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辛公義

鎖定
辛公義,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隋朝時期官員。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召他入露門學,命他講授道德義理。北周建德初年,授為宣納中士。跟隨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齊後,又歷任掌治上士、掃寇將軍。隋高祖楊堅在北周擔任宰相時、授其為內史上士參與處理機要之事。隋開皇元年,官授主客侍郎,兼任內史舍人的差使,賜爵位為安陽縣男,領食邑兩百户。在隋滅陳後,因功被任命為岷州刺史,後調任牟州刺史。仁壽元年,補任揚州道黜陟大使。跟隨隋煬帝出征至柳城郡時逝世,當時年六十二歲。
本    名
辛公義
別    名
辛亞大將軍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
主要成就
宣納中士,掃寇將軍等

辛公義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辛公義是隴西狄道人。辛公義早年就死了父親,由母親一人撫養,母親親自教授各種典籍。北周天和年間,朝廷挑選良家子弟做太學生,他在其中以勤奮刻苦著稱。北周武帝宇文邕曾召他入露門學,命他講授道德義理,每月在皇帝面前與有學問的大儒討論,經常被人嘆為奇才,當時同輩的人都很仰慕他。 [1] 
辛公義為岷州刺史 辛公義為岷州刺史
北周建德初年,授為宣納中士。跟隨北周武帝平定北齊後,又歷任掌治上士、掃寇將軍。隋高祖楊堅在北周擔任宰相時、授其為內史上士參與處理機要之事。 [2] 
開皇元年,官授主客侍郎,兼任內史舍人的差使,賜爵位為安陽縣男,領食邑兩百户。每當陳朝的使者來朝見時,常常奉詔宴請接待。後又轉任駕部侍郎,被派往江陵安撫邊境地區。開皇七年,又派他稽查馬場,獲得了十多萬匹馬。楊堅非常高興地説道:“只有辛公義才能這樣為國事盡心盡力。” [3] 

辛公義人物性格

愛民如子
在隋滅陳後,因功被任命為岷州刺史。當地風俗很怕疾病,假如一個人患病,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夫妻之間互相不看護照料,一點孝義之道也沒有,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數死亡。辛公義很憂慮,想改變這個風俗。於是分別派遣官員巡行管轄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牀運來安置在廳堂裏。夏天流行瘟病時,病人有時候到幾百人,廳內廊下全都住滿了。辛公義親自擺放一榻,獨自坐在裏面,從白天到黑夜面對病人處理政務。所得俸祿全部用來買藥,用來請醫為他們治病,親自勸他們進食,因而病人大多病癒。辛公義便叫來他們的親屬,對他們教導説:“各人的生死皆由天命所定,並非是互相關聯着的。過去你們拋棄他,所以會病重而死。現在我將患病的人聚集起來,我坐卧都在其中,假如説要傳染,我哪能夠不死,病人又怎麼能痊癒呢!你們不要再相信那些東西了。” [4] 
病人的子孫都很慚愧,稱謝而去。後來有人患病,病人就爭相跑到辛公義處,如果他家沒有親屬,辛公義便將病人留下療養。從此人們開始互相關愛,這種陋俗被革除了,全境的人都稱呼他為慈母。 [5] 
辛公義後來調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監獄視察,坐在露天的牢房旁,親自審問查驗。十幾天後,案件全部處理完畢才回到大廳。受領的新案子,一概不記錄在案,派一個執勤的副手在一旁詢問。若案子沒審完,被告必須監禁時,辛公義就住在辦公地一直不回內舍。有人勸他説:“這種事情自有規章制度,長官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辛公義回答説:“我作刺史沒有德行可以引導百姓,還讓百姓拘禁在獄中,哪裏有被監禁的人在獄中而自己心裏踏實的呢?”罪人聽了無不誠心服罪。後來凡有想打官司的人,周圍的鄉親父老勸告説:“這是小事,怎麼能忍心麻煩刺史大人呢!”於是爭鬥雙方往往互相讓步作罷。當時山東一帶連降大雨,自陳州、汝州到大海都苦於水災。而牟州境內因為地勢參差獨未受害。其山間出產黃銀,辛公義組織開採後獻給朝廷。於是皇帝命令水部郎樓崱去辛公義處祈神求福,竟然聽到空中有悠揚的音樂之聲。 [6] 

