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爾西斯

鎖定
納爾西斯(約478-約573),東羅馬帝國宦官,軍事家,主要成就是征服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及擊敗來犯的法蘭克人。
中文名
納爾西斯
外文名
Narses (或Nerses)
別    名
納爾塞斯
國    籍
東羅馬帝國
出生日期
478或480
逝世日期
566或573
職    業
宦官,軍事家
主要成就
征服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及擊敗來犯的法蘭克人
信    仰
東正教

納爾西斯人物生平

早年事蹟不詳,到530年時已成為查士丁尼皇帝的財政總管,後來又負責指揮皇帝的宦官衞隊,擔任高階軍職。
532年在尼卡起義中受皇帝所託説服藍黨支持皇帝,在平定叛亂中有所貢獻。
538年率7000人前去意大利支援貝利撒留東哥特人作戰,由於兩人意見不和而被召回君堡,但仍然為皇帝所信任。
545年被委任前去招募蠻族僱傭兵,因為他在蠻族中受到歡迎。
551年終於接替貝利撒留為統帥,帶領兩萬多軍隊,包括大量的蠻族傭兵,走陸路前往意大利。他通過巧妙的戰術和佈陣取得一系列輝煌勝利,在552年的塔吉那會戰中獲勝,東哥特國王託提拉重傷而死。隨後在554年的卡西利努姆戰役中,打敗了法蘭克人和阿勒曼尼人,征服了意大利。並在羅馬舉行大凱旋式,是最後一位在羅馬舉行正式凱旋式的將領。
此後他駐紮在意大利。晚年事蹟不詳。他深受士兵,特別是蠻族傭兵的歡迎,原因之一是他有充足的財政資源支持。

