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州半島

鎖定
雷州半島是中國的第三大半島,因歷史上屬於雷州所轄而得名 [7]  ,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合稱中國三大半島。雷州半島猶如一條巨龍衝向南海,氣勢磅礴。
地理位置、面積約相當於今湛江市所轄區域,位於祖國大陸的最南端,區位優越,位居粵、瓊、桂三省(區)交匯處,又控扼瓊州海峽之咽喉,乃海上絲綢之路之要津。在北部灣文化圈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7] 
雷州半島是雷州民系的根據地,亦是雷州文化的發祥地,更是天下雷州人的精神象徵所繫之處。它背靠厚重的大陸,力拔千鈞;面朝蔚藍的大海,俯覽華夏。聚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滋潤萬物。半島以雷州話雷州換鼓雷州石狗醒獅人龍舞儺舞等諸多文化內容為載體,構建了獨特的人文地理範圍。
中文名
雷州半島
外文名
Leizhou peninsula
地理位置
中國大陸最南端、粵、瓊、桂三省(區)交匯處 [6] 
面    積
13225 km²
氣    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6] 
車牌代碼
粵G
火車站
湛江站雷州站徐聞站
下轄地區
廣東省湛江市
機    場
湛江吳川機場 [6] 
人口數量
703.54萬(2022年) 人 [6] 
所在省份
廣東省 [6] 
主要港口
湛江港 [6] 

雷州半島得名辨源

雷州半島多雷説

“雷州多雷説”,以現代科學觀點看,固然荒誕不經,不可置信,它卻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以訛傳訛,世代不絕。 [1] 
先秦時期屬南越,當時聚居在廣東地區是被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畲族黎族 [9-10] 雷州的越人圖騰崇拜雷電,製造青銅鼓以象徵雷,銅鼓既是神器又是樂器,供奉銅鼓為神,又擊鼓作樂,相娛為樂。
雷州半島景點
雷州半島景點(2張)
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準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死後被諡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並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説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雷州人還是北來移民中原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
雒越人信仰天雷,北方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動中,嶺南文化中原文化觀念合二而一。雷州雒越人依祖先傳統上供銅鼓,北方人從道教上供豬牛羊犧牲品。北方人唸唸有詞,頂禮膜拜;雒越人呼天喚地,擊鼓鏗鏗。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隨着陳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種各樣的雷傳説,雷祖、雷神與天雷已渾然一體,後來祭祀活動就簡稱為“祭雷”了。史料顯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1] 
唐宋二代,閩人從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與當地雒越人漸漸融合。雷州祭雷習俗在傳承中嬗變,至明末清初演繹出“雷州換鼓”的雷文化高峯。 [1] 
雷州換鼓 雷州換鼓
所謂雷州換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時供上新鼓換下舊鼓。換鼓是祭雷的俗稱。雷州人稱銅鼓為雷鼓,稱天雷為天鼓,擊銅鼓象徵天鼓,祈禱雷聲常作,雨水充沛。換鼓之日,州內官民齊集雷祖祠前,還有高廉瓊的州縣官員應邀前來助興。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銅鑼銅鈸伴配,進行擊樂大演奏。鼓聲如雷,天崩地裂。在擊樂聲中,巫師、道士千般作態,亦咒亦歌,離奇怪異;又有善男信女組成的祈禱儀仗隊,載歌載舞,酬雷謝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換鼓以其規模天下無雙,祭雷演技天下叫絕,與廣德埋藏錢塘江潮登州海市並稱為天下四絕
《中華新語》雲:“雷人輒擊鼓享神,亦號雷鼓,雲雷天鼓也,霹靂萬物者也。以鼓象其聲,以金髮其氣,故以銅鼓為雷鼓也。”可見,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徵天鼓,創造的是雷鼓作聲,天鼓相應,天人合一,人神共樂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雷州換鼓的精神實質,也是雷文化的精髓。雷圖騰——雷傳説——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換鼓(祭雷),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發展脈絡。雷文化延續了上千年,“雷州多雷説”也延續上千年。如果今有人以“雷州多雷説”為依據,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結論,那也是不足為奇的 [1] 

