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猶太教

(猶太人信仰的一神論宗教)

鎖定
猶太教(希伯來語:יהדות‎ Yahadut,英語:Judaism),為猶太人信仰的一神論民族宗教,敬奉雅赫維(基督教中譯為“耶和華”,尊稱為“上帝”)為宇宙獨一無二的真神。除了是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外,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既表現為宗教文獻和宗教觀點,也表現為習俗、社會體制和獨特的文化 [2-3] 
猶太教自產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經歷了古代猶太教、拉比猶太教、中世紀猶太教與近現代猶太教四個發展階段。其教義依據典籍是《塔納赫》與《塔木德》,基本教義除認為雅赫維是宇宙間唯一的真神外,相信猶太民族是先祖亞伯拉罕與雅赫維立約的選民,而在世界末日彌賽亞將會降世拯救猶太人並建立新的以色列王國 [2]  。猶太教不主張其他民族信奉該宗教,其宗教活動通常在猶太會堂進行,由專職神職人員拉比主持。在宗教習俗方面,存在割禮成年禮、 飲食誡命等要求,其最重要的節日為三大朝聖節(逾越節七七節住棚節)和安息日 [148-149] 
作為猶太人的單一民族宗教,猶太教不僅是猶太人和猶太民族的精神寄託,還是連接、團結猶太人、猶太民族的心靈紐帶 [150]  。此外,其典籍、傳統和價值觀強烈影響後來的亞伯拉罕諸教,並且對西方的烏托邦類型的人文主義信仰也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4] 
中文名
猶太教
外文名
יהדות
Yahadut
外文名
Judaism
定    義
民族宗教
典    籍
塔納赫》《塔木德
創始人
亞伯拉罕

猶太教詞彙起源

英語詞彙“Judaism”(猶太教)源於古世紀拉丁語“Iudaismus”,該詞為古希臘詞彙“Ioudaismos”(Ἰουδαίζω)的拉丁化變體,泛指猶太人的信仰和生活規矩及教習。Judaism這一詞彙在16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新編年史》等書籍中首次出現,後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欽定的基督教《聖經》選用這一詞彙來代替篇章《馬加比傳下》中用希臘文Ioudaismos表示古希伯來人的一個主語。但實際上在猶太文化中並不存在指代猶太教的詞彙,更為貼近的希伯來文應該為יהדות‎(拼寫為Yahadut)。這是一個抽象名詞,意為猶太人的一切,猶太屬性、猶太文明,亦可譯作猶太教。由此表明,猶太教包括猶太人的宗教與文明 [5-8]  [12] 

猶太教宗教歷史

猶太教宗教起源

猶太教的具體成因已不可考,結合《塔納赫》篇章《創世紀》及歷史考證,與猶太人的歷史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此外,也被懷疑與古巴比倫神話存在關聯。根據古巴比倫文獻《吉爾伽美什史詩》記載,天神恩利爾欲發大洪水以滅絕地球生靈,人類始祖烏特納底什提牟根據埃阿神的吩咐建造大船以躲過大洪水。由於與諾亞方舟的故事存在相似性,故也有史學家推測是希伯來人對古巴比倫神話進行改造,從而建立猶太教這一宗教觀念 [128] 
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幼發拉底河西岸有一座烏爾城(聖經譯為“吾珥”),當時此地歸於信奉多神教的古巴比倫王國所轄,被認為是猶太人起源的始祖亞伯拉罕出生於此。亞伯拉罕原本亞伯蘭,為閃米特人的後裔,父親塔拉信仰巴比倫眾神。猶太人傳説中,相較崇敬諸神的父親,亞伯蘭則質疑巴比倫眾神的存在,厭棄偶像崇拜,對宗教有着自己的獨特思考 [9-11]  [16] 
大約公元前1750年左右,或由於戰爭、被驅逐等方面的緣故,塔拉帶領家人離開吾珥,試圖前往迦南地區(現巴勒斯坦),由於塔拉在哈蘭去世,亞伯蘭成為一家之主。根據《創世紀》記載,亞伯蘭蒙受雅赫維的呼召,因而帶領家族成員啓程前往“應許之地”迦南。此後,亞伯蘭與雅赫維立約,賜亞伯蘭將香火旺盛、子孫繁多,迦南地將作為他們永久的基業。亞伯蘭更名亞伯拉罕,意指他為萬國之父,亞伯拉罕將雅赫維視為應當信仰的真神,奠定了猶太人的種族起源與宗教信仰。而亞伯拉罕及其家人成員被迦南人稱為“希伯來人”(英文拼寫為Hebrew,詞彙來源可能為“Habi-ri”),指他們是“自河(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那邊過來的人” [9]  [13-15] 

猶太教信仰成型

隨世代流轉,迦南地繁衍生息的希伯來人經歷自亞伯拉罕到以撒,再到雅各的首領更替階段。根據猶太人傳説與《創世紀》的記錄,雅各的12兒子發展為猶太人的12個支派,雅各則由於與神角力的經歷而獲得“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的人”)這一稱謂,猶太人因此在隨後的年代亦被稱為“以色列人”或“以色列”,並在《塔納赫》等宗教典籍中以“雅各的子孫”稱呼猶太人 [1]  [16]  [17] 
公元前16世紀左右,猶太人因迦南地發生饑荒現象而前往埃及避難,在埃及生活將近400年的時光。由於新任法老(學術界認為可能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期,約公元前1304~前1237年;或其子法老梅尼普塔時期,約公元前1225年~前1215年)的迫害與奴役,摩西帶領猶太人逃離埃及 [16]  [20] 
前往迦南地的途中,猶太人在西奈半島的曠野中游蕩近40年。期間猶太人的宗教思想再一步加強,“十誡”的確立使猶太教不再是朦朧形態,開始具備明確的宗教教義與核心,故也被認為是猶太教的誕生起源 [16] 

猶太教古以色列時期

完成對迦南全地佔領後,摩西死後的繼承人約書亞,將猶太人的12支派分配各地進行定居 [19]  。此後120年,12支派的領袖“士師”負責行使審判官、宗教先知等職責,並且與周邊的非利士人、米甸人等種族產生了經年累月的戰爭 [20]  [21-22] 
大約公元前1028~前1013年左右,掃羅(Saul)被猶太先知撒母耳選中為王,建立君主制國家古以色列聯合王國。第二任國王大衞將國家定都耶布斯城,將城名改為大衞城(即如今的耶路撒冷),並留下許多讚頌雅赫維的詩篇;第三任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造第一聖殿,將宗教聖物“約櫃”移置其中,作為對雅赫維進行敬拜祭祀等典禮的場所,由此奠定耶路撒冷作為猶太教中心的神聖地位。北以色列王國被滅亡後,隸屬南猶大王國的耶路撒冷更成為猶太宗教中心和民族團結的象徵 [23-24] 

猶太教巴比倫時期

《巴比倫之囚》,詹姆斯·迪索,1896年 《巴比倫之囚》,詹姆斯·迪索,1896年
所羅門王去世後,以色列聯合王國分裂為南猶大王國和北以色列王國。北以色列王國隨着公元前722年的亞述人入侵而消亡,國民隨着時間被同化。南猶大王國在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滅亡,耶路撒冷被嚴重損壞,民眾被迫流亡巴比倫50年,史稱“巴比倫之囚”。
隨着巴比倫之囚時期的新觀念衝擊,猶太教的宗教觀念被進一步強化,對猶太人的苦難歷史進行徹底的一神論解釋。首先,雅赫維的地位從原本的民族神升格為“宇宙間唯一存在的真神”;其次,將猶太人的滅國視作猶太人自身的“罪”(並非基督教的“原罪”概念,猶太教沒有原罪之説),即沒有遵守上帝的律法,上帝對猶太人所施加的懲罰;最後,新增“彌賽亞”觀念,認為終有一天,大衞王后裔會出現一位救世主(即“受膏者”、“彌賽亞”),幫助他們擺脱苦難並復興故國 [25-26]  [27-28] 

猶太教波斯時期

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魯士覆滅新巴比倫王國,敕令讓猶太人重返家園。回到故國的猶太人在公元前516年重建聖殿,史稱第二聖殿,恢復對雅赫維的祭祀活動,標誌着猶太教的再度復興。隨着猶太人集體大會上猶太教律法師以斯拉宣讀《妥拉》,《妥拉》取得崇高的神聖地位,建立起以巴比倫文士(律法師)為主體的新猶太教祭司階層。
自“巴比倫之囚”到波斯統治時期的數百年裏,一批猶太祭司和文士收集古代猶太教的歷史典籍和律法文獻,加以整理、編纂,分別編成《妥拉》《先知書》《文集》,基本完成《塔納赫》的三大組成部分,標誌着猶太教體系與經典的最終形成 [26]  [28]  [29] 

猶太教希臘時期

公元前332年,希臘亞歷山大大帝覆滅波斯帝國後率軍攻入耶路撒冷,猶太人開始處於希臘人統治之下。期間因希臘文化、政治諸方面的影響,猶太教被分化為幾個重要派別:有代表祭司貴族上層分子集團的撒都該派;由猶太教的中層人物文士與律法師組成的篤信律法和後來發展的口傳律法、注重維護猶太教傳統與生活規範的法利賽派;由下層農牧民階層組成的信仰虔誠、反對世俗奢華安樂、主張遠離世俗過淡泊清貧生活的艾賽尼派;此外,還有由社會下層無產者、貧苦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等組成的宗教觀點與法利賽派一致、政治路線主張以暴力反抗羅馬統治的奮鋭黨人 [28]  [29]  [30] 
托勒密二世在位期間(公元前285一前246年),邀請熟悉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學者將希伯來文《塔納赫》譯為希臘文,這部翻譯的聖經被後人稱為《七十子譯本》,對往後基督教的拉丁文譯本產生了重大影響 [28]  [29] 

猶太教羅馬時期

公元前63年,龐培的羅馬大軍進入巴勒斯坦,取代希臘人開始近400年的統治。期間屢次爆發猶太民族起義事件,導致第二聖殿在公元70年被夷為平地,以公元132年後羅馬帝國在耶路撒冷的廢墟上建設羅馬城市“埃利亞卡皮託利納”、禁止猶太人入城為結果。猶太人也由此失去祖國,開始近2000年的世界大流散歷史 [28]  [30]  [31] 

猶太教拉比時期

公元70年後,由於聖殿不復存在,作為猶太民族統一的猶太公會基本停止其職能和活動,自希臘時期發展的派別也遭遇各自不同的打擊。殘存的法利賽派在沿海非利士平原的雅麥尼亞建立一個戰後和平據點,此後又在加利利的提比哩亞發展另一箇中心,勉強維持原來耶路撒冷猶太教公會的職能,這兩個地方很快成為1世紀猶太教的主要活動中心。隨着法利賽派在迦百農、科拉濟等地建立猶太教會堂,使各地的猶太中心仍能保有一致的宗教信仰 [31] 
大約公元90年,法利賽派確立了被稱為《二十四書》的猶太經典的正式書卷,即塔納赫24卷。另一項重要活動是研究猶太律法和深化律法的闡釋,並教育猶太人學習律法,精通律法的文士導師則由此獲得“拉比”的尊稱。此外他們創造一種約束所有猶太人的歷法,提倡兩大習俗:所有猶太人要記住聖殿被毀後發生的全部事件的日期;全世界的猶太人必須繳納什一税;一個虔誠的猶太人必須會講希伯來語,在猶太教會堂祈禱時要用希伯來語 [31] 
拉比猶太教最主要的發展是口傳律法集《塔木德》的完成。大約公元200~210年,在烏沙猶太教公會會長猶大·哈-納西主持下,拉比們收集早期猶太學者遺留的“口傳法規”文集,完成了希伯來文的口傳律法集《密西拿》編撰。後人在結合相應地域情況以及缺漏部分,編成阿拉米文的口傳律法釋義彙編《革馬拉》,兩者合併即為《塔木德》,從而對含括猶太人精神和宗教創造力進行書面記述,並且其中提出的辯證思維方式也留存於猶太人的生活中 [32] 

猶太教中世紀時期

公元6世紀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因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差異,以及經濟上的原因,客居他鄉的猶太人逐漸不受歡迎,輾轉各國居留。14至16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雖然因新教改革發起人馬丁·路德對猶太人事蹟進行宣揚而有所改觀,但隨着馬丁·路德希望猶太人皈依基督教的夢想破滅後,也轉而攻擊猶太人。期間因假彌賽亞事件頻發,也使得部分猶太人產生信仰危機 [39]  [33] 
公元8世紀初,巴比倫猶太教公會與猶太經學院將《塔木德》推廣到各地猶太人社團中,使之具有共同律法傳統與生活方式,激起一些猶太人的反對。公元761年,巴比倫人阿南·本·大衞創立卡拉派。只承認《塔納赫》的權威,主張猶太人在上帝的直接啓示下棄惡行善 [34] 
公元12世紀,西班牙猶太神學家摩西·邁蒙尼德為使當時處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下的猶太人堅定自我的信仰,編寫哲學著作《迷途指津》,系統性梳理猶太教的全部律法資料,提出一種完全理性的猶太教哲學。該書將猶太教教義歸納為十三信條,為後世猶太教徒廣為接受 [39] 
公元12世紀後,日益加劇的迫害使一些猶太人表現出越來越渴望脱離現實的慾望,在觀察宇宙的神秘中尋求安慰,猶太教神秘主義由此迅速發展,形成卡巴拉神秘主義教派,以揭示《塔納赫》中的神秘意義。其代表奠基作《佐哈爾》含括星象學、天使魔鬼、魂遊家外及猶太教禮儀習俗神秘含義的詮釋,全面闡述了卡巴拉派的思想 [35] 

猶太教近現代時期

17世紀,受西方近代科學思潮影響,一些猶太思想家對古代傳統權威,中世紀經院哲學思維方法提出疑問。如17世紀上半葉的阿姆斯特丹猶太思想家尤里·阿科斯塔,公開否認拉比權威及個人靈魂不滅,認為《妥拉》不可能出於神授,因其中包含許多違反自然律的事件。雖受到傳統習慣影響,《塔木德》精神仍在猶太社團和會堂中居統治地位,與此同時,以反對用《塔木德》條款禁錮人們精神為特徵的理性主義思潮,在近代猶太社會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0] 
進入19世紀後,隨着以英、法為中心的思想啓蒙運動在歐洲興起,猶太教在其影響下形成正統派保守派改革派三個派別,嚴格恪守猶太教傳統信仰、律法和禮儀的一派為正統派;與正統派對立的為改革派;介於正統派,改革派之間為保守派。雖然三派在部分信仰與實踐上存在很大分歧,但本質上仍共有一個關於人類幸福未來的宗教原則與持久不變的真神信仰 [36]  [38] 
20世紀前後歐洲各國的種族主義抬頭,再加上政治動盪、經濟危機等等原因,一些國家和地區再度掀起了現代反猶主義浪潮。而猶太人則基於信仰與人生觀——有朝一日會回到“應許之地”,在那邊自由自在生活,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就此興起。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使流散的猶太人變成強烈的猶太民族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猶太倖存者強烈要求遷居巴勒斯坦,企求建立一個屬於猶太民族的國家。1948年5月以色列國在特拉維夫宣告成立,從而結束猶太人持續1800餘年的流散時期 [33]  [41] 

猶太教當代

20世紀末期,猶太教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繼續譯解猶太人大屠殺。以往,猶太教徒一直尋求通過歷史來理解上帝。他們藉助《塔納赫》尋求理解離開埃及的經歷,依靠大流散時期的著作試圖瞭解巴比倫的流放,通過《密什那》和《塔木德》尋求重新解釋聖殿被毀後猶太人的生活,《卡巴拉》文獻是猶太人對15世紀被逐出歐洲的反應。當代猶太教最大悲劇是納粹對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對猶太人來説,這一悲劇意味着“上帝已死了嗎?或他已背棄了他們?或他們正因某些罪行受到懲罰?”,它意味着“所有基督教國家真的對猶太人充滿敵意和殘忍?”,這些問題被今日猶太思想家一問再問 [42] 
另一方面,在經歷近2000年的流亡之後,以色列的建國被許多猶太人看作幾乎已完成上帝派遣彌賽亞的作用,因此以色列的和平、安全、完好對現代猶太教來説是關心的焦點。此外,猶太教也一直探求在異教徒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里猶太教的作用問題,它涉及一個猶太人是否應該大致上向社會價值妥協,是否應該堅持僅在歷史上發現的猶太教價值。有關妥協問題中辯論最多的,是同非猶太人通婚的問題 [42] 

