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卡西利努姆戰役

鎖定
卡西利努姆戰役(英文:Battle of Casilinum),又稱卡希利努斯戰役,是公元554年,拜占庭擊敗法蘭克的一次重大戰役。納爾西斯率領着1萬8千人的東羅馬軍隊在沃爾圖諾河的北岸,由布提林率領着3萬人的法蘭克軍隊在沃爾圖諾河的南岸。最終,法蘭克軍隊全軍覆沒,而拜占庭據説只損失了80人。 [1-2] 
名    稱
卡西利努姆戰役(英文:Battle of Casilinum)
發生時間
554年
地    點
卡西利努姆的沃爾圖諾河
參戰方
拜占庭帝國,法蘭克王國
結    果
拜占庭帝國獲勝
參戰方兵力
拜占庭軍隊18,000人(但有3分之2的赫盧利僱傭軍叛變)
法蘭克軍隊30,000人,少量的阿勒曼尼軍隊,叛投而來赫盧利人僱傭軍
傷亡情況
拜占庭軍隊傷亡極少
法蘭克軍隊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
納爾西斯(拜占庭帝國);布提林(法蘭克王國
影    響
法蘭克再不敢與拜占庭為敵,意大利戰爭結束。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爭背景

在公元552年的塔吉那會戰中,納爾西斯擊殺了東哥特王國國王託提拉,將繼任國王忒亞斯和餘下殘軍包圍在蘇威火山附近,查士丁尼也得以加上“哥提庫斯”的榮譽,但經過戰亂破壞的意大利已是滿目瘡痍。
查士丁尼時代的意大利戰爭卻尚未結束。早已涉入意大利的法蘭克人,對拜占庭新收復的領地露出了野心和爪牙。此時法蘭克王國由一代雄主克洛維的幾個子孫聯合治理,正處於鼎盛狀態,國力強盛,成功擊敗了西哥特人,佔領了西哥特人在阿基坦的首都納爾邦(納博訥),將他們徹底驅逐到西班牙,還吞併了勃艮第王國。
法蘭克人對東哥特與拜占庭帝國的戰鬥基本是處於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他們一開始許諾出兵支援查士丁尼,隨後與東哥特人結盟,得以攫取東哥特王國在高盧東南部的土地。他們曾於公元539年發兵號稱十萬,攻擊貝利撒留,並把控制力滲入波河流域。當納爾西斯率軍來征討東哥特王國時,法蘭克軍隊做出幫助東哥特人防禦的姿態,將半島西北部的利古里亞據為己有,卻並不真正與拜占庭軍隊接戰。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爭起因

納爾西斯已經基本平定意大利,但帝國對意大利的統治因税收偏重而不得人心,納爾西斯的兵力因此分散以控制各地。這對法蘭克人來説,正是摘桃子的時機。
雖然墨洛温王朝的締造者——一代雄主克洛維將王國分給數個子孫來管理。但在王朝的上升階段,墨洛温家族還保持着驚人的團結,財力也充足。由於各地的統治者都是有力的領袖,他們能夠有效地從地主手中徵收到可觀的賦税。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爭開始

