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字源古希臘語:Ασία;英語:Asia;俄語:Азия;法語:Asie;阿拉伯語:آسيا),全稱“亞細亞洲”,是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地跨寒、温、熱三帶,其覆蓋地球總面積的8.7%(或佔總陸地面積的29.4%)。亞洲地形複雜多樣
[6]
,亞洲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佈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7]
[11]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一線。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一線以南為亞洲。
[10]
亞洲地理環境
編輯亞洲地形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7]
[11]
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峯,全分佈在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平原佔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德干高原、阿拉伯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
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佈着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脈和山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86米),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和窪地(死海)。
亞洲中心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是指亞洲大陸範圍內處於均衡位置的點,它距大陸周邊海岸線最遠,大陸性最強。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為北緯43°40′37"、東經87°19′52",實地在天山山脈北麓衝洪積扇上的永豐鄉包家槽子村境內,東北至烏魯木齊市中心約30公里,有公路可達。一座高18米,代表性極強的具有典型亞洲區域特色的“亞心”標誌塔巍巍聳立在“亞心”點上。
亞洲環境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大洲。海岸類型複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彙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佈着廣闊的平原。
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峯,其中有世界最高峯珠穆朗瑪峯,海拔8848.86米
[3]
,將以逐步的趨勢逐漸升高,預計一百年後,珠穆朗瑪峯的高度會再創一個新的歷史新跡。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羣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佈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阿姆河,其次是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温、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複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温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温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温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温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温,最熱月平均氣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1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50%。
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温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佈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2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颱風,5~1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1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2]
亞洲水系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温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佈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亞洲湖泊較之其他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湖裏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窪地;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着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亞洲湖泊分佈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五大湖羣。
亞洲的河川大都發源自中部山地而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中長4000公里以上的河川有7條,最長的河流是長江,其次是以額爾齊斯河為源的鄂畢河。裏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最深、最古的湖泊,湖底最深處位於海平面以下1295米。阿姆河全長2540公里,是亞洲最長的內流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印度河流域都是人類最早的文明發源地。恆河是印度教和佛教的聖河。湄公河是一條重要的國際性河流,湄公河流域國家包括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
[2]
亞洲歷史
編輯亞洲名稱由來
亞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同時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Asia,音譯為亞西亞,意思是“太陽昇起的地方”。相傳亞西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很寬泛的,大致是指東方的廣大地區。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逐漸擴大,名詞才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亞洲的歷史和文化都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國、古印度和古巴比倫都位於亞洲大陸。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於領先地位,中國的四大發明、印度人發現了“0”、發明阿拉伯數字等等,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創造,都為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1]
亞洲遠古時代
在遠古時代,歐洲、北非的許多民族都發源於中亞的草原地帶,在民族大遷徙時代,一部分向西進入歐洲,一部分向東遷入印度,形成範圍廣大的印歐語系各民族;另一部分向南遷徙到北非、西亞,進入埃及,和當地人融合成閃-含語系各民族。
[1]
亞洲上古時代
在上古時代,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波斯帝國都發展成為強大的帝國,波斯一直在和歐洲的希臘爭雄,最終都被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帝國擊敗,亞歷山大的軍隊一直入侵到印度次大陸,最終留下部分軍隊建立了亞美尼亞國家。中國也在走向統一擴張的道路,周圍民族開始瞭解秦帝國。
