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貨幣聯盟

鎖定
歐洲貨幣聯盟的主要目標是要建立名為歐元的單一歐洲貨幣。歐元於2002年正式取代歐洲聯盟成員國的國家貨幣。於1999年1月1日,歐元的初步使用過渡階段開始。
歐元僅以銀行業務貨幣的形式存在,用於帳面金融交易外匯交易。這個過渡階段為期3 年,之後歐元將以紙幣與硬幣形式全面流通。歐洲貨幣聯盟的成員國包括:德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芬蘭、愛爾蘭、荷蘭、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
中文名
歐洲貨幣聯盟
外文名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簡    稱
EMU
聯盟盟國
15個
貨幣制度
歐洲貨幣制度
啓動時間
1999年1月
人口數量
3.41 億 [1] 

歐洲貨幣聯盟聯盟概述

歐洲貨幣聯盟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EMU)
1979年3月,歐共體當時的12個成員國決定調整計劃,正式開始實施歐洲貨幣體系( EMS)建設規劃,1988年後,這一進程明顯加快。1991年12月,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特簽署了《政治聯盟條約》和《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
《政治聯盟條約》的目標在於實行共同的外交政策、防務政策和社會政策,《經濟與貨幣聯盟條約》規定最遲在1999年1月1日之前建立經濟貨幣聯盟(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簡稱EMU),屆時在該聯盟內實現統一的貨幣、統一的中央銀行以及統一的貨幣政策
《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經各成員國議會分別批准後,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與此同時,歐共體更名為歐盟。1994年成立了歐洲貨幣局,1995年12月正式決定歐洲統一貨幣的名稱為歐元(Euro)。1998年7月1 日歐洲中央銀行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啓動1999年至2001年,為歐元啓動的3年過渡期。

歐洲貨幣聯盟聯盟盟國

歐盟15國中,除希臘、瑞典、丹麥和英國外,其餘11國(法國、德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芬蘭、奧地利愛爾蘭)已成為首批歐元國。歐洲中央銀行設在德國的金融中心法蘭克福,首任行長是荷蘭人威廉·杜伊森貝赫。
按照歐元系統[匯率]轉換機制,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啓動的同時,確定了歐元對11國貨幣的匯率,各成員國貨幣與歐元之間的匯率到2002年(過渡期內)各國貨幣被歐元取代以前完全固定,並不得更改。
2002年 1月1日起,歐元的鈔票和硬幣開始流通,歐元的鈔票由歐洲中央銀行統一設計,由各國中央銀行負責印刷發行;而歐元硬幣的設計和發行由各國分頭完成。 2002年7月1日,各國原有的貨幣停止流通,與此同時,歐元將正式成為各成員國統一的法定貨幣

歐洲貨幣聯盟貨幣制度

西班牙發行歐洲貨幣聯盟紀念銀幣 西班牙發行歐洲貨幣聯盟紀念銀幣
隨着歐洲聯盟成員國經濟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一種具有新的性質和特點的區域性貨幣制度——歐洲貨幣制度誕生。
歐洲貨幣制度是從歐洲貨幣聯盟開始的,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於1950年7月1日建立的“歐洲支付同盟”以及1958年取代了該同盟的“歐洲貨幣協定”。
“歐洲支付同盟”和“歐洲貨幣協定”雖然啓動了歐洲貨幣聯合的進程,但並未對歐洲貨幣一體化提出具體設想,當時的出發點主要是促進成員國經濟和貿易的發展。
真正把歐洲貨幣統一提上日程則是在歐共體建立之後。1957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6國簽署《羅馬條約》,歐洲經濟共同體憲章出台。
1969年12月,歐共體正式提出建立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並設計了時間表,但最初的10年進展並不順利。1978年7月,為抗衡對美元的依賴,歐洲貨幣系統正式成立,但是到了1993年,我們明顯看出歐洲貨幣體系以失敗。

