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君士坦丁一世

鎖定
君士坦丁一世(拉丁文:Constantinus I Magnus,272年或274年2月27日 [1]  -337年5月22日),全名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裏烏斯·康斯坦丁烏斯(拉丁文: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羅馬帝國奧古斯都(即皇帝,306年-337年在位),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的長子 [2] 
君士坦丁早年被派往東部帝國,為奧古斯都戴克裏先服務,後奔赴不列顛作戰。306年被擁立為奧古斯都,隨後在針對馬克森提烏斯李錫尼的一系列內戰中取得了勝利,在324年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在位期間,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治上,重組政府,將民事和軍事當局分開;經濟上,為對抗通貨膨脹,推出固相錢;軍事上,重組羅馬軍隊,擊退法蘭克人哥特人進攻;在宗教方面,先與李錫尼頒佈“米蘭敕令”,後又於325年召開尼西亞會議,大力推行基督教。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新羅馬,為君士坦丁堡建都之始。337年,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亞去世,臨終前受洗成為基督徒。 [3]  死後葬於君士坦丁堡聖使徒教堂。 [9] 
君士坦丁不僅授予基督教合法地位和許多特權,而且強行通過“三位一體”的信仰為正統教義,實際上使基督教獲得了國教的地位。 [16]  他是羅馬轉換到基督教的第一個君主,被尊稱為君士坦丁大帝(拉丁語:Constantinus Magnus)。
概述圖參考資料:羅馬保守宮的君士坦丁頭雕 [10]  ,325年至326年創作,Jean-Christophe BENOIST攝
中文名
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裏烏斯·康斯坦丁烏斯
外文名
Emperor Constantine/Constantinus I Magnus
別    名
君士坦丁一世
君士坦丁大帝
國    籍
羅馬帝國
民    族
羅馬人
出生日期
274年2月27日(一説272年) [1] 
逝世日期
337年5月22日
職    業
羅馬帝國奧古斯都
主要成就
重新統一羅馬帝國
頒佈米蘭敕令,召開尼西亞會議,提高基督教地位
進行政治、軍事、財政改革,加強中央集權
信    仰
基督教
代表作品
尼西亞信經
繼    任
君士坦提烏斯

君士坦丁一世人物生平

君士坦丁一世早年經歷

君士坦丁頭雕 君士坦丁頭雕
272年或274年 [14]  (還有273年 [16]  、282年説 [2]  ),君士坦丁出生於羅馬帝國上默西亞行省的奈蘇斯(今塞爾維亞東部的尼什 [14]  [4]  他的全名是蓋烏斯·弗拉維烏斯·瓦勒裏烏斯·康斯坦丁烏斯(拉丁文:Gaius Flavius Valerius Constantinus),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即皇帝 [8]  ,參見詞條四帝共治制)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與3世紀末期的奧古斯都克勞狄二世有血緣關係。 [16] 
據説,君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是一家小旅店的女僕,君士坦丁是她與君士坦提烏斯的私生子。但這種説法受到英國曆史學者愛德華·吉本的懷疑。吉本認為,海倫娜是這家小旅店的主人,她與君士坦提烏斯的婚姻是合法的。不論如何,當293年君士坦提烏斯被西部帝國的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任命為愷撒後,他就離棄了海倫娜,而與馬克西米安之女狄奧多拉結婚。
君士坦丁自少年時便隨父征戰,鍛煉出了堅強的意志和健壯的體魄。在君士坦提烏斯成為愷撒後,他一度作為人質被扣押在東部帝國奧古斯都戴克裏先手下,成為戴克裏先宮廷中的一名保民官 [16]  302年,在東部帝國出任軍事保民官。 [2] 
305年,戴克裏先與馬克西米安雙雙退位,戴克裏先的繼承者、東部奧古斯都伽列裏烏斯更加猜忌新任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極力阻止君士坦丁回到其父身邊。 [16]  後來,君士坦丁藉機逃離東部,奔赴不列顛與父親會合,在不列顛與蠻族作戰。 [5] 

