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行志

鎖定
五行志是史書“志”篇目之一。漢班固撰《漢書》始創,五卷。記載日蝕月蝕、星體變異和各種災害以及陰陽學説。後歷代正史繼之。 [1] 
中文名
五行志
定    義
史書“志”篇目之一
出    處
漢書

目錄

五行志簡介

《漢書·五行志》共5章,約54000字。以 “水、火、木、金、土”五行及 “貌、言、視、聽、思”五事和皇極等為綱,將災禍祥異分為 “雨、陽、燠、寒、風、陰”及 “三光異”等7類闡述。第1章以 “天垂象、見吉凶”為主旨,強調了 《洪範》“木不直、火不炎上、土不稼穡,金不從革,水不潤下”,則分別含有木冰(雨淞)、火災、糧荒、兵災、水災,並歷舉了歷史災禍。
第2—4章按 《洪範》 “羞用五事”條,指出了“貌不恭,言不從,視不明,聽不聰、思不睿”,將分別造成 “恆雨” (包括大雨、久雨、大水等)、“恆暘”(包括大旱、久旱、普旱、河川缺水等)、“恆燠”(包括冬温、冬雷、冬無冰、温燠生蟲、冬桃李梅開花或結實、霜不殺草、枯樹復生等)、“恆寒”(包括降雪、降雹、大寒、未當冰而冰、凍災、隕霜殺五穀及桑等)、“恆風”(包括大風、久風、暴風、地震、山崩川竭等)。
還指出了“皇之不極”能產生“恆陰”(包括天陰不見日月、紫霧、塵雲、有蜺等)。第5章以天文異象(如日食、日月亂行、日異色、星隕、孛彗現等)作為災福之預兆,而日食現象之分類中,也附加有氣象條件的。如“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厥食四方有云、中央無雲,其日大寒”、“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厥食先大風,食時日居雲中,四方無雲”等,上述恆雨、恆暘、恆燠、恆寒、恆風、恆陰及天文異象,均有歷史例子相附。 [2] 

五行志意義

《五行志》從天人感應的角度把人事、氣象與災禍聯繫起來,有制衡君權的意味,雖充滿迷信附會,然而卻保留了一些古代氣象資料,以及古人的氣象觀,有一定參考價值,而且正由於《漢書》把《五行志》作為史志的一部分,中國曆代正史方才有將氣象災害列為專志的良好傳統,使中國氣象災害史料得以延續2000餘年,這不能説不是《漢書·五行志》的開創之功。 [2] 
參考資料
  • 1.    施丁、沈志華主編.《資治通鑑大辭典》下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787
  • 2.    陳遠、於首奎、梅良模等主編.《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自然和技術科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