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宋

(中國歷史朝代)

鎖定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啓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 [1] 
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 [2]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基本統一全國。1004年宋遼澶淵之盟達成,宋朝逐漸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後宋朝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宋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進行熙豐變法,取得一定成效。此後宋朝陷入新舊黨爭中。1125年金朝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1127年,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偏安一隅。宋孝宗、寧宗時期兩度北伐,均以失敗告終。1234年,宋聯蒙滅金。1235年,宋元戰爭爆發,至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3]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4]  有學者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佔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22.7%。 [5]  此外,宋朝時期,儒學復興,出現程朱理學,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人口迅速增長,在1124年達到12600萬。 [6] 
中國歷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7-8]  ”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亦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期。 [9-10] 
概述內圖片來源 [167] 
中文名
宋朝
外文名
Song Dynasty
別    名

大宋
宋國
宋代
趙宋
時間範圍
960年 至 1279年
帝    王
趙匡胤、趙光義、趙構、趙昚等
都    城
東京開封府、行在臨安府
主要城市
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語    種
漢語
貨    幣
銅錢,紙幣(交子會子
人口數量
1.26億(1124),8060萬(1223) [8] 
主要民族
漢人
國土面積
約 2800000 km²(政和元年,1111年) [154]  [159] 
開創者
趙匡胤
末代君主
趙昺

趙宋國號

趙匡胤即皇帝位時,下詔“昔湯武革命,發大號以順人;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宜國號大宋 [11]  ,因趙匡胤在即位前為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故定此國號。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12]  ;又因五德終始説,宋朝為火德,故別稱“火宋”“炎宋”。因趙氏的郡望天水,故近代史學家陳寅恪稱宋朝為“天水一朝”。 [13-14] 

趙宋歷史

趙宋統一中原

  • 太祖建國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15]
五代後周的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其年幼的兒子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恭帝即位後,殿前都點檢、歸德節度使趙匡胤進一步受到重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北疆傳來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戰報,實際上主持朝政的宰相範質王溥決定命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趙匡胤行至陳橋驛,便黃袍加身,被士兵擁立為帝,建立宋朝 [16-17]  ,定都開封,後改為東京開封府,並設陪都西京。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18]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19]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
  • 太宗時期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民間也有傳説稱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説,即“金匱之盟”。 [18]  即位之初,趙光義忙於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18]  [20] 
宋太宗畫像 宋太宗畫像
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吳越錢俶獻土,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遼國,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後被遼軍擊敗,北伐失敗。
後來,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21] 
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18]  [23] 

趙宋步入治世

  • 真宗時期
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153]
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即宋真宗。 [22]  真宗上台後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鹹平之治 [24-25] 
雍熙北伐後,遼朝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 [26]  ,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 [27]  。宰相寇凖力主抗戰,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28] 
後來,寇凖漸漸失寵,宋真宗開始信用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趙恆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宋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 [30]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 [29]
宋真宗與皇后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即李宸妃),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即章惠皇后)共同撫養這名孩子。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后土、祭老子祠之後,於是決定將應天府升格,建為南京。 [31] 
  • 仁宗時期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二十日,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后被尊為皇太后,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后十餘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32-34] 
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 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
宋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 [35-36]  。趙禎皇后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后。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后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温成皇后,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后,可謂曠古未見。 [33]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 [37]  爾後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 [38]  。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狄青等人,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33] 
  • 英宗時期
主詞條:濮議
宋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趙曙。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宋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宋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事件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宋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宋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后下旨,稱宋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説,宋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鑑》的寫作就是他所提出發起的 [39]  [33] 

趙宋變法與黨爭

  • 熙豐變法
宋英宗去世後,他的長子宋神宗趙頊 [41]  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宋神宗因此鋭意改革,啓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 [42-43] 
主持變法的王安石 主持變法的王安石 [40]
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趙頊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儘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藉機堅決求退,宋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 [43-44] 
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45]  。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對於這次改革,史學家黃仁宇評論説:“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範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裏其他地方提出。” [43]  [46] 
王安石被罷後,宋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
伴隨著國力的增強,宋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他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在永樂城之戰遭到慘敗。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
  • 新舊黨爭
主詞條:新舊黨爭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宋哲宗坐像軸》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宋哲宗坐像軸》 [166]
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趙傭(後改名趙煦)為太子。而宋神宗頒佈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后廢除,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47]  。宋神宗駕崩後,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進行“元祐更化”,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開始親政,貶斥舊黨,信用新黨,開啓“紹聖紹述”。 [43]  [48]  哲宗起用章惇曾布等新黨執政後,逐步恢復免役、青苗、市易等新法。後來新黨內部分裂,使新法大受影響,黨爭愈演愈烈。 在軍事上,哲宗重啓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區,並發動兩次平夏城之戰,使西夏臣服。

趙宋靖康之恥

  • 無道天子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
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他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嶽。艮嶽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裏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49]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祐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起義,攻陷十餘州縣城池,南下攻打至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在宣和三年(1121年)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戰敗被俘,起義失敗。與此同時,漆園主方臘於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率眾在歙縣起義。他本人雖於起義第二年被俘,但餘部仍在戰鬥。苦於官吏掠奪的百姓紛紛響應義軍,使其很快接連攻陷幾十座州縣,部眾發展到近百萬,威震東南。直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起義軍餘部才完全被宋軍鎮壓下去。這次起義給富庶的江浙帶來了巨大的破壞,為五年後的靖康之亂埋下了伏筆。
  • 靖康之恥
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被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給遼的歲幣改繳金。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宋欽宗趙桓。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啓用李綱來保衞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宋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二十日,宋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宋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
宋欽宗 宋欽宗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欽宗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 [50]  。徽欽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國城。北宋後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 [51]  宋徽宗被封為昏德公,宋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宋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他在書畫上的造詣頗深,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薰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趙宋建炎南渡

在江南地區重新建立宋朝的宋高宗 在江南地區重新建立宋朝的宋高宗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濟州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即位為宋高宗,於鴻慶宮謁太祖廟 [52]  ,改元建炎,重建宋朝。半年之後,為避金兵進攻,以巡幸為名,先後流亡至揚州蘇州(後升為平江府)、江寧府(後升為建康府,今江蘇南京)、越州(後升為紹興府)、杭州等地,均以“行在”名之。
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杭州,宋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宗弼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遭宋將韓世忠堵截,被逼入黃天蕩。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不再渡江。 [53-55]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臨安府,實為“行在”。 [56] 
紹興時期的宋金戰爭 紹興時期的宋金戰爭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 [57]  。和議規定:宋向金稱臣,金冊宋康王趙構為皇帝;劃定疆界,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宋每年向金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南北對峙局面自此確定。
在和議達成之時,岳飛、韓世忠等人的兵權被解除。岳飛本人更是在不久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 [55] 
在這一時期,宋高宗任用秦檜為相,他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宋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宋高宗的警覺。例如宋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58]  [55] 
秦檜去世後,宋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紹興二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時金朝國內叛亂興起,葛王完顏雍被擁立為帝。完顏亮最終在內憂外患下在瓜洲被臣下弒殺。南宋政權渡過危機。
高宗早年喪失生育能力,於是早從太祖趙匡胤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紹興二十二年(1162年),受金軍入侵的影響,高宗萌生退意。於是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宋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后,縱情享樂,花費巨大,並時常干預朝政。 [55]  [59] 
相傳為南宋人所繪的《中興四將圖》,反映四位南宋的“中興”武臣 相傳為南宋人所繪的《中興四將圖》,反映四位南宋的“中興”武臣

