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晞

(北齊大臣)

鎖定
王晞(511~581),字叔朗,小名沙彌,北海劇縣(今山東壽光)人。南北朝時期北齊大臣,北海郡公王憲曾孫,華山公王嶷之孫,豫州刺史王雲之子,銀青光祿大夫王昕之弟。 [1] 
容儀俊美,淹雅有器度。永安初年,釋褐員外散騎侍郎,以母老不受。後受到高歡高澄賞識,徵入幕府,任常山王高演賓友。數次勸高演進言苦諫文宣帝高洋,並在高洋駕崩後,參與策動高演入京政變奪權及最終稱帝,成為首席功臣之一,深受齊孝昭帝高演器重,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太傅太子中庶子,固辭高位。武成帝高湛即位,受到忌憚,加儀同三司,恬淡自處,不以世務為累。 [1] 
北齊滅亡後,北周武帝宇文邕以王晞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開皇元年(581),王晞去世,終年七十一歲,追贈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1] 
本    名
王晞
別    名
王沙彌
王叔朗
叔朗
所處時代
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海郡劇縣
出生日期
511年
逝世日期
581年
主要成就
高演政變奪權的首要功臣之一

王晞人物生平

王晞早年經歷

王晞字叔朗,小名沙彌。幼年時期就孝順謹慎,淹雅有器度,好學不倦。外貌俊美,言行合乎禮儀。
北魏末年,王晞跟隨母親崔氏和兄長們向東去往海隅避亂,和邢子良交遊。邢子良喜愛王晞的清鑑明慧,給王晞在洛陽的兩名兄長寫信説:“您的賢弟彌郎,意識深遠,曠達不羈。倉促之中仍處簡約,每次發言必然切中事理。他的吟詠性情,秀麗冠絕當下。我恐怕足下難以做好兄長,無暇憂慮弟弟不會仕進。” [2] 

王晞不仕西魏

北魏永安初年,王晞的二哥王暉出使南梁,請求讓王晞出來做官,朝廷授予王晞員外散騎侍郎一職,還徵召他擔任廣平王開府功曹史。王晞希望奉養母親,最終沒接受任命。母親去世後,王晞遷居鄴城,遨遊鞏、洛,喜愛那裏的山水美景。王晞與范陽盧元明鉅鹿魏季景結為同好,前往天陵山,浩然有終焉之志。 [3] 
正逢此時西魏將領獨孤信攻入洛陽,要任命王晞為自己的開府記室,王晞假稱自己之前被狗咬傷病重,不去赴任。王晞的一位故人懷疑不是瘋狗所致,寫信給王晞勸他去就職。王晞回信説:
“承蒙您的思念之情,並得到您讓我從病中接受起用的指示。我反覆回味您的文字,似乎您是在懷疑使我受傷的不一定是一隻瘋狗。我難道希望那是一隻瘋狗嗎?只是確認無疑罷了。就算足下懷疑這一點,我也有所分辯。足下既然懷疑它不是瘋狗,也可以懷疑它是,這樣懷疑就是五五對半了。如果懷疑是瘋狗所致而對傷病加以照看,就算不是也沒什麼損傷;懷疑不是瘋狗所傷而不加以治療,萬一是的話就難以挽救了。這就是説過度的治療能夠保我萬分周全,過度不治療則可能置我於死地。如果我王晞沒什麼可惜的,那麼我就不足以被取用;既然要起用我,證明我還是有些可惜之處。那為什麼還要強行剝奪我的萬全,而任由我可能死去!而且獨孤將軍威名品德所覆蓋之處猶如暴風翻飛濃霧侵襲,正要籠罩天下八方,難道還在於我一介草民嗎?如果一定要像先從郭隗開始一樣任用我,那必須要先賙濟百姓,足下為何不從容向獨孤將軍提起這件事呢?”
王晞因此得到寬免。不久獨孤信返回西魏,王晞就回到鄴城。 [4] 