辛公義去世緣由

得罪權貴
仁壽元年,補任辛公義為揚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楊暕擔心自己部下的官吏有犯法之處被辛公義查出,還未等辛公義入境,就預先派人和辛公義打招呼。辛公義答道:“我奉皇上詔令前來,不敢徇私舞弊。”等到了揚州沒有絲毫放縱寬容之處。楊暕就記恨此事。 [7]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揚州長史王弘升為黃門侍郎,便説了辛公義的壞話,竟使辛公義免官。大小官吏聞訊,都守在宮殿外大呼冤枉,絡繹不絕。數年後隋煬帝醒悟過來,又授辛公義為內史侍郎。後因母親去世,辛公義回籍守喪。不久又起用為司隸大夫。檢校右御衞武賁郎將。跟隨隋煬帝出征至柳城郡時逝世,當時年六十二歲。 [8] 

辛公義家庭成員

祖父:辛徽(北魏徐州刺史 [9] 
父:辛季慶(北魏青州刺史 [9] 
子:辛融 [9] 
參考資料
  • 1.    《隋書-卷七十三》:辛公義,隴西狄道人也。公義早孤,為母氏所養,親授書傳。周天和中,選良家子任太學生,以勤苦着稱。武帝時,召入露門學,令受道義。每月集御前令與大儒講論,數被嗟異,時輩慕之。
  • 2.    《隋書-卷七十三》:建德初,授宣納中士。從平齊,累遷掌治上士、掃寇將軍。高祖作相,授內史上士,參掌機要。
  • 3.    《隋書-卷七十三》:開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攝內史舍人事,賜爵安陽縣男,邑二百户。每陳使來朝,常奉詔接宴。轉駕部侍郎,使往江陵安輯邊境。七年,使勾檢諸馬牧,所獲十餘萬匹。高祖喜曰:“唯我公義,奉國罄心。”
  • 4.    《隋書-卷七十三》:從軍平陳,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闔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養,孝義道絕,由是病者多死。公義患之,欲變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檢部內,凡有疾病,皆以牀輿來,安置事。暑月疫時,病人或至數百,廊悉滿。公義親設一榻,獨坐其間,終日連夕,對之理事。所得秩俸,盡用市藥,為迎醫療之,躬勸其飲食,於是悉差,方召其親戚而諭之曰:“死生由命,不關相著。前汝棄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間,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兒復差!汝等勿覆信之。”
  • 5.    《隋書-卷七十三》:諸病家子孫慚謝而去。後人有遇病者,爭就使君,其家無親屬,因留養之。始相慈愛,此風遂革,合境之內呼為慈母。
  • 6.    《隋書-卷七十三》:後遷牟州刺史,下車,先至獄中,因露坐牢側,親自驗問。十餘日間,決斷鹹盡,方還大。受領新訟,皆不立文案,遣當直佐僚一人,側坐訊問。事若不盡,應須禁者,公義即宿事,終不還閣。人或諫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無德可以導人,尚令百姓系於囹圄,豈有禁人在獄而心自安乎?”罪人聞之,鹹自款服。後有欲諍訟者,其鄉閭父老遽相曉曰:“此蓋小事,何忍勤勞使君。”訟者多兩讓而止。時山東霖雨,自陳、汝至於滄海,皆苦水災。境內犬牙,獨無所損。山出黃銀,獲之以獻。詔水部郎婁崱就公義禱焉。乃聞空中有金石絲竹之響。
  • 7.    《隋書-卷七十三》:仁壽元年,追充揚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內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預令屬公義。公義答曰:“奉詔不敢有私。”及至揚州,皆無所縱舍,暕銜之。
  • 8.    《隋書-卷七十三》:及煬帝即位,揚州長史王弘入為黃門侍郎,因言公義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闕訴冤,相繼不絕。後數歲,帝悟,除內史侍郎。丁母憂。未幾,起為司隸大夫,檢校右御衞武賁郎將。從徵至柳城郡卒,時年六十二。
  • 9.    《隋書-卷七十三》:祖徽,魏徐州刺史。父季慶,青州刺史。子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