歐洲貨幣聯盟貨幣發展

1999 年1月歐洲貨幣聯盟在爭議中啓動,已四週年。總體來説,歐元的運行要比許多批評者當初預料的好:歐洲中央銀行基本達到其穩定目標,其控制通貨膨脹政策更透明,更易於傳達;歐洲貨幣聯盟總體加強了財政預算約束,使國家債務率有所下降,並改善了經濟增長條件;
在金融市場上,歐元作為經濟結構改變的一體化發動機和催化劑發揮了作用。同時,也應看到在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下,通貨膨脹率和經濟增長率的趨異性仍增加;歐元的引入也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並導致了一系列的結構性的變化。綜合來看,歐元誕生四週年來利大於弊。
2003年初,歐元度過了四年,歐元現金的引入也已經一年。在回顧歐元發展時,我們應考慮到歐洲貨幣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是一項長期工程,它在成功建立後正處在鞏固階段;特別在穩定公約方面,聯盟的管理仍不容忽視。本文詳細回顧和闡述了歐元1999年引入至2002年底聯盟的發展及歐元引入對區內經濟穩定與增長的作用、歐元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以及歐元的匯率、國際地位等問題,並得出了比較樂觀的結論。

歐洲貨幣聯盟聯盟啓動

根據1995年馬德里歐盟首腦會議決議,向歐元的過渡分階段進行。兩個最重要的階段是聯盟於1999年1月1日由11個成員國正式啓動並引入歐元為記賬貨幣,以及2002年初發行歐元現金。所以歐元最初只是在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方面的引入。由於準備工作充分,1999年初金融市場的技術轉換得以完成,歐元順利登台,僅幾天後,歐元在外匯、貨幣、債券股票市場的交易清算就順利進行。
在歐元誕生前三年的過渡階段,金融市場和貨幣政策方面對歐元的原則是“不禁止、不強制”,即不是義務而是採取自願原則交易歐元。這種政策對成員國居民生活影響並不大,因為合同、標價、收入、租金、貨幣與現金交易等仍使用原貨幣。過渡期內歐元只作為摸不着的“虛擬貨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眾對歐元的認可。
銀行業務、企業經營和公共領域,歐元與各國本幣相比只起次要作用。許多銀行在2001年下半年才開始轉換,有些銀行甚至到2001年底。在銀行業務、企業經營和公共領域記賬貨幣的轉換和交易至2001年底順利完成。企業貨幣轉換總體順利,許多中小企業準備遲緩而干擾2002年後的企業運轉的擔心,並沒有被證實。