猶太教神明與造物

猶太教信仰神明

雅赫維
雅赫維既是猶太教的上帝,是猶太教中創造天地萬物且全知全能的神,也是猶太教的唯一神,在基督教中被稱為耶和華 [58] 
上帝的觀念曾出現多次變化,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和摩西的上帝、拉比的上帝,有着不一樣的內涵,經歷了氏族神、部落神、民族神和普世神的演變。與此同時,上帝的形象表現從嗜殺、忌妒的戰神,演變為仁愛、公正、憐憫、慈悲的“無所不在”、“上帝無所不知”、“上帝無所不能”的唯一宇宙神。上帝既是萬物的創造者,又是宇宙秩序的安排者 [58] 
猶太教的上帝有着EI(非代指迦南神巴力)、El-Olam、YHWH、Adonai等名來指代他的名字 [18]  。希伯來文經典中,上帝的名字是以4個希伯來文輔音符號代表(יהוה‎,可轉寫為YHWH),根據讀法可譯為“雅赫維”、“亞威”、“亞衞”等名。由於猶太人不敢妄稱上帝的名字,當遇到YHWH這代表上帝名字的4個字母時,他們不讀“雅赫維”而改讀“阿東乃”(Adonai)來指代名諱,即“我的主”(My Lord)。基督教徒對《塔納赫》進行翻譯時,可能是將輔音字母YHWH和“阿東乃”的3個元音拼讀在一起,於是出現了“耶和華”(Jehovah)這個新名字 [57] 

猶太教神話造物

天使
天使(希伯來文:מַלְאָךְ‎,直譯為“使者”),猶太教中作為上帝代言人的超自然生命體。它們顯現在人類之間傳達上帝的旨意,例如曾被差遣至夏甲面前 [98]  ,前往所多瑪查驗所多瑪居民的罪惡並向羅德傳達上帝的命令等 [99]  。《塔納赫》中僅《但以理書》中提到兩名天使的名字,即加百列以及天使長米迦勒 [100-101]  。隨着宗教神學發展,開始衍生出天使學的八大天使以及天使位階等觀念 [102] 
撒旦
撒旦(希伯來文:הַשָּׂטָן,直譯為“敵對、反對”),猶太教中行使類似於檢察官職責的超自然生命體,在身份上似乎與天使相當。在《約伯記》中,考驗上帝的信仰者約伯 [103]  。猶太教中並沒有關於超自然惡意生命體的概念,但在基督教中,則將撒旦視為一個邪惡的存在“魔鬼” [104] 
貝希摩斯
貝希摩斯(希伯來文:בְּהֵמוֹת ),是《塔納赫》中記載的一種陸生動物。《約伯記》中記載它的身軀仿若銅筋鐵骨,以草為生,是一個力大無窮的巨獸。後世解析中,被認為可能河馬的神話性記載或虛擬怪物 [106] 
利維坦
利維坦(希伯來文:לִוְיָתָן‎),是《塔納赫》中記載的一種水生動物。《約伯記》中記載它鱗片堅固,可以噴火且力大無窮,為水中之王 [105]  。後世解析中,被認為可能是鱷魚、鯨魚等動物的神話性記載或混淆概念而成的虛擬怪物 [106] 

猶太教宗教人物

猶太教亞當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1511-1512 《創造亞當》,米開朗基羅,1511-1512
亞當(希伯來文:אָדָם‬,英文:Adam ),傳説中的人類始祖,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男人。“亞當”一詞在希伯來語中意為“人”,泛指全人類。
據《創世紀》記載,上帝創世時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在東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個園子,讓亞當在伊甸園看守果樹,並吩咐他説:“園中各種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上帝還把所造成的各樣走獸和飛鳥都帶到亞當面前,亞當怎樣稱呼各種活物,那就是它的名字。並且取了亞當的肋骨創造女人夏娃,兩人共同生活在伊甸園中。
亞當受夏娃的誘惑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故而上帝對亞當説:“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種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詛咒;你必終身受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蔬菜。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上帝知道,既然亞當他們已經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就與自己相似,能分辨善惡。如果他們再伸手摘生命樹上的果子吃,就會長生不死。於是,就打發他們出伊甸園,去耕種土地 [107] 

猶太教夏娃

《亞當和夏娃》,老盧卡斯·克拉納赫,1528年 《亞當和夏娃》,老盧卡斯·克拉納赫,1528年
夏娃(希伯來文:חַוָּה‬,英文:Eve),傳説中的人類始祖,世上的第一個女人。“夏娃”一詞的希伯來文的意思是“生命”,意味着她將成為眾生之母。
上帝覺得亞當一個人獨居不好,就使亞當沉睡,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又把皮肉重新合起來造了一個女人,這就是夏娃。上帝把夏娃領到亞當面前,亞當高興地説:“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之後,亞當和夏娃生活在伊甸園裏。
由於夏娃經不住蛇的誘惑,偷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而且又把果子給亞當吃,亞當經不住女人的誘惑,也吃了分辨善惡樹上的果子。上帝知曉後將兩人打發出伊甸園去耕種土地,此後夏娃為亞當生了該隱亞伯塞特,他們就成為人類的第一代祖先 [108] 

猶太教亞伯拉罕

《天使阻礙以撒的獻祭》,倫勃朗,1635年 《天使阻礙以撒的獻祭》,倫勃朗,1635年
亞伯拉罕(希伯來文: אברהם,英文:Abraham),希伯來民族的祖先。據《塔納赫》記載,亞伯拉罕原名亞伯蘭,生於迦勒底的吾珥,其後來所改名的亞伯拉罕意為“多國之父”。根據推測,亞伯拉罕可能與古巴比倫第六代王漢謨拉比同時代(約公元前1792-前1750)。《創世記》第14章記載亞伯拉罕曾與“示拿王暗拉非”交鋒過,而示拿王即古巴比倫王,如果暗拉非是漢謨拉比的別名,亞伯拉罕就屬公元前18世紀,與漢謨拉比是同一時代的人。
亞伯拉罕一生順服上帝的旨意,屢經考驗而信心彌堅。他75歲時,按上帝的意旨帶領妻子撒拉、侄子羅得和部落的人向西遷,居迦南地。當他100歲才得獨生子以撒,視為掌上明珠。但上帝為試驗他的順從,命令亞伯拉罕將其獨生子獻祭。亞伯拉罕遵命而行,讓以撒背柴上山。到獻祭地點,他舉刀要殺以撒,正當此時,上帝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説:“亞伯拉罕,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因為你沒有將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給我。”這時,亞伯拉罕舉目,忽然見到稠密樹叢裏纏住了一隻公羊,亞伯拉罕就用那隻公羊來獻祭,代替了他的獨生子以撒。上帝應許其子孫將多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後來,亞伯拉罕差遣僕人到他本家米所波大米的哈蘭地,為以撒物色本族女子利百加做妻子。利百加後來生孿生子以掃雅各,後雅各娶妻利亞拉結,連同兩個使女,先後生12個兒子,幾代之後雅各的12個兒子繁行成以色列民族的12個支派。以掃則要迦南的女子為妻,後來成為以東族的祖先。
亞伯拉罕是希伯來民族的祖先,今天也成為世界猶太人的祖先。他在希伯來民族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猶太教把希伯來人敬拜獨一神耶和華的起源追溯於他,所以他也是希伯來宗教的祖先。《塔納赫》記載亞伯拉罕活到175歲,死後葬在迦南地希伯侖的麥比拉洞,他的妻子撒拉也葬在那裏 [109] 

猶太教摩西

《摩西摔破法板》,倫勃朗,1659年 《摩西摔破法板》,倫勃朗,1659年
摩西(希伯來文:מֹשֶׁה,‎英文:Moses),公元前13世紀希伯來民族的政治和宗教領袖,希伯來人的先知和立法者。據《出埃及記》記載,摩西的父母屬於希伯來人的利未支派。希伯來人的祖先雅各和子孫進入埃及數百年後,發展成為一個對埃及王朝很有威脅的民族,於是埃及新王朝開始對希伯來人採取迫害、排擠的政策,讓他們做苦工並限制他們人口的增長,讓埃及助產婆殺死新出生的希伯來男嬰。摩西出生後,他的父母將他藏匿起來,3個月後把他放在一個蒲草箱裏,置於尼羅河邊蘆葦叢中。埃及法老的女兒到河邊洗澡時發現了這嬰孩,就把他收養在王宮中,因這嬰孩是“從水裏拉出來”,所以起名為“摩西”(希伯來文單義為“拉出來”)。
摩西在埃及宮廷中長大,接受埃及人的良好教育。但摩西身為希伯來人,他對自己的民族遭受的苦難猶如身受,他的信仰使他感悟到自己肩負領導這個受奴役的民族脱離埃及的神聖責任。據傳他某天在山上放羊受到上帝的呼召,接受上帝賦予他的使命,和兄弟亞倫帶領羣眾與埃及法老進行反覆不懈的鬥爭,終於使法老答應讓希伯來人離開埃及。
按猶太傳説,摩西渡過“紅海”後進入西奈半島,在半島南部的西奈山上,上帝向摩西頒佈十條誡命和其他律法。在進入巴勒斯坦途中,摩西又根據岳父葉忒羅的建議,設立宗教審判官和審判制度以處理民事糾紛。出埃及的希伯來人在西奈曠野飄蕩40年之久,最後征服亞摩利王西宏和巴珊王疆,到達巴勒斯坦約旦河東岸。摩西在河東登上尼波山的毗斯迦山頂,遠眺上帝應許給以色列人的土地後就死去了。臨死之前他受命選立約書亞做他的繼承人,來維承他進佔迦南全地的未竟事業 [110] 

猶太教大衞

《大衞舉起歌利亞的頭顱》,約瑟芬·波拉德,1899年 《大衞舉起歌利亞的頭顱》,約瑟芬·波拉德,1899年
大衞(希伯來文:דָּוִד,英文:David‎),以色列統一王國第二代國王(約公元前1013年一前973年在位)。大衞是摩西之後,對希伯來人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有關他的生平事蹟主要見於《塔納赫·撒母耳記》和《塔納赫·列王紀上》第1章等處。
大衞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中猶大的後裔,由於掃羅王違背上帝的命令而被棄絕,先知撒母耳到伯利恆尋找新的受膏者,並最終選擇膏中大衞。之後,在掃羅王與非利士人的又一場戰鬥中,由於非利士人中的巨人歌利亞驍勇善戰,以色列軍隊相當困窘。掃羅王懸下重賞,以色列人中誰能殺死歌利亞,他將接受一大筆財產和王的女兒,而且其家族可以免去納糧當差。於是大衞向掃羅王請求出戰,擊敗歌利亞使以色列人大獲全勝。此後數年的戰爭中,大衞一次又一次地贏得很高聲望,甚至超過征戰一生的掃羅王。掃羅意識到大衞成為王權潛在的有力競爭者,為拉攏他而將女兒嫁給他,並有意派大衞常到前沿陣地去,想讓大衞戰死在非利士人手裏。最後,掃羅決心殺死大衞,清除隱患。但他的兒子約拿單卻是大衞的至交朋友,在約拿單和大衞妻子、掃羅王小女兒米甲的幫助下,大衞終於逃出掃羅王的控制,從此開始了漫長而又反覆的王位角逐之爭。
由於掃羅王和他的兒子在與非利士人的戰鬥中陣亡,標誌王位爭逐局面的基本結束。大衞來到希伯侖,正式受膏作南方猶大的王。同時,掃羅的元帥押尼珥在北方擁立掃羅之子伊施波設於瑪哈唸作以色列王。南北之間不斷髮生衝突,但大衞家日漸強盛,掃羅家日漸衰弱。大衞作猶大王的第7年,押尼珥倒戈投向大衞,伊施波設被殺。以色列眾支派來到希伯侖見大衞,大衞受膏作猶大王和以色列王。大衞登基的時候為30歲,在位40年,其中在希伯侖作猶大王7年又6個月,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和猶大王33年。
《大衞王的祈禱》,彼得·德·格雷伯,約1640年 《大衞王的祈禱》,彼得·德·格雷伯,約1640年
大衞登基後,建都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地處迦南中部,大衞建都於此,目的在於控制迦南全局。同時,對於北部以色列和南部猶大來説,耶路撒冷還是一個均衡點。大衞趕出住在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興建該城,並把城南的錫安稱為大衞城,在周圍築牆,營建其防護措施。
大衞征服以色列的宿敵非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使大衞王朝形勢穩定下來,國力逐漸強盛。但是,其內部衝突也日益加劇。他的兒子押沙龍在王朝末年發動政變,於希伯侖宣告作王,迫使大衞王倉皇出逃。押沙龍的叛變雖被迅速平息,但對大衞是一個極大打擊,王朝的實力也因此而蒙受一定的損失,非利士人趁機發動進攻。大衞晚年,眾兒子因繼承權問題再次發生宮廷之爭。因王后拔示巴的機智和先知拿單的作用,拔示巴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
大衞王朝在猶太發展歷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大衞即位伊始,親自率人從巴拉猶大亞比拿達的家中運回約櫃,當約櫃抬入大衞城時,大衞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之後,大衞王想在耶路撒冷等地建立聖殿,這一計劃在大衞一代由於戰爭的連綿不斷未能實現,但給上帝建造一個殿宇的想法,卻是大衞王事業區別於掃羅王事業的一個重大特點,構成希伯來宗教自摩西以來的重大轉折。先知撒母耳開始這個轉折,而先知拿單則在大衞即位前後完成這個轉折,它對未來以色列宗教的歷史發生意義深遠的影響。
大衞的多才多藝也帶來猶太教形式的改革。大衞年輕的時候是一個音樂家,多次為掃羅王彈琴。在迎接約櫃的儀式中,他更顯示其歌舞才能。大衞的另一個貢獻是讚美詩的創作,迄今流傳的《詩篇》150篇中的半數作品被歸於大衞王的名下。他的聖詩創作和記載在《歷代志上》裏的多次祈禱詞、懺悔詞也帶來猶太教信仰形式的巨大變革 [113] 

猶太教所羅門

《所羅門的審判》,古斯塔夫·多雷 《所羅門的審判》,古斯塔夫·多雷
所羅門(希伯來文:שְׁלֹמֹה‬,英文:Solomon),公元前10世紀中葉以色列統一王國最著名的國王。所羅門是大衞王與拔示巴所生,在大衞死後繼承王位。其在位年代約為公元前973-前933年,前後統治約40年。所羅門的父親大衞開創猶太王朝,並謀求建立一個從埃及邊界直至幼發拉底河的統一帝國。所羅門繼承王位當政的年代,正是以色列-猶大聯合統一王國的強盛時期。所羅門據傳在軍事、政治、商業等方面均頗有建樹,並且興建此前從未有過的雅赫維聖殿,使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
所羅門王以智慧賢明著稱,據《列王記上》記載,所羅門繼位後向上帝獻祭,在夜間夢中,雅赫維向所羅門王顯現,對他説:“你願我賜你什麼?你可以求。”所羅門回答説:“上帝......我是幼童,不知道應該怎樣出入,僕人住在你所挑選的民中,這民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上帝很滿意所羅門不求榮華富貴,只求秉公行義所必須的智慧,就滿足了他的要求。一天,有兩個婦女來找所羅門告狀。一個婦女説她們都帶着剛生的小孩同住一個房間,夜間另一個婦女睡覺時不慎壓死自己的孩子。便趁她熟睡時,用死孩子換了她的活孩子;另一個婦女則堅持該活孩子是自己的。所羅門聽後,便吩咐手下官員拿刀要把活孩子劈成兩半,兩人各得一半。至此,活孩子的母親不讓這樣做,説把孩子給另一個婦女吧,另一個婦女卻同意把孩子劈開,一人一半。所羅門聽後,便把孩子判給真正的母親——那個不讓劈孩子的婦女。
所羅門還是一位有名的詩人,據載“他作箴言三千旬,詩歌一千零五首”,《塔納赫》中的《雅歌》《箴言》據傳其中就有他所寫。晚年的所羅門窮奢極侈,沉湎於女色寵愛許多異族女子,受她們的影響而崇拜異族之神。國內情況每況愈下,民不聊生,北方支派怨聲載道。他死後,兒子羅波安即位,不久國家就分裂為南北兩國,北稱以色列,南稱猶大 [111] 

