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地理環境
編輯北非概況
北非 各國國旗(8張)
有時將埃及、蘇丹、利比亞稱東北非,多屬撒哈拉沙漠;將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稱西北非或馬格里布,阿特拉斯山脈斜貫北部。本區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乾熱的下沉氣流,且非洲大陸南窄北寬,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範圍大,乾熱面積廣。其表現為:
1、北非與亞洲大陸緊鄰,東北信風從東部陸地吹來,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乾燥;
2、北非海岸線平直,東側有埃塞俄比亞高原,對濕潤氣流起阻擋作用,使廣大內陸地區受不到海洋的影響;
3、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經過,對西部沿海地區起到降温減濕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4、北非地形單一,地勢平坦,起伏不大,氣候單一,形成大面積的沙漠地區;
5、地中海沿岸地區為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它的形成直接與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南北移動緊密相關。
整個北非地區由於深受自然條件限制,大部分國家經濟水平較低。其中經濟相對較好的代表性國家是埃及。由於經濟水平較高,其人口為北非之最。開羅也成為本區規模最大的城市。本區的主要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礦業等初級產業為主。
[3]
北非位置
北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北隔地中海望歐洲,南接南部非洲,西臨大西洋,東有紅海。有西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扼守地中海與大西洋的通道;東北部的蘇伊士運河扼守地中海與紅海通道,從而它們聯合起來扼守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戰略性通道。也是陸上交通亞歐非三洲間的重要中轉站,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3]
北非地形
地貌單一
本區位於非洲高原大陸的北部,地形以高原地形為主,地勢較平坦,由於氣候乾旱,沙漠廣佈。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地中海沿岸有狹小的沿岸沖積平原,主要是尼羅河的貢獻為主。西北分佈有阿特拉斯山脈。土壤為褐土。
北非氣候
地中海氣候:分佈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西亞少數地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夏季:氣壓帶風帶北移,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來自海洋的盛行西風影響)。因為氣候乾燥,所以終年降水很少。氣温年較差大,日較差小。
北非由於地處北迴歸線附近,深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和影響,氣流以下沉為主,為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因此,氣候特別乾旱。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外,其餘地區基本上為高温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埋沙煮蛋”充分表明這裏最顯著的自然特徵。
[4]
北非水文
本區由於氣候乾熱,終年降水很少,難以形成河流和湖泊,因此河流湖泊稀少。水源緊張。本區重要河流主要是尼羅河下游河段。正因為如此,水源問題成為本區發展經濟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瓶頸。
尼羅河是世界最長河流,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每年會定期氾濫,氾濫之後兩岸留下的肥沃土壤成為農業耕作的最佳場所。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人類古代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北非植被
主要是熱帶荒漠,西北部的地中海沿岸有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分佈。
北非資源
北非人口民族
編輯北非的主要人種是白人,大部分是阿拉伯人,還有北非土著柏柏爾人,他們也是白種人,這可能與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大多數阿拉伯人是穆斯林,也有不少是基督教。他們的生活方式帶有伊斯蘭教文化色彩。他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共同發出更響亮的聲音,並且能更有效地反抗強國的牽制。他們的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頭巾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歡戴戒指、項鍊或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北非社及宗教白種主半數阿拉伯(阿拉伯世界)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發源;麥加伊斯蘭教穆罕默德誕伊斯蘭教聖;耶路撒冷同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視為聖地。
北非農業生產
