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達爾人

鎖定
汪達爾人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曾在羅馬帝國的末期入侵過羅馬,並以迦太基為中心,在北非建立一系列的領地。
西班牙的省份“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的名字可能來源於北非穆斯林摩爾人對汪達爾人的土地的稱呼,汪達爾人在入侵北非前曾在那裏居住。
中文名
汪達爾人
外文名
Los vándalos、 Vandals
部    落
日耳曼人部落
名字來源
安達盧西亞
事    蹟
建立王國、洗劫羅馬等
發展史
起源發展、建國強盛衰落滅亡
名字原意
流浪者

汪達爾人大事記

汪達爾人分佈 汪達爾人分佈
汪達爾人公元429∼534年在北非建立一個王國。455年曾洗劫羅馬。此後他們的名字就成了肆意破壞和褻瀆聖物的同義語。
5世紀初,他們為了躲避匈奴人而逃往西方,曾侵入並蹂躪高盧的部分地區。
409年定居西班牙。羅馬聯軍把西班牙境內的錫林汪達爾人及阿蘭汪達爾人都驅散之後,阿斯丁汪達爾人在國王貢德里克(Gunderic)成為佔支配地位的集團。
429年,貢德里克的兄弟和繼承人蓋塞裏克(Gaiseric, 428∼477年在位)領導下人民在北非定居,435年成為羅馬的聯邦。
4年後蓋塞裏克擺脱了羅馬宗主權,佔領迦太基,建立一個獨立的專制政權。他們牢固地統治着當代的突尼斯北部、阿爾及利亞東北部地區,進而佔領了撒丁島科西嘉島西西里島;他們的海盜船隊控制了地中海西部大部地區。
455年6月入侵意大利並攻陷羅馬城,歷時半個月,有計劃地洗劫該城和將許多珍貴藝術品搶掠一空。
汪達爾人宗奉阿里烏教義,在非洲對天主教的迫害有時非常殘酷,在蓋塞裏克的繼位人亨奈裏克(477∼484年在位)統治末期尤甚。
533年,拜占庭軍隊在貝利薩留統率下攻入北非(533∼534),摧毀了汪達爾王國特里卡梅倫戰役)。從此以後,汪達爾人在歷史上不再起作用。

汪達爾人歷史背景

汪達爾人起源發展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一詞的原意是“流浪者”,他們是在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從波羅的海沿岸遷徙到今波蘭西南部的西里西亞地區的。在此後的很長時間內,它都是附近強大民族的附庸,時而追隨哥特人,時而為馬考曼人賣命,真可謂朝秦暮楚。
公元前72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隨同施瓦本王阿里奧維斯特入侵高盧,最後於公元前58年被愷撒全部殲滅了。還沒有從這次毀滅性的打擊中完全恢復過來的汪達爾人,很快又被他們的新盟主馬波德國王拖入了西日耳曼內戰的泥潭,損失十分慘重。但馬考曼王國在戰後的衰敗,也使得他們從此過上了一段獨立自主的好日子。
大體上,公元1世紀的汪達爾人可分為兩個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
西里西亞之名就來自於後者。由於此處山林密佈,平地較少,又沒有出海口,所以汪達爾人沒有像其它東日耳曼民族那樣重點發展畜牧業和漁業,而是主攻手工業兼營農業和狩獵。
當時,日耳曼民族之間的貿易是相當活躍的:在格皮德人控制的維斯瓦河三角洲,有一座盛產琥珀的島嶼,惹得四面八方的商人都定期前來拜訪,逐漸成為了整個東北歐的期貨集散地,近水樓台的汪達爾人更是此處的常客。考古發掘證實,他們的陶器遠銷丹麥日德蘭半島,皮革製品、石雕、木雕和金屬首飾在周邊地區也廣受歡迎,它們往往帶有濃郁的凱爾特藝術風格。

