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數量
- 約 7.4 億(2014年)
- 人口密度
- 70 人/平方公里
- 國家和地區
- 48個
- 本 義
- 西方,太陽落下的地方
- 意 譯
- 夕陽洲
- 語 種
- 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等
歐洲歷史
編輯歐洲名稱由來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英文為Europe。關於歐洲這個名稱的由來,有一些傳説。在希臘神話中,德墨忒爾(Demeter)是專管農事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古代,公牛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耕畜,女神既然主管農事,自然就要坐在公牛背上了。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稱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説:“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羣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見到後,連忙變成一匹雄健、温順的公牛,來到歐羅巴面前,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羣,然後騰空而起,接着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
[1]
歐洲古代
歐洲最早的人類居住遺蹟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歐洲舊石器時代。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出現於前7000年的歐洲新石器時代早期。從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銅是製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歷史學家把該時期命名為青銅時代。
歐洲古典時期從前700年古希臘文字再次出現開始。羅馬共和國於前509年建立。羅馬人將疆域拓展至整個意大利,隨後是整個地中海周邊和西歐。羅馬帝國的領土約於公元150年達到最大。313年,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大帝治下合法化。只是幾個世代後,基督教就成了帝國的國教。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隨即蠻族部落開始入侵西羅馬帝國。西哥特人是首先向南與向西越過羅馬國境線進入前羅馬帝國領土的部落之一,並於5世紀初,三度圍攻羅馬。418年,在原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被廢黜,歐洲進入中世紀時期。
[1]
東南歐和地中海地區的一部分仍然在日益陷入包圍之勢的羅馬帝國控制下,不過是由君士坦丁堡而不是羅馬統治。在查士丁尼一世皇帝治下,羅馬軍隊在大部分地中海地區恢復了帝國統治,但是這次擴張的領土在6世紀晚期開始被侵蝕。君士坦丁堡對西方領土的控制減弱,更多的日耳曼人入侵和建立王國。東地中海領土的大部分在整個6世紀仍然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皇帝手中。歷史學家一般把這個羅馬帝國的殘餘稱為拜占庭帝國。
一個出乎意料的對其權力和領土的嚴重威脅——阿拉伯半島和剛剛統一和改信新教的各伊斯蘭民族——在七世紀出現。原羅馬帝國在中東和北非的省份,被阿拉伯帝國佔領,並伊斯蘭化。
在西歐,很多新國家只有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有些還保留了羅馬的習俗,並有普遍的基督教信仰。拉丁文聖經武加大譯本在410年出現。很多西方的基督教地區被收歸法蘭克人,特別是查理曼大帝治下。查理曼於800年被教皇加冕為王。他的領土兩代之後就被分割,歐洲受到三個集團的攻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人、北非的穆斯林,和匈牙利的馬扎爾人。對於這些攻擊的反應各不相同:某些地區聯合起來抵禦威脅,其他地方則各顧各。從十世紀中期開始,穆斯林和馬扎爾人對西歐的威脅消除了,但是維京人仍然是侵犯和威脅不列顛羣島最久的。
公元1054年的東西教會分裂加劇了在451年卡爾西頓公會議上就已經出現的矛盾,隨後旨在把東方從穆斯林佔領中解救出來的十字軍東征開始削弱拜占庭帝國。但是,十字軍們並不只限於奪回東方的穆斯林土地:教皇的權力此時也在西班牙,法國南部,立陶宛與其他的異教地區穩固下來。封建社會在蒙古入侵者突破歐洲前沿地區後開始解體,而且與其他地區不斷增長的貿易首先給南歐,隨後是大部分歐洲帶來了黑死病。複雜的封建等級制度發展了起來,新國家的大多數貴族由於通婚互相是近親。
依靠從西班牙和中東的穆斯林和猶太學者,以及自身的修道院典藏那裏重新學習到的知識,通過重新發現希臘和羅馬的知識以及從穆斯林世界學習的很多關鍵性的創新(包括大學、科學醫療、印刷術、行業公會、引用索引和天文學),歐洲從中世紀甦醒過來——今天學者穿的博士帽服是從博學的穆斯林學者在畢業時的着裝演變過來的。1492年西班牙的收復失地運動和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打開歐洲至美洲的殖民大門同時終結了十字軍東征與開始了向西的美洲殖民。
[2]
歐洲近現代
