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十三年(436年)生於建康宮,受封義陽王,官至徵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鎮彭城,因受前廢帝劉子業的疑忌,懼禍叛逃北魏,被拜為侍中、徵南將軍,封丹陽王,後歷任外都坐大官、內都坐大官,最終官至大將軍,封宋王。
劉昶雖流亡北魏,但始終不忘故國,在南齊篡立後多次引魏軍南下,希望藉助北魏的力量恢復祖業,但均未能成功,最終於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病逝,終年六十二歲,追贈太傅、揚州刺史、諡號明。
劉昶人物生平
編輯劉昶幼年封王
劉昶歷職內外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弒父篡位,但不久便被三弟武陵王劉駿攻殺。劉駿即位稱帝,史稱宋孝武帝。劉昶先是被劉劭授為散騎常侍,繼而又被劉駿改任為太常。後來,劉昶被外放為東中郎將、會稽太守,監揚州浙東五郡(即會稽郡、東陽郡、新安郡、臨海郡、永嘉郡)軍事。
[4]
大明元年(457年),劉昶被召回朝廷,擔任秘書監,領驍騎將軍,加授散騎常侍。他不久又被授為中軍將軍,再次擔任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後來,劉昶又改任前將軍、江州刺史,並都督江州及西陽、新蔡、晉熙三郡軍事。
[6]
大明八年(464年),劉駿病逝,太子劉子業即位,史稱宋前廢帝。劉昶被外放為徵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鎮守彭城(治今江蘇徐州),並以使持節的身份都督徐州、兗州、南兗州、青州、冀州、幽州六州及豫州梁郡軍事。
[8]
劉昶流亡北魏
劉昶性情偏執急躁,對劉駿多有不恭之處,常受呵責,民間為此都稱劉昶必有異心。劉子業即位後,對宗室諸王極為忌憚
[9]
。劉昶將反的説法更是甚囂塵上。劉昶遂遣典籤蘧法生奉表入京,主動要求回朝,以試探劉子業的態度。當時,劉子業剛誅殺江夏王劉義恭,便想借機將劉昶一併除掉。他聲稱劉昶與劉義恭合謀造反,並屢次責問蘧法生為何不奏報朝廷。
[10]
蘧法生擔心皇帝治罪,竟倉惶逃回了彭城。劉子業便下令討伐劉昶,並親自率軍渡江,向徐州進發。劉昶欲舉兵反抗,但卻不得軍府將吏及所轄州郡的擁戴。他自知難以對抗朝廷大軍,便拋棄母親和妻子,只帶着愛妾吳氏,與親隨六十餘人連夜棄城北逃,投奔北魏。
[11]
時為宋永光元年(魏和平六年,465年)九月。
[12-13]
隨從沿途叛逃,最終僅剩有二十餘人。
[14]
劉昶逃到北魏後,深受禮遇,被拜為侍中、徵南將軍,封丹陽王,並娶公主為妻,加授駙馬都尉。
[15]
後來,劉子業在政變中遇弒身亡,其叔湘東王劉彧被擁立為帝,史稱宋明帝。
[16]
魏皇興元年(467年),劉彧遣員外郎李豐出使北魏,表示要迎回兄長劉昶,但卻未能如願。
[17]
他遂追改劉昶為晉熙王
[18]
,三年後又將第六子劉燮過繼為劉昶嗣子,以承繼其封國。
[19]
劉昶在北魏十餘年,歷經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元宏)兩代皇帝,累升至外都坐大官。他始終心懷故國,每次提到南朝之事都涕泗橫流,其悲慼之情令羣臣為之動容。當時,北魏權貴(鮮卑貴族)對劉昶極為排斥,甚至當眾戲弄乃至侮辱。拓跋宏雖對劉昶頗為禮遇,但也無能無力,只是假作不知。魏太和元年(477年),劉昶又升任內都坐大官。
[20]
劉昶征伐南齊