雷州半島歷史記載

歷史記載,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出任東合州刺史,唐貞觀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將州名改為“雷州”,其理由是東合州與該州古時的名稱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於陳文玉為什麼用“雷”字為州名,沒有史料可資查考,但可以進行猜想。 [1] 
雷祖祠 雷祖祠
猜想一,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進民族團結,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陳文玉是北方人,他的前任是雒越人首領。雒越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習俗。以雷為州命名,是對雒越人的尊重,表明陳文玉要當雒越人的官員,這樣雒越人就會擁戴他,轄區之內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於崇雷敬雷,並非因為多雷。
猜想二,陳文玉以雷為州命名,既是為了迎合民俗,也是對上天的祈禱,願州內雷聲常作,風調雨順。陳文玉所處的時代,是雷州半島從狩獵過渡到農耕的時代,陳文玉出生於海康縣一個獵户人家,對狩獵與農耕的艱難看得清楚。農耕仰賴天澤,要年豐歲稔,只得祈求雷神庇護,及時行雲化雨,潤澤州境。以雷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託雷管,望多加眷顧。如果這個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為敬雷、盼雷,也並非因為多雷。
也許還可以做很多的猜想,但猜想畢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實。總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許與雷有關,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還是因雷少而得名,均無可考。
據現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記載: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這證實,是因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雷”命名。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尊重了歷史記載,對雷州或雷州半島都沒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詮釋。大家也應尊重史實和科學,不要輕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 [1] 

雷州半島地理環境

雷州半島區域介紹

雷州半島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地處東經109°31′~110°55′,北緯20°12′~21°35′。東瀕南海,西臨北部灣,北控高涼,南望瓊儋。 [7]  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長約1180公里,連海島海岸線總長達1450公里。因歷史上屬於雷州府轄地而得名。
雷州半島主要轄遂溪縣雷州市徐聞縣、以及湛江市轄區的赤坎區霞山區、開發區、麻章區坡頭區
主要島嶼有:東海島硇洲島特呈島調順島南三島等島嶼。
突出於南海之中。北依嶺南丘陵,南隔瓊州海峽海南省相望,西瀕北部灣。

雷州半島地形地勢

半島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
南部為玄武岩台地,佔半島面積的43.3%,略呈龜背狀,台地上多分佈有孤立的火山錐,雙峯嶂,海拔382米。中西部和北部多為海成階地,佔半島面積的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東部為沖積和海積平原,佔半島面積的17.4%,地形平緩。
雷州半島地形圖
雷州半島地形圖(2張)
半島岸線曲折,港灣眾多。東部為台地溺谷灣海岸,南部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為海成階地和台地溺谷灣海岸。港灣主要有湛江港、雷州灣、流沙港、烏石港、安鋪港。半島之東近岸海域中有30多個島嶼,較大的島嶼有東海島硇洲島新寮島和東里島。東海島位於雷州灣與湛江港之間,面積247平方公里,人口約23萬,地勢平坦,東部有沙堤,東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灘寬闊,有長6820米的大堤與大陸相連。硇洲島為火山島,位於東海島之東,面積53平方公里,島上最高火山錐海拔81.6米,東部為陡崖。
半島地表水缺乏,河流主要有南渡河、西溪河、英利河通明河調風河地表河流短少,呈放射狀獨流入海。鑑江、九州江、南渡河、遂溪河是境內的四大河流。青年運河縱貫半島北部,長236千米。其中南渡河為雷州市最長河流,又名擎雷水,幹流全長88公里,注入南海。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里,佔雷州市面積的40.8%。 [7] 

雷州半島氣候類型

熱帶季風氣候北緣。年平均氣温22.5℃,1月平均氣温14℃,7月平均氣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17~1804毫米,5~10月為雨季,9月為暴雨鼎盛期,有明顯的幹、濕季之分。常年多風,冬季盛行西北風東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風,年平均登陸颱風2~3個。半島東側沿海為不規則半日潮,西側沿海為規則全日潮

