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查士丁尼一世

鎖定
查士丁尼一世(又譯優士丁尼一世,拉丁文:Iustinianus I;希臘文: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Α´;約482年—565年11月14日),東羅馬帝國皇帝(527—565),史稱查士丁尼大帝(英文:Justinian the Great)。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輔佐舅父查士丁一世登基、治國,後作為其養子繼位。在內政方面,他通過任命特里波尼安等人編纂法典(528—534)和發佈新敕令(534—565),形成了歐洲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典《國法大全》;鎮壓尼卡起義(532),改革行政,加強中央集權; [1]  發展對外商貿,引進絲織業;干預宗教事務,迫害阿里烏斯派等異端;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對外,以名將貝利撒留等在東部與薩珊波斯作戰,在西部征服北非汪達爾王國(533—534)、意大利東哥特王國(535—554)並佔領西哥特王國南部(552前後)。晚年潛心神學,死後不久帝國在西方的領土便相繼喪失。
查士丁尼一世的政策被學者瓦西列夫(英:Alexander Vasiliev)概括為“一個帝國、一個教會和一部法典”, [2-4]  其統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古典時期的東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拜占庭帝國轉型的重要過渡期。 [5] 
(概述圖:拉韋納聖維塔萊教堂後堂鑲嵌畫局部 [6] 
別    名
查士丁尼一世;查士丁尼大帝;優士丁尼;優帝一世等
所處時代
古典時代晚期中世紀早期
民族族羣
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或二者混血 [2] 
出生地
東羅馬帝國達爾達尼亞行省
出生日期
482年5月5日或483年5月11日 [7] 
逝世日期
565年11月14日
主要成就
整理羅馬法,加強專制,發展商業,干預宗教,扶植文藝,征服西境
主要作品
新律
本    名
弗拉維烏斯·彼得魯斯·薩巴提烏斯·查士丁尼亞努斯(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

查士丁尼一世人物生平

查士丁尼一世早年經歷

位於查士丁尼故鄉斯科普里的紀念雕像(Dennis Jarvis攝) 位於查士丁尼故鄉斯科普里的紀念雕像(Dennis Jarvis攝)
482年5月5日(另説483年5月11日) [7]  ,查士丁尼一世出生於東羅馬帝國達爾達尼亞行省的陶裏西烏姆村(又譯“陶勒西恩” [8]  、“陶雷修姆” [9]  、“託利希爾姆” [10]  、“陶裏西厄姆” [11]  等,“託萊索” [12]  或亦為其譯名;拉:Tavrision;英:Tauresium), [13]  吉本和杜因(Henry Bronson Dewing)曾認為它臨近索菲亞 [7]  [14]  但考古證據表明該地臨近今馬其頓斯科普里(英:Skoplje), [8]  [15]  另説斯科普里是其祖籍地。 [12] 
查士丁尼原名弗拉維烏斯·彼得魯斯·薩巴提烏斯, [2]  出身農民家庭,家境貧寒。他使用拉丁語並視之為“母語” [16]  ,可能説明他受過良好教育, [12]  也可能是因為他出身於已經拉丁化的民族。青年時代,他去君士坦丁堡投奔當時擔任高級將領的舅父查士丁,在那裏受到更加優良的文化教育。 [12]  查士丁也對查士丁尼寄予了厚望,將他收為養子,並加上了自己的姓“查士丁尼亞努斯”,這樣,在不附加尊號(凱撒和奧古斯都)以及形容詞等的情況下,查士丁尼一世的全名為弗拉維烏斯·彼得魯斯·薩巴提烏斯·查士丁尼亞努斯(拉: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希:Φλάβιος Πέτρος Σαββάτιος Ιουστινιανός)。 [2] 

查士丁尼一世輔佐舅父

518年,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故去,查士丁在查士丁尼的協助下被擁立為拜佔廷皇帝,是為查士丁一世。此後,查士丁尼以養子身份繼續輔佐查士丁一世制訂國內外的重要政策,並獲得“愷撒”的封號。對內,他協助養父處死貴族領袖維塔裏安(英:VItalian)等人,又取消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宗教政策,暫時平息因宗教衝突造成的社會動盪。對外,他邀請羅馬主教訪問君士坦丁堡,與波斯保持和平,同時也與拉卡茨人、埃塞俄比亞人等力量結盟以限制波斯人的擴張。 [17] 
523年(一説525年 [17]  ),查士丁尼與狄奧多拉(Theodora)結婚。 [18] 
526年,安條克遭遇嚴重地震,遇難者達25萬人(另説30萬人)。 [19-20] 

查士丁尼一世登基稱帝

有查士丁尼肖像的東羅馬錢幣
有查士丁尼肖像的東羅馬錢幣(9張)
527年4月1日,查士丁尼被授予“奧古斯都”尊號,與舅父共同執政。同年8月1日,查士丁去世,他成為獨任的君主。為了爭奪高加索通往黑海的出口,以及參加對東方貿易競爭,他很快與薩珊波斯展開爭奪戰。
528年2月15日,下令組成包括特里波尼安在內的十人委員會,開始編寫《查士丁尼法典》。 [21]  同年,安條克再度遭受地震。 [19]  查士丁尼除撥款賑災外,還免除安條克三年的税負,並曾將該城改名塞奧波里斯(意為“上帝之城”,Theopolis)以安撫民眾。 [22] 
529年4月7日,《查士丁尼法典》公佈,4月16日生效 [21]  。同年,查士丁尼關閉柏拉圖學園,將其中七位知名學者放逐到波斯。 [18]  撒瑪利亞人在巴勒斯坦發動起義, [23]  猶太人亦參與其中。 [24] 
530年,撒瑪利亞人的起義被鎮壓下去。 [24]  同年,帝國政府在敍利亞安提阿頒佈命令,凡不承認迦克墩公會議的人將被予以放逐。 [18]  12月15日,查士丁尼又組成十六人編審委員會,開始編輯《學説彙纂》。 [21] 

查士丁尼一世尼卡事件

531年,查士丁尼任命善於聚斂的喬萬尼·卡帕多奇(Giovanni di Cappadocia,即“卡帕多西亞的約翰”,英:John the Cappadocian)為帝國東部的禁軍長官(praefecti praetorio Orientis),並採取增加賦税的政策,帝國許多居民淪為貧民,且蜂擁至首都。 [25] 
532年,君士坦丁堡爆發尼卡起義。當時,君士坦丁堡盛行馬車競賽,賽車隊以車伕的服色劃分為藍隊、白隊、綠隊、紅隊等,實際上成為政治黨派,以藍黨和綠黨勢力最強,雙方時常發生衝突, [18]  也都有人遭到逮捕。532年1月11日的賽車會上,兩黨民眾請求查士丁尼寬恕各自黨派被囚禁的死刑犯,遭到拒絕,致使事態激化。 [25]  12日,一些失意的貴族加入起義隊伍。15日,起義者與政府爆發武裝衝突。他們搗毀教堂,焚燒官署,攻打監獄,襲擊皇宮, [26]  有節奏地呼叫着口號“尼卡”(Nika,意即“勝利”)。 [25] 
尼卡起義被查士丁尼鎮壓 尼卡起義被查士丁尼鎮壓
1月18日,起義者已差不多控制了君士坦丁堡,並準備推選新皇帝。 [26]  查士丁尼一世欲棄城逃跑,在狄奧多拉皇后的力勸下才決定留下不走。 [18]  經商議,查士丁尼派宦官納爾西斯Narses)以金錢賄賂參與起事的藍黨,又派大將貝利薩留和蒙託(意:Mundo;英:Mundus)於同日進入賽車場屠殺準備擁戴新皇帝的民眾, [25]  被殺害者一説達35000多人。 [18]  (另有30000人、40000人等説法。 [7]  )起義被鎮壓後,查士丁尼又繼續斬殺或流放被牽連的貴族。 [25]  同年,開始着手重建被起義破壞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27] 