太和三年(479年),齊高帝蕭道成篡宋稱帝,建立南齊,隨後又殺害已經禪位的宋順帝劉準,盡滅劉氏宗族。
[21]
拓跋宏便打着為劉昶復仇的旗號,於當年十一月命梁郡王拓跋嘉、隴西公拓跋琛、河東公薛虎子分兵三路,征討南齊。
[22]
當時,拓跋宏還允諾劉昶,滅齊之後讓他在江南復興祖宗基業。劉昶遂以徵南將軍之職隨魏軍一同南征。
[23]
太和四年(480年),魏軍攻至壽陽(齊豫州州治,在今安徽壽縣)城下。
[24]
劉昶在陣前對將士們屈身下拜,自陳家國之仇。他言辭懇切,聲氣激昂,説到激動之處更是涕泗橫流,哀感三軍。
[25]
但豫州刺史垣崇祖早已做好迎戰準備,掘開了淝水堤壩,用水淹之法大破魏軍。
[26]
劉昶見戰事不利,遂以雨季將至為由,於當年三月奏請班師。
[27]
太和六年(482年),蕭道成病逝,齊武帝蕭賾即位,並與北魏通好。魏齊兩國自此進入十餘年的和平期,各自息兵養民,基本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28]
劉昶在此期間,被進拜為儀同三司,領儀曹尚書。他始終不忘滅國亡家之仇,聲稱“大恥未雪,痛愧纏心”,數次請求出鎮邊州召集遺民,但都被拓跋宏婉拒。後來,劉昶又升任中書監。
[29]
太和十八年(494年),劉被授為使持節、都督吳越楚諸軍事、大將軍,出鎮彭城
[35]
。
[36]
是年年末,南齊發生政變,權臣蕭鸞先後廢殺皇帝蕭昭業、蕭昭文,篡位稱帝,史稱齊明帝。拓跋宏遂趁南齊內亂,親率大軍南征,並命劉昶與徵南將軍薛真度、徐州刺史元衍、平南將軍劉藻兵分四路,攻伐南齊。其中,劉昶率部攻義陽(齊司州州治,在今河南信陽)。
[37]
太和十九年(495年),劉昶攻至義陽,並以大軍圍城,迫使司州刺史蕭誕據城固守。他在城外構築三重塹柵,集中兵力發起攻城戰。
[38]
當時,劉昶雖屢破齊軍,但卻一直未能攻破義陽。
[39]
不久,齊軍援軍抵達。蕭誕也遣軍出城,與援軍內外夾擊。劉昶只得棄圍撤軍,退回彭城。
[40]
是年三月,拓跋宏亦自南征前線撤至彭城
[41]
。劉昶因久戰無功,向拓跋宏請罪。拓跋宏釋而不問,後又賜劉昶班劍武士二十人。
[42]
劉昶病逝彭城
劉昶主要影響
編輯改革朝儀:劉昶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曾以儀曹尚書一職與蔣少遊主持“改革朝儀”,並根據南朝典制提出了很多建議。
[44]
當時,拓跋宏有意改胡服為漢服。劉昶為此與蔣少遊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爭論,最終終於完成了“易漢服”這一改革措施,推動了北魏政權的漢化進程。
[45]
征伐南齊:劉昶在北魏期間,參與了兩次征伐南齊的戰役。第一次是在太和三年(479年)十一月,與薛虎子(後改為拓跋嘉)攻壽陽,但因齊軍有備,於次年三月撤軍。第二次在太和十八年(494年)十二月,率部主攻義陽,屢破齊軍,後因齊軍援軍與守軍內外夾攻,被迫撤軍。
[23]
[22]
[27]
[37]
[39]
劉昶歷史評價
編輯魏收:① 昶好犬馬,愛武事。入國曆紀,猶布衣皂冠,同兇素之服。然呵詈童僕,音雜夷夏。……至於陳奏本國事故,語及徵役,則能斂容涕泗,悲動左右。而天性褊躁,喜怒不恆,每至威忿,楚樸特苦,引待南士,禮多不足,緣此人懷畏避。② 劉昶猜疑懼禍,蕭夤亡破之餘,並潛骸竄影,委命上國。俱稱曉了,鹹當任遇,雖有枕戈之志,終無鞭墓之誠。昶諸子尫疏,喪其家業。寶夤背恩忘義,梟獍其心。此亦戎夷彯狡輕薄之常事也。天重其罪,鬼覆其門。
[46]
王夫之:① 劉昶、蕭寶寅受王封於拓拔氏,日導之以南侵,於家為敗類,於國為匪人,於物類為禽蟲,偷視息於人閒,恣其忿戾以僥倖,分豺虎之餘食,而猶自號曰忠孝,鬼神其赦之乎?
