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羅的海

(北歐海洋)

鎖定
波羅的海(Baltic Sea),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位於北歐
波羅的海長1600多公里,平均寬度190公里,面積42萬平方公里,總貯水量達2.3萬立方千米,是地球上最大的半鹹水水域,水深一般為70–100米,平均深度為55米,最深處哥特蘭溝深459米。 [1-2] 
中文名
波羅的海
外文名
Baltic Sea
面    積
420000 km²
平均深度
55米
最深處
哥特蘭溝(459米)
海水温度
夏9℃—20℃;冬-1.1℃—10.3℃
沿岸國家
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
氣候類型
温帶海洋性氣候
地理位置
北歐
東歐

波羅的海得名由來

波羅的海地圖 波羅的海地圖
波羅的海,得名於從波蘭什切青到的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波羅的海被西歐各國(如英國丹麥德國荷蘭等)稱之為東海,而被東歐愛沙尼亞稱為“Lä auml nemeri”,即西海之意。波羅的海是歐洲北部的內海、北冰洋邊緣海大西洋的屬海。

波羅的海地理位置

波羅的海,是世界最大的半鹹水水域。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從北緯54°起向東北伸展,到近北極圈的地方為止,長1600多公里,平均寬度190公里,面積42萬平方公里。 [3] 
波羅的海位於北緯54°–65.5°之間的東北歐,呈三岔形,西以斯卡格拉克海峽、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里加海峽等海峽和北海以及大西洋相通。
波羅的海四面幾乎均為陸地環抱,整個海面介於瑞典、俄羅斯、丹麥、德國、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脱維亞、立陶宛9個國家之間。向東伸入芬蘭和愛沙尼亞、俄羅斯之間的稱芬蘭灣,向北伸入芬蘭與瑞典之間的稱波的尼亞灣。 [1] 
西部通過斯卡格拉克(Skagerrak)海峽與北海相連。稍東的卡特加特(Kattegat)海峽把丹麥和瑞典隔開。海域中有波恩霍爾姆(Bornholm)島、厄蘭(Oland)島、哥得蘭(Gotland)島和奧蘭(Aland)羣島。

波羅的海構造形成

波羅的海風光欣賞
波羅的海風光欣賞(18張)
從第三紀以來,波羅的海及其周圍區域曾經歷了陸地和水域的多次相互交替。波羅的海是在最後一次冰期結束,冰川大量融化後才形成的。這使得波羅的海的海岸複雜多樣,海岸線十分曲折,南部和東南部是以低地、沙質和潟湖為主的海岸,北部以高陡的岩礁型海岸為主,海底沉積物主要有沙、粘土和冰川軟泥
波羅的海原是冰河時期結束時斯堪的納維亞冰原溶解所形成的一片汪洋的一部分,大水向北極退去,地面下陷部分積貯的水域形成此海。
波羅的海最深的地方在瑞典東南海岸與哥得蘭島之間,水深超過459米。海底有淺脊隔開的許多海盆
波羅的海中島嶼林立,港灣眾多,散佈着奇形怪狀的小島和暗礁,有博恩霍爾姆島哥得蘭島厄蘭島呂根島、果特蘭島等島嶼,以及深入陸地的波的尼亞灣芬蘭灣里加灣等海灣。

波羅的海氣候特徵

波羅的海降雨

波羅的海氣候圖 波羅的海氣候圖
波羅的海位於温帶海洋性氣候大陸性氣候的過渡區,全年以西風為主,秋冬季常出現風暴,降水頗多。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約500毫米,南部則超過600毫米,個別海域可達1000毫米。地處中高緯度,蒸發較少。周圍河川徑流總量豐富。