查士丁尼一世開疆拓土

532年,查士丁尼不惜以賠款11000磅黃金為代價,與波斯締結了“永久性的”和平協定。對於巴爾幹北部諸蠻族部落的進攻,查士丁尼也是以重金收買酋長的方式求得和平。這樣,暫時穩定了東方和北方的邊境。查士丁尼隨即集中兵力向西發動戰爭,企圖消滅建立在西羅馬帝國舊址上的蠻族國家。 [18] 
查士丁尼將法典交給特里波尼安(拉斐爾繪) 查士丁尼將法典交給特里波尼安(拉斐爾繪) [28]
533年8月,查士丁尼藉口其同盟者希爾得西斯被廢,派貝利薩留率軍進攻汪達爾王國。 [18]  11月21日,《法學階梯》公佈。12月16日,《學説彙纂》公佈。12月30日,二者生效。 [21]  同年冬,君士坦丁堡遭遇地震。 [29] 
534年,貝利薩留滅亡汪達爾—阿蘭王國,兼併北非,佔領撒丁島科西嘉島。查士丁尼為統治被征服的領土,在迦太基設立阿非利加長官府和督軍署,又把被汪達爾人侵佔的土地發還給當地居民和天主教會。為了慶祝國土的光復,他在君士坦丁堡為貝利薩留舉行盛大的凱旋儀式。同年,宦官將軍所羅門在瑪梅斯戰役擊敗了叛亂的柏柏爾系部族毛里人。11月16日,修訂後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稱“查士丁尼修正法典”,Codex Justinianus’ repetitae praelectionis)重新頒佈,12月25日起施行。 [21] 
535年,查士丁尼藉口東哥特攝政王后愛瑪拉森莎被殺害的事件,發動了第一次與東哥特人的戰爭。貝利薩留率軍隊在西西里登陸。 [18] 
536年,狄奧多拉皇后的親信狄奧多西被派往亞歷山大任大主教,激起了埃及民眾的反抗。反抗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查士丁尼卻深深感到繼續對一性論教派採用高壓手段會危及他的統治,遂採納了皇后的意見,力圖與這一教派妥協,把被放逐的一性論教派的主教找回,並設法調和一性派教徒與帝國政府、官方教會的矛盾。同年,貝利薩留攻打羅馬。 [18] 
537年,地中海沿岸多個月日光和月光被遮掩,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火山爆發。結果是氣候變化和農產品減收。同年,聖索非亞大教堂大教堂完工。
539年,保加利亞人入侵希臘,大肆搶掠。

查士丁尼一世內憂外患

540年,波斯入侵東羅馬帝國,安條克被毀。
541年,波斯軍隊又從北方侵入拉齊卡地區。查士丁尼再次任命貝利薩留指揮東方戰場,進行一系列反擊。 [93]  同年,瘟疫從東方及中部非洲傳至埃及。 [30] 
542年,春天,瘟疫傳至君士坦丁堡,隨後通過商路和軍隊遠征路線傳至整個帝國乃至帝國以外的地區。這次大瘟疫被稱為“查士丁尼瘟疫”。在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命令塞奧佐羅斯負責處理屍體和救濟病患,後來又下令在金角灣加拉大挖深坑以掩埋屍體。 [30]  查士丁尼本人也一度患病,期間有軍官策劃政變。儘管該陰謀本身因查士丁尼的康復而流產,但包括貝利薩留在內的一批文武官員遭到牽連。 [31]  同年,查士丁尼一世廢除了執政官這個從羅馬共和國遺留下來的官職(可能出於費用的考慮)。
544年,東哥特人發動起義,查士丁尼再度派貝利薩留赴意大利進行鎮壓。
548年6月28日,狄奧多拉皇后逝世。與此同時,皇位繼承、巴爾幹北方邊界、宗教紛爭等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困擾查士丁尼後期統治的重要因素。 [2] 
549年,一起針對查士丁尼一世的陰謀被破獲。
550年,查士丁尼派領貴族銜的利貝里烏斯(Patrician Liberius)率領艦隊,以干預西哥特內政為名,佔領該國南部的部分國土。 [2]  該事件年份仍有爭議,有552年、554年等不同説法。
551年,地中海東部發生強烈地震,希臘地區的損失尤其嚴重。 [19] 
553年,為緩和基督教卡爾西頓正統派與一性派之間的矛盾,查士丁尼主持了二者的聯合會,即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會議最後還是變成了對基督一性論的批判。
查士丁尼的擴張 查士丁尼的擴張
554年,納爾西斯Narses)在卡西利努姆戰役擊敗入侵意大利的法蘭克人,最終消滅了東哥特王國。 [7]  為指導意大利重建,查士丁尼頒佈《國事詔書》(Pragmatica sanctio),就東哥特王國遺留下的法律的存廢以及一些具體的法律問題做出規定。 [32]  至該年,科西嘉、撒丁尼亞、巴利阿利羣島以及達爾馬提亞等地,都已先後併入拜佔廷版圖,拜佔廷帝國已囊括西羅馬帝國除高盧不列顛外大部分舊有領土,比它原有的領土面積幾乎擴大了一倍。然而,長期的對外戰爭消耗了國家的大量軍事和經濟實力,查士丁尼一世的繼承人最終也未能制止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匈人殘部和阿瓦爾人的不斷入侵。 [18] 

查士丁尼一世桑榆晚景

查士丁尼像(一説為狄奧多里克,拉韋納,Ввласенко攝) 查士丁尼像(一説為狄奧多里克,拉韋納,Ввласенко攝)
555年,撒瑪利亞人再度發動起義,大批猶太人加以響應。查士丁尼調動駐北非的遠征軍, [23]  於556年將起義鎮壓下去。 [24] 
557年,君士坦丁堡發生強烈地震, [19]  聖索非亞大教堂的拱頂塌落。
558年,瘟疫在君士坦丁堡復發,此後西里西亞等地也發生疫情。 [33] 
559年,匈人餘部(另説保加利亞人 [17]  )入侵東羅馬帝國,抵進君士坦丁堡近郊。查士丁尼被迫啓用賦閒的貝利薩留,後者以少量親兵獲得勝利。此後,查士丁尼通過外交收買,使匈人部落自相殘殺,減輕了其威脅,直至這幾支匈人部落被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吞併。 [2]  同年,君士坦丁堡一度因查士丁尼身亡的謠言陷入混亂,直到謠言被澄清。 [29] 
561年底,東羅馬帝國與薩珊波斯媾和,簽訂為期50年的和約。
562年,又一次針對查士丁尼一世的陰謀被破獲,聖索非亞大教堂再次建成。
565年11月14日,查士丁尼一世逝世。查士丁二世繼位。此後不久,征服地區大都喪失。 [34] 