君士坦丁一世帝位爭鬥

306年7月25日,君士坦提烏斯去世。同日,不列顛軍團在不列顛的伊博拉庫姆(今英國約克)宣佈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但伽列裏烏斯只授予他愷撒之銜。 [3]  此時,在由君士坦提烏斯死後由伽列裏烏斯指派接任的李錫尼,受部分軍隊擁護的馬克西米安之子馬克森提烏斯,曾被伽列裏烏斯指派為兩個愷撒的塞維魯和達札(代亞),已退位的馬克西米安,加上君士坦丁為爭奪奧古斯都之位,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 [5] 
306年10月,馬克森提烏斯篡位,君士坦丁表示支持。307年,駐節於米蘭的塞維魯因軍隊譁變被殺。310年,馬克西米安趁君士坦丁在外時發動叛亂,被君士坦丁率軍在馬賽圍殲,被逼自殺。
米爾維安大橋戰役 米爾維安大橋戰役 [17]
311年,伽列裏烏斯病死,君士坦丁開始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 [3]  他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都靈之戰擊敗馬克森提烏斯的軍隊,佔領意大利 [9] 
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在台伯河上的穆爾維(Milvian)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參見詞條米爾維安大橋戰役)。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君士坦丁把馬克森提烏斯一家和重要追隨者處死,以除後患。接着,他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羅馬城。 [5]  [9] 

君士坦丁一世一統帝國

君士坦丁大帝頭雕 君士坦丁大帝頭雕 [11]
313年,君士坦丁約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意大利米蘭)相會,約定對基督徒實行寬容政策,李錫尼同意。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妹妹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發佈了“米蘭聲明”(參見詞條米蘭敕令),基督徒和有其他宗教信仰的人都有自由選擇信仰的權利,一切針對基督徒的措施都被宣告無效。 [5]  其背景是基於政治的意圖,想要爭取廣大的基督徒的支持,並對幼發拉底河防務進行監督。
會後,李錫尼率軍到東方去討伐自立為奧古斯都的代亞(蓋烏斯·瓦列裏烏斯·伽列裏烏斯·馬克西米努斯),並於315年特茲拉盧姆之戰將其徹底擊敗,於是李錫尼在東方,君士坦丁在西方,兩個奧古斯都並立的局面又恢復了。君士坦丁不願沿襲這種雙雄並存的格局,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李錫尼對此頗為擔憂,於是違背米蘭會議上的約定,着手迫害管轄區內的基督徒。 [5] 
在完成統一大業的最後鬥爭中,君士坦丁充分展示了一個政治家的謀略和才能。他強化對軍隊的控制,完善軍事建設,在其統治的區域內輕徭薄賦,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從而極大地加強了自身的實力。 [18]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克鑲嵌畫中的君士坦丁形象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克鑲嵌畫中的君士坦丁形象 [9]
君士坦丁乘機攻打李錫尼。316年,君士坦丁奪取李錫尼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323年,進攻東部帝國色雷斯地區。7月3日,在亞德里亞堡戰役擊敗李錫尼的17萬大軍,使其躲入拜占庭的城牆。隨後李錫尼的艦隊又在赫勒斯滂海峽戰役被摧毀,他只能留下新提拔的愷撒馬提尼亞努斯(Martinianus)繼續堅守,自己則撤退到克里索波利斯,在9月18日的決戰中又遭失敗,最後逃往老巢尼科米底亞,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君士坦丁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即君士坦丁一世。 [5]  [2] 
325年5月20日,君士坦丁命令尼西亞的康瑟爾同異教徒作戰。 [2] 
326年,君士坦丁出訪西部,抵達羅馬舉行慶祝活動。但此次對羅馬的訪問沒有成功,因為他拒絕參加異教遊行,冒犯了羅馬民眾。這是君士坦丁有生之年最後一次抵達羅馬。 [3]  [9] 
330年5月11日,君士坦丁將羅馬帝國的首都從羅馬遷到拜占庭,並將此城命名為新羅馬,但該城普遍被以建立者之名稱作君士坦丁堡 [3] 
332年至334年間,君士坦丁幫助薩爾馬特人抵抗哥特人,並親自指揮作戰。 [2] 