王晞常山王友

當時,神武帝高歡訪求朝廷子弟裏的忠孝謹密之人,想讓他們和自己的諸子交遊。王晞和清河崔贍頓丘人李度、范陽人盧正通首先應選。文襄帝高澄當時任大將軍,握着王晞等人的手説:“我的弟弟們都尚未長大,意志和見識尚不堅定,選擇親近善人還是惡人,心智不會不發生變化。我的弟弟遵守規矩法度,您各位的官祿爵位就會僅次於他們;如果讓他們進入邪道,導致要牽連你們治罪,那麼罪責就會波及到您各位的全家,並不會只懲罰到你們自己而已。”王晞跟隨高歡到了晉陽,補任中外府功曹參軍,併兼任常山公高演的賓友。 [5] 
北齊建立,高演進位為常山王,王晞也進任常山王友。天保初年,王晞代行太原郡守事務。文宣帝高洋昏暴淫逸,高演多次進諫,文宣帝懷疑高演之辭是出自王晞之手,打算對王晞處以極刑。高演就私下對王晞説:“博士,明日我要做一件事,為的是讓您活命,同時也是保全自己,希望您體諒一下不要怪我。”高演於是當着眾人的麪杖打王晞二十下。文宣帝不久便發怒,但聽説王晞已經被杖責,因此不再殺他,而是行髡、鞭、鉗刑之後發配到甲坊去當僕役。 [6] 
過了三年,高演因苦諫高洋大受鞭撻,閉口不吃飯,婁太后極為憂慮,高洋為了討母后歡心,多次前去高演處問疾,還説:“好好吃飯,我把王晞還給你。”就釋放王晞回到常山王府。高演抱住王晞説:“我奄奄一息,恐怕不能再相見了。”王晞流涕説:“天道神明,怎會讓殿下死在這屋子裏。皇上論親近是您的兄長,論尊貴是天下之主,您怎麼能和他計較?殿下您不吃飯,太后就也不吃飯,殿下即使不愛惜自己,能不愛惜太后嗎?”話沒説完,高演立刻強打精神坐起來吃飯。王晞因此免於徒刑,重新擔任常山王友。 [7] 
高演又擔任錄尚書事。新任官吏必須參見高演謝職,離開者也必須要前去辭行。王晞對高演説:“受恩於朝廷,拜恩於私邸,自古以來就被當作違法亂紀之事。朝廷文武,出入向您辭謝之事,應當全部斷絕。皇上肅敬,依賴殿下您的輔佐。”高演深深地採納了他的意見。 [8] 
後來高演從容對王晞説:“主上喜怒無常,這是您所見的。我怎能前逢一怒,因此結舌無言。您應當為我撰寫進諫稿,我當趁方便之時極諫。”王晞就逐條列舉十幾件事呈上,並藉機切諫高演説:“如今朝廷這個樣子,您卻想要學習一介匹夫,輕視一時的命運。狂藥能讓人失去自覺,刀箭難道還能認得人是親是疏?一旦禍患超出可控範圍,您該怎麼處理您的家業,又將怎麼面對太后!在下乞求您暫且順從主上,日慎一日。”高演唏噓流涕説:“竟然到了這種地步嗎!”第二天見到王晞,高演説:“我夜裏反覆思考,如今不再有意。”就對着王晞燒掉了諫稿。 [9] 