查士丁尼一世為政舉措

查士丁尼一世總述

查士丁尼一世與戴克裏先君士坦丁大帝一樣是羅馬帝國晚期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也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帝王之一,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他為拜占庭帝國打下了穩固的基礎,這個帝國在歷史的風吹雨打中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後來一度成為亞歐大陸西部文明世界碩果僅存的火種。二是《國法大全》,查士丁尼的法典在拜占庭帝國衰亡後一度失去其影響力,但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下,查士丁尼的法典重新煥發出它的熱力,成為超越時空限制的法律大全。近代歐洲各國的法律,除了英國自成體系之外,多深受羅馬法的影響,並由此影響到亞非美等國家的法律。 [35] 

查士丁尼一世國法大全

民法大全 民法大全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期間,對羅馬法進行了整理,包括:
(1)《查士丁尼法典》(Codex Justinianeus):528年開始編纂,次年頒佈施行。它彙集與審定歷代皇帝敕令與元老院決議,並取捨整理而成。以往歷代皇帝頒佈的敕令凡未被收入進去的一律作廢。後查士丁尼發現在彙編過程中有疏漏,旋即組成一個新的法典編纂委員會繼續進行整理,其中部分修改以查士丁尼新的立法為依據,534年頒佈修訂本,共12卷。 [12]  所載敕令按年月日順序編排,附註頒佈各敕令的皇帝名字,內容為教會法、淵源、高級官吏職務、私法、刑法、行政法等。 [36] 
(2)《學説彙纂》(Digesta):由包括16名法學家的委員會,在特里波尼安主持下於530—533年間草擬完成。《彙纂》摘錄1—4世紀初羅馬著名法學家的著述,共分50卷,9200段,均具備法律效力。 [36]  同時宣佈未被選入其中的法理陳述均屬無效,禁止以後在法律上引用。 [12]  在此過程中,為了解決以往法學家之間的分歧意見,查士丁尼曾於529—531年作出過一系列決定,合計約50條,通稱為“五十項決定”(Quinquaginta decisiones)。 [37]  [21] 
(3)《法學階梯》(Institutiones):從為法律學校一年級學生編寫基礎教程的實際需要出發, [12]  根據特里波尼安建議,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藍本所編成的私法初級教科書。分人、物(包括債)、訴訟3篇,4卷,於533年頒行,有法律效力。 [36] 
(4)《新律》(Novellae)(也稱《新法典》) [94]  :查士丁尼死後,法學家將他在535—565年頒佈的敕令整理而成,有124條、134條、168條(含7條在查士丁尼去世後的敕令)三個版本。 [21]  [36] 
因發現《學説彙纂》而興起法學的意大利波倫那大學 因發現《學説彙纂》而興起法學的意大利波倫那大學
以上四部分曾被合稱為《法學大全》(Corpus Juris)。後來(一説1583年 [38]  ),為了與《宗教法大全》(Corpus Juris Canonici)對稱,又被合稱為《國法大全》(又譯民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 [21]  其中宣佈皇帝有無限制的權力,維護國教的特權,保護私有財產,確定奴隸與國有隸農的無權地位。 [36]  嚴格説來,《國法大全》只是對以往法律的彙編和對羅馬主要法學家言論意見的摘錄,並不構成一部新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法典。 [12]  但作為羅馬法的集大成之作,其對後世“私法”仍有深遠影響, [36]  尤其是對歐洲大陸國家的法律影響巨大,從形式到內容都被較完整地繼承下來,成為大陸法系的基礎。教會法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在有關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吸收其原則。對它的註釋在11至13世紀達到高潮,以致形成了一個法學流派即註釋法學派 [37]  同時,它也是後世研究羅馬法的主要史料。 [36] 
編纂法典之外,查士丁尼還對法律教育進行改革:制訂欽定法律教育大綱,學制5年,學習及格者發給證書,並以此作為在羅馬執行司法職務的條件。 [36]  在簡化司法程序方面亦有舉措。 [12] 

查士丁尼一世內政改革

查士丁尼鑲嵌畫局部 查士丁尼鑲嵌畫局部 [39]
在內部政治體制上,查士丁尼打擊首都可能威脅皇權的政治力量,並改革地方行政,加強專制皇權。 [17] 
在查士丁尼一世登基時,帝國的政治生活中仍保留有大量民主制殘餘。而查士丁尼殘酷鎮壓尼卡起義,基本上改變了君士坦丁堡民眾參與高層政治決策的傳統。元老院在政治生活中的影響也進一步下降了。在地方行政方面,他將數量眾多的小行省合併為大省區,並將地方軍政權力重新結合,特別是在亞洲領土上率先推行軍政權力合二為一的政策;為使拉韋納和迦太基的最高長官能及時應變,查士丁尼還讓他們總攬當地各方面權力。不過,改革也並非全面鋪開,部分地區維持不變。 [17] 
查士丁尼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一系列舉措,使其所追求的“一個皇帝”的目標得以實現。 [17] 

查士丁尼一世經濟政策

查士丁尼的經濟政策包括調整税制和發展商貿及手工業兩方面。為修復被包税人破壞的税制,他廢除了包税制,要求全國官員接受税收業務培訓,整肅税務機構,並要求官員核查各地税額、重新登記納税單位以及儘可能讓納税人完税。他將普通税由實物税變為實物和貨幣混合税。他還取消了貴族地主享有的免税權。 [17]  批評意見認為他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橫徵暴斂。 [3] 
查士丁尼時代國際形勢圖 查士丁尼時代國際形勢圖
商業政策是查士丁尼施政的重點。他積極採取措施,開通紅海和南高加索商路,試圖以南北夾擊的方式擺脱波斯人對拜佔廷工商業的控制。首先,查士丁尼加強了紅海東北角和西北岸兩個港口的管理,建立了海關以接收來自東方的商品。但由於帝國商船太少,不能保證正常運輸。於是,查士丁尼又積極聯合東非基督教國家阿比西尼亞的阿克蘇姆王國,勸誘他們去印度購買絲綢再轉運至拜佔廷。但印度各口岸均已被波斯商人壟斷,阿比西尼亞人難以插足,查士丁尼的計劃又告失敗。不過此後出現了轉機。這就是絲織業的引入。 [40] 
據普羅柯比記載,有一批來自印度的僧侶幫助查士丁尼從東方的“賽林達”攜帶蠶種來東羅馬,並將養蠶的技術傳授給東羅馬人。 [14]  [41]  此後,絲織業在拜佔廷領地上迅速發展起來,君士坦丁堡、貝魯特、蒂雷、安條克、底比斯等地,乃至埃及的亞歷山大,都建起了絲織工廠。桑樹也在這些地區普遍種植。 [40]  由此,絲織產業從亞洲進入歐洲。 [42] 
有觀點認為,查士丁尼瘟疫的爆發與查士丁尼積極的外貿政策有關。 [31] 