在文藝復興之後知識獲得了尊重,開始挑戰傳統的科學和神學教條。新教改革開始,德國神父馬丁·路德挑戰教皇的權威。同時亨利八世混亂的感情生活、對生兒子的渴望,以及政治上的野心使英國教會同樣脱離教皇管制,也讓英格蘭在隨之而來的德意志和西班牙之間的宗教戰爭中得以採取更靈活的結盟政策。但是,宗教戰爭一直持續到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結束於《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光榮革命確認了這個協議。
從英國開始,新大陸的資源流入,加上工業革命,使得更依賴於製造業和貿易,而不是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的新型經濟成為可能。早期的大英帝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起義,建立了代議制政府,帝國分裂。歐洲大陸的政治改革受到了法國大革命的鼓舞,人民大呼“自由、平等、博愛”。隨後的法國領導人拿破崙·波拿巴通過直到1815年的戰爭征服和改革了歐洲大陸的社會結構。隨着越來越多的小有產者獲得投票權,在法國和英國,社會主義和工會運動風起雲湧,革命在1848年席捲歐洲。最後的農奴制殘餘在1848年的奧匈帝國被廢除。俄國農奴制在1861年被廢除。巴爾幹國家開始從奧斯曼帝國重獲獨立。
在普法戰爭之後,意大利和德國由各諸侯國分別統一於1870年和1871年。在追求建立帝國的過程中爆發了全球性的衝突,直到這種野心到達頂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無希望的戰爭和赤貧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許諾給予“和平、麪包和土地”,東歐以及世界的政局向激進化轉變直至今日。德國戰敗,訂立《凡爾賽條約》,付出了經濟崩潰的代價,在大蕭條中一覽無餘,導致重新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戰勝了法西斯主義,西歐形成了自由貿易區,通過鐵幕與蘇聯分隔,後者形成了共產主義警察國家體系。柏林牆1989年倒塌後,歐洲簽訂了一個新的聯盟條約,至2007年為止,包括了27個歐洲國家,超過4億人口。二戰後的軍事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也擴大到包括了俄羅斯的鄰國——這是歐洲自從一世紀羅馬帝國以來一體化最顯著與最具軍事優勢的時期。
[2]
歐洲地理
編輯歐洲位置境域
歐洲四個極點的位置分別是:東為北烏拉爾(東經66°10’);最西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羅卡角(西經9°31’);最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諾爾辰角(北緯71°8’);最南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馬羅基角(北緯36°)。
[3]
水平輪廓破碎是歐洲自然地理的一個顯著特點。總面積的1\3以上屬於半島和島嶼,其中半島面積又佔全洲面積的27%,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獨一無二的。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次大的半島有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科拉半島、日德蘭半島,克里米亞半島和布列塔尼半島等,歐洲諸島嶼中以大不列顛島為最大,著名的大島還有冰島、愛爾蘭島、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克里特島等。
巴倫支海是北冰洋的一個邊緣海,介於歐洲大陸與斯瓦爾巴羣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羣島和新地島之間,面積達140萬平方公里左右,全部位於大陸架上。巴倫支海是亞歐大陸北面各邊緣海中深度最大的一個,它的絕大部分在200~400米之間,平均深度為229米。它有廣闊的水道與北冰洋相連,因此海水的鹽度與大洋的鹽度相近,接近於35‰。巴倫支海與北冰洋的其他邊緣海不同,由於西南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即使在嚴冬時節,表面水温也可達4℃左右,因此這裏雖然地處高緯,但是海水卻終年不凍。
白海實際上是巴倫支海深入歐洲大陸內部的一個海灣,本身又有三個海灣:坎達拉克沙灣、奧涅加灣和德文斯克灣。白海面積不過9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只有89米。由於白海四面受陸地包圍,只有一條狹窄海峽與巴倫支海相通,北大西洋暖流不能到達這裏,因此這裏冬季的水温低,自11月至翌年5月海面為冰雪覆蓋,呈現一片白茫茫景色,白海即因此得名。由於北德維納河和阿尼加河的大量河水注入白海,海域的南部海水含鹽度較低,在2.0%~2.6%之間,北部海水的含鹽度可達3.0%~3.08%。
歐洲西瀕大西洋,在大陸與深海盆之間有一片面積很大的大陸架,不列顛羣島和北海即位於其上。這裏原來是歐洲大陸的一部分,第四紀冰期以後,海水上升,北海才出現,不列顛羣島才形成。在北海海底仍然有歐洲古河道的蹤跡。北海北面的挪威海和南面的比斯開灣,大陸架都較狹窄,離開海岸不遠即為深水海盆。
[3]
波羅的海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面積38.6萬平方公里,大部分海域的深度在60~130米之間,平均深86米。它有許多海灣深入大陸,其中以波的尼亞灣為最大,幾乎佔整個波羅的海面積的三分之一,較大的海灣還有芬蘭灣、里加灣等。由於有大量河水注入,加以緯度較高、蒸發量小和只有一些淺而窄的海峽與北海相通等原因,波羅的海的鹽度普遍很低,中部為7%左右,海灣中為2%~3%,河口附近甚至全部是淡水。深層水的鹽度略高,但最高也不超過20%。冬季,中部表層海水水温為1~3℃,在海灣和沿岸地區則降到0℃以下,波的尼亞灣和芬蘭灣東部從11月或12月起冰封,冰期一直延續到來年4月或5月。
