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脩之

(東晉將領)

鎖定
毛修之(375年~446年),字敬之,滎陽郡陽武縣人,出身滎陽毛氏。東晉豫州刺史毛寶曾孫,宣城內史毛穆之之孫,徵虜將軍毛瑾之子。
毛修之最初跟隨荊州刺史殷仲堪,後又跟隨桓玄,桓玄敗亡後,跟隨劉裕,歷任右衞將軍、安西司馬。劉裕滅後秦後,毛修之與桂陽公劉義真及諸將鎮守關中。後來先後被夏國北魏所俘,最終入仕北魏,死後諡號為恭。
敬之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滎陽陽武
出生日期
375年
逝世日期
446年
主要成就
隨從劉裕征討、入魏後隨太武帝征伐
本    名
毛修之

毛脩之人物生平

毛脩之歷仕晉楚

毛修之有大志,多讀史籍,荊州刺史殷仲堪請他為寧遠參軍。 [4] 
隆安三年(399年),江州刺史桓玄出兵襲擊荊州,逼殷仲堪自殺,桓玄自兼荊州。毛修之跟隨桓玄,歷任後軍、太尉、相國參軍,又因其通曉音律,又能騎射,故得桓玄賞識。桓玄篡位後又以毛修之任屯騎校尉。 [5]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桓玄兵敗逃出建康(今江蘇南京),毛修之亦隨之西逃。桓玄及後在崢嶸洲(今湖北鄂城縣東)再敗於劉毅,於是撤返江陵(今湖北荊州市荊州區),當時桓玄部眾人心離散,桓玄意圖西奔漢川。當時毛修之卻力誘桓玄入蜀,最終桓玄在途經枚回洲時被益州督護馮遷所殺。 [6] 
元興三年,晉安帝復位,毛修之任驍騎將軍。不久毛修之至建康,劉裕任命毛修之為自己的鎮軍諮議參軍,加寧朔將軍。不久毛修之再遷右衞將軍。劉裕因毛修之有殺死桓玄的功勞,其父親毛瑾和伯父、益州刺史毛璩又在蜀地,故屢次提升毛修之,以圖為外援。 [7] 

毛脩之伐蜀無功

義熙元年(405年),毛璩派往荊州討伐桓振的軍隊叛變,軍中推舉參軍譙縱為主。接着叛軍進攻涪城(今四川綿陽涪城區),殺害毛修之的父親毛瑾,後又攻陷成都(今四川成都),殺害毛修之的伯父毛璩等人,建立西蜀。
義熙二年,劉裕表毛修之為龍驤將軍,並配給軍隊入蜀討伐。同時劉裕令益州刺史司馬榮期、文處茂時延祖等一起進討。毛修之到宕渠時,司馬榮期被參軍楊承祖所殺,毛修之退守白帝(今重慶奉節縣東)。 [8] 
義熙三年(407年),毛修之派參軍嚴綱與漢嘉太守馮遷聯兵進攻楊承祖,將其擊殺。當時原本與司馬榮期討伐譙縱叛軍的文處茂等軍尚在巴郡,毛修之派了振武將軍張季仁領五百兵會合文處茂。荊州刺史劉道規也派奮武將軍原導之率一千兵入蜀,讓毛修之指揮。毛修之派遣張季仁與原導之一同進軍。 [9] 
當時益州刺史鮑陋拒絕進軍,毛修之於是上表朝廷陳情,最終劉裕派冠軍將軍劉敬宣率文處茂、時延祖等進攻西蜀。可是,劉敬宣所率主力卻在黃虎(今四川綿陽東南)被譙道福所阻,無法前進,最終逼於糧盡和疫病而撤軍,無功而返。不過戰後譙縱就交出毛璩、毛璠等人的屍體讓毛修之舉喪,其他毛氏家眷都得放回東晉。 [10] 