君士坦丁一世立儲與逝世

為了維持王朝的延續,君士坦丁於317年3月1日確定其長子克里斯普斯和次子君士坦丁二世為皇帝繼承人,任命他們為愷撤。但是,被他寄予厚望且戰功卓著、能力超羣的克里斯普斯卻因被懷疑與其年齡相近的後母法烏斯塔有染,或因涉嫌某件無從考證的重大罪案而於326年被突然處決 [19]  。此事對君士坦丁一世打擊很大,為保證王朝統治持續不斷,他先於324年任命第三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為愷撒,後於333年任命第四子君士坦斯一世為愷撒,這樣,在其統治晚年,他的三個兒子均被確定為皇位繼承人。 [18] 
後來,君士坦丁在籌備對抗波斯的戰役時病倒,被迫返回君士坦丁堡。為了防止在他死後幾個兄弟之間發生爭奪皇權的衝突,君士坦丁為諸子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即由君士坦丁二世控制不列顛、高盧和西班牙地區,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控制色雷斯、西亞和黑海地區,由君士坦斯控制意大利、非洲、達吉亞和馬其頓等地區。 [4]  [18] 
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亞安齊羅納的行宮逝世。臨終時,他受洗為基督徒。死後葬於君士坦丁堡的聖使徒大教堂的皇家墓地中。 [9]  [22] 

君士坦丁一世為政舉措

君士坦丁一世政治

  • 改革官僚系統
英國約克大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塑像 英國約克大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塑像
君士坦丁在社會改革和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只是繼承並發展了由戴克裏先奠定了基礎的改革體系。他進一步強化官僚機構,實行文武分治 [2]  。君士坦丁繼續提倡戴克裏先引入的東方專制君主的禮節(戴皇冠,臣民須向皇帝行跪拜禮等)。總而言之,君士坦丁完善了戴克裏先的專制君主制度(參見詞條多米那特製),這種制度的目的是以公開的強制手段,克服羅馬的經濟危機。但也使得臃腫的官僚系統更加龐大。 [20] 
  • 加強中央集權
君士坦丁保持了由戴克裏先實行的新的帝國劃分,並貫徹執行了使地方民政權與軍權分離的政策。 [7]  君士坦丁試圖取消戴克裏先的四帝共治制,但帝國局勢的混亂迫使他任命自己的親信為共治者。當第一位愷撒、長子克里斯普斯死後,君士坦丁相繼任命法烏斯塔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愷撒:君士坦丁二世統治西班牙高盧和不列顛;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統治亞洲和埃及;君士坦斯一世統治意大利和北非。 [18]  他實際上是繼承了戴克裏先的做法。
君士坦丁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改變了晚期羅馬奧古斯都任命皇位繼承人的擬製血親制度,拋棄了在位奧古斯都收養“義子”的傳統習俗。可以被看作是羅馬奧古斯都繼承製度的重要改革。在此之前,雖然個別羅馬的奧古斯都曾經將皇位傳給其直系親屬,但具體過程仍然沒有超越傳統做法。換言之,羅馬帝國傳統的繼承製度並沒有發生變化。君士坦丁的做法是將皇權當作奧古斯都個人的私有權利,奧古斯都不再是帝國公民的公僕,因此,皇權可以也必須像私人財產一樣傳給具有血緣關係的後代。 [18] 
這種制度安排維繫了王朝內部的延續,增強了拜占庭帝國的凝聚力,但不能根除政治動盪的問題。等到君士坦丁去世後,羅馬統治階級內部即爆發了兄弟間的廝殺。皇家內訌最終導致君士坦丁一世直系血親繼承人和家族男性繼承人大部被殺。 [18]  [21] 
  • 擴建並遷都拜占庭
鑑於帝國經濟、文化重心東移,330年,遷都拜占庭,並進行了重建和擴建。擴建後的該城被稱為“新羅馬”,俗稱君士坦丁堡。這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東羅馬帝國的開始。 [16] 
而在新都的建設中,君士坦丁首先關注城防建設。他將拜占庭古城的舊城牆改建為高大的皇城城牆,並重新在新城市的最西側修建了長約3000米的君士坦丁城牆。君士坦丁城牆、皇城城牆,加之後來因人口擴張、防務需要而建設的狄奧多西城牆的修建,構成了君士坦丁堡自西向東的城防體系,保證了帝國長期的統治穩定。 [22] 