趙宋偏安江南

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宋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鋭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二十日就告失敗。之後,宋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60-62]  在和議中,金宋兩國皇帝改以叔侄相稱;改“歲貢”稱“歲幣”,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州區)、秦(今甘肅天水)二州與金。
遭遇北伐失敗後,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説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 [63]  [60]  史稱“乾淳之治”。

趙宋內憂外患

  • 不孝天子
主詞條:紹熙內禪
宋高宗死後,宋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宋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63]  [60]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宋孝宗病死後,宋光宗竟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后下詔,宋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宋寧宗,改元慶元
  • 權臣專擅
宋寧宗 宋寧宗
史載宋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冑史彌遠操控。 [64]  儘管宋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60] 
宋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冑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冑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冑。韓侂冑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65]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冑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冑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 [66]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冑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冑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冑作為和談條件之一。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冑殺死。次年與金朝進行“嘉定和議”。南宋在對金關係中的地位再次降格,在國書中稱金主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 ,又以三百萬緡錢贖回淮、陝兩地。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后勾結,大權獨攬。 [65]  [67] 
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宋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宋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65] 
  • 端平更化
宋理宗 宋理宗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宋理宗終於擺脱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65]  [68]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一事,當朝大臣大多贊同。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利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理宗拒絕。理宗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史嵩之派江海、江萬載叔侄攜孟珙等領兵兩萬、運糧三十萬石,聯合蒙古軍包圍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被理宗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69]  [65] 

趙宋抵禦蒙軍

通向合川釣魚城城門的石梯小道 通向合川釣魚城城門的石梯小道
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南京應天、西京洛陽) [70]  ,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藉口。端平入洛之後,宋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71]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餘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準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宋相賈似道藉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 [71] 
宋度宗 宋度宗
宋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藥,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宋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宋度宗瞭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72] 
鹹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建國號為元。鹹淳九年(1273年),樊城、襄陽相繼陷落,荊湖戰線崩潰。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年僅三十五歲的宋度宗去世。 [71]  [72] 

趙宋崖山海戰

文天祥 文天祥
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即位,為宋恭宗。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同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淪陷。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裏舉行受降儀式,宋恭宗被俘。南宋滅亡 [73]  。宋室和廣大的愛國軍民始終沒有投降,拼命抵抗。 [72] 
趙顯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文天祥在陸地組織軍民反抗元軍侵犯,而朝臣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等人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和宋室在海上漂泊,組成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72]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廣東新會)。元軍在漢人將領張弘範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 [74]  。張世傑率領水軍餘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聽説陸秀夫揹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墮身入海,愛國軍民紛紛投海自盡。至此,宋朝至此宣告徹底滅亡。 [3]  張弘範特於此立“張弘範滅宋於此”碑。 [75]  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云:“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72] 

趙宋疆域

主詞條:宋朝行政區劃

趙宋領土範圍

  • 北宋時期
宋朝建國後,經歷了多次戰爭,在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統一。在北部,宋與遼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在南疆,對西南在唐朝後期脱離了統治的少數民族地區,宋朝也還沒有恢復控制 [158]  ;而在今越南北部,宋初統治者已承認丁朝脱離中國統治的事實,轉而與其確立宗藩關係 [156]  。西北方向,党項部族的崛起,使宋西北疆域被壓縮至橫山以東 [157]  。李元昊建立西夏後,繼續蠶食宋西北沿邊部分土地。此後一段時間,宋朝的西北界大致穩定在今甘肅蘭州靖遠,寧夏同心及陝西北部的白乾山一線 [158]  。到宋神宗時力圖開擴疆土,從青唐吐蕃政權中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徽宗時經過反覆爭奪,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年)在這些收復失地的基礎上設置了隴右都護府。這樣,宋朝的疆域便擴大到烏鞘嶺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同時在西南,宋朝逐漸恢復了對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控制,今四川南部、湖北西南、湖南西部、貴州東北和廣西西部重新歸入版圖,設置了正式州縣或羈縻州 [158]  有學者根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155]  ,推算宋朝在政和元年(1111年)的疆域面積應為264萬km²左右(不含隴右都護府) [154] 
北宋時期圖冊參考資料 [167]  [152] 
  • 南宋時期
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大幅縮水,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敍、瀘、黔、邕等州,但南部與西南疆界方面,南宋相比北宋沒有太大變化。紹興八年(1138年),宋金第一次議和,金擬將河南、陝西之地歸還宋朝,大致以黃河為界。 [76]  次年金人毀約,出兵奪取河南、陝西。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達成,以淮水-大散關為宋金國界,宋割唐、鄧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77]  據估計,紹興十二年(1142年)的南宋疆域面積應為176萬km²左右 [154]  。此後直到宋元(蒙)戰爭爆發前,南宋疆域雖有局部變動,但基本穩定在淮水-大散關一線。 [158] 
南宋時期圖冊參考資料 [167]  [152] 

趙宋行政區劃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鹹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重慶府、夔州、潼川府、京西南、成都府、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78] 
宋朝共有四個京城,分別是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 [79]  、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56] 
圖冊參考資料 [151] 

趙宋政治

宋朝的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御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 [80-81] 

趙宋經濟

主詞條:宋朝經濟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96]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北宋經濟示意圖 北宋經濟示意圖 [160]

趙宋賦役

宋代的農材賦役制度,大致延續唐末的兩税法,但增加了丁税,而差役則甚為繁重造成人民負擔,因此王安石變法時有免役法的推行。關於歲入1.6億貫實為銅錢、米麥、白銀、布棉、絲絹、草料等不同物產單位的合加總數 [97]  ,宋代財政最高收入為六千餘萬貫 [98]  ,商税佔財政總收入約70%。 [80]  [99] 