王晞首謀奪權

文宣帝高洋駕崩後,太子高殷嗣位。高演對王晞説:“皇上垂拱,我們這些人也能頤養天年悠閒度日。天子寬仁慈恕,實在是位守文良主。”王晞説:“先帝在位時,太子被託付給了一個胡人。如今突然要日理萬機,駕馭英雄豪傑。如果天子因年幼,不堪這樣的雙重難題,而讓外姓人掌管詔命,那麼權力必然歸屬於他們。殿下您即使想守一藩王之位,難道還能做到嗎?就算殿下能夠得以保持謙沖全身而退,殿下自己思量國祚能夠長遠嗎?”高演默然,思索良久,説:“我該怎麼辦?”王晞説:“周公抱周成王朝見諸侯,攝政七年,然後讓成王復辟。幸好這裏有舊事可循,請殿下好好考慮。”高演説:“我哪裏敢自比周公?”王晞説:“以殿下如今的地位和聲望,就算想要不做周公,難道能得償所願嗎?”高演不回答。高殷即將出發,令常山王高演跟隨,任命王晞為幷州長史 [10] 
等到高演到了鄴城,誅殺了楊愔燕子獻等人。高殷下詔拜常山王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督領文武回幷州。等到抵達幷州,高演請來王晞説:“沒有早聽您的話,讓一羣小人弄權,幾乎導致滅國。如今天子身邊的奸臣已經清理完畢,最終應當讓我處於什麼位置?”王晞説:“殿下如果按以前的地位來説,還能借助名教離開朝廷。今日事情的形勢,關係到天時,不再是人理所能及的。”不久,高演上奏讓趙郡王高睿擔任自己的左長史,而讓王晞擔任自己的司馬。王晞每夜都被帶進王府與高演商議,但白天則不與交談,這是因為王晞性格寬儒,高演擔心他會和武將意見不同。後來王晞進密室與高演議事,高演説:“近來各位王侯權貴常常緊緊逼迫,説我違背天意不祥,我擔心會起變亂,想用正法追究他們。”王晞説:“朝廷近來疏遠親戚,哪裏考慮骨血之重。殿下倉促所為,已經不再是人臣之事。芒刺在背,交戟入頸,上下相疑,怎能長久?而且天道不恆,盈虧相繼,神機變化,肸蠻斯集。即使堅守謙退,也就會糟蹋了社稷神器。這就是違背了上天之意,使先人的基業毀損。”高演説:“您怎能説這種不應講的話!必須依法追究您。”王晞説:“我私下裏認為天時人事,並無不同。因此敢冒犯您的雷霆之怒,不避斧鉞之刑。今天能夠披肝瀝膽,也是神明之助。”高演説:“拯救危難匡扶時務,要等待聖明哲人,我哪敢私議,請您不要再多説了。”不久朝廷下詔,因為常山王的丞相之任隆重,府寮全部進位一級,王晞因此以司馬的身份領吏部郎中 [11] 
丞相從事中郎陸杳將要出使,臨別時握着王晞的手説:“相王(指高演)功蓋當世,天下樂於推重,歌謠滿道,人無異望。我陸杳等人在府下任職,都願意披露赤心擁戴他。而我忽然要奉命出使,不能當面表露誠節,便把寸心所思向您表露。”王晞不久便向高演轉述了陸杳的話。高演説:“如果朝廷內外都有這樣的期望,趙彥深朝夕侍奉天子左右,怎能一句議論都沒有?您可以用自己的話去試探他。”王晞就借議事的間隙問趙彥深,趙彥深説:“我近來也為這些歌謠所驚,每次想向大王説時,都口噤心顫。賢弟您既然道出此言,我也要不避死罪披肝瀝膽。”於是一同向高演勸進。這時各位王公將相每天殷勤請求高演登基,四方的地方長官也都上表陳述祥瑞符命。乾明元年(560)八月,高演正式即位,是為北齊孝昭帝。九月,任命王晞為散騎常侍,仍然兼領吏部郎中。 [12] 

