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歲幣

鎖定
歲幣,舊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輸納的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國家繳納的錢物。關於歲幣數量問題,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宋會要輯稿》等資料,宋給遼、金的歲幣,都應該可以計算出。其中交戰、談判期間是否繳納,也可據史料考訂出。只不過宋史資料繁多,比較麻煩罷了。以遼為例,就大勢而言,澶淵之盟後歲幣給絹銀合計三十萬匹兩,仁宗時增加到五十萬匹兩,每年定期繳納,到徽宗時宋遼開戰,就不再給遼歲幣了。除了遼之外,北宋也需要向西夏輸納歲幣,數額達二十五萬五千 [1]  。與金的情形也可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計算,只是宋金和戰多次,計算更麻煩而已。
中文名
歲幣
朝    代

目錄

歲幣背景介紹

很早以來,金銀就作為貨幣存在了。歲幣要的是銀和絹,也正可表示銀的價值。為什麼宋代限制銅錢外流而不限制銀外流,這可以用良幣、劣幣理論解釋:社會上流通的一般等價物有多種的話,一般人都會傾向於將良幣(價值相對較高且穩定)儲存,而先使用劣幣,長此以往劣幣反而成為社會上最為通行的貨幣。因此在宋代銅錢就比較流行了,而銅錢外流現象嚴重,政府為保證國內貿易的正常運行,就會盡量限制銅錢外流了。而銀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
  • 1.    《宋史夏國傳》:四年,始上誓表言:"兩失和好,遂歷七年,立誓自今,願藏盟府。其前日所掠將校民户,各不復還。自此有邊人逃亡,亦毋得襲逐。臣近以本國城砦進納朝廷,其栲栳、鎌刀、南安、承平故地及他邊境蕃漢所居,乞畫中為界,於內聽築城堡。凡歲賜銀、綺、絹、茶二十五萬五千,乞如常數,臣不復以他相干。乞頒誓詔,蓋欲世世遵守,永以為好。倘君親之義不存,或臣子之心渝變,使宗祀不永,子孫罹殃。"詔答曰:"朕臨制四海,廓地萬里,西夏之土,世以為胙。今乃納忠悔咎,表於信誓,質之日月,要之鬼神,及諸子孫,無有渝變。申覆懇至,朕甚嘉之。俯閲來誓,一皆如約。"十二月,遣尚書祠部員外郎張子奭充冊禮使,東頭供奉官、閣門祗候張士元副之。仍賜對衣、黃金帶、銀鞍勒馬、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冊以漆書竹簡,籍以天下樂錦。金塗銀印,方二寸一分,文曰"夏國主印",錦綬,塗金銀牌。緣冊法物,皆銀裝金塗,覆以紫繡。約稱臣,奉正朔,改所賜敕書為詔而不名,許自置官屬。使至京,就驛貿賣,宴坐朵殿。使至其國,相見用賓客禮。置榷場於保安軍及高平砦,第不通青鹽。然宋每遣使往,館於宥州,終不復至興、靈,而元昊帝其國中自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