查士丁尼一世宗教政策

政教關係
聖索菲亞大教堂及其前廣場(包括查士丁尼柱)復原圖) 聖索菲亞大教堂及其前廣場(包括查士丁尼柱)復原圖)
在東羅馬帝國的政教關係中,皇帝的至尊權主要體現於:召開基督教大會的權力,對高級神職人員的任免權,以及參與教會事務、仲裁教會爭端的權力。這些權力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削弱,但查士丁尼一世仍能比較有效地掌握上述權力。 [17]  他還干預基督教審定教義和人事組織的權力,並把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地位提升到羅馬教會之上。 [8] 
打壓異端
查士丁尼自詡為正統國教(“三位一體”派)的保護人,他一面力圖平息各教派之間的爭端,一面強令異教徒改信國教,並使用高壓手段打壓不願屈服的異端派。 [17]  528年,查士丁尼迫害宗教異端阿里烏斯派 [43]  529年,查士丁尼頒佈法律,強行關閉雅典新柏拉圖學校(約於公元4世紀末期由普魯塔克創立,也有將之算作“柏拉圖學園”者 [44-45]  ),此後雅典的學術活動再未繁榮,而雅典多神教也隨着雅典學術的沒落走向末路。 [46]  同時,持非正統教義的基督徒被限令於3個月內皈依正統國教,否則將進行政治、經濟、宗教等多方面的迫害。 [17] 
查士丁尼、聖母、聖子與君士坦丁(左起)聖索菲亞大教堂鑲嵌畫) 查士丁尼、聖母、聖子與君士坦丁(左起)聖索菲亞大教堂鑲嵌畫) [47]
狄奧多拉皇后所傾向的基督一性論,同樣屬於查士丁尼眼中的異端學説,但皇帝在皇后生前並未嚴格執行自己的限令,大規模迫害在皇后去世後開始。553年,查士丁尼召開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決定嚴厲懲處一性論派信徒, [17]  並宣佈《譴責三章》敕令,改變卡爾西頓公會議的決定,絕罰三名堅持被認為傾向於聶斯脱利派的主教,對此持有異議的羅馬主教維吉里(Vigilius,537—555年在位)被查士丁尼扣留在君士坦丁堡,並被迫同意上述處理措施。 [8]  [48] 
興建教堂
有統計稱,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內,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新建和改建了多達25座教堂。此外,東羅馬帝國的其他城市也興建教堂,總數超過1000座。 [49] 

查士丁尼一世文化成就

史學發展
查士丁尼時代的傑出史學家,首推普羅柯比(又譯普羅科匹厄斯等,英:Procopius of Caesarea),有《戰史》、《建築》和《秘史》傳世。他具有古希臘史書樸實流暢、思辨嚴謹的文學特點,而在選材敍事等方面又體現出修昔底德的文風。其他代表人物還包括查士丁尼親自任命的史官利底亞人約翰(英:Jhon of Lydian),小亞細亞的法學家阿亞塞阿斯(英文:Agathias)等等。他們及其作品成為查士丁尼時代史學發展的標誌,也帶動了當時教會史、聖徒傳記和其他文學寫作的發展。此外,查士丁尼時代對開通東西方新商路的鼓勵,還催生了科斯馬斯(英:Cosmas Indicopleustes)這樣勇於冒險的商人及其著名的《基督教國家風土記》。 [17] 
扶植藝術
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是拜占庭鑲嵌畫的鼎盛時期,拉韋納的聖維塔萊教堂中還保存有反映查士丁尼及其隨從、狄奧多拉及其隨從的鑲嵌畫。
查士丁尼及其隨從(拉韋納,547年,Roger Culos攝) 查士丁尼及其隨從(拉韋納,547年,Roger Culos攝)
查士丁尼騎馬像 查士丁尼騎馬像 [50]
雕塑藝術也得到了延續。例如,在君士坦丁堡奧古斯塔大會場(Forum Augustation),原有查士丁尼為自己鑄造的騎馬塑像,該塑像樹立於一根石柱(一説高達100英尺 [50]  ,英:Column of Justinian)上,形象模擬阿喀琉斯 [2]  攻佔君士坦丁堡後,穆罕默德二世將之摧毀。 [51] 
執政官象牙板的生產接近了尾聲,但是皇帝的雙聯象牙板卻有作品傳世。有一件名為“巴爾貝里尼浮雕”(英:Barberini Ivory)的作品,浮雕的中央的騎馬人物據猜測可能為查士丁尼一世。它展示了當時頌揚勝利之王的社會風氣:帝王之威已經廣佈四海,擬人化的地球被查士丁尼一世踩在腳下;在他的右前方,一個人正向他遞交勝利女神的雕像。 [27] 
查士丁尼時代在藝術上最重要的成就還是在建築藝術領域,他重建被地震毀壞的城市、鋪設輸水管道、加固防禦工事等,以及建造孤兒院、隱修院、旅店、大教堂等。 [12]  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17] 
532年起,查士丁尼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由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米利都的伊西多爾負責工程設計和指揮。工程僅用了五年時間即告完成。 [27]  558—562年,小伊西多爾負責重建了該教堂的穹頂。它氣勢宏大,半圓形的大穹頂直徑達31米,凌空飛架於幾個小穹頂上,距地面51米,使其成為當時歐洲最高的建築之一;佔地寬廣,僅中央大廳就達5600多平方米;裝飾精美,大量使用金、銀、象牙、各類寶石、大理石、鑲嵌畫等進行內外裝飾。而陶製建材的使用,穹頂、天窗和柱廊的設置,也體現出先進的建築技術。作為拜占庭式建築的範例,它深刻影響了歐洲及近東地區的建築的發展。 [17] 