歐洲貨幣聯盟歐元優勢

2002年1月1日是“歐元日”,歐元成為合同、標價、收入和租金等惟一貨幣,同時引入的歐元現金正式成為擁有三億多居民的12個成員國法定流通貨幣。歐元紙幣和硬幣的發行和成員國本幣的回收帶來巨大運輸量,由於準備充分也順利完成。此前收集各國“沉睡硬幣”的工作為現金引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1年12月,由於回收舊幣,歐元國的現金流通量只相當於上年同期的33%,2002年引入新幣後不斷回升,達到正常水平,2002年12月達到 3330億歐元,接近2001年上半年的平均水平。200年2月底是各國商業銀行兑換截至日,此後各國中央銀行仍繼續兑換本幣現金。德國中央銀行承諾無限期兑換德國馬克現金。截至2002年底,超過96%的德國馬克紙幣和近50%的硬幣(按面值計算)得以回收,但仍有舛億的德國馬克紙幣和近75億馬克的硬幣在流通。關於歐元的分階段引入計劃,儘管有批評意見,但最終證明是積極的,因為分階段進行允許妥善準備,總體實施情況是順利的和符合實際的。
2002年1月1日歐元現金引入後,歐元對居民的優勢才可親身體驗到。表現於度假和出差時省去了大量貨幣兑換費用和麻煩,同時提高了物價的透明度。歐元現金很快被居民接受。現金引入後兩週,歐元區90%的支付用歐元,儘管本國貨幣還可用到2002年2月底。
一年後,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調查,90%的居民對歐元紙幣、近70%的居民對歐元硬幣表示信任。80%的人對歐元紙幣面值劃分感到滿意,而對硬幣面值劃分只有50%多的人滿意。由於匯率原因,一些國家(如意大利、奧地利、希臘等)居民對大面值硬幣使用有困難,他們失去了習慣的小面值紙幣(如付小費時習慣使用),這些國家希望發行1歐元和2歐元紙幣,但對所有歐元國調查顯示,75%的人認為沒有有必要。
用歐元思維在引入一週年後還有困難。根據2002年秋天的調查,60%的歐元區居民還把價格換算回原貨幣,在德國甚至有達到75%。90%的消費者説,在購置大件商品時(如汽車)還把價格換算回原貨幣。47%的人願意保留商品雙幣標價(在多國仍存在),因為雙幣標價反映了向歐元過渡的一個重要心理障礙,歐盟委員會建議,2003年中期消除這種現象。
留在東歐、南歐和土耳其的馬克,2002年初也沒有問題地兑換成歐元。歐洲央行估計,歐元區外流通的歐元現金一半在上述地區,約250億歐元。歐元現金就像原馬克作為保值手段使用。在MONTENEGRO和KOSOVO地區歐元是法定支付貨幣

歐洲貨幣聯盟通貨膨脹

歐元現金引入對物價、利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比預期的要小。但歐元現金引入幾個月後,大多數國家都發生了關於歐元引發通貨膨脹的爭論。特別在德國爭論激烈,還發明瞭“貴元”(TEURO)這個詞。根據2002年秋調查,歐元區75%的居民認為年初以來各行業價格明顯上升。統計的通脹辜和居民感受到的通脹率之間差異被明顯低估。實際上,在歐元轉換之機,消費者日常熟悉的許多物品價格被提高。事實上2001年12月歐元國和德國的通脹率分別為2.0%和1.7%,而2002年1月則分別上升為2.7%和2.1%(協調消費物價指數,HVPI),所以2002年物價上漲的原因總體上不能歸於歐元。重要原因是,水果和蔬菜此時受南歐氣候影響貴了很多,另外在有些國家(如德國)消費税增加,還有服務業(如飯店、理髮、清潔行業)價格上漲。2002年歐元國和德國的年均通脹率分別為2.2%和1.3%。
根據《馬約》,歐洲央行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物價穩定,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支持共同的經濟政策。歐洲央行為實現穩定的貨幣政策需要着眼於整個歐元區。歐洲央行將通貨膨脹率定在年1%-2%,這表明歐洲央行同時把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視為對物價穩定的威脅。歐洲央行的物價穩定目標只在 1999年嚴格達到(1.1%),此後的結果都在2%和2.5%之間,即歐洲央行非常接近其物價穩定目標。
在評判物價穩定時還要注意歐元國確有刺激物價上漲的因素。1999和2000年油價上漲和歐元匯率波動威脅物價穩定,2001年瘋牛病帶來的食品物價上漲導致 2001年5月物價上漲3.4%的最高記錄。但沒有理由擔心聯盟會發展為通脹聯盟。聯盟啓動以來,通貨膨脹率的趨異性增大。批評者認為,統一的貨幣政策不能顧及各成員國的經濟景氣以及穩定政策的要求。歐洲央行獨立於成員國機構和歐盟機構是期望歐元幣值穩定的一個支柱,其獨立性在這幾年不容置疑。歐洲央行的領導層對此起了重要作用。