王晞孝昭時期

後來藉着奏事完畢的機會,孝昭帝從容地問王晞説:“近日您為什麼像外人一樣,常常不見面?從今日起就算不在局司,只要您有所思慮,就可以隨宜做一牒文,等我有空就直接呈上。”就命令尚書陽休之鴻臚卿崔勵和王晞三人,每天本職結束,都要進入東廊,一同討論天下政務,包括先代禮樂、職官廢置、朝饗異同、輿服增損、進賢去奸、民間事務、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面是否古今沿用卻不便於當下,還是古代沿用今世譭棄,讓三人詳細思索,逐條奏聞。如果不能一次完備,那就什麼時候能想到就什麼時候繼續。朝時給他們供應御膳,入暮才讓他們回去。 [13] 
當時百官請求建東宮,孝昭帝下詔不許,常常令王晞去東堂監視太子戴冠着裝,引導太子學習趨拜之禮。不久任命王晞為太子太傅,王晞以局司身份奉太子璽授予皇太子。太子釋奠,王晞又擔任太子中庶子。孝昭帝對王晞説:“如今您擔任艱鉅煩劇的職務,不能再像往常一樣遲緩懈怠了。” [14] 
孝昭帝將要北征,下敕問王晞:“近來有什麼見聞?”王晞説:“有傳言説陛下要親征。”孝昭帝説:“庫莫奚南侵,我未曾親歷戰事,因此聊欲習武。”王晞説:“天子巡狩,是為了什麼呢?如果輕易征戰,恐怕天下失望。”孝昭帝説:“這是懦夫常常想的,我自當隨機應變。”孝昭帝讓齋帥裴澤主書蔡暉監察羣臣,兩人喜歡誣陷冤枉,朝臣稱二人為裴、蔡。兩人上奏:“皇上北征,陽休之、王晞多次和眾人遊玩宴飲,不以公事在懷。”孝昭帝就杖打陽休之、王晞兩人的小腿四十下。孝昭帝又曾當面斬殺一人,問王晞説:“這人應當死嗎?”王晞説:“此人按犯的罪來説確實該死,可惜的是他死的地方不對。臣聽説在集市對人行刑,眾人都會厭棄他;朝廷大殿並不是行殺戮的場所。”孝昭帝改容説:“自今以後要為了王公您而改正。” [15] 
孝昭帝想任命王晞為侍中,王晞苦苦推辭不接受。有人勸王晞不要自我疏遠,王晞説:“我從少年以來,見到的顯貴太多了。驕傲一時的人,很少有最後不失敗的。而且我確實性格疏緩,不堪時務。人主的私恩,拿什麼作為保證?萬一失意狼狽,追悔莫及。我並非不喜歡做炙手可熱的官職,實在是思索爛熟罷了。” [16] 
王晞性格閒靜淡雅,清心寡慾,雖然王事繁忙,但清雅的節操沒有改變。在幷州時,雖然戎馬倥傯,未嘗以世務為累。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以談宴為事,人士謂之“方外司馬”。 [17] 

王晞末年經歷

孝昭帝駕崩後,王晞悲哀追慕不已,因此身體虛弱。武成帝高湛本來就不滿王晞的儒雅遲緩,因此更加嫌惡他,藉着奏事的機會對王晞大加呵斥,但王晞步伐雍容晏然。歷任東徐州刺史、秘書監武平初年,升任大鴻臚,加儀同三司,監修起居注,待詔文林館 [18] 
北周討伐北齊,晉陽陷落,王晞為了逃避周軍,同別人一起向東北方向逃走。山路險峻,眾人常常擔心有土匪,但王晞喝温酒吃肥肉不曾停止。王晞又經常不肯急行,同行之人責怪他,他則説:“別責備我。我做事如果不曾悔恨,早就做三公很久了。” [19] 
北齊滅亡後,周武帝宇文邕任命王晞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開皇元年(581),王晞在洛陽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朝廷追贈他為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20] 