查士丁尼一世軍事行動

巴爾貝里尼浮雕(盧浮宮,Marie-LanNguyen攝) 巴爾貝里尼浮雕(盧浮宮,Marie-LanNguyen攝)
波斯戰爭
公元527年,查士丁尼一世即位,其隨即任命名將貝利薩留為元帥,向宿敵波斯帝國宣戰。公元528年波斯軍大將扎基西斯率3萬大軍,於次年在尼亞比斯以壓倒性兵力逼退貝利薩留,隔年雙方軍隊在兩河流域的達拉城再次會戰(達拉之戰),貝利薩留大勝。隨後波斯軍於531年在卡利尼庫斯戰役擊敗了貝利薩留,兩國終於532年簽下停戰協議。拜占庭向波斯一次性支付了一筆鉅款。
這個和約為查士丁尼一世在西方重建帝國的計劃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因為實際上與波斯的戰爭本身就已經過度地佔用了拜占庭的資源了。但540年這個和平就被打破了。按普羅科匹厄斯的説法,庫思老一世害怕羅馬帝國重新壯大後就更有力量了,波斯會抵擋不住,此外東哥特人願意與波斯同盟,以及波斯最大的後方敵人厭噠瓦解,使得波斯少了一個後顧之憂。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是雙方對科爾喀斯地區的爭奪。它一直延續到561年或562年,中間有一次不包括科爾喀斯地區的停火。拜占庭在這段時間裏不得不在兩個戰場上同時作戰:向東對波斯,在意大利對東哥特人,同時在巴爾幹半島上它受到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的威脅。期間,經歷過地震的安條克由於城牆尚未修復,加上缺乏支援,被波斯軍隊攻破、劫掠和毀壞。 [22] 
拜占庭的兵力有限,兩面作戰對它來説非常危險。而560年,波斯也受到突厥人的威脅,因此願意與拜占庭停火。查士丁尼一世得以保持科爾喀斯地區,最後一次維護了拜占庭的疆域,但他不得不向波斯每年進貢。
汪達爾戰爭
532年與波斯達成暫時的和平之後,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再跟汪達爾王國開戰,於533年派貝利薩留出徵非洲。遠征軍兵力薄弱,且包含大半粗魯且毫無組織紀律性可言的蠻族僱傭兵。9月中旬,貝利薩留在迦太基遭遇汪達爾人的大軍,經一番錯綜複雜的迂迴使汪達爾人的軍隊失去了有利地形並分散做幾部失去了銜接,將之擊敗,隨後在特里卡梅倫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汪達爾人於534年3月投降,汪達爾王國滅亡。 [52] 
查士丁尼的非洲戰役使拜占庭帝國控制了非洲廣大的畜牧基地。強勢的君主顯然並不熱衷於和平,哥特也成了查士丁尼的眼中釘。 [52] 
東哥特戰爭
查士丁尼晚年版圖、行政區劃以及哥特戰爭 查士丁尼晚年版圖、行政區劃以及哥特戰爭
在意大利對付東哥特人的戰事比預先想象的要困難。拜占庭與東哥特人作戰的原因是狄奧多利克之死和此後哥特人內部的繼承人的鬥爭。狄奧多利克的女兒阿瑪拉遜莎比較親拜占庭,而狄奧多利克的侄子西奧達則打他自己的主意。阿瑪拉遜莎年輕的兒子死後西奧達登上了王位。535年兩人之間的不和演化為戰爭。拜占庭首先進攻達爾馬希亞,但沒有成功。貝利薩留則率軍在西西里島登陸,他很快就佔領了那不勒斯。西奧達大敗,維提格斯取代了西奧達。維提格斯比較成功地抵抗了貝利薩留,但536年貝利薩留佔領羅馬。維提格斯未能重新佔領羅馬。雙方之間激烈的戰鬥對意大利帶來了巨大的摧殘。538年拜占庭軍隊佔領米蘭,但東哥特人經過殘酷的戰鬥又把拜占庭人驅逐出了米蘭。不停的戰鬥還帶來了饑荒。
540年5月貝利薩留攻克拉文納。東哥特貴族表示假如貝利薩留願意接受西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的話他們就停止抵抗,貝利薩留表示同意。維提格斯被俘,542年他逝世。不清楚的是貝利薩留是不是假意同意領西羅馬帝位的,但這很可能。雖然如此查士丁尼一世早就對貝利薩留持疑心了,這樣就更加重了查士丁尼一世的疑心。
由於重税的壓迫很快在意大利就有爆發了起義。542年託提拉在帕維亞被推舉為新的哥特王。多迪拉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戰略家,他使用宣傳戰和建立了一支艦隊。544年貝利薩留再次獲得意大利戰場的指揮權,但由於查士丁尼一世對貝利薩留不信任,他只給了貝利薩留一支很小的軍隊。這場所謂的第二次哥特人戰爭從541年/542年一直持續到552年,它比第一次戰爭更殘酷。546年底託提拉佔領羅馬,但他無法防守羅馬。整個意大利陷入戰火之中,雙方都使用非常殘暴的手段。549年貝利薩留受多項指控後被召回君士坦丁堡,他的競爭者納爾西斯被指令為意大利指揮官。550年託提拉再次佔領羅馬,但又無法防守該城。這場戰爭完全摧毀了羅馬富有的元老院貴族。到6世紀末這個階層就完全從歷史紀錄中消失了。
552年6月初納爾西斯再次佔領拉韋納,不久託提拉陣亡於塔吉那會戰,這樣哥特人就喪失了他們最好的軍事家了。10月哥特人在維蘇威火山再次戰敗。此後雖然還有一些哥特人的軍隊還頑強抵抗,但總的來説他們被戰敗了。意大利被嚴重摧殘。查士丁尼一世死後不久倫巴第人入侵意大利佔領了其大部分地區。
遠征西哥特
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
534年,貝利薩留為阻止西哥特王國援助汪達爾人,曾派軍隊佔領直布羅陀海峽,但當時還沒有徵服西班牙的長遠計劃。後來,查士丁尼藉助西哥特王國內亂的機會,出兵西征。關於這次遠征,史學界少有記載,其時間也有550年 [2]  、552年 [34]  [53]  、554年 [54]  等不同説法。這次遠征後,東羅馬帝國控制了西班牙南部的海港和據點以及西班牙東南部的部分領土,包括古代名城迦太基(並非位於今突尼斯的迦太基古城)、馬拉加科爾多瓦。佔領區維持了七十年。 [2] 
軍事體制
查士丁尼一世統治下連續數十年戰事不斷,原羅馬帝國的版圖現已大多併入拜占庭,與此同時,拜占庭軍隊的人數卻在減少。公元4—5世紀,拜占庭軍隊的人數為68萬,至查士丁尼統治末期下降為15萬,不及前者的四分之一。學界有觀點認為與查士丁尼的擴張戰爭消耗兵員有關,另説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人口減員才是關鍵因素。 [17] 
此外,查士丁尼一改以往軍隊以步兵陣推進為主的戰術,建成了新的裝甲騎兵團,這是拜占庭在對外擴張戰爭中的主要支柱。 [52] 