歐洲貨幣聯盟貨幣政策

歐洲央行通過五條件穩定的取向建立了其可信度。從1999年11月至2000年10月七次提高主導利率是重要的穩定政策決定。有人經常指責歐洲央行過於防止通脹風險,而與美聯儲相反,太少刺激經濟景氣。比較 2000年底以前美國和歐盟及歐洲央行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玫策,會得出這種印象:歐洲的增長衰退是結構性原因。沒有歐元大國廣泛、必要的結構性改革,歐洲央行無能為力,如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則導致通貨膨脹
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交易、經常性融資便利和最低準備金)保障短期利率調控和銀行靈活的流動性儲備。歐洲央行把主要融資業務利率作為市場主導利率。各國央行在貫徹貨幣政策時起重要作用。它們負責貨幣政策戰略在各國的實施。
物價穩定目標通過“雙支柱戰略”實現。第一支柱為貨幣供應量,歐洲央行制定了與物價水平相關的中期相對穩定的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M3年增長率的參考值(一直為4.5%)與以前聯邦銀行貨幣供應量目標很少相關。1999年以來實際貨幣供應量增長率,除2000年中至2001年中期以外,明顯高於此參考值。第二支柱為物價發展預測,包括一系列經濟指標和財政市場指標,這些指標(如生產和進口價格,定單情況、業務景氣指數、預算餘額、匯串等)對物價發展提供早期信號。
歐洲央行這一構想受到批評,因為它難以理解,難以作為中介,此外兩個支柱有時發出不同信號。例如 2002年超過目標的貨幣供應量指標引發了通貨膨脹危險,而其他指標則表明經濟發展困難以及通貨膨脹率降低。歐洲央行借鑑這些經驗,為2003年戰略制定新的評價體系,是否有變化尚待觀察。向以直接通貨膨脹目標為優先戰略的過渡值得推薦,因為此目標易於向市場和公眾傳達,也易於檢測。此直接通貨膨脹目標應為約 1%-2.5%,比歐洲央行穩定標準稍微寬鬆,以便使更多靈活性成為可能。
歐洲央行利用多種渠道,如新聞發佈會、月度報告和因特網,向公眾解釋其貨幣政策。央行行長和其他領導定期向歐洲議會提交報告。雖然一項研究表明歐洲央行94%的貨幣政策決定被市場正確接受,但總是有人指責歐洲央行應增加透明度以及與公眾的溝通。歐洲央行也採納了一些建議。從2002年起,央行每半年公佈其專家的通貨膨脹及經濟增長報告。歐元區統計數據基礎尚待持續改善,以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更高透明度的要求,如公開歐洲央行理事會的會議記錄不應被採納、因為公佈表決情況容易給理事會成員施加壓力,危及歐洲央行獨立性,並可能引發各成員國央行行長的國家傾向。