猶太教彌賽亞

彌賽亞(希伯來文:מָשִׁיחַ,英文:Messiah‎,直譯為“受膏者”),準確來説並非指一名已出現的宗教人物,而是猶太教的宗教概念,指某個將會出現拯救猶太人的“救世主”。
猶太人從摩西時代開始,凡是大祭司、君王和先知就任,都需要有一個膏油的儀式,表明是受上帝派立的。但從公元前586年猶大國被巴比倫滅亡前後,“彌賽亞”一詞被賦予一種特定的含義。《塔納赫》時代的先知們將彌賽亞與國家的復興聯繫起來,認為猶大之所以亡國,是因為猶大國人得罪上帝,上帝才借外邦諸國對他們施加懲罰。但上帝不會永遠忘記他的子民,還要拯救他們。先知們預言,上帝將在適當的時候派他所膏立的“彌賽亞”降臨前來複興猶大國,拯救其子民。這種預言與盼望後來流傳在被擄的猶太人和以後長久年代裏流散到世界各地猶太人中間,他們世世代代都盼望彌賽亞來臨以拯救猶太人脱離苦難的境地,使他們擺脱異族的奴役。
在基督教中,彌賽亞被認為是耶穌。他們承認耶穌是基督(“基督”希臘文即指受膏君王),是人類的救世主,凡信奉他的人就可得救,罪得赦免,“基督”由此成為耶穌的稱號。不過猶太教否認這一説法,並且在公元后的長遠年代裏仍期盼着真彌賽亞的降臨。猶太曆史上曾多次出現假彌賽亞事件,也由此導致教派的分化 [112] 

猶太教宗教教義

猶太教主流教義

由於猶太教一直強調的是實際生活中的躬行踐履,而不是抽象玄遠的教義信條,所以在相當長時間裏,猶太教一直沒有成文的宗教典籍,即使在《塔納赫》正典後也沒有簡潔明瞭的教義大綱。雖然在《申命記》等篇章、“摩西十誡”以及禱文“示瑪”提出相應的教義概念,即要“信仰和敬畏上帝,遵循上帝的誡命與律例”,但尚不足以看作是成文信條 [43]  [44]  [114] 
中世紀,由於許多猶太人與基督教徒、穆斯林雜居,為了與其他宗教相區別,猶太學者開始試圖對猶太教進行教義上的表述與界定。《塔木德》學者曾把否認上帝存在的猶太人説成是不承認自己祖先的人,因為《妥拉》的全部要義都建立在對上帝的信賴上,但也因存在爭議而未受到廣泛認可。1158年,猶太學者摩西·邁蒙尼德提出13條信仰原則,被大多數猶太人接受,並視為猶太教最基本的信仰條款。這13條信仰條款內容為 [43]  [44]  [114] 
  1. 造物主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管理者;
  2. 造物主是唯一的,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神明;
  3. 創造主無形無體無相;
  4. 創造主是最先的存在者,也是最後的存在者;
  5. 創造主是獨一值得敬拜之主,此外別無可拜之物;
  6. 先知一切話語皆真實無誤;
  7. 摩西是最大的先知,其預言是真實的;
  8. 猶太律法(《妥拉》)是神向摩西所傳,不能更改;
  9. 律法(《妥拉》)永不改變,也不會被取代;
  10. 創造主洞察人的一切思想行為;
  11. 創造主向遵守律法的人賜予獎賞;向踐踏律法的人施與懲罰;
  12. 彌賽亞必將來臨,要每日盼望,永不懈怠;
  13. 相信死人復活 [43]  [44] 

猶太教其他教義觀點

對猶太教信條的討論一直延續到近現代,15、16世紀許多著名猶太學者對此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43] 
約瑟夫·阿爾博認為猶太教信條應該是獨立的,是其他一切事物所賴以存在的基礎。為此,他認為猶太教的基本信條只有三項,即:信仰上帝;信仰《妥拉》是神授予的;相信善惡報應。根據他的觀點,這三條基本信條中的每一條都有其分支如上帝的客觀存在包括“智識”、“統一”和“無體無相”三項分支;神的啓示包括“先知”和“摩西的使命”兩項分支;獎懲法則包括“教世”和“復活”兩項分支 [43] 
阿拉瑪則認為在探討猶太教信條時應把重點放在《妥拉》所強調的觀念上。這些觀念可以從安息日以及猶太節日包含的意義上得到反映。如安息日表示創世,逾越節表示創造主的洞察力,七七節表示預言和神啓,猶太新年表示獎懲法則,贖罪日表示懺悔,住棚節表示未來世界。這些觀念則代表着猶太教的基本信條 [43] 

猶太教宗教律法

猶太教摩西十誡

猶太教中的宗教與律法密不可分,自古流傳下來的“摩西十誡”一方面是猶太教義的核心,同時也是猶太教的最高律法。這十條誡命的中心內容為:
  1. 不可拜別的神;
  2. 不可雕刻偶像;
  3. 不可妄稱上帝的名字;
  4. 要守安息日;
  5. 要孝敬父母;
  6. 不可殺人;
  7. 不可姦淫;
  8. 不可偷盜;
  9. 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10. 不可貪別人的房屋、妻子、奴婢、牛驢及其它東西。
這十條誡命涵蓋猶太教倫理思想和道德規範的精髓,前四條強調宗教信仰的唯一性,禁止以色列人對他神的崇拜;後六條則屬於社會倫理範疇,強調孝敬、公正等美德,厭棄色慾、貪婪等惡習,目的在於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115] 

猶太教613條誡律

拉比猶太教認為摩西誡律中暗含上帝曉諭的613條誡律,《塔木德》中共列誡律613條。根據中世紀拉比西姆萊的解釋:“613條誡律都是上帝在西奈山啓示給摩西的,其中365條是禁誡(Prohibitions),這一數字與一年中365天相對應;248條是訓誡(Mandates),這一數字與人體的骨骼數相對應。”
誡律的種類繁多,除了對聖殿、獻祭及宗教禮儀進行規範之外,還涉及到猶太人生活的許多方面,如神職人員的職貴與權限、平民的法律地位、權利與義務、財產所有權、債務處理、婚姻與家庭、衞生風俗、飲食起居、犯罪與刑法、審判機構與訴訟等等。此外,還包括如何勸人行善歸真,如何處理好人與上帝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等。違反誡律則視為罪愆。但並非所有誡律都同等重要,其中一部分與神定律法同等重要,有的則不十分重要,如制禮是上帝所定,必須執行;在公眾場合戴圓頂帽的規定,則顯得不那麼重要。
雖然誡律是必須遵守的,但猶太教認為遵守誡律不應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應看成是一種歡樂,因為遵守誡律的人將更靠近上帝。廣義上,猶太人認為行善即是在執行誡律 [115]  [116] 

猶太教諾亞七律

“諾亞七律”是中世紀《塔木德》學者提出的律法概念,指上帝在西奈山向摩西發出啓示之前授予諾亞的七條律法。具體內容為:
  1. 建立法庭以申張公義;
  2. 不可褻瀆上帝(包括作偽證);
  3. 不可崇拜偶像;
  4. 不可姦淫;
  5. 不可殺人;
  6. 不可偷盜;
  7. 不可食用從活着的動物身上割下的肉。
其中前6條是《巴比倫塔木德》對《創世紀》第2章第16節進行解釋得出的五條禁誡和一項訓誡,第7條是洪水滅世後增加的一條新禁誡。猶太拉比們認為這七條律法是在上帝授予猶太人《妥拉》和《口傳律法》之前授予諾亞的,因而被認為是針對全人類發佈的律法,對所有人都具有約束力。並且即使是其他民族的人,若承認其神聖性而遵守這些律法,他們將因此獲得“來世”中的一席之地。故而,部分猶太教學者認為,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也是信仰一神的宗教,因而在一開始就已接受諾亞律法 [117-118] 
諾亞律法後來增為30條,加上的條款包括不許閹割、不許玩弄巫術等,但上述7條一直被認為是最權威的律法條款,其他律法無不以之為根本 [117] 

猶太教文學經典

猶太教塔納赫

瑞士猶太人博物館中的塔納赫藏本 瑞士猶太人博物館中的塔納赫藏本
塔納赫》(希伯來文:תנ״ך‎,轉寫:Tanakh,也有直譯為“泰納克”,基督教稱為“舊約聖經”、“希伯來聖經”),聖經文學中最古老、影響最為深遠、最受重視的典籍。它不是一本書,而是一部文集,由集體面而非個人創作而成。其包括律法、先知、文集三大組成部分,總共有24卷(一説認為應分為39卷。主要分歧產生於是將12小先知書看成一卷書還是12卷書,是把《撒母耳記》《列王紀》和《歷代志》各看成為1卷還是2卷)。從成書過程看,律法部分最早編纂而成,先知部分次之,文集最晚 [45] 
妥拉》(希伯來文:תורה,轉寫:Torah,也被稱為“托拉”),其名“妥拉”在希伯來語的意思是“教導、訓誨”,故被稱為律法書。因由《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5卷書組成,又被稱為《摩西五經》。它主要反映創世、人類早期歷史、猶太民族始祖的生活、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經歷,以及在摩西領導下離開埃及在曠野遊蕩40年的歷史 [45] 
先知書》(希伯來文:נביאים,轉寫:Navim、Nevi'im),由《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列王記》《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和《十二小先知書》8卷書組成。前期先知書(指沒有留下著作的先知)屬於史傳文學。從征服迦南寫起,經士師時代、王國時代、分裂時代,一直寫到亞述滅北方王國,新巴比倫帝國滅南方王國,耶路撒冷陷落,聖殿被毀。後期先知書包括3位大先知著的書和12位小先知的作品,構成了先知文學。作品以激揚的文字,或發出悲憤的吶喊,大聲呼喊民族危亡在即;或表現出如火的激情,抨擊現實,呼喚改革 [45] 
《文集》(希伯來文:כתובים,轉寫:Ketuvim、Kh'tuvim,基督教文獻稱為《哈吉奧格拉法》或《聖錄》),由《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尼希米記》(在基督教聖經舊約中拆分為《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歷代志》11卷組成。文集中除對詩歌的運用外,也記載了猶太的民間諺語及短篇故事等內容 [45] 

猶太教塔木德

塔木德》(希伯來文:התלמוד‎,轉寫:Talmud),是猶太教地位中僅次於《塔納赫》的宗教文獻。記錄了猶太教的律法、條例和傳統。由口傳律法集《密西拿》、口傳律法註釋《革馬拉》、塔納赫註解《米德拉什》三個部分組成 [56] 
彼時的猶太人通過《妥拉》進行猶太教精神與誡律的研習,結合相傳數世紀的“口傳法規”對《妥拉》的註釋進行解惑。拉比們整理以往的口傳律令,編成包括六大卷共63篇的口傳律令集《密西拿》。由於忽略宗教律法《哈拉霍特》且無法結合外域情況,故巴勒斯坦和外地的拉比編成《革馬拉》作為《密西拿》的註釋和補篇。公元4世紀中葉,兩部書合為《塔木德》,也被稱為《巴勒斯坦塔木德》或《耶路撒冷塔木德》。後由於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學術研究走向沒落,巴比倫猶太拉比們繼續對《塔木德》進行增訂與編纂工作,公元5世紀末完成《巴比倫塔木德》。因《巴比倫塔木德》比《巴勒斯坦塔木德》更加充實完備,故而《塔木德》多指代《巴比倫塔木德》 [56] 
在幾個世紀的修訂中,《米德拉什》也被附入《塔木德》中 [55]  。《米德拉什》的內容分為兩個內容:講解經文中的律法、教義、禮儀與行為規範,説明律法如何應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哈拉卡 [47]  ;闡述經文的故事、寓意、軼事、傳奇及奧秘含義等的《哈加達 [46] 

猶太教拉比文學

拉比文學是指由猶太學者撰寫,以評註、法典、答問為主要內容的作品。由於此類作品大多出於猶太拉比之手,故冠之以拉比文學。它產生於中世紀,是猶太文學中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和形式。它的產生與猶太民族的獨特歷史緊密相連,並組成中世紀猶太文學的最主要部分。拉比文學作品不計其數,作者也是數以千計,可以説凡是有猶太人居住的國家或地區都存在拉比文學。拉比文學按類型大致可分為三類:
  1. 評註類:對猶太經典的內容、來源、語義、含義進行註釋的註釋、評論的作品。如《律法之書》《託薩福》等作品 [48] 
  2. 法典類:指猶太人在散居期間根據變化的形勢制定出的準則或義務,以規範約束人們的生活、行為的作品。如《密西拿妥拉》《戒律大典》等作品。
  3. 答問類:主要指解答猶太人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或是與猶太傳統、教義、習俗相悖的問題,或是人們想進一步瞭解的有關猶太經典、文化、傳統方面問題的作品 [49]  [63] 

猶太教哲學文獻

創造之書
《創造之書》(希伯來文:סֵפֶר יְצִירָה‎,轉寫:Sefer Yetzirah),又被稱為《創世之書》,是中世紀猶太教神秘主義的重要文獻。該書由希伯來語寫成,作者姓名不詳,一般認為是2~6世紀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學者所作。作品賦予希伯來字母和數目以特殊意義的方式解釋《塔納赫》所包含的靈義,將希伯來字母和數目看成是神的語言的符號,宣稱它們存在於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之間的空間裏,並斷言上帝是通過32條神秘的智慧途徑創造世界,這32條智慧途徑的表徵為從1到10這10個基本數字和希伯來語的22個基本字母。10個教字分別代表上帝永恆的精神、室氣、水、火以及東、西、南北、上、下;22個字母則構成人類,時間和世界一切存在初始的源頭。它們再以不同的組合代表一年的四季、一週的7天、天體的黃道12官、植物、人體、甚至上帝的姓名等陌多事物。
《創造之書》作為猶太教早期神秘主義的重要文獻,在神秘主義思想發展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影響。它試圖通過賦予希伯來字母和數字以特殊的含義和運用混雜着東方神秘主義的新畢達哥拉斯主義中的神秘象徵精神,來解釋《塔納赫》和尋找神秘思想的根源,維承和發展以隱喻方式意會猶太教經典的傳統,推動神秘主義思想的發展和在猶太民眾中的傳播 [52] 
光輝之書
光輝之書》(希伯來文:זֹהַר‬,轉寫:Zohar),又稱為《光明篇》《哈佐爾》,是猶太教卡巴拉神秘主義派的主要典籍。成書於13世紀後半葉。1291年,第一次在卡巴拉著作中被引用。傳説該書是由公元2~3世紀的拉比西緬·本·約哈伊所著,但也有人認為該書大部分章節出自13世紀西班牙著名神秘主義者摩西·德萊昂之手,少數章節為後人所加。書的內容主要是對《妥拉》《雅歌》《路德記》和《耶利米哀歌》加以詮釋。它試圖通過對創世之功奧秘的反覆敍述,對造物主10個溢出階段的廣泛解釋,説明創世之功和宇宙的繼續存在,揭示《妥拉》神秘的含義。書中還對罪惡問題,對祈禱和善功的意義等進行了論述。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看作是猶太神秘哲學的代表作,被卡巴拉派奉為“經典”,視為與《妥拉》和《塔木德》一樣神聖的聖書 [51] 

