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neolithic),是考古學家設定的一個時間區段,大約從一萬多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4000多年。
[1-3]
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徵
編輯有的地方在農業產生後的很長一段時期裏沒有陶器,因而被稱為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無陶新石器時代;有的地方在1萬多年以前就已出現陶器,卻遲遲沒有農業的痕跡,甚至磨製石器也很不發達。所以並不是3個特徵齊備才能稱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部分產物
編輯彩陶缽
彩陶缽,高9.6cm,口徑21.3cm。
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
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此器造型飽滿,圖案線條流暢,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
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嫺熟。
時至今日,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題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彩陶漩渦紋雙耳罐,彩陶漩渦紋雙耳罐,高37cm,口徑10cm。
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紅陶
紅陶,高39cm,口徑11.9cm。
胎為泥質紅陶,沖天長流,細長頸,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頸與後袋之間附一個麻花狀把手,便於提拿。器物造型遒勁有力,似挺立之雄雞。
黑陶刻紋蓋罐
(公元前3800-前3200)此罐泥質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圓口,直頸,鼓腹,圈足。肩部附一週直稜,上穿十二個小孔,以三個為一組,對稱排列。 腹上部飾壓印的鈎連紋,腹中部飾鋸齒形堆紋;器口有蓋,倒置呈覆盤形。整個造型美觀大方。1974年上海青浦崧澤遺址墓葬出土。
新石器時代社會形態
編輯兩極世界理論分析指出,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明使對土地的爭奪代替自然界威脅成為了人類進化的主要動力,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組織從母系氏族公社形式經過一系列諸如“服役婚”“產翁制”等過渡形式轉化為父系氏族公社形式。
新石器時代石器遺存
編輯新石器時代西亞
新石器時代(5張)
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
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
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裏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制造的銅釦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時代中亞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佈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製,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面外還有一些彩陶。
新石器時代南亞
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新石器時代東南亞
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新石器時代東北亞
中國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對湖南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的年代測定中,就確定了其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一萬八千年,這要比學術界之前普遍認定的一萬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隨着江西仙人洞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確定,中國南方陶器的出現年代又被提前至兩萬年前。
這就意味着,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陶器是在中國,並從江西的仙人洞遺址和湖南的玉蟾巖遺址開始向外擴散,先後到達俄羅斯和日本,並在亞洲地區被保留了下來。這個過程體現了文化和科技傳播的重要意義,也是中國早期人類對區域文明發展的重要貢獻。
從美國《考古學》雜誌評出的2012年十大考古發現中,中國僅萬年仙人洞發現的2萬年前的世界最早陶器入選。
仙人洞遺址坐落於萬年縣大源鄉境內,地處贛東北石灰岩丘陵地區的一個山間盆地。樊昌生説,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期就對遺址有過大規模的發掘,先後五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製品和動物骨骼等,其中早期陶器的出現引起了學術界高度關注。
2003~2005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系統採集了碳十四測年樣品,準確把握和記錄出土陶片與測年樣品的地層關係,結合地層沉積微結構分析方法,對玉蟾巖遺址出土的早期陶器進行了系統的年代測定,確定該遺址陶器出現的時間約為距今18000年。
基於這樣的研究積累,2009年,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團隊決定對萬年仙人洞陶器的年代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之後,合作團隊在重新清理出來的考古地層剖面上採集了系列碳十四測年樣品和地層微結構樣品,確定碳十四測年樣品與陶片的地層等時關係,證實以前發掘的考古地層是人類活動形成的原生堆積,不存在自然過程或者後期活動的攪擾,所測定的碳十四年代代表了同層位陶器的年代。由此證實仙人洞遺址出土陶器的年代可以早到距今2萬年,是世界上已發表陶器的最早年代。
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新石器時代美洲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準去衡量,那裏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
新石器時代大洋洲
新石器時代非洲
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製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新石器時代歐洲
英國新石器時代外赫布里底羣島的4個“湖上住所”(即人工或半人工島嶼)發現大量陶器、陶片(破碎的陶製品)進行分析,包括傳統有稜和無稜陶罐,以及Unstan型碗(帶紋的淺碗)和有肩碗(沿口或上中段有突出的碗)。
[6]
新石器時代分期情況
