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晏殊

鎖定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59]  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55]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試,賜進士出身,任秘書省正字。累遷至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後,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並在崇政殿為仁宗講學,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後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其後仍被召回朝中,歷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參知政事等職。仁宗親政後,愈發受到重用,於慶曆二年(1042年)自知樞密院事進官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樞密使,正式拜相。兩年後因事罷相,帶工部尚書銜出知潁州,移知陳州、許州、永興軍、河南府等地,累封臨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請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歲。獲贈司空侍中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55-56] 
晏殊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邀請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晏)殊始” [35]  。晏殊工詩善文,尤以的成就最為突出 [55]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閒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其《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平生所作詩文據傳逾萬篇,今僅存《元獻遺文》《珠玉詞》;又編類書類要》,存宋以前古書極其豐富。 [56] 
全    名
晏殊
別    名
晏元獻
晏同叔
同叔
諡    號
元獻
封    號
臨淄公
所處時代
北宋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 [59] 
出生日期
991年
逝世日期
1055年2月27日
主要成就
詩詞創作
扶持應天府書院,培養大批人才
主要作品
珠玉詞
元獻遺文
類要
最高官職
同平章事樞密使刑部尚書司空侍中(贈)

晏殊人物生平

晏殊早而夙慧

晏殊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至道三年改道為路,暫按路説)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説晏殊的名聲後,於景德元年(1004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 [4]  景德二年(1005年),晏殊與進士一千餘人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4-5] 
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宰相寇準歧視江南人,想打壓晏殊,真宗説:“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豈限遐邇?如前代張九齡輩,何嘗以僻陋而棄置耶?” [4]  (但《湘山野錄》記載寇準在應天府時,對晏殊極為讚賞,與該説不同 [6]  )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説:“臣十天前已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為秘書省正字,留在秘閣讀書。 [57]  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得到直史館陳彭年的稱許。 [5] 
景德三年(1006年),晏殊被召試於中書,事後轉任太常寺奉禮郎 [7] 

晏殊慎密得器

晏殊塑像 晏殊塑像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因真宗東封泰山,晏殊被調為光祿寺丞,再任集賢校理。因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服喪。服喪期未滿,就被召回任職,隨真宗前往太清宮祭祀。隨後奉詔編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不久,因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未被允許。後調太常寺丞 [9] 
天禧二年(1018年),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晏殊被選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晏殊也遷升為户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不久後又任知制誥、判集賢院。許久後,相繼被調為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 [8]  真宗每次向晏殊徵求意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真宗,真宗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9]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駕崩,趙禎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臣議論紛紛,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這才使此事了結。事後,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太后認為他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舊臣,便額外加恩,授官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後參與編修《真宗實錄》,並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進升為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再遷樞密副使,自禮部侍郎轉授刑部侍郎 [10]  [11-12] 

晏殊獲罪外貶

後因反對授倖臣張耆為樞密使,晏殊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曾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10]  ,於天聖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數月後改知應天府 [13]  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 [14] 

晏殊再入中樞

此後,晏殊再度獲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聖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秘書監。仁宗特意賜他繡癋,用來表示特別的恩寵。 [38]  此外,晏殊還奉命主持了天聖八年(1030年)禮部的貢舉 [16]  [15]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晏殊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冊》中的晏殊像及題字,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60]
天聖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後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一職,尚未正式就職,又在明道元年(1032年)改拜參知政事(副相),加尚書左丞 [15]  [16]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將要拜謁太廟,有人建議她身穿袞冕前往。太后諮詢晏殊的意見,晏殊舉出《周官》後服一節加以諫阻。 [17]  三月,太后逝世,仁宗親政。當初,晏殊曾受命撰寫仁宗生母李宸妃墓誌文,裏面説李宸妃只生了一個早夭的女兒。劉太后死後,仁宗得知生母的真相,同時向宰臣出示晏殊所撰志文,欲追究其責任,雖經宰相呂夷簡的勸解,晏殊仍被外放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旋即改知亳州,後帶刑部尚書銜徙知陳州。 [18-19]  [36]  [51]  後來,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擔任三司使一職。 [19] 
寶元元年(1038年),割據西北的党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政權,並出兵陝西,戰事不利,邊情告急。晏殊分析形勢,奏陳四件加強軍備的要務:撤消內臣監軍,使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佔的物資,充實國庫。他的建議為仁宗所採納。 [13]  [20] 
康定元年(1040年),晏殊被遷知樞密院事,同年九月加檢校太傅,正式擔任樞密使。 [37]  後加拜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曆二年(1042年)三月,晏殊以刑部尚書、集賢殿大學士、樞密使加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 [21]  [22-23] 

