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本紀

(司馬遷《史記》卷四)

鎖定
《周本紀》,為《史記》中的篇目,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司馬遷《史記》卷四、本紀第四。該作品概括地描述了周王朝興衰的歷史,勾畫出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封建制王國的概貌,以及其間不同階段不同君王厚民愛民或傷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風,君臣之間協力相助共圖大業或相互傾軋各執已見的不同政治氣氛。
作品名稱
周本紀
作    者
司馬遷
創作年代
西漢
作品出處
史記
文學體裁

周本紀史記簡介

史記》是中國的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花了18年的時間所寫成的。全書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字,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記載了上起中國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
《史記》包羅萬象,而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周本紀背景知識

周文王周朝是繼殷商滅亡之後,我國曆史上又一個奴隸制王朝。周也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活動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可能是夏族的一個分支。早在唐時代,周的始祖后稷就擔任農師,掌管農業生產。后稷的後代公劉、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繼續施行興農措施,使部族逐漸強大。
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率族離開豳地移居岐下,營建城邑,修治村落,設立官職,廣行仁義,建立了周國。又經過公季、文王的苦心經營,加強了國力,直到武王率領天下諸侯,抓住商紂王暴虐無道、喪盡民心的時機,一舉滅商,建立了周王朝。

周本紀寫作特點

這篇本紀選材精審,詳略得當,間或用小説筆法渲染環境,烘托氣氛,於細行微言之中突出人物性格,使得一篇約八百年的王朝史簡明扼要,跌宕生姿,令人回味。

周本紀內容概要

周文王在這篇本紀裏,司馬遷明顯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待周朝歷史的,宣揚的是仁義興邦的道理。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敍寫上。這幾個人都是儒家理想中聖主賢臣的典範,周初那種君臣和睦、偃戈釋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環境。篇中對武王着意進行了刻畫,在敍寫了他滅殷的過程之後,又寫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朔,實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國、攘邊安內的政策策略,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有宏圖大略、有經營之術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周朝自成王以後,沒有出現賢聖君主,卻出現了幾個昏庸暴君,所以司馬遷對一般君主都輕輕幾筆帶過,而對幾個昏庸暴君則給以重墨。如厲王的專利塞言、幽王的寵婦戲臣,都寫得像精彩的戲劇,既有歷史背景的輔排,又有人物性格的展現,於嚴峻的形勢之中,突出了他們的昏庸暴虐,剛愎拒諫,給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幾個精彩的形象。與此同時,司馬公還為讀者展示了幾位盡忠敢諫的輔臣形象。如穆王將伐犬戎時,祭公謀父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厲王貪圖財利,重用專擅財利的榮夷公芮良夫則直言相勸;厲王以殺戮禁止國人批評朝政,召公不但反覆勸諫,在危難之時還舍子救險,與周公一起代行國政,即歷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這些也都寫得精彩感人。

周本紀深遠意義

在《周本紀》中,司馬遷所總結的周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就是大事分封和文、刑並重。《周本紀》對分封之事作了明確記載:“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西周時期的文、刑並重,也是太史公總結的重點”。司馬遷在論述成王文治的作用時,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毫無疑問,大事分封和文、刑二治等政治文明建設促進了西周前期和中期的社會發展,司馬遷筆下的東周,是舊的政治文明衰落和新的政治文明產生的特殊時期,正是在這種新舊政治文明交替的作用下,導致了秦代政治文明的誕生。司馬遷通過撰寫先秦四“本紀”告訴人們,哪個國家,都應該注重自己政治文明的建設;否則,就有喪國失祚的潛在危險。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所撰述的先秦四“本紀”仍有很強的資治和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