編輯由於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銅器但還不會有意識地製造青銅合金時,單獨列出一個銅石並用時代,作為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過渡期;有的則把這個階段歸入新石器時代晚期。
新石器時代新石器的陶器
編輯新石器時代早期
(距今約12000-9000年)發現的陶器數量較少,絕大多數為陶片,陶器中普遍參雜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製技術和泥片貼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藝原始、器類簡單,無刻意的裝飾。
根據湖南道縣玉蟾巖、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的考古發現,中國至遲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現了原始陶器,在中國北方,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也發現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據此,可以大體看出,中國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國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製作方法、器表的裝飾手法也有明顯的差異,説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新石器時代中期
(距今9000-7000年)陶器工藝有很大改進,普遍採用泥片貼塑法、捏塑法和泥條盤築法,以紅色、褐色陶為主,燒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澤不一的現象,裝飾普遍比較簡單,在黃河流域彩陶開始萌芽。
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
(距今7000-4500年)製陶技術快速發展,流行泥條盤築法,滿輪修整技術普及,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輪制技術,陶器顏色仍以紅色為主,但色澤純正,隨着時間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漸增多,裝飾手法多樣,黃河流域彩陶流行。
新石器時代晚期後段
(距今4500-4000年)製陶技術突飛猛進,快輪製陶技術迅速普及,產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風格素雅凝重,在黃河流域隨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現,範模製陶工藝發展很快。
新石器時代中國新石器
編輯新石器時代綜述
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規律是,西部的時代早、東部的時代晚,南部的時代早,北部及東北地區的時代晚。早期古人流動和遷徙的規律,大體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規律相一致。古人類的遷徙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規律,又直接影響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所以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從其開始就呈現出地域上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的地理形勢,河流和山川的走向,南北方,沿海和內陸的氣温、雨量,植被和動植物的分佈等生態因素都各不相同。考古學家根據這些不同的地理和生態特徵,又將這些區域劃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發現水稻遺存,證明了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陶器也不甚發達。
新石器時代時期劃分
除因狩獵採集經濟區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中國考古工作者對上述的前兩區的時代劃分大致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
早期以甘肅大地灣遺址最為久遠(60000-4800年),早期距今13000~7000年前,可分為前後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為代表。加工石器出現簡單的磨製,能夠製作簡單燒成温度較低的陶器。
在南方,主要表現為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主要以打製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開始使用磨製石器。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為經過人工培育的水稻,學術界仍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區。後段是距今約9000~7000年,主要以內蒙古赤峯興隆窪、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等磨製石器有了很大發展,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
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
中期
中期距今約7500~5000年,可分為前後兩期。河姆渡文化、龍虯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為代表,後期以仰韶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製陶技術顯著進步,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長江流域已進入到灌溉農業階段,而且豬已經成為一種主要家畜。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會組織向心凝聚平等的特點。
晚期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製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屈家嶺文化以蛋殼彩陶、彩陶紡輪及紅陶小動物尤為典型
[4]
。石器磨製精緻,器型變小。良渚文化最大的特色為玉器,如玉琮,玉鉞。
[5]
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複雜度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 參考資料
-
- 1. 河姆渡遺址 .網易新聞.2007-05-31[引用日期2015-06-15]
- 2. 良渚遺址五千年古城的發現與發掘經過 .餘杭史志[引用日期2018-01-03]
- 3. 神秘紅山文化東西融匯淌異彩 .騰訊[引用日期2018-01-03]
- 4. 王家範.大學中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8
- 5. 王家範.大學中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7至48
- 6. 新石器時代,在“湖上住所”喝麥片粥-中國科技網 .其他.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