查士丁尼一世人物評價

美國國會眾議院會客廳中的查士丁尼頭像浮雕 美國國會眾議院會客廳中的查士丁尼頭像浮雕 [55]
普羅柯比:①他不喜歡遵守現存的習慣,總是熱衷於嘗試新辦法,簡而言之,他是一切高貴傳統的最可怕的破壞者。②他本質上是愚蠢和邪惡的特殊混合物。 [3]  (又譯:他是被人們稱為道德上既愚蠢又邪惡的那類人 [14]  ······他一直是個説謊者,不僅隨時隨地編造謊言,而且在寫作中,抑或當着自己臣民的面發下神聖誓言時也是如此。③因此,他從來都不會對任何冒犯者流露出絲毫的氣惱,表示出任何憤怒,而是帶着温和的面容和平靜的表情下令殺害無數無辜者,洗劫眾多城市,沒收不計其數的財產。 [3]  (英文本見 [56] 
但丁:兩重光芒互相交疊在他身上。 [57]  (兩重光芒一説指“立法者和皇帝的兩重榮光” [57]  ,一説指世俗統治者的光輝和基督教神學的光輝。 [58] 
孟德斯鳩:但是查士丁尼的惡劣行徑,他的浪費,他的迫害,他的掠奪,他的建設、改革、變革的狂熱,他的計劃的易變,由於長期的衰年而變得更加使人感到不快的、嚴酷而無能的統治——所有這些,都是同那些徒勞無益的成功和虛幻的光榮混合在一處的真正的不幸。 [59] 
愛德華·吉本:①他是一位平易近人、耐心受教、談吐高雅、態度親切的皇帝,也是一位能控制憤怒情緒的主子。②皇帝把自己看成音樂家、建築師、詩人和哲學家,也是律師和神學家,即使調停基督教各派系的工作未獲得成功,羅馬法的整理綜合也使他的精神和勤勉獲得最高貴的紀念碑。③查士丁尼生前不受人民愛戴,死後無人哀悼。追求名聲是深植於他內心的目標,然而貧瘠的野心只能屈從於空洞的頭銜、地位和當代人士的讚揚。他努力想要獲得羅馬人的稱頌,卻喪失他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阿非利加和意大利戰爭的規劃大膽,又能貫徹執行,靠着驚人的洞察力從軍營中拔擢貝利撒留,從皇宮裏重用納爾塞斯,但是皇帝的名聲為兩位勝利的將領所掩蓋。 [7] 
斯科普里法學院成立60週年紀念物上的查士丁尼 斯科普里法學院成立60週年紀念物上的查士丁尼
薩維尼:若非這些彙編,有關羅馬法的作品幾無存留;若非查士丁尼的作品側身其間,羅馬法無以傳承而至現代歐洲;而在所有這些著述中,羅馬法的精神清晰可觸。不過,很顯然,只有在羅馬法極度衰敗之時,才會出現編纂這些法典的念頭。 [60] 
J.W.湯普遜(James Westfall Thompson,美國學者):當第五世紀過渡性時期的危險過了以後,帝國在查士丁尼(527—565年)的長期統治下,重新獲得了堅固立腳點。我們很可以把查士丁尼看作羅馬帝國的重建者;他對內曾規定帝國結構的性質,對外曾樹立帝國邊境政策的路線;他曾賦予帝國以形式和精神,而帝國曾繼續保持着這種形式和精神,直到它在千年以後滅亡為止。 [61] 
約翰·W.巴爾克(John Wesley Barker,美國學者):①查士丁尼的統治,實際上是古羅馬的全地中海世界概念的最後一次曇花再現。這種概念是普遍的,也是過時的。從這方面看,查士丁尼是一位優秀的演員,但他演了一個失敗的角色。 [62]  ②儘管他有很多錯誤,但他卻使他那個時代一度令人激動、神往、令人傾慕和值得紀念。 [62]  (譯文轉自 [2] 
諾曼·戴維斯:①查士丁尼主要是因為對羅馬法的編纂以及堅持不懈地重申對逝去的帝國西部各省的統治權而令人追憶。他的法律改革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成就;但是從整個帝國的立場來看,他在西方的當務之急則似乎成了從更緊迫事務中解脱出來的一種娛樂。②從表面上看,查士丁尼恢復了此前大部分帝國的榮耀。地中海再次成為羅馬人的內湖。然而,榮耀是表面的:“保持偉大是老朽的表現,甚至是有害的。” [63] 
手持《國法大全》的查士丁尼(A.Radakov,1911) 手持《國法大全》的查士丁尼(A.Radakov,1911)
周枏:一些西方學者稱優帝的功績不在其輝煌的戰績、雄偉的教堂,使其名垂不朽的乃是他的法典編纂事業。他把法制提高到治國的戰略高度,這對後世不無有益的啓迪。 [21] 
徐家玲:①總地來看,查士丁尼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他站立在新舊世界交替的門檻上,既想前進,又要看看後面。②最後中世紀的拜占庭終於在羅馬帝國的軀殼內完成了它自身的演變,進入了中世紀亞歐封建國家的行列。在此變化過程中,查士丁尼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使命,成為一個新時代的奠基人。 [2] 
陳志強:①應該説,查士丁尼一世生前基本實現了他的理想,無論在內政還是在外交和軍事方面,他都取得了令其後人羨慕的成就,羅馬帝國似乎又重放光輝。但是,查士丁尼一世的成就未能持久。②歷史證明查士丁尼一世企圖在昔日羅馬帝國體制內為早期拜占庭國家尋求出路的計劃落空了,拜占庭國家的發展只能尋求新的變革。 [17] 

查士丁尼一世人際關係

狄奧多拉皇后及其隨從(拉韋納,547年) 狄奧多拉皇后及其隨從(拉韋納,547年) [64]
生父:薩巴提烏斯(又譯薩巴第,Sabatius)。 [7] 
生母:維吉蘭提婭(Vigilantia)。 [65] 
舅父:查士丁一世,查士丁尼生母之兄。 [2] 
妻子:狄奧多拉皇后,她與查士丁尼未有生育。
堂兄弟:哲爾曼努斯(Germanus),曾與查士丁二世同為候選繼位人,但後來在征伐意大利期間去世。(學者伯裏誤認為他是查士丁尼親生兄弟的兒子,即查士丁尼之侄。 [16]  )其子查士丁曾擔任軍事將領,因在查士丁尼去世時尚在高加索前線而錯過繼位機會。 [2] 
妹妹:維吉蘭提婭(Vigilantia),有子查士丁二世,女兒普拉傑克塔(Prajecta)。 [2]  [7] 
後輩:查士丁尼一世在世時有七個侄兒(包括外甥)和侄孫,最終的繼承人為外甥查士丁二世,他備受狄奧多拉皇后寵愛,其妻子是狄奧多拉的侄女索菲亞(Sophia)。 [2]  [7] 

查士丁尼一世人物爭議

查士丁尼一世姓名翻譯

1621年注Flavius Anicius Iustinianus的書籍 1621年注Flavius Anicius Iustinianus的書籍 [66]
“查士丁尼”在拉丁文上有Iustinianus [2]  和Justinianus [53]  [21]  兩種寫法,中國學者對兩者分別有“查士丁尼亞努斯”(徐家玲 [2]  )和“優斯提尼亞努斯”(周枏 [21]  )等譯法。更多的中國學者據英文Justinian進行轉譯,一般譯為“查士丁尼”、“尤士丁尼安” [21]  或“優士丁尼” [67] 新華通訊社譯名室以“尤斯蒂尼安”對譯Justinian和Iustinian,但仍將作為專名的Justinian I譯為“查士丁尼一世”。 [68]  有觀點認為,依據遵從人名的初始發音的翻譯原則,譯為“優士丁尼”較“查士丁尼”更為合適。 [69] 
就查士丁尼的拉丁文全名而言,除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Iustinianus之外,也還有其他形式(如Flavius Anicius Iustinianus [66]  ,其中I亦可替換為J [70]  )。此外,對取得重大功績者,羅馬人有在其姓名後加上形容詞、或附以被征服之地的名稱作為姓名的第四部分的做法,徐國棟認為《法學階梯》序言(Imperatoriam敕令)中查士丁尼一世的自稱符合這一習慣。他將這段自稱翻譯為“凱撒·福拉維烏斯·優士丁尼皇帝,阿拉曼尼、哥特、法蘭克、日耳曼、安提斯、阿拉尼、汪達爾、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虔敬的、幸福的、聲名卓著的、勝利者和獲得過凱旋式榮譽的人、永遠神聖的”。 [71] 

查士丁尼一世民族歸屬

查士丁尼各類畫像
查士丁尼各類畫像(7張)
19世紀末,學界曾圍繞查士丁尼的民族出身問題展開討論。有一派學者認為查士丁尼出身斯拉夫人,其證據是署名狄奧菲魯斯(Theophilus Abbas)者所著查士丁尼傳記中的相關人名。該傳記稱查士丁尼生母原名比格萊尼札(Bigleniza),生父原名伊斯托克(Istock),查士丁尼本人原名upraudu(意為“正義” [9]  )。 [72]  吉本曾採信該書關於查士丁尼及其母原名的記載,並稱維吉蘭提婭(Vigilantia)是查士丁尼母親將音節柔化後的改稱;又從姓名出發,稱查士丁尼出身蠻族。 [7]  後經19世紀末的學者詹姆斯·布萊斯考查,該書為17世紀人所作,不可據信。 [72]  [73]  因此該説後來也被拋棄。 [2]  然而,當代仍有個別中國學者採信這部已被證偽的文獻的記載,並聲稱查士丁尼是哥特人。 [9] 
排除了斯拉夫人説,對於查士丁尼的民族歸屬還有如下觀點:拉丁化的伊利里亞人(英:Illyrians [74] 色雷斯人(英:Thracians), [75]  以及二者混血的後代(英:Thracian-Illyrian [42]  [2] 

