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州

(古地名)

鎖定
宋州,古地名,別名睢陽郡,治所在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1]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設立宋州。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又改為宋州,人口近百萬,為大唐“十望州”之一。李白杜甫高適等人遊宋州,留下許多瑰麗詩篇,如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句,反映了宋州的繁榮。 [2-3]  唐朝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於宋州置宣武軍,亦曰宋州節度。後周時,趙匡胤在宋州任歸德軍節度使,後來宋州成為宋朝龍興之地。宋朝景德三年(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後升格建為南京,作為宋朝陪都
中文名
宋州
別    名
睢陽郡
行政區類別
州郡
所屬地區
唐朝時期河南道;北宋時期京東路
地理位置
商丘市
面    積
約 10000 km²
下轄地區
柘城縣寧陵縣虞城縣谷熟縣等10縣
政府駐地
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商丘古城)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口(唐天寶年間)
著名景點
應天書院
八關齋
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
方    言
商丘話

宋州歷史沿革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隋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楊堅梁州為梁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罷梁郡,轄縣屬亳州。 [4]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於梁郡舊地置宋州,治睢陽縣 [4]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治所睢陽縣稱為宋城縣 [4]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宋州復為梁郡 [5] 
唐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稱帝建立“大鄭”政權,改梁郡置梁州。 [6]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梁州為宋州,屬河南道 [7] 
天寶元年(742年),改宋州置睢陽郡 [8]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乾元元年(758年),復置為宋州。 [8] 
唐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於宋州置宣武軍 [9] 
唐興元二年(785年),宣武軍移治汴州。 [10] 
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宣武軍治於宋州,兼領亳、輝、潁三州,亦曰宋州節度。唐僖宗任命朱温為宣武軍節度使。 [11]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温稱帝建國後,升宋州為防禦州 [12]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宋州升為宣武軍。 [12]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宣武軍改稱為歸德軍,治宋州。 [12] 
後周時期,初稱宣武軍,後改稱歸德軍。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商丘市 宋州八關齋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
顯德七年(960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正式建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説,宋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州成為宋朝龍興之地 [13]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為十五路。以宋州、兗州徐州、曹州、青州、鄆州、密州、齊州濟州沂州登州萊州單州濮州、濰州、淄州淮陽軍廣濟軍京東路,治宋州。
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 [6] 
宋州 宋州 [14]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以應天府建為南京,位居宋朝陪都地位。 [6] 

宋州地理

宋州位置境域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咽喉樞紐——宋州(商丘)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咽喉樞紐——宋州(商丘)
宋州距離西京(今西安)一千五百四十里,距離東都(今洛陽)七百八十里。 [15] 
宋州州境東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16] 
西至東京三百里,有通濟渠,水陸並通。西至西京七百二十里。西至長安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徐州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亳州西界一百三十二里。北至單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亳州譙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陳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曹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兗州四百一十七里。 [17] 

宋州行政區劃

宋州在唐朝下轄十個縣。
宋州,初領宋城、寧陵、柘城、谷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武德五年,廢東虞州,仍以虞城來屬。貞觀元年,廢杞州,以襄邑縣來屬,仍省柘城縣。十七年,以廢戴州之單父、楚丘來屬。永淳元年,又置柘城縣。天寶元年,改宋州為睢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宋州。
宋城 郭下。治古睢陽城。漢睢陽縣,隋改為宋城縣
襄邑 隋置。武德二年,屬杞州。貞觀元年,屬宋州。
寧陵 漢縣,久廢。隋特置。貞觀元年,並柘城縣入。
虞城 隋分下邑縣置。武德四年,屬宋州。其年,於縣置東虞州。五年,州廢,縣屬宋州。
隋唐大運河商丘宋州碼頭遺址 隋唐大運河商丘宋州碼頭遺址
碭山安陽縣,隋改為碭山,屬宋州。 
下邑 漢縣。
谷熟 漢縣。武德二年,於縣置南谷州。四年,州廢,縣屬宋州。
單父 古邑。隋於縣置戴州,大業廢。武德五年,復置戴州。貞觀十七年,戴州廢,縣屬宋州。
楚丘 治古巳氏城,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屬宋州。
柘城 秦縣,久廢。隋復置。貞觀初廢。永淳元年,析谷熟、寧陵復置。 [18] 
宋州在宋朝初下轄七個縣:宋城、楚丘、柘城、谷熟、下邑、虞城、寧陵。
三縣割出:襄邑縣入開封府,碭山縣入單州,單父縣入單州。
宋州行政區劃