553年,號稱多達7.5萬或10萬的法蘭克大軍於6月初翻越阿爾卑斯山侵入了意大利。他們的祖先曾長期作為輔助軍團為羅馬人效力,因此深受前中期羅馬軍團的影響,擁有強悍的重步兵。他們裝備着刀劍和盾牌,以及能保護全身大半部分的鎖子甲或魚鱗甲,還有着獨特的壺形頭盔。和他們的羅馬老師一樣,法蘭克人擅長使用標槍,他們還有獨特的遠程兵器飛斧,可以穿透西哥特騎兵的盔甲將對手斬落馬下。
大軍主要由奧斯特拉西亞的梅斯王圖德巴德派出,他是提奧德貝爾特一世的兒子,提奧德里克一世的孫子,克洛維的曾孫,擁有着幾個王國中最大的領地。依靠接近黑森林的優勢,圖德巴德招募了不少裝備一般但極為彪悍的阿勒曼尼人加入軍隊。根據墨洛温王朝早期克洛維子孫共進退的傳統,其他幾個法蘭克王國也發兵支援。
圖德巴德並未親自帶兵,而是派出兩名出身阿勒曼尼人領主的將軍——洛塔爾(洛瑟、琉塔里斯)和布塞林(布提林)兄弟率領軍隊,但他給了他們充足的經費和物資來武裝這支大軍。
納爾西斯的兵力分散在整個意大利半島,而法蘭克人的戰兵應當接近五萬。納爾西斯派赫魯利僱傭兵首領法爾卡里斯前去阻止,但對方卻憑藉其過人的蠻勇將後者擊殺,迫使羅馬人撤退至意大利中部。納爾西斯不得不下令軍隊避入大城市自保,任由法蘭克人在波河平原劫掠。
到了公元554年春,兩名阿勒曼尼領主進一步將劫掠範圍擴展到波河以南,並在羅馬城附近分兵侵襲半島的不同部分。
法蘭克人缺乏攻堅手段,無法攻克大城市,卻憑藉浩大的軍力掃蕩了整個亞平寧半島。洛塔爾經阿普利亞和卡拉布里亞抵達奧特朗托,所部卻因瘟疫和水土不服而減員嚴重,又因為輕敵,在法諾(佩薩羅)城遭到東羅馬守將阿塔巴尼(Artabanes)與匈人僱傭兵首領烏爾達克所率3000駐軍的猛烈衝擊,丟下大部分搶來的財物人口撤到波河北岸,洛塔爾公爵也死於戰傷。如此一來,納爾西斯要對付的就只剩下沿坎帕尼亞、盧卡尼亞南下,直至與西西里島僅一水之隔的墨西拿海峽後返回的布塞林了。
在南意大利的卡普亞境內卡西利努姆城 (Casilinum)附近,納爾西斯率領1.8萬軍隊沿坎帕尼亞大道南下,成功在沃爾圖諾河北岸截住了北返的布塞林的軍隊。這是漢尼拔曾經用火牛陣逼退費邊的地方。這時由於夏季的炎熱和傳染病,布塞林軍有一些死傷,還剩下3萬人能夠戰鬥。
布提林剛得知同僚戰敗和對手擋道的情報,就立即着手佈置相關戰鬥事宜。他把營寨設置於距卡普亞不遠的沃爾圖諾河左岸(南岸),四周都環繞輜重車輛充當圍欄,更外側還挖有深深的壕溝。法蘭克人甚至在通往軍營的必經橋樑上,構築了一座木製高塔以監視對手動向,其防禦幾乎堪稱是密不透風。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爭經過

卡西利努姆戰役對峙

納爾西斯也建立營寨緊守河岸,令對手無法渡河。由於納爾西斯麾下的僱傭兵忠誠度缺乏保障,迫使他仍需較快解決法蘭克人。羅馬軍中有位名叫查納蘭格斯的亞美尼亞騎士,就率小股騎兵突襲一夥轉運糧草的法蘭克輜重車隊。隨即又偽裝成押運者的模樣靠近橋樑,趁瞭望台上的敵軍士兵尚未反應過來,將引燃的糧草投擲過去。
由於此時正值初秋,剛剛度過夏季乾熱炙烤的天氣變十分適合縱火。結果,這座木製塔樓瞬間即被火焰吞沒。更糟糕的是,碰巧颳起的大風又讓火勢迅速蔓延到整個石橋,迫使法蘭克士兵都倉皇撤離。納爾西斯也就不費吹灰之力地輕鬆佔領橋樑,同時也讓布提林苦心經營的防禦體系瞬間土崩瓦解。納爾西斯又授意一名赫盧利人假意叛逃到布提林大營傳播羅馬軍隊缺乏鬥志的假情報,引誘法蘭克人主動進攻。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前準備

