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滅北漢之戰

鎖定
宋滅北漢之戰是指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的作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崔彥進等軍圍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聞北宋大兵壓境,急遣使赴遼國求援。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率軍至太原,集兵圍城。五月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再次招降,同時揮軍猛烈攻城。劉繼元見大勢已去,於初六舉城投降,北漢亡。
宋滅北漢之戰的勝利,結束了自唐中期以來,武人專權、藩鎮割據、長期處於動亂的局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名    稱
宋滅北漢之戰
發生時間
979年
地    點
山西太原
參戰方
北宋、北漢
結    果
北漢投降,北宋滅北漢
主要指揮官
宋朝:趙光義
崔彥進
郭進;北漢:劉繼元
郭萬超

宋滅北漢之戰戰爭背景

北漢形勢 北漢形勢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剷除割據政權,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與其主要謀臣趙普,參考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北部郎中王樸所獻“平邊策”,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戰爭戰略方針,準備首先吞併南方各割據政權,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遼國,消滅北漢 [1] 
但北漢依仗遼國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雙方衝突始終未斷。宋太祖雖然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但在平定南方各國的過程中,因北漢比較弱小,且處於戰略要地河東,為阻遏其來襲,宋軍常對北漢以攻為守,先後發動多次進攻,企圖相機進取。 [1] 

宋滅北漢之戰戰爭經過

宋滅北漢之戰早期失利

早在宋乾德元年(963年)七月,趙匡胤在平定荊湖謀伐後蜀之際,就曾派安國節度使王全斌等進入北漢邊地。北漢向遼乞援,欲予宋以反擊。王全斌等則乘遼尚未發兵,奪佔北漢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並攻打遼(今山西左權縣)、石(今山西離石縣)二州。次年正月,宋軍又來進攻遼、石等州,遼州刺史杜延韜降宋,北漢再次向遼告急。遼帝耶律璟發騎兵6萬馳援,將宋軍擊退。 [2]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 [3]
宋開寶元年(968年)平定後蜀之後,北漢國主劉鈞剛死,人心未定,趙匡胤突然轉兵大舉進攻北漢。八月,宋太祖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勳,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禦使何繼筠、懷州防禦使康延昭、建武節度使趙贊等各率所部,分別自潞(今山西長治市)、晉(今山西臨汾市)二州進攻太原。九月,北漢內部發生動亂,供奉官侯霸榮殺死北漢新主薛繼恩,司空郭無為又殺死候霸榮,迎立太原尹劉繼元為國主。劉繼元見宋軍已入其境,急忙向遼請援,同時命侍衞都虞侯劉繼業、馮進珂等領兵扼守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以拒宋軍。宋軍迅速將該部北漢軍擊破,直逼太原城下。 [2] 
十月,宋太祖遣使至太原勸降,劉繼元拒絕降宋。十一月,遼軍兵馬總管塔爾率大軍救援北漢,逼進太原。李繼勳等因久攻太原不下,遼軍又至,遂引兵南歸。北漢軍乘機發動追擊,進掠宋晉、絳(今山西絳縣)兩州。 [2] 
宋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命曹彬党進各領兵先赴太原,親自率大軍繼後,親征北漢。北漢劉繼業、馮進珂二將得知宋太祖已至潞州,並派李繼勳率前軍趕往團柏谷,自知寡不敵眾,倉皇奔還太原。三月,宋太祖至太原,徵發當地民工數萬人,修築長牆包圍太原,並築長堤,引汾水灌城,多方進攻,長達三個多月,無法破城,當時天氣酷熱,宋軍很多人患上破腹病,聽到遼軍出兵救援北漢的消息。宋軍倉皇退兵。遼與北漢聯軍追擊宋軍,宋軍大敗而逃,棄下大量軍事物資,為北漢所得。 [2] 

宋滅北漢之戰再次北伐

宋開寶八年(975年)十月,南唐已平,宋太祖再興北伐之師,並準備收復燕雲。次年八月,派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軍馬雲集太原城下,與北漢軍和來援的遼軍展開激戰。不料,這時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國喪之故,遂於十二月召回北伐之師,至此,宋太祖遣軍進攻北漢的戰爭,均因遼軍援阻,未獲成功。 [2]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迫使陳洪進“納土”、吳越“歸地”以後,決心消滅北漢。鑑於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軍援救而失敗的教訓,宋太宗制定了肅清外圍,先阻遼援,後取太原的方略。繼而,加緊整訓軍隊,命鄰近北漢的晉、潞(今山西臨汾、長治)、邢、鎮、冀(今河北邢台正定冀縣)等州,修造兵器及攻城器具,轉運糧草,積極作攻戰準備。 [2] 