趙宋農業

水排
水排(3張)
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 [100]  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 [101]  至道二年(99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三百一十二萬五千兩百餘頃,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二十四萬七千五百餘頃。
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提水的高轉筒車,灌溉的水轉翻車。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一般農田每年可畝收一石,江浙地區一年可達到二至三石。北宋時宋真宗從占城引進耐旱、早熟的稻種(占城稻),分給江淮兩浙,就是後來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黃秈米。
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渝、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蘇常熟,天下足”之稱。甘蔗種植遍佈蘇、浙、閩、廣、等省, [102]  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 [103] 

趙宋手工業

  • 瓷器製造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時有開封官窯汝州汝窯禹州鈞窯、龍泉哥弟窯、景德鎮景德窯、建陽建窯、曲陽等七大名瓷窯,以及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户,遍佈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哥窯香爐 哥窯香爐 [104]
官窯(開封)、鈞窯(禹州)、汝窯(汝州)、定窯和哥窯,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峯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
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105] 
  • 紡織業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重慶、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渝川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 造紙術
畢昇 畢昇
宋朝時期,主要的造紙材料包括絲、竹、藤、麻、麥稈等。重慶、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紙產地。渝川地區的布頭箋、冷金箋、麻紙、竹紙,安徽的凝霜、澄心紙、粟紙,浙江的藤紙等都聞名於世。甚至還有紙被、紙衣、紙甲等。紙張的大量生產與活字印刷術為印刷業的繁榮提供了基礎。宋朝的印刷業分三大系統,官刻系統的國子監所刻的書被稱為監本,而民間書坊所刻的書被稱為坊本,士紳家庭自己刻印的書籍屬於私刻系統。東京、臨安、眉山、建陽、廣都等都是當時的印刷業中心。當時坊刻書中以浙江最好,稱浙本,四川次之,稱蜀本。福建的刻書以量取勝,稱建本,其中尤以建陽麻沙鎮最多,世稱麻沙本。社會上流行刻書的風氣。其中以臨安國子監所刻的書品質最好。宋朝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做工考究、傳世稀少、價值連城而聞名於後世。 [106] 
  • 造船技術
造紙供應流程圖 造紙供應流程圖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佈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107] 

趙宋商業

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有人推算,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5] 
  • 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 [108]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髮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109] 
  • 會子危機
宋代紙鈔:交子 宋代紙鈔:交子 [110]
會子第一界會子的發行額僅三百萬貫。到幹道四年僅七年的時間,發行額增加到七百萬貫。之後固定在一千萬貫。儘管會子的加印與隆興北伐有關,但是由於作為本位的金屬貨幣沒有相應追加,幣值增長指數已經達到300%以上。到理宗淳祐六年,會子發行額增加六十五倍。會子雖與銅錢可自由兑換,但由於會子不斷貶值,兩者匯率也急遽走低 [111] 
寧宗宣佈十一、十二、十三界會子同時流通後,會子大量發行,物價飛漲,出現了會子擠兑銅錢的現象。嘉定二年,會子換界。政府規定新舊會子以一比二的比例兑換,同時嚴禁不按比例兑換會子,否則抄家,並鼓勵打小報告互相揭發。這無異於宣佈會子已經信用破產。但是這依然沒能阻止拒收會子的風潮,會子也進一步貶值。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社會無論中下層都損失慘重。迫不得已,政府發還抄沒的家產,並籌措一千四百萬貫來回收舊會子 [111] 
嘉定五年後危機才漸漸平息。從此之後,會子換界已無法正常進行。政府一旦發生財政危機,就會以濫印鈔票飲鴆止渴。理宗親政後,由於十六及十七界會子數量巨大,險些再度造成通貨膨脹。端平入洛之後,會子與銅錢的匯率從端平初年暴跌廿五個百分點。十八界會子發行量更加大。米價漲到每鬥三貫四百文,是孝宗年間的十一倍。淳祐七年,理宗頒詔,十七、十八界會子永遠使用。希望藉此來抑制物價上漲。但是兩百文的十八界會子卻連一雙草鞋都買不到,會子已與廢紙無異。景定五年,賈似道規定十七界會子須在一月之內全部換成十八界會子,並將會子改為“金銀見錢關子” [112]  ,宣佈關子與會子的兑換比例為一比三。結果通貨膨脹更惡性發作 [113] 
  • 海外貿易
宋朝瓷器
宋朝瓷器(19張)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 [114]  宋朝先後在廣州、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潤州、蘇州、温州、江陰軍、明州、嘉興府(秀州)華亭縣(松江)、澉浦鎮(海鹽)和嘉興府上海鎮(上海)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 [115]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116]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裏、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裏、斯伽裏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 [117]  。宋朝出口貨物包括絲綢、瓷器、糖、紡織品、茶葉、五金。進口貨物包括象牙、珊瑚、瑪瑙、珍珠、乳香、沒藥、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幾百種商品。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通過市舶司獲得的税收,從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南宋紹興(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中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118] 
宋朝官方在與遼朝及之後的金朝、西夏、大理等國的交界處均設有榷場,以互通有無。宋朝出口藥材、茶葉、棉花、犀角、象牙等,進口北珠、人蔘、毛皮、馬匹等貨物。民間也有大量的走私貿易。 [161]  由於宋朝銅錢信用佳,被大量走私到東南亞和西亞,而當時的朝鮮和日本更停用自己的通貨,改用宋錢。 [118] 
兩宋主要榷場的分佈 兩宋主要榷場的分佈 [160]

趙宋科技

主詞條:宋朝科技
南宋《天文圖》(局部) 南宋《天文圖》(局部) [160]
宋代,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峯,也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中國四大發明,在宋代得到改進並應用。提到兩宋科學技術時,人們還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夢溪筆談》。如李約瑟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夢溪筆談》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126-127]  北宋還出現了“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説,至於圖緯陰陽五行律呂星宮等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的科學家蘇頌 [162]  。在其他方面也有頗多成就。如醫學方面,醫學從此前的三科分為九科,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針灸有了很大發展。《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藥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種。 [128] 
宋朝的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頒佈的《統天曆》。該曆法由楊忠輔創制。它與現代所測數值只相差26秒,而與現行的公曆所採用的數據相同,比西方《格里曆》的頒行早383年。但因推測日食等不驗,《統天曆》只使用到開禧三年。同年又造《開禧歷》代替統天曆,行用於世45年。 [129] 

趙宋文化

主詞條:宋朝文化

趙宋學術

完成了儒學復興,傳統經學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新儒學即理學。促進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完成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新的紀元。史學體裁多樣,興起了方誌學、金石學;著作豐富,史家輩出,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峯。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128] 
宋學代表人物
圖冊參考資料 [163-164] 