由於拜占庭軍隊沿着橋樑進到河流以南,正方便法蘭克軍隊進攻,這本來就符合糧草不斷消耗又急於返回的布塞林之意,東羅馬帝國軍隊如今是背水一戰的態勢。
卡希利努斯河戰役中的兩軍佈陣 卡希利努斯河戰役中的兩軍佈陣
法蘭克軍隊以極少量騎兵開路,將軍隊佈置成一個楔形三角陣,其中戰鬥力最強的精兵手持盾牌密集排列在前部角尖位置。其他同伴則依次排列在他們兩側,一路向下延申組成楔兩處斜邊。因為交鋒時,整個陣型就彷彿是一隻拱嘴的野豬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豬突”戰術。
兩萬多重步兵排成楔形的三角巨陣,如同鋼鐵鑄成的移動城池,布塞林和他的親兵構成最強的三角尖端。法蘭克軍人的盾牌聯在一起,密不透風,而且盾牌上還突起矛尖,可以在將敵人向後推的同時殺傷敵人。
顯然,安排這種陣型就是要將法蘭克人的肉搏優勢發揮到極致。事實上,此類戰法在崇尚蠻勇鬥狠的古代日耳曼人中也十分常見,屢屢出現於塔西佗等古羅馬歷史作者的筆下。儘管表面上看似粗糙簡陋,實際上對士氣和訓練水平都有相當要求。古日耳曼人也憑此招打敗過無數陣型更為精密和複雜的對手。即使強如羅馬軍團,也險些有在斯特拉斯堡戰役(斯特拉斯堡大捷)中被一波流沖垮的經歷。
不過,楔形陣的缺陷同樣相當明顯。只要受攻擊者能在中央頂住重壓,就能趁其後繼乏力之機迂迴包抄,從而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法蘭克人計劃正面突擊拜占庭軍隊的中宮,因為龐大的步兵陣列並不方便轉彎。
納爾西斯沿用了塔吉奈戰役所用的戰術並加以強化,這次他選擇以騎射手組成兩翼,兩個側翼各有3000名馬弓手,十分寬大;而中央由步弓手列陣在步兵的背後,重步兵由東哥特王國降將Aligern指揮,中央陣線成半圓形,可以形成交叉火力打擊法蘭克人,其第二線有投石手等輕步兵。騎兵被納爾西斯放在後方作為預備隊,雖然羅馬人擁有多於法蘭克人的騎兵,但也並沒有多出很多。指揮官本人則親自坐鎮右翼統轄全局。
另外,法諾之戰的指揮官阿爾塔巴尼率領一支左翼分隊,埋伏於戰線外森樹中。還有一支僱傭來的赫魯利騎兵,用於應付戰場上隨時可能出現的任何意外。
但納爾西斯千算萬算,偏偏疏漏了來己方陣營中的內部矛盾。原來,這位羅馬名將早先與赫魯利僱傭兵之間爆發了激烈爭吵。事情的緣由是一名脾氣暴躁的赫魯利騎士,因瑣事而殺死自己的僕從。隨後又因爭辯時頂嘴觸怒納爾西斯,當即被後者施以捅穿肚腹致死的刑罰。由於未和其他赫魯利人協商,此舉也引起後者的一致抗議。此外,3支赫盧利人僱傭軍的其中2支也得到了布提林的重金收買。僱傭兵首領辛杜亞爾甚至決定,以按兵不動的舉措來抵制最高統帥的所有指令。本就心高氣傲的納爾西斯,更不可能放下臉面去向部屬道歉。所以導致戰事還未打響,自己麾下就先自亂陣腳。甚至有2個不忿他草率舉動的赫魯利變節者,提前將情報告知了對方,促使後者提前發動襲擊。相當數量的赫魯利人,更是直接加入了法蘭克陣營。