汪達爾人建國

公元1~3世紀汪達爾人住在奧得河中游兩岸。
335年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遷入潘諾尼亞。
5世紀初因匈奴人襲擾,汪達爾人和非日耳曼族的阿蘭人越過萊茵河涌入高盧地區,他們又一路劫掠,於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佔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但時隔不久,來自北方的西哥特人又奪取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區,使汪達爾人不得不退守西班牙半島南端和西北一隅。
公元429年,汪達爾王蓋塞裏克(428~477在位)審時度勢,率8萬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從西班牙半島渡海遷往北非,439年攻陷羅馬在北非的首府迦太基, 並以該地為首府建立汪達爾王國。迦太基的陷落對西羅馬的打擊最為嚴重,切斷了它在非洲的財政來源。
442年,羅馬終於承認汪達爾王國北非大部分地區的統治。

汪達爾人強盛

汪達爾人建立汪達爾王國後繼續在北非擴張領土,並征服西西里島西部、撒丁島科西嘉島巴利阿里羣島等西地中海島嶼。455年,蓋塞裏克乘羅馬混亂之機,率艦隊渡海,攻陷羅馬城,縱兵焚掠兩星期(6月2日—16日)。羅馬古文物遭到嚴重破壞,“汪達爾主義”也就成了毀滅文化的代名詞。從此一躍成為地中海的強國。

汪達爾人衰落

汪達爾王國的統治下,北非城市衰落。汪達爾貴族沒收羅馬大地主的土地而成為封建大地主。在蓋塞裏克統治時期,汪達爾人信仰基督教的阿利烏派,對羅馬教會進行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其子胡內裏克(477~484在位)統治時期,對羅馬教會的迫害加劇。
王國末期,柏柏爾人崛起,佔領了努米底亞南部和毛里塔尼亞等地。胡內裏克之子希爾德里克(523~530在位)對外屈服於拜占庭,鎮壓柏柏爾人,終被軍隊所推翻。

汪達爾人滅亡

533年拜占庭帝國 查士丁尼一世出兵北非,534年末王蓋利默(530~534在位)被俘,汪達爾王國滅亡。
汪達爾人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汪達爾人汪達爾與羅馬的戰爭