王晞個人作品

王晞有詩作《詣晉祠賦詩》,《北史》僅存兩句: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

王晞軼事典故

武有餘而文不足
孝昭帝有一次賜百官射箭,王晞一箭正中靶心,應當得到絹帛作為獎勵。但因為他沒有在箭上寫下自己的名字,所以有關部門不把絹帛給他。王晞陶陶然地説:“我這時可謂武有餘而文不足了。” [21] 
賜妾風波
王晞沒有兒子,孝昭帝想賜給他一名小妾,派一名小黃門到王晞家中宣佈旨意,並讓皇后提前告知王晞的妻子。王晞令妻子答詔,但妻子一言不發,王晞就拿手撩着自己的胸脯退下。孝昭帝聽説之後大笑。 [22] 
方外司馬
王晞性格恬淡縱適,未嘗以世務為累。在幷州做官時,依然欣賞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高談設宴,士人都稱呼他為“方外司馬”。 [17] 
魚鳥留連
王晞曾遊覽晉祠,賦詩説:“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忽然高演派人徵召他,王晞沒有按時前往。第二天,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對王晞説:“昨天您被徵召的時候已經酒後紅臉,有沒有因為‘魚鳥’招致責怪?”王晞緩緩笑道:“昨天晚上陶醉不已,頗因飲酒被責怪。您也是留連中的一物,哪裏會只有魚鳥呢?” [23] 
行事有悔
北周滅北齊,王晞和人一同逃難。他不改本性,路上不肯急行,同行的人責備他,他則説:“別責怪我。我如果做事不悔,早已當上三公許久了。” [19] 

王晞史料記載

《北史·列傳·卷十二》,附於王憲的列傳之後。

王晞親屬成員

曾祖父
王憲,字顯則,北海郡劇縣人。官至幷州刺史,封北海公。 [24] 
祖父
王嶷,字道長,王憲之子,王崇之弟,官至內都大官,封華山公。 [25] 
父親
王雲,字羅漢,官至南兗州刺史,卒贈豫州刺史,諡號文昭。 [26] 
母親
崔氏,出身清河崔氏。崔氏生了九個兒子,都風流藴藉,世人稱為“王氏九龍”。 [27] 
兄弟
王昕,字元景,官至銀青光祿大夫,被北齊文宣帝高洋所殺,後追贈吏部尚書 [28] 
王暉,字元旭,官至中書舍人,贈兗州刺史。 [29] 
王昭,字仲亮,官至考功郎中 [30] 
王皓,字季高,官至修國史通直散騎常侍,贈郢州刺史。 [31] 
王曄,字季炎,官至滄州司馬。 [32] 