猶太教其他聖經文學

死海古卷
以色列博物館展示的死海古卷殘本 以色列博物館展示的死海古卷殘本
死海古卷》又稱《庫蘭古卷》,是猶太教庫蘭社團文獻的統稱。共計有11部相當完整的手抄本和約萬件殘篇,均系公元前2世紀中葉至公元1世紀中葉所作。用希伯來文、亞蘭文、希臘文、拉丁文書寫於皮革,紙草或金屬片上。除包含《塔納赫》抄本內容外,還涉及《次經》《偽經》的記錄,並且涉及部分不屬於聖經文學的文獻 [50] 
《死海古卷》的發現除了對研究猶太教的分支教派與猶太人反羅馬起義歷史提供重要文獻資料外,也對於探索原始基督教的起源提供線索。此外,對《塔納赫》的校訂、篇章《哈巴谷書》的研究與考證有着極其重要的價值 [50] 
次經
次經》是《塔納赫》之外的一些猶太宗教書卷。公元前200年之後,巴勒斯坦和埃及亞歷山大出現一些用希伯來文,阿拉米文和希臘文字寫成的宗教經卷,這些類似聖經語言的書卷在巴勒斯坦,埃及和流散各地的猶太人中誦讀流傳。公元90年的《塔納赫》正典完成時,這些書卷被排斥在外。但流散各地的部分猶太人仍將他視為與《文集》地位相等的經典,後被收錄至希臘文《七十子譯本》中。希臘文譯本譯為拉丁文之後,這些經卷也都包括在內。從此,天主教把這些經卷的大部分視為《舊約》的一部分,稱之為“第二正典書卷”。基督新教不接受這些書卷,稱為《次經》。
“次經”一詞源自希臘文apokryphos,原意為“隱藏”,指隱藏而不公開的經卷。內容包括《以斯拉續篇上卷》《以斯拉續篇下卷》《多比傳》《猶滴傳》《以斯帖補篇》《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巴錄書》《耶利米書信》《三童歌》《蘇撒拿傳》《彼勒與大龍》《瑪拿西禱言》《瑪喀比傳上卷》《瑪喀比傳下卷》。以上15卷書除《以斯拉續篇上卷》《以斯拉續篇下卷》和《瑪拿西禱言》外,天主教對其他12卷與《聖經》同等看待。16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次經》在基督新教中沒有地位,馬丁·路德認為《次經》不能與《聖經》同等看待,但仍是有教益的宗教書卷,可作為生活典範和行為指南,但不能作為教義的根據 [53] 
偽經
偽經》亦稱《外傳》,指不列入希伯來正典,也不包括在希臘文《七十子譯本》和《拉丁文譯本》中的猶太宗教書卷,這些書卷的作者名字均屬虛構假託,所以被稱為《偽經》。其成書年代約於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之間。《偽經》書卷的內容大致可分為歷史故事集七卷:《禧年書》《亞里斯提亞書信》《亞當與夏娃傳》《以賽亞殉難記》《瑪喀比三書》《瑪喀比四書》《撒督殘篇》;啓示文學六卷:《以諾一書》《以諾二書》《巴錄二書》《巴錄三書》《西比路巫語》《摩西昇天記》;詩歌一卷:《所羅門詩篇》;智慧文學3卷:《十二族長遺訓》《猶太教父訓言》《亞希喀爾 [54] 

猶太教主要教派

猶太教教派發展

《塔木德》形成後,拉比猶太教一直是猶太教的主流教派,期間雖因為對《塔納赫》以外的經典過分強調,致使內部反對派“卡拉派”的出現,但隨着持續400年之久的爭執落幕,以適應時代變化的拉比猶太教獲勝告終。而拉比猶太教推行的準則也為猶太人遵守,即使在後期教派分化時也被不同程度地吸收和接納 [59] 
在歐洲思想啓蒙運動影響下,猶太教思想啓蒙運動“哈斯卡拉運動”由此產生,自德國向東歐傳播。該活動致力於使猶太教世俗化,進行適應時代和環境的改革,使猶太教徒得到歐洲資本主義的“啓蒙”,從而使猶太教能夠在新的條件下得到維持和發展。哈斯卡拉運動是理性主義的運動,其結果導致猶太教內部的分化,產生了類似宗教改革的活動,猶太教改革派應運而起。最終形成正統派、改革派和保守派三個派別,共同構成當代猶太教通常概念的面貌,但同時也存在未參加任何派別的一般猶太教信徒。此外,也有基於保守派分化的重建派,以及不承認拉比猶太教《塔納赫》等拉比經典的卡拉派、處於古代猶太教時期的撒馬利亞人等其他猶太教教派 [36]  [37]  [61]  [34]  [60] 

猶太教正統派

正統派常見的男性蓄鬍黑衣形象 正統派常見的男性蓄鬍黑衣形象
正統派堅持猶太教信仰與傳統,認為成文律法《妥拉》和口傳律法(包括《塔木德》的《密西拿》和《革馬拉》等)都是權威的、傳之萬代而皆準的經典,是教徒生活的唯一準則。猶太教的613條規例,一條也不能少,也不能多,否則按照《塔木德》所説就是異端。作為以色列國承認的猶太教正統形式,正統派在以色列佔絕對統治地位,不僅壟斷猶太教各級組織、宗教法庭、猶太教黨派和軍隊中的拉比職位,而且獲得許多改革派和保守派所沒有的特權。例如,在以色列境內唯有經正統派拉比主持的皈依儀式才可被視為猶太人;只有正統派拉比認可的婚姻才具法律效應。此外,正統派在以色列政界存在自己的政黨與議員 [38]  [60] 
以色列猶太教正統派內部,根據文化背景、傳統習俗、信仰的虔誠度、遵守猶太教律法教規程度的差異和對現代社會的不同態度,又分為極端正統派、新正統派和哈西德派三個羣體 [38]  [60] 
極端正統派是正統派中的基要派,這一派的思想停留在中世紀,只堅持傳統猶太教的信仰,嚴格遵守教規和習俗,反對現科學文化和任何現代事物,大部分極端正統派不承認以色列國(有的儘管居住在那裏),不與其他教派合作 [38] 
新正統派或稱現代正統派,美國大部分正統派猶太教徒屬於這一類。他們承認《妥拉》和《塔木德》的權威,遵守猶太教的聖日、節日、習俗以及傳統道德。但與極端正統派不同的是他們強烈支持猶太復國主義與以色列國,謀求與其他教派和平共處,主張“對當代文化完全接受,謀求猶太教與現代科學的協調”。習俗方面,允許教徒着現代服裝,禮拜使用現代通用語言,男子不必留須與穿黑大衣戴黑帽,婦女也不必戴假髮矇頭等 [38] 
哈西德派源於與哈斯卡拉運動同期出現的哈西德運動,屬神秘主義教派。強調情感,貶低枯燥無味的經典研讀,認為宗教的本質不在於禮儀和律法。而與神建立聯繫的最好方法就是祈禱,直至引起宗教狂熱的程度。他們與極端正統派一樣堅信救世主彌賽亞會降臨,反對猶太復國主義,不與其他猶太人交往。特徵是男性多蓄鬚,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寬沿帽 [36]  [37]  [38] 

猶太教改革派

改革派女拉比 改革派女拉比
改革派是近現代猶太教中的一個重要派別,主張對正統猶太教進行改革,以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思想的需要。改革派摒棄傳統猶太教中的許多信仰、律法和習俗,認為這些並非上帝的直接啓示,不承認長期以來被正統派奉為權威的《托拉》和《塔木德》等經典中的許多規定和禮儀。他們在改革中廢棄不少中世紀習俗。例如,在會堂做禮拜時男女混坐,不用希伯來語而用所在國語言讀經佈道(多為希伯來語和當地語言並用),使用合唱隊並引入管風琴伴奏。同時,實行男女平等原則,婦女有擔任拉比的權利等舉措 [38] 
改革派最初不贊成猶太復國主義,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改革派開始改變其立場,支持猶太復國主義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 [38] 
改革派猶太教徒主要集中在美國和西歐。美國大約有550個改革派猶太會堂,改革派信眾約120萬人 [38] 

猶太教保守派

保守派是介於正統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温和派,前身是德國的猶太教歷史學派。19世紀宗教改革期間,一些德國猶太人認為正統派過分強調傳統,忽視了現實生活的需要;而改革派又過分注重現實,沒有給予傳統以應有的地位;因而各自走向極端。於是他們採取調和折中的態度,主張建立起活性聯繫 [38] 
保守派在宗教思想上與改革派有一個共同的主張,就是要協調猶太教與現代科學。因此,他們對救世主彌賽亞的信仰與正統派不同,認為重要的是在地上建立公義,而不在於出現一個救世主。保守派與正統派另一個重要的不同點在於不堅持《妥拉》為永恆不變的真理,因為現實情況不斷在變化、過去的規條需要不斷調整,尤其來自拉比的口傳律法《塔木德》更可以靈活處理,變通實行。認為宗教的意義不在拘守形式而在於領會實踐其精神。但是保守派與改革派也有不同之處,如在宗教儀式上仍重視其象徵意義;堅持男嬰應受割禮;若干飲食禁忌仍須遵行;節期也必須遵守;禮拜可以用希伯來語與英語或本族語言並用;安息日前夕,家中要點燃蠟燭等。所以保守派原則上基本接受猶太教的律法與傳統的禮儀和習俗 [38] 
保守派特別重視的一項原則是把猶太宗教與猶太文化、猶太民族結合起來,從文化角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隨着近現代發展,保守派在以色列的人數增加,其成員中20%出生在以色列,20%來自其他英語國家,23%來自東歐,18%來自南美,12%來自西歐,7%來自俄羅斯。此外,一些正統派猶太教徒因受不了該派的沉悶感而歸入保守派 [38] 

猶太教重建派

2018年在美國費城舉行的重建派大會 2018年在美國費城舉行的重建派大會
重建派是從美國保守派中分化出來的年輕猶太教派。最初源於1934年興起於美國猶太人中的宗教運動“重建主義”(又稱猶太教重建主義或猶太文化重建主義),發起人摩迪凱·開普蘭認為猶太教在本質上是一種宗教文化,其中的宗教內容只不過是這種特殊文化的人道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表現。重建主義反對有一個超然的上帝同其選民立約的説法,因此也不承認《塔納赫》是上帝的啓示,按卡普蘭的話來説“上帝就是宇宙中使猶太人得到拯教的力量” [61] 
重建派的基本原則認為,猶太人要在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上重建他們的生活。在猶太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思想將使整個猶太民族團結起來,而不管其教派、信仰和習俗如何。由於猶太文化比各種不同教派的信條、教義更具有凝聚力和猶太特點,所以所有猶太人可以不分教派和信仰程度保持其特有的方式生活。為保持和強化其猶太特點,猶太人應該珍惜構成他們共同遺產的各種要素,如語言、藝術、宗教禮儀等。但猶太人還應該學會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和多樣性,正是這些差異和多樣性才使猶太人生活豐富多彩。猶太人還需願意接受不斷的變化和創新,應該懂得變化和創新才是具有活力和發展的表現。宗教應該與人類知識的發展有機地聯繫,猶太人應該自由地、多樣化地發展他們的宗教活動,同時也應自由地與其他民族交往,並用他們的思想去影響其他民族,加強人類的團結,促進人類的自由、正義和和平 [61] 
重建派在某些方面表現出比猶太教改革派更為極端的思想,但一般還是把它歸於猶太教保守派的左翼。這個派別主張自由地解釋傳統,以會堂為猶太生活的中心,主張宗教生活的民主化,鼓勵和支持以色列國的建設。儀禮上,重建派的猶太會堂和宗教儀式與保守派相似,只是多了一些補充的祈禱內容 [61] 

猶太教其他教派

卡拉派
卡拉派是公元8世紀創建的猶太教教派,該派別認為《塔木德》曲解猶太教教義,用無數混亂不堪的註釋破壞《妥拉》的純潔性。只承認《塔納赫》的權威,主張猶太人在上帝的直接啓示下棄惡行善。雖然在公元11世紀受拉比猶太教的徹底批判而一蹶不振,但教派曾先後流傳到埃及、敍利亞,後又經西班牙和土耳其傳入歐洲、美洲,主要分佈於俄羅斯的突厥民族卡拉伊姆人即信奉卡拉派 [34] 
撒馬利亞人
撒瑪利亞人在住棚節時前往蓋裏濟姆山進行朝聖活動 撒瑪利亞人在住棚節時前往蓋裏濟姆山進行朝聖活動
撒馬利亞人是殘存的古代猶太教派。其名稱來源於古代以色列王國都城撒馬利亞,根據《列王記》記載,以色列王暗利從撒馬族處購得土地建造該城,後以該城為中心的地區,被稱為撒馬利亞。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被入侵的亞述人所滅,國人被擄至兩河流域,傳説他們在被擄期間,同當地異族通婚,當他們返回巴勒斯坦後受到歧視,不被承認為以色列人,而被稱為“撒馬利亞人” [60] 
撒馬利亞人信奉《撒馬利亞五經》,即用古希伯來文寫成的《妥拉》。該經典是撒馬利亞人唯一的聖經,比通行的希伯來文《妥拉》更早出現,並且有一些差別,公元前4世紀之前已經在撒馬利亞使用。撒馬利亞人也奉《約書亞記》為經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講阿拉伯語,禮拜儀式中使用古希伯來語 [60] 
撒馬利亞人不以耶路撒冷聖殿為崇拜中心,而以海拔947米的蓋裏濟姆山為聖山。他們相信亞伯拉罕在那裏獻祭以撒,所羅門在那裏建造起第一座聖殿,公元前484年被毀。尼希米時期,撒馬利亞人在蓋裏濟姆山上建造一座與耶路撒冷聖殿抗衡的聖殿,公元前128年被馬卡比人拆毀。如今撒馬利亞人的大祭司居住在蓋裏濟姆山附近的納布盧斯城。每逢節日,各地的撒馬利亞派教徒聚集到聖山來 [60] 
以色列現有六百餘名撒馬利亞人,自稱是古以色列王國的10個失散支族的後裔。其中約一半人居住在蓋裏濟姆山峯附近的基爾亞特-盧扎村,另一半是以色列公民,生活在特拉維夫附近的霍隆住宅區。在蓋裏濟姆山上有一所猶太教會堂。每年舉行一次逾越節獻祭活動 [60] 
海馬諾特派
法拉沙人 法拉沙人
海馬諾特派是居住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猶太人“法拉沙人”所信仰的古代猶太教分支。
該教派本質上不同於其他的猶太教教派。首先由於是早期的宗教分化,其經文是採用古埃塞俄比亞語“吉茲語”進行書寫,非希伯來文;其次,飲食習俗方面基於猶太教傳統,但沒有律法;最後,節日有所不同,但也遵守某些重要的猶太節日,如逾越節等 [62] 

猶太教神職人員

猶太教祭司

祭司(希伯來文:כֹּהֵן,轉寫:Kohen),主要負責祭祀與教導民眾等活動。猶太教中的祭司為世襲制,只傳給利未支派亞倫的後裔。由於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祭司的職司減少,特權也喪失殆盡。後來的拉比在傳授教義和解釋律法方面代行祭司的職務,但就宗教方面沒有祭司的身份,祭司的身份仍屬於亞倫的後裔,猶太人中以科亨、科温、卡茨為姓氏的人被視為是這一部分人。猶太會堂中,這一部分人能夠優先享受在會堂宣讀《妥拉》之權,並在節日為會眾祝福 [64] 

猶太教拉比

拉比(希伯來文:רַבִּי‎,轉寫:Rabbi),在19世紀以前是對於有學問的猶太男子的尊稱,後指接受過正規猶太教教育,系統性學習《塔納赫》《塔木德》等猶太教經典,擔任猶太人社團或猶太教教會的精神領袖,或在猶太教宗教學院傳授猶太教教義的神職人員。19世紀後,拉比成為了各猶太教派的硬性要求,成為由猶太教教徒或猶太人社團推選的宗教職位。另一方面,哈西德派的精神領袖也被稱為拉比,但不一定是畢業於猶太教經學院或神學院,可以為世襲繼承,由於個人素質而被哈西德教徒推選擔任此職 [65] 

猶太教贊禮員

贊禮員(希伯來文:חַזָּן,轉寫:Hazzan),在猶太會堂中負責掌握祈禱程序並領唱頌歌的神職人員。早期,贊禮員一詞指在猶太教會中擔任會堂司事一職的人,除負責管理會堂外,負責對兒童的教育和祈禱會的舉行等活動。後來其職責開始包括臨時主持祈禱儀式,並最終隨着猶太教禮儀的規範化、禮儀詩歌的引進,贊禮員作為祈禱儀式主持人的地位得到確認。19世紀後,其職能幾乎與樂長職責相當,主要領導會眾祈禱和在唱詩班伴唱下詠唱禮拜儀式樂曲。擔任這一職位的人須經專門訓練,除了具有音樂才能和演唱能力外,還須對猶太禮拜儀式和祈禱書有較為深刻的瞭解。在許多非正統猶太教會堂中,贊禮員往往兼任宗教學校董事,並負責處理會堂的日常事務 [66] 