查士丁尼一世在其發動的西地中海戰爭中,對貝利撒留委以最高軍事指揮權,希望他在打擊蠻族的戰爭中再立新功,而貝利撒留則不負厚望,在征服西地中海戰爭中使自己的才華得到最充分的展示。 [1]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
(查士丁尼大帝)
所謂蠻族,是古希臘人對非希臘語民族的稱呼,拜占庭帝國時代,蠻族泛指拜占庭帝國周邊落後的野蠻民族。當時,拜占庭帝國的領土包括多瑙河以南的巴爾幹半島、從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東岸的黑海地區、自高加索經兩河流域上游到亞喀巴灣以西的小亞細亞和地中海東岸地區,以及今阿斯旺以北的埃及和今蘇爾特灣以東的北非地區。在拜占庭帝國領土周圍出現的日耳曼人各部落中,入主原羅馬帝國高盧行省的法蘭克人、佔據北非迦太基地區的汪達爾人、控制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哥特人勢力強大,成為查士丁尼一世實現其政治目標的主要障礙。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
(拜占庭帝國版圖)
533年,查士丁尼一世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查士丁尼一世在西地中海地區打擊的第一個目標是以迦太基為中心的汪達爾人。533年,貝利撒留統領18 000名將士和百餘條戰艦渡海直取汪達爾王國。汪達爾人原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406年時從中歐地區跨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地區,與阿蘭人和塞維魯人肆虐西歐地區達3年之久,後遷移到西班牙西部和南部。429年,汪達爾人跨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北非馬格里布地區,並於數年後奪取迦太基古城,建立汪達爾王國。新興的汪達爾王國實力發展迅速,其兇殘野蠻的作戰方式幾乎摧毀了原羅馬帝國在北非的所有防務。汪達爾人利用迦太基扼守西地中海與東地中海通道的戰略地位,不僅很快控制了西西里島和撒丁島,而且進一步掌握了西地中海的海上霸權。此後,他們多次渡海入侵意大利南部地區,危害拜占庭帝國在西地中海地區的商業利益。5世紀時,拜占庭軍隊曾兩度遠征汪達爾王國,均以失敗告終,被迫承認其對北非的佔領。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
查士丁尼一世登基後,將汪達爾人視為眼中釘,他特別不能允許拜占庭帝國在西地中海的利益受到汪達爾人的破壞和剝奪,不能坐失富庶的北非地區。因為,北非的穀物、油料和酒在歷史上曾對羅馬帝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拜占庭帝國時代,北非豐富的農牧業產品對東地中海地區仍然具有重要意義,不僅為拜占庭帝國帶來大量的商業利潤,而且構成拜占庭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資。查士丁尼一世決心以武力征服汪達爾人,消滅汪達爾王國,迫使其或承認拜占庭皇帝的宗主權,或成為帝國的行省。查士丁尼一世作為當時地中海世界最精明的政治家,之所以迅速結束波斯戰爭並展開對汪達爾人的征服戰爭,是因為他等待時機、充分利用當時汪達爾王國的內亂。6世紀初時,汪達爾王國雖然經常與拜占庭人發生利益糾紛,但是,對於拜占庭帝國基本上保持友好關係,特別是國王希爾德里克(Hilderic)力主結好拜占庭人的政策。這一政策引起汪達爾人內訌,強硬派認為遠在東方的拜占庭人沒有權力也沒有可能干涉西地中海事務,因此,汪達爾王國也沒有理由懼怕他們。外交政策上的爭論成為爭奪王權鬥爭的導火索,終於導致希爾德里克被推翻,新國王蓋利默(Gelimer)奪取王權。查士丁尼一世立即抓住這一時機,派軍隊武裝干涉。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
(汪達爾侵佔路線)
貝利撒留率軍渡海遠征,進入西地中海後沒有貿然發動進攻,而是首先利用對汪達爾人充滿恐懼且與之對立的東哥特人,爭取後者的支持。就當時西地中海世界而言,汪達爾王國與東哥特人存在利害衝突,雙方多次發生爭奪西西里島的戰事。特別是東哥特人趁汪達爾王國內外交困之機奪取西西里島後,擔心汪達爾王國日後進行報復,因此支持拜占庭軍隊進攻汪達爾人。他們不僅允許貝利撒留遠征軍在西西里島休整部隊,解除遠航疲勞,而且幫助拜占庭軍隊補充軍需,使貝利撒留得以很快完成進攻前的準備。534年,貝利撒留髮動攻勢,在徹底偵查清楚汪達爾人的防禦情況後,命令拜占庭軍隊避開與西西里島隔海相望的汪達爾人主要防禦陣地,從其防務薄弱的卡布特瓦達(Kaputbada)突然登陸,奪取沿海地區,建立屯兵大營。而後,拜占庭軍隊迅速從南向北在沿海陸地和近海同時發起海上和陸地進攻,襲擊汪達爾人的右翼。這一作戰方向完全出乎汪達爾人的預料,引起其全軍恐慌。貝利撒留則乘機迅速攻佔卡布特瓦達以北的西科萊克特(Syklektos)、萊伯第(Lepte)、阿德拉米特(Adramitos)、格拉西(Grasse)和代基蒙(Dekimon)諸沿海城市。汪達爾國王蓋利默急忙調集各地軍隊增援。為了匯合海陸軍隊,增強拜占庭軍隊的攻擊力,貝利撒留命令部隊暫時停止進軍,選擇代基蒙附近沿海地區紮營,在天然海港左右兩側分別建立基地,艦隊則部分進入海港,等待汪達爾人的到來。雙方的決戰發生在代基蒙城以南阿龍沙漠以東的平原地區。