趙宋文學

宋朝文學發達,在詩、詞、散文等方面都有偉大成就。
主詞條:宋詞
《全宋詞》中宋代詞人的分佈示意圖 《全宋詞》中宋代詞人的分佈示意圖 [165]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也稱長短句。根據《全宋詞》的記錄,宋朝詞人達到一千三百卅家,作品及殘篇總計達到兩萬零四百多首。詞是宋朝文學的標誌性體裁。晏殊被稱為宋朝詞家初祖,其詞和婉明麗。歐陽修的詞也富於花間派之風格。柳永在宋詞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作用,他的慢詞令人耳目一新,確定長調的地位,充實詞的形式,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作品廣為大眾喜愛以至於當時人言“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135] 
其後,蘇軾又對宋詞進行徹底的革新,他創立豪放派,擴大詞的選材範圍,為後來的南宋愛國詞奠定基礎。周邦彥格律派的始祖,其後的女詞人李清照也屬此列。在靖康之難後,憂患意識使得豪放派佔據詞的統治地位。其中以辛棄疾為大成。 [136] 
  • 散文
讓宋朝散文走向興盛並承接古文運動的大師是歐陽修。歐陽修的散文主旨明確、內容充實、平易自然,為宋朝散文的風格奠定基調。三蘇之中,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風雄奇勁簡。蘇軾的文章灑脱自然,清新豪放之中又帶些憂鬱,前後《赤壁賦》等文章確定他在文壇上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的弟子也頗有出息,陳師道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李膺號稱“蘇門六君子”。
南宋時期,蘇軾的散文甚至成為科舉考試的範文,時人言:“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而蘇轍的文章疏於敍事而長於議論。曾鞏忠實的追隨歐陽修的風格,以記敍文和議論文為主。文風自然純樸,少有華麗辭藻。王安石也以議論文為長,風格雄健自然。但是到了南渡之後,宋朝的散文就開始衰落,其後的文人都無法同北宋六家相比” [131] 
宋詩雖不及唐詩,但遠在明清之上,正在編撰的《全宋詩》收錄宋詩作品達十六萬多首之巨。與散文相同,歐陽修也開創宋朝的詩風,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部詩話《六一詩話》就是其所著。王安石詩風工練,比歐陽修更講究修辭技巧與典故運用。 [133] 
蘇軾的詩變化多端,雄放灑脱。其吸收前朝所有詩人的手法,並長於各種詩體,尤其是古體與七言近體,可謂別開生面,奔放靈動,成為宋詩一代大宗。黃庭堅雖出於蘇門,但卻開創江西詩派,他的詩歌模仿杜甫,講究煉字煆句,顯得耐人尋味。之後又有“南宋四大家”,即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也堪與北宋三家相比。 楊萬里的詩歌清新活潑,以天然風景為主;范成大的詩歌關心民生,詩風清麗秀婉;陸游的詩以愛國著稱,他的詩對偶工整,後人言“好對偶被放翁用盡” [132] 
宋代著名詩詞人物
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130]  [134] 
  • 話本
此外,宋代“説話”(評書)非常流行,説話的內容就是話本。最著名的話本有《三國志平話》、《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大宋宣和遺事》等;一些明清白話小説也是根據宋朝的話本改編。 [137] 

趙宋宗教

宋朝時期,佛教道教亦有了新的發展。
  • 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漢明帝時傳入中國,到唐初達到鼎盛時期。 [138] 
  • 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由張道陵創立,與儒家、佛教形成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139] 
  • 薩滿教,中國宋代徐夢莘之三朝北盟會編中,最早出現‘珊彎’一詞,即一般所謂薩滿,係指巫(女巫)、覡(男巫)。即於驅除惡鬼、息災祈願、祈雨、招魂、占卜、治病、開運之時,既歌舞,且哭喊者。 [140] 
  • 伊斯蘭教,據中國史書記載,唐宋兩朝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初期。
  • 基督教,世界公認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歷史,是從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敍利亞傳教士阿羅本進入中國。此外,摩尼教、婆羅門教、猶太教也都是在唐宋之際逐漸傳入,而在元代也有所傳播。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在3世紀時創造的宗教,吸收祆教、基督教、佛教等思想資料而形成自己的教義,7世紀末傳入中國,也叫明教、末尼教、明尊教。 [141] 

趙宋軍事

主詞條:宋朝軍制

趙宋組織

宋“神衞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青銅印 宋“神衞左第四軍第二指揮第五都記”青銅印 [159]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 [82]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削去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侍衞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戰爭時戰區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監擔任,而且改變戰略必須經過皇帝同意,對宋朝戰力有負面影響。宋朝的建國兵力部署“守內虛外”,但在熙寧年後首都駐軍減少。 [83]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 [84]  ,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85]  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遊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 [86]  “衞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 [87] 張演説:“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 [88]  王夫之指出:“宋所忌者,宣力之武臣耳,非偷生邀寵之文士也。” [89]  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鬥力較強,多屬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説。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1141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90] 
宋朝著名軍事將領

趙宋武器

宋朝的牀子弩 宋朝的牀子弩 [91]
宋代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台,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 [92]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台、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禦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餘玠於四川防禦蒙軍,為了鞏固渝川地區,他採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修築釣魚城(重慶合川區東)、大獲(四川蒼溪南)、青居(四川南充南)、雲頂(四川金堂南)、神臂(四川合江西北)、天生(重慶萬州區西)等十餘城,形成一個防禦網,成功抵禦蒙軍攻擊 [93] 

趙宋兵種

宋代武士 宋代武士
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 [94]  並且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95]  [80] 
在兵種結構上,步兵為主要兵種,並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着宋國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併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83] 

趙宋社會

趙宋人口變化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18500户、約達3210萬人 [119-120]  ,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户統計範圍的户數則該年有687萬户、近3710萬人;至大觀四年(1110年)全國有20882258户、46734784口 [121]  ,經學者考證宋代户口只統計承擔賦役的成年男丁,故認為實際人口達11275萬,並提出北宋人口峯值出現在靖康之亂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國有2340萬户、1億2600萬人。 [6] 
宋金之際因戰亂人口大量鋭減,靖康之亂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南方約有1360萬户,到紹興五年(1135年)南宋境內約有1086萬户、5650萬人,自平定民亂和紹興和議後南方人口逐步恢復,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約有1240萬户、6450萬人;南宋中後期因“人稠地狹”人口增長緩慢 [122-123]  ,至嘉定十六年(1223年)達到户口峯值,官方統計有12670801户、28320085口 [124]  ,學者考慮到隱户問題認為該年應有1550萬户、8060萬人 [6] 
“靖康之難”後的人口南遷 “靖康之難”後的人口南遷 [160]
靖康之難後,中國再次出現中原人口大量南徙的現象。這次南遷有兩波,第一個高潮是從靖康之難到《紹興和議》,第二個高峯則是在金主完顏亮南侵期間,南方人口因此大量增加,若以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與崇寧元年(1102年)比較,兩浙路户口增加26萬户、江南西路增加42萬户、福建路增加33萬户、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户,夔州府路增加14萬户,宋金之際大約有五百萬北方移民遷入南方各地。 [6]  [1] 
在人口分佈上,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人口總數中南方佔56.9%、北方佔43.1%,這是唐末五代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和平發展的結果,不過宋代統一後並沒有導致北方人口在全國所佔比重上升,經過百年的發展到元豐元年(1078年)南方在全國所佔人口比重上升至62.6%,而北方則下降至37.4%,到北宋後期的崇寧元年(1102年),南北各佔比重已是64.1%及35.9%。 [125] 