王晞人物評價

李延壽《北史》:①幼而孝謹,淹雅有器度。好學不倦。美容儀,有風則。 [2]  ②元景昆季(即王昕兄弟諸人)履道,標映人倫,美哉! [33]  ③性閒淡寡慾,雖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 [17] 
邢子良:賢弟彌郎(王晞),意識深遠,曠達不羈。簡於造次,言必詣理。吟詠情性,麗絕當時。恐足下方難為兄,不暇慮其不進也。 [2] 
高演:今既當劇職,不得尋常舒慢也。 [14] 
參考資料
  • 1.    北史·列傳·卷十二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1-06-26]
  • 2.    《北史·列傳·卷十二》:晞字叔朗,小名沙彌。幼而孝謹,淹雅有器度。好學不倦。美容儀,有風則。 魏末,隨母兄東適海隅,與邢子良遊處。子良愛其清悟,與其在洛兩兄書曰:“賢弟彌郎,意識深遠,曠達不羈。簡於造次,言必詣理。吟詠情性,麗絕當時。恐足下方難為兄,不暇慮其不進也。”
  • 3.    《北史·列傳·卷十二》:魏永安初,第二兄暉聘梁,啓晞釋褐,除員外散騎侍郎,徵署廣平王開府功曹史。晞願養母,竟不受署。母終後,仍屬遷鄴,遨遊鞏、洛,悦其山水。與范陽盧元明、鉅鹿魏季景結侶同契,往天陵山,浩然有終焉之志。
  • 4.    《北史·列傳·卷十二》:及西魏將獨孤信入洛, 署為開府記室。晞稱先被犬傷,困篤,不赴。有故人疑其所傷非猘,書勸令赴。晞復書曰:“辱告存念,見令起疾。循復眷旨,似疑吾所傷未必是猘。吾豈願其必猘? 但理契無疑耳。就足下疑之,亦有過説。足下既疑其非猘,亦可疑其是猘,其疑半矣。若疑其是猘而營護,雖非猘亦無損。疑非猘而不療,儻是猘則難救。然則過療 則致萬全,過不療或至於死。若王晞無可惜也,則不足取;既取之,便是可惜。奈何奪其萬全,任其或死!且將軍威德所被飈飛霧襲,方掩八紘,豈在一介?若必從隗始,先須濟其生靈。足下何不從容為將軍言也?”於是方得見寬。俄而信返,晞遂歸鄴。
  • 5.    《北史·列傳·卷十二》:齊神武訪朝廷子弟忠孝謹密者,令與諸子游。晞與清河崔贍、頓丘李度、范陽 盧正通首應此選。文襄時為大將軍,握晞等手曰:“我弟並向成長,志識未定,近 善狎惡,不能不移。吾弟不負義方,卿祿位常亞召弟;若苟使回邪,致相詿誤,罪及門族,非止一身。”晞隨神武到晉陽,補中外府功曹參軍,帶常山公演友。
  • 6.    《北史·列傳·卷十二》:齊天保初,行太原郡事。及文宣昏逸,常山王數諫。帝疑王假辭於晞,欲加大辟。王私謂晞曰:“博士,明日當作一條事,為欲相活,亦圖自全,宜深體勿怪。” 乃於眾中杖晞二十。帝尋發怒,聞晞得杖,以故不殺,髡鞭鉗配甲坊。
  • 7.    《北史·列傳·卷十二》:居三年,王又固諫爭,大被毆撻,閉口不食。太后極憂之。帝謂左右曰:“儻小兒死,奈我老母何!”於是每問王疾,謂曰:“努力強食,當以王晞還汝。”乃釋晞令往。王抱晞曰;“吾氣息惙然,恐不復相見!”晞流涕曰:“天道神明,豈令殿下遂斃此舍。 至尊親為人兄,尊為人主,安可與計?殿下不食,太后亦不食,殿下縱不自惜,不惜太后乎?”言未卒,王強坐而飯。晞由是得免徒,還為王友。
  • 8.    《北史·列傳·卷十二》:王復錄尚書事。新除官者必詣王謝職,去必辭。晞言於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為幹紀。朝廷文武,出入辭謝,宜一約絕。主上顒顒,賴殿下扶翼。” 王深納焉。
  • 9.    《北史·列傳·卷十二》:常從容謂晞曰:“主上起居不恆,卿耳目所具,吾豈可以前逢一怒,遂爾結舌。卿宜為撰諫草,吾當伺便極諫。”晞遂條十餘事以呈,因切諫王曰:“今朝廷乃爾,欲學介子匹夫,輕一朝之命,狂藥令人不自覺,刀箭豈復識親疏?一旦禍出理外,將奈殿下家業何!奈皇太后何!乞且將順,日慎一日。”王歔欷不自勝, 曰:“乃至是乎!”明日見晞,曰:“吾長夜九思,今便息意。”便命火對晞焚之。