歐洲貨幣聯盟財政預算

聯盟成員國的財政預算赤字在1993~1997年期間平均從佔GDP的6%大幅降到佔GDP的2.6%。1998年 11國中大多數達到標準,沒有理由擔心總體難以達到標準。在聯盟啓動後,各國財政預算赤字率和國家債務率(國家債務/GDP)平均繼續下降。1999和2000年度的良好經濟景氣對此有所幫助。由於提高了財政預算約束,歐元區總體國家債務率在2001年底下降到69.5%。這項指標此前的幾十年都不斷上升,至1996年達到75.3%的峯值。意大利、比利時和希臘的債務率還一直高於 100%,令人失望的是,2000年以來意大利的債務率穩定,而希臘的債務率還一直有所上升。與此相反比利時取得持續進步。各國債務率的降低被視為顯著成就。
基於2000和2001年度的弱經濟景氣,德、法、意、葡的預算赤字上升到《穩定與增長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定的危險區。歐盟委員會在葡萄牙(2001)和德國(2002)的預算赤字超過規定標準(佔GDP的3%)後提起子司法訴訟。歐盟對德國的警告2002年春失敗,因為歐盟財長會議拒絕了歐盟委員會的相關請求,德國財長艾歇爾承諾到2004年平衡德國財政赤字。歐盟財長會議是否對德國制裁,取決於2003年5月德國平衡財政收支的進展情況。2003年初,法國也受到警告。
一些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則批評《公約》的規則過於僵化,但為了不引起對貨幣聯盟的信任損害,不適宜放棄或放寬對公約的遵守,建議靈活運用。公眾和政界廣泛深入討論後,歐盟委員會2002年11月對公約作了更好解釋。重要的一點建議是,在經濟景氣好的年份預算赤字最少降到零,為經濟不景氣時的財政政策靈活運用做準備。此外今後還要區別經濟景氣型赤字和結構型赤字。結構型赤字國家有義務降低結構型赤字,評價財政狀況時今後要顧及現存赤字狀況。為貫徹建議需加強歐盟委員會監督,它應有權不需財長會議同意對不穩定預算的國家提出警告。總體上對歐盟委員會的建議評價是積極的。
預算約束是聯盟的支柱之一。公約的標準原則上將來也有效。首先,這涉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配合。公約的任務就是避免過鬆的財政政策造成對貨幣政策的過高要求。這種情況的風險在於,各國過高的預算赤字將引起聯盟的通貨膨脹,進而使歐洲央行提高主導利率。其次,聯盟內的財政政策有個傳遞問題,因為赤字過高者不會再受到匯率和利率波動的懲罰,所以不穩定的財政政策作用結果就會向整個歐元區擴散。
歐洲聯盟條約中規定歐盟及聯盟成員國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有義務緊密協調經濟政策。每年約定一致的“經濟政策方針”構成協調框架。方針的目的是保障面向增長和穩定的歐盟宏觀經濟政策,但方針只是建議性質,惟一具體的聯盟成員國財政政策協調協議就是公約。
但對更多協調的要求超出了公約範圍,如在歐盟委員會方面。因為聯盟的貨幣政策已集中化,而財政政策和其他重要政策領域仍繼續掌握在各成員國手中。由此證明需要一種更緊密的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以避免內部市場內效率損失和無序競爭及其增長趨勢。協調的擁護者呼籲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間的“最佳政策配合”,歐洲央行的獨立性首先限制了這一願望。兩個政策領域內的行動者就其行為經常交換意見,被證明是有益的。
聯盟的財政政策外的經濟政策協調雖然值得努力,但對聯盟的運作不是必需的。此外經驗表明,在聯盟內的協調有一定界限,因為協調是自願的和結果公開的並取決於政治意願。財長委員會成員的平等決策手段也經常被證明是“不尖鋭武器”。也要看到,各國政府在聯盟啓動後仍能分別實施結構政策(除預算赤字標準外)和財政政策,所以仍然很缺乏經濟政策協調就不足為奇了。
對改善政策協調的一個建議是,將歐洲財長理事會內歐元12國的經濟部長和財政部長小組升格改組為隸屬於歐盟決策委員會。反對者認為,這樣在歐洲財長理事會外又形成了一個決策委員會,增加了歐盟分裂的風險,因為2004年歐盟擴大後,非聯盟國家有13個,將超過歐元國。這樣歐洲財長理事會金融市場決議對歐元國就無效了。結論是,這種機構改革即不必要也難以取得成效。