趙宋日常生活

  • 衣食住行
:崇尚節儉——奢侈之風盛行。
:北宋肉類以羊肉為多——南宋羊肉價格高,一般人吃不起。
住:百姓住房較為簡陋,稍稍富裕點的人家以茅屋和瓦房結合。
:牛車——騾子——乘轎。 [10] 
  • 娛樂生活
瓦舍是重要的庶民遊樂場所,內有勾欄,專供大眾娛樂。東京的瓦舍就有十多座。臨安的瓦舍見於有廿三座。瓦舍的演出內容呈現商業化、專業化、通俗化、大眾化的新趨勢。演出的內容主要包括説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其形式多樣,深受大眾的好評。 [142] 
南宋城市則出現了以娛樂體育活動為主的體育組織,造成原因是南宋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市民階層的壯大以及城市文化生活的高度發展和行會組織的大發展。 [143] 

趙宋城鎮發展

宋朝東京 宋朝東京
宋朝的城鎮商品經濟特別發達。北宋末期有四十六個十萬口以上的城市。包括開封、洛陽、應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鎮江、蘇州、江陵(荊州)、廣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長沙)、泉州等。宋朝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達到百萬以上,店鋪多達六千四百餘家。宋朝打破坊市分區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開設,還出現夜市與曉市。南宋行在臨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達到125萬,城內極其繁華,時人稱為東南第一州。就連南宋滅亡後,馬可·波羅依然稱杭州為“天城”。 [142] 

趙宋宗族社團

而在農村,宗族制度成為維繫社會的主因。二十世紀之前,中國的政權只向下延伸到縣衙,其下完全通過“鄉保”與“族長”進行管理。在理學的教化下與士人的影響下,官方辦理社會救助;透過理學薰陶,商人階級出資辦理社會救助。救助內容除了辦書院、訂鄉約以激勵品德外,還普遍辦理義莊,以救貧恤孤,資助教育;辦社倉,以備荒歉 ;辦保甲,以補地方之武裝而保民。這種由士人自發的救助工作,成為自南宋以降中國社會安定的重大因素。在宋代之前,官方的社會救助活動多屬臨時性質;宋代開始,各州縣普遍設立各種社會救助的永久性機構。族長通過訂立鄉約鄉規來保持社會的秩序。地方紳士通過辦學、救濟事業、修橋鋪路等手段造福鄉里。 [144] 

趙宋婦女地位

由於受到程朱理學的影響,貞節觀在宋朝得到發揚,從五代末到宋朝開始在中上層階層婦女實行的纏足風俗嚴重迫害婦女的身體與心靈,官妓這種制度在宋朝已經淪為賣淫的代名詞。 [145] 

趙宋外交

主詞條:宋朝外交
北宋佚名《景德四圖·契丹使朝聘圖》(局部) 北宋佚名《景德四圖·契丹使朝聘圖》(局部) [160]
宋朝外敵頻繁,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針對不同的外交對象,給予不同的館待禮遇,並使之專門化。北方的遼金兩朝都對宋朝構成巨大威脅,其外交事務主要由樞密院的禮院負責 [146]  ,包括文書往來、使節派遣和一切接待事宜等。元豐年間,樞密院改置北面房,掌北界國信,南宋沿襲之。此外,宋朝專門設置主管往來國信所,作為負責與遼、金交往的具體事務機構。而西夏高麗、越南(宋朝先稱之為“交趾”,後改稱“安南”。宋時越南歷經丁、前黎、李、陳等王朝統治)等國,由於宋朝視他們為藩屬國,所以發出的外交文書和禮物等皆稱“制詔”或“賜”,對其國家的外交承認被稱為“冊封”。宋朝在京城設置許多外交接待館驛,作為國家接待各國使節的地方。遼在都亭驛,西夏在都亭西驛,高麗在梁門外安州巷同文館,回鶻于闐禮賓院三佛齊真臘、大理、大食等國家在瞻雲館或懷遠驛 [1] 
宋朝奉行朝貢體制,然而將重心放在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也就是“來則不拒,去則不追” [147]  。與西南的大理國保持“欲寇不得,欲臣不能”的關係,進行茶馬貿易 [148]  。宋朝有名的外交家有富弼沈括洪皓。富弼在外交上面對大軍壓境的遼朝時屢立奇功。他以理挫敗自傲的遼使,迫使遼使行參拜之禮,後又兩次出使遼廷,挫敗遼興宗割地要求。富弼分析宋、遼、西夏三國的關係,認為遼與西夏強盛的原因是獲得中國的資源與人力而至, [149]  並且協助宋朝撬開遼夏同盟,使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漸穩定下來。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出使遼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完成《使虜圖抄》。《宋史》稱:沈括“使契丹。凡六會,敵人環而聽者千輩,無以駁其議。”洪皓在南宋危難之時出使金朝,被拘15年,但仍不願降金。洪皓曾屢次派人向被囚禁在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的宋徽宗、宋欽宗及在臨安府的宋高宗秘密傳遞消息。歸國後,宋高宗稱他“雖蘇武不能過”。 [150] 