轄縣名稱
現今屬地
州治所
州轄縣
今商丘市柘城縣
州轄縣
今商丘市虞城縣北部
州轄縣
今商丘市虞城縣南部
州轄縣
今商丘市寧陵縣
州轄縣
今商丘市睢縣
州轄縣
今商丘市夏邑縣
州轄縣
今商丘市夏邑縣、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
州轄縣
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北部、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南部
州轄縣
單父縣
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
列表參考資料來源 [13] 

宋州人口

  • 宋州(望) [4]  ,舊領縣七,户一萬一千三百三,口六萬一千七百二十。 [19] 
  • 開元年間(713年十二月-741年十二月),宋州户十萬三千。鄉一百九十三。 [1] 
  • 元和年間(806年 - 820年),户五千二百。鄉八十三。 [1] 
  • 天寶年間(742年正月- 756年七月),宋州領縣十,户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 [19] 
  • 宋朝初年户:主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客二萬四千二百。 [20] 

宋州風俗

  • 《漢書》雲:“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其民猶有先王遺風,厚重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21] 
  • 《陳留風俗傳》曰:“宋之地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仁,好稼穡,惡衣食以致蓄藏。” [22] 
  • 《太康地記》雲:“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氣,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 [23] 

宋州典故

唐玄宗宿宋州
唐朝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禪回來,住宿在宋州,設宴招待隨從官員。皇帝心中十分高興,對宰相張説説“:日前派使者巡視天下,觀風俗,考察官吏的善惡,不能得到確實情況。我去岱宗有事,懷州刺史王丘,饋餉以外沒有其他的貢獻,我知道他不願意討好求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安排供帳,不用錦繡,表示了儉樸,從此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幾百字,説到‘百姓如果反覆被擾,那就不能算是完滿成功’。我把他寫的信放在座右,時時警戒。這是他愛百姓的心啊!” [24] 
商丘市  商丘古城月老祠 商丘市 商丘古城月老祠
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有一個叫韋固的書生路過宋州宋城縣(商丘睢陽),借宿在宋城南店的客棧,夜晚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檢一本婚姻簿。月下老人為韋固牽紅繩指明婚嫁對象,後來韋固果然應月老之語與相州刺史王泰之女結為連理。 [25] 
由於這個典故發生在宋城的南店,唐朝文學家李復言便把這則傳聞取名為“定婚店”,收錄在《續玄怪錄》(原名《續幽怪錄》)一書中,世代相傳,男女老少鹹知。 [25] 
  • 日行八百里
唐朝元和末年,鹽城縣有個腳伕叫張儼,往京城傳遞文書。走到宋州(商丘)遇到一個人,便求他與自己作伴兒。那個人要到鄭州去住宿,便對張儼説:“你聽我安排,一天可以多走幾百里路。”於是挖了兩個小坑,有五六寸深,叫張儼背向小坑站着,腳後跟懸在坑口,用針扎他的兩隻腳,張儼開始並不知道痛,那個人又從他膝蓋下面順着小腿再三地捋,直到黑色的血 液淌滿了土坑。張儼覺得兩隻腳特別輕快,走起路來輕捷如飛,天剛晌午他們便到了汴州。 那個人又説要到陝州去住宿,張儼説自己體力不行,趕不到陝州。那個人又説:“你可以暫時把膝蓋骨卸下來,並沒什麼痛苦,這樣就能日行八百里。”張儼害怕,便拒絕了。那人也不勉強他,便説:“我有事,必須在天黑之前趕到陝州。”説完便上路了,走得像飛一樣快,頃刻之間就看不到了。 [26] 