卡西利努姆戰役血戰

最初,法蘭克-阿勒曼尼聯軍的攻擊的確來勢洶洶。雖然大多數蠻族不着盔甲、甚至靠赤裸胸膛來壯大聲勢,但僅憑他們發出的狂野吼叫就足以嚇退意志不堅者。何況這些日耳曼人還精通各種武器,首先會在距離不遠處投擲出“安貢尼”標槍,才順勢拿起趁手的雙刃斧大肆劈砍。更有不少身強力壯者,能夠單手掀開羅馬重步兵的盾牌,直接把對手甩到很遠的地方。甚至是可怕的悍不畏死者,會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追求同歸於盡。由於缺少赫魯利預備騎兵的支援,早已不復古典軍團威名的東羅馬重步兵完全無法應付,紛紛因重壓而四散奔走。當第一線的盾牌陣被對手撕開口子,緊隨其後的二線輕步兵們也立刻像驚弓之鳥般退散,與之相接的那部分步弓手也被壓迫得迅速崩潰向後逃去。
但下馬的赫盧利人預備隊和其他的重步兵阻擋了法蘭克軍隊的繼續向前,而兩翼的騎兵也轉向做出衝鋒的態勢。
法蘭克軍隊停止前進,將盾牌湊得更緊,做好迎擊騎兵衝鋒的準備。然而拜占庭騎兵們並不衝鋒,而是停在離對方一百碼的地方,向陣內傾瀉着瓢潑般的箭雨。這就發揮了東羅馬重騎兵最大的優勢,他們既可以衝鋒,也可以射箭,令敵人很難防範。
由於長期與重裝的薩珊波斯軍隊接觸,拜占庭弓騎兵使用射速較慢但威力巨大的重箭,這種特殊的重箭頭能夠射穿法蘭克人的盔甲。法蘭克人並沒有忘記當年匈人肆虐帶來的慘痛回憶,他們重視身軀的保護,但是羅馬軍隊軍事技術的更新換代還是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納爾西斯讓騎射手們以交叉火力避開法蘭克人的盾牌,射擊他們的身軀。加上正面步弓手們的射擊,法蘭克軍隊傷亡慘重,他們的飛斧和標槍卻射程不足以命中拜占庭馬弓手,更何況東羅馬靈活的馬弓手們還能移動閃避。法蘭克人不敢輕舉妄動,向側翼前進有遭到全方面打擊而陣勢崩潰的危險,只得在膠着中等待拜占庭軍隊的箭矢消耗。但從箭雨持續了幾個小時來看,納爾西斯應當如同卡萊戰役中的蘇雷納那樣,準備了大車來運送箭矢。
右翼的法蘭克人因沒有注意到埋伏在樹林裏的東羅馬騎兵,承受力相比左翼的同伴更不堪重負。在幾個小時的射擊後,有少數蠻族士兵心生畏懼地試圖調頭逃跑。但從作戰時間之長來看,法蘭克人的韌性非常可觀。
然而,布提林佈置於楔形陣三角尖處的精鋭兵團,反而在己方形勢不利後被激發起蠻勇之氣。他們瘋狂地衝擊羅馬人的正面防線,致使缺口進一步擴大,還再次衝散了不少馬弓箭手。這也讓布提林重新看到了勝利的希望。關鍵時刻,此前因內部糾紛而拒不服從主帥命令的赫魯利僱傭騎兵,竟出人意料地趕到戰場。他們的首領辛杜亞爾在平息怒火後,自感十分對不起僱傭兵責任。而且由於日耳曼人崇敬武勇和鄙視懦弱的天性使然,讓自己害怕別人會把拒不參戰的原因歸結為畏懼對手。

卡西利努姆戰役戰爭結果

辛杜亞爾的到來輕鬆阻止了蠻族豬突,進而將後者從羅馬陣線上驅逐。然後和己方重騎兵合力,將他們全部合圍在距河岸不遠處的平地上,用箭矢和標槍對敵人進行單方面的屠殺。在箭雨和馬蹄的收割下,鮮血染紅了沃爾圖諾河河岸的平野。法蘭克人的統帥布塞林在戰場上受到重傷,當場陣亡,3萬名法蘭克軍隊也幾乎全軍覆沒,據説只有5人得以逃脱。
60餘歲的老將納爾西斯憑藉此戰勝利,最終成功地懾服了意大利境內的所有反對勢力。迫使自感復國無望的哥特殘餘部眾悉數投降,從而實現了查士丁尼再征服亞平寧半島的計劃。此後,納爾西斯在羅馬舉行大凱旋式,是最後一位在羅馬舉行正式凱旋式的將領。意大利的當地居民也終於能夠擺脱長達20年的再征服運動荼毒,得以重新過上稍微穩定的生活。
至於失敗的法蘭克人,不僅遭受到慘重損失,還由於大傷元氣而被迫放棄利古里亞地區。隨即又因陷入長期內部傾軋,只能放任意大利先後成為東羅馬帝國和倫巴德人的戰利品。直至兩個世紀後,法蘭克王國才在丕平三世查理曼帶領下捲土重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