猶太教加巴伊

加巴伊(希伯來文:גבאי,轉寫:Gabbai)也被稱為沙瑪什(Shamash),猶太會堂服務人員。負責照看會堂各項具體事務,如保持會堂清潔、温度,管理祈禱用書和其他用品,並協助領唱員掌握公共儀式。在中世紀,通常為會堂司儀,用號聲宣佈日落時刻和安息日起至時分,從事收取會員費、安排葬禮、傳遞信件等工作 [67] 

猶太教宗教機構

猶太教猶太會堂

耶路撒冷老城的猶太會堂 耶路撒冷老城的猶太會堂
猶太會堂是猶太人進行集體宗教活動和研讀經書的場所。據傳可能是源於第一聖殿被毀後,猶太人因失去了向上帝祈禱的場所,部分猶太教徒開始在家中聚集進行集體祈禱和學習宗教經典活動。隨着時間發展,臨時祈禱和學習場所固定下來成為專門場所,最後發展成猶太會堂。在公元70年聖殿徹底被毀後,猶太會堂的作用與意義開始上升,最終成為猶太人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場所。大流散時期,猶太會堂隨着各地猶太人社團的發展而設立,從而演變成猶太人存在的一種標誌。
根據有關規定,只要有10名經過成年禮的猶太男子即可自行組成一個會眾,設立自己的會堂,進行集體祈禱或其他宗教活動。不過,每次舉行集體宗教活動都必須至少有10名成年男子在場,否則僅能以個人名義進行。在猶太教改革派中,這一規定在執行中己不十分嚴格,有時女子也可以參加計數。
依照猶太人的傳統,在猶太會堂中舉行宗教儀式時必須使用希伯來語。儘管目前有些猶太會堂開始部分使用所在國語言,但就總體而言,這一傳統在長達兩千年的散居生活中一直受到猶太人的尊重和實行。20世紀以前,大多數猶太會堂都實行男女分座制,男子部通常在會堂中央,而女子部往往不是在邊處,就是在樓上,目前正統派猶太人會堂仍實行這一制度。
猶太會堂內部陳設簡單,不設任何偶像。存放的宗教物品主要有保存《妥拉》的聖約櫃,櫃前點燃的長明燈,刻有《摩西十誡》的約碑、九枝燈台、大衞盾和誦經壇。誦經壇的方向往往與聖城耶路撒冷方向一致,以保證會眾在祈禱時面朝聖城方向。古老的猶太會堂還設有淨身池,供教徒潔身所用。
目前的猶太會堂仍主要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然而宗教活動已不是唯一可以在猶太會堂中舉行的活動。根據時代要求,許多社會活動、慈善活動以及文娛活動都可以在猶太會堂中舉行。同時,也可以是猶太人的教育和公共事務中心 [72] 

猶太教貝特-丁

亞歷山大城猶太社區的貝特-丁 亞歷山大城猶太社區的貝特-丁
貝特-丁(希伯來文:בת דй ן ,直譯為“判決之家”),在現代為拉比精神法庭,又稱猶太教法庭,它處理屬於個人的宗教案件(結婚,結婚等),也處理宗教性質的行政案件(監督對飲食規則的恪守等)。在雙方同意下,貝特-丁還可以成為仲裁法庭。在以色列,用貝特-丁這個術語表示不同於世俗法庭的拉比法庭。根據以色列法律,除日常的宗教職能外,貝特-丁在以色列猶太公民的個人問題上,具有幾乎是獨專的司法權。
貝特-丁最初源於《塔納赫》中對猶太人內部法官的記載,並且曾發展為不同等級的法庭及相應司法權。大流散時期,拉比在各猶太人社團進行貝特-丁的建立,貝特-丁經歷了多次變化,維持着《塔木德》法規的基礎。
當近代猶太人的解放導致猶太社區社團結構逐步瓦解時,猶太人越來越多地訴諸社會法庭和國家法庭。在猶太散居地迄今仍然保留着貝特-丁,它只享有仲裁法庭的權力,其裁決為國家法律所承認。在許多國家中,特別在英國,國家拉比領導的貝特-丁體系在猶太生活中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國對巴勒斯坦託管時,建立了貝特一丁的分支機構,這些機構由耶路撒冷的最高拉比法庭領導。以色列貝特-丁的現有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對貝特-丁結構的繼承,它在國家專門法律的基礎上,調節自己同世俗法庭和國家行政機構的相互關係 [74] 

猶太教猶太經學院

猶太經學院是學習、教授猶太教經典的專門機構,早期主要為研讀、註疏、闡釋經典的場所,現代主要為培養猶太教拉比的學院,亦稱“耶希瓦”。猶太經學院由早年的猶太“學經堂”發展而來。自古猶大國滅亡後,猶太人社團開始出現一些猶太男子在一起聚集的地方(多為拉比住處)。他們在這裏主要研究學習猶太人的經典,這種專門研習經典的場所被人們稱為學經堂。學經堂在第二聖殿被毀和猶太人徹底喪失主權民族地位之後,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隨着《塔木德》編撰的開始,以及人們對學習經典興趣的加深,在學經堂中舉行的研習、討論活動越來越頻繁,漸漸成為人們學習、註疏、闡釋經典的主要場所。
現代著名的猶太經學院主要集中在美國和以色列國。以色列國自建國後陸續建立,已建成近300所學院;美國在1886年建立首個猶太經學院“埃茲·查伊姆塔木德學院”,後與艾薩克·埃爾哈南經學院合併,發展成為猶太經學大學。美國成立的第一個改革派拉比學院是希伯來聯合學院,該學院於1875年成立於辛辛拉提。美國猶太神學院則於1886年在紐約成立,1902年重新改組,如今是美國猶太教保守派培養拉比的主要場所 [75] 

猶太教宗教象徵

猶太教大衞星

大衞星 大衞星
大衞星(希伯來文:מגן דוד‎,英文:Star of David),是猶太教與猶太人的標記,由兩個等邊三角形組成的六角芒星,在猶太教會堂建築上、猶太人墓碑上都可以見到。具體來歷不明,相傳最早出現在大衞王所用的盾牌大衞盾上。中世紀為猶太教神秘主義者廣泛採用,17世紀出現在布拉格的猶太教社區,17世紀後成為猶太教社團的正式徽記和猶太教的通用標記。
19世紀以來,它開始出現在猶太教會堂的建築物上,成為猶太教突出的標誌。1897年,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以此為會旗標誌。以色列國成立後,大衞星成為以色列國旗上的中心圖案。猶太教崇拜儀式中,它象徵着上帝的保佑。有的學者認為:大衞星中的一個三角象徵上帝、世界和人,另一個三角象徵創世、天啓和救贖。也有學者認為:一個三角象徵男人,另一個象徵女人,二者合一象徵着陰陽結合 [77] 

猶太教猶太教燈台

七枝燭台 七枝燭台
猶太教燈台(希伯來文:מְנוֹרָה ,英文:menorah ),是猶太教禮儀用品,分為七枝和九枝兩種。
《塔納赫·出埃及記》記載,第一支七枝燈台是由以色列工匠藝人比撒列用黃金錘打而成,燈台擁有七枝燈盞,中央一枝略高於兩邊的六枝。猶太教經典認為,七枝燈盞代表一週七天,其中六枝象徵上帝創造天地的6天,中央一枝象徵安息日。早先的七枝燈台使用燈油,18世紀開始使用蠟燭,七枝燈台自古以來就是猶太教的徽號。以色列國建立後,七枝燈台又成為以色列國家的徽號。
九枝燈台主要是為了慶祝哈努卡節。其中一枝較高,供點燃其他八枝燈盞使用。每逢哈努卡節來臨時,猶太人家和猶太會堂都要點燃九枝燈台。除較高一枝外,每天增加一枝,第八天時全部點燃 [85] 

猶太教羊角號

羊角號吹奏 羊角號吹奏
羊號角(希伯來文:שׁוֹפָר‎,英文:Shofar),也被稱為朔法爾。是猶太教的宗教禮儀用品,由公山羊角製成,用於重要的公共和宗教活動。它會使猶太教徒想起亞伯拉罕接受上帝考驗要殺兒祭主的故事,象徵着猶太民族對上帝的順從和虔敬。猶太教義認為,號聲具有報警、敬畏和歡慶之意,因此只有在這些場合下才能吹響羊角號。
在慶祝猶太新年的特別儀式上,要三次吹響羊角號,第一聲提醒人們上帝是世界之主宰;第二聲重申上帝是世界的主審官,是人的主審官,是所有民族的主審官﹔;第三聲號召人們要相信上帝,敬畏上帝,回到上帝身邊。吹角的人必須清白,富於獻身精神。
《塔納赫》時代,羊角號聲宣佈安息日和新月節到來以及新國王受膏,現代的以色列國總統宣誓就職時仍延用此習進行吹奏 [86] 

猶太教宗教禮儀

猶太教祭禮

耶路撒冷聖殿時期,猶太教的主要宗教禮儀是祭禮。祭禮一般由祭司主持,除平日的晨祭和晚祭之外,還有為特殊目的而舉行的六種專門祭禮:燔祭素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搖祭。猶太人以獻祭為中介,向上帝雅赫維提供犧牲,溝通了他們與上帝的聯繫,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上帝的敬畏、熱愛與崇拜,減輕他們對自然與社會的恐懼感和負罪感,達到心理上的平衡與安寧 [73] 

猶太教齋戒

齋戒是猶太教的一種特殊宗教行為,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禁食的宗教行為。齋戒目的有下列幾種:為紀念某一不幸事件,向死者誌哀;為了向上帝懺悔反省或認罪;為了實現自我淨化;為了抑制人對物質的慾望而弘揚精神力量。猶太年曆上有專門的齋戒日,它們是在歷史上逐步形成的。在《塔納赫》時代,唯一需要齋戒禁食的是贖罪日。現在猶太年曆上註明的齋戒日大多產生於以後的年代。一般説,齋戒日只禁食禁酒;有時也禁洗滌(指以享樂為目的)、禁穿鞋(以舒適為目的)、禁塗油、禁辦喜事、禁同房等。正統派猶太教徒根據不同齋戒日,在家或在猶太教會堂裏誦讀相關的《塔納赫》章節和祈禱詞 [73] 

猶太教集體祈禱

公元70年羅馬人焚燬耶路撒冷第二聖殿後,取代了祭禮的集體祈禱逐漸制度化。猶太教規定若要進行集體祈禱或其他宗教儀式,必須有一部《妥拉》經卷和十名年滿13週歲、行過成年禮的猶太男子組成的猶太教祈禱班,兒童、婦女均無資格參加。如達不到此法定人數,參加集會的人只能以個人身份祈禱。反之,便可自行組成一個猶太教祈禱班。是否有拉比、是否有會堂,均不重要。猶太教集體祈禱可以在一棵樹下舉行,也可以在為此目的而建的一個建築物裏舉行。重要的是,是否達到上述法定人數。特殊情況下,一名即將行成年禮的猶太少年也可以參加祈禱班。由於散居猶太人有時很難找到十名13週歲以上的男子,《塔木德》規定猶太人進行婚禮和割禮儀式時,可以不受此限制。
當代,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響下,猶太教中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認為年滿13週歲的婦女也可參加祈禱班。集體祈禱法定人數的規定在各地猶太人的聯繫和團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73] 

猶太教宗教裝束

頭戴基帕,手與額頭處為經文護符匣的以色列士兵 頭戴基帕,手與額頭處為經文護符匣的以色列士兵
基帕(Kippah)是猶太男子在宗教活動時所佩戴的無邊圓帽。無邊圓帽只遮住頭頂的一部分,而不是將整個頭遮住,通過遮住頭頂以示對上帝的敬畏,顏色為蘭、白、黑等。正統派猶太教徒整天佩戴,大部分猶太人則主要在猶太會堂裏戴用。戴用此帽已成為保持猶太人宗教信仰的一種標誌 [87] 
四角巾(Arba Kanfot)又稱小披巾。與猶太人所使用的祈禱披巾“塔利特”相仿的長方形小披巾基本性狀相仿,基色為白,但有藍色或黑色條貫穿其中,呈長方形,四角帶穗。與祈禱披巾不同的是,尺寸較小,且留有領口,可着於外衣之內。一般猶太人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正統猶太教徒(男性)則必須終日披戴 [88] 
身披塔利特在西牆祈禱的猶太教徒 身披塔利特在西牆祈禱的猶太教徒
塔利特(Tallit)是猶太教男子在平日晨禱、安息日、節日時必須佩戴的祈禱披巾。整體呈長方形,兩邊留有流蘇,四角各有一個小孔,穿孔而過的是帶結的繩穗;披巾由白色亞麻布織成,兩端有若干條藍色或黑色條紋橫貫。披巾的設計具有象徵意義,流蘇、繩穗和繩上的結代表猶太教的613條誡律(其中流蘇代表600,四條繩穗代表8,繩上的結代表5),藍色或黑色的條紋象徵猶太人對聖殿被毀一事的哀悼。一般猶太人在祈禱時只將此巾披在肩上,而正統猶太教徒則把它頂在頭上,用它同時覆蓋頭部、頸部和雙肩 [89] 
經文護符匣(Tefillin)由兩隻約2英寸見方黑色皮盒以及兩根與皮盒相連的黑色皮帶組成。在兩隻方盒中,一隻不分格,一隻隔成四小格,每格中都放有一條寫有一段經文的特製羊皮紙,經文內容來自《出埃及記》和《申命記》,以希伯來文抄錄在羊皮紙上;而皮帶則需綁於上臂和前額。根據規定,猶太男子在行過成年禮之後均應佩戴經匣以表示對上帝的敬意和對誡律的遵守,並且除安息日和節日以外必須在每日晨禱時佩戴經匣。在現代,大部分猶太人不再佩戴,僅正統派猶太教徒遵守 [90] 

猶太教宗教習俗

猶太教誦讀示瑪

示瑪( 希伯來文:שְׁמַע יִשְׂרָאֵל‎,轉寫:Shema),猶太教禱文,希伯來文意為“你要聽”,是《申命記》第六章第四節的一個詞語,原全文是:“以色列啊,你要聽!雅赫維我們上帝是獨一的主。”由於其居於全句之首句之首,所以《申命記》第6章第4節就被專稱為“示瑪”,在於強調上帝雅赫維是獨一無二的主。隨着拉比猶太教發展,則演變出第二示瑪和第三示瑪,在內容上為第一示瑪的擴充和發展,強調“示瑪”的謹守遵行,就必蒙神賜福,得以五穀豐登,牲畜興旺。
由於第一示瑪中規定要“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因此猶太人在早晚祈禱、禮拜儀式上都要誦讀示瑪,在禮儀用品上也寫出示瑪,在日常生活中按示瑪的規定學習、背誦、研究和遵行律法。據傳,公元135年,巴爾·科赫巴大起義失敗,領導者阿奇巴在被羅馬兵折磨殉難時口中不斷背誦示瑪。因此,後世猶太人在受迫害時也學阿奇巴的榜樣,背誦示瑪,以申明自己堅定信仰和熱愛宇宙獨一上帝 [76] 

猶太教祈禱

在西牆進行晨禱的猶太男子 在西牆進行晨禱的猶太男子
虔誠的猶太教徒認為祈禱是表達一個猶太人態度與情感的方式,因此努力找出許多理由來祈禱。猶太人日常使用的祈禱書《西都爾》,是一本希伯來文與阿拉米文祝詞和祈禱詞的彙編集,它是猶太人平日和安息日所用的祈禱書,內容包括《塔納赫》《塔木德》段落和精選的中世紀拉比和詩人的作品。
猶太祈禱詞用希伯來語或其他語言來誦讀。有些猶太人相信,無論用何種語言來祈禱,上帝都會明白祈禱者的心意。虔誠的猶太人一天至少祈禱三次:早上、下午、傍晚;有時在家,有時在猶太教會堂裏;通過祈禱和誦讀祝福詞來表達他們對上帝的讚美、感激、堅信和對美好前途的希望。祈禱時,要帶上“亞姆路克”或“卡巴”蓋住頭部。這三次祈禱被稱為“心的禮拜” [78] 

猶太教誦祝福

對於猶太人,宗教禮儀與活動是—種把信仰化為行動的方式。虔誠的猶太教徒總是尋求理由,一天説上一百個祝福詞,使自己的生活特殊化。
猶太教會堂禮拜儀式中,在私人祈禱或其他場合(如執行誡命前或脱險後),他們都要誦唸讚美與感謝上帝的祝福詞。祝福詞一律以“願上主,我們的上帝,宇宙之王蒙福”開始,後接讚美與感恩之詞。平日飯前、飯後,虔誠的猶太教徒也要背誦一段祝福詞,感謝上帝為全世界提供足夠的食物 [78] 