納爾西斯意大利戰史

宦官將軍納爾西斯前往意大利時,是公元551年。在摧毀國家一半人口的查士丁尼大瘟疫巨大災難後,查士丁尼一世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終於積累起足以與東哥特人發起巔峯決戰的財力和軍力。納爾西斯的軍隊擁有2萬多戰兵,大多是僱傭兵,因為帝國的常備軍需要在邊境上防禦保加爾人等外敵。
但這絕不代表這支軍隊不強大。他們後勤充足,裝備精良,並且擁有優秀的統帥。
僱傭兵中有匈奴人、倫巴第人、吉普德斯人這樣生活在帝國邊境上的蠻族,也有奇裏乞亞人、伊蘇里亞人這種在帝國邊區徵召而來的邊民,甚至有很一部分波斯人。拜占庭與薩珊波斯簽訂和議之後,許多波斯精鋭戰士為了金錢而來到君士坦丁堡,為查士丁尼一世服役。
經過貝利撒留與數代東哥特君王的拉鋸,哥特人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在拜占庭帝國最艱難的時候,貝利撒留憑藉很少的兵力與智勇雙全的東哥特國王託提拉周旋,為帝國在意大利保存了拉文納、奧特朗托、安柯拉和克羅托拉等城市,牽制了哥特人的大量兵力,使得當納爾西斯從東北方向進入意大利時,託提拉因兩面受到壓力而不得不分散兵力作戰。
託提拉在貝利撒留離開之後組織了海軍,不斷侵襲拜占庭來以攻代守。當納爾西斯集中其兵力時,託提拉用三百艘戰船去奪取亞德里亞海的控制權。他首先洗劫了科孚島,然後進到了艾普拉斯和達爾馬提亞沿岸,並毀滅了那些準備從希臘為納爾塞斯軍隊運輸補給的船隻。
與此同時,託提拉抓緊猛攻安柯拉城,拉文納守將法利裏安遂向達爾馬提亞地區薩羅納的守將約翰求援。約翰不等納爾西斯抵達薩羅納向自己發出命令,就率領38艘戰船出海,與法利裏安的12艘戰船聯合贏得一次海戰,向安柯拉輸送了補給,使得託提拉的圍攻失敗。顯然,拜占庭海軍在此時十分強大,即便是以寡擊眾也總能打敗對手。
生活在高盧的法蘭克人已經和託提拉結盟。他們和哥特人聯手在意大利東北部的隘口布防,但似乎並不想和拜占庭軍隊發生大規模衝突。納爾西斯下令部隊沿着海岸走,與艦隊保持接觸,當軍隊遇到河川和鹹水湖時,艦隊就可以當做渡船使用。
抵達拉文納之後,納爾西斯休整了九天,又前進到裏米尼,將其攻克,託提拉的將軍烏斯德拉斯被擊斃。隨後,納爾西斯向意大利中部一路挺進。
此時託提拉位於羅馬附近,他急忙召集全軍越過圖斯卡尼,在塔吉奈村建立了他的營地。塔吉奈位於亞平寧山脈中部分水嶺的山腳下,接近當代的古比奧。託提拉本來計劃依山固守,但納爾西斯從小路繞過了在山口固守的哥特軍隊,迫使託提拉及時後撤,佔據谷底的出口,阻擋納爾西斯。
納爾西斯處於進不得退不能的窘境,如果選擇撤軍,將因為來路的狹窄而很容易遭到哥特騎兵的追殺。如果選擇作戰,由於戰場位於一塊羣山環繞的高地平原上,只有兩英里寬的地面適合騎兵行動,納爾西斯則無法發揮己方的兵力優勢,而託提拉擁有主場優勢。
當然,這也意味着託提拉的戰兵僅有1.5萬人,少於納爾西斯的軍隊。除了南方被拜占庭控制的城市分散了他的兵力之外,長久的戰爭對意大利的破壞也是重要的因素,但託提拉的這一萬多戰士都是百戰之師,士氣高昂,悍不畏死。
開戰之前,納爾西斯派出50名死士佔領了極左翼前方的山丘,為側翼提供掩護。發現這點後,託提拉當晚就派出騎兵衝擊,試圖迎着陡峭的地形奪取山丘,但他們一次次的衝鋒都被羅馬人擊退。拜占庭戰士結成鐵一樣的盾陣,用長矛向外穿刺,併發射標槍和箭矢擊退了沒有成熟馬鐙的哥特騎兵,保住了陣地。
雖然拜占庭的步兵比起羅馬帝國巔峯時代已經衰落,但仍然擁有不少可以以一當十的精鋭步軍勇士。在兩翼的高地上,弓弩手被佈置在騎兵的前方,兩翼前突。
在第二天的決戰中,納爾西斯布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陣型。倫巴第騎兵、赫魯利騎兵、格皮德騎兵和奇裏乞亞騎兵被要求下馬,用長矛方陣作戰。他們顯然已經經過納爾西斯嚴密的步戰訓練。