宋州特產

宋州土特產主要有、紵、綿、絁、等。 [27] 
商丘市  宋州宋繡 商丘市 宋州宋繡
唐宋時期,河南到處是好蠶,當時天下絹分八等,四等以上集中在河南、河北,大都在汴河永濟渠流域。宋州(今商丘)一帶絲織業尤為發達,絲織品品質優良,是唐代一等絹的主產區。發達的交通,更使這裏成為東部絲織品交易中心。 [13] 
宋州寧陵縣之地,原為絲綢鼻祖遠古帝王葛天氏的建都地。古代商丘氣候温暖濕潤,河流縱橫,桑林廣佈,絲織業歷史悠久。而唐王朝時期,均田制的推行,更使這裏傳統的植桑養蠶業迅速發展,紡織業成為不可或缺的副業。 [13] 
據史載:唐朝時期,宋州(河南商丘)生產的絹帛質量最高,很多列為貢品,在產量上居於全國的第一位。
宋州柘城縣(今商丘柘城縣)有一條長滿柘桑樹的大溝,柘城因此得名;宋州宋城縣(今商丘古城)城南,原有睢水、渙水,兩條河之間桑林繁茂,所產絲織品曾廣受稱道;而襄邑縣(今商丘睢縣)更是以織錦聞名,向有“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之説,漢代曾在襄邑設立織室,專門為皇室織造服裝用品。 [13] 