當西方羅馬帝國崛起時,東方的中國漢朝也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羅馬帝國的領土擴張到中東古巴比倫河谷地,東方和西方開始有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由中國長安經過西域和中東,遠達羅馬。在漢朝北方的匈奴人被漢朝擊敗後,漸向西方遷徙,這些在西羅馬帝國眼中被視為“野蠻人”的部族,在遷入歐洲後,加速西羅馬帝國滅亡。
[1]
亞洲中古時代
蒙古民族的興起在世界造成不小的影響,征服了歐亞廣大的地域,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屠殺了許多異族人民(包括漢族),許多優秀文明毀於一旦。
自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回教民族滅亡後,回教國家奧斯曼帝國雄踞了中東、小亞細亞半島及北非地區四百多年。某種程度上,奧斯曼帝國阻隔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上的交流。東亞地區自從16世紀以來,文化和科學發展逐漸落後,國家禁止國民與外國人交流情況常見。例如日本江户時代實施鎖國令、朝鮮王朝的鎖國政策、明清時期的海禁。
[1]
亞洲近代以後
18世紀以後,隨着歐洲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興起,殖民主義者透過航海路線,發掘亞洲大陸的資源,而亞洲地區的積弱,成為列強爭奪的領域,許多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在亞洲北方西伯利亞的荒蕪地區,隨着蒙古帝國的勢力瓦解,歐洲俄羅斯民族建立的沙皇俄國逐漸循陸路開發。雄踞亞洲北方大片土地。
19世紀末期,日本隨着明治維新的改革成功,使其國勢日盛,成為當時唯一以“列強”身份在國際社會舞台具有地位的亞洲國家。自多次對周邊國家如清朝、俄羅斯帝國發動的戰爭勝利,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以戰勝國身份託管戰敗國德國在亞洲的殖民地,令日本的勢力範圍遍達西太平洋。亦令其進一步征服中國和全亞洲的野心漸大,日本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軍國主義的薰染下,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亦自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開始,之後在亞洲地區揭開戰幔。日本終在1945年被美國於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亞洲民族主義抬頭,各個民族國家才開始紛紛爭取獨立。與此同時,西方的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峙蔓延至亞洲大陸,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拿到了中華民國在大陸地區的政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及其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在亞洲推動共產主義。東亞地區先後建立多個社會主義國家,如朝鮮、越南、老撾等。在50年代至70年代,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是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地區爆發的主要戰爭。
西亞和中東地區亦各民族亦自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紛紛爭取獨立。最著名的是以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帶領的印度獨立革命運動,最終印巴分治,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和以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均在1948年獨立。而中東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建國問題,帶來牽涉到宗教和民族上的嚴重衝突。以色列雖然在1947年獲許在猶太人地區建國,但由於包括“聖城”耶路撒冷被劃入以色列,令周邊伊斯蘭教國家不滿,猶太人和伊斯蘭教教徒不和,導致以色列與周邊的伊斯蘭教國家衝突日增,在以色列和敍利亞、約旦和埃及等對抗的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大片巴勒斯坦地區,並在該區設立殖民地。另外,一向被視為“世界火藥庫”的中東地區,地區戰爭不斷,包括在80年代伊拉克和伊朗對火的兩伊戰爭,和1991年和2003年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和針對美國聲稱的頭號恐怖分子領袖本拉登而在2002年發動推翻塔利班政治集團的“攻擊阿富汗戰爭”。
亞洲區域
編輯亞洲分區 | 具體介紹 | 國家 |
---|---|---|
東亞 | ||
西亞 | ||
東南亞 | ||
中亞 | ||
南亞 | ||
北亞 | ||
亞洲自然資源
編輯亞洲礦物資源
其中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
亞洲森林和草原
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的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佈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佔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羣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
亞洲水力
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萬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亞洲海洋漁業
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羣島、台灣島、西沙羣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2]
亞洲人口
編輯截至2022年11月,世界人口已超過80億,其中55%(44億)生活在亞洲。
[9]
截至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佈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是印度,第二是中國
[12]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特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複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種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亞洲政治
編輯亞洲國家
序號 | 國家名稱 | 首都 | 人口/萬 | 面積/㎞² | 備註 |
---|---|---|---|---|---|
1 | 141,178 | 9,630,000 |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人口第二大國家
[12]
。 | ||
2 | Manama | 150 | 780 | ||
3 | Seoul | 5,051.50 | 99,646 | ||
4 | Beirut | 400 | 10,452 | ||
5 | Dili | 106 | 14,874 | ||
6 | Kathmandu | 2,933 | 147,181 | ||
7 | Bangkok | 6,387 | 513,115 | ||
8 | Islamabad | 14,766 | 796,000 | ||
9 | Abu Dhabi | 423 | 83,600 | ||
10 | Thimphu | 69 | 38,816 | ||
11 | Muscat | 280 | 309,500 | ||
12 | Baku | 834.7 | 86,600 | 部分國土屬於歐洲 | |
13 | Pyongyang | 120,540 | |||
14 | Manila | 9,401 | 299,764 | ||
15 | Phnom Penh | 1,480 | 181,035 | ||
16 | Doha | 141 | 11,521 | ||
17 | Bishkek | 547.4 | 198,500 | ||
18 | Male | 39 | 300 | ||
19 | Kuala Lumpur | 2,756 | 330,000 | ||
20 | Ulan Bator | 268.34 | 1,566,500 | ||
21 | Riyadh | 2,611 | 2,250,000 | 石油產量第一大國 | |
22 | Bandar Seri Begawan | 39 | 5,765 | ||
23 | Vientiane | 600 | 236,800 | ||