毛脩之隨從劉毅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率大軍進攻建康,其時尚在為父服喪的毛修之受任命為輔國將軍,加宣城內史,駐守姑孰(今安徽當塗)。盧循派部將阮賜進攻,被毛修之打敗。同年劉裕在滅南燕後回防建康,盧循退兵江州,後將軍劉毅回到姑孰,毛修之任劉毅的後軍司馬。後來毛修之因為長期任用未成年的吏僮而獲罪,被免去將軍、內史官之職。 [11] 
義熙八年(412年),劉毅遷衞將軍、荊州刺史,毛修之亦轉衞軍司馬、輔國將軍、南郡太守身份隨劉毅到荊州。同年劉裕討伐劉毅,劉裕派王鎮惡襲擊江陵,並在江陵城中與劉毅決戰,當時毛修之盡力抵抗王鎮惡,但終失敗,劉毅出逃後不久自殺。因毛修之與劉裕早已成了深交,故此毛修之雖然協助劉毅抵抗但劉裕還是寬宥了他。 [12] 

毛脩之隨裕征伐

同年十二月,劉裕派朱齡石進攻西蜀,毛修之亦曾堅持領兵出戰,不過劉裕擔憂毛修之會因家仇而大肆殺戮,譙氏知與毛氏有仇隙亦會死戰到底,因而拒絕了毛修之的請求。毛修之隨後返回建康,當過黃門侍郎,後再任右衞將軍。 [13]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討伐司馬休之,毛修之又任劉裕諮議參軍,進冠軍將軍,領南郡相。 [14] 
劉裕意圖北伐後秦,先派毛修之修治芍阪,開田數千頃。 [15] 
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率北伐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又令毛修之在當地營建府舍,轉相國右司馬。同年劉裕滅後秦,毛修之以本官受河南、河內二郡太守,行司州事,戍守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並修治洛陽城壘。劉裕來到洛陽巡視,因毛修之的功勞而賞賜他時值二千萬錢的衣服和器物。 [16] 

毛脩之兵敗被俘

義熙十二年,劉裕滅後秦後班師,留下次子桂陽公劉義真為安西將軍,鎮守關中。
義熙十三年,安西司馬王鎮惡被沈田子殺害,毛修之於是代任其職。不過,其時關中已遭胡夏軍隊攻擊,劉裕派朱齡石前往關中代替劉義真,召劉義真東歸建康。胡夏將領赫連璝率軍追擊,晉軍戰敗,毛修之與劉義真失散,毛修之逃到了一個高峻的山坡。當時已有晉軍的逃兵已先走上了山坡,其中一些曾被毛修之處罰過的人伺機報復,用戟擲向他,毛修之傷到額頭掉下山坡,被夏軍所俘。 [17] 

毛脩之入仕北魏

夏國承光四年(428年),夏國皇帝赫連昌被北魏所俘,毛修之亦隨之轉歸北魏。 [18]  昔日毛修之在洛陽對嵩高山的道士很恭敬,而北魏太武帝亦十分尊敬和信任道士,於是毛修之在道士的庇護下保住性命,毛修之被遷往平城。 [19]  太武帝讓毛修之統領吳兵,曾命他討伐柔然可汗大檀,以戰功獲任命為吳兵將軍,領步兵校尉。後毛修之又因隨太武帝攻打平涼(今甘肅平涼市)而獲授散騎常侍、前將軍、光祿大夫。 [20]  毛修之曾為北魏一個尚書製作羊羹,尚書覺得這是世間美食,於是上呈太武帝。太武帝大喜,毛修之就因擅長烹調南方菜餚而得以親近太武帝,太武帝任命毛修之為太官尚書,封南郡公,加冠軍將軍,並長留在太官主掌御膳進呈。 [21-22] 
後毛修之又隨太武帝進攻北燕都城和龍(今遼寧省朝陽市),率別軍攻破三堡,獲賜奴婢、牛羊。 [23]  雲中鎮將朱修之原為南朝將領,因被俘而到北魏,此時就打算乘衞士都忙於攻城而率吳兵發動叛亂,以求借道北燕循海道南歸。但當朱修之將此事告知毛修之,毛修之竟不願,朱修之見不能成功,於是出奔北燕君主馮弘。而毛修之就以此戰功勳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地位次於崔浩 [24] 
太延二年(436年),毛修之任外部大官,太平真君七年(元嘉二十三年,即446年),毛修之逝世,享年七十二,獲賜諡號恭。 [25-26] 