宋州宋州人物

原憲 [28] 
莊周 [28] 
橋玄 [28] 
楊愨 [29] 
參考資料
  • 1.    《元和郡縣圖志》宋州:“宋州,睢陽。望。開元户十萬三千。鄉一百九十三。元和户五千二百。鄉八十三。”
  • 2.    唐 杜甫《遣懷》:昔我遊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陳留亞,劇則貝魏俱。 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 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 白刃讎不義,黃金傾有無。 殺人紅塵裏,報答在斯須。 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氣酣登吹台,懷古視平蕪。
  • 3.    歷史上的商丘  .商丘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03-16]
  • 4.    《元和郡縣圖志》宋州:宋城縣,望。郭下。漢睢陽縣,屬宋國,後屬梁國。後魏屬梁郡。隋開皇三年罷梁郡,以縣屬亳州。十六年,於此置宋州,睢陽屬焉。十八年改為宋城。
  • 5.    《太平寰宇記》河南道 宋州:“宋州。睢陽郡,理宋城縣。《禹貢》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閼伯所居商丘,今州理是也。周為青州之域,武王封微子於宋,後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陰、東平,楚得沛。按梁即今州地。秦並天下,改為碭郡,後改為梁國。漢文帝封子武為梁王。自漢至晉為梁國,屬豫州。宋改為梁郡。隋於睢陽置宋州,大業三年又改為梁郡,隋亂陷賊。”
  • 6.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 ◎河南五》: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周武王以封微子啓,是為宋國。戰國齊滅宋,與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後漢因之。晉亦為梁國。後魏曰梁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宋州,煬帝復曰梁郡王世充亦置梁州於此。唐初仍為宋州。天寶初,曰睢陽郡。乾元初,復曰宋州。五代梁為宣武軍治唐建中二年,置宣武軍,治宋州。興元初,宣武軍移治汴州。梁改汴州為東京,因移宣武軍於此。唐改為歸德軍。宋仍曰宋州亦曰河南郡歸德軍。景德二年,升為應天府以太祖由歸德節度使受命也。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金曰歸德府。元因之。
  • 7.    《太平寰宇記》宋州:“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宋州,領宋城、寧陵、柘城、谷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五年,廢東虞州,又以虞城來屬。”
  • 8.    《太平寰宇記》宋州:“天寶元年,改為睢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宋州。”
  • 9.    《讀史方輿紀要 卷五十 ◎河南五》:歸德府《禹貢》豫州地。古曰商丘《左傳》:高辛氏子閼伯居商丘。商湯為亳邑地。周武王以封微子啓,是為宋國。戰國齊滅宋,與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碭郡。漢改為梁國。後漢因之。晉亦為梁國。後魏曰梁郡。隋初郡廢。開皇十六年,置宋州,煬帝復曰梁郡王世充亦置梁州於此。唐初仍為宋州。天寶初,曰睢陽郡。乾元初,復曰宋州。五代梁為宣武軍治。唐建中二年,置宣武軍,治宋州。興元初,宣武軍移治汴州。梁改汴州為東京,因移宣武軍於此。唐改為歸德軍。宋仍曰宋州亦曰河南郡歸德軍。景德二年,升為應天府以太祖由歸德節度使受命也。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金曰歸德府。元因之。
  • 10.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     ◎河南二   ◇開封府:乾元初,又為汴州;興元二年,自宋州徙宣武軍於此。
  • 11.    《舊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三年三月,僖宗制授帝宣武軍節度使,依前 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仍令候收復京闕,即得赴鎮。四月,巢軍自藍關南走,帝 與諸侯之師俱收長安,乃率部下一旅之眾,仗節東下。七月丁卯,入於梁苑。是 時,帝年三十有二。時蔡州刺史秦宗權與黃巢餘孽合從肆虐,共圍陳州。久之, 僖宗乃命帝為東北面都招討使。
  • 12.    《太平寰宇記》宋州:“開平初,升為防禦州;三年,升為宣武軍。後唐同光元年,改為歸德軍。至皇朝因之。”
  • 13.    商丘縣誌編纂委員會.《商丘縣誌》.商丘:三聯書店,1991-03-08:013-015
  • 14.    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  .百度地圖.--[引用日期2019-08-16]
  • 15.    《舊唐書 地理志一》:宋州去京師一千五百四十里,至東都七百八十里。
  • 16.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河南道 宋州 州境:東西二百二十五里,南北二百六十五里。
  • 17.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河南道 宋州 :西至東京三百里,有通濟渠,水陸並通。西至西京七百二十里。西至長安一千五百八十里。東至徐州西界二百一十里。南至亳州西界一百三十二里。北至單州一百八十里。東南至亳州譙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陳州二百八十里。西北至曹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兗州四百一十七里。