雷州半島自然資源

雷州半島藍天碧海,四季如春,適宜動植物、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長。生物資源豐富,物種眾多。
劍麻 劍麻
特色物種有天然次生樟木林、油茶、紅樹林、蒲草劍麻。其中雷州市有原始樟樹林3.6萬畝,是全國規模較大的羣落樟樹林帶;劍麻面積7.5萬畝,是全國最大的劍麻基地。
  動物主要有水牛、雷州黃牛雷州山羊、豬、雷州狗、雷州虎、穿山甲、豹貓黃猄、孔雀、貓頭鷹、鷓鴣、麻雀、金錢龜、金鰻、黃魚、石斑、鱟、青蟹、花蟹、烏賊、海蔘、沙蟲、日月貝文蛤毛蚶、龍蝦、對蝦等。
  糧食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木薯等。
  經濟農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芝麻、黃麻、茶葉、胡椒、豆類、蔬菜等。
  水果主要有芒果、荔枝、龍眼、菠蘿、黃皮、菠蘿蜜等。
  喬木主要有:馬尾松、榕樹、苦楝毒箭木、朴樹、鴨腳木、黃檀、山竹樹、山竹子、木棉、沙羅、水翁、樟樹、厚支樹、黃槿等。
  灌木主要有山槐、刺勒木、兩面針東風桔破布木雀梅藤崗稔等。
  竹類主要有刺竹粉竹、車簡竹、簕古竹等。
  此外,還有豐富的菌類、水生植物類與中草藥材。 [7] 

雷州半島區域交通

鐵路有黎塘——湛江、廣州——湛江線與衡陽——友誼關、貴陽——柳州、北京——廣州線相連。公路成網,幹線有徐聞-廣州公路縱貫半島。水運以湛江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民航以湛江為中心,通廣州、海口、香港等。半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熱帶風光,主要風景區有湖光巖、東海島粵西熱帶作物試驗站等。
雷州半島地處中國大陸南部邊陲,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與海南島共扼瓊州海峽,又是海南島的重要依託,地位重要。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半島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風季節,發起海南島登陸戰役,強渡瓊州海峽,5月1日解放海南島。

雷州半島雷州文化

雷州半島文化概述

雷州半島民俗活動 雷州半島民俗活動
雷州半島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西漢以來,歷代大多在這裏設郡置縣,一直是雷州半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航運的中心,因而被稱為“天南重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雷州半島位居祖國大陸緊南端邊陲,優秀的古老的百越文化廣泛吸收融會了流入的北方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斷充實、更新,逐步形成獨放異彩的雷州文化
它是天南重地區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與廣府、潮州、客家文化並稱為廣東四大文化,在中國眾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佔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遠流長,由於雷州半島是紅粘土,所以文化有紅土文化之稱,雷州半島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羣眾生產生活中流傳,對後人有很大啓發。
石狗 石狗
歷代英才彙集推動了多種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擁有閩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類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州歌雷劇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雷州換鼓、雷州陶瓷醒獅
“文明之光輝耀千秋,偏遠之地鍾靈毓秀”。據史書記載,僅唐宋兩代,被貶謫到雷州半島或在雷州半島留下足跡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準李綱蘇軾蘇轍湯顯祖等名臣賢相和文豪。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在雷州半島的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島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態還是原始的俚僚文化。先賢們逗留雷州半島期間,開辦書院,倡導教化,傳播中原先進的文化、思想及生產技術,並寫下了無數詩詞文賦。他們為官做人的浩然正氣,也給當地帶來了清新的風氣。及至清代,雷州湧現了以陳璸陳昌齊陳喬森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如今,雷州已成為粵西地區獨有的國家級歷史名城
史家公認,唐宋以前,雷州半島還是蠻荒之地,當地居民多為古越國人,他們鴻蒙未開,文化生態主要是落後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降,雷州半島卻人才輩出,羣星璀璨。
唐宋以來,一批中原名士被貶謫到此。正是他們,從廟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遠後,沉潛意念,奮發精神,關心民瘼,用成熟先進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剛直的浩然正氣,行教化,興水利,勤政不息,筆耕不輟,幾百年薪火相傳,才使這片洪荒之地,成了鍾靈毓秀的沃土——蔚藍色的海洋與南下的“北風”混合碰撞,春風化雨,沖刷澆灌着紅土地,洗卻矇昧,不但最終孕育出了以清朝“陳氏三傑”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仍顯示着迷人的魅力,滋養着後人。

雷州半島區域方言

雷州半島方言,包括漢方言(閩南語、粵語、客家語等)及其他少數民族方言(壯語等)。 [2] 
雷州半島方言 雷州半島方言
半島主要的方言為雷州話,乃屬閩南語系一支,海內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語,主要分佈於國內的廣東省西南部 、廣西東南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東南亞、歐美華人華僑聚集地區。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 ,是雷州半島及周邊地區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語言,為中國大陸最南端方言,同時也是廣東四大方言之一。
雷州話得名於古雷州府,主要分佈於今整個雷州半島及半島周邊地區,因歷史上這一區域屬於古雷州府之轄地,所以稱為雷州話。
今湛江市屬的雷州市、遂溪縣、徐聞縣、麻章區、東海島、赤坎區、霞山區、坡頭區、廉江市南部、吳川市東部和茂名市電白區及粵西、桂東南、瓊北等縣(市)、區鄉鎮通行雷州話,國內人口覆蓋800多萬,海外人口約150萬。
雷州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的代表,是正音。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初,數千年裏一直是縣、州、郡、道、軍、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詞典》《雷州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2] 

