敗,悉收得乜列河之眾。魏帝嘉之,除積射將軍。
  • 4.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孝昌二年,又隨廣陽王徵鮮于修禮。軍次白牛邏,會章武王為修禮所害,遂停軍中山。侍中元晏宣言於靈太后曰:“廣陽王以宗室之重,受律專征,今乃盤桓不進,坐圖非望。又有於謹者,智略過人,為其謀主。風塵之隙,恐非陛下之純臣矣。”靈太后深納之。詔於尚書省門外立榜,募能獲謹者,許重賞。謹聞之,乃謂廣陽曰:“今女主臨朝,取信讒佞,脱不明白殿下素心,便恐禍至無日。謹請束身詣闕,歸罪有司,披露腹心,自免殃禍。”廣陽許之。謹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眾人共詰之。謹曰:“我即是也。”有司以聞。靈太后引見之,大怒。謹備論廣陽忠款,兼陳停軍之狀。靈太后意稍解,遂舍之。尋加別將。
  • 5.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梁將曹義宗據守穰城,數為邊患。乃令謹與行台尚書辛纂率兵討之。相持累年,經數十戰。進拜都督、宣威將軍、冗從僕射。
  • 6.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孝莊帝即位,除鎮遠將軍,尋轉直寢。又隨太宰元天穆討葛榮,平邢杲,拜徵虜將軍。從爾朱天光破万俟醜奴,封石城縣伯,邑五百户。
  • 7.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普泰元年,除徵北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又隨天光平宿勤明達,別討夏州賊賀遂有伐等,平之,授大都督。從天光與齊神武戰於韓陵山,天光既敗,謹遂入關。賀拔嶽表謹留鎮,除衞將軍、咸陽郡守。
  • 8.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太祖臨夏州,以謹為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長史。及嶽被害,太祖赴平涼。謹乃言於太祖曰:“魏祚陵遲,權臣擅命,羣盜蜂起,黔首嗷然。明公仗超世之姿,懷濟時之略,四方遠近,鹹所歸心。願早建良圖,以副眾望。”太祖曰:“何以言之?”謹對曰:“關右,秦漢舊都,古稱天府,將士驍勇,厥壤膏腴,西有巴蜀之饒,北有羊馬之利。今若據其要害,招集英雄,養卒勸農,足觀時變。且天子在洛,逼迫羣兇,若陳明公之懇誠,算時事之利害,請都關右,帝必嘉而西遷。然後挾天子而令諸侯,奉王命以討暴亂,桓、文之業,千載一時也。”太祖大悦。會有敕追謹為閣內大都督,謹因進都關中之策,魏帝納之。
  • 9.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尋而齊神武逼洛陽,謹從魏帝西遷。仍從太祖徵潼關,破回洛城,授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北雍州刺史,進爵藍田縣公,邑一千户。
  • 10.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大統元年,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三年,夏陽人王遊浪聚據楊氏壁謀逆,謹討擒之。是歲,大軍東伐,謹為前鋒。至盤豆,東魏將高叔禮守險不下,攻破之。拔虜其卒一千。因此拔弘農,擒東魏陝州刺史李徽伯。齊神武至沙苑,謹從太祖與諸將力戰,破之,進爵常山郡公,增邑一千户。又從戰河橋,拜大丞相府長史,兼大行台尚書。稽胡帥夏州刺史劉平叛,謹率眾討平之。除大都督、恆並燕肆雲五州諸軍事、大將軍、恆州刺史。入為太子太師。
  • 11.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九年,復從太祖東征。別攻柏谷塢,拔之。邙山之戰,大軍不利,謹率其麾下偽降,立於路左。齊神武軍乘勝逐北,不以為虞。追騎過盡,謹乃自後擊之,敵人大駭。獨孤信又集兵士於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以此大軍得全。
  • 12.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十二年,拜尚書左僕射,領司農卿。及侯景款附,請兵為援,太祖命李弼率兵應之。謹諫曰:“侯景少習兵權,情實難測。且宜厚其禮秩,以觀其變。即欲遣兵,良用未可。”太祖不聽。尋復兼大行台尚書、丞相府長史,率兵鎮潼關,加授華州刺史,贈秬蒨一卣,圭瓚副焉。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
  • 13.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十五年,進位柱國大將軍。齊氏稱帝,太祖徵之,以謹為後軍大都督。別封一子鹽亭縣侯,邑一千户。魏恭帝元年,除雍州刺史。
  • 14.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初,梁元帝平侯景之後,於江陵嗣位,密與齊氏通使,將謀侵軼。其兄子岳陽王詧時為雍州刺史,以梁元帝殺其兄譽,遂結仇隙。據襄陽來附,仍請王師。乃令謹率眾出討。太祖餞於青泥谷。長孫儉問謹曰:“為蕭繹之計,將欲如何?”謹曰:“耀兵漢、沔,席捲渡江,直據丹陽,是其上策;移郭內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至,是其中策;若難於移動,據守羅郭,是其下策。”儉曰:“揣繹定出何策?”謹曰:“必用下策。”儉曰:“彼棄上而用下,何也?”對曰:“蕭氏保據江南,綿歷數紀。屬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齊氏之患,必謂力不能分。且繹瑽而無謀,多疑少斷。愚民難與慮始,皆戀邑居,既惡遷移,當保羅郭。所以用下策也。”
  • 15.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謹乃令中山公護及大將軍楊忠等,率精騎先據江津,斷其走路。梁人豎木柵於外城,廣輪六十里。尋而謹至,悉眾圍之。梁主屢遣兵於城南出戰,輒為謹所破。旬有六日,外城遂陷。梁主退保子城。翌日,率其太子以下,面縛出降,尋殺之。虜其男女十餘萬人,收其府庫珍寶。得宋渾天儀、梁日晷銅表、魏相風烏、銅蟠螭趺、大玉徑四尺圍七尺、及諸輿輦法物以獻,軍無私焉。立蕭詧為梁主,振旅而旋。太祖親至其第,宴語極歡。賞謹奴婢一千口,及梁之寶物,並金石絲竹樂一部,別封新野郡公,邑二千户。謹固辭,太祖不許。又令司樂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使工人歌之。