哥特騎兵在當時諸蠻族的騎兵中首屈一指,他們衝擊的迅疾勇猛、勢若千鈞。託提拉擅長騎兵作戰,他認為缺乏騎兵的羅馬中軍是羅馬軍隊的薄弱位置,決定靠高速的騎兵衝鋒避開兩側的弓箭射擊打垮對手,而後以步兵跟進徹底摧毀羅馬軍隊。
查爾斯·歐曼爵士認為,納爾西斯在此戰中使用的戰術,可以説是後來愛德華三世在克雷西之戰中大破法軍騎兵的先聲,這完全可以視作不易之論。
託提拉低估了拜占庭精鋭弓箭手的殺傷力,就如同後世的法國人低估了英國的長弓手。這些精鋭弓手力量大,使用重磅的弓和具有破甲能力的重型箭矢,射程遠且威力猛。當託提拉的騎兵直衝拜占庭中軍後,即便是在兩翼射擊中央的哥特騎兵,他們也給哥特騎兵的戰馬造成了很大的殺傷。
8000名精鋭弓手拋射出連天的箭雨,形成居高臨下的交叉火力,如飛蝗一般遮蔽了亞平寧的蒼穹。受傷的戰馬在哥特騎兵隊伍中亂衝亂撞,減慢了騎兵衝擊的速度,使得騎兵隊的移動緩慢起來,又因此受到更大的傷害。
納爾西斯的下馬騎兵使用騎槍作為步兵作戰並不見得多麼強大,他們遠不及幾個世紀前的羅馬長槍軍團兵技巧嫺熟。然而弓箭手已經將哥特人的衝擊力量極大削弱,如同刺蝟般的矛林便輕易地就能阻擋住哥特騎兵的衝鋒。
連續數輪衝鋒之後,哥特騎兵隊損失慘重。託提拉先聲奪人的計劃,反而使得他的軍隊遭受了致命的打擊。
如果哥特步兵能及時前進,或者可以協助騎兵作戰,但他們卻畏懼兩翼的拜占庭騎兵攻擊側翼而前進緩慢。在之前提到的那座山丘上,納爾西斯也佈置了騎兵和弓弩手居高臨下俯視哥特人。
哥特騎兵紀律比不上拜占庭騎兵,他們最強大的武器是一往無前的勇氣,而較好的防護也使得他們受到的殺傷相對不大。但經過幾個小時的衝擊,哥特騎兵的士氣終於瓦解,他們喧譁着奔逃,因為失去紀律而碾過並衝散了後邊的步兵部隊。
在這時,老謀深算的宦官將軍納爾西斯才派出還是生力軍的拜占庭騎兵發動追擊,弓弩手跟進,對哥特人形成了致命的三面夾擊。
已經人仰馬翻、一片混亂的哥特軍勢在拜占庭軍隊的打擊下土崩瓦解,被好似割韭菜一樣屠殺。6000名哥特戰士被擊殺或者被俘後處死,餘者都奔散而去,其中包括一些過去投降哥特人的羅馬逃兵。
被稱作“東哥特這顆大樹上開出來的一朵最名貴的奇花”的騎士名王託提拉,本人在戰役起始時就身受重傷。在兵敗後,他與亂兵一起逃亡,卻被羅馬追兵活捉,在卡普萊村中重傷而死。
如果託提拉命令步弓手及時支援騎兵協同作戰,或者分出一部分騎兵干擾羅馬弓箭手,戰局或許會不同。所以他所受之傷應當導致此後他完全無力指揮作戰,哥特軍隊完全是各自為戰。
託提拉戰死後,哥特人推舉特亞斯為他們的新領袖,他們只剩下7000戰兵,但仍然不準備投降。納爾西斯收復了羅馬,把特亞斯的殘軍封鎖在薩諾達兩個月之久,又將他們逼退到維蘇威火山附近的利特里山,將哥特人團團圍困。而哥特海軍也早已投降於納爾西斯。
已經無路可退的哥特戰士們如同斯巴達克斯的最後一戰那樣,放走所有戰馬,率全軍衝下高山,與東羅馬軍隊作最後的殊死一戰。特亞衝鋒在最前,親手斬殺了不少拜占庭軍人,他的盾牌上插上了12根羅馬人的標槍。當他換新的盾牌時,一根羅馬標槍擊中了特亞的胸口,將最後的哥特王者殺死。
哥特士兵終於士氣崩潰,向羅馬人投降。即便是殘暴好殺的納爾西斯也尊重他們的勇氣,允許他們回到哥特人起源的地方——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居住。此後仍有幾座哥特人控制的要塞負隅頑抗,被納爾西斯一一攻克。
哥特戰爭的餘燼似乎已經撲滅,然而早已涉入意大利的法蘭克人卻已經開始張牙舞爪。此時法蘭克王國由一代雄主克洛維的幾個子孫聯合治理,正處於鼎盛狀態,國力強盛,成功擊敗了西哥特人併吞並了勃艮第王國。
如果説塔吉奈會戰,納爾西斯的勝利由於託提拉的早早受傷而顯得勝之不武。那麼隨後進入意大利的號稱多達8萬的法蘭克大軍絕對是讓拜占庭人不可能掉以輕心的勁敵。
在卡西利努姆戰役中,託提拉使用了與塔吉奈戰役相似的戰術,這一戰是真真正正的以少勝多。法蘭克主帥被臨陣斬殺,他們損失慘重,近乎全軍覆沒,按照拜占庭方誇張的説法,僅有五人從戰場上逃離。而查士丁尼的意大利戰爭至此才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