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越

(先秦百越諸部之一)

編輯 鎖定
南越,又稱南越人,先秦時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各個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而聚居於廣東地區的是被稱為“南越”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畲族和疍家等 [1-3]  [15] 
百越有很多支系。其中較大的有“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今廣東大部)、"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 [4]  。南越不等同於南越國,南越是部落名,居地主要是廣東;南越國是秦末至漢初趙佗建立的國家,範圍包括兩廣、海南島及越南北部 [5] 
中文名
南越
別    名
南粵
地理位置
中國南部的廣東
時    期
先秦時期
所屬部落
百越部落

南越稱謂由來

編輯
在上古時期,或是秦時期,我國就存在着眾多部落。在東方和南方,即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一帶,很早就生息着一個人數眾多、歷史悠久的民族。這就是史籍上所説的越人。越人由於種族眾多,各部落差別較大,故稱之為“百越”。 [6]  南越部落是百越其中一支系。先秦時期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西甌”(廣西西部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呂氏春秋》稱“百越”。 [4] 
南越地(廣東的前身),《史記》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 [7]  。後來"粵"和"越"區分,粵指廣東,越指浙江。 [8] 

南越歷史淵源

編輯

南越先秦時期

遠在舊石器時代,今廣東境內就已有人類活動。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巖發現了著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考古遺址——“馬壩人”遺址。“馬壩人”所處的年代略晚於“藍田人”和“北京人”,屬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古人,距今約10萬年左右。在曲江、陽春亦先後發現多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蹟。新石器時代,今始興、翁源、連南、羅定、南海、海豐、潮安等地已有人類活動,在珠江三角洲周圍已發現的考古遺址達七百多處。 [9] 
春秋戰國時,今廣東是越部落的聚居地。當時的百越和中原地區已有經濟文化上的聯繫,這可從在今饒平、大埔、普寧、潮陽、揭陽等地出土的仿中原青銅器花紋的陶器,以及在今始興、曲江發現的與中原及楚國出土物相似的鐵斧、鐵鍤得到證明。 [9] 
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水晶等文物 [10]  ,實證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11]  。大約在戰國前後時期,在廣西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而廣東地區的政治實體則較為鬆散。 [12] 

南越秦代以後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派屠睢率領40萬秦軍攻打嶺南,最初即佔有嶺南廣東地區 [13]  。在秦始皇統一嶺南戰爭中,第一階段就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而在廣西則打了六年之久,並且是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一廣西越南地區。 [12] 
冼夫人 冼夫人
南北朝時期廣東粵西地區的越人首領是冼夫人,擁有部落10餘萬。她自幼聰穎賢明而多謀略,能安撫部眾,她率領族人歸附隋朝,受到隋文帝的嘉獎,被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為維護國家統一和地方安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的敬仰。 [1-2]  唐五代時期,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 [14]  ,但也出現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稱,如“西原蠻”、“黃洞蠻”、“儂洞蠻”或泛稱“洞蠻”、“洞氓”等。宋代以後,稱呼又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撞”、“布土”、“土人”等稱謂。元明以後,被侮譯為“獞”,另外還有自稱壯、儂、郎、土、沙等。這些稱謂原來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時期,“壯”的稱呼已廣泛見於整個廣西和廣東西部,成為壯族最普遍的一種族稱。1952年統一稱為“僮”(音壯)。1965年改寫為“壯”。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