24 | Tokyo | 12,805 | 377,835 | 發達國家 | |
25 | Ashgabat | 700 | 491,200 | ||
26 | Nursultan | 1,703 | 2,724,900 | ||
27 | Jerusalem | 889 | 2,500 | ||
28 | Dushanbe | 721.57 | 143,100 | ||
29 | Tbilisi | 439.47 | 69,700 | ||
30 | Kuwait | 270 | 17,818 | ||
31 | Damascus | 2369.5 | 185,180 | ||
32 | New Delhi | 132,400 | 2,980,000 | ||
33 | Jakarta | 24,500 | 1,919,440 | ||
34 | Yerevan | 325.05 | 29,800 | ||
35 | Kabul | 2993 | 652,300 | ||
36 | Tashkent | 2800.08 | 447,400 | ||
37 | Colombo | 2020 | 65,610 | ||
38 | Baghdad | 3432 | 441,839 | ||
39 | Hanoi | 9,554 | 329,556 | ||
40 | Tehran | 7004.9 | 1,636,000 | ||
41 | Sana'a | 2300 | 555,000 | ||
42 | Amman | 610 | 89,340 | ||
43 | Naypyitaw | 5700 | 676,581 | ||
44 | Dhaka | 14737 | 147,570 | ||
45 | Singapore City | 518 | 714 | 發達國家 | |
46 | Jerusalem | 764 | 14,900 | 發達國家 | |
47 | Ankara | 7,372 | 783,562 | 同時部分國土屬於歐洲 |
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與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的面積為1.49萬平方千米。
亞洲區域合作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複雜,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世界熱點地區。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文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還有一個觀察員國:巴布亞新幾內亞。東盟國家開動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韓國三個東亞國家的對話機制,並確定於201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和泰國先期啓動水果蔬菜零關税機制。
南亞國家也在加緊準備成立區域合作的組織,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關係出現緩和跡象。
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上海合作組織在2001年6月成立,前身是1996年4月26日開始運作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發展至2014年,現時有成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後期加入)。
[4]
上海合作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加強中亞地區和中﹑俄之間的聯繫,發展成員國在政治﹑經貿﹑文化﹑教育﹑科技﹑能源﹑交通﹑環保等範疇的合作,促進區內和平。
[4]
亞洲經濟
編輯亞洲除了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是發達國家,其餘均為發展中國家。許多國家發揮其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優勢,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億噸,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年發電量約一萬億度,約佔世界年發電量的13%;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的錫精礦產量佔世界各國中第一位。鎢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45%。
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採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佔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蒙古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印度尼西亞和文萊以生產原油為主。印度工業較發達。除阿富汗、黎巴嫩和土耳其外。西亞多數國家工業均以生產原油和煉油為主,西亞能源在世界能源中佔重要地位。
[2]
亞洲文化
編輯亞洲綜述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誕生於亞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在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由於世界的經濟重心在亞洲,所以大部分人類的技術成就都產生於亞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亞洲人已經發明瞭燒製陶器和冶煉礦石,亞洲的蘇美爾人首先發明瞭文字和系統的灌溉工程,中亞的遊牧民族發明了馬鞍、挽具和車輪,中國人發明了瓷器、馬鐙、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並最早種植稻穀。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發明了十進位計算技術。亞洲各種地方性的醫藥技術即使到今天也非常有效,還在很多地區使用。
亞洲宗教
宗教 | 具體介紹 |
---|---|
道教 | |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着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説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 |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煉者。 | |
佛教 | |
伊斯蘭教 | |
基督教 |
亞洲語言
- 參考資料
-
- 1. 丁海斌.亞洲歷史檔案資源概述【J】.《蘭台世界》 2005年11期
- 2. 李問渠 .不可不知的2000個地理常識 :新世界出版社,2008
- 3. 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裏互致信函 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峯高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12-08]
- 4. 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發展簡介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4-06-07]
- 5. 毛秀珠.亞洲的民族體育與文化【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 6. 朱翔,劉新民.《義務教育教科書 地理》(七年級下冊):湖南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第2版第10次印刷:7
- 7.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 .電子課本網[引用日期2022-07-26]
- 8. 巴林國家概況 .外交部官網[引用日期2022-12-09]
- 9. 人口 | 聯合國 .聯合國[引用日期2022-12-11]
- 10. 最新亞洲地圖高清英文版 .世界地圖[引用日期2022-12-13]
- 11. 袁書琪, 劉健.義務教育教科書 地理 七年級 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2
- 12. 中國人口學會會長:印度人口總量超中國,但中國仍有巨大優勢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3-08-19]
- 13. 國家概況--朝鮮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引用日期2023-09-1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