趙宋帝王世系

宋朝歷代皇帝畫像
北宋九帝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
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
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
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趙曙
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
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趙煦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 宋欽宗趙桓
南宋九帝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
宋孝宗趙昚 宋孝宗趙昚
宋光宗趙惇 宋光宗趙惇
宋寧宗趙擴 宋寧宗趙擴
宋理宗趙昀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宋度宗趙禥
宋恭帝趙隰 宋恭帝趙隰
宋端宗趙昰 宋端宗趙昰
宋末帝趙昺 宋末帝趙昺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宋朝(960年—1279年)
追尊皇帝,未實際統治
聖祖
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僖祖
立道肇基積德起功懿文憲武睿和至孝皇帝
順祖
惠元睿明皇帝
翼祖
簡恭睿德皇帝
宣祖
昭武睿聖皇帝
北宋(960年—1127年)
太祖
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960年—976年
建隆960年—963年
乾德963年—968年
開寶968年—976年
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976年—997年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
雍熙984年—987年
端拱988年—989年
淳化990年—994年
至道995年—997年
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997年—1022年
鹹平998年—1003年
景德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
天禧1017年—1021年
乾興1022年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1022年—1063年
天聖1023年—1032年
明道1032年—1033年
景祐1034年—1038年
寶元1038年—1040年
康定1040年—1041年
慶曆1041年—1048年
皇祐1049年—1054年
至和1054年—1056年
嘉祐1056年—1063年
英宗
體幹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1063年—1067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1067年—1085年
熙寧1068年—1077年
元豐1078年—1085年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1085年—1100年
元祐1086年—1094年
紹聖1094年—1098年
元符1098年—1100年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1100年—1126年
崇寧1102年—1106年
大觀1107年—1110年
政和1111年—1118年
重和1118年—1119年
宣和1119年—1126年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1126年—1127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
元懿太子
1130年—1130年
明受1130年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1162年—1189年
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温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1189年—1194年
紹熙1190年—1194年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1194年—1224年
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1224年—1264年
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1233年
端平1234年—1236年
嘉熙123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1264年—1274年
鹹淳1265年—1274年
-
-
1274年—1276年
德祐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1276年—1278年
景炎1276年—1278年
-
-
1278年—1279年
祥興1278年—1279年
參考資料
  • 1.    鄧廣銘、漆俠、朱瑞熙、王曾瑜、陳振, 《中國大百科全書——“宋”》,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
  • 2.    《宋史·卷一》:七年春,北漢結契丹入寇,命出師御之。次陳橋驛,軍中知星者苗訓引門吏楚昭輔視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蕩者久之。夜五鼓,軍士集驛門,宣言策點檢為天子,或止之,眾不聽。遲明,逼寢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翰林承旨陶谷出周恭帝禪位制書於袖中,宣徽使引太祖就庭,北面拜受已,乃掖太祖升崇元殿,服袞冕,即皇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定有天下之號曰宋。
  • 3.    衞王帝昺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4.    鄧廣銘 漆俠.《北大宋史專題課·第一課·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説是空前絕後的。”:中華書局,2000:第4頁
  • 5.    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261-262、267頁
  • 6.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2:344-369
  • 7.    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 8.    中國式“錢荒”:錯位的資源配置  .瞭望中國[引用日期2013-10-01]
  • 9.    張廣達,《唐研究·第十一卷·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説及其影響》, 2005年, (簡體中文).
  • 10.    John King Fairbank,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 [中國,一個新的歷史]. 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8年: 第88頁—第107頁. ISBN 978-0674116733
  • 11.    著者不詳.《宋大詔令集》:中華書局,1962年:第1頁
  • 12.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 趙宋諸帝,雅意文墨”。清朝鄭燮《道情》 詩之八:“金粉南朝 總廢塵,李唐趙宋慌忙盡”。
  • 13.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
  • 14.    宋太祖趙匡胤:武夫開文治巔峯一朝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4-25]
  • 15.    宋太祖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9-21]
  • 16.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206頁. ISBN 978-9577140475 (正體中文).
  • 17.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第247頁—第250頁, ISBN 7-5622-2277-0
  • 18.    宋朝·立國之初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19.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試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53頁. ISBN 957-08-1068-8
  • 20.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207頁. ISBN 978-9577140475
  • 21.    陳學霖,《宋史論集·〈第一章· 大宋“國號”與“德運”辯論述義〉》,東大出版社,1982 : 第13頁,ISBN: 9789571914381
  • 22.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一章· 宋的建國-統一之局的再造〉》,九州出版社, 2010: 第15頁,ISBN: 9787510800610
  • 23.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一章· 宋的建國-統一之局的再造〉》,九州出版社, 2010:第13頁,ISBN: 9787510800610
  • 24.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一章· 宋的建國-統一之局的再造〉》:九州出版社, 2010:第30頁,ISBN: 9787510800610
  • 25.    注:出自《續資治通鑑》。
  • 26.    注:宋軍經過唐河與徐河兩次反擊,宋遼之間平靜了近10年。
  • 27.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 第30頁,ISBN: 9787510800610
  • 2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210頁, ISBN 978-9577140475
  • 29.    宋真宗趙恆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30.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第32頁,ISBN: 9787510800610
  • 31.    宋朝“南京”商丘: 太祖趙匡胤“龍潛之地”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4-11-08]
  • 32.    官場權謀比“技術”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5-16]
  • 33.    宋朝·步入盛世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34.    陳振.《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第五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上):慶曆新政〉第一節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二、劉太后專政與積貧狀況的加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181頁
  • 35.    陳振. 《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第五章 北宋中葉的改革浪潮(上):慶曆新政〉第一節 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二、劉太后專政與積貧狀況的加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181頁. ISBN 7-208-04444-9 (簡體中文).
  • 36.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08頁, ISBN 978-9577140475
  • 37.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11頁, ISBN 978-9577140475
  • 3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15頁, ISBN 978-9577140475
  • 39.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216頁, ISBN 978-9577140475
  • 40.    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圖片來源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2-11]
  • 41.    注:繁:“趙頊”,簡:“趙頊”,拼音:Zhào Xū ,注音:ㄓㄠˋ ㄒㄩ。