歐洲貨幣聯盟內部經濟

在聯盟的前兩年,聯盟國家取得平均年2.8%和3.6%的良好增長率,是90年代以來最好的。令人失望的是2001和2002年增長率停滯在 1%左右,緩慢增長几乎與美國平行。所以希望歐元國發展與美國脱離的願望沒有實現。聯盟啓動以來失業率有所回落,但仍明顯比美國高。國際比較看,聯盟的前四年歐元國的平均增長率為略高於2%,比美國(2.5%)低,也比英國和瑞典低。
2000年3月歐盟里斯本首腦會議的戰略目標——至2010年把歐盟建成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活力的知識基礎上的經濟區,對歐元國並不適宜。這與歐盟國經濟政策問題相關,與歐元國無關。相反,至少從長遠看。聯盟明顯改善了歐洲的增長條件。首先,企業由於取消匯率風險在貿易和投資方面贏得更多安全性,節省了匯率費用。其次,聯盟提高了價格透明度,由此增加了競爭。在信息技術全球化和飛速進步的同時,聯盟顯示出是企業結構調整和重新定位的重要催化劑;就像2000年前出現了眾多企業兼併現象。第三,聯盟向相對低利率的德國持續的利率趨同化,為高利率國家持續帶來低利率,從而促進投資和刺激增長。這一點尤其是對愛爾蘭、西班牙、希臘和葡萄牙有作用。
1999-2001年的歐元匯率對增加景氣的作用受到歡迎。不利方面是歐元低匯率使各國政府視之為依賴而不急於採取結構性改革行動。這至少可以部分解釋和證明,為什麼期望歐元區加劇的競爭將加速必要的聯盟國家結構性改革進程為時尚早的。雖然多數聯盟國家2000年和2001年都降低了收入税和企業所得税,但中期税收減負計劃(如在德國)並未持續貫徹。繼續促進增長的税收減負是必要的。從里斯本會議的目標看,需要對社會保障體系及勞動市場進行重大改革,特別在最大三個國家——德國、法國和意大利。
德國(約佔聯盟30%的經濟潛力)統一以來持續的增長弱勢也令人失望,並拖累了歐洲的增長速度。德國的增長問題與聯盟的建立無關,首先是內部因素造成的。德國增長弱勢部分要用德國統一負擔和建築業結構危機來解釋。德國需要更多的靈活性、更少的官僚主義和降低過高的財政支出負擔。那種希望聯盟的建立自動給德國帶來結構改革的願望沒有實現。德國過高的出口依賴性並不能解釋其經濟增長弱勢與缺少行動的德國經濟政策無關。德國自己手中有改革動員內部經濟增長力的鑰匙,也應對歐洲承擔責任。
貨幣聯盟前四年各國增長的區別是明顯的。2000年增長最高的愛爾蘭(11.5%)和增長最低的德國(2.9%)相差8.6個百分點。2002 年總體增長放緩,這個差距縮小到4.5個百分點。小的聯盟國家間增長率很不同,而德、意之間相對較低,比較接近。法國不僅在1998-2000年以3%- 4%的增長率明顯高於德國,而且在2001年和 2002年也高於德國。貨幣聯盟內增大的差異原因很多。對低增長國家應利用時機,通過改革供給政策促進增長。