地中海和黑海是歐洲南部的兩個陸間海。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之間,黑海位於歐亞兩洲之間,兩海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伊斯坦布爾海峽相通。地中海海域中半島和島嶼甚多,它們把地中海分割成幾個深淺不一的海盆,海底地形比較複雜。黑海除西北部有幾個小島外,基本上沒有島嶼,海底除西北部和北部的亞速海較淺外。大部分為水深1500~2200米的平原。地中海周圍或為多山的半島,或為荒漠,注入的河水不多,而且夏季炎熱乾燥,蒸發量大,因此海水鹽度高,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為3.8%,黑海有大量河水注入,表層海水的平均鹽度僅1.7%~1.85%,底部也只有22.5%。黑海的海面稍高於地中海,由此產生了由黑海注入地中海的表流,在伊斯坦布爾海峽,平均流速每小時2.3~4.6公里;同時,在深處存在着自地中海注入黑海的反流,但流量較小。在直布羅陀海峽也有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的表流和深處的反流。來自大西洋和黑海的表流是維持地中海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
[3]
地中海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動植物種類總數在8000種以上。黑海的動植物種類則少得多,只有地中海的1/7到1/6。由於黑海上層海水的鹽度低,海水的垂直環流很弱,因而深層水經常處於缺氧狀態,並有大量硫化氫集聚。硫化氫帶從150~200米的深度開始,有機界只能生活在這個深度以上,從200米左右開始,直到海底,是一個沒有生命的世界。
水平輪廓破碎,陸地與海犬牙交錯,再加上歐洲的面積不大(1040萬平方公里),這就使得全洲各地距海都不太遠,東歐距海最遠的地方也只有1600公里左右。這樣,就更加深了海洋對大陸的影響,加深了歐洲氣候的海洋性。
歐洲地形地貌
整個歐洲地勢的平均高度為340米,地形以平原為主,南部聳立着一系列山脈,總稱阿爾卑斯山脈系,其中勃朗峯海拔4807米,勃朗峯屬法國境內,成為西歐第一高峯。歐洲的河網稠密,水量豐沛,最長的河流是伏爾加河,長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長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歐洲的海岸線十分曲折,多半島、島嶼、海灣和內海,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歐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一洲,同時極地氣候所佔的面積也不大,所以氣候温和,降水分佈較均。
首先,歐洲是世界上地勢最低的一洲,平均高度只有340米。高度在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總面積的60%,平原所佔比重之大,在各大洲中首屈一指。歐洲的平原西起大西洋沿岸,東迄烏拉爾山麓,綿綿數千公里,沒有間斷,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歐洲山地所佔面積不大,高山更少,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僅佔全洲總面積的2%。
西歐地勢較為平坦,為平原;北歐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歐有阿爾卑斯山脈,氣温較低;南歐有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山脈(亞平寧半島)和比利牛斯山脈(伊比利亞半島);歐洲有四大半島(伊比利亞;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三大平原(東歐、波德、西歐)氣温與同緯度相比更暖和,這主要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1、地形總特點: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佈較廣,高山峻嶺彙集在南部。
歐洲水文
歐洲流經數國的大河有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奧德河等。此外主要河流還有法國境內的塞納河、盧瓦爾河、加隆河等、俄國境內的窩瓦河、第聶伯河、烏拉爾河、英國境內的泰晤士河、意大利境內的波河等。
歐洲氣候
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温和濕潤的特徵。大部分位於温帶,是世界上海洋氣候分佈面積最廣的一洲。由於平原遼闊,從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深入內陸,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整個西歐沿海地區非常濕潤,歐洲大陸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
[4]
歐洲位於中高緯度地區,西邊是海。海岸線受海水作用的影響而形成鋸齒狀,而海洋是控制氣候的主要原因。受海洋影響,歐洲氣候温和、降雨豐富,相對濕度高並且多雲,這一現象包括阿爾卑斯山北方的內陸地區。
歐洲大陸東邊降雨量則少,相對濕度低,天空晴朗,這一氣候現象廣及歐亞交接的廣大山麓地區。這些影響沿着南北程帶狀分佈,並且穿過挪威、丹麥與德國。阿爾卑斯山脈南面山區移動性的季節以亞熱帶高壓系統為主,因此此地區的雨量,隨着季節而有顯著的不同,冬季多雨,夏季則乾旱。
[7]