雷州半島區域民系

雷州半島民系,主要為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為廣東四大族羣之一。雷州民系是指歷代從福建地區(大多數古莆田中轉)而後遷居於雷州半島及半島周邊地區早期先民的後裔,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遷居於雷州半島的莆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雷州民系以雷州話為母語,現聚居於海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常住雷州半島本土人口600萬多,常住國內其他地區人口約200萬,遷居海外人口約150萬。雷州民繫有自己獨特且歷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閩民系的一支。雷州民系與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閩台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民系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早已發展出和古閩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雷州民系剛毅果敢,求真務實,淳樸重義,形成了較強的團結性。

雷州半島文物古蹟

部分古蹟
名稱
簡介
湖光巖
湛江市湖光巖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湛江市,是雷州半島上山清水秀,風景奇特的遊覽勝地,也是全國著名的火山口旅遊區。經聯合國地質勘探專家組鑑定,湖光巖是距今16至14萬年間經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瑪珥湖。湖和火山泥含有60多種微量元素,是世界上僅有兩個瑪珥湖,湖光巖最早時稱"淨湖"或"鏡湖"。是世界罕見的“天然年鑑”和“自然博物館”。
2004年10月,與德國艾菲爾地區瑪珥湖簽署了“中德姐妹瑪珥湖合作協議書”,結拜為“姐妹湖”。
湖光巖大小共有50多處千姿百態,風景優美的景點,被譽為“天然氧吧”。它也是國家划水訓練基地,曾舉辦過2004年世界滑水錦標賽。
位於雷州西湖公園內、寇公調之東。原為天寧寺西館(曾建為寇公調),南宋成淳八年(1272年)郡守陳大震更詞為院,即在寇公詞內設萊泉書院,元初取蘇軾“西湖平,狀元生”詩,改名平湖書院。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海康知縣謝邦基與名學者陳昌齊倡議重修,才更為今名。清末罷科舉一興學校,光緒三十年(1904年)元月,改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 [8] 
位於城南夏江。宋元稱妃宮,至明起改為今名。始建於宋,重修於明。佔地面積 5000平方米,三進四合院佈局,主體建築為硬山頂;內存明清石刻10多塊,廟前曠地為一座清代戲台。此廟專為紀念天后用。天后即媽祖,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渴洲島人,五代都巡檢林願幫第六女,流傳她能乘席渡海過詳,救助遇難船民,人稱龍女。因雷州多莆田移民,放立廟懷祖,並有門聯為“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 [8] 
廣東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22685畝(1511公頃),綠化覆蓋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綠色保護屏障,被譽為湛江“市肺”,成功創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國家級“AAA”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廣東省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廣東最受歡迎自駕遊目的地(景點),被授予“優秀旅遊景點”稱號。
三嶺山的古稱叫牛姆嶺,傳説因山中安葬着一頭捨己救人的母牛而得名,牛姆墳的殘跡現今還依稀可見。森林公園植物十分豐富,有喬木318種、灌木536種、植被270種。其中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六種;野生動物資源也十分豐富,共有脊椎動物4綱18目35科89種,其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9種。
雷州西湖原名羅湖,始建於北宋。蘇軾被貶海南途經雷州時,與謫居當地的胞弟蘇轍邂逅。為消除謫居悲苦,他們常到羅湖遊玩,徜徉於綠水翠荷之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篇章。雷人為志賢蹤,遂易名為“西湖”。西湖公園內的古蹟歷經千百年滄桑,時興時衰。建國以前,因湖亭失修,祠宇頹廢,牛眠荒草,遊人鮮至。建國初年,蘇亭雖修,而未及其餘。從20世紀80年代起,地方政府特撥專款,大事修葺。一年之後,館榭亭台,煥然一新,公園面積達百畝。為宣揚先賢的事蹟,公園專門配備了一批專業文化導遊,負責向遊客講解園內古蹟的由來以及先賢的傳説。