猶太教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是猶太教徒明顯的標誌,為維護其聖化意識和凸顯其上帝揀選的子民身份,許多虔誠的猶太教徒一直遵守《利未記》第十一章和《申命記》第十四章的猶太教飲食戒律,這些戒律被稱為卡什魯特(Kashrut)。卡什魯特戒律把食物分為潔淨與不潔淨兩種,凡不潔淨的食物不得食用和接觸。根據卡什魯特戒律,凡植物、禽類都可吃,獸類則只准吃偶蹄類反芻者,事實上只有牛、羊、鹿肉可食,豬、兔、馬、駱駝肉等都是不潔淨的,不能食;因老、病和非正常死亡的牛、羊、禽類也是不潔淨的,不能食。
卡什魯特戒律還規定不準吃生肉,不準同時吃牛肉、飲牛奶,不準吃帶血的食物,不準吃牛、羊腹膜下的脂油,不準吃牛、羊蹄筋(因為《創世記》記載,猶太先祖雅各與神角力而傷腿筋,為此猶太人在宰殺牛、羊時,挑去腿筋不食)。凡在水中、陸地或空中靠食腐物為生的動物,包括無鰭、無鱗、無骨、有殼類的水生動物,如嫚魚、蝦、龍蝦、蛤蚌等,也都被認為是不潔淨的,不能食用。在潔淨之物中,凡因非屠宰而死,屠宰時非一刀斃命或未履行宗教程序等,也不能食用。
虔誠的猶太教徒家中通常要備兩套餐具,一套用來吃肉,一套用來盛奶製品。此外,還要備兩個洗碗池和兩套茶巾。一些特別虔誠的猶太教徒為確保所吃食物是潔淨食品,只吃由本派拉比檢驗、由本派教徒製作的罐裝牛、羊肉。如果這些罐頭吃完,他們就以蔬菜、水果充飢,連餐館的餐具也不使用,也不飲非猶太人蔘與釀造的酒 [78] 

猶太教淨禮

淨禮按照教規洗滌身體全部或某一部分的禮儀,其含意是求淨化或表示奉獻。猶太教律法規定,婦女在結婚前和來經後,要受全身浸入水中之禮;皈依猶太教的人在入教前也要行浸身禮;猶太男子在安息日和主要節日到來之前往往也要行浸身禮。猶太教對浸身禮有一系列詳細規定,如猶太男子在安息日前行淨禮時,必須在水裏沉浸四下,象徵聖主名字使用的4個字母,用水必須清潔等。這種浸禮往往在猶太人的淨身池中舉行。淨禮還包括每天起牀後和用餐前洗手之禮,這一淨禮往往使用專門用於淨禮的銅壺盛清水受洗 [80] 

猶太教割禮

割禮是猶太教的重要儀式之一,行割禮就是用刀子割損猶太男孩的陰莖包皮。割禮對於猶太教來説是上帝與亞伯拉罕和其後裔所立的約,所以是非常嚴格且不可違背的,並且由於與“約”產生聯繫,所以對猶太教來説又有着“祝福”的觀念。因此,猶太教規定猶太男子必須行割禮。並且已成為猶太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舉行割禮時,通常要邀請親朋好友到場,以示歡慶。割禮手術最初由嬰兒的父親來施行,後來逐漸由受過專門訓練的行割禮者代替。在當代的以色列國,則由官方指定的專職行割禮醫生來做。儀式進行時,嬰兒由教父抱住,嬰兒的父親吟誦一段特別的析禱詞:“讚美你,我們的上帝,宇宙的主宰。你用聖諭使我們聖潔,你命令我們的孩子入我先人亞伯拉罕的約。”手術後,行割禮人拿着一杯酒吟誦祈禱詞,並當眾第一次宣佈孩子的名字。在場的親朋好友以禱詞“他立了約,因此進入了《妥拉》,進行婚姻的許可範圍”表示祝賀。此外,皈依猶太教的男子也要在入教時施割禮,以示與上帝立約,同時標誌猶太人身份的獲得 [81] 

猶太教成年禮

在西牆進行的成年禮儀式 在西牆進行的成年禮儀式
成年禮亦譯堅信禮或受誡禮,成年禮通常在猶太男孩滿13週歲時舉行。典禮之後,該男孩便被當作成人看待,可以加入成年教徒行列。成年禮並非古老習俗,大約到14世紀才開始逐漸形成。古代猶太法學書籍曾經説過,猶太男子年滿13週歲後就必須謹守猶太教的613條聖誡。據此,亦有人將其稱為受誡禮。
成年禮的慶祝儀式一般安排在受禮人滿13週歲後的某個安息日在猶太會堂內舉行。受禮人要在慶典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為此作各項準備,包括對《塔納赫》的研讀和準備講演。在慶祝儀式上,拉比要為受禮人進行一次特別佈道,着重闡明受禮人今後應承擔的責任,尤其是對他的家庭和對猶太人社會的責任。同時,還要求受禮人終身遵守《妥拉》的誡律,把他的律法知識向子孫傳授。受禮人要在慶典上登上誦經壇,用希伯來語誦讀《塔納赫》中有關章節,隨後發表成年禮講演,誓言自己將終身遵照猶太教教義生活,獻身《妥拉》,並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表示特別感謝。成年禮象徵受禮人已經成年,並當眾表明他作為這個猶太人團體的一名正式成員的新身份。
成年禮是猶太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慶祝儀式象婚禮一樣受到重視。事先要向所有親友發出正式邀請,慶祝儀式後還要設宴款待親友。所有客人都會在這時向受禮人贈送禮物,以示最美好的祝願。根據傳統,受禮人的父親要在這日贈送猶太祈禱披巾一條。
改革派曾自1810年起一度廢除個人的成年禮,改為男女青年集體舉行成年禮,日期多定在七七節。20世紀以來又恢復成年禮,但將年齡推遲到15或16週歲。現代,隨着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和深入,除正統派外,其他猶太教派的會堂都開始為年滿13週歲的猶太女子舉行成年禮儀式,使成年禮成為所有猶太男女慶祝跨入成年行列的一種習俗 [82] 

猶太教婚禮

婚禮證人手持婚書 婚禮證人手持婚書
猶太教把婚姻看作為人最自願的狀況,將它視為上帝在造物時所創造的社會羣合。按照《塔納赫》,婚姻的目的,一是男女互助,二是性親近,三是延續和繁衍人種。雖然《塔納赫》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也流行一夫多妻制,但是許多地方提到一個妻子,可見一夫一妻制仍然是婚姻的基本形式。生養眾多被認為是大福,不生育被認為是悲劇和恥辱,並且《塔木德》把不婚視為一種反自然的狀態。
在猶太教中,男女結婚協議是由訂婚行為加以締結,即以書面材料指名婚禮的時間和地點、雙方的財務責任、包括新娘的嫁妝等事宜,並且在書寫結婚條件時要打碎一個盤子,這彷彿同婚禮上打碎一隻大酒杯相對照。在訂婚與結婚期間,新郎與新娘需互贈禮品,並且新郎需在結婚前後的第一個安息日前往猶太會堂誦讀《妥拉》,而新郎則需要在婚禮前的某一個晚上沐浴。
根據不同的猶太社區,舉行婚禮的地點通常存在差異,如露天、猶太會堂等場地。除安息日、節日和其他一些日子外,任何一天都適宜結婚。在舉行結婚儀式以前的一整天中,新郎和新娘應齋戒。對新郎和新娘的着裝沒有特殊規定。
猶太婚禮的通常結婚程序是先寫婚書,婚書通常是現成的,只要填上離婚時丈夫必須付給妻子的錢數。然後,新郎從主持儀式的拉比手中接過某種有紀念意義的物品,通常是手帕,把它舉起來並還給拉比。接着,證人簽署婚書。參加婚禮者陪同新郎來到新娘等他的地方。他揭下新娘的頭紗,這時候拉比説祝福的話。接着,新郎新娘的父親帶領新郎走到華蓋下面,新郎面對耶路撒冷方向站立,如果在耶路撤冷,則面對聖殿方向站立。新娘則由手持點燃的蠟燭的新郎新娘的母親引到華蓋下。如果沒有華蓋,則由兩個或者四個男人支撐起布幔。當新娘被帶到華蓋下面時,拉比向新郎新娘祝福。
新郎的父親把一杯葡萄酒遞給新郎,他稍稍飲一點;新娘的母親則把一杯葡萄酒遞給新娘,她也啜一點。在許多社區中,由拉比把酒杯遞給新郎新娘。新郎把戒指戴在新娘右手的食指上,並説:“按照摩西和以色列律法,這隻戒指使你許給我。”接着,拉比或者某位尊貴的賓客誦讀婚書。然後,新娘的父親讓新郎把杯中的酒喝完,新郎的母親也讓新娘把杯中的酒喝完。最後將一個玻璃酒杯打破,以此紀念耶路撒冷聖殿的被毀和猶太人的流離顛沛;同時提醒新郎、新娘,人類幸福的易碎,需要小心的呵護。在這之後,新婚者被帶到單獨的房間,他們在那裏多半隻呆幾分鐘,並在齋戒後首次進食。結婚儀式至此結束,然後婚宴開始 [84] 

猶太教葬禮

猶太人在葬禮時尊重一切從簡,迅速下葬的習俗。但一般不準在安息日,贖罪日和節日舉行。葬禮上不舉行任何獻祭,只舉行祈禱和誦讀《塔納赫》活動。死者只由裹屍布包纏,在死後一兩天內下葬,對被處死的也有不能在刑柱上過夜的規定。
下葬前,猶太人要在猶太會堂中舉行一次紀念儀式,並在下葬若干月後在墓地舉行紀念聚會,獻祭墓碑。下葬後,死者家屬要在家守“息瓦”一週,至親好友往往在此期間上門,作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死者親屬的慰問。
猶太民族十分重視“葬回故土”,即死後安葬在以色列故土,隨着猶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散“葬回故土”實際上已不可能,但許多宗教觀念強烈的猶太人隨身攜一小袋來自錫安的泥土,並在死後與其一道下葬的方式象徵“葬於故土”這一習俗。
猶太教不主張以生命祭掃生命,故猶太人掃墓時不獻花圈,而是用無生命的物體,如小石子之類代替,表達哀思。
猶太人不用火葬,他們把焚屍看成一種極其殘暴的行為,認為只有聲名狼藉的罪犯和死敵,才應受這種懲罰。暴屍荒野也被視為上帝對死者的最嚴重詛咒 [83] 

猶太教宗教節日

猶太教安息日

安息日通常採用蠟燭照明,以哈拉麪包為主食,可飲酒 安息日通常採用蠟燭照明,以哈拉麪包為主食,可飲酒
猶太教節日全部是基於猶太曆進行計算,除三大主要節日逾越節、律法節、住棚節外,安息日是猶太教主要節期,即是猶太人每週一天的休息日,也是猶太教中最不可侵犯的聖日。在《妥拉》中,安息日製度與幾個觀念聯繫在一起:上帝創世是在六天內完成,第七天休息;安息日的社會意義在於對包括僕人、外邦人等所有人都是休息的日子,代表所有人平等的觀念;安息日與神聖的觀念聯繫在一起;安息日是上帝同以色列人立的約,所以以色列人要世代守安息日為永遠的約 [79] 
安息日指從週五下午日落到週六下午天空中出現第一顆星星時結束,猶太人必須在週五落日之前呆在家裏。在安息日,猶太人全天不工作、不購物、不旅行、不燒煮、不做生意,但可以僱傭非猶太人從事禁止猶太人在安息日做的工作。在安息日,猶太人也不能抽煙、生火、滅火、開燈、關燈、按電鈕、打電話、走長路、攜帶錢款,不準利用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到猶太教會堂,輪船不準起航,飛機不準起飛。猶太教徒深信遵守安息日的戒律甚至比生命還要重要。在他們看來,上述規定並非負擔,而是使其脱離日常工作的艱辛,全身心地休息一天。在安息日,他們專事敬拜上帝的休息、祈禱、學習、唱歌和交談 [78] 

猶太教三大朝聖節

住棚節搭建的住棚 住棚節搭建的住棚
三大朝聖節指逾越節、七七節、住棚節,為《塔納赫》明訂的三大節期。由於古猶太人在在慶祝三大節期時,通常會前往耶路撒冷朝聖並將祭祀之物獻至聖殿,故而又被稱為三大朝聖節 [91] 
逾越節
逾越節是從尼散月14號晚上開始、為期一週的節日。是為紀念《出埃及記》中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拯救,慶祝在上帝恩眷下襬脱苦難、獲得自由的日子。節日最隆重的活動是舉行逾越節家宴,席間食用有象徵意義的各種食品,並通過誦讀《哈加達》講述和回顧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歷史。在以色列國內和改革派猶太人中間為期七天、其他猶太人則慶祝八天。在節日期間,人們不吃麪包,只吃無酵餅。有的人還穿上白色亞麻布衣服,表示喜慶、歡樂、神聖、寬容 [92] 
七七節
七七節亦稱五旬節,是猶太曆一年中的最後一個大節。是為紀念上帝在西奈山上顯現,與以色列人立約的日子。七七節的習俗包括在猶太會堂誦讀《路得記》,吃肉類食品、奶製品等,並且會在桌上放置新麥面做的餅作為向上帝獻祭的標誌 [93] 
住棚節
住棚節又稱結廬節,開始於贖罪日後的第五天,即提斯利月15號,共持續8天。是為紀念其祖先出埃及、進入迦南前40年的帳篷生涯和上帝對以色列人的蔭蒙庇護。在此期間,除老弱病殘者外,人人都要住在臨時搭起的棚舍中。在住棚節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猶太會堂還要舉行特別儀式慶祝節日,人們要手持用棕櫚枝等紮成束的枝條揮舞 [94] 

猶太教聖日

猶太新年
猶太新年是猶太人慶祝新的一年開始的節日,節期為提斯利月1號。由於該節日後的第十日為贖罪日,故而標誌着是為期十天的懺悔日第一天,因而也是稱為是敬畏和懺悔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回顧自己在過去一年的言行,反省自己可能犯下的罪孽;猶太教認為所有的人在這一天都要受到上帝的審判,因此猶太教徒也把這一天稱作“審判日”。慶祝新年的方式之一是去會堂參加新年宗教儀式,人們要進行三次祈禱,三次吹響羊角號,號聲既表示對上帝的敬畏,也表示對上帝的信仰。虔誠的猶太教徒還要在午後到海邊、河邊或有流水的地方,舉行贖罪儀式,誦讀《彌迦書》等行為。但同時猶太新年也是喜慶之日,全家人通常在這一天團聚,在新年晚宴上要吃蘋果蜜餞和蘸有蜂蜜的麪包,以象徵今後一年的日子將會甜蜜幸福。人們還互送賀年片和新年禮物,不少人還外出旅遊,以示歡樂 [95] 
贖罪日
贖罪日為每年提斯利月第十日,這一天是猶太人一年中最莊嚴、最神聖的日子。源於摩西對上帝獻祭山羊等儀式,以贖清以色列人的罪孽。在贖罪日當天,猶太會堂會全日舉行宗教儀式,並且猶太教徒需前往猶太會堂祈禱,參加特別祈禱儀式。部分信徒則會會在當天進行齋戒,一天不吃不喝不工作,在會堂祈禱,贖回他們可能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罪過 [96] 

猶太教其他節日

猶太教還存在諸多糅合了紀念猶太民族歷史的節日,主要有慶祝猶太人在巴比倫之囚時期免遭迫害的“普林節”;紀念猶大·馬卡比領導的猶太起義行動的“光明節”;紀念被破壞的耶路撒冷聖殿,進行哀悼和禁食的“齋戒日”等等。而隨着近現代猶太人的遷移變遷與以色列國的建立,也有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大屠殺的“大屠殺紀念日”等等 [91] 