汪爾達 汪爾達
貝利撒留根據拜占庭遠征軍人數較少,而本土作戰的汪達爾人人數佔優的情況,選擇這個相對狹小的空間作為決戰戰場,從而可以達到限制敵方優勢的戰術策略。同時,他考慮到汪達爾人不像波斯軍隊那樣注重作戰陣形,因此,拜占庭遠征軍必須集中兵力,不在地域廣闊的平原上作戰,使汪達爾人大面積散兵作戰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當汪達爾軍隊騎兵先鋒突然出現在戰場時,貝利撒留不等對方後援部隊到達,就命令早已作好戰鬥準備拜占庭騎兵發動攻擊,汪達爾人措手不及,全軍後撤。次日,汪達爾人集結各路軍隊後再次向拜占庭軍隊發起攻擊。此番作戰意義重大,貝利撒留充分認識到這將成為決定汪達爾戰爭勝負的關鍵戰役,因此改變陣形,將拜占庭遠征軍全部集中在沿海地帶排成縱隊。突前騎兵前鋒部隊的任務是引誘敵軍,挑起汪達爾軍隊全軍的攻勢,而後後撤與主力前鋒部隊匯合。主力前鋒部隊的任務是隻對汪達爾軍隊進行簡單抵抗,繼續後撤,等待貝利撒留親自統帥的主力部隊發動決定性反擊。汪達爾人雖然作戰驍勇,但是缺乏基本的戰略戰術素養,他們在猛烈地進攻中過早興奮,當與貝利撒留的主力部隊正面衝突時,士兵們似乎已經有些疲勞。而貝利撒留在敵人興奮點剛剛過去的時候,立即匯合全軍掩殺,等待已久的拜占庭士兵,一舉擊潰汪達爾人的衝鋒。經過雙方暫短的激烈搏殺,汪達爾人終於頂不住拜占庭軍隊的反衝鋒,全軍潰敗,兵敗如山倒,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汪達爾軍隊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此戰勝利決定了拜占庭人征服汪達爾王國戰爭的最終勝利。
汪爾達 汪爾達
(拜占庭軍隊)
(拜佔延軍隊) (拜佔延軍隊)
(汪達爾軍隊)
貝利撒留在取得代基蒙戰役的勝利後,乘勢北上,奪取汪達爾人在突尼斯地區東部沿海最後一個軍事重鎮卡爾西丹城(Karchedan),從而沉重打擊了汪達爾人反撲的力量,解決了拜占庭軍隊向西追擊汪達爾人殘餘部隊的後顧之憂。經過短暫的休整,拜占庭軍隊從卡爾西丹城發動西征,進而完成對汪達爾人最後的征服。失去控制的汪達爾人殘餘部隊和內地增援部隊慌忙退守特里卡馬洛(Trikamaron),企圖重新組織抵抗。該城位於特里卡馬洛河西側,控制沿河向西的道路,易守難攻,拜占庭軍隊為了能迅速佔領該城,搶先渡過特里卡馬洛附近的大河,佔據有利地形,並趁敵軍驚魂未定之時,揮師掩殺,取得特里卡馬洛戰役大捷。
至此,拜占庭軍隊基本完成了西征的戰爭目標,按照查士丁尼一世的原定計劃,在蓋利默承認拜占庭帝國宗主權後就可以結束戰爭。但是,貝利撒留不放過這唾手可得的最後勝利,決定滅亡汪達爾王國,消除拜占庭帝國在西地中海的潛在威脅。這樣,他不等查士丁尼一世派遣的大臣到達就命令拜占庭軍隊繼續追擊向西逃竄的蓋利默殘部。他親自率領精鋭騎兵部隊晝夜兼程,跟蹤蓋利默向西疾進,終於在伊彭城(Ippon)抓住最後一股敵軍。此時,屢戰屢敗的蓋利默已經走投無路,眾叛親離,前國王的支持者和國內反對派紛紛表示效忠拜占庭皇帝。汪達爾國王蓋利默及其殘兵敗將眼看大勢已去,小小伊彭城也是孤城難守,被迫出城投降。
(汪爾達軍隊) (汪爾達軍隊)
(汪達爾~羅馬帝國的對決)
貝利撒留將勝利後在北非重新建立拜占庭帝國地方政府的任務留給查士丁尼一世派來的大臣處理,自己則押解着蓋利默、汪達爾人貴族和將領返回君士坦丁堡。被俘的汪達爾人後來被編為拜占庭軍隊中的汪達爾人兵團,最終在拜占庭人對外戰爭中消耗殆盡,這個民族也逐漸從歷史中消失了。貝利撒留的勝利為他贏得了極大的榮譽和聲望,拜占庭帝國周邊地區的蠻族更是聞風喪膽,稱之為“蠻族剋星”。查士丁尼一世對於他“超額完成任務”也感到意外驚喜,因為,汪達爾王國的滅亡使他隱約看到羅馬帝國昔日的輝煌即將再現,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即將實現。他對自己愛將的讚賞是無法表達的,但是,生性多疑的查士丁尼一世也對貝利撒留在軍隊裏的巨大聲望感到擔憂。為了表示對貝利撒留赫赫戰功的獎賞,查士丁尼一世在其班師回朝後,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凱旋典禮。當貝利撒留身穿戎裝禮服,騎乘高頭大馬通過君士坦丁堡的勝利凱旋門時,歡迎的貴族高官和士兵都感到無比自豪,因為,自君士坦丁大帝以後,還沒有人取得過如此顯赫的戰功,也沒有人享受到如此輝煌的榮譽,特別是數百年來沒有一位軍事將領獲此殊榮。為了籠絡貝利撒留,查士丁尼一世慷慨賞賜參加汪達爾戰爭的將士,並親自授予貝利撒留執政官的榮譽稱號。查士丁尼一世大肆犒賞貝利撒留及其部下並不僅僅是為表彰其已經取得的功績,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勵全軍將士死心塌地為他實現重建羅馬帝國的政治理想效力,在即將進行的哥特戰爭中繼續奮戰。