波羅的海雲霧

波羅的海地區夏季雲量約60%,冬季則多於80%。南部和中部每年的霧天平均59天,波的尼亞灣北部霧最少,每年約22天。

波羅的海洋流

由於北大西洋暖流難以進入波羅的海,海水得不到調節,致使冬季氣温比較低,而且南北差異較大,夏季氣温不高,且南北差異很小。
水温自北向南升高,8月表面水温,波的尼亞灣為9℃–13℃,芬蘭灣為15℃–17℃,海區中部為14℃–18℃,西部海區達20℃。2–3月,開闊海區水温為1℃–3℃,波的尼亞灣芬蘭灣里加灣及其他海灣均低於0℃。從南向北的1月平均氣温為零下1.1℃–10.3℃,7月為17.5℃–15.6℃。

波羅的海冰封期間

波羅的海冰雪

波羅的海沿岸的童話小鎮塔林 波羅的海沿岸的童話小鎮塔林
波羅的海的海水又淺又淡,很容易結冰。北部和東部海域每年通常有一段不利於航行的冰封期,從每年11月初起,北部開始出現冰凍,冰覆蓋的區域每年不盡相同。一般年份,海冰只出現在各個海灣中。只有在嚴冬時,幾乎整個海區才被冰所覆蓋。海冰平均厚度為65釐米。波的尼亞灣冰封期達210天,中部的芬蘭灣斯德哥爾摩附近為185天,里加灣為80–90天,波蘭、德國沿岸冰封期30–40天。
波羅的海南部通常不結凍,但瑞典和丹麥之間的海峽有時也會冰封。波的尼亞灣的北部還容易形成大冰包,這種冰包有時可高達15米,給海上運輸造成困難,船隻通過只能在冰凍的海面上開鑿水道,再緩慢前行。
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2張)
波羅的海是北歐重要航道,也是俄羅斯與歐洲貿易的重要通道,是沿岸國家之間以及通往北海和北大西洋的重要水域,從彼得大帝時期起,波羅的海就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重要出口。俄羅斯與伊朗、印度等國合作醖釀連接印度洋西歐的“南北走廊”規劃也是以波羅的海為北部終點。 [2] 
波羅的海,海水淺而淡,容易結冰。波的尼亞灣底部和芬蘭海岸,有時積冰高達15米。在奧蘭羣島和芬蘭灣東段形成的浮冰厚達91釐米。除了特別寒冷的冬天外,斯德哥爾摩圖爾庫(Turku)和赫爾辛基之間可以通航。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航行在波羅的海上的輪船急劇增多,每年航行在波羅的海主航道的輪船已超過4萬艘。波羅的海有輪渡連通沿岸國家的各大港口。並通過白海–波羅的海運河與白海相通,通過列寧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路與伏爾加河相聯。

波羅的海重要港口

(自南向北,逆時針順序,黑體為重要港口) [3] 
芬蘭科特卡、波爾沃、赫爾辛基、艾斯堡圖爾庫、波里、瓦薩科科拉奧盧

波羅的海海水流量

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 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
波羅的海因從四周河流注入大量淡水,最長的河流為維斯杜拉(Vistula)河和奧得(Oder)河。
強烈的北海潮汐不能達到波羅的海,因而波羅的海缺少潮流,潮波也很小。水面因風暴而流動,強烈的東北風導致南海岸大浪,促成了沿海高水位。而優勢的西南風有助於沿德國和波蘭海岸的沙丘堆積,同時使波羅的海北部海岸水位高漲。
波羅的海的表層環流呈氣旋型,從南部沿岸自東向北,然後沿瑞典東岸向南又流到厄勒海峽,由厄勒海峽流出。流速約為5釐米/秒–20釐米/秒。在強風作用下,局部海區流向和流速會發生變化。