晏殊晚年生活

晏殊 晏殊
慶曆四年(1044年)九月,晏殊遭諫臣孫甫蔡襄彈劾,遂以工部尚書出知潁州。其罷相的罪狀包括在諫官反對歐陽修出為河北都轉運使時故意不許、調動官兵來修自己的府邸以及對西夏過於軟弱等,還可能有李宸妃墓誌的舊賬及八王趙元儼臨終前對仁宗説晏殊“名在圖讖”等因素。 [24]  [52-54]  後又以禮部尚書、刑部尚書相繼知陳州許州等地。六十歲時,他以户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出任永興軍(今陝西西安)節度使,充任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後調知河南府西京留守,轉拜兵部尚書,勳階進至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臨淄公(食邑一萬二千户,實封食邑三千七百户)。 [25-26]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開封府醫治,待痊癒後再出京供職。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每隔五日覲見仁宗一次,仍以宰相的規格相待。 [27]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晏殊病情加重,仁宗想前去探望。晏殊知道後,立刻派人代替自己上奏説:“臣老病在身,很快將痊癒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正月二十八日(2月27日),晏殊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28]  。仁宗雖然親自前去祭奠,但仍因沒能在他卧病時來看望感到遺憾,特別為他輟朝兩日;贈官為司空兼侍中,賜諡號“元獻”,並在晏殊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27]  [39] 

晏殊主要影響

晏殊政治

晏殊 晏殊
宋仁宗剛剛即位時,由其嫡母章獻明肅太后權掌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見太后奏事,一時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簾聽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見。這一建議,對穩定當時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29] 
宋夏戰爭爆發後,晏殊時以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去監軍,不以陣圖授諸將,使諸將對敵時能隨機應變;他還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採納。 [13] 
晏殊樂於獎掖人才,當世名士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又能識富弼、楊察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們。 [40]  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時稱“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43] 

晏殊文學

晏殊自少好學,能詩善詞,晚年仍孜孜學習,不知疲倦,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而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 [55]  晏殊的詞作,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馮煦蒿庵論詞》稱之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與歐陽修共“開江西一派”。 [3]  [31]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認為,晏殊在詞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啓後,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優秀詞作帶動了詞壇的繁榮,即“臨川(晏殊)珠玉繼陽春,更拓詞中意境新”。 [47] 
一方面,晏殊詞大多為娛賓遣興、流連光景之作。晏詞有的描寫男歡女愛、春花秋月,有的抒寫傷春怨時、離情別恨,多有清新之辭、嫺雅之氣。其詞還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情感與人生體悟,具有士大夫的氣質,可謂由“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過渡者。晏殊也是北宋專攻令詞並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2] 
2012年中國郵政發行《宋詞》特種郵票中的晏殊《浣溪沙》 2012年中國郵政發行《宋詞》特種郵票中的晏殊《浣溪沙》 [55]
另一方面,晏殊詞風格温潤秀潔,雍容典雅,語言清麗自然,音律婉轉和諧。他善於捕捉瞬間情景,即景傳情,構造纏綿悱惻的情詞,多有繼承南唐的風格和形式,尤其受到馮延巳詞風影響較大,學習馮詞的明麗與疏朗,脱去了花間派的脂粉氣,多所創新。劉熙載《藝概·詞曲概》雲:“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 [2]  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 [3]  [31]  近代學者王國維人間詞話》認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屬於“第一境界”。 [32] 
  • 詩文
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為天下所宗”;他還創作了上萬首“閒雅有情思”的詩歌,其詩則有閒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 [3]  [31]  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48] 

晏殊教育

晏殊任地方官時,極重視書院的發展。他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
慶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13]  歐陽修説“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30]  ,並非虛譽。 [14] 