宋滅北漢之戰太宗滅漢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決定再次進軍北漢,並採取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其部署是: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軍攻太原;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北石嶺關(今山西忻縣南)都部署,阻擊從北面增援的遼軍;命田仁朗、劉緒負責偵察太原城四面壕寨並檢查攻城的各種器材;命孟玄莆為兵馬都鈐轄,駐泊鎮州,阻擊從東面增援的遼軍;命河北轉運使侯陡、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分掌太原東、西路轉運事,並命行在轉運使劉保勳兼任北面轉運使;宋太宗趙光義親率主力一部出鎮州(今河北正定),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率軍由東京(今河南開封)出發,三月進至鎮州,分兵攻盂縣(今山西盂縣東北)、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陽)、嵐州(今山西嵐縣)等外圍州縣,以牽制這些地區北漢軍對太原的增援。這時,郭進軍已進至石嶺關。 [4] 
攻滅北漢的宋太宗趙光義 攻滅北漢的宋太宗趙光義
北漢主劉繼元聞宋大兵壓境,急遣使赴遼求援。 [5]  遼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兵援救北漢。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軍日夜兼程進至白馬嶺(今山西盂縣東北),與郭進阻援部隊相遇,兩軍隔大澗對峙。耶律沙打算等後續部隊到齊後再戰,敵烈等認為立即進攻有利,於是搶先渡澗進攻宋軍。郭進軍乘其半渡,突然出擊,斬敵烈等五員大將,遼軍餘眾倉皇逃走。 [6]  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趕到 [11]  ,萬箭齊發,宋軍始退。北漢再次派人向遼求援,但使者被郭進軍捉住,並在太原城下殺掉。北漢潛師出擊,又被宋軍擊敗,遂據城固守。
宋軍打援獲勝,乘勢全線進攻。四月中旬,宋軍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區後,宋太宗率軍至太原,以數十萬大軍,集兵圍城。四月二十三日,巡城撫慰諸將,並致書招降北漢主劉繼元,被拒。二十四日夜,宋太宗至城西督諸將攻城,未果。五月初一,又督渚將急攻城西南隅,陷其護圍羊馬城。北漢宣徽使範超出降。初三,宋太宗至城西北隅,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等先後出降。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再次招降,同時揮軍猛烈攻城。遠在代州(今山西代縣)的北漢駙馬都尉貞俊向遼帝告急,耶律賢因遼軍在白馬嶺新敗,不能再發救兵。這時,宋太宗下令再次決汾水灌城,使太原城內一片汪洋。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鬥志的情況下,於五月初六出城投降。宋太宗命劉保勳主持太原政務,封劉繼元為右上將軍、彭城郡公 [7] 

宋滅北漢之戰戰爭結果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包圍太原,趙光義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同時考慮太原城堅難克,為根除割據之患,遂毀太原城。 [8] 

宋滅北漢之戰戰爭評價

北宋武士 北宋武士
從北宋統一戰爭的全局來看,宋滅北漢之戰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在於北宋在戰略上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北宋在進行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之前,根據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情況,決定了“先南後北、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當時,南方割據勢力政治腐敗,軍事力量較弱,各割據勢力之間又互相猜疑,易於各個擊破;北方的北漢得到遼的支援,軍事力量較強。根據這種南弱北強的形勢,從弱處下手,對南方7個政權各個擊破之後,為宋滅北漢戰爭取得勝利,從戰略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9] 
宋滅北漢之戰所以取得勝利,還在於北宋在戰爭準備和戰略部署上,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宋太宗即位後,鑑於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軍援救而失敗的教訓,採取了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在率兵攻打太原的同時,部署兵力阻擊遼軍,牽制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由於遼軍率兵援救北漢的行動受阻,致使北漢幾次派人向遼求援的企圖無法實現,處於孤軍守城無援的境地。宋軍成功地阻擊和牽制遼軍援救北漢,對宋軍攻取太原,最後消滅北漢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 [9] 

宋滅北漢之戰戰爭影響

宋滅北漢之戰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消滅北漢,北宋的統一戰爭至此結束。自唐中期以來,武人專權,藩鎮割據,使中國長期處於動亂局面。
北宋建立政權後,中國仍處於8個割據政權的分裂局面。北宋為了統一中國,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與南北8個割據政權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在消滅南方7個割據政權之後,與北漢展開了統一全國戰爭的最後一戰。
宋滅北漢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實現了北宋統一中國的大業,對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穩定地主階級政治統治,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此時的宋太宗在取得完全勝利後,卻作出了一個非常輕率的決定。他不顧所有將領的反對,也沒有給已經精疲力竭並過分展開的軍隊任何休整和鞏固的機會,就轉而向東,穿過太行山諸隘口,侵入了契丹在河北北部的領土,以圖收復937年被契丹佔據的十六州。卻對契丹的戰爭中失利,採取被動防禦的策略。 [10] 
參考資料
  • 1.    李英主編.《中國戰爭通鑑 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01:第520頁
  • 2.    徐繼素;陳君慧主編.《中國通史 第3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第1414頁
  • 3.    宋太祖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4-05-05]
  • 4.    肖東發;鍾雙德編著.《天下一統:歷代統一與行動韜略》.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04:第107頁
  • 5.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四年春正月丁亥,命太子中允張洎、著作佐郎句中正使高麗,告以北伐。遣官分督諸州軍儲輸太原行營。庚寅,以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分命節度使河陽崔彥進、彰德李漢瓊、彰信劉遇、桂州觀察使曹翰,副以衞府將直,四面進討。侍衞馬軍都虞候米信、步軍虞候田重進併為行營指揮使,將其軍以從,西上閣門使郭守文、順州團練使梁迥監護之。辛卯,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斷燕薊援師。
  • 6.    脱脱·《宋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一》三月庚辰朔,次鎮州。丁亥,郭進破北漢西龍門砦,禽獲甚眾。乙未,郭進大破契丹於關南。
  • 7.    蔡磊主編.《中國通史 5》.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第1995頁
  • 8.    劉慶,毛元佑.《新編世界軍事史 上 世界中世紀軍事史》.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第83頁
  • 9.    李英主編.《中國戰爭通鑑 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01:第531頁
  • 10.    景宗朝,969—982年:與宋朝對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8-12]
  • 11.    陳振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