  • 42.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第45頁,ISBN: 9787510800610
  • 43.    熙寧變法與新舊黨爭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44.    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遠大理想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45.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第51頁,ISBN: 9787510800610
  • 46.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試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66頁,ISBN 957-08-1068-8
  • 47.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一章·北宋:大膽的試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70頁,ISBN 957-08-1068-8
  • 48.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第52頁,ISBN: 9787510800610
  • 49.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20頁, ISBN 978-9577140475
  • 50.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223頁, ISBN 978-9577140475
  • 51.    確庵、耐庵. 《靖康稗史箋證》:“契勘二庶人誓約,願獻犒金一百萬錠、銀五百萬錠,先續過納金247600兩,用情準49520錠;銀7728000兩,準1545600錠。不欲照50兩1錠舊例,所縮已多。是依庶人續約,准折金607700錠、銀2583100錠,具詳別幅。仍縮金342780錠、銀871300錠。限五日內盡數津納,如仍隱匿延稽,當府即縱兵大索,毋貽悔吝,須議指揮……選納妃嬪83人,王妃24人,帝姬、公主22人,人準金1000錠,得金134000錠,內帝妃五人倍益。嬪御98人,王妾 28人,宗姬52人,御女78人,近支宗姬195人,人準金500錠,得金225500錠。族姬1241人,人準金200錠,得金248200錠。宮女 479人,采女604人,宗婦2091人,人準銀500錠,得銀1587000錠。族婦2007人,歌女1314人,人準銀200錠,得銀664200 錠。貴戚、官民女3319人,人準銀100錠,得銀331900錠。都準金6077000錠,銀2583100錠。”,第220頁
  • 52.    《三朝北盟會編》●卷九十五:母后詔令備車駕法仗等赴南京迎請百司庶務分半以去。   大元帥康王謁太祖廟。   王詣鴻慶宮謁太祖廟大哭羣臣皆哭。   二十六日乙酉太宰張邦昌赴南京。母后詔令備車駕法仗等赴南京迎請百司庶務分半以去。   大元帥康王謁太祖廟。   王詣鴻慶宮謁太祖廟大哭羣臣皆哭。   二十六日乙酉太宰張邦昌赴南京。
  • 53.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75頁,ISBN 957-08-1068-8
  • 54.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1頁, ISBN 978-9577140475
  • 55.    建炎南渡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56.    北宋四京與南宋行在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引用日期2017-04-26]
  • 57.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4頁, ISBN 978-9577140475
  • 5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6頁, ISBN 978-9577140475
  • 59.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7頁, ISBN 978-9577140475
  • 60.    偏安江南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61.    南宋--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疆土面積最少的王朝  .價值中國[引用日期2013-09-21]
  • 62.    宋金“議和”後,南宋怎樣“休養生息”?  .戰略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63.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7, ISBN 978-9577140475
  • 64.    陳振. 《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第十二章 南宋中期的政治、軍事形勢〉第二節 權臣秉政的寧宗時期 二、韓侂冑擅權與開禧北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490頁—第492頁. ISBN 7-208-04444-9
  • 65.    內憂外患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66.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0頁,ISBN 978-9577140475
  • 67.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78頁,ISBN 957-08-1068-8
  • 6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48頁,ISBN 978-9577140475
  • 69.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2頁,ISBN 978-9577140475
  • 70.    《宋史·理宗紀一》:八月癸酉,詔:"河南新復郡縣,久廢播種,民甚艱食,江、淮制司其發米麥百萬石往濟歸附軍民,仍榜諭開封、應天、河南三京。"
  • 71.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3頁,ISBN 978-9577140475
  • 72.    滅亡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73.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89頁,ISBN 957-08-1068-8
  • 74.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4頁,ISBN 978-9577140475
  • 75.    石壁上刻了的“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後來被人在前加了一個“宋”字,但張弘範並非宋人。明朝御史徐瑁削去,另刻“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
  • 76.    《金史》列傳第十四:宗磐本名蒲魯虎。天輔五年,都統杲取中京,宗磐與斡魯、宗翰宗幹皆為之副。天會十年,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熙宗即位,為尚書令,封宋國王。未幾,拜太師,與宗幹、宗翰並領三省事。古 琛3熙宗優禮宗室,宗翰沒後,宗磐日益跋扈。嘗與宗幹爭論於上前,即上表求退。烏野奏曰:“陛下富於春秋,而大臣不協,恐非國家之福。”熙宗因為兩解。宗磐愈驕恣。其後於熙宗前持馬向宗幹,都點檢蕭仲恭呵止之。知 陰相既而左副元帥撻懶、東京留守宗雋入朝,宗磐陰相黨與,而宗雋遂為右丞相,用事。撻懶屬尊,功多,先薦劉豫,立為齊帝,至是唱議以河南、陝西與宋,使稱臣。熙宗命羣臣議,宗室大臣言其不可。宗磐、宗雋助之,卒以與宋。
  • 77.    奠定南宋苟且偷安的開始:“紹興和議”(3)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7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一章·波瀾起伏的宋代政治〉》,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255頁,ISBN 978-9577140475
  • 79.    《宋史》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八 地理一 京城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應天府為南京。宮城週二裏三百一十六步。門曰重熙、頒慶。殿曰歸德。元豐六年,賜度僧牒修外城門及西橋等。京城周廻一十五里四十步。東二門: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門:南曰順成,北曰迴鑾。南一門,曰崇禮。北一門,曰靜安。中有隔城,又有門二:東曰承慶,西曰祥輝。其東又有關城,南北各一門。”
  • 80.    政治軍事賦役制度  .中國曆代帝王[引用日期2013-09-21]
  • 81.    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二版]·第七章宋遼金元·第一節北宋遼西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
  • 82.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三章·積弱的軍事和繁榮的兵學〉》,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350頁,ISBN 978-9577140475
  • 83.    顧曉綠 著.《一言難盡:兩宋歷史現場》:古吳軒出版社,2012,ISBN:9787807337768
  • 8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八。
  • 85.    注:出自《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
  • 86.    蘇舜欽(宋)《蘇學士集》卷一
  • 87.    歐陽修(宋)《歐陽文忠公集》卷五九
  • 88.    章如愚:《羣書考索》後集卷21《官門》
  • 89.    王夫之:《宋論》卷二
  • 90.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三章·積弱的軍事和繁榮的兵學〉》,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367頁,ISBN 978-9577140475
  • 91.    宋朝的牀子弩和神臂弓  .華夏曆史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92.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三章·積弱的軍事和繁榮的兵學〉》,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376頁,ISBN 978-9577140475
  • 93.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 第三章·積弱的軍事和繁榮的兵學〉》,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386頁,ISBN 978-9577140475
  • 94.    《宋朝兵制初探》六 募兵制下的各項制度
  • 95.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第154頁,ISBN 957-08-1068-8
  • 96.    趙汝適 著,楊博文註釋.《諸蕃志校釋》,中華書局,ISBN 7-101-02059-3.
  • 97.    李龍潛.也評黃仁宇著《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税收》:暨南史學,2007
  • 98.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四甲集》: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餘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餘萬緡,嘉佑閒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餘萬緡,其後月增歲廣,至熙豐閒合苗役易税等錢所入乃至六千餘萬,元佑之初,除其苛急,歲入尚四千八百餘。
  • 99.    漆俠,《宋代經濟史》。
  • 100.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 第121頁,ISBN:9787208003323
  • 101.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132頁,ISBN:9787208003323
  • 102.    漆俠著《宋代經濟卷·第四章第三節 甘蔗種植的擴大》
  • 103.    季羨林. 《中華蔗糖史》第六章〈宋代的甘蔗種植和製糖霜術〉.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1272846.
  • 104.    金絲鐵線”識哥窯——《談瓷論道》之宋代哥窯(組圖)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105.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136頁,ISBN:9787208003323