君士坦丁一世財政

  • 階級固化
君士坦丁財政政策的目標同樣是為了獲得穩定的税收。它的強制實施所造成的社會後果是各個社會階層之被奴役。316年和325年頒佈的敕令禁止城市居民的高級階層(庫里亞)離開他們的出生地。他們不能以任何理由被免除城市的義務,也不能免任民政或軍事的職務。庫里亞的義務還成了一種世代相承的負擔。 [7] 
對待勞動者,君士坦丁的態度比庫里亞藉此更嚴厲。在332年的敕令中,禁止隸農從一個莊園逃到另一個莊園;收容別人隸農的人,應將他交還原來的主人,此外,還應支付逃亡隸農在其莊園上居留的全部時間所應交的賦税。敕令公然説:“對這些逃跑的隸農,應給他們帶上鐐銬,就象對待奴隸一樣,為的是用懲罰奴隸的方式迫使他們對有特權的自由人履行義務。”君士坦丁也將手工業者進一步固定在他們所屬的公會里,強制他們共同負擔國家向公會分攤徵課的賦税和徭役。317年發佈的一項命令説:“造幣廠的工匠要一輩子處於其現有的地位。”有些被固定在那些為供應宮廷和軍隊所需的皇帝作坊裏的手工業者還被打上烙印,以防逃跑。 [7] 
繪有君士坦丁戴月桂冠頭像的各式錢幣
圖冊參考資料 [15] 
至於奴隸本身的處境,則更加悲慘。按照君士坦丁的法令,奴隸的生命是毫無保障的:主人如果為了“糾正”不馴順的奴隸的不規矩行為而將這個奴隸鞭撻致死,可不受起訴。這在實際上就是恢復了早在2世紀已經禁止的奴隸主任意殺害奴隸的權力。以前對企圖投奔蠻族的奴隸,捕獲後只是將他們交還原主,現在的法令則規定要把他們放逐到礦山去,有的甚至要被砍腿。君士坦丁還正式宣佈,允許貧民出賣自己的子女為奴隸。這是違背羅馬傳統的基本準則的。在此之前,塞維魯王朝末代奧古斯都亞歷山大·塞維魯曾准許二十歲以上的自由民賣身為奴,但到戴克裏先執政時,又下令禁止這種行為。現在君士坦丁卻比塞維魯在背離羅馬傳統準則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他的法令還確認奴隸主有權把所謂“無禮的”被釋奴隸連同其子女一起重新變為奴隸。 [7] 
總的來説,在君士坦丁的統治下,勞動羣眾和普通自由民的生活狀況急劇惡化了,甚至中等階層的人的自由權利也被剝奪了。 [7]  雖然他頒佈過一些保護貧民的法令 [20]  ,但由於普遍的目無法紀而很少得以實行。
因而,有觀點認為:“羅馬奴隸制危機和古典文明危機的最後結果就是如此:以對全體勞動人民實行普遍奴役的形式表明了這個社會的不可避免的滅亡。” [7] 
  • 幣制改革
為了對抗通貨膨脹,君士坦丁推出了固相錢,這是一種新的金幣,在此後的一千多年中,它成為拜占庭帝國和歐洲貨幣的標準。

君士坦丁一世軍事

  • 改革軍隊
君士坦丁頭雕 君士坦丁頭雕
羅馬帝國後期,面對漫長的邊界線和周邊各蠻族的侵略,戴克裏先嚐試以四帝共治的方式來使每位君王各自負責一段邊境,以維持阻絕性防禦戰略的繼續實行。君士坦丁即位後,則改用縱深防禦戰略。 [21] 
縱深防禦戰略要求主力野戰軍和邊防軍之間有明確的分工與合作,也要求邊疆地區有廣大的縱深地段能夠用來削弱敵軍的鋭氣,使野戰軍得以集中,為野戰軍圍殲來犯之敵提供條件。為此,君士坦丁展開了他對軍隊的改革。他徹底完成了把軍隊分為邊防部隊和內地機動部隊的軍事改革。在繼承戴克裏先削弱近衞軍、架空元老院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散了這些驕橫不遜的近衞軍,轉而使用重新組織的特殊的宮廷親衞部隊來代替。軍事權力從此完全集中到皇帝手裏。近衞軍長官失去了對宮廷各個部門的管轄權,被剝奪了統領軍隊的指揮權,最後變成帝國四大轄區的行政長官。 [21]  [7] 
但帝國社會關係的日趨腐朽使軍隊的素質敗壞。此前那種將土地授予退伍士兵的辦法曾具有復興小土地所有者階層的社會意義,已變成了單純用來強制土地領受者的兒子世襲當兵的奴役手段。不過強制徵召老兵的子嗣服兵役,也只能獲得新兵來源的一部分,還遠遠不能滿足兵員補充的擴大軍隊的需要,因而帝國開始大量吸納蠻族人加入軍隊(包括邊防軍團、內地機動軍團和宮廷親衞部隊)中,使軍隊蠻族化的過程大大加速。許多蠻族出身的人還在軍隊中擔任了高級職位。 [7] 
君士坦丁改革並重組了軍隊,建立起一支直接隸屬於皇帝的帝國衞隊,並將邊防部隊改為民兵形式,組成了由能夠抵抗內部威脅和野蠻入侵的戰地部隊和駐軍。 [2] 
  • 擊退外敵
君士坦丁在羅馬邊境的法蘭克人成功開展了反對部落的運動,阿拉曼尼、哥特人和薩爾瑪提亞人在公元三世紀的危機中被他的前任遺棄的重新安置領土。313年,君士坦丁在西部邊境擊退了法蘭克人的入侵。332年至334年間,君士坦丁幫助薩爾馬特人抵抗哥特人,並親自指揮作戰。332年在默西亞(保加利亞北部地區)擊潰了阿拉里克的哥特軍隊。後被薩爾馬特人的入侵激怒,轉而縱容哥特國王格里米爾摧垮薩爾馬特。最後又允許倖存的薩爾馬特人在羅馬帝國內避難。 [2] 