夏季最高温是在地中海區。雅典7月的平均氣温是27℃,西班牙格拉納達為25℃,而意大利的都靈為23.5℃。夏季平均温度向北方及沿海地區逐漸下降,挪威的特浪索和瓦爾多7月平均氣温約為11℃和9℃。冬季時,温度由歐陸西南向東北逐漸下降;因此葡萄牙里斯本一月平均氣温為10.5℃,蘇聯的阿乾折同月平均氣温卻是-14.5℃,大西洋沿岸冬天的平均氣温頗高,例如挪威境內的北極圈沿岸冬季並不比紐約市冷。降雨量多集中在大西洋與地中海沿岸地區,而西北海岸的島嶼降雨量也不少,例如不列顛羣島。西北岸的降雨量多超過2000毫米,降雨量逐漸往東南方的黑海遞減。
[1]
歐洲自然資源
歐洲的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鉀鹽比較豐富。煤主要分佈在烏克蘭的頓涅茨煤田、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薩爾蘭、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佈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黃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的39%(包括俄羅斯全部)。佔世界總面積的23%。西部沿海為世界著名漁場,主要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漁場。
[7]
歐洲地理之最
名稱 | 描述 |
---|---|
多瑙河 | 流經10個國家,是世界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
亞速海 | 最深處14米,是世界上最淺的海。 |
裏海 |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海跡湖)。 |
埃特納火山 | 世界有記錄的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 |
俄羅斯 | 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面積達1707萬平方千米。 |
梵蒂岡 | 世界陸地面積最小的國家,面積僅0.44平方千米,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由教皇統治的國家。 |
摩納哥 |
歐洲分區
編輯歐洲北歐
北歐指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丹麥、冰島、挪威、瑞典、芬蘭和法羅羣島(丹)。面積132萬多平方千米。境內多高原、丘陵、湖泊,第四紀冰期全為冰川覆蓋,故多冰川地形和峽灣海岸。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面積約80萬平方千米,挪威海岸陡峭曲折,多島嶼和峽灣。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長約1500千米,寬約400-600千米,西坡陡峭,東坡平緩,為一古老的台狀山地,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挪威境內格利特峯海拔2470米,為半島的最高點。冰島上多火山和温泉。北歐絕大部分地區屬温帶針葉林氣候;僅大西洋沿岸地區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較温和,屬温帶落葉闊葉林氣候。河短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主要礦物有鐵、鉛、鋅、銅等。森林廣佈。農作物以小麥、黑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養畜業較發達。魚產豐富,西面沿海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捕魚量約佔世界捕魚總量的9%左右。
北歐各國曆史背景緊密聯繫,社會和政治制度也相近。政治上雖然不是共同體,但都參與北歐理事會;語言上有三種語系,分別為印歐語系的斯堪的納維亞語支、烏拉爾語系的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和薩米語,以及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的格陵蘭語。
[1]
歐洲西歐
西歐主要礦物有煤、鐵、石油、天然氣、鉀鹽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燕麥、馬鈴薯、甜菜為主。盛產葡萄和蘋果。漁業和養畜業均較發達。比利時和法國所產阿爾登馬,英國所產巴克夏豬、約克夏豬、大白豬、愛爾夏牛、純血種馬,荷蘭所產荷蘭牛等優良畜種世界聞名。
歐洲中歐
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士、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列支敦士登。中歐面積101萬多平方千米。南部為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及其支脈喀爾巴阡山脈等所盤踞,山地中多陷落盆地;北部為平原,受第四紀冰川作用,多冰川地形和湖泊。地處海洋性温帶闊葉林氣候向大陸性温帶闊葉林氣候過渡的地帶。除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向東流經南部山區注入黑海外,大部分河流向北流入波羅的海和北海。主要礦物有褐煤、硬煤、鉀鹽、鉛、鋅、銅、鈾、菱鎂礦、鋁土礦和硫磺等。農作物以小麥、大麥、黑麥、馬鈴薯和甜菜為主,還產温帶水果。
歐洲南歐