[47]
②昶者,非可以義服人者也。其奔也不仁,其仕於拓拔氏也不正;而其假於報讎以南侵也,又豫為稱藩於魏之約,以蔑中夏之餘緒;則其挾彊夷以逞也,乘國之亡而遂其私也。嗚呼!昶誠拊心而自問,果閔宗國之亡、祖考之不血食、合族之殲死邪?否也?昶方流涕之時,不能自喻,而天下又惡從而喻之?然而天鑑之矣。故憤盈以出,而疲攰以歸,天奪之也。
[48]
劉昶軼事典故
編輯據《南史》記載,劉昶在逃亡北魏途中,因心有所感,作絕句一首:“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裏。”他握着愛妾的手,面向故國所在的南方,慟哭不止。左右隨從盡皆哽咽。
[49]
劉昶人際關係
編輯劉昶父母
- 父親劉義隆,南朝宋第三任皇帝,在宮廷政變中被長子劉劭殺害,三子劉駿即位後上廟諡為太祖文皇帝。
劉昶兄弟
- 劉休遠(劉劭),太子,史稱元兇。
- 劉休明(劉濬),封始興王。
- 劉休龍(劉駿),封武陵王,後滅劉劭稱帝,史稱宋孝武帝。
- 劉休玄(劉鑠),封南平王。
- 劉休文(劉誕),歷封廣陵王、隨王、竟陵王。
- 劉休度(劉宏),封建平王。
- 劉休秀(劉褘),歷封東海王、廬江王。
- 劉休淵(劉渾),歷封汝陰王、武昌王。
- 劉休炳(劉彧),歷封淮陽王、湘東王,後稱帝,史稱宋明帝。
- 劉休仁,封建安王。
- 劉休佑,歷封山陽王、晉平王。
- 劉休茂,封海陵王。
- 劉休業,封鄱陽王。
- 劉休倩,追封臨慶王。
- 劉夷父,追封新野王。
- 劉休範,歷封順陽王、桂陽王。
- 劉休若,封巴陵王。
劉昶妻妾
妻子
妾室
劉昶兒子
- 劉輝(《北史》作劉暉),劉昶在北魏所生的次子,應為庶出,以世子襲封爵位,娶蘭陵公主,官至中散大夫。他因與民婦通姦,毆打公主,致使公主流產而死,雖恰逢大赦而得免死,但也因此導致家道沒落。 [55] [57]
劉昶史料索引
編輯《宋書·卷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二》
[59]
《魏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七》
[46]
《南史·卷十四·列傳第四》
[60]
《北史·卷二十九·列傳第十七》
[61]
劉昶影視形象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宋書·文九王列傳》: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王鑠,高修儀生廬陵昭王紹,殷修華生竟陵王誕,曹婕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修容生東海王禕,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修儀生武昌王渾,沈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晉平王休祐,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衝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 2. 《宋書·晉熙王昶傳》:晉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歲,封義陽王,食邑二千户。
- 3. 《宋書·晉熙王昶傳》:二十七年,為輔國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
- 4. 《宋書·晉熙王昶傳》:元兇弒立,加散騎常侍。世祖踐祚,遷太常,出為東中郎將、會稽太守,尋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諸軍事。
- 5. 《宋書·晉熙王昶傳》:孝建元年,立東揚州,拜昶為刺史,東中郎將如故,進號後將軍。
- 6. 《宋書·晉熙王昶傳》:大明元年,徵為秘書監,領驍騎將軍,加散騎常侍。遷中軍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又出為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陽、豫州之新蔡、晉熙三郡諸軍事、前將軍、江州刺史。
- 7. 《宋書·晉熙王昶傳》:三年,徵為護軍將軍,給鼓吹一部,增邑千户。轉中書令,中軍將軍,尋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
- 8. 《宋書·晉熙王昶傳》:前廢帝即位,出為使持節、都督徐、兗、南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徵北將軍、徐州刺史,加散騎常侍,開府如故。
- 9. 《宋書·建安王休仁傳》:時廢帝狂悖無道,誅害羣公,忌憚諸父。
- 10. 《宋書·晉熙王昶傳》:昶輕吵褊急,不能祗事世祖,大明中常被嫌責;民間喧然,常雲昶當有異志。永光、景和中,此聲轉甚。江夏王義恭誅後,昶表入朝,遣典籤蘧法生銜使。帝謂法生曰:“義陽與太宰謀反,我正欲討之,今知求還,甚善。”又屢詰問法生:“義陽謀反,何故不啓?”