毛脩之主要成就

毛修之一生經歷複雜,最早跟隨荊州刺史殷仲堪,後跟隨桓玄,桓玄敗亡後跟隨劉裕,後又跟隨劉毅,劉毅敗亡後再歸劉裕,後來在關中戰敗被胡夏所俘,胡夏被北魏所滅後,最終歸入北魏。毛修之雖然沒有顯著的戰績,但他一生經歷繁多,見證了那個時代戰火四起,風起雲湧的特徵。

毛脩之軼事典故

毛脩之不信鬼神

毛修之不信鬼神,所到之處必燒燬寺廟。當時蔣山廟中有健壯的牛馬,毛修之將其奪取。 [27] 

毛脩之評論武侯

崔浩知道毛修之熟悉書籍,很看重他,經常和他討論書籍經典。一次二人討論陳壽著的《三國志》,毛修之表示陳壽曾擔任諸葛亮的佐吏,後來陳壽因犯事被諸葛亮下令鞭打百下,所以毛修之認為陳壽懷恨在心,故陳壽在著《三國志》的時候,對諸葛亮的評價是: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而崔浩卻認為陳壽如此評價是合理的,崔浩認為諸葛亮放棄荊州,退入巴蜀並非良策,而多次北伐曹魏更是不自量力之舉,最終曹魏採用堅守不戰的策略拖垮諸葛亮,崔浩認為諸葛亮不懂得可進則進,知難就應該退的道理,所以諸葛亮並非將才。毛修之聽了崔浩的一番分析後認為很崔浩分析得很對。 [28] 

毛脩之不忘南朝

後來宋將朱修之也被北魏俘虜,毛修之向朱修之詢問南朝的政局,朱修之説是現在掌權的是侍中殷景仁。毛修之笑説:"我以前身在南朝時,殷景仁還年幼,等到我回歸南朝之日,我便要上門向他請罪了!"毛修之被俘多年來都不忍心探尋自己家人的消息,很久之後毛修之才向朱修之詢問家人的情況,朱修之一一作答,並説:"你的兒子毛元矯,能處理好自己,被時人所稱讚。"毛修之聽後悲傷不能言語,直視良久,才長嘆一聲:"嗚呼!"當初,鄙野之人向宋文帝説毛修之勸誘拓跋燾侵擾宋境,並教導拓跋燾中原的禮制,宋文帝很埋怨毛修之。後來朱修之得以迴歸南朝,向宋文帝述説了毛修之在北魏的實際情況,宋文帝才釋懷。毛修之在北魏,多娶妻妾,兒女眾多。 [29] 

毛脩之史書記載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3]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 [2]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1] 