查士丁尼一世西征功過

鑄造於534年的查士丁尼金質大徽章(學術專著封面) 鑄造於534年的查士丁尼金質大徽章(學術專著封面)
查士丁尼的西征飽受批評,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對東羅馬帝國來説,西征的成果短暫而代價沉重,既消耗財力,又不利於巴爾幹和亞洲的防禦; [76]  其二,西征具有一定的侵略性, [77]  長期的戰爭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災難; [11]  [78]  其三,部分中國學者強調查士丁尼的西征是在復辟奴隸制羅馬帝國, [11]  並根據奴隸制這一點,批評查士丁尼的征服及相關政策是反動的。 [4]  [79] 
也有一些學者,在承認查士丁尼的西征總體上得不償失的同時,對一些傳統看法提出了不同觀點。首先,恢復羅馬帝國版圖並不等於復辟奴隸制。查士丁尼時代,傳統的奴隸制度已經難以為繼,新的生產關係成熟起來;而查士丁尼的法典中,也不乏釋放和保護奴隸的條款, [80]  可見查士丁尼並非堅持奴隸制不放的。 [81]  其次,在羅馬帝國崩潰不久的情況下,查士丁尼恢復羅馬的統一的目標有一定合理性。其三,西征對社會經濟也並非只有負面影響。羅馬的文化和法律在北非、西班牙等地保持了約一個世紀,併為後來的阿拉伯文明所部分吸收;西征後拜占庭帝國對南意大利的長期統治,也使得該地區深受希臘文化影響,有利於文藝復興。而地中海的統一,有利於該地區商貿的發展。最後,查士丁尼在北非和意大利的重建還留下了軍政合權的管理模式,後來拜占庭帝國由此發展出了對帝國有重要意義的軍區制 [2] 

查士丁尼一世後世紀念

東正教聖像中的查士丁尼
東正教聖像中的查士丁尼(4張)
查士丁尼被安葬在位於君士坦丁堡的聖使徒教堂(Holy Apostales),該教堂始建於君士坦丁時期,查士丁尼一世重建。 [2]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奧斯曼帝國後,該教堂及其中諸帝后陵墓摧毀。 [82] 
在查士丁尼一世的故鄉斯科普里,樹立有紀念他的雕像;此外,在美國眾議院會客廳陳列的二十三位立法者浮雕頭像中,同樣有屬於查士丁尼的一件。 [55]  [83] 
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妻子狄奧多拉都被東正教尊為聖人。聖查士丁尼(英:Saint Justinian)的紀念日被定為每年的11月14日。 [84] 