- 11. 《宋書·晉熙王昶傳》:法生懼禍,叛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討,親率眾過江。法生既至,昶即聚眾起兵。統內諸郡,並不受命,斬昶使。將佐文武,悉懷異心。昶知其不捷,乃夜與數十騎開門北奔索虜,棄母妻,唯攜愛妾一人,作丈夫服,亦騎馬自隨。
- 12. 《宋書·前廢帝紀》:永光元年九月己酉,車駕討徵北將軍、徐州刺史義陽王昶,內外戒嚴。昶奔於索虜。
- 13. 《魏書·顯祖紀》:和平六年九月,劉子業徵北大將軍、義陽王劉昶自彭城來降。
- 14. 《魏書·劉昶傳》:和平六年,遂委母妻,攜妾吳氏作丈夫服,結義從六十餘人,間行來降。在路多叛,隨昶至者二十許人。
- 15. 《魏書·劉昶傳》:昶雖學不淵洽,略覽子史,前後表啓,皆其自制。朝廷嘉重之,尚武邑公主,拜侍中、徵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
- 16. 《魏書·島夷劉裕傳》:巫覡雲“湘州有天子氣”,子業將南行以厭之,未行前,欲悉誅諸叔。時彧被拘秘書省,與子業左右阮佃夫等謀廢子業。子業出華林園,共巫竹林堂前射鬼。佃夫時為內監,乃以告外監典事朱幼、主衣壽寂之、細鎧主姜產之等,寂之抽刃而前,產之繼進。子業引弓射寂之,不中,寂之乃斬其首。彧既誅子業,憂遽不知所為。休仁推立彧。十二月,僣即帝位,改年為泰始。
- 17. 《魏書·劉昶傳》:皇興中,劉彧遣其員外郎李豐來朝,顯祖詔昶與彧書,為兄弟之戒。彧不答,責昶以母為其國妾,宜如春秋荀罃對楚稱外臣之禮。尋敕昶更與彧書。昶表曰:“臣植根南偽,託體不殊,秉旄作牧,職班台位。天厭子業,夷戮同體,背本歸朝,事舍簪笏。臣弟彧廢侄自立,彰於遐邇。孔懷之義難奪,為臣之典靡經,棠棣之詠可修,越敬之事未允。臣若改書,事為二敬;猶修往文,彼所不納。伏願聖慈,停臣今答。”朝廷從之。
- 18. 《宋書·明帝紀》:泰始三年十一月,立建安王休仁第二子伯猷為江夏王,改封義陽王昶為晉熙王。
- 19. 《宋書·晉熙王昶傳》:泰始六年,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綏繼昶,改昶封為晉熙王。
- 20. 《魏書·劉昶傳》:拜外都坐大官。昶好犬馬,愛武事。入國曆紀,猶布衣皂冠,同兇素之服。然呵詈童僕,音雜夷夏。雖在公坐,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於痛傷,笑呼之聲,聞於御聽。高祖每優假之,不以怪問。至於陳奏本國事故,語及徵役,則能斂容涕泗,悲動左右。而天性褊躁,喜怒不恆,每至威忿,楚樸特苦,引待南士,禮多不足,緣此人懷畏避。太和初,轉內都坐大官。
- 21. 《南齊書·高帝紀》:建元元年夏四月,甲午,上即皇帝位於南郊,……封宋帝為汝陰王。降宋晉熙王燮為陰安公,江夏王躋為沙陽公,……縣公主為鄉君。……五月己未,汝陰王薨,追諡為宋順帝。辛酉,陰安公劉燮等伏誅。
- 22. 《魏書·高祖紀》:太和三年十有一月癸丑,進假梁郡公元嘉爵為假王,督二將出淮陰;隴西公元琛三將出廣陵;河東公薛虎子三將出壽春。
- 23. 《魏書·劉昶傳》:及蕭道成殺劉準,時遣諸將南伐,詔昶曰:“卿識機體運,先覺而來。卿宗廟不復血食,朕聞斯問,矜忿兼懷。今遣大將軍率南州甲卒,以伐逆豎,克蕩兇醜,翦除民害。氛穢既清,即胙卿江南之土,以興蕃業。”乃以本將軍與諸將同行。
- 24. 《南齊書·垣崇祖傳》:建元二年,虜遣偽梁王鬱豆眷及劉昶馬步號二十萬,寇壽春。
- 25. 《魏書·劉昶傳》:及至軍所,將欲臨陳,四面拜諸將士,自陳家國滅亡,蒙朝廷慈覆,辭理切至,聲氣激揚,涕泗橫流,三軍鹹為感嘆。