  • 10.    《北史·列傳·卷十二》:及帝崩,濟南嗣立。王謂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保優閒。”因言:“朝廷寬仁慈恕,真守文良主。”晞曰:“天保享祚,東宮委一胡人。今卒覽萬機,駕馭雄傑。如聖德幼衝,未堪雙難,而使他姓出納詔命,必權有所歸。殿下雖欲守籓職, 其可得也?假令得遂衝退,自審家祚得保靈長不?”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處我?”晞曰:“周公抱成王朝諸侯,攝政七年,然後復子明辟。幸有故事,惟殿下慮之。”王曰:“我安敢自擬周公?”晞曰:“殿下今日地望,欲避周公得邪?” 王不答。帝臨發,敕王從駕,除晞幷州長史。
  • 11.    《北史·列傳·卷十二》:及王至鄴,誅楊、燕等。詔以王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督攝文武還幷州。 及至,延晞謂曰:“不早用卿言,使羣小弄權,幾至傾覆。今君側雖獲暫清,終當何以處我?”晞曰:“殿下將往時地位,猶可以名教出處。今日事勢,遂關天時, 非復人理所及。”有頃,奏趙郡王睿為左長史,晞為司馬。每夜載入,晝則不與語, 以晞儒緩,恐不允武將之意。後進晞密室,曰:“比王侯諸貴每見煎迫,言我違天不祥,恐當或有變起,吾正欲以正法繩之。”晞曰:“朝廷比者疏遠親戚,寧思骨血之重。殿下倉卒所行,非復人臣之事。芒刺在背,交戟入頸,上下相疑,何由可久?且天道不恆,虧盈迭至,神機變化,肸蠻斯集。雖執謙挹,粃糠神器。便是違上玄之意,墜先人之基。”王曰:“卿何敢鬚髮非所宜言!須致卿於法。”晞曰: “竊謂天時人事,同無異揆。是以冒犯雷霆,不憚斧鉞。今日得披肝膽,抑亦神明攸贊。”王曰:“拯難匡時,方俟聖哲,吾何敢私議,幸勿多言。”尋有詔,以丞相任重,普進府寮一班,晞以司馬領吏部郎中。
  • 12.    《北史·列傳·卷十二》:丞相從事中郎陸杳將出使,臨別,握晞手曰:“相王功格區宇,天下樂推,歌謠滿道,物無異望。杳等伏隸,願披赤心。而忽奉外使,無由面盡短誠,寸心謹以仰白。”晞尋述杳言。王曰:“若內外 鹹有異望,趙彥深朝夕左右,何因都無所論?自以卿意試密與言之。”晞以事隙問彥深。曰:“我比亦驚此音謠,每欲陳聞,則口噤心戰。弟既發論,吾亦欲昧死一 披肝膽。”因亦同勸。是時諸王公將相日敦請,四方岳牧表陳符命。乾明元年八月, 昭帝踐阼。九月,除晞散騎常侍,仍領兼吏部郎中。
  • 13.    《北史·列傳·卷十二》:後因奏事罷,帝從容曰:“比日何為自同外客,略不可見?自今假非局司,但有所懷,隨宜作一牒,候少隙即徑進也。”因敕尚書陽休之、鴻臚卿崔勵等三人, 每日本職務罷,併入東廊。共舉錄歷代廢禮墜樂,職司廢置,朝饗異同,輿服增損,或道德高俊久在沈淪,或巧言眩俗,妖邪害政,爰及田市舟車、徵税通塞、婚葬儀軌、貴賤等衰,有不便於時而古今行用不已者,或自古利用而當今譭棄者,悉令詳思,以漸條奏。未待頓備,遇憶續聞。朝晡給典御食,畢景聽還。
  • 14.    《北史·列傳·卷十二》:時百官請建東宮,敕未許,每令晞就東堂監視太子冠服,導引趨拜。尋拜為太子太傅。晞以局司奉璽授皇太子。太子釋奠,又兼中庶子。帝謂曰:“今既當劇職,不得尋常舒慢也。”