毛脩之家族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輩
祖父
右將軍,宣城內史,假節
父輩
父親
毛瑾
梁,秦二州刺史
子輩
長子
殿中尚書,散騎常侍
參考資料
  • 1.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26]
  • 2.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26]
  • 3.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26]
  • 4.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修之有大志,頗讀史籍,荊州刺史殷仲堪以為寧遠參軍。
  • 5.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桓玄克荊州,仍為玄佐,歷後軍、太尉、相國參軍。解音律,能騎射,玄甚遇之。及篡位,以為屯騎校尉。
  • 6.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隨玄西奔,玄敗於崢嶸洲,復還江陵,人情離散,議欲西奔漢川。修之誘令入蜀,馮遷斬玄於枚回洲,修之力也。
  • 7.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晉安帝反正於江陵,除驍騎將軍。下至京師,高祖以為鎮軍諮議參軍,加寧朔將軍。旬月,遷右衞將軍。既有斬玄之謀,又伯、父並在蜀土,高祖欲引為外助,故頻加榮爵。
  • 8.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及父瑾為譙縱所殺,高祖表為龍驤將軍,配給兵力,遣令奔赴。又遣益州刺史司馬榮期及文處茂、時延祖等西討。修之至宕渠,榮期為參軍楊承祖所殺,承祖自稱鎮軍將軍、巴州刺史。修之退還白帝,承祖自下攻之,不拔。
  • 9.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修之使參軍嚴綱等收兵眾,漢嘉太守馮遷率兵來會,討承祖斬之。時文處茂猶在邑郡,修之遣振武將軍張季仁五百兵系處茂等。荊州刺史道規又遣奮武將軍原導之領千人,受修之節度。修之遣原導之與季仁俱進。
  • 10.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時益州刺史鮑陋不肯進討,修之下都上表曰...高祖哀其情事,乃命冠軍將軍劉敬宣率文處茂、時延祖諸軍伐蜀。軍次黃虎,無功而退。譙縱由此送修之父、伯及中表喪,口累並得俱還。
  • 11.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盧循逼京邑,修之服未除,起為輔國將軍,尋加宣城內史,戍姑孰。為循黨阮賜所攻,擊破之。循走,劉毅還姑孰,修之領毅後軍司馬,坐長置吏僮,免將軍、內史官。
  • 12.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毅西鎮江陵,以為衞軍司馬、輔國將軍、南郡太守。修之雖為毅將佐,而深自結高祖。高祖討毅,先遣王鎮惡襲江陵,修之與諮議參軍任集之等併力戰,高祖宥之。
  • 13.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時遣朱齡石伐蜀,修之固求行,高祖慮修之至蜀,必多所誅殘,士人既與毛氏有嫌,亦當以死自固,故不許。還都,除黃門侍郎,復為右衞將軍。
  • 14.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高祖討司馬休之,以為諮議參軍、冠軍將軍、領南郡相。
  • 15.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高祖將伐羌,先遣修之復芍陂,起田數千頃。
  • 16.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及至彭城,又使營立府舍,轉相國右司馬,將軍如故。時洛陽已平,即本號為河南、河內二郡太守,行西州事,戍洛陽,修治城壘。高祖既至,案行善之,賜衣服玩好,當時計直二千萬。
  • 17.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王鎮惡死,修之代為安西司馬,將軍如故。值桂陽公義真已髮長安,為佛佛虜所邀,軍敗。修之與義真相失,走將免矣。始登一坂,坂甚高峻,右衞軍人叛走,已上坂,嘗為修之所罰者,以戟擲之,傷額,因墜坂,遂為佛佛所擒。
  • 18.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佛佛死,其子赫連昌為索虜託跋燾所獲,修之並沒。
  • 19.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初,修之在洛,敬事嵩高山寇道士,道士為燾所信敬,營護之,故得不死,遷於平城。
  • 20.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神麚中,以修之領吳兵討蠕蠕大檀,以功拜吳兵將軍,領步兵校尉。後從世祖徵平涼有功,遷散騎常侍、侍前將軍、光祿大夫。
  • 21.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修之嘗為羊羹,以薦虜尚書,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於燾;燾大喜,以修之為太官令。稍被親寵,遂為尚書、光祿大夫、南郡公,太官令、尚書如故。
  • 22.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修之能為南人飲食,手自煎調,多所適意。世祖親待之,進太官尚書,賜爵南郡公,加冠軍將軍,常在太官,主進御膳。
  • 23.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從討和龍,別破三堡,賜奴婢、牛羊。
  • 24.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是時,諸軍攻城,宿衞之士多在戰陳,行宮人少。雲中鎮將朱修之,劉義隆故將也,時從在軍,欲率吳兵謀為大逆,因入和龍,冀浮海南歸。以告修之,修之不聽,乃止。是日無修之,大變幾作。朱修之遂亡奔馮文通。又以修之收三堡功多,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位次崔浩之下。
  • 25.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元嘉二十三年,死於虜中,時年七十二。
  • 26.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太延二年,為外都大官。卒,諡曰恭公。
  • 27.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修之不信鬼神,所至必焚除房廟。時蔣山廟中有佳牛好馬,修之並奪取之。
  • 28.    《魏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説。言次,遂及陳壽《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於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史以來無及壽者。修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故其論武俟雲'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美之譽,案其跡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區之地,僣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眾抗衡上國。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修之謂浩言為然。
  • 29.    《宋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八》:其後朱修之沒虜,亦為燾所寵。修之相得甚歡。修之問南國當權者為誰,朱修之答雲:"殷景仁。"修之笑曰:"吾昔在南,殷尚幼少,我得歸罪之日,便應巾韝到門邪!"經年不忍問家消息,久之乃訊訪,修之具答,並雲:"賢子元矯,甚能自處,為時人所稱。"修之悲不得言,直視良久,乃長嘆曰:"嗚呼!"自此一不復及。初,荒人去來,言修之勸誘燾侵邊,並教燾以中國禮制,太祖甚疑責之。修之後得還,具相申理,上意乃釋。修之在虜中,多畜妻妾,男女甚多。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