南歐指阿爾卑斯山脈以南的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南面和東面臨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西瀕大西洋。包括希臘、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梵蒂岡、聖馬力諾、馬耳他、安道爾和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未獲國際社會廣泛承認)。面積166萬多平方千米。南歐三大半島多山,平原面積甚小。地處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沿岸火山帶,多火山,地震頻繁。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河流短小,大多注入地中海。主要礦物有石油、天然瀝青、煤、鉻、汞、鉛、鋅、銅等。南歐是油橄欖、葡萄、茴香、歐洲栓皮櫟等栽培植物原產地。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煙草為主。盛產柑橘、葡萄、油橄欖、檸檬和栓皮等。牧羊業較發達,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細毛綿羊美利奴羊的原產地。
歐洲東歐
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脱維亞、摩爾多瓦、俄羅斯歐洲部分。地形以平均海拔170米的東歐平原為主體。東部邊緣有烏拉爾山脈,平原上多丘陵和冰川地形,北部湖泊眾多,東南部草原和沙漠面積較廣。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往南過渡到温帶草原氣候,東南部屬温帶沙漠氣候。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向東南注入裏海。主要礦物有石油、煤、鐵、錳、磷酸鹽等。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較發達,蘇維埃重挽馬、奧爾洛夫快步馬、頓河馬均為馬的優良品種。蘇聯解體後紛紛加入歐盟,以廉價勞工吸引各國企業設廠,這裏人口眾多,城市密佈、交通網發達,分佈有許多著名工業區,俄羅斯:莫斯科、烏拉爾山、庫斯內次(庫斯巴次,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東南方)、貝加爾湖工業區(貝加爾湖(L.Baykal)的西北方)。烏克蘭:蘇聯最大軍火工業區頓內次工業區。
[1]
歐洲人文
編輯歐洲人種
歐洲人口
人口:7.31億(截止到2012年),人口分佈相對均勻、平均密度70人/平方千米。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64%,在各洲中次於大洋洲和北美洲,居第三位。但人口呈負增長,歐洲的人口分佈以西部最密,萊茵河中游谷地、巴黎盆地、比利時東部和泰晤士河下游每平方千米均在200人以上,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歐羅巴人種(白色人種)。
[5]
宗教: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4]
歐洲語系
2 拉丁語族: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羅尼亞語
3 斯拉夫語族: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保加利亞語、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
4 凱爾特語族: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威爾斯語,布列塔尼語
5 希臘語族:希臘語
6 波羅的語族:立陶宛語,拉脱維亞語
烏拉爾語系:芬蘭語族和烏戈爾語族。
歐盟語言:
英語:國際通用語言,歐洲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居民會英語,尤其是北歐和荷蘭。
歐洲語言
官方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捷克語、克羅地亞語、希臘語、拉丁語、波蘭語、荷蘭語、拉脱維亞語、愛沙尼亞語、阿爾巴尼亞語、丹麥語、瑞典語、芬蘭語、冰島語、愛爾蘭語、挪威語、保加利亞語、羅馬尼亞語、匈牙利語、斯洛文尼亞語、立陶宛語、盧森堡語、馬耳他語等數十種語言。
歐洲政治
編輯地理方面:這些國家均有一部分領土屬於歐洲,社會經濟和文化也與歐洲有近似之處。
體育方面:這些國家全部加入了歐洲足球協會聯盟。
按照各國綜合實力可分為三類:
第一梯隊:深藍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都有很強的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他們是:
第二梯隊:淺藍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着較強的國力和地區影響力,經濟較為發達或中等發達,軍事方面也有着一定影響力,他們是:
第三梯隊:泛綠色標識的國家,這些國家大多為地區性小國,即便有些國家人均生活水準超過第一,第二梯隊國家,但是按綜合水平均不如前列國家,制約他們的可能會是狹小的領土或者其他,他們是:
立陶宛,匈牙利,盧森堡,摩納哥,列支敦士登,愛沙尼亞,拉脱維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摩爾多瓦,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阿塞拜疆,格魯吉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科索沃(未獲得國際普遍承認)。
[8]
歐洲主權國家
北歐
西歐
中歐
南歐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首都:薩拉熱窩 | ||||
東歐
歐洲海外屬地
國家 | 領土 |
---|---|
丹麥 | 格陵蘭島 |