  • 15.    《北史·列傳·卷十二》:帝將北征,敕問:“比何所聞?”晞曰:“道路傳言,車駕將行。”帝曰: “庫莫奚南侵,我未經親戎,因此聊欲習武。”晞曰:“鑾駕巡狩,為復何爾?若輕有徵戰,恐天下失望。”帝曰:“此懦夫常慮,吾自當臨時斟酌。”帝使齋帥裴澤、主書蔡暉伺察羣下,好相誣枉,朝士呼為裴、蔡。時二人奏:“車駕北征後, 陽休之、王晞數與諸人遊宴,不以公事在懷。”帝杖休之、晞脛各四十。帝斬人於前,問晞曰:“此人合死不?”晞曰:“罪實合死,但恨其不得死地。臣聞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殿廷非殺戮之所。”帝改容曰:“自今當為王公改之。”
  • 16.    《北史·列傳·卷十二》:帝欲以晞為侍中,苦辭不受。或勸晞勿自疏,晞曰:“我少年以來,閲要人多矣。充詘少時,鮮不敗績。且性實疏緩,不堪時務。人主恩私,何由可保?萬一披猖,求追無地。非不愛作熱官,但思之爛熟耳。”
  • 17.    《北史·列傳·卷十二》:性閒淡寡慾,雖王事鞅掌,而雅操不移。在幷州,雖戎 馬填閭,未嘗以世務為累。良辰美景,嘯詠遨遊,登臨山水,以談宴為事,人士謂之“方外司馬” 。
  • 18.    《北史·列傳·卷十二》:孝昭崩,晞哀慕殆不自勝,因以羸敗。武成本忿其儒緩,由是彌嫌之。因奏事, 大被訶叱,而雅步晏然。歷東徐州刺史、秘書監。武平初,遷大鴻臚,加儀同三司, 監修起居注,待詔文林館。
  • 19.    《北史·列傳·卷十二》:及晉陽陷敗,與同志避周兵東北走。山路險迥,懼有土賊,而晞温酒服膏,曾不一廢。每不肯疾去,行侶尤之。晞曰:“莫尤我,我行事若不悔,久作三公矣。”
  • 20.    《北史·列傳·卷十二》:齊亡,周武帝以晞為儀同大將軍、太子諫議大夫。隋開皇元年,卒於洛陽,年七十一。贈儀同三司、曹州刺史。
  • 21.    《北史·列傳·卷十二》:百官嘗賜射,晞中的,當得絹,為不書箭,有司不與。晞陶陶然曰:“我今段可謂武有餘文不足矣。”
  • 22.    《北史·列傳·卷十二》:晞無子,帝將賜之妾。使小黃門就宅宣旨,皇后相聞晞妻。晞令妻答,妻終不言,晞以手撩胸而退。帝聞之笑。
  • 23.    《北史·列傳·卷十二》:詣晉祠,賦詩曰:“日落應歸去,魚鳥見留連。”忽有相王使召,晞不時至。明日,丞相西閣祭酒盧思道謂晞曰:“昨被召已朱顏,得無以魚鳥致怪?” 晞緩笑曰:“昨晚陶然,頗以酒漿被責。卿輩亦是留連之一物,豈直在魚鳥而已?”
  • 24.    《北史·列傳·卷十二》:王憲,字顯則,北海劇人也······出為幷州刺史,又進北海公。
  • 25.    《北史·列傳·卷十二》:崇弟嶷,字道長。後封華山公, 入為內都大官,卒。子祖念襲爵。
  • 26.    《北史·列傳·卷十二》:祖念弟雲,字羅漢,頗有風尚,位南兗州刺史。坐受所部荊山戍主杜虔財,又取官絹,因染遂有割易,御史糾劾。會赦免。卒官,贈豫州刺史,諡文昭。長子昕。
  • 27.    《北史·列傳·卷十二》: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皆風流藴籍,世號王氏九龍。昕弟暉、昭、晞、皓最知名。
  • 28.    《北史·列傳·卷十二》:昕字元景······帝后與朝臣酣飲,昕稱疾不至。帝遣騎執之,見其方搖膝吟詠,遂斬於御前,投屍漳水。天統末,追贈吏部尚書。
  • 29.    《北史·列傳·卷十二》:暉字元旭,少與昕齊名,兼多術藝。卒於中書舍人,贈兗州刺史。
  • 30.    《北史·列傳·卷十二》:昭字仲亮,少好儒術,又頗以武藝自許。性敦篤,以友悌知名。卒於考功郎中。
  • 31.    《北史·列傳·卷十二》:皓字季高,少立名行,為士友所稱······天統末,修國史。尋除通直散騎常侍。卒,贈郢州刺史。
  • 32.    《北史·列傳·卷十二》:皓弟曄,字季炎,卒於滄州司馬。
  • 33.    《北史·列傳·卷十二》:論曰:王憲名公之孫,老見優異。元景昆季履 道,標映人倫,美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