廣東雷州市城區西南方向不到3公里的雷祖祠,香煙繚繞,遊客絡繹不絕。這座已有1300多年曆史的雷州最古老文化遺存,也成為當地眾多海外遊子返鄉探親之餘遊覽的好去處。雷祖祠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始建唐貞觀十六年(642年),迄今已1371年曆史,經歷代屢次修拓,成為嶺南地區最大的祠堂之一,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祠為雷陽八景之一,自唐宋以來,名人學士拜謁如流,留下了不少詩文。寇準的《留題英靈陳司馬宅》,他還能倒背如流:“公餘策馬到英靈,幸有官僚伴使星。人物熙熙風景盛,好將佳會入丹青。”雷祖祠內文物十分豐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額、古井、雷鼓、雷車、千年神龜,以及宋、元、明、清碑刻30多通,是研究雷州歷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實物和資料。在雷祖祠,就能弄清雷州文化的脈絡。 [3] 
位於雷州西湖公園內。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創建,清嘉慶年間重修。初名與眾亭,又叫湖心亭,後或信芳亭,或二蘇亭,或蘇公亭。名稱屢易,而雷人懷念蘇氏之意始終不渝。亭背南朝北,為磚瓦重樓式結構,重檐四出,首層為柱樑架,四面空門,四周圍以石欄杆。北南西東的石額分別為“蘇公亭”、“雲擁星羅”、“淵深魚樂”、“水到渠成”;前後門聯為“萬里宦遊來海國,一般鄉景化杭州”(清浙江餘杭人查廷庚撰)、“湖光生色冠裳蘋,煙瘴開蒙日月明”(清雷州人梁成久撰)。1984年再度重修,於亭西新設碑記,亭前增豎蘇軾塑像,同時,修蘇堤,建荷池,栽楊柳,種花卉。至此,飽經滄桑的蘇公亭,在一派湖光山色、花紅柳綠的映襯中,顯得更加壯觀。 [8] 
被貶謫期間,蘇軾曾兩次在雷州逗留,一是被貶途中,一是赦歸途中。他在雷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構,以及寶貴的墨跡。被譽為唐代嶺南三大古剎之一的天寧寺的牌坊“萬山第一”就是蘇軾所題。在與鄉人的接觸中,蘇公無意中成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者,為當地的文明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除此之外,他的寬厚剛直的處世態度,更是影響了當地的老百姓,在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教化提升民眾思想的作用。 [4] 
“十賢祠”位於廣東雷州西湖北側,始建於宋鹹淳十年(1274年),是為紀念宋代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樞密王巖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綱、趙鼎以及參政李光、編修胡詮等十大名相賢臣修建的。他們人品高尚,正氣凜然,學識淵博。“十賢”雖已作古,但他們留下的墨香正氣卻在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之後更加濃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惡如仇,敬賢如師”的品格。
三元塔"三元"即狀元、會元、解元、源於人們盼人才,祈求狀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願望,登塔寓意狀元高中、步步高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鎮東3公里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州人祈求在各級科舉考試上頭名,榜中“三元”得名。塔平面八角、高53米。為外九層內分十七層的閣式磚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幾何圖形均稱美觀。穿壁繞平座結構。基礎用紅砂岩和花崗岩建造。檐梁、角柱、門幫顏色紅白相間。須彌座各面刻有浮雕圖案,轉角處均雕飾神態各異的託塔力士。塔表批蕩用料和工藝十分講究,傳説批蕩塔身的時候,工匠按照“許新不許舊”的嚴格要求,選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漿,而是名貴的銀硃灰漿,因此,雖經歷了400年的風雨雷電襲擊,但仍鮮豔如昔,有“只新不舊”之美譽。
九龍山寶林禪寺是雷州市雨花台寺釋善林大師於公元1978年春創建,是雷州市寺院的後啓之秀,位於雷州市調風鎮九龍山潮落港,南依收穫農場,西北接調風圩,距雷城約40公里,佔地面積200多畝。四周九條龍脈會聚,宛如九龍戲水,故名九龍山。禪寺坐南朝北,依山傍水,順山而建,莊嚴雄偉,氣勢非凡,左輔將軍山,右佐羅漢峯(即日、月、星三嶺),宋朝黃牛崗,雷州有名的九十九曲堰河水潺潺流經殿前匯入東海。這裏環境幽靜,林蔭竹翠,空氣清新,景緻迷人,是遊覽觀光的好去處。禪寺四周谷深林密,徑幽洞暗;丰姿百態的岩石,婀娜多姿的海灘紅樹;時有奔突的走獸,常見會聚的百鷺;撲朔迷離的無底洞,飛流直下的瀑布圖;具有文物價值的“觀樓”祖墓;富於傳奇色彩的“銅鼓王”墓。真是“世上桃源何處覓,蓬萊仙景九龍尋”。