法國 | 克利珀頓島、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法屬南部和南極領地(阿姆斯特丹島、聖保羅島、科羅捷特羣島、凱爾蓋朗島、阿德利蘭、法屬印度洋諸島包括印度礁、歐羅巴島、格洛裏厄斯羣島、新胡安島、特羅姆蘭島)、瓜德羅普、馬提尼克、馬約特島、法屬新喀里多尼亞、留尼汪島、聖巴託洛繆島、法屬聖馬丁、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羣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 |
荷蘭 | 阿魯巴、荷屬安的列斯羣島(博奈爾島、庫拉索、薩巴島、聖馬丁、聖尤斯特歇斯) |
挪威 | 布韋島、彼得一世島、毛德皇后地 |
葡萄牙 | 亞述爾羣島、馬德拉 |
西班牙 | 加那利羣島、西屬主權地(休達、梅利利亞) |
英國 | 安圭拉、阿森松島、百慕大羣島、英屬維爾京羣島、開曼羣島、馬爾維納斯羣島、蒙特塞拉特、聖赫勒拿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英屬南極領地、英屬印度洋領地、皮特凱恩羣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羣島 |
歐洲申根國家
申根協定最早於1985年由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德國簽署了旨在統一歐洲共同體各國安全和難民政策的協議,後來又有多國分批加入。協議其中第四條內容是:申根協議的簽署相互承認各國給予非歐共體成員國公民的簽證。這一條大大方便了非歐盟國家的公民的歐洲之旅。先後加入申根協定的國家為:荷蘭、德國、比利時、盧森堡、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奧地利、希臘、挪威、瑞典、芬蘭和丹麥。2006年12月5日,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脱維亞、立陶宛、馬耳他、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塞浦路斯這10個歐盟成員國也正式加入申根協定。
[11]
歐洲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英文:European Union;法文:Union européenne),簡稱歐盟(EU),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是由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又稱歐洲共同市場)發展而來的,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荷盧比三國經濟聯盟、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其實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裏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據2018年統計數據,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包括當時尚未正式“脱歐”的英國),總面積達438萬平方公里,人口5.1億,國內生產總值18.77萬億美元。其主要機構,包括歐洲委員會,歐洲議會,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歐洲法院和歐洲中央銀行等。歐盟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同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戰略伙伴建有定期領導人會晤機制。
[12]
歐洲經濟
編輯自17世紀以來,歐洲逐漸成為世界經濟中心。18世紀,歐洲爆發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歐洲成為當時世界經濟中心。但經歷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歐洲逐漸衰落。歐洲推動人類歷史進程貢獻巨大。現代文明的一切均是由歐洲人奠定。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佔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這與歐洲是近代工業發源地,以及15~16世紀地理發現和對外殖民掠奪分不開的。
[4]
歐洲貨幣
歐元是歐洲聯盟中18個國家的貨幣。這18個國家是:德國、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斯洛文尼亞、塞浦路斯、馬耳他、斯洛伐克(於2009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愛沙尼亞(2011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拉脱維亞(於2014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立陶宛
[19]
,稱為歐元區。歐元區共有18個成員國和超過3億2000萬的人口。
歐洲工業
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一洲,工業生產水平和農業機械化程度均較高。生產總值在世界各洲中居首位,其中工業生產總值佔的比重很大。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不足。西歐工業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主要為英國、德國、法國,其次為比利時、荷蘭和瑞士等。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均居前列。
1、工業以加工型為特點,燃料和各類原材料大量進口,工業製成品大量輸出。
歐洲農業