君士坦丁一世宗教

主詞條:米蘭敕令
君士坦丁政治生涯中一個引人注目之處,是他正式皈依基督教 [6] 
  • 施行宗教寬容政策,扶持基督教
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君士坦丁(右)與查士丁尼(左) 聖索菲亞大教堂中的君士坦丁(右)與查士丁尼(左) [9]
在君士坦丁戰勝其對手的鬥爭中,宗教政策起了重要的作用。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在其統治區內(高盧、西班牙、不列顛)對基督教一向採取寬容態度,君士坦丁從父親手上承接過來的軍隊中又有許多基督教徒。君士坦丁被軍隊立為皇帝后,隨即投入一連串情勢險惡、錯綜複雜的內戰。在這一時期,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一方面繼續維護羅馬舊教的地位,另一方面積極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6]  這位識時務拍統治者當時雖然還不是基督教徒,但已顯示出自己是個新宗教的有力庇護人。早在313年,他就同據有東方行省的李錫尼在米蘭會面,同意一項共同的宗教政策,幾個月後的一道敕令中載明瞭這項內容,一般人稱這道敕令為“米蘭敕令”。米蘭敕令的主要內容:
在他皈依基督教之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東部的勢力一直強於在西部的勢力,君士坦丁就是在東方行省的經歷中接觸到基督教的。
  • 承認基督教徒同其他異教徒一樣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權,歸還給他們被沒收的教堂和教會財產,免除了基督教僧侶個人對國家的徭役義務,規定主教有權審判教會案件。
  • 敕令並沒有把基督教“確立為帝國的官方宗教”,但是敕令對基督教採取了同情和寬容的態度,這顯然反映了君士坦丁的宗教態度。
  • 敕令允許民眾自由選擇宗教信仰,要求歸還迫害時期沒收的教會財產,某些有利於基督教的重要態度在這個官方文件中確定了下來。
“米蘭敕令”標誌着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對基督教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還承認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敕令是君士坦丁和李錫尼共同制定的宗教政策。在君士坦丁統治的西部,基督徒已經受到保護,事實上已經處於合法地位。敕令只是把西部基督徒的地位延伸到東部的基督徒身上,實際上就是把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擴大到東部,這説明了君士坦丁對基督徒的保護從西部開始擴大到東部。當然,這也透露出在羅馬帝國二帝並治的政治格局中,西部皇帝君士坦丁的政治影響力正在超越東部的某些跡象。 [6] 
在這以後,他又賜給基督教會許多重要特權:313年,君士坦丁致信給一些省督,要求他們在自己的轄區內保護基督教。317年後,他將國內錢幣上異教徒的雕像逐個的除去,直到323年,貨幣上只剩下一些無關宗教的銘刻了。319年,君士坦丁下令非洲行省長官豁免神職人員賦税, 同時授予主教釋奴權。321年,他又規定教會可以接受人們所捐贈的遺產和遺物,同年發佈禮拜日停工的命令,並規定城市居民在禮拜日不得照常工作,必須到教堂做禮拜。基督教很快就從原來是受迫害的宗教變為佔優勢地位的宗教。這個宗教已習慣於羅馬國家的秩序,並樂意為皇帝政權的權威辯護。 [7] 
324年,當君士坦丁戰勝李錫尼從而統一羅馬全境後,更大力扶植基督教,政府官員大部被改為由基督徒擔任,同時規定凡信奉其他宗教的官員不得參加神廟活動,並且禁止強迫基督徒參加異教祭祀。他不再保持宗教中立,不再掩飾他的宗教傾向,強調基督教是真理,異教是錯誤的。他寫道,上帝的力量使他獲得勝利,終止異端邪説者的暴政。他下令釋放所有強制勞動的基督徒,讓所有被流放的基督徒重返家園,歸還所有基督徒被沒收的財產,不論是個人的,或是團體的財產。他鼓勵主教整修損壞的教堂,有必要的話,就建造新教堂。後來他更進一步禁止向異教諸神獻祭,詢問神諭,或供奉新的異教神像。
不過,南斯拉夫拜佔廷學專家奧斯特洛戈爾斯基指出君士坦丁一世“仍然允許異教舉行禮拜儀式,甚至親自參加異教的,特別是對太陽神的某些禮拜活動”。由此可見,君士坦丁對於多神教仍是持寬容態度的。通過這一政策,他向多神教徒顯示了自己的善意,並獲得了厭棄迫害政策帶來的爭端的大多數多神教徒的支持,有助於其鞏固自身統治、維護帝國穩定的政治目標。 [23] 
  • 積極參預教會事務
主詞條:尼西亞會議