猶太教思想主義

猶太教卡巴拉神秘主義

卡巴拉的生命之樹概念 卡巴拉的生命之樹概念
卡巴拉(希伯來文:קַבָּלָה‎,英文:Kabbalah,直譯為“接受”或“傳承”),是猶太教神秘主義體系,泛指一切猶太教神秘主義派別。其產生背景是源於猶太人的苦難,卡巴拉神秘主義企圖靠神秘的方法獲得神奇的力量以解救猶太人的苦難,他們有的試圖預言猶太人獲得拯救的年代,有的在人們對“彌賽亞”降臨的熱切盼望中,自稱是彌賽亞或彌賽亞的替身。他們也以神秘的觀念來解釋《塔納赫》,認為《妥拉》除字面之外還存在着隱藏的含義,甚至希伯來文的22個字母也有各自的靈意 [124]  [125] 
13世紀,《光輝之書》《光明之書》《隱喻之書》等頗具影響的神秘主義著作出現,其內容含括天使、魔鬼、魂遊象外等等描述。卡巴拉主義者聲稱,猶太人在地上受苦難,但在天上將得到勝利。他們還相信污穢不潔之靈能致人生病,要藉助一些神秘的法術來驅鬼治病,也由此與猶太教理性主義相互對立 [124] 
卡巴拉主義者經常與猶太人盼望彌賽亞降臨人世,施行拯救結合在一起,致使長期以來,散居在巴比倫、土耳其、法國、西班牙的猶太社團中屢次出現假“彌賽亞”事件。一些猶太教卡巴拉主義者預言某確定的一年為“拯救年”,宣傳出自大衞後裔的彌賽亞即將在該年降臨等等,但隨着時日一過,由於無事發生而使得假彌賽亞的真相被揭穿。但在神秘主義思想的散佈與影響下,假彌賽亞的鬧劇仍不斷上演 [124]  。隨着18世紀哈斯卡拉活動的興起,卡巴拉神秘主義逐漸在猶太人中失去其重要性,但卡巴拉神秘主義也為西方神秘主義、基督教神秘主義與鍊金術等神秘學相關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影響 [126] 

猶太教猶太哲學

猶太哲學是依照一般哲學概念、準則對猶太信條和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精神)的解釋。猶太哲學源於猶太文化中的猶太律法和拉比教傳統,是猶太人蔘與對外部世界進行哲學思考時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從宏觀上講,它是人類哲學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包括中世紀後期猶太哲學家用希伯來語寫成的一般哲學著作,也包括近現代猶太思想家的各種世俗哲學理論,但僅具有猶太血統、思想體系並未受本民族文化影響的哲學家,其著作則不包括在內。
猶太哲學自形成以來經歷希臘化、中世紀以及近現代三個時期。按其主要內容,大致可分為:
  1. 對猶太文化中特有觀念的解釋,如上帝的選民、律法、彌賽亞等;
  2. 作為一種宗教化的哲學,對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常見議題,以及某些形而上命題的研究,如上帝的存在、創世、人的靈魂等;
  3. 作為純粹的哲學,探索一般哲學問題,如邏輯、世界本質等。
雖然《妥拉》和拉比猶太教經典對上帝、人以及世界都有明確看法,但因缺乏理論上的系統闡述,只能被視為神學著作而不是哲學著作。歷代猶太哲學家則在著作中大量引用這兩類文獻以論證其哲學觀,表明其哲學思想源自於此,導致猶太哲學呈現出一種以《妥拉》為核心的特點。但由於《妥拉》的字面有限,猶太哲學家研究其內涵的方法論也使其與卡巴拉神秘主義者頗為相似,即通過個人理解以挖掘隱藏在《妥拉》“微言”之後的“大義”。
猶太哲學家認為,《十誡》的首句即宣告上帝的存在,而《申命記》第6章第4節更是明白無誤地指出上帝是唯一真神。他們認為,上帝全知全能無形無體的屬性已在《妥拉》中得到印證。同樣,若承認上帝的本質和存在等同,他的本質便是不可知的,但其表現形式卻是可知的,這一觀點在《妥拉》中也得到反映。猶太哲學家還從《妥拉》中有關宇宙起源的章節推導出世界從無中創造,天地有界,上界有生命力和理性,下界由土、氣、水、火四元素構成等諸多結論。《妥拉》的許多章節揭示了人的本性:人有五官,但最根本的屬性是具有智慧,這使人成為萬物之靈;人有自由意志;人生的最終目標是理解上帝,熱愛上帝;中庸之道是最佳行為準則等等。對於《塔納赫》,以中世紀後期為代表的猶太哲學家評述最多的是《箴言》《約伯記》《雅歌》《傳道書》。
以《塔木德》為代表的拉比猶太教經典產生於希臘哲學後期,極有可能受到它的影響。一般認為,編纂《塔木德》的猶太學者對希臘哲學(特別是通俗本中的斯多葛主義)有所瞭解,但對經典希臘哲學著作並不熟悉。在他們的著書中除了對伊壁鳩魯偶有提及外,對當時主要希臘哲學家均未提及,希臘哲學詞彙也未見使用。儘管拉比猶太教經典從表面上看與《妥拉》一樣,也缺乏哲學的嚴謹性,後世的猶太哲學家還是加以引用,以論證自己的哲學觀念。他們認為必須用隱喻的方法理解其中對神性的擬人化描述,以便從中得出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拉比猶太教經典中關於人性的基本主張是:人無力改變自己的自然屬性,卻可行使自由意志,因此在他的行為與他的遭遇之間存在着一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關係。拉比猶太教經典中哲學價值最高成分,是猶太靈智派的兩個神秘主義觀點:“創世説”和“神載説” [127] 

猶太教宗教聖地

猶太教聖地概念

在猶太教經典中,聖地的概念幾乎是不存在的。《密西拿》中曾把“聖”分為10個等級,認為故土以色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要神聖;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城又比其他城市來得神聖;在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聖殿又升了一級;在聖殿中,至聖所則更加神聖,只有大祭司在贖罪日那天才能進入。因此,猶太教中所謂聖是以教規和誡律來衡量,而不是根據那裏曾經發生過什麼或誰在那裏呆過來劃分的。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也可能在其他文化(特別是穆斯林文化)影響下,猶太人開始把一些地方看作是猶太人的聖地,或在那裏朝聖,或在那裏舉行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祈禱活動,而這些地方也都聚集於耶路撒冷城內或周邊地區 [68] 

猶太教西牆

西牆亦稱哭牆,是耶路撒冷城內僅存的一段與第二聖殿有關的石頭牆壁。牆長48米,高約19米,由12層巨石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未使用任何粘連物,但牆體異常堅固。它於公元691年併入伊斯蘭教的巖頂和艾格撤清真寺的圍牆,1967年重歸猶太人控制。
作為猶太教最神聖的崇拜物之一,西牆長期以來就是猶太教的一個特殊祈禱場所。關於猶太人在牆下聚集進行宗教祈禱活動一事,早在公元333年就有記載。在現代每日都會有猶太人在此面壁禱告,每逢宗教節日也會有大批人聚集在牆下,舉行緬懷先人和追憶民族苦難的宗教祈禱儀式。祈禱區分南北兩部分,北部為女子祈禱所用,南部則專供男子祈禱使用 [69] 

猶太教錫安山

錫安山是古耶路撒冷周邊的山。“錫安”在《塔納赫》中是對古耶路撒冷的一種稱呼,可能是源於大衞攻下“錫安的堡壘”——一個拱衞耶路撒冷城的城堡,所羅門所建造的聖殿即位於錫安東部的山上。後來,錫安山則被猶太人分別用於表示三個地區,即耶路撒冷東部山下部的大衞城,東部山頂端的聖殿山,以及如今仍保留大量古城市建築的西山,現代將保存較多遺址的西山稱為錫安山。據《塔納赫》記載,錫安山是上帝居住的地方,並且也是上帝膏大衞為王的聖山,大衞王據説被葬於錫安山腳。因而錫安山成為猶太教徒祈禱朝聖的地點之一 [71] 

猶太教橄欖山

橄欖山是猶太教徒心目中的聖山,它是耶路撒冷諸山中距離聖殿最近的一座山,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據《撒迦利亞書》記載,救世那日到來時“上帝的腳將站立在橄欖山上”。因此,自古以來猶太人總希望能夠被安葬在橄欖山中。山上估計有15萬個墓穴,其中包括傳説中的先知撒迦利亞以及15~20世紀的許多猶太教拉比。後來,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許多領導人,如赫茨爾等也都安葬在那裏 [70] 

猶太教其他聖地

對於猶太朝覲者而言,除耶路撒冷外,位於希伯侖麥比拉洞也尤為重要,此地據説埋葬着亞伯拉罕宗族各成員。而位於海拉卡爾邁勒山的以利亞山洞,由於傳説先知以利亞曾在此藏身也成為了一個聖地。此外,猶太朝覲者希望拜謁的絕大多數陵墓集中在加利利地區,因為《塔木德》時代的拉比多數在那裏生活、教授,其中薩費德和太巴列也是歷史上著名猶太學者的安息之地,留存了眾多的猶太社區會堂與猶太教歷史建築 [68] 

猶太教宗教身份

猶太教被視為猶太民族宗教的根源來自於猶太教教義與律法的基礎,即“猶太人是上帝選民,將作為外邦人的榜樣”(《以賽亞書》49:6 上主説:“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 [119]  )。故而猶太教的信眾必須是猶太人,猶太教也不主動到外族人中傳教,不歡迎外族信仰其教義,其傳教對象是已經不遵守猶太教規的猶太人。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居住在沒有猶太社區的地方而入鄉隨俗,或是與外族結婚而遺失猶太傳統,傳教者會鼓勵他們重新遵守猶太習俗以恢復其正統性 [120]  。對於猶太人的認定標準,猶太教各派系通常認為凡是猶太婦女所生的子女就是猶太人,猶太教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方為猶太人所生的子女也算猶太人 [121] 
根據猶太人傳統,一個非猶太人要皈依猶太教,必須經歷學習猶太文化和習慣並經受拉比的考驗,入教後需施以割禮來獲得猶太人身份 [120]  [122]  。而在當代,以色列建國後所發佈的關於猶太人身份界定的法律《迴歸法》中,則提到非猶太人可通過嚴格的手續皈依猶太教後被視為猶太人,其中包括需堅定信奉猶太教、熟知猶太教教義、遵循猶太教誡律和履行必要手續,經由猶太法院考核批准等流程 [123] 

猶太教宗教傳播

由於猶太教的民族性與排他性,猶太教的歷史傳播始終與猶太人的人口變遷存在極大關聯。由於在不同國家多少存在混居、基於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移風易俗,導致存在如雖信奉猶太卡拉派、但在人種上趨近於突厥人的“卡拉伊姆人”;採用“吉茲語”作為官方語言,在人種特徵上為埃塞俄比亞人的“法利沙人”;遵守當地生活習慣,實行相應禮儀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塞法迪猶太人等族羣。但由於對猶太身份、文化、習俗、宗教等方面的傳承,使他們相應的內部族羣認知上仍有極大部分人認同自己的“猶太人”身份 [34]  [62] 

猶太教德國

德國埃爾福特的老猶太教堂 德國埃爾福特的老猶太教堂
猶太人最早隨同羅馬軍團來到德國,他們從事貿易,住在羅馬人興建的萊茵河畔的一些城市中,稱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公元4世紀的文獻中,提到科隆的猶太社區,10世紀的文獻中提到猶太人的定居點,11世紀德國南部出現猶太社區,並在美因茲和沃爾姆斯的伊希瓦發展出極具繁榮的猶太社區,成為中歐所有猶太人的精神中心。
中世紀,由於十字軍東征時期殘酷的迫害和大規模屠殺,萊茵河畔一些繁華的猶太社區衰頹敗落,某些猶太人被迫接受洗禮,並且在此後的12~13世紀因經濟活動的限制而導致德國猶太人的經濟狀況和社會狀況嚴重惡化,直至15世紀方始復甦。在此期間,阿什肯納茲人對宗教文學的創作繁多,十字軍東征時期猶太人的苦難在文學作品裏得到反映,並在15世紀確立了阿什肯納茲人的祈禱規則,《塔木德》學者們也致力於讓《塔木德》教規適應歐洲基督教的生活條件。
18世紀,受思想啓蒙活動影響,德國猶太人中產生了猶太教改革運動,致力於全圖淡化猶太教規的嚴格性,讓祈禱儀式接近於基督教儀式,強調猶太教精神與倫理層面的提升,從而分化出猶太教改革派。由於德國猶太人生活中的社會派別和宗教派別引起對猶太問題的興趣,促進猶太宗教、歷史和文化研究中的新流派——猶太教科學的出現。19世紀末和 20世紀初,德國成為以歐洲科學制定的方法研究猶太教的中心。
20世紀,由於納粹德國的各項反猶政策出台,大量猶太人遷居美國、加拿大、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國家,對於猶太人的大規模屠殺使德國猶太人的歷史趨近終結。雖在此後仍有猶太人遷居德國,但多數已並非原來的德國猶太人 [129] 

猶太教西班牙

位於科爾多瓦的摩西·邁蒙尼德雕像 位於科爾多瓦的摩西·邁蒙尼德雕像
在1世紀或者更早,猶太人就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稱為“塞法迪猶太人”。412年佔領西班牙的西哥特人,在國王接受天主教後開始迫害猶太人,並在此後數百年限制了猶太人的諸多權力,要求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拒絕改信的猶太人則被逐出西班牙。雖然在此間數年曾有因相對寬鬆的政策使猶太人迴歸或皈依原本的信仰,但數次以基督教的壓迫使大部分猶太人離開西班牙。
711年,阿拉伯人攻入伊比利亞半島時,這裏已沒有公開信仰猶太教的社區。猶太人積極支援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則向猶太人提供信仰自由和司法自治,使賽法迪猶太人在多個領域迅速發展,多個猶太社區或猶太人聚集較多的城市在10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其中科爾多瓦成為西班牙、阿拉伯和猶太文化的中心。這一階段,猶太上層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將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和諧地結合起來。
12世紀,由於穆瓦希德王朝的宗教迫害,猶太中心從穆斯林南部轉移到基督教北部。後隨着西班牙政權再度轉移到基督教徒手中,未受限制的猶太社區成為了阿拉伯文化影響的傳導體,並在此期間繼續從事醫學、天文學在內的科學活動,產生了一批著名的醫生和天文學家。但由於教會擔心猶太教擴大影響,開始對猶太人做出一系列限制規定,導致猶太和阿拉伯文化傳統開始頹衰,猶太科學繁榮的條件消失。
《驅逐猶太人》,羅克·加梅羅 《驅逐猶太人》,羅克·加梅羅
在14世紀末期,塞法迪猶太人的狀況急劇惡化。由於宗教緣故引起的反猶運動高漲,將許多猶太會堂改成基督教堂,猶太社區改由基督教居住,並且許多猶太人被迫面臨死亡、受洗、被販為奴的選擇困境,導致西班牙猶太文化影響出現衰敗跡象。在1492年收復失地運動正式告終後,欲保持民族和宗教聯合統一的西班牙籤署了驅逐猶太人的法令。據歷史學家估計,被驅逐的猶太人數達20萬。約12萬猶太人在葡萄牙找到臨時住地,1497年他們在那裏被迫改宗;約5萬猶太人前往北非,少數人前往法國和意大利。使西班牙猶太文化的發展被終止,導致猶太精神生活中心轉移到中歐、小亞細亞和北非國家。該影響直至1869年西班牙憲法廢除禁令後,為數不多的猶太人才再次遷居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有來自法國、尼德蘭和比利時的許多猶太難民前往定居。
文化方面,西班牙最古老的希伯來學教研室於14世紀建於薩拉曼卡大學,第二個希伯來學教研室於1509年建於阿爾卡拉·德·埃納列斯大學(1836年後改名為馬德里大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德里大學又建立了猶太史、希伯來語和希伯來文學教研室,後來巴塞羅那大學格拉納達大學也建立了類似教研室。1941年在馬德里大學建立了研究所,該所主要從事西班牙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研究,並且研究猶太學和中東問題。1964年,在托勒多薩穆爾·哈列維·阿布拉菲阿建立的猶太會堂中創立西班牙猶太文化博物館 [130] 