晏殊歷史評價

曾致堯:“晏奉禮他日貴甚,但老夫不及見子為相耳。” [44] 
  • 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1] 
  • 自少篤學,至其病亟,猶手不釋卷。……其為政敏,而務以簡便其民。其於家嚴,子弟之見有時,事寡姊孝謹,未嘗為子弟求恩澤。 [1] 
晏殊 晏殊
劉摯:“我仁祖之初,亦以盛年嗣服,用李維、晏殊為侍讀,馮元、孫奭為侍講。惟茲數人,皆名儒宿德,極天下之選。” [42] 
脱脱阿魯圖等《宋史》:
  • 殊性剛簡,奉養清儉。累典州,吏民頗畏其悁急。善知人,……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 [35] 
  • 殊、籍、隨、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籍通曉法令,隨練習民事,皆能用其所長。然籍終至絀免,隨數遭譴斥,何其才之難得也。得象渾厚有容,殊喜薦拔人物,樂善不倦,方之諸人,殊其最優乎! [35] 

晏殊軼事典故

晏殊不敢越職

據晏殊自述,他在擔任知制誥時,曾被誤宣入禁宮內。當時宋真宗已經病重,出示一紙文書給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詔令。晏殊奏道:“臣是外製,不敢越職。”真宗點頭同意,召來翰林學士錢惟演(翰林學士被稱為內製,轄此事),晏殊又奏陳:“臣擔心此事泄露,請留宿在學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發往宮外,其內容與昨日所見大相庭徑,晏殊深感驚駭,但不敢向外人説。 [45] 

晏殊質樸不拘

晏殊入朝時,正逢承平之際,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於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遊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遊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宋真宗忽然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何,轉天上朝覆命,真宗説:“最近聽説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後,有了面聖的機會,真宗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説:“為臣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裏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真宗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眷寵日深。 [57] 
晏殊做宰相時,女婿富弼做樞密副使,他便請求辭去所兼樞密使職務,宋仁宗沒有允許,他受到仁宗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

晏殊為人剛簡

晏殊性格剛毅直率。有一次,一個盜賊潛入晏殊家行竊,被抓獲後,被晏殊施以搒擊,直到昏死後才將其送官,結果剛被扶到開封府門,盜賊便因傷重而死。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 [41] 
晏殊生活儉樸。儘管早已顯貴,卻仍保持清廉、簡樸的作風。 [41] 

晏殊人際關係

晏殊親屬

晏殊親屬(部分)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高祖父
晏墉(835-891)
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年)進士,官終江南西道觀察判院,並定居高安。
高祖母
王氏(839-895)
生平不詳。
曾祖父
晏延昌(861-926)
舉家徙居臨川。後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曾祖母
張氏(861-930)
後贈陳國太夫人。
祖父
晏郜(891-971)
後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英國公。
祖母
傅氏(894-963)
後贈許國太夫人。
父親
晏固(944-1013)
後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秦國公。
母親
吳氏(946-?)
封唐國太夫人。
兄長
宋仁宗時曾任殿中丞。死後贈金紫光祿大夫
弟弟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賜進士出身,早逝。
元配
李氏
工部侍郎李虛己之女。或早逝。
繼室
孟氏
屯田員外郎孟虛舟之女,封鉅鹿郡夫人。
王氏
建雄節度使王超之女,封榮國夫人。
長子
晏居厚
官至大理評事,早逝。
次子
晏承裕
一作晏成裕,曾任尚書屯田員外郎。
三子
晏宣禮
曾任贊善大夫。
四子
晏崇讓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及第。宋哲宗時累官知穎州。被認為是晏殊諸子中唯一“能守其家者”。
五子
晏明遠
曾任大理評事。
六子
晏祗德
曾任大理評事。
七子
晏幾道(1038-1110)
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與晏殊並稱“二晏”。曾任開封府判官等職。
八子
一説為晏殊第九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長女
晏氏(?-1087)
嫁同平章事富弼,封周國夫人。
次女
晏氏
嫁三司使楊察
據歐陽修《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載,晏殊共有六女、十二孫。
(表格參考資料 [1]  [34-35]  [46] 
二晏世系表 二晏世系表 [46]