貴生書院坐落在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城,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書院坐北向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前廳、中堂、亭閣、後廳四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
東西學齋各一座6間,分別為“博學”、“審問”、“慎思”等12間學齋。1985年,廣東省文管會和徐聞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並加築院內石道;1989年公佈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與馬跑泉代波詞又名伏彼廟,位於雷州城區西南,為紀念漢代平亂有功於雷州的路博德、馬援兩位伏波將軍而始建於東漢(42年),現詞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重建。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頗具規模,佔地面積為12O0平方米,內立兩將軍塑像,存有明清碑刻10塊。馬跑泉也叫伏波井或馬蹄井,位於調西側,是雷州城最古老的一口水井(距今已近2000年),今仍為居民汲用。據傳當年馬援將軍南代高趾時駐兵在此,由於缺水,軍馬以蹄挖地得到泉水,故叫此名。泉井旁立一石碑,上書“馬跑泉”三字。廣東名詩人屈大均有“月明齊汲伏波泉”句,指的就是這一古井。 [8] 
位於協南亭街口,屬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寇準貶雷住在城內桂華坊時,有流星墜於離前池塘。他從中找到一塊隕石,便在住房前創建此堂(1022年)。現建築以及“南合武當”石坊均為明萬曆年間重建。“南合武當”石坊立於真武堂前,距今已有四五百年曆史,它是雷城在十年“浩劫”中唯一倖存的寶貴一訪。 [8] 
寇公祠又名為族忠祠,位於城西雷州西湖公園內,為紀念寇準而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1985年重修,佔地面積為800平方米。史載,北宋乾興元年( 1022年)四月,丞相寇準為權相丁調所陷,貶至雷州充任司產參軍,初離天寧寺西館,後居桂華坊,第二年閏九月病逝。雷人則以西館立調,紀念他給雷州的功德。又因寇準死後,被封為萊國公,雷人便將他當年滿居時飲用過位於西館東側的水井,稱為萊泉並。近年重時,立一尊高大的寇準石像於詞中央,周圍松翠柏,發人幽思無限。 [8] 
位於雷州古城北朝天門外。始建於宋,重修於明嘉靖二十年(1553年),廟頂山勢而立,深三進,入大門、穿天井,拾級而上,即至大殿堂;殿堂神閣為雷州著名傳統木雕,佈局嚴謹,雕刻精緻,流金溢彩。廟內存物有;明崇恢年間鐵鐘一口、清道光年間進土楊軌題“興雲致麗”木匾一塊。每逢端陽節,遠近紅男綠女,紛紛趕到此廟北較場舉行盛大的放風箏比賽,熱鬧非凡。此為雷州民間體育活動之一。 [8] 
座落於城內大新街,為紀念清康熙年間福建巡撫陳扶的飼堂。1718年建,調為三進院落式佈局,由中堂、西側廂房和東西轅門組成;內存有康熙賜陳扶的御筆詩木匾等珍貴文物。縣學宮即海康縣學宮,又稱東聖宮,位於城內鎮中西路,今雷城第一小學所在地。元至順三年(1332年)創建於迎恩訪,明弘治七年(1504年)重建遷至今址。原存碑刻等文物較多,“十年浩劫”時盡毀。現尚有大成殿及東西后廊,殿前有石砌高台,繞以石欄。另有鄉賢碑一塊(現藏市博物館),上刻唐至清初海康名人的姓名、學位和職務。府學富宮即雷州府學宮,又名西聖宮,在今雷城第三小學內。原建築規模宏偉,宮殿高大,氣勢非凡;內有高8米的孔子塑像,大幅“為人師表”匾等等,可惜這些已拆毀。現得以保存、藏於市博物館的有南宋淳熙年間“孔子與弟子石碑刻像”及明萬曆年“魁”宇石碑各一。 [8] 
海康港是個著名的老漁港,港池水深浪靜,位於雷州市西南38公里處,隸屬北和鎮。鎮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縣北和治所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海灣港池長1400米,最寬處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積403km²,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處達9米,港內可泊避風漁船100餘艘,附近海域盛產白蝶貝,港內有珍珠養殖場。 [5] 
海康港是雷州半島北部灣西岸的一顆明珠,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走進海康港,就如同閲讀一部發黃的線裝書,觀賞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5] 