另一方面,君士坦丁也積極參預教會事務,竭力幫助教會建立統一組織。他認識到統一的帝國必須有同它相適應的統一的教會;在這個教會中不容有教義上的分歧。但當時,就各種教義問題和教會紀律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辯是經常發生的。這種爭辯是社會鬥爭的反映,它發生在教會內部,而教會是聯合了各種成分的。在基督教成為受官方庇護的宗教以後,它的各派主教們就希望藉助皇帝權力來解決內部的紛爭。從君士坦丁時代起,教會事務和教義問題已被認為是國務問題。 [7] 
君士坦丁在313年就參預了關於非洲的多拉圖斯教派的正統性的爭端。非洲基督教的代表人物向君士坦丁提出申訴,請求他裁決,究竟是凱基里亞努斯還是多拉圖斯有權作為正統的主教。君士坦丁將此事交給主教會議去處理。這次會議起先在羅馬開會,後來轉往阿爾列。會議承認凱基里亞努斯享有正統主教的權利,並獲君士坦丁批准。多拉圖斯及其擁護者乃宣稱只有他們是真正的基督教徒,並着手建立自己的教會。後來,在正統教會的擁護者與多拉圖斯分子之間的爭論具有了更激烈的社會鬥爭。 [7] 
君士坦丁對教會事務的最大幹預是在如何對待阿里烏斯教派的問題上。早在2世紀末和3世紀前半期,亞歷山大里亞教會的一些神學家就對正統教義提出了異議。其中特別有影響的是奧里根(約185-254)。他以柏拉圖的理念觀為依據,力圖把基督教義與希臘哲學原理結合起來。在他的神學理論體系中,“邏各斯”(英文:Logos)佔有重要的地位;它與上帝之子耶穌基督被視為同一事物。奧里根對基督教神學基礎所作的這種哲學解釋的理論,很快就在亞歷山大里亞獲得廣泛的傳播。4世紀初,一位以禁慾主義著名的教會長老阿里烏斯發展了這種理論,而主張這樣的學説:在聖父聖子聖靈三者中,只有聖父才是永恆的。聖父首先創造聖子或邏各斯,而後邏各斯創造聖靈。因此,聖子不能與聖父同等,而只是與聖父相似。這是對基督教基本教義提出理性主義的解釋,在邏輯上是符合思維法則的。但作為神學體系的基督教義應是人們的理性所不能理解的(否則它就失去了奧秘),因此,這種學説受到了那些服務於上層社會利益的埃及地區主教們的譴責。但阿里烏斯的思想卻在亞歷山大里亞的普通居民、手工業者和水手中受到普遍歡迎。在街頭上、市場上和其他公共場所,常常發生激烈的辯論,有時還變成了公開的衝突。辯論不僅在埃及教會,而且也在其他地方的教會進行。在這種情況下,君士坦丁顯然是在教會人士的要求下進行干預的。 [7] 
反映325年尼西亞會議的壁畫 反映325年尼西亞會議的壁畫 [9]
325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集了全羅馬帝國基督教主教會議,討論阿里烏斯提出的教義問題。大多數與會者表示反對阿里烏斯學説,承認聖子與聖父是同一的。會議據此制定了所有基督教徒都必須遵奉的正統教義《尼西亞信條》,確認基督與聖父、聖靈是同體的,因而也是永恆的。此時還不是基督教徒的君士坦丁擔任了會議主席,並批准了會議的決議。阿里烏斯被放逐到伊利裏庫姆,他的一些擁護者被放逐到高盧。 [7] 
然而,尼西亞“全基督教大會”與其説是排除了,倒不如説是正式開創了阿里烏斯教派。阿里烏斯在宮廷官員中有不少擁護者,君士坦丁本人對他也有好感,因為阿里烏斯並不要求有獨立於國家權力之外的教會組織。因此,不久之後,阿里烏斯戲劇性地從流放地被召了回來,而他的主要反對者、亞歷山大里亞主教阿諾那修斯卻被放逐了。在阿里烏斯於336年死後,他的追隨者繼續得到宮廷的保護。爭論長期進行着。在宮廷中,時而尼西亞信條的擁護者取勝,時而阿里烏斯的支持者佔上風。君士坦丁本人又於337年病重時在阿里烏斯教派的教士手上接受洗禮。直至381年,阿里烏斯學説在新的一次宗教會議上再次被譴責,尼西亞教派(正統教派)才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但阿里烏斯教派卻又在日耳曼部落中得到傳播。 [7] 
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始終是為其奪取政權、鞏固政權服務的,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高明之處在於:他能始終從政治和戰略的高度去分析和利用宗教。但他把宗教與政治並列起來,給基督教以“國教”的地位,甚至讓教會掌握司法大權。雖然這些措施為基督教的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使其真正發展成為歷史性的宗教,但從政治上講,這不僅是導致他不得不皈依宗教的根本原因,也是導致歐洲中世紀陷入長期宗教黑暗統治的重要原因。 [6] 
總的來説,君士坦丁作為一個基督教徒和作為一個政治家是統一的,他的政治動機與宗教動機二者並不矛盾。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既不是單純出自宗教動機,也不是純粹出自政治動機,而是宗教信仰和政治動機的有機統一。 [6] 