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牧結合程度高和集約化水平高。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1]
歐洲文化
編輯歐洲遠古文化
歐洲各國景色圖(17張)
歐洲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文化運動,它奠定了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化的共同基礎,為資產階級革命做好了思想上輿論上的準備。歐洲對人類歷史所做的貢獻,包括先進人物不斷地向世界文字思想寶庫輸送先進的思想;也包括一批又一批革命家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社會創舉;也包括大批科學家在科技領域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創造;還包括一大批作家、詩人、音樂家向世界文學藝術殿堂提供了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珍品。
歐洲是一個矮小的半島大陸。其“矮”表現為平均海拔只有340米;其“小”表現為面積小1016萬平方千米,其小僅次於大洋洲;歐洲“半島大陸”的特點更為突出:其本身就是整個亞歐大陸深入到大西洋的一個大半島,在這個大半島上又有很多小半島。比較著名的有: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歐)、日德蘭半島(西歐)(北緯55度,東經10度)。
[15]
歐洲現代教育
所有歐洲國家的公民都要接受義務教育,或者至少是接受某種教育培訓。歐洲的義務教育大概從6、7歲開始,一直持續到15、16歲。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基礎教育的時間大概只持續四到五年,而在少數國家,卻需要七八年。基礎教育完成之後,學生所繼續接受教育的高一級的學校就有多種類型了,有繼續為高等學校預先培養人才的文理中學,還有一些技工學校。與此同時,在許多國家還有許多很有名望的高等專科學校和綜合性大學,接納那些已經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學生。在這種教育體制的促進下,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文盲率都很低。
雕刻藝術建築、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許多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羅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15]
歐洲宗教活動
歐洲的宗教信徒主要是基督教徒(91%,包括天主教、新教以及東正教)。8%是伊斯蘭教徒,其中大多數在俄羅斯生活(兩千五百萬),除此之外,在土耳其(590萬)、法國(550萬)、德國(320萬)、阿爾巴尼亞(140-250萬)以及意大利(110萬)等歐洲廣大地區都有穆斯林分佈,西歐的穆斯林主要為移民。僅有少於1%的歐洲居民信仰猶太教(將近200萬人)。其他的宗教(如印度教、佛教等)也都僅有低於1%的信徒。
[15]
歐洲國際關係
編輯歐洲亞洲
歐洲各國現在已與中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係(除梵蒂岡外)。歐洲各國在亞洲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曾擁有印度、馬來西亞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島東部地區;葡萄牙曾管治東帝汶(已獨立);荷蘭曾擁有東印度羣島,亦即今日的印度尼西亞。也因此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係,今日國際關係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菲律賓,教皇所指派的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東北亞的日本曾與德國、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係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2]
歐洲美洲
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着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繫,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係。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着對立的關係。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干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係降落冰點。
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了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9·11事件、伊拉克問題、巴以衝突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了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蒂固的盟友關係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係,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讚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着恐怖分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她與美國間的盟約,自伊拉克撤軍。