歐洲貨幣聯盟一體化

歐元引入促進了歐洲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併成為結構性改變的催化劑。但也應該看到,過去幾年,歐元只是對歐元國金融市場發展影響的一種因素,同時還有其他因素,如融資活動不斷推進造成的自由化、取消管制和全球化,信息、通信技術跳躍性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歐元提高了市場透明度和競爭。對投資者來説,金融市場1999年起過渡到歐元簡化了歐元國金融產品價格和收益比較,擴大了貨幣風險投資的範圍。對保險公司等機構投資者來説,通過歐元使限制用本幣的投資擴大到聯盟範圍。歐元區取消匯率風險和貨幣相關的投資障礙,導致歐元區跨國資產組合加強。德國投資者1999和2000年對其他歐元國的證券投資猛增了1500億歐元。
金融市場各組成部分(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的一體化程度差異很大。貨幣市場從聯盟第一個交易日(1999年1月4日)完全一體化,統一利率的貨幣市場(銀行間拆借市場)也相繼建立。這對於順利實施貼近市場的貨幣政策很有必要。TARGET支付系統克服最初技術困難後運轉正常,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歐元區金融市場發展的積極因素是,1999年初貨幣市場很快為貸款、期貨掉期等金融業務引入EURIBOR、EONIA參考利率,代替了舊的如DM-FIBOR利率。
貸款市場也取得了顯著的一體化進展,並得以拓寬和深化,出現了眾多的融資和投資工具,例如企業債券激增,抵押市場發展顯著,因為後者在有些國家(法、西)是才建立的。歐洲結構融資市場強勁增長,如通過ABS(資產證券化)擴大了投資總規模。市場深化首先表現於聯盟國家國債的流動性顯著增長。各國政府發債集中在非市場通行期限,發債金額猛增。聯盟造成其他歐元國政府債券與德國聯邦債券收益率的趨同。聯盟啓動後前者與後者利差很低(小於50基點),德國聯邦債券基於其流動性和收益性,在聯盟成立後其收益率成為其他國債底線。這種狀況當然沒有保證,必須通過穩定的財政政策贏得。
股票市場交易所結構方面,一體化進展緩慢。積極的是,通過新的股票指數可以瞭解股票表現,使股票投資在歐洲範圍的轉換明顯增加。聯盟導致股票投資焦點由面向國家轉為面向行業。股市上漲和企業上市行為顯著擴大了歐洲包括德國股票文化的影響。
股票市場在聯盟啓動的四年後尚待進一步完善。聯盟內部税收、會計制度和法律框架的差異為一體化帶來顯著障礙。這與統一規則的美國相比尤其明顯。無論如何歐盟在更高透明度道路上取得了進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企業從2005年起有義務按國際會計準則(LAS)年終決算。
期望統一貨幣增加對歐洲證券交易所結構和清算結構的整合,只處在萌芽狀態。為比、法、荷、葡上市股票創立共同交易平台的EURONEXT,在法蘭克福與倫敦項目失敗後成為最重要的整合措施。清算方面,在荷、比、法、英中央證券保管機構在歐元清算基礎上的聯合以及與德國證交所集團清算一體化後,已經邁出結構改善的第一步。

歐洲貨幣聯盟銀行變革

歐元的引入加劇了銀行業的競爭,並帶來一系列結構性變化。銀行的一些業務領域消失(如歐元國的貨幣兑換),而其他業務領域(如債券發行)的結構和框架條件發生了變化。銀行對歐元的準備雖然費用巨大,但也有一系列實際益處:如歐元的引入對許多銀行來説是一項“健身活動”,帶來銀行電子數據處理系統的現代化,從而使業務流程更加嚴謹。最重要的益處是,聯盟促進了各金融市場的一體化,增加了銀行的業務可能性。
增大的競爭壓力加快了銀行業的整合。歐元區信貸機構數量自聯盟啓動後減少17%(即減少1400多家銀行),這種情況首先基於各國中小銀行的兼併,如德國的儲蓄銀行和合作銀行領域。相應市場清理就金額而言是有限的。歐元引入前幾年銀行跨境收購和兼併事件相對較少——多數是中等銀行參與。這可能與聯盟各國的不同文化相關,也與聯盟夥伴國分行業務量上升還沒有足夠吸引力有關。歐洲銀行市場的徹底整合(必須包括增加跨境整合)尚未到來。
歐元引入四年後歐元國融資結構雖然像美國那樣向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體系轉變,但仍然繼續強烈依賴銀行。2000年底歐元區貸款餘額(根據歐洲央行數據)佔 GDP的105%,而在美國此項指標僅為40%。一個重要原因是,歐元區中小企業比美國佔有大得多的經濟比重。但由於其多數缺少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所以還總是依賴銀行貸款。
歐元引入使統一的歐元區跨境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在大額支付方面,1999年來以央行系統TARGET、EBAI為歐洲銀行提供了高效的支付系統;相反,在跨境大額支付方面還缺少高效率的清算體系。聯盟啓動後此領域費用仍比國內支付高得多,因此受到廣泛批評。歐盟委員會2001年12月通過的規章使國內和國外支付分兩階段實現統一標準。持續改善跨境大額支付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是支付結構在系統、標準和法規方面的多樣性。此外,鑑於相對少的跨境支付量——只佔國內支付量的約0.5%——大量增長很困難。歐洲金融界設想通過創建一個統一的歐洲支付區域(SEPA)來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