晏殊交遊

姓名
與晏殊的關係
張知白(961-1028)
安撫江西時發現晏殊的才華,以“神童”名向朝廷舉薦他。
陳彭年(961-1017)
晏殊在秘閣讀書時陳彭年奉詔“視其學”,對晏殊多有稱許。
王欽若(962-1025)
晏殊常“以文翰遊於”王欽若館舍中。
錢惟演(962-1034)
晏殊任三司使時曾求牡丹於時任洛陽留守的錢惟演,錢惟演以詩附花贈予晏殊。
楊億(974-1020)
在晏殊十二歲時楊億曾為其延譽
呂夷簡(979-1044)
二人長年為同僚,互有詩文唱和。宋仁宗親政後,呂夷簡曾進言營救晏殊。
范仲淹(989-1052)
晏殊知應天府時,延請范仲淹興辦府學。范仲淹守邊有難時,晏殊加以援助。二人終生為友,范仲淹始終“以門生事之”。
張先(990-1078)
曾為晏殊幕賓,併為其《珠玉集》作序。
宋庠(996-1066)
宋庠及第時晏殊為編排等第者。曾學習晏殊詩法,與他有詩文及書信往來。
宋祁(998-1061)
宋祁及第時晏殊為編排等第者。曾學習晏殊詩法,並頗得其器重,關係十分親近。
梅堯臣(1002-1060)
在陳州與晏殊有多首唱和詩,此期間創作的擬古詩也可能受到晏殊的影響。
文彥博(1006-1097)
文彥博曾為晏殊幕賓,晏殊為其父撰墓誌銘。
歐陽修(1007-1072)
晏殊對歐陽修有提攜之恩,歐陽修深為感激。二人有詩文及書信往來,但晏殊不喜歐陽修 [58] 
韓琦(1008-1075)
得到晏殊不少的幫助。
邵亢(1014-1075)
在潁州團練推官任上深受潁州守臣晏殊器重。
韓維(1017-1098)
韓、晏兩家淵源頗深。韓維曾為晏殊在潁州、河南的幕賓,二人有詩文唱和。晏殊死後,韓維撰文痛悼。
王珪(1019-1085)
王珪曾為晏殊幕賓。
蘇頌(1020-1101)
蘇頌曾為晏殊幕賓。
王安石(1021-1086)
在王安石及第時晏殊對其極其賞識。
傅堯俞(1024-1091)
晏殊任西京留守時稱讚時監西京税院的傅堯俞為宰相之才。
表格參考資料 [49] 

晏殊主要作品

晏殊浣溪沙詞意“小園香徑獨徘徊”,戴敦邦繪 晏殊浣溪沙詞意“小園香徑獨徘徊”,戴敦邦繪
據《東都事略》記載,晏殊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他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併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 [31] 
現代對晏殊詞集的整理有唐圭瓊《全宋詞晏殊詞》,吳林行《珠玉詞》,柏寒《二晏詞選》,王瑞臣、元心《珠玉詞筆注》,張草紉《二晏詞筆注》等;詩文方面主要見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著的《全宋詩》(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著的《全宋文》(存散文53篇)。 [3] 
晏殊部分詞作
晏殊詞作選摘參考資料: [33] 

晏殊影視形象

喻恩泰飾演的晏殊 喻恩泰飾演的晏殊
1989年電視劇《一代名臣范仲淹》:孟元飾演晏殊;
2020年電視劇《清平樂》:喻恩泰飾演晏殊。 [50] 