[2]
歐洲中東
地理上,歐洲與中東是緊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係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而中東阿拉伯國家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地。
歐洲非洲
歐洲和北非的關係,跟她與中東的關係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屬西非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着經貿的方向發展。
[2]
歐洲大洋洲
跟美國一樣,歐洲開發澳大利亞的初期亦以流放囚犯的作用。但由於歐洲和澳大利亞在地理上相距甚遠,令到兩者有着各位發展的空間,但在經濟、文化和宗親的聯繫上,澳大利亞和歐洲仍然有着很緊密的聯繫。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的主要移民羣種均來源於歐洲,與當地土著民族及其他移民發展大洋洲。
[2]
歐洲體育
編輯類別 | 賽事名稱 |
---|---|
足球賽事 | 英超、意甲、德甲、西甲、法甲、歐冠、歐羅巴聯賽 |
網球賽事 | 職業網球聯合會、國際女子網球協會、大滿貫 |
自行車賽事 | 環法自行車賽、環意大利自行車賽、環西班牙自行車賽 |
籃球賽事 | FIBA歐洲聯賽、FIBA歐洲盃賽、ULEB歐洲聯賽、ULEB盃賽 |
橄欖球賽事 |
歐洲旅遊
編輯一般為一國或多國連線旅遊,一國包括:英國、希臘、法國等,多國一般指三國、四國、五國或是八國;其中三國旅遊的國家有:法國、瑞士、意大利三國,四國旅遊的國家有:德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四國十二天,五國的旅遊線路有:法國、瑞士、意大利、奧地利、德國五國十五天,八國的旅遊線路有: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瑞士十五天,另外還有北歐,東歐,南歐旅遊,北歐的旅遊線路有:俄羅斯、芬蘭、瑞典、挪威、冰島,東歐的旅遊線路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歐的旅遊線路有:西班牙,葡萄牙,希臘。
[4]
- 參考資料
-
- 1. 歐洲概況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3-09]
- 2.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olumbia gazetter of the world[引用日期2015-03-10]
- 3. 吳倩華.歐洲地理信息評估報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 4. 中學地理圖文詳解指導地圖冊/譚木高考複習研究室編著.-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7.2(2012.9重印)
- 5. Aquilina, Joseph. The Structure of Malte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July–September 1960, 80 (3): 267–68
- 6. 土耳其:橫跨歐亞兩大洲的文明古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9-03]
- 7. 自然資源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3-13]
- 8. 歐洲各國簡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5-03-11]
- 9. 林承節.殖民主義史·南亞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 10. 梁志明.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 11. 歐洲申根簽證註解,中英翻譯對照 .歐洲簽證加急辦理中心[引用日期2013-07-10]
- 12. 歐盟概況 (最近更新時間:2019年12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0-05-11]
- 13. 英國正式脱離歐盟 .人民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11]
- 14. 歐洲貨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3-13]
- 15. 錢乘旦.歐洲文明: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222—234
- 16. 歐洲體育賽事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5-03-11]
- 17. 歐洲旅遊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03-13]
- 18. 國家概況 .外交部[引用日期2022-03-01]
- 19. 立陶宛國家概況國家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2-12-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