  • 18.    《舊唐書 地理志一》:宋州,初領宋城、寧陵、柘城、谷熟、下邑、碭山、虞城七縣。其年,以虞城屬東虞州。武德五年,廢東虞州,仍以虞城來屬。貞觀元年,廢杞州,以襄邑縣來屬,仍省柘城縣。十七年,以廢戴州之單父、楚丘來屬。永淳元年,又置柘城縣。天寶元年,改宋州為睢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宋州。   宋城 郭下。治古睢陽城。漢睢陽縣,隋改為宋城   襄邑 隋置。武德二年,屬杞州。貞觀元年,屬宋州   寧陵 漢縣,久廢。隋特置。貞觀元年,並柘城縣入   虞城 隋分下邑縣置。武德四年,屬宋州。其年,於縣置東虞州。五年,州廢,縣屬宋州。   碭山 舊安陽縣,隋改為碭山,屬宋州   下邑 漢縣。   谷熟 漢縣。武德二年,於縣置南谷州。四年,州廢,縣屬宋州   單父 古邑。隋於縣置戴州,大業廢。武德五年,復置戴州。貞觀十七年,戴州廢,縣屬宋州   楚丘 治古巳氏城,屬戴州。貞觀十七年,屬宋州   柘城 秦縣,久廢。隋復置。貞觀初廢。永淳元年,析谷熟、寧陵復置。
  • 19.    《舊唐書 地理志一》:宋州舊領縣七,户一萬一千三百三,口六萬一千七百二十。 天寶年間領縣十,户一十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口八十九萬七千四十一。
  • 20.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河南道 宋州 户: 唐開元户:一十萬三千。皇朝户:主二萬一千二百五十,客二萬四千二百。
  • 21.    《漢書》雲:“宋地,房心之分野也。其民猶有先王遺風,厚重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 22.    《陳留風俗傳》曰:“宋之地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仁,好稼穡,惡衣食以致蓄藏。”
  • 23.    《太康地記》雲:“豫州之分,其人得中和之氣,性安舒,其俗阜,其人和。”
  • 24.    《新唐書》列傳·卷二十五:裴耀卿,字煥之,寧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數歲能屬文,擢童子舉,稍遷秘書省 正字、相王府典籤,與掾丘悦、文學韋利器更直,備顧問,府中號“學直”。王即 帝位,授國子主簿,累遷長安令。舊有配户和市法,人厭苦,耀卿一切責豪門坐賈, 豫給以直,絕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   為濟州刺史,濟當走集,地廣而户寡。會天子東巡,耀卿置三梁十驛,科斂均 省,為東州知頓最。封禪還,次宋州,宴從官,帝歡甚,謂張説曰:“前日出使巡 天下,觀風俗,察吏善惡,不得實。今朕有事岱宗,而懷州刺史王丘餼牽外無它獻, 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帳,不施錦繡,示我以儉,此可以觀政也; 濟州刺史裴耀卿上書數百言,至曰‘人或重擾,則不足以告成’,朕置書座右以自 戒,此其愛人也。”
  • 25.    劉世德.《中國古代小説百科全書》.北京地大彩印廠: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6年:269-270
  • 26.    《太平廣記》異人  張儼 :元和末,鹽城腳力張儼遞牒入京,至宋州,遇一人,因求為伴。其人朝宿鄭州,因謂張曰:“君受我料理,可倍行數百。”乃掘二小坑,深五六寸,令張背立,垂踵坑口。針其兩足,張初不知痛,又自膝下至骭,再三捋之,黑血滿坑中。張大覺舉足輕捷,才午至汴。復要於陝州宿,張辭力不能。又曰:“君可暫卸膝蓋骨,且無所苦,當行八百。”張懼辭之。其人辦不強,乃曰:“我有事,須暮及陝。”遂去。行如飛,頃刻不見。
  • 27.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河南道 宋州 土產:“漆、枲、綌、紵、綿、絁、縠、絹。
  • 28.    《太平寰宇記》卷十二 河南道 宋州 人物:“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為仁,使為左師,以聽政。莊周。 宋蒙人,不以禍福累心。為漆園吏,楚威王以千金幣迎,周不應,釣於濮水。原子思。宋人,蓬户甕牖,上漏下濕,三日一舉火,十年不製衣,捉襟肘見,納履踵決。子貢相衞,肥馬輕裘見子思,曰:“先生何病也?”子思曰:“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韓安國。梁成安人,坐法,被獄吏辱之。喬玄。睢陽人。唐相魏元忠。宋城人。”
  • 29.    《宋史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第二百一十六》: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為儒。幼孤,祖母攜育於外氏,奉養以孝聞。祖母卒,晝夜哀號,不食數日,鄉里為之感動。   始,聞邑人楊愨教授生徒,日過其學舍,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愨異而留之。不終歲畢誦《五經》,愨即妻以女弟。自是彌益勤勵讀書,累年不解帶。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同文"為名字。愨嘗勉之仕,同文曰:"長者不仕,同文亦不仕。"愨依將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託同文,即為葬三世數喪。直復厚加禮待,為築室聚徒,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範、王礪、滕涉皆踐台閣。   同文純質尚信義,人有喪者力拯濟之,宗族閭里貧乏者周給之。冬月,多解衣裘與寒者。不積財,不營居室,或勉之,輒曰:"人生以行義為貴,焉用此為!"由是深為鄉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諭以善道。頗有知人鑑,所與遊皆一時名士。樂聞人善,未嘗言人短。與宗翼、張昉、滕知白為友。生平不至京師。長子維任隨州書記,迎同文就養,卒於漢東,年七十三。好為詩,有《孟諸集》二十卷。楊徽之嘗因使至郡,一見相善,多與酬唱。徽之嘗雲陶隱居號堅白先生,先生純粹質直,以道義自富,遂與其門人追號堅素先生。   二子維、綸。維,建隆二年,以屯田員外郎為曹王府翊善,累官職方郎中,致仕,卒,年八十一。綸自有傳。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城即同文舊居旁造舍百餘區,聚書數千卷,延生徒講習甚盛。詔賜額為本府書院,命綸子奉禮郎舜賓主之,署誠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舉之。   楊愨者,虞城人。力學勤志,不求聞達。 詞條標籤: 歷史人物 , 人物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