晏殊史料索引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 [1] 
宋史》卷311《晏殊傳》 [35] 
參考資料
  • 1.    《文忠集·卷二十二·居士集卷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10-31]
  • 2.    張新科 主編;王長順,黃元英 副主編.中國古代文學 中: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8-08:121-122
  • 3.    邊賢.百年晏殊研究述評.山東大學.2014,05:1-2
  • 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14]
  • 5.    《宋史》卷311《晏殊傳》: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非江外人邪?”後二日,複試詩、賦、論,殊奏:“臣嘗私習此賦,請試他題。”帝愛其不欺,既成,數稱善。擢秘書省正字,秘閣讀書。命直史館陳彭年察其所與遊處者,每稱許之。
  • 6.    《湘山野錄·續錄》:晏殊相年七歲,自臨川詣都下求舉神童。時寇萊公出鎮金陵,殊以所業求見,萊公一見器之。既辭,命所乘賜馬、韉、轡送還旅邸,復諭之曰:“馬即還之,韉、轡奉資桂玉之費。”知人之鑑,今鮮其比。
  • 7.    《宋史》卷311《晏殊傳》:明年,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
  • 8.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今天子始封升王,公以選為府記室參軍,再遷左正言、直史館。今天子為皇太子,以户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賜金紫,知制誥,判集賢院,遷翰林學士,充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
  • 9.    《宋史》卷311《晏殊傳》:東封恩,遷光祿寺丞,為集賢校理。喪父,歸臨川,奪服起之,從祀太清宮。詔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喪母,求終服,不許。再遷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館,為升王府記室參軍。歲中,遷尚書户部員外郎,為太子舍人,尋知制誥,判集賢院。久之,為翰林學士,遷左庶子。帝每訪殊以事,率用方寸小紙細書,已答奏,輒並稿封上,帝重其慎密。
  • 10.    唐紅衞著.《二晏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5頁
  • 11.    《宋史》卷311《晏殊傳》:仁宗即位,章獻明肅太后奉遺詔權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殊建言:"羣臣奏事太后者,垂簾聽之,皆毋得見。"議遂定。遷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太后謂東宮舊臣,恩不稱,加給事中。預修《真宗實錄》。進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
  • 12.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夫兼侍讀學士,遷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以《易》侍講崇政殿,遷禮部侍郎、知審官院,為樞密副使,遷刑部侍郎。
  • 13.    孫望 常國武主編.《宋代文學史 》(上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109—110頁
  • 14.    《宋史》卷311《晏殊傳》:上疏論張耆不可為樞密使,忤太后旨。坐從幸玉清昭應宮從者持笏後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齒,御史彈奏,罷知宣州。數月,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 15.    《宋史》卷311《晏殊傳》:召拜御史中丞,改資政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兵部侍郎、兼秘書監,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未拜,改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
  • 16.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召拜御史中丞,改兵部侍郎,兼秘書監、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知天聖八年禮部貢舉。明年,為三司使,復為樞密副使,未拜,改參知政事,遷尚書左丞。
  • 17.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公,公以《周官》後服對。
  • 18.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太后崩,大臣執政者皆罷,公為禮部尚書知亳州,徙知陳州,遷刑部尚書,復召為御史中丞,又為三司使,知樞密院事,拜樞密使,再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19.    《宋史》卷311《晏殊傳》: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袞冕者,太后以問,殊以《周官》後服對。太后崩,以禮部尚書罷知亳州,徙陳州,遷刑部尚書,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
  • 20.    《宋史》卷311《晏殊傳》:陝西方用兵,殊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備戰鬥。又請出宮中長物助邊費,凡他司之領財利者,悉罷還度支。悉為施行。
  • 2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37:(慶曆二年七月)戊午,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呂夷簡判樞密院,户部侍郎、平章事章得象兼樞密使,樞密使晏殊同平章事……壬戌,詔晏殊班張耆之上。
  • 22.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慶曆三年三月,遂以刑部尚書居相位,充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
  • 23.    《宋史》卷311《晏殊傳》:康定初,知樞密院事,遂為樞密使。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曆中,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
  • 24.    《宋史》卷311《晏殊傳》:殊出歐陽修為河北都轉運,諫官奏留,不許。孫甫、蔡襄上言:“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又奏論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規利。坐是,降工部尚書、知潁州。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時以謂非殊罪。
  • 25.    《宋史》卷311《晏殊傳》:徙陳州,又徙許州,稍復禮部、刑部尚書。祀明堂,遷户部,以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徙河南府,遷兵部。
  • 26.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公既罷,以工部尚書知潁州,徙知陳州,又徙許州,三遷户部尚書,拜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充一路都部署、安撫使,徙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累進階至開府儀同三司,勳上柱國,爵臨淄公,食邑萬二千户,實封三千七百户。