- 26. 《南齊書·垣崇祖傳》:(崇祖)於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虜眾由西道集堰南,分軍東路肉薄攻小城。崇祖著白紗帽,肩輿上城,手自轉式。至日晡時,決小史埭。水勢奔下,虜攻城之眾,漂墜塹中,人馬溺死數千人。
- 27. 《魏書·劉昶傳》:後昶恐雨水方降,表請還師,從之。
- 28. 《南齊書·魏虜傳》:永明元年冬,遣驍騎將軍劉纘、前軍將軍張謨使虜。明年冬,虜使李道固報聘,世祖於玄武湖水步軍講武,登龍舟引見之。自此歲使往來,疆場無事。
- 29. 《魏書·劉昶傳》:又加儀同三司,領儀曹尚書。高祖引見於宣文堂,昶啓曰:“臣本國不造,私有虐政,不能廢昏立德,扶定傾危,萬里奔波,投蔭皇闕,仰賴天慈,以存首領。然大恥未雪,痛愧纏心。屬逢陛下釐校之始,願垂曲恩,處臣邊戍,招集遺人,以雪私恥。雖死之日,猶若生年。”悲泣良久。高祖曰:“卿投誠累紀,本邦湮滅,王者未能恤難矜災,良以為愧。出蕃之日,請別當處分。”後以昶女為鄉君。……又為中書監。
- 30. 《魏書·高祖紀》:太和十六年春正月乙丑,制諸遠屬非太祖子孫及異姓為王,皆降為公,公為侯,侯為伯,子男仍舊,皆除將軍之號。
- 31. 《魏書·劉昶傳》:開建五等,封昶齊郡開國公,加宋王之號。
- 32. 《南齊書·魏虜傳》:世祖於石頭造露車三千乘,欲步道取彭城,形跡頗著。
- 33. 《南齊書·魏虜傳》:是後宏亦欲南侵徐、豫,於淮、泗間大積馬芻。十一年,遣露布並上書,稱當南寇。
- 34. 《魏書·劉昶傳》:十七年春,高祖臨經武殿,大議南伐,語及劉、蕭篡奪之事,昶每悲泣不已。因奏曰:“臣本朝淪喪,艱毒備罹,冀恃國靈,釋臣私恥。”頓首拜謝。高祖亦為之流涕,禮之彌崇。
- 35. 《魏書·崔挺傳》:太和十八年,大將軍、宋王劉昶南鎮彭城,……以王肅為長史。
- 36. 《魏書·劉昶傳》:十八年,除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大將軍,固辭,詔不許,又賜布千匹。自昶之背彭城,至是久矣。其昔齋宇山池,並尚存立,昶更修繕,還處其中。不能綏邊懷物,撫接義故,而閨門喧猥,內外奸雜,前民舊吏,莫不慨嘆焉。
- 37. 《魏書·島夷蕭道成傳》:(蕭鸞)既殺昭業,專權酷暴,屠滅賾等子孫。既而自立,時太和十八年也,號年建武。……高祖詔行徵南將軍薛真度督四將出襄陽,太將軍劉昶出義陽,徐州刺史元衍出鍾離,平南將軍劉藻出南鄭,車駕南伐。
- 38. 《南齊書·魏虜傳》:建武二年春,……遣肅與劉昶號二十萬眾,圍義陽。司州刺史蕭誕拒戰,虜築圍塹柵三重,燒居民淨盡,併力攻城,城中負楯而立。
- 39. 《魏書·劉昶傳》:昶討蕭昭業司州,雖屢破賊軍,而義陽拒守不克。
- 40. 《南齊書·魏虜傳》:王廣之都督救援,虜遣三萬餘人逆攻太子右率蕭季敞於下樑,季敞戰不利。司州城內告急,王廣之遣軍主黃門侍郎梁王間道先進,與太子右率蕭誄、輔國將軍徐玄慶、荊州軍主魯休烈據賢首山,出虜不備。城內見援軍至,蕭誕遣長史王伯瑜及軍主崔恭祖出攻虜柵,因風放火,梁王等眾軍自外擊之,昶、肅棄圍引退,追擊破之。
- 41. 《魏書·高祖紀》:太和十有九年二月壬戌,乃詔班師。……夏四月庚子,車駕幸彭城。
- 42. 《魏書·劉昶傳》:十九年,高祖在彭城,昶至入見。昶曰:“臣奉敕專征,克殄兇醜,徒勞士馬,久淹歲時,有損威靈,伏聽斧鉞。”高祖曰:“朕之此行,本無攻守之意,正欲伐罪弔民,宣威佈德,二事既暢,不失本圖。朕亦無克而還,豈但卿也。”……後給班劍二十人。
- 43. 《魏書·劉昶傳》:二十一年四月,薨於彭城,年六十二。高祖為之舉哀,給温明秘器、錢百萬、布五百匹、蠟三百斤、朝服一具、衣一襲,贈假黃鉞、太傅、領揚州刺史,加以殊禮,備九錫,給前後部羽葆鼓吹,依晉琅邪武王伷故事,諡曰明。
- 44. 《魏書·劉昶傳》:於時改革朝儀,詔昶與蔣少遊專主其事。昶條上舊式,略不遺忘。