波羅的海大貝爾特海峽

近岸附近有時可達80釐米/秒以上,在開闊水域亦可增大到30釐米/秒。入海徑流量較大時,表層水經厄勒海峽進入北海。
波羅的海的外海海水從大貝爾特海峽的深處流入,先沿南岸向東流,再沿東岸向北流,形成逆時針方向洋流。
波羅的海的潮汐分為不正規半日潮不正規全日潮正規全日潮潮差變化只有4釐米(克萊佩達)到10釐米(芬蘭灣)。但受風、氣壓、徑流和海水的匯流等影響,非潮長週期波動(週期從幾小時到幾晝夜)可使沿岸水位發生巨大變化。
由於氣旋的移行,開闊海區的近岸區域水位變動可達50釐米以上,而在海灣靠近內陸的部分可達1.5–3米。1824年11月,列寧格勒的水位曾達到4.1米。
北大西洋洋流的改變效力,在波羅的海幾乎感覺不到。
波羅的海之水所以寒冷,是由於這裏的海水所含的鹽分,只有其它海洋之水所含鹽分的1/4,因而較易冰凍。
歐洲1/5地面的水,經由250多條河流注入波羅的海,大量的淡水湧進來,而波羅的海之水經由狹隘通道排入北海的水又有限,因此這個海的水幾乎是淡的。

波羅的海春季氣候

波羅的海美景 波羅的海美景
春季長期的冰凍,減緩春天氣候的離去,而表面冰凍的緩慢擴展,則延長了秋天,甚至在波羅的海可以航行時,由於時常有強烈暴風雨和風力的突然改變,行船也是危險的。
波羅的海,是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域,這是因為波羅的海的形成時間還不長,這裏在冰河時期結束時還是一片被冰水淹沒的汪洋,後來冰川向北退去,留下的最低窪的谷地就形成了波羅的海,水質本來就較好;其次波羅的海海區閉塞,與外海的通道又淺又窄,鹽度高的海水不易進入;加之波羅的海緯度較高,氣温低,蒸發微弱;這裏又受西風帶的影響,氣候濕潤,雨水較多,四周有維斯瓦河奧得河涅曼河西德維納河涅瓦河等大小250條河流注入,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437立方千米,是波羅的海的淡水集水面積約為其本身集水面積的4倍。

波羅的海海水含鹽度

因此波羅的海的海水就很淡了。海水含鹽度只有0.7%–0.8%,有記錄的最高含鹽量海面為1.0%,海底為1.5%,大大低於全世界海水平均含鹽度(3.5%)。
波羅的海的海水含鹽度自出口處向海內逐漸減少,大貝爾特海峽小貝爾特海峽海水含鹽度15‰,西部為8‰–11‰,默恩島以東降至8‰,中部為6‰–8‰,芬蘭灣為3‰–6‰(靠近內陸處僅為2‰),波的尼亞灣一般為4‰–5‰(最北部為2‰)。深層和近底層的鹽度,西部為16‰,中部為12‰–13‰,北部為10‰左右。當流入的大西洋海水增加時,西部的鹽度可增加到20‰。波羅的海深層海水鹽度較高,是由於含鹽度較高的北海海水流入所致。

波羅的海經濟文化

木材和魚是波羅的海的主要商品。芬蘭、瑞典和俄羅斯的軟木是出口的大宗貨源;木材加工(如造紙、制纖維和纖維板)在經濟上日益重要。瑞典的鐵礦、芬蘭和丹麥的造船和船舶機械、瑞典哥特堡(Goteborg)的汽車製造和輕型機械,都是沿岸重要工業。主要海產有鰈魚鱈魚鯡魚
熏製或醃製的鯡魚是重要的傳統外銷產品。丹麥法爾斯特(Falster)島外出產牡蠣小龍蝦對蝦。沿岸大城市有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塔林(Tallinn)、里加(Riga)、基爾(Kiel)、格但斯克(Gdansk)和什切青(Szczecin)。
俄羅斯將天然氣經波羅的海輸送至德國的管線“北流”將於2012年完工。俄羅斯還計劃擴建臨波羅的海港烏斯季–盧加港。 [4] 