  • 27.    《宋史》卷311《晏殊傳》:以疾,請歸京師訪醫藥。既平,復求出守,特留侍經筵,詔五日一與起居,儀從如宰相。逾年,病浸劇,乘輿將往視之。殊即馳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也。”已而薨。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 28.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公享年六十有五。
  • 29.    林東海主編.《文白對照二十五史分類傳記 文學家傳》:海南出版社,1994年:第263頁
  • 30.    《文忠集》卷22《贈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銘》: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 31.    葉嘉瑩:晏殊詞作寫富貴而不鄙俗 寫豔情而不纖佻  .騰訊文化[引用日期2014-12-15]
  • 32.    王禹翰編著.《宋詞鑑賞一本通》:萬卷出版公司,2011年:第83頁
  • 33.    張明林.唐詩宋詞元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319
  • 34.    《蘇東坡全集·卷八十七·碑二首》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10-31]
  • 35.    《宋史·卷三百一十一·列傳第七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31]
  • 36.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2:(明道二年)三月……甲午,皇太后崩。(四月)己未,……尚書右丞、參知政事晏殊罷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尋改亳州。
  • 37.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8:(康定元年九月)戊辰,刑部尚書、知樞密院事晏殊為檢校太傅,充樞密使。
  • 3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7:(天聖七年二月)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晏殊為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故事當賜襲衣、金帶、鞍勒馬,上曰:“殊嘗輔政,賜宜有異。”特以繡癋寵之。
  • 39.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8:(至和二年正月)丁亥,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晏殊卒。始,殊病寖劇,乘輿將往視之,即馳奏曰:“臣老病,行愈矣,不足為陛下憂。”已而卒。帝雖臨奠,以不視疾為恨,特罷朝二日,贈司空、兼侍中,諡元獻。既葬,篆其碑首曰“舊學之碑”。
  • 40.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8:善知人,如孔道輔、范仲淹皆出其門,而富弼、楊察皆其婿也。
  • 4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78:殊剛峻簡率,盜入其第,執而搒之,既委頓,以送官,扶至開封府門即死。雖早貴,然奉養清儉。累典州,吏民頗畏其狷急。
  • 4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六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6]
  • 43.    《宋史》卷311《晏殊傳》:殊平居好賢,當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賢材,而仲淹與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 44.    朱易安等 主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全宋筆記 第1編 5:大象出版社,2003-10:281
  • 45.    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卷7引《鄰幾雜誌》:晏殊言,知制誥日誤宣入禁內,時真宗已不豫,出一紙文書視之,乃除拜數大臣。殊奏雲:“臣是外製,不敢越職。”上頷之,召學士錢惟演,殊奏:“臣恐洩漏,請止宿學士院。”翌晨麻出,皆非向所見者,深駭之而不敢言。
  • 46.    鍾陵.二晏家世事蹟補辨——二晏事蹟掇補之一.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02):56-61
  • 47.    唐紅衞.二晏研究百年回顧與展望.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1):37-42
  • 48.    唐紅衞 著.二晏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01:83
  • 49.    唐紅衞 著.二晏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01:40-49
  • 50.    《清平樂》喻恩泰特輯 中戲學霸喻恩泰演北宋學霸  .視界網·渝TV.2020-05-06[引用日期2021-07-30]
  • 51.    蘇轍:《龍川別志》捲上:章懿之崩,晏殊撰志文,只言生女一人,早卒。仁宗恨之,及親政,出志文以示宰相日:“先後誕育朕躬,殊為侍從,安得不知?”呂文靖日:“殊固有罪,然官省殊之不審,理容有之。然方章獻臨御,若明言先後實生聖躬,事得安否?”上默然良久,命出殊守金陵。
  • 52.    蘇轍:《龍川別志》捲上:及殊作相,八王疾革,上親往問,王日:“叔久不見官家,不知今誰作相?”上日:“晏殊也。”王日:“此人名在圖讖,胡為用之?”上歸閲圖讖,得成敗之語,並記志文事,欲重黜之,宋祁為學士,當草白麻,爭之,乃降二官,知穎州,詞日:“廣營產以殖貨,多役兵而規利。”以他罪罪之,殊免深譴,祁之力也。
  • 53.    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219頁
  • 54.    李獨清.《潔園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2頁
  • 55.    晏殊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56.    夏徵農 主編.大辭海:中國文學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12-01:94
  • 57.    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編》卷7引《夢溪筆談》《墨客揮犀》:晏元獻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於朝。召至闕下,適御試進士,便令與試。公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乞命別題。”上極愛其不隱。及為館職,一日缺東宮官,內批除晏殊。執政莫喻所因,次日上諭之曰:“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遊宴賞,唯殊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公既受命,上面諭除授之意,公曰:“臣非不樂宴遊,直以貧無可為。臣若有錢,亦須往,但無錢不能出也。”上益嘉其誠實,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 58.    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編》卷7引《邵氏聞見錄》:晏公不喜歐陽公。歐陽自分鎮敍謝,有曰:“出門館不為不舊,受恩知不為不深,然足跡不及於賓階,書問不通於執事。豈非飄流之質,愈遠而彌疏,孤拙之心,易危而多畏。”晏公得之,對賓客口占十數語授書史作報。客曰:“歐公有文聲,似太草草。”晏公曰:“答一知舉時門生已過矣。”
  • 59.    工作動態 朱虹 江先貞:宋詞初祖晏殊  .撫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2-31]
  • 60.    [明]佚名:《唐宋名臣半身像冊》。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編號:故00006249-9/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