君士坦丁一世歷史評價

4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尤西比烏斯把君士坦丁塑造成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帝形象。例如他時常稱頌君士坦丁是“上帝的朋友和被保護者”,是“最偉大的勝利者、在各方面都擁有虔誠的美德”等。 [22] 
稍晚於尤西比烏斯的歷史學家左西莫斯在《新歷史》中則稱君士坦丁的軍事改革“無論在和平還是戰爭時期都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害”,“簡而言之,帝國現在衰敗如此,君士坦丁是始作俑者”。 [22] 
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認為,君士坦丁是“一個殘忍放縱的君王”,“可以為了個人的行動和利益,肆無忌憚地犧牲正義的法律,泯滅天然的人性”。 [6] 
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中寫到,君士坦丁實質上並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這個人滿腦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權利的慾望;更糟糕的是,他是一個“為了自己利益,不惜犧牲他人性命的人”,一個習慣違背誓言的人。 [6] 
美國世界軍事史作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君士坦丁是一位出類拔萃、能力超羣的軍人,也是羅馬帝國後期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2] 

君士坦丁一世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及生卒年
簡介
父親
羅馬帝國西部奧古斯都。
母親
海倫娜
——
岳父
——
妻子
米涅爾維娜(Minervina)
——
弗拉維婭·馬克西瑪·法烏斯塔(?-326)
307年成婚。
兒子
弗拉維烏斯·尤利烏斯·克里斯普斯(?-326)
長子。米涅爾維娜所生,317年至326年為愷撒,後被君士坦丁處死。
法烏斯塔所生。
法烏斯塔所生。
君士坦斯
——
女兒
君士坦提娜(Constantina)
法烏斯塔所生。
海倫(?-360)
法烏斯塔所生。
表格主要參考資料 [3]  [9] 