  • 106.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137頁,ISBN:9787208003323
  • 107.    古都杭州的科技文明  .杭州市社科聯 杭州市社科院[引用日期2013-09-21]
  • 108.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142頁,ISBN:9787208003323
  • 109.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十二章·西湖與南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第185頁,ISBN 957-08-1068-8
  • 110.    大宋貨幣戰爭:岳飛北伐被叫停 或源於貨幣吃緊  .文化中國[引用日期2013-09-21]
  • 111.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1982年: 第142頁,ISBN:9787208003323
  • 112.    《宋季三朝政要·卷三》:“景定五年,冬,十月,改鹹淳元年元旦,……造金銀見錢關子,以一準十八界會之三。出奉宸庫珍貨收弊楮。廢十七界不用。”
  • 113.    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合編,《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封建社會唐(後期)宋遼金元的經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年:第144頁,ISBN:9787208003323
  • 114.    陳尚勝、陳高華,《中國海外交通史·〈第三章·宋元:海外交通的鼎盛〉》,文津出版社,1997 : 第110頁,ISBN 9576684390
  • 115.    吳自牧(宋)著《夢梁錄》
  • 116.    陳尚勝、陳高華,《中國海外交通史·〈第三章·宋元:海外交通的鼎盛〉》,文津出版社,1997 : 第83頁,ISBN 9576684390
  • 117.    (宋)周去飛著、楊武泉校注. 《嶺外代答校注》. 中華書局. 1993年. ISBN 710101665-0.
  • 118.    陳尚勝、陳高華,《中國海外交通史·〈第三章·宋元:海外交通的鼎盛〉》,文津出版社,1997 : 第134頁,ISBN 9576684390
  • 119.    《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宋太祖受周禪,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萬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取荊南,得州、府三,縣一十七,户一十四萬二千三百。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縣六十六,户九萬七千三百八十八。乾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縣一百九十八,户五十三萬四千三十九。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縣二百一十四,户一十七萬二百六十三。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軍三,縣一百八,户六十五萬五千六十五。計其末年,凡有州二百九十七,縣一千八十六,户三百九萬五百四。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獻地,得州二,漳、泉。縣十四,户十五萬一千九百七十八。錢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縣八十六,户五十五萬六百八十。四年,平太原,得州十、軍一,縣四十,户三萬五千二百二十。七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縣八。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
  • 120.    樂史.《太平寰宇記》:光緒金陵書局,清朝
  • 121.    《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當是時,天下有户二千八十八萬二千二百五十八,口四千六百七十三萬四千七百八十四,視西漢盛時蓋有加焉。隋、唐疆理雖廣,而户口皆有所不及。
  • 122.    《宋史·卷八十九·志第四十二》:土植宜柘,繭絲織文纖麗者窮於天下,地狹而腴,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
  • 123.    《葉適集·水心別集》卷2:四方流徙盡集於千里之內,而衣冠貴人不知其幾族,故以十五州之眾當今天下之半。計其地不足以居其半,而米慄布匹之直三倍於舊,雞豚菜菇、樵薪之鬻五倍於舊,田宅之價十倍於舊,其便利上腴爭取而不置者數十倍於舊。
  • 124.    《文獻通考·卷十一》:寧宗嘉定十六年,諸路主客户一千二百六十七萬八百一,口二千八百三十二萬八十五。……而南渡後莫盛於寧宗嘉定之時,故備書之。
  • 125.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2:625-626
  • 126.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 [中國的科學與文化:定位導言] 卷一
  • 127.    “中國整部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沈括  .光明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128.    宋代歷史地位的再認識  .中華國學網
  • 129.    《圖説天下 國學書院系列》編委會.圖説天下 中國通史(下):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278
  • 130.    蘇軾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9-21]
  • 131.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二章·北宋的外患-遼與夏〉》,九州出版社, 2010: 第127頁,ISBN: 9787510800610
  • 132.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
  • 133.    《六一詩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134.    辛棄疾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9-21]
  • 135.    郭傑、秋芙、趙慧平、王祥、劉剛,《中國文學史話》,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 第119頁. ISBN 978720603018.
  • 136.    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 《中國文化史 (中)·〈第七章 兩宋:內省、精緻趨向與市井文化的勃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第947頁.
  • 137.    中國古代文學要籍簡介(五):通俗小説集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1]
  • 138.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第十章·諸教融合與發展〉》,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947頁,ISBN 978-9577140475
  • 139.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第十章·諸教融合與發展〉》,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第981頁,ISBN 978-9577140475
  • 140.    薩滿教  .佛緣網站[引用日期2013-09-21]
  • 141.    中國文明史編輯部編,《中國文明史 宋遼金時期·〈宋代·第十章·諸教融合與發展〉》,台北,地球出版社, 1993年: 第993頁,ISBN 978-9577140475
  • 142.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第十一章 ·城市發展與庶民文化〉》, 三民書局出版: 第221頁.
  • 143.    林伯原,《試論兩宋民間結社組織的體育活動》,《體育科學》, 1987(2):11-14。
  • 144.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第十章· 民間信仰、社羣組織與地域社會〉》,三民書局出版: 第195頁.
  • 145.    盧玲.《圖説中國女性:屈辱與風流》:團結出版社,2004,ISBN: 9787801309259
  • 146.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三百二十六 元豐五年》:“遼使人不可禮同諸蕃,付主客掌之非是,可還隸樞密院。”
  • 147.    《宋史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第二百四十四 外國一》:“宋之待遇亦得其道,厚其委積而不計其貢輸,假之榮名而不責以煩縟;來則不拒,去則不追;邊圉相接,時有侵軼,命將致討,服則舍之,不黷以武。”
  • 148.    方鐵.論宋朝以大理國為外藩的原因及其“守內虛外”治策: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
  • 149.    《續資治通鑑長編 卷一百五十 慶曆四年》:“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民,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籍,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寇所為,皆與中國等,而又勁兵驍將長於中國,中國所有,彼盡得之;彼之所長,中國不及。”
  • 150.    脱脱·《宋史·卷三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朱弁鄭望之張邵洪皓》
  • 15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歷史 2.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0:585-586
  • 152.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182-185
  • 153.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193
  • 154.    宋巖.中國歷史上幾個朝代的疆域面積估算[J].史學理論研究,1994.03:149-150
  • 155.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1)——遼、北宋時期圖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01]
  • 156.    馬大正.中國疆域的形成與發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J],2004(3):15
  • 157.    崔明德,鄭煒.宋太宗民族關係思想的演變及對宋初疆域形成的影響[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1):43
  • 158.    葛劍雄.中國曆代疆域的變遷:商務印書館,1997-12-01:108-112
  • 159.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187,190
  • 160.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197,201-202,206
  • 161.    張紅豔 著.北宋與西夏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三秦出版社,2019-09:71-72
  • 162.    永瑢,紀昀 主編;周仁等 整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南出版社,1999-05:792
  • 163.    宋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22-05-03]
  • 164.    朱子偽像考-中華讀書報-光明網  .光明網.2017-09-27[引用日期2022-05-03]
  • 165.    華林甫 主編,胡恆 副主編.中華文明地圖(精):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06:208
  • 166.    華人德 主編.中國曆代人物圖像集 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796
  • 16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2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05-01:193,195,1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