雷州半島特產美食

部分美食
南宋初年在雷州城興起的一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雷州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説:“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一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製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
清代最為興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籺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後,放在蒸籠裏蒸熟即成。雷州白籺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裏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裏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雷州大粽”。舊時雷州攤檔賣粽,一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嚐粽葉風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温飽問題,雷州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於宋代。與白 、大粽合稱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製,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裏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雷州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補身益血,產後婦女尤宜。
馬鮫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説。馬鮫魚原產地新西蘭。在每年入秋後,在我國頻繁活動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常在湛藍的濤波里,形成青灰灰的一大片,一撥撥激起水花,景象蔚為壯觀。雷州烏石臨近北部灣海域,那裏的漁佳香馬鮫魚深得人們喜愛,成為每家每户走親訪友的必備特產;也為各地過來旅遊的遊客爭相競買的手信
芋頭飯是用芋頭切成條塊,用油炒一下,然後伴米煮成飯。芋頭飯特別香口,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裏,廣西的芋頭是給皇帝的貢品,雷州人用來做飯給客人吃,也是一件創舉。芋頭也有一定的藥用和保健作用。《本草綱目》雲:芋頭“可寬腸胃,療煩熱”。遊客到雷州一遊,吃了碗芋頭飯,真是一件慰事。
蘿蔔飯是用的蘿蔔鑄成條絲,加點配料,和米煮飯,吃了潤喉滑嘴甜口。《藥性歌拾四百味》雲:“有降氣化痰,消食積作用。”外出的人品嚐油膩的東西多了,吃碗的蘿蔔飯,清清腸胃也是件好事。
這是雷州人取的名,這種飯,在我們鄉下,只有坐月的婦女才能吃上它。在雷州半島,喜歡吃這種飯的人可不少。
地區特產
珍珠有東、西、南珠之分。國際市場上評價説:東珠(日本產)不如西珠(歐洲產),西珠不如南珠(中國雷州產)。南珠特點是“光、重、圓、大”,是珠中上品。南珠價格相當昂貴,歷來被人們視為華麗、貴重、富有、吉祥的象徵。南珠既可製作項鍊、首飾,又可製作藥品、飲料、日用化妝品等。從三國時起,雷州就有珠民採珠、養珠,史稱“南珠故鄉”。明朝在雷州設置專事採珠都,多次派官員和太監大量採辦南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南珠養殖始於1966年6月1日。現有南珠養殖場3333個,養殖面積3000公頃,珠核廠21家,珠殼粉末廠12家,南珠項鍊加工廠103家。南珠年產量達9657公斤,產值1.21億元,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珠產量的2/3。珠民們現已普遍掌握科學植核法、珠貝養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術,使南珠養殖週期縮短,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更好。
中國向有“北有姑絨,南有女葛”之説,“南有女葛”指的是廣東雷州婦女織的葛布。這種葛布從漢代起就是進貢皇帝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百錢一尺,盛行天下”,布質精細,光滑耐用,顏色像褐色象牙。雷州人最善於紡織葛布。葛的主要產地是陽江硇洲雷州,而葛布紡織主要是雷州。廣東葛布很多,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婦女大都是以紡織葛布為生,紡織的葛布有粗有細。精細工紡織出的葛布,質量上勝過綢緞,薄如蟬翼,重量僅有數銖。