君士坦丁一世後世紀念

  • 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 君士坦丁凱旋門 [13]
君士坦丁凱旋門位於意大利首都羅馬的羅馬角鬥場西側,是一座三個拱門的凱旋門,高21米,面闊25.7米,進深7.4米。建於315年,是城現存的3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徹底戰勝馬克森提烏斯而建的。 [13] 
凱旋門上方的浮雕板是當時從羅馬其它建築上直接取來的,主要內容為歷代皇帝的生平業績,下面則是君士坦丁的戰鬥場景。凱旋門的裏裏外外裝飾了各種浮雕,這些保存着羅馬帝國各個重要時期的雕刻,形成了一部生動的羅馬雕刻史。 [13] 
  • 紀念柱
君士坦丁紀念柱 君士坦丁紀念柱 [12]
君士坦丁紀念柱又名被燒之柱,由君士坦丁於330年為紀念拜占庭改名新羅馬,作為羅馬帝國的新首都,而下令修建的。位於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老城中心的親兵街,沿着帝國議會路,介於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和巴耶濟德廣場之間。紀念柱最初柱高50米,分為9段,用斑岩砌築,頂部是君士坦丁雕像,採用阿波羅形象。後經戰爭、地震、火災等災禍損毀。1955年開始得到修復,已被列為世界遺產。 [12] 
參考資料
  • 1.    尤西比烏斯.君士坦丁傳.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15年:第1頁
  • 2.    [美]T.N.杜派 著;傳海 等 譯.哈珀-柯林斯世界軍事人物全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08:183-184
  • 3.    [英]阿德金斯,[英]阿德金斯 著;張楠 譯.古代羅馬社會生活:商務印書館,2015:42
  • 4.    [古羅馬]尤西比烏斯 著;林中澤 譯.君士坦丁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 5.    厲以寧 著.厲以寧經濟史文集 第2卷 羅馬-拜占庭經濟史 上:商務印書館,2015-7:306-310
  • 6.    郭蘇星.君士坦丁一世宗教政策評析[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98-103
  • 7.    朱庭光等 主編;施治生,廖學盛 本冊主編(本條目編輯者為梁作檊).外國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 第一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589-601
  • 8.    注:本詞條關於“奧古斯都”和“皇帝”二詞,可能會出現並列使用的情況,為使介紹更加通俗,將在概述、正文部分先説明奧古斯都大致相同於皇帝。
  • 9.    Constantine I | Biography, Accomplishments, Death,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1-11-06]
  • 10.    [美]馬克·蓋特雷恩 著;王瀅 譯.世界藝術史九講與藝術相伴 2 全綵插圖 第8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09:382
  • 11.    林崇德 主編.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 人類·社會 經典版: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07:31
  • 12.    《全球攻略》編寫組 編著.土耳其攻略:中國旅遊出版社,2014-03:32
  • 13.    張慧坤,王燕萍 主編.中外名建築賞析: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20-04:20-22
  • 14.    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1:958
  • 15.    李鐵生 編著.古羅馬幣:北京出版社,2013-10:214-217
  • 16.    陳志強 著.拜占庭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17-04:62-63
  • 17.    Battle of Milvian Bridge | Summary, Facts, Outcome, & Significance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3-06]
  • 18.    陳志強 著.拜占庭帝國史:商務印書館,2017-04:63-65
  • 19.    注:克里斯普斯謀反一事是一件歷史謎案,左西莫斯記載此事時,懷疑克里斯普斯因偷情而被君士坦丁秘密處決,其根據是法烏斯塔在克里斯普斯死後表現異常,不久即被君士坦丁下令淹死在浴池中(參見[美]珀爾散德“克里斯普斯:輝煌的一生和悲慘的結局”,載《歷史》1984年總第33期,第79一106頁)。也有説法認為,君士坦丁處死克里斯普斯出於法烏斯塔的誣陷,後來法烏斯塔行跡敗露,被君士坦丁以通姦罪處死(類似記載參見[美]托馬斯· 克勞威爾 著 盧欣渝 譯.圖説古今帝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05:92)。
  • 20.    朱建國 編著.世界上下五千年 經典珍藏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5:148
  • 21.    馬鋒.從戴克裏先到查士丁尼時代的軍事變革[J].古代文明,2012(4):11-12
  • 22.    武鵬.論5-6世紀拜占庭史料中君士坦丁大帝的形象分歧[J].古代文明,2017(4):57-66
  • 23.    董曉佳.淺議君士坦丁一世對多神教實行寬容政策的原因.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186-18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