猶太教波蘭

《波蘭接納猶太人》,揚·馬泰伊科,1889年 《波蘭接納猶太人》,揚·馬泰伊科,1889年
早在9世紀猶太人就開始在波蘭境內生活,一般認為這些猶太人是從黑海沿岸經俄國東南部來到波蘭。
11~13世紀,因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會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迫害,大批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前往波蘭建立猶太社區。由於猶太人在波蘭經濟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波蘭統治者於1264年頒佈一項法令對猶太人予以保護。這項法令包括保證猶太人的生命和財產不受侵犯,禁止向猶太人徵收高於基督教徒的税,禁止侮辱猶太墓地和猶太會堂等內容。該法令在14世紀進一步擴大,保障了猶太人在貿易、運輸和宗教方面的權利,使更多的西歐猶太人被吸引到波蘭。雖然在社會生活方面,猶太人仍會因基督教教會打壓而不得與基督教徒居住在一起,被要求居住於特定地點等。但相較同期的反猶潮流,波蘭猶太人的社會環境相對自由寬鬆,也因此波蘭猶太社區的部分人終身從事《塔木德》的研究,發展起中世紀最高水平的猶太宗教法典研究體系和學派。
17世紀末期,由於波蘭國局動盪,猶太人的安全和生活也越發得不到保障。導致部分猶太人受宗教救世主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影響,盼望着救世主彌賽亞的出現,以拯救他們脱離現實的苦難。期間,沙貝塔伊·澤維和雅可布·弗蘭克等“彌賽亞”現世的事件在波蘭猶太人中引起強烈反響,而假彌賽亞的身份被揭穿後,在精神創傷與神秘主義影響下,哈西德教派運動在波蘭東部迅速發展,最終成為正統派教派之一。
18世紀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猶太人口稠密的原波蘭地區歸俄國統治,波蘭猶太人的生活環境也因俄國國教東正教的影響而頗受衝擊、每況愈下。而1881年的反猶浪潮與“五月法令”,促使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遭到屠殺和驅逐。西歐猶太人開始大量西遷,許多人前往美國,也有相當一部分受猶太復國主義思潮影響移居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根據凡爾賽和約復國。雖因迫害、外遷等影響,復國後的波蘭仍是20世紀初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但隨着納粹德國在1939年入侵併吞併波蘭,波蘭猶太人因遭受大屠殺而消滅殆盡。大部分倖存者前往巴勒斯坦和美國,波蘭境內僅遺留少數猶太人 [135] 

猶太教美國

猶太人最早於1654年到達美國。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時,正值西班牙開始大規模驅逐猶太人或者強迫他們改信基督教。16世紀中一些馬蘭內猶太人(改信基督教的猶太人)從西班牙、葡萄牙來到南美洲殖民地,後由於“宗教裁判制度”在南美洲的建立,一些人逃往北美定居。至1776年美國獨立時,北美大陸大約有2500名猶太人,分佈在沿東海岸地區。
19世紀,因戰爭、反猶活動等緣故,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猶太人開始逐漸增多,其中多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而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波蘭和東歐引發的大規模地迫害和屠殺猶太人的浪潮,使猶太人開始大規模移居美國,並在20世紀初期成立了諸如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盟、美國服裝工人聯合會等組織,旨在領導當時處於美國社會底層的猶太工人進行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工作條件的集體鬥爭。此外,由於美國社會較少存在歐洲國家對猶太人的固有偏見,也使得猶太人的社會環境較為平等寬容。但隨着大批東歐猶太移民的到來,也使美國社會逐漸感到猶太人的壓力和衝擊,反猶思潮及活動也不斷上升,並在1921年通過移民限額法案以控制猶太人入境。
由於美國的寬鬆宗教環境,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社羣中的猶太教改革派得到充分發展。而東歐猶太移民由於長期遭受外界的壓制和迫害,他們一直保持着強烈的內聚力和傳統宗教意識,形成高水平的宗教研究,使正統猶太教在東歐移民中仍佔優勢。由於改革派與正統派的衝突,從而產生了介於兩者之間的保守派。
在當代,隨着美國猶太人越來越緊密與美國社會融合,他們身上的猶太特性越發淡漠。美國猶太人中的大部分年輕人開始宣稱他們不信仰猶太教,之所以認為自己是猶太人,是因為出生於猶太家庭或習慣性地保持着某些傳統生活方式。此外,對於美國猶太人的另一大沖擊是與非猶太人的通婚越發普遍,使猶太人年輕一代對猶太教原本提倡的教義、觀念、神學等方面知之甚少,猶太特徵也被不斷剝離 [140] 

猶太教中國

開封
以色列大流散博物館展示的開封猶太會堂復原模型 以色列大流散博物館展示的開封猶太會堂復原模型
猶太人開始踏上中國國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至遲在唐代已進入中國。根據史料記載佐證,具有一定規模的猶太社區直到宋代才開始出現,當時作為北宋京城的開封是中國古代猶太人的主要聚居中心。根據文獻追記,大約1000人左右的猶太人在10~11世紀以經商為目的定居開封,他們曾向宋朝皇帝進貢西洋布,對此甚悦的皇帝訂立“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的內容,使猶太人能夠在保持自身傳統的情況下在中國生活,並且接受了數個漢人姓氏,目前可知的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 [143] 
明代石碑拓本 明代石碑拓本
1163年,他們在開封建立猶太會堂,形成頗具規模的猶太社區,被稱為“開封猶太人”。他們基本遵循猶太民族的傳統,一日三次禮拜,每月四次舉齋,一年七次守戒,實行族內通婚,守割禮等和遵守猶太飲食規定。隨着他們的經濟、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修建猶太會堂活動頻繁,並將猶太教之名漢化為“一賜樂業教”,自稱為“一賜樂業教人”,同時曾留下石碑記述其祖先歷史和該猶太社團生活情況。隨着放棄對猶太經典的學習,走上讀孔孟之書、循科舉之路的發展方向後,出現一批科舉成名、封官進俸的猶太著名人士。隨着這部分人在全國範圍內經商宦遊,猶太人口向各地流移,猶太人的同化步伐也因此加快,至1642年僅有200家仍在開封生活。後由於拉比後繼無人,宗教活動逐漸停止,1688年後開始失去民族凝聚力,一部分猶太家族皈依伊斯蘭教,一部分與外族通婚並被同化,走向與漢、回、滿等民族自然融合的道路。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封猶太人仍有一部分在數次的人口普查中認定自己是猶太人,並仍舊沿襲着猶太習俗 [141]  [142] 
近現代的中國猶太社區
上海拉結會堂 上海拉結會堂
19世紀中葉,由於南京條約的簽訂導致一批新猶太社區在中國香港和上海等地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初,以華東的上海、東北的哈爾濱,華北的天津,華南的香港為依託的四大猶太社區是近現代中國猶太人的主要集居地和活動中心,其活動範圍包括上述城市的毗鄰地區。其商業成就最為明顯,對當時中國現代經濟生活和現代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141] 
最先居住在上海的塞法迪猶太人在1862年建造猶太公墓,1887年建成猶太會堂,宣告近現代上海猶太社區的出現。該猶太社區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有600-700人的成員,是上海最富有的一個猶太社區。19世紀末,來自俄國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抵達上海,形成第二個猶太社區。20世紀30年代,受納粹德國迫害的猶太人則來到上海避難,組成第三個猶太社區,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劇增社區成員,成為上海最大的猶太社區。1941年,來自波蘭等地區的猶太人抵達上海,構成第四個猶太社區。至此,上海猶太總人數已逾近3萬,成為了遠東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地 [144] 
原哈爾濱猶太總會堂,現為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 原哈爾濱猶太總會堂,現為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
19世紀後半葉,由於俄國從滿清政府手中獲得在東北的治外特權和修建中國東方鐵路權後,身居俄國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開始在洲裏、哈拉爾、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居住,其中哈爾濱為猶太人活動的中心。1903年,哈爾濱的猶太社區已擁有成員500人。1909年,該市建起第一座猶太會堂。隨後,猶太人教育機構、醫療衞生機構、活動中心、文化娛樂場所、各種政治和文化團體紛紛建立,1931年哈爾濱猶太人數達1.5萬 [145]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猶太人在天津落户從事商業活動,在1904年開始購置土地建造猶太墓地、猶太社區、猶太學校、猶太會堂等場所,成為華北地區的猶太人中心。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後,許多哈爾濱猶太人逃至天津謀生,使天津猶太人口達到歷史最高的2500人左右 [146] 
香港是近現代猶太人最早涉足的中國城市。1842年,著名猶太人沙遜家族成員來到香港經商,1858年建成猶太墓地。然而,香港猶太社區直到20世紀初才初具規模,建造了俄亥爾·利猶太會堂,1909年成立猶太俱樂部,標誌着香港猶太社區進入穩定發展時期 [147] 
現代中國猶太社區走向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對中國猶太人的直接迫害進一步打擊了猶太人的經濟活動和文化生活,使猶太人在華影響日漸縮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爆發的第三次國內戰爭使猶太人經濟活動停滯和資金外流,人員也大批離去。
20世紀40年代末,上海、哈爾濱、天津猶太社區基本失去活力。50年代末,具有近百年曆史的中國的猶太社區實際上已經消亡。只有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猶太社區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並在隨後年代得到一定發展,成為當代中國領土上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猶太社區。此外,50年代以來,台灣開始出現一個規模不大的新猶太社區。以台北為活動中心的台灣猶太教協會成立於70年代中期,目前有成員百餘人,大部分成員是在台的外國公司的工作人員,是一個流動性極大的猶太社區 [141] 

猶太教其他國家或地區

中東和北非
米茲拉希猶太人(希伯來語:מזרחים,又稱“東方系猶太人”,米茲拉希在希伯來語中意為“東方”),主要包括中東和北非的猶太人。其中包括如西亞的庫爾德斯坦、黎巴嫩、敍利亞、也門、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區,以及北非的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猶太族羣。其中部分羣種是始於巴比倫之囚而前往波斯、埃及、也門等地避難,但也有原本因中世紀西班牙當局迫害而逃至中東或北非的大量塞法迪猶太人。故而在宗教儀式中,有時也被稱為“塞法迪人” [131-134] 
其他國家
猶太人也有在印度、希臘、意大利、法國、比利時等國家地區建立猶太社區與猶太會堂,但在種羣上也會呈現歷史、口語語言、宗教儀式等方面的差距。隨着以色列國的《迴歸案》法案出台後,大部分散佈各國的猶太人移居以色列,也有部分前往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 [136-139] 

猶太教宗教異同

猶太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存在緊密聯繫,並有着各自的異同點 [97] 
共同點
  1. 教義上:奉行嚴格的一神教,反對偶像崇拜和多神崇拜。
  2. 經典上:基督教將猶太教的《塔納赫》視為《聖經·舊約》;伊斯蘭教聖典《古蘭經》保留了許多取自《塔納赫》的教義,其中提及的先知或使者都在《塔納赫》有所對應,如易卜拉辛(亞伯拉罕)、穆薩(摩西)、達伍德(大衞)、素萊曼(所羅門)等。
  3. 耶路撒冷是三教共同的聖地。
  4. 共同的週期記時法和聖週日 [97] 
不同點
猶太人自稱為“上帝的選民”,猶太教教義只是選民與上帝之間的契約。因此,他們沒有必要向“非選民”推廣這一宗教,也不歡迎外人加入這一契約,這種唯民族主義和排他性阻止了它向外擴展與傳播,使其始終保持為猶太民族性宗教。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有一個共性,即教義上的普世性,如基督教的“因信得救”,伊斯蘭教的“信真主將後世永存”。因此,在推廣教義的同時吸收了眾多信徒,成為世界性宗教 [97] 
參考資料
  • 1.    亓佩成著. 古代西亞文明[M].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6.01.P225.
  • 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98
  • 3.    周燮藩主編.猶太教小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6:1
  • 4.    (美)保羅·蒂利希 (Paul Tillich)著;錢雪松譯.信仰的動力.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04:78-79
  • 5.    張禹東.宗教現象的文化學研究.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9.01:82
  • 6.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4:1
  • 7.    鍾志清譯;(以色列)阿摩司·奧茲,範妮亞·奧茲-扎爾茨貝格爾著.猶太人與詞語.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09
  • 8.    徐新.猶太人的故事.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06:63
  • 9.    創世紀11章24-32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3]
  • 10.    張文建.信仰戰勝苦難——猶太教: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12:3-4
  • 11.    約書亞記24章2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3]
  • 12.    魏慶徵編.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9.04:542
  • 13.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8-10
  • 14.    創世記15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3]
  • 15.    創世紀第17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3]
  • 16.    徐新.論猶太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02:10-14
  • 17.    創世紀32章28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6]
  • 1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0-31
  • 1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6
  • 2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4-25
  • 21.    張文建.信仰戰勝苦難——猶太教: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12:81
  • 22.    士師記2章16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6]
  • 2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20
  • 2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58
  • 25.    撒迦利亞書6:12-8:17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0-16]
  • 2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04-505
  • 27.    徐新.論猶太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02:82-83
  • 28.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16-24
  • 2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66-167
  • 30.    (法)安德烈.舒拉基.猶太教史:商務印書館,2001.05:18-27
  • 3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54-355
  • 32.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25-26
  • 3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58-359
  • 3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83
  • 35.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33
  • 36.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36-38
  • 3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25
  • 3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98-403
  • 3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6
  • 4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13-314
  • 4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76-379
  • 42.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41-42
  • 4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3
  • 44.    傅有德.猶太研究(第5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06:20
  • 4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18-220
  • 4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19
  • 4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23
  • 4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43
  • 4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34
  • 5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45-246
  • 5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50
  • 5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66
  • 5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69-270
  • 5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56
  • 5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2
  • 5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21
  • 5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56-457
  • 58.    徐新.論猶太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02:80
  • 5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65-466
  • 60.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4:107-114
  • 6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32
  • 6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94-495
  • 6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94-495
  • 6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15
  • 6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63
  • 6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700
  • 6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14
  • 6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67-368
  • 6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40
  • 70.    王全火.以色列勞務指南:政策與實務.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8.11:251-267
  • 7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57
  • 7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68-369
  • 73.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4:62-63
  • 7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81-82
  • 7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73-374
  • 7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57
  • 7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28
  • 78.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4:68-76
  • 7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4-275
  • 8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91
  • 8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49-650
  • 8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54
  • 8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6
  • 8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3-406
  • 8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68-269
  • 8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70
  • 8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2
  • 8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94
  • 8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03
  • 9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07
  • 91.    黃陵渝.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4:80-100
  • 9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46
  • 9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0
  • 9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11
  • 9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07-408
  • 9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32
  • 97.    黃陵渝.猶太教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06:70-71
  • 98.    創世紀21章17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99.    創世紀19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0.    但以理書8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1.    但以理書10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2.    Isidore Singer.The Jewish Encyclopedia: A Descriptive Record of the History, Religion, Literature, and Customs of the Jewish Peopl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Funk & Wagnalls,1901:583
  • 103.    約伯記2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4.    馬太福音4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5.    約伯記41章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5]
  • 106.    Isidore Singer.The Jewish Encyclopedia: A Descriptive Record of the History, Religion, Literature, and Customs of the Jewish Peopl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Funk & Wagnalls,1901:37-39
  • 10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24
  • 10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67
  • 10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27-228
  • 11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91
  • 11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88
  • 11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04-505
  • 11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6-27
  • 114.    傅有德主編.猶太研究 第9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8:94-96
  • 11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92
  • 11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51
  • 11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16
  • 118.    趙同生著.邁蒙尼德宗教哲學思想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04:234
  • 119.    以賽亞書49章6節  .基督教聖經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23-12-26]
  • 120.    朱兆一、李哲著.以色列:中國旅遊出版社,2018.9:28
  • 12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35
  • 122.    聶其良作.宗教研究理論與實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09:75
  • 123.    黃陵渝著.當代猶太教.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04:131
  • 12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92
  • 12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29
  • 126.    (美)約翰·麥克·格里爾著.解密失落的符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3.01:37-38
  • 12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94-395
  • 12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98-99
  • 12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87-689
  • 13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34-236
  • 131.    (以)丹·巴哈特著;王駿,徐傑,張照譯.耶路撒冷建城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12:181
  • 13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230
  • 133.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27
  • 13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683
  • 13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
  • 13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98
  • 13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50
  • 138.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95
  • 139.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161
  • 140.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45-548
  • 141.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72-73
  • 142.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46-48
  • 143.    吳松弟著;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 第4卷 遼宋金元時期 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01.:546
  • 144.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31-32
  • 145.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18-519
  • 146.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1-52
  • 147.    徐新,凌繼堯主編.猶太百科全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08:528-529
  • 148.    猶太教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3-12]
  • 149.    以色列的猶太節日和紀念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引用日期2024-03-12]
  • 150.    獨特的島民文化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3-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