雷州半島飲食佳話

自古以來,有無數名流將士或因征戰、或因被貶、或因路過雷州半島,他們的舌尖與雷州半島的特產以及飲食有過親密的接觸,留下了不少佳話。

雷州半島菠蘿蜜

1200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把第五次東渡日本的唐朝高僧鑑真“刮”到海南島。鑑真在海南島渡船北上,路過雷州半島時與菠蘿蜜(湛江又稱大樹菠蘿)結緣。有一天,鑑真出去化緣,但是到了中午時分,所獲無幾。鑑真又飢又累,只好坐在在菠蘿蜜樹下休息。突然,鑑真感覺樹上有果實掉下來,他定睛一看,發現那果實外表其形如巨陀頭,長得像如來的頭像。那果青中帶黃,果實裂開,芬香四散,催人流涎。飢餓的鑑真覺得是上天對他的恩賜,立刻把果實掰開,忍不住一嘗果肉,頓覺甜美無比。鑑真兩掌合十,口唸佛陀,感謝佛恩。歡喜雀躍的鑑真隨後招呼隨行的和尚過來飽吃一頓。這個美妙的故事也讓菠蘿蜜得“佛果”的美名。
後來鑑真問徐聞當地人那果實之名,得知叫“菠蘿蜜”,學富五車的鑑真想到“菠蘿蜜”在梵語中是“到達彼岸”之意,頓時喜出望外。因為已經五次東渡失敗的鑑真相信這是佛冥冥之中給他的啓示,暗示他堅持下去就能夠到達日本彼岸。有志者事竟成,鑑真第六次東渡日本終成功。

雷州半島薏苡

東漢建武年間,光武帝得知交趾郡(現越南境內)首領徵側徵貳姐妹反叛(史稱“二徵起義”),就拜馬援伏波將軍南下征討逆賊,馬援在雷州半島征戰期間,為避免大軍受到瘴氣的侵襲,就經常吃薏苡(又名薏米)。徐聞一帶仍流傳薏米的傳説。
薏苡 薏苡
據古志載,嶺南“上霧下潦,飛鴦墜水”,也就是説瘴霧瀰漫、暑熱蒸人,在天空中飛行的鳥兒也會因為突然中暑而墜水而死。馬援率部南征時,兵至雷州半島,將士水土不服。眼看士兵多染時疫,馬援就尋求良方,雷州半島當地人就向他推薦一種能使人身體輕爽、阻止瘴氣侵襲的預防瘟疫特效藥——薏苡。馬將軍就命令士兵經常吃薏苡以增強體質,避免瘴氣的侵襲。馬援班師回朝之前,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有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的薏苡,便將薏苡滿滿裝了一車帶回去種植。據《後漢書·馬援傳》載:“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京城裏無人見過薏苡,還以為馬援從南方帶回了奇珍異寶。
馬援死後,有人上書誣告他當初用車載的全是上好的珍珠。不明真相的光武帝勃然大怒,把封馬援為新息侯的大印都追收回去了。後來有“薏苡明珠”的成語,意思是薏米被進讒的人説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誣衊,蒙受冤屈。宋代詩人蘇軾曾賦詩嘆曰:“伏波飲薏苡,御瘴傳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讒言傷。”果真是一車薏苡毀忠賢。

雷州半島蜜酒

宋代的蘇軾、秦觀師徒,都是好酒之徒,他們曾經和雷州半島的一種酒結下不解之緣。蘇軾被貶海南,經過雷州半島的時候,遇見被貶雷州的弟弟蘇轍。後者送蘇軾去海南之前,朗誦陶潛《止酒》詩,勸蘇軾不要再飲酒。但是蘇軾顯然做不到。蘇軾説“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總之,他喜歡飲酒。
後來蘇軾遇赦從海南返回,路過雷州時,他的弟弟蘇轍已經離開雷州,但是這次,他遇到了“蘇門四學士”之首的秦觀,秦觀正是因為受到老師蘇軾的牽連而被貶雷州多日。
話説秦觀抵達雷州之後,好酒的他了解到雷州海康縣城北五里的英靈崗,釀的一種十分美味的“蜜酒”,便給它取了一個動人的名字——英靈春。秦觀眼見老師蘇軾遇赦北還,非常高興,用雷州當地產的英靈春接待老師。師徒兩人舉杯痛飲,喝了雷州美酒英靈春之後,秦觀詩意大發,寫下了《飲酒四首》。大意是説,雷州原有的酒比水還淡,來一年也沒喝過它;為了招待貴客,他們造了“英靈春”,這酒比葡萄酒還好;等先生以後去世了,就用它配杜康酒來祭祀。
可惜的是,秦觀最終沒能用雷州產的英靈春配杜康酒去祭祀的老師蘇軾。因為他比老師先走了一步。1100年,哲宗崩,徽宗即位,秦觀得以從雷州返還,在滕州華光亭痛飲之後含笑而逝。蘇東坡聽到秦觀暴死的消息,悲痛得“兩日為之食不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