汪達爾人後裔

歷史上一般認為汪達爾人是在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滅亡後同化於當地土著及後來的阿拉伯人了。但又有發現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汪達爾人後來沒有跟大隊人馬向西南方遷徙,而是一直留在中歐西里西亞原地生活着。
公元1875年,一個德國農民在山腳下挖出了好幾袋羅馬帝國金幣,其鑄造時代涵蓋了到東西分治為止的幾乎整個羅馬帝國時代,顯然是在此期間為羅馬帝國充當僱傭兵的汪達爾人所獲的報酬。
後來這裏的考古發掘越來越頻繁,汪達爾人當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墳墓、器皿紛紛出土。
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的第二年,茲倫斯山附近的布萊斯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師生們在當地進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調查。他們首先測量了在此出土的、於公元1──3世紀死亡的所有人類骨骼的大小、長短、比例情況,然後又在西里西亞800個村莊的現有居民中作了同樣的調查,接受測量的共有67000名成年人。在幾年後,他們公佈了令人震驚的分析結果:西里西亞的現住民中,竟有相當一部分與此地公元1──3世紀的原住民(即汪達爾人)長得一模一樣。
汪達爾人的外貌特徵很容易辨認:他們個頭很大,骨骼粗壯,頭骨較長,顱骨和顴骨較高,鼻翼較窄,和其它日耳曼民族及後來的斯拉夫人都有明顯的區別。這個發現雄辯地證明:至少有一部分汪達爾人後來沒有跟大隊人馬向西南方遷徙,而是一直留在西里西亞原地生活。
向來不肯買德國人帳的英國報刊以嘲諷的標題報導此事説:《在西里西亞發現了活化石》……不久,該研究項目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止,此後再也沒有恢復過。
可惜,二十一世紀在西里西亞已經沒有幾個汪達爾人的後代了:在二戰之後,蘇聯為了把波蘭東部據為己有,將包括西里西亞在內的德國東普魯士地區作為報償劃給了波蘭,大部分德意志原住民都被趕到奧德河西岸,布萊斯勞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去了千里之外的美因茲大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