編輯本區人們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了第一產業,石油和磷礦豐富為基礎的初級加工業。農業分佈主要是在有水源供給的地中海沿岸和尼羅河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區。以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物為主。
[3]
北部非洲國民生產總值佔三分之一以上,遙居各區之首,人均佔有量高於全洲平均的一半。這裏礦產資源豐富,採礦業比較發達,其產值佔全洲的47%以上,石油、天然氣、磷酸鹽分別佔全洲總產量的60~90%,在世 界上也有一定地位。製造業規模、產值僅次於南部非洲,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在非洲國家中分別居第二、三、五位。區內沙漠廣佈,墾殖指 數為各區最低者,但灌溉農業發達,灌溉面積佔全洲的70%,加上耕作制度和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量較高,在洲內佔有顯赫地位,以盛產棉花、小麥及地中海果品等出名。
北非經濟
編輯摩洛哥《晨報》5月3日消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5月2號在迪拜發佈中東北非地區經濟形勢報告。報告分析,得益於國際油價回升和出口形勢好轉,中東北非地區國家2017年的經濟增速將回升。據佈雷頓森林機構預測,得益於縮減預算赤字、改善營商環境的積極政策,該地區石油進口國的經濟增速有望從2016年的3.7%上升至2017年的4%;而對於石油出口國,儘管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的石油減產協議會短暫影響經濟的整體增長,但這些國家的非石油經濟增長有望從2016年的0.4%上升至2017年的2.9%。
IMF報告指出,2017年
[6]
以來國際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國際市場基本產品價格趨穩,為中東北非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報告建議,該地區國家應繼續實施經濟多樣化發展計劃,推行促進就業、提高生產力的相關政策,特別是推進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的改革。同時,報告也指出,該地區國家的經濟增速仍然較低,難以催生足夠的就業崗位,以切實降低失業率和改善民生,區域內大多數國家,特別是部分石油進口國的負債率仍處於較高水平。這表明,無論是石油進口國還是出口國都面臨整飭公共財政和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雙重任務。
[6]
北非文化特色
編輯北非綜述
北非的文化在很多方面帶有宗教色彩,但也在很多方面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緊密相關。下面看看幾個代表性地區的文化特色。
北非古埃及文化
古埃及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廣泛的影響。提到古埃及的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誌着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併發揚着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
[7]
為了可以全年進行灌溉,人們於1970年建成阿斯旺水壩,1959年至1970年,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阿斯旺高壩。阿斯旺高壩控制了尼羅河每年的洪水,保護了居民和農作物,還可以提供大量的電力。
紙草是種形狀似蘆葦的植物,盛產於尼羅河三角洲。莖呈三角形,高約五米,近根部直徑六至八釐米。使用時先將紙草莖的外皮剝去,用小刀順生長方向切割成長條,並橫豎互放,用木槌擊打,使草汁滲出,乾燥後,這些長條就永久地粘在一起,最後用浮石擦亮,即可使用,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書寫載體—紙莎草紙,比中國蔡倫的紙還早一千多年,成為後世學者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文獻。
埃及出土的一艘約公元前4700年的古船,船長近50米,設備完好,可見當初航海技術與規模。而較輕型的船則用蘆葦捆綁而成。現代人複製的蘆葦船已經證明,這種船可以橫渡大西洋。
尼羅河還使當地人們產生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想象力。坐落在東非乾旱大地上那氣勢恢宏的神廟是多麼粗獷,與旁邊蜿蜒流淌的尼羅河形成強烈對比。古埃及很多藝術品都既具陽剛之氣又不乏陰柔之美。
北非橄欖之國突尼斯
突尼斯,全稱突尼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Tunisia,地處非洲北端,國土面積為16.42萬平方公里。突尼斯全國人口越700多萬,其中阿拉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8%。突尼斯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部分國民也精通法語。所以在突尼斯貿易往來用可用阿拉伯語或法語。因地理位置靠近歐洲,所以成為國際會議的中心。突尼斯國土的蓬角半島被人們稱為“北非之角”。
[8]
突尼斯人喜愛緋紅色、綠色和白色,喜歡駱駝、羊,忌諱狗、貓、豬等動物。突尼斯的國花是“油橄欖”,突尼斯是盛產橄欖的國家,所以又被稱為“橄欖之國”。橄欖樹被譽為突尼斯的民族財富,被突尼斯人視為珍貴之物。突尼斯是全球第二大橄欖油輸出國與第四大磷酸鹽生產國。
伊斯蘭教對突尼斯人的生活風俗習慣影響很大,突尼斯多數婦女都深居簡出,有面帶面紗的習俗。伊斯蘭教的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黃昏、夜晚各禮拜一次。還有每週的星期五午後,教徒們還要到清真寺舉行一次集體三麻拜。1月、7月、11月、12月被視為”神運載月”,在這四個月之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動。突尼斯是世界上婦女提出離婚訴訟的伊斯蘭教國家。10月至次年5月是最宜到突尼斯的時間。而在聖誕節前後二週和復活節前後數日是不宜前往的,同時,在突尼斯每年7、8月多休假時間。每逢伊斯蘭教、基督教日及每年齋月商業活動甚淡。