波羅的海環境保護

工業、航運的發展,在使波羅的海的戰略地位在變得越來越重要的同時,也使波羅的海遭受着越來越嚴重的污染。
2007年波羅的海地區“赫爾辛基委員會”專家的一份報告指出,本世紀波羅的海地區的升温速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從而致使該地區漁業遭受影響、作物生長季節延長。研究指出,該地區的升温速度已經高出全球平均水平,在本世紀,整個波羅的海的年平均氣温將升高3–5℃。
蘇聯在波羅的海遺留下來的污染原本就已經給海中生物生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氣候變暖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因為温度升高而可能帶來的更多的降水,降低波羅的海的鹽分含量,繼續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北部地區的升温速度將可能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因為北部分佈的深色土壤和水吸收的熱量遠遠大於具有反射性的冰和雪。氣候變暖也有可能延長波羅的海地區的生長季節。

波羅的海海地温度

到21世紀末期,波羅的海地區温度將升高3℃–5℃,使得北部地區生長季節延長20–50天,南部地區則將延長30–90天,這將有利於作物以及森林的生長。
波羅的海的冰期將大大縮短,北部地區將縮短1–2個月,中部地區縮短2–3個月。在波羅的海,每年有相當多的過往船隻向大海泄漏或排泄廢油,波羅的海正遭受越來越嚴重的污染,每年有多達15萬隻海鳥喪命於油污。
研究人員通過對波羅的海的哥得蘭島南部50公里的海岸環境調查發現,這裏每年約有2萬隻海鳥因油污而喪生。據此推斷,每年在波羅的海越冬的數百萬只海鳥約有15萬隻喪命於油污。另外,波羅的海沿岸灰海豹生存狀況也已遭到周圍環境污染的嚴重威脅,許多灰海豹受到腸潰爛等疾病影響。波羅的海海域約有1萬隻灰海豹,在1900年時,這裏的灰海豹數量為10萬左右。研究人員指出,造成波羅的海污染的經濟活動與政治息息相關,但由於20世紀人類對海豹的大量獵殺,加上污染使母海豹不孕,到1980年代,海豹數量已驟減至3000頭。 [4] 
據《聯合報》網站報道,位於北歐及中歐間的波羅的海已成為全球污染最為嚴重的海洋。歐洲多國政商界領袖與非政府組織10日齊聚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召開“波羅的海行動峯會”(BSAS),討論如何還其潔淨面貌。本次峯會的與會人士將與俄方討論這兩項計劃,確保其不會影響波羅的海的生態環境。 [4] 
歐洲各國相當重視此峯會,俄羅斯總理普京、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及拉脱維亞、立陶宛等多國政要皆親自出席本次會議。芬蘭總統塔裏婭・哈洛寧在10日的會議開幕儀式上致詞,呼籲各國團結,立即採取行動拯救波羅的海。哈洛寧指出:“我們不盼望什麼奇蹟,但所有人都能認真去做的話,也許真能有奇蹟發生”。 [4] 
20世紀70年代,由於受到多氯聯苯(PCB)的污染,灰海豹數量曾一度降至4萬頭。由於含氧量嚴重不足,在波羅的海的許多區域,大片的海底已演化為“水下荒漠”,大量的海底植物和動物死亡。科學家們在總共47處被調查區域中僅發現4片動植物活動較為頻繁的地區,而在37片區域中幾乎已沒有任何生命活動的跡象。
在波羅的海水面以下50–60米的區域,含氧量已接近零,而硫化氫、氮和磷的含量卻相對比較豐富。波羅的海水域的海水的自動淨化速度非常緩慢。如果這一狀況持續下去,該海域的生物極有可能面臨絕跡。

波羅的海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淡的海:波羅的海,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鹽度僅在0.7%–0.8%之間。(吉尼斯世界紀錄

波羅的海海洋權益

2022年8月,俄總統普京簽署新版國家海洋學説。在大西洋方向,俄認為西方國家在波羅的海的海上活動,“嚴重影響俄海洋安全和國家利益”,俄將通過維權行動和軍力建設“守護該方向的海洋權益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