- 45. 《魏書·蔣少遊傳》:詔尚書李衝與馮誕、遊明根、高閭等議定衣冠于禁中,少遊巧思,令主其事,亦訪於劉昶。二意相乖,時致諍競,積六載乃成,始班賜百官。
- 46. 魏書: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5]
- 47. 讀通鑑論:卷十四 晉安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02]
- 48. 讀通鑑論:卷十六 齊高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22]
- 49. 《南史·宋宗室列傳》:在道慷慨為斷句曰:“白雲滿鄣來,黃塵半天起。關山四面絕,故鄉幾千裏。”因把姬手南望慟哭,左右莫不哀哽。
- 50. 《宋書·晉熙王昶傳》:帝謂法生曰:“義陽與太宰謀反,我正欲討之,今知求還,甚善。”又屢詰問法生:“義陽謀反,何故不啓?”法生懼禍,叛走還彭城。帝因此北討,親率眾過江。法生既至,昶即聚眾起兵。統內諸郡,並不受命,斬昶使。將佐文武,悉懷異心。昶知其不捷,乃夜與數十騎開門北奔索虜,棄母妻,唯攜愛妾一人,作丈夫服,亦騎馬自隨。
- 51. 《宋書·晉熙王昶傳》:太宗既以燮繼昶,乃下詔曰:“晉熙太妃謝氏,沈刻無親,物理罕比,……公故妃郗氏,婦禮無違,逢此嚴酷,遂以憂卒,用夭盛年。……但謝氏待骨肉至親,尚相棄蔑,況以義合,免苦為難。患萌防漸,危機須斷,便可還其本家,削絕蕃秩。”先是,改謝氏為射氏。……復昶所生謝氏為晉熙國太妃。
- 52. 《魏書·劉昶傳》:朝廷嘉重之,尚武邑公主,拜侍中、徵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
- 53. 《魏書·劉昶傳》:歲餘而公主薨,更尚建興長公主。……公主復薨,更尚平陽長公主。
- 54. 《宋書·晉熙王昶傳》:昶家還都,二妾各生一子。時太宗已即位,名長者曰思遠,小者曰懷遠,尋並卒。追封懷遠為池陽縣侯,食邑千户。
- 55. 《魏書·劉昶傳》:長子文遠,次輝,字重昌。並皆疏狂,昶深慮不能守其爵封。然輝猶小,未多罪過,乃以為世子,襲封。
- 56. 《魏書·劉昶傳》:文遠,歷步兵校尉、前將軍。景明初,為統軍。在壽春,坐謀殺刺史王肅以壽春叛,事發伏法。
- 57. 《魏書·劉昶傳》:正始初,尚蘭陵長公主,世宗第二姊也。拜員外常侍。……正光初,輝又私淫張陳二氏女。公主更不檢惡,主姑陳留公主共相扇獎,遂與輝復致忿爭。輝推主墮牀,手腳毆蹈,主遂傷胎,輝懼罪逃逸。……公主因傷致薨,太后親臨慟哭,……後執輝於河內之温縣,幽於司州,將加死刑,會赦得免。三年,復其官爵,遷徵虜將軍、中散大夫。四年,輝卒,家遂衰頓,無復可紀。
- 58. 《魏書·劉昶傳》:昶適子承緒,主所生也。少而尫疾。尚高祖妹彭城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先昶卒。
- 59. 宋書:列傳第三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5]
- 60. 南史: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5]
- 61. 北史:列傳第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5]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64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安好八月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