突尼斯人十分熱情好客,常以烤肉、椰棗及傳統的民族菜“考斯考斯”來款待客人。在招待重要外賓時,主人往往上一隻或幾隻烤全羊。椰棗是突尼斯人十分珍愛的食品。突尼斯人在用餐時有邊吃邊談的習慣,而且飯後習慣洗手,然後就接着喝茶聊天。按照伊斯蘭教教規,突尼斯人忌食豬肉同時也忌諱喝酒。
突尼斯人非常注重商務社交禮俗。冬天前往突尼斯,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或正式的西裝。拜訪政府機關或大公司必須預約。商務社交中持用有阿拉伯文、法文、英文對照之名片為佳。大部分的突尼斯商人都能説法語、意大利語。大多數商業接待活動是在旅館內進行的,但突尼斯人有時也會邀請你到他家用餐。突尼斯的商人是相當西化的,這與其他鄰近伊斯蘭教國家的人有很大不同。隨着時代的變遷,突尼斯人的穿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年輕人大都是身着西裝,同時身穿奇裝異服的摩登女在突尼斯也屢見不鮮。
北非貝都因人
貝都因人是遊牧民族,以擅長養駱駝著稱
[9]
。他們至今還沿用着一種特別的洗髮液———駱駝尿。駱駝尿的騷臭味大得出名,貝都因人緣何不顧臭氣熏天,要用它來洗頭?更絕的是,保持這一習慣的女性,要遠遠多於男性。以前聽埃及朋友講過,沙漠氣候惡劣,嚴重缺水,幾十天不能洗頭是家常便飯。貝都因人的頭髮裏大多長有白蝨,而駱駝尿恰好有極佳的滅蝨功能,因此才被他們選作“洗髮水”。據説用駱駝尿洗過的頭髮光可鑑人,用它洗臉能讓皮膚更光滑,因此許多女性不顧“副作用”,頑強地堅持這一傳統。這種源自古埃及的“美容法”當年曾傳遍北非和阿拉伯半島,著名的“埃及豔后”還曾用獅子尿洗頭。但如今這種奇風異俗只能在北非地區見到了。
北非旅遊資源
編輯北非總論
北非是旅遊資源異常豐富的目的地,擁有綿長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海岸線,還有撒哈拉沙漠、世界文化遺產等勝景。
北非突尼斯
突尼斯地處非洲最北端,與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隔海相望,擁有1300公里的地中海海岸線,坐船30分鐘就可到達歐洲大陸,是“歐洲的後花園”,也是非洲地區最便利的旅行地之一,每年都吸引千萬遊客前來度假。
[10]
突尼斯城是座美麗宜人的海濱城市,也被稱為“地中海玫瑰”。這裏的阿拉伯建築和現代設計相得益彰,舊城麥地那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阿拉伯東方色彩,但你也可以在布爾吉巴大街上發現很多巴黎的痕跡。
北非摩洛哥
説到摩洛哥就繞不開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讓本色蒼茫的大漠多了份神秘和浪漫。騎上駱駝,一步步走進沙丘起伏、大漠孤煙的撒哈拉。長河落日、深邃銀河,以及熾烈的日出,都是一生不可多得的體驗。
摩洛哥的精彩,當然還有卡薩布蘭卡,哈桑二世清真寺就佇立在蔚藍的大西洋裏;小城的白牆上被藝術家們繪滿壁畫的艾西拉;老城裏有着9000條小巷連環曲折,360多座清真寺隱藏其間的“迷宮之城”菲斯......
[10]
北非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是非洲北部馬格里布的一個國家。北部瀕臨地中海,東鄰利比亞、突尼斯,東南和南部分別與尼日爾、馬裏和毛里塔尼亞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連,阿爾及利亞的國土面積居非洲各國、地中海各國和阿拉伯國家之冠,排全球第10位。
[10]
阿爾及利亞全境有七處自然文化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首都阿爾及爾市內有著名的非洲聖母院、319座清真寺和眾多博物館,北部有氣候宜人的地中海金色沙灘,南部有浩瀚的撒哈拉沙漠,還有高原雪山和眾多古羅馬遺址。
來到阿爾及利亞旅遊,一定要品嚐一下他們叫做古斯古斯的食品,這是一種用清水、橄欖油、牛羊肉、蔬菜和麪粉等做成的饅頭。阿爾及利亞人奉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不吃豬肉,也不太喜愛吃海蔘、魚、蝦之類的東西。在齋月其間,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光裏不吃不喝,水米不沾,晚上才開齋進食。
- 參考資料
-
- 1. 沈開濤. 2016中國企業“走出去”風險發佈會記錄[M]. 2017:100.
- 2. 非洲的地理區域劃分:北非、東非、中非、西非和南非五大地區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9-06-14]
- 3. 孫振歐 ,王惠.前進中的北非經濟[J].西亞非洲,1984(03):48-54.
- 4. 假拉,周順武,丁鋒.北非高壓的氣候特徵及其對中國夏季降水的影響[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2(06):816-822.
- 5. 肖洋.北非阿拉伯國家的資源民族主義及其影響[J].和平與發展,2013(06):53-66+121-122.
- 6. IMF發佈中東北非地區經濟形勢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引用日期2019-06-17]
- 7. 趙劉陽,程墊豐,王智力.異域的風情——古埃及文明[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5(06):291.
- 8. 馮欣,趙小軍.突尼斯 尋訪世界文化遺產下的歷史[J].資本市場,2011(01):120-123.
- 9. 張瑞.走出遊牧:以色列境內貝都因部落的現代化之路[J].世界民族,2018(06):62-79.
- 10.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全家北非過大年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9-06-17]