查士丁尼一世藝術形象

電影《狄奧多拉》劇照 電影《狄奧多拉》劇照
在《神曲》中,但丁將查士丁尼列在天堂的“水星天”。 [57] 
在1921年上映的意大利電影《狄奧多拉》(Teodora)中,Ferruccio Biancini 飾查士丁尼一世。 [85-86] 
在1954年上映的法國和意大利合拍的電影《傳説中的狄奧多拉皇后》(又譯“名花傾國兩相歡”Teodora, imperatrice di Bisanzio)中,Georges Marchal飾查士丁尼一世。 [87-88] 
在分別於1968年、1969年上映的,由西德、意大利、羅馬尼亞合拍的電影《羅馬之戰》的第一、第二部中(Kampf um Rom I,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奧遜·威爾斯飾查士丁尼。 [89-92] 
參考資料
  • 1.    陳瑞雲 主編.大學歷史詞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746
  • 2.    徐家玲 著.早期拜占庭和查士丁尼時代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58,162,210-211,223-227,249,254-261,264-265,274-278
  • 3.    (東羅馬) 普羅柯比著 吳舒展, 呂麗蓉譯 陳志強審校註釋.秘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30,38-39,66,100-114
  • 4.    鄭如霖. 略論《查士丁尼法典》[J]. 史學月刊, 1991(5):88-93.
  • 5.    徐家玲. 拜占庭的歷史分期與早期拜占庭[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6):30-36.
  • 6.    Justinian I, 6th-century mosaic at the Basilica of San Vitale, Ravenna, Italy.   .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引用日期2019-01-09]
  • 7.    (英) 愛德華·吉本 (Gibbon, Edward)著 席代嶽譯.羅馬帝國衰亡史.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30,47,221-222,285-286
  • 8.    任繼愈 主編.宗教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 9.    徐國棟. 優士丁尼法典編纂研究[J]. 法治研究, 2010, 44(8):34-48.
  • 10.    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查士丁尼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9-02-11]
  • 11.    盛志光.《世界歷史名人譜·古代卷 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74-79頁
  • 12.    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編委會 編;饒鑫賢 主編||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編委會 編.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律思想史||外國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64-65
  • 13.    普羅柯比《建築記》(IV-1-17):在居住在埃皮達姆諾斯人的邊界那一邊的歐洲的達爾達尼人中間,挨近被稱為貝(維)德里安那的要塞,有一個名為陶裏西烏姆的小村莊,這裏便是文明世界的創建者皇帝優斯提尼安誕生之處。(譯文據王以鑄《普洛科皮烏斯戰爭史·關於普洛科皮烏斯——人和作品》;“貝德里安那”又譯“貝德里阿納”、“貝德里亞納”,英文為Bederianna。)
  • 14.    (拜占庭)普洛科皮烏斯 著;王以鑄,崔妙因 譯.普洛科皮烏斯戰爭史(上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前言第29頁,852,968
  • 15.    Required Reading for the Summer Archaeological Project in 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  .St. Louis Community College[引用日期2019-03-23]
  • 16.    John Bagnell Bury(J.B.伯裏).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395 A. D. to 800 A. D.)(晚期羅馬帝國史):Macmillan and Company,1889:xxi,348,407
  • 17.    陳志強著.拜占庭帝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91-102,115-116,120-128
  • 18.    朱庭光 主編;戚國淦,張椿年,馬克堯 本冊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 下冊.北京;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1-7
  • 19.    6世紀東地中海地區的地震災害與城市的衰落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08-17[引用日期2019-02-12]
  • 20.    6世紀東地中海地區的地震與政府救助芻議[J]. 史林, 2014(3):146-157.
  • 21.    周枏.羅馬法原論(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81-86
  • 22.    武鵬. 拜占庭史料中公元6世紀安條克的地震災害述論[J]. 世界歷史, 2009(6):116-123.
  • 23.    劉宇方. 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反猶政策原因考[J]. 外國問題研究, 2016(4):16-24.
  • 24.    疏會玲. 保護與限制的雙重性——查士丁尼猶太政策初探[J]. 世界民族, 2015(5):16-26.
  • 25.    馬特沃·德·伯納爾蒂, 趙毅. 羅馬時代的體育迷暴力事件[J]. 體育與科學, 2014, 35(4).
  • 26.    朱錫強. 從拜佔廷帝國的社會條件看查士丁尼的歷史地位[J]. 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5(3):21-25.
  • 27.    西班牙派拉蒙出版社組織編寫; 王嘉利 譯.拜占庭藝術.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46-61
  • 28.    The Judicial Virtues: Pope Gregory IX approving the Vatical Decretals; Justinian handing the Pandects to Trebonianus (detail) by Raphael  .Amazon[引用日期2018-12-12]
  • 29.    武鵬, 劉榕榕. 六世紀東地中海的地震災害造成的精神影響[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40(6):176.
  • 30.    崔豔紅. 查士丁尼大瘟疫述論[J]. 史學集刊, 2003(3):50-55.
  • 31.    陳志強. 地中海世界首次鼠疫研究[J]. 歷史研究, 2008(1):159-175.
  • 32.    張書理. 查士丁尼《國事詔書》譯註[J]. 古代文明, 2013(4):39-50.
  • 33.    劉榕榕, 董曉佳. 淺議“查士丁尼瘟疫”復發的特徵及其影響[J]. 世界歷史, 2012(2):87-95.
  • 34.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  .蘭州新聞網.2013-09-26[引用日期2017-09-09]
  • 35.    第十位 查士丁尼一世  .網易科技.2006-08-16[引用日期2017-09-09]
  • 36.    唐榮智 主編.世界法學名人詞典.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2:50-51
  • 37.    彭克宏 主編;馬國泉.社會科學大詞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574-575
  • 38.    梁治平. 永存的豐碑[J]. 讀書, 1992(2):76-80.
  • 39.    The Roman Empire Strikes Back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2018-1-17[引用日期2019-02-25]
  • 40.    徐家玲. 中國絲織技術西傳考──從君士坦丁堡到里昂[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 1995(6):32-38.
  • 41.    戈岱司編,耿升譯.《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16頁
  • 42.    John Bagnell Bury.A History of the Later Roman Empire from Arcadius to Irene (395 A. D. to 800 A.D.):Macmillan and Company,1889:472
  • 43.    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黃邦和,皮明庥 主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984
  • 44.    蘇珊娜·斯特恩-吉萊, 邢莉. 新柏拉圖主義美學[J]. 藝術學研究, 2011.
  • 45.    何勤華. 西方法學的開山之作[J]. 東方法學, 2008.
  • 46.    鄭瑋. 雅典的基督教化(公元267-582年)[D]. 南開大學, 2005.
  • 47.    Justinian I, 6th-century mosaic at the Basilica of San Vitale, Ravenna, Italy. ©...Justinian I, 6th-century mosaic at the Basilica of San Vitale, Ravenna, Italy. ©... Loading... Mary: Virgin Mary and Child between Justinian I and Constantine, mosaic  .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引用日期2019-01-09]
  • 48.    NPNF2-14. The Seven Ecumenical Councils  .Christian Classics Ethereal Library[引用日期2018-10-19]
  • 49.    厲以寧著,王大慶改編.厲以寧講歐洲經濟史:插圖版.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61-69
  • 50.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序言:紅蘋果  .悠讀文學網[引用日期2018-12-01]
  • 51.    三位雄主撐起土耳其在歐亞夾縫中的千年歷史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8-12-01]
  • 52.    拜占庭帝國  .學科網.2008-10-29[引用日期2019-02-11]
  • 53.    王覺非 主編.歐洲歷史大辭典·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 54.    高清海 主編.文史哲百科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537
  • 55.    JUSTINIAN I  .Architect of the Capitol[引用日期2019-03-22]
  • 56.    The Secret History  .FORDHAM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8-12-01]
  • 57.    (意)但丁著,朱維基譯.神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496-506
  • 58.    姜嶽斌. 西基爾、阿奎那與“兩重光交相輝映”的查士丁尼——但丁政治倫理的詩化表述[J]. 外國文學研究, 2006, 28(3):70-76.
  • 59.    (法)孟德斯鳩著,婉玲譯.羅馬盛衰原因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128
  • 60.    弗里德里希·卡爾·馮·薩維尼著,許章潤譯.論立法與法學的當代使命.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27
  • 61.    (美)湯普遜 耿淡如譯.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300-1300年)(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200-201
  • 62.    John Wesley Barker(約翰·W·巴爾克).Justinian and the Later Roman Empire(查士丁尼與晚期羅馬帝國):Univ of Wisconsin Press(威斯康星大學出版社),1966:207-210
  • 63.    諾曼·戴維斯著,郭方、劉北城等譯.歐洲史(上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218-220
  • 64.    Art History: Byzantium  .Sutori[引用日期2018-12-17]
  • 65.    Alexander A. Vasiliev(瓦西列夫).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324–1453(拜占庭帝國史,324-1453):Univ of Wisconsin Press(威斯康星大學出版社),1964:728
  • 66.    Caes. Flavius Anicius Iustinianus Semp. August.  .Paulus Swaen[引用日期2018-12-12]
  • 67.    桑德羅·斯奇巴尼, 黃風. 作為共同羅馬法特有類型和現代法典模式的優士丁尼法典[J]. 政法論壇, 1993(1):88-93.
  • 68.    新華通訊社譯名室編.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1359,1423
  • 69.    Qu W, Li R. Translation of Personal and Place Names from and into Chinese in Modern China: A Lexicographical History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émiotique juridique, 2015, 28(3): 525-557.
  • 70.    (羅馬)查士丁尼著;張企泰譯.法學總論 法學階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i
  • 71.    (古羅馬)優士丁尼著;徐國棟譯.法學階梯.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1999:3
  • 72.    Bryce J, Jireček C. Life of Justinian by Theophilus[J].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887, 2(8): 657-686.
  • 73.    On the Life of Justinian  .Jassa[引用日期2018-12-18]
  • 74.    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3-184
  • 75.    J. A. S. Evans.The age of Justinian: the circumstances of imperial power:Routledge,2002
  • 76.    全球通史 · 1500年前的世界·第四編·第十五章 傳統的拜佔廷文明  .語文備課大師[引用日期2018-12-01]
  • 77.    世界上下五千年·近代卷·查士丁尼  .語文備課大師網[引用日期2019-02-12]
  • 78.    許宏烋. 拜占庭封建化過程的幾個問題[J]. 史學月刊, 1956(2):9-14.
  • 79.    鄭如霖. 關於東羅馬帝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中的幾個問題[J].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3(1):121-129.
  • 80.    林芊. 拜佔廷帝國封建化問題探討[J]. 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9(4):55-59.
  • 81.    裔昭印. 論查士丁尼[J]. 學術月刊, 1995(10):69-72.
  • 82.    Downey, Glanville. “The Tombs of the Byzantine Emperors at the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in Constantinople.” 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vol. 79, 1959, pp. 27–51.   .JSTOR,[引用日期2019-02-11]
  • 83.    About Relief Portrait Plaques Lawgivers  .Architect of the Capitol[引用日期2018-12-01]
  • 84.    St. Justinian the Emperor  .The Orthodox Church in America[引用日期2018-12-21]
  • 85.    Teodora (1921)  .IMDb[引用日期2018-12-01]
  • 86.    狄奧多拉 Teodora (1921)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8-12-01]
  • 87.    傳説中的狄奧多拉皇后 Teodora, imperatrice di Bisanzio (1954)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8-12-01]
  • 88.    Teodora, imperatrice di Bisanzio (1954)  .IMDb[引用日期2018-12-01]
  • 89.    羅馬之戰1 Kampf um Rom I (1968)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8-12-01]
  • 90.    Kampf um Rom I (1968)  .IMDb[引用日期2018-12-01]
  • 91.    羅馬之戰2 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 (1969)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8-12-01]
  • 92.    Kampf um Rom II - Der Verrat (1969)  .IMDb[引用日期2018-12-01]
  • 93.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編輯部譯.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 2.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222-223
  • 94.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