  • 16.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謹自以久當權勢,位望隆重,功名既立,願保優閒。乃上先所乘駿馬及所著鎧甲等。太祖識其意,乃曰:“今巨猾未平,公豈得便爾獨善。”遂不受。六官建,拜大司寇。
  • 17.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及太祖崩,孝閔帝尚幼,中山公護雖受顧命,而名位素下,羣公各圖執政,莫相率服。護深憂之,密訪於謹。謹曰:“夙蒙丞相殊眷,情深骨肉。今日之事,必以死爭之。若對眾定策,公必不得辭讓。”明日,羣公會議。謹曰:“昔帝室傾危,人圖問鼎。丞相志在匡救,投袂荷戈,故得國祚中興,羣生遂性。今上天降禍,奄棄庶寮。嗣子雖幼,而中山公親則猶子,兼受顧託,軍國之事,理須歸之。”辭色抗厲,眾皆悚動。護曰:“此是家事,素雖庸昧,何敢有辭。”謹既太祖等夷,護每申禮敬。至是,謹乃趨而言曰:“公若統理軍國,謹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羣公迫於謹,亦再拜。因是眾議始定。
  • 18.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孝閔帝踐阼,進封燕國公,邑萬户。遷太傅、大宗伯,與李弼、侯莫陳崇等參議朝政。及賀蘭祥討吐谷渾也,謹遙統其軍,授以方略。
  • 19.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保定二年,謹以年老,上表乞骸骨。詔報曰:“昔師尚父年逾九十,召公奭幾將百歲,皆勤王家,自強不息。今元惡未除,九州不一,將以公為舟楫,弘濟於艱難,豈容忘二公之雅操,而有斯請。朕用恧焉。公若更執謙沖,有司宜斷啓。”
  • 20.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三年四月,詔曰:“樹以元首,主乎教化,率民孝悌,置之仁壽。是以古先明後,鹹若斯典,立三老五更,躬自袒割。朕以眇身,處茲南面,何敢遺此黃髮,不加尊敬。太傅、燕國公謹,執德淳固,為國元老,饋以乞言,朝野所屬。可為三老,有司具禮,擇日以聞。”謹上表固辭,詔答不許。又賜延年杖。
  • 21.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高祖幸太學以食之。三老入門,皇帝迎拜門屏之間,三老答拜。有司設三老席於中楹,南向。太師、晉國公護升階,設幾於席。三老升席,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大司寇、楚國公寧升階,正舄。皇帝升階,立於斧扆之前,西面。有司進饌,皇帝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三老食訖,皇帝又親跪授爵以酳。有司撤訖。皇帝北面立而訪道。
  • 22.    洛陽市大河文化研究院.《洛陽大典 上》.濟南:黃河出版社,2008:第233頁
  • 23.    《周書·卷五·帝紀第五》:戊午,太傅、柱國、燕國公於謹薨。
  • 24.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及晉公護東伐,謹時老病,護以其宿將舊臣,猶請與同行,詢訪戎略。軍還,賜鐘磬一部。天和二年,又賜安車一乘。尋授雍州牧。三年,薨於位,年七十六。高祖親臨,詔譙王儉監護喪事。賜繒彩千段,粟麥五千斛,贈本官,加使持節、太師、雍恆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曰文。及葬,王公已下,鹹送出郊外。配享於太祖廟庭。
  • 25.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謹有智謀。善於事上。名位雖重,愈存謙挹。每朝參往來,不過從兩三騎而已。朝廷凡有軍國之務,多與謹決之。謹亦竭其智能,弼諧帝室。故功臣之中,特見委信,始終若一,人無間言。每教訓諸子,務存靜退。加以年齒遐長,禮遇隆重,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當時莫與為比焉。
  • 26.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30]
  • 27.    《北史·卷二十三·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1-30]
  • 28.    《十七史百將傳 卷七》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29.    《事林廣記後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10]
  • 30.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10]
  • 31.    《宋史·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7-08]
  • 32.    《十七史百將傳·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12-01]
  • 33.    《周書·卷三十·列傳第二十二》:於翼,字文若,太師、燕公謹之子。美風儀,有識度。年十一,尚太祖女平原公主,拜員外散騎常侍,封安平縣公,邑一千户。
  • 34.    《周書·卷十五·列傳第七》:子顗,大象末,上開府、吳州總管、新野郡公。顗弟仲文,大將軍、延壽郡公。仲文弟象賢,儀同三司,尚高祖女。
  • 35.    於謹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36.    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1[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393頁
  • 37.    八柱國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38.    於謹  .西安市地情資料信息中